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不过,问题主要还不在这些方面。

高尔基上述的关于消极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见解对苏联乃至我国的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说法还以其极端的形态即“进步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出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流派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讲流派时,则不分“消极”和“积极”,更放弃“进步”和“反动”的说法,而在探讨浪漫主义内部派别的思想特征时,则可从“消极”或“积极”方面加以阐述。看来,这一立足点是比较科学的。这其实是对高尔基的观点的修正。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在高尔基的有关论述中,同样也表现出贯彻“阶级论”的意图,如他提出过,“资产阶级贵族的现实主义”就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这一看法。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提出来以后,高尔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之中并非都属于文学史观的范畴,而显然具有某种现实性,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那些凡夫俗子、只有那些其作品已经被人遗忘的、没有多大才能的文学家,才满足于现实,才去迁就现实,赞美现实。那种公正地获得‘伟大’称号的文学,从没有向社会生活高唱过赞歌。”并且他还多次说过:“我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高尔基对俄国现代主义的否定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在高尔基看来,被他称为“现代浪漫主义”的俄国现代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反动的现象”。对于他这位在创作中也曾运用过不少象征手法的艺术家来说,他显然是从“阶级论”的层面上提出这种否定性的评价的。我们自然不能说所谓“颓废主义”这类说法源于高尔基,但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大量的这类词语以及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实情。

总之,高尔基力图把阶级论的观点贯穿整个著作,但在贯穿不下去的时候又转向了“人”的理论。一些从阶级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中夹杂着“人”学的见解,同时,某些从“人”学的角度展开的论述却又得出阶级论的结论。这样的例子在有关个别作家作品的分析中是不难发现的。

对于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如何定位,是从“阶级”还是从“人”的角度去把握?高尔基自然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阶级毕竟还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或迟或早地要在人类历史中消失,而在某种意义上,人才是永恒的。既然我们未把莎士比亚称为资产阶级的伟大作家、把托尔斯泰称为地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伟大作家,那末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称高尔基为某一阶级的伟大作家呢?高尔基一生都在“阶级”和“人”之间徘徊和求索,最后终于停靠在“人”的岸上。他是人类的伟大作家——这也是对高尔基的最高的评价。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王钦仁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作家难以比拟的。

早在1907年,高尔基的作品《该稳和阿尔乔姆》就被吴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登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小说栏内,题为《忧患余生》。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高尔基作品中译。此后,天蜕、半侬、周瘦鹃、胡适、郑振铎、沈泽民、孙伏园、胡根天、瞿秋白等先后译出了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作

120

品。

高尔基作品的早期译本有着该时代译作的共同特点。如对标题作归化的改动:《鲍列斯》被译成《他的情人》,《马卡尔?楚德拉》被译成《高原夜话》;大量删节;不注明著者或译者,甚至将翻译作品改为己有;注重翻译意义而忽视原作风格;没有欧化句式和后来所谓的“翻译腔”,可读性很强;为使译作得到读者的认可,译者常常根据本人的理解和读者对外国文学的承受能力对作品的思想、伦理、美学倾向、艺术特征作归化的处理,给读者以中国的话本或章回小说之感,看不出有什么异国情调。

尽管高尔基的诸多作品早被译成中文,但是,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高尔基在中国并没有引起知识界的足够重视。他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也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世界文学巨匠来看待的。因而,他的作品还谈不上对中国文学有什么影响。

1927年后,情况出现了转机。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马列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令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新的革命形势要求无产阶级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正面提倡“普罗”文学。因而左翼文学运动需要从俄国文学中寻找榜样。而此时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作家的消极面、不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的一面越来越被文学界所认识。对那些急切希望改变现实、推进民族革命运动、急功近利地追求文学革命效果的进步知识分子来说,俄国古典作家已无法满足他们新的需求。而高尔基比以往任何作家更深切地了解挣扎着的下层被压迫的群众的生活和心灵,最充分地表达了处于底层的人民大众的情绪和呼声,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作家学习的榜样。加之当时一大批作家兼翻译家,如鲁迅、茅盾、夏衍、巴金、瞿秋白、周扬、楼适夷等云集上海,使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

30、40年代是高尔基作品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其对中国新文学发展深刻影响的时期。这一时期,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大都有了汉译本,重要的作品多有几个版本,出现了一书多译、一书多版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从1928年至1949年,高尔基作品(不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及与其他作家的合集)共出版270多版次,其中初版数为90多种。这一时期出版的个人作品集达十几本之多,如鲁迅编《戈理基文录》、周天民、张彦夫选编《高尔基选集》(1-6卷)。主要剧本也都有了中译本:《在底层》有译自日、英、俄的六个不同译本,分别名以《夜店》、《深渊》、《下层》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有四个译本;《仇敌》有两个译本;其他诸如《小市民》、《太阳的孩子们》也都有了汉译本。长篇小说:《童年》有六种译本,共印刷三十多个版次;《在人间》有两种译本;《我的大学》有四个译本;《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有六个译本;《母亲》由夏衍从日文译出,共印刷二十余版次;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共四大卷,由罗稷南自1936年至1945年陆续译出。此外,高尔基的文学政论文集也被不断地翻译出版。

这一时期译作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直接译自俄文的,也有从其他语种转译的,但仍以转译为主。看一下译者队伍就不难发现这一特点。

俄译者:瞿秋白、耿济之、塞克、孟十还、王

季愚、林陵(姜椿芳)

英译者:巴金、周扬、丽尼、罗稷南、林疑今、

汝龙、钟石韦、李谊、姚蓬子、宋桂

煌、焦菊隐、芳信

日译者:鲁迅、夏衍、楼适夷、黄源、穆木天、

叶以群

高尔基作品的许多转译者是现代文坛上的名家。他们对译作底本的选择非常严格,有时为了译好一部作品,要同时参考多种译本,因而许多转译的作品由于翻译质量高面淘汰了译自原文的译本。但是,由于是转译,译文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弱点:总在重复英译或日译所犯的错误;词汇的文体色彩在转译中流失。后一个特点罗果夫(B?.Poro3)曾以《在底层》的译本为例作过论述:

121

路卡、沙丁、男爵、戏子、布勃诺夫、克列施企以及《在底层》中的其他许多人物,都是用“不同的语言”说话的,但是在这剧本的中文译本中,这些不同却几乎一点也感觉不到。(《高尔基研究年刊》第二册)

至于译自俄语的译作,从整体上讲,在质量上不尽如人意。译文中的删节比较多,充满着佶屈聱牙的欧化句式。由于对俄文词、语法现象的不理解、不熟悉俄国文化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更是不胜枚举。当然,直接译自俄文的也不乏优秀之作,如瞿秋白译的《海燕之歌》就是译作的典范。

高尔基作品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学在30、40年代继续和发扬人民性传统提供了具体的、可供学习借鉴的范例,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无产阶级作家创作的指南。流浪汉小说、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在底层》等作品不仅给中国作家以变革生活和改造社会的勇气,而且给以文学上的创造性启发。如浪浪汉小说对艾芜《南行记》的影响,《在底层》对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影响。

解放后至50年代后期,高尔基作品的出版翻译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出版的有李健吾译的《高尔基戏剧集》(1-7),三卷本的《高尔基剧作集》,巴金、汝龙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高尔基作品选》,1956 -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尔基选集》等等。50年代末,翻译出版呈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直接译自俄文的作品增加了。到1956年,《母亲》、《童年》等作品有了译自俄文的新译本。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从其他语种转译的老译本,然后根据俄文本校订的;或者是30、40年代的俄译本又重新校订的(如耿济之的译作);或者干脆是老译本重印的。

建国后高尔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他被定位为一位严格遵循“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服务”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成了推行某种文艺政策的工具;另一方面,新一代的一些作家从他的作品入手,学习他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1961年到1980年的20年间,高尔基作品的翻译出版几近为零:仅有1972年和1973年分别出版的《一月九日》和《母亲》两个新译本。

1979年,我国成立了高尔基著作编辑委员会,决定将高尔基的文学作品(不包括戏剧)选编成20卷的《高尔基文集》。1981年出版了第一卷,到1985年全部出齐。1—8卷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收其他样式的短文等,共选230多篇; 9—20卷是中、长篇小说,计20种。这套文集较为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此外,80年代以来,高尔基的一些书信、文学、新闻、政论文集陆续出版。

80年代后期至今,虽有一些杂志陆续刊登某些首次译成中文的高尔基作品,如汪介之译高尔基的随笔《论俄国农民》,出版社零星出版一些作品,但总的说来,高尔基被“冷落”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与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有关,也与过去文艺政策的错误、庸俗社会学批评方法的误导有关。

高尔基对中国的影响是否还会发展?回答是肯定的。首先表现在研究领域。高尔基研究将纠正庸俗社会学给高尔基带来的损害,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思想和艺术创作道路。其次,表现在读者群上。会有更多的读者从高尔基的作品中发现对于生活的意志和信心。再次,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将给中国当代文学以多方面的借鉴。

122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下面由yjbys就由XX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简介 中文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外文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 别名(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 民族俄罗斯 职业作家 血型O 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 国籍前苏联

出生地下诺夫哥罗德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简介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

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 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高尔基简介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

高尔基作品的文学特点

高尔基作品的文学特点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切尔卡什》,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墓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入,有辱人的尊严。作家深信,人民的愚味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并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脱黑暗的过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镣铐,他就能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成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成为大写的人。高尔基从事创作始终都抱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目的:通过文学艺术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话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为着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只限于发掘生活琐事,而应当“讲到激动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复兴的可能性”,要有“对创造生活的号召”,要善于“以思想和言词之美来丰富生活”。要美化人,美化生活。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尔墓在盲面惨淡的人生、直书全部的真实的同时总想通过美化、“虚构”来显示人生的亮色,使人们不至于因现实的可怕而沉沦和绝望。因此他才强调;作为艺术家,既要从现实出发,敢于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现实,又要“善于站在现实之上“,把肯定性的现象加以“浪漫主义化”。 我们看到高尔基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一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社会主义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5] 塑造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

高尔基的资料[1]

高尔基 高尔基 出生年代:1868-1936 名人职称: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名人国家:俄罗斯(前苏联) 相关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 高尔基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曾当过搬运工,学徒,面包工人等。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的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1892年,只上过两年的小学的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的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 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这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称赞。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的形象。1902年他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耶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在高尔基4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 * 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切尔卡什》《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世界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的形式反映当时的 * 。 1901-1905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 * 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

形象。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错误作品长篇小说《忏悔》,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意大利童话》《 * 童话》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922年高尔基出guo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 * ,并当选为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他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

童年简介_高尔基童年简介

童年简介_高尔基童年简介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童年简介_高尔基童年简介 作者简介 高尔基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和现在都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

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这个家庭的穷苦。《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高尔基生平

高尔基生平 高尔基逝世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耶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4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岁开始走向“人间”,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1892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切尔卡什》、《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世界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1-1905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

《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6年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列宁称赞这部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提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错误作品长篇小说《忏悔》,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等。 1922年高尔基出国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 1928年回国后,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晚年除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文章外,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193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不过,问题主要还不在这些方面。 高尔基上述的关于消极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见解对苏联乃至我国的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说法还以其极端的形态即“进步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出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流派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讲流派时,则不分“消极”和“积极”,更放弃“进步”和“反动”的说法,而在探讨浪漫主义内部派别的思想特征时,则可从“消极”或“积极”方面加以阐述。看来,这一立足点是比较科学的。这其实是对高尔基的观点的修正。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在高尔基的有关论述中,同样也表现出贯彻“阶级论”的意图,如他提出过,“资产阶级贵族的现实主义”就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这一看法。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提出来以后,高尔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之中并非都属于文学史观的范畴,而显然具有某种现实性,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那些凡夫俗子、只有那些其作品已经被人遗忘的、没有多大才能的文学家,才满足于现实,才去迁就现实,赞美现实。那种公正地获得‘伟大’称号的文学,从没有向社会生活高唱过赞歌。”并且他还多次说过:“我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高尔基对俄国现代主义的否定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在高尔基看来,被他称为“现代浪漫主义”的俄国现代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反动的现象”。对于他这位在创作中也曾运用过不少象征手法的艺术家来说,他显然是从“阶级论”的层面上提出这种否定性的评价的。我们自然不能说所谓“颓废主义”这类说法源于高尔基,但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大量的这类词语以及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实情。 总之,高尔基力图把阶级论的观点贯穿整个著作,但在贯穿不下去的时候又转向了“人”的理论。一些从阶级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中夹杂着“人”学的见解,同时,某些从“人”学的角度展开的论述却又得出阶级论的结论。这样的例子在有关个别作家作品的分析中是不难发现的。 对于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如何定位,是从“阶级”还是从“人”的角度去把握?高尔基自然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阶级毕竟还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或迟或早地要在人类历史中消失,而在某种意义上,人才是永恒的。既然我们未把莎士比亚称为资产阶级的伟大作家、把托尔斯泰称为地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伟大作家,那末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称高尔基为某一阶级的伟大作家呢?高尔基一生都在“阶级”和“人”之间徘徊和求索,最后终于停靠在“人”的岸上。他是人类的伟大作家——这也是对高尔基的最高的评价。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王钦仁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作家难以比拟的。 早在1907年,高尔基的作品《该稳和阿尔乔姆》就被吴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登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小说栏内,题为《忧患余生》。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高尔基作品中译。此后,天蜕、半侬、周瘦鹃、胡适、郑振铎、沈泽民、孙伏园、胡根天、瞿秋白等先后译出了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作 120

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高尔基的资料高尔基的简介资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玛克西姆·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高尔基的资料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

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于疾病,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去世。 玛克西姆·高尔基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68年3月28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玛克西姆·高尔基)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1871年,高尔基4岁时父亲去世,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着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生平经历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作品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他(高尔基)又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25

文学家高尔基的生平故事

文学家高尔基的生平故事 高尔基是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那么关于高尔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高尔基的故事,希望 对你有帮助!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有许多,高尔基出生在沙俄时期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在四岁时父亲去世,因为贫穷母亲带着高尔基去了外祖父家,上了两年的学就因为没有钱辍学。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只好到裁缝店当学徒。高尔基从小就酷爱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他趁老板不在时偷看这份报纸。有一次,高尔基借来一本小说,晚上等大家睡着以后,借着月光认真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被乌云遮蔽,高尔基看的正入迷,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没过多久老板醒过来,他看见高尔基在油灯下看一厚厚的书,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完了。老板娘也醒过来,扑上去就殴打高尔基。高尔基不愿受辱,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高尔基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伏尔加河,心里无比的荒凉,但是不久之后他的生活开始出现希望,因为他遇到了一位胖厨师,更让高尔基高兴的是,胖厨师也是位书迷,他有许许多多的书,而且愿意提供给高尔基随便读。高尔基喜出望外,一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还经常和胖厨师共同探讨书中各种问题,这些便是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告人们要奋进,高尔基小时候就对书到了一种如饥似渴的程度,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代文豪。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故事有好多,高尔基小时候就热爱学习,但是他家里贫穷,没办法他只好去一家裁缝店当学徒,那时候老板喜欢定报纸看。高尔基的故事发生在夏天,小高尔基趁老板睡着的时候拿来偷偷的看,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月光被乌云挡住,高尔基就点燃一盏小油灯来看书。半夜老板醒过来,发现高尔基点着油灯在看一大堆书,老板大怒大声说你看什么看,把我家的油灯都弄没油了。老板娘像母老虎一样扑上去殴打高尔基,高尔基忍无可忍便离开裁缝店。 后来高尔基到绘图师谢尔盖耶夫家当学徒。高尔基特别喜欢看书,见到的书他都读。主人不让他看书他就经常在夜里等大人们都睡着后起来读书。绘图师谢尔盖耶夫母亲的蜡烛都有数,每个蜡烛上都有他留下的记号。后来高尔基实在没办法就用铜锅的底反射的月光来看书。有一次因为看书太过于入迷把茶几给烧坏了,狠心的老太婆对他一顿毒打,别人劝高尔基去举报老太婆虐待他,但高尔基没那样做,他只是要求自己工作完之后可以读书。 后来高尔基在河边遇到一个胖厨师,那个胖厨师是个热爱读书的人,有好多的藏书。高尔基跟胖厨师一见如故,两人有好多话题,高尔基就做了胖厨师的伙计。胖厨师也十分大方,经常让高尔基看自己的书,后来高尔基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文豪,这就是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 有一次高尔基的住所里失火,高尔基慌忙抛下所有的东西去他的书房里看,然后抱着各种各样的书慌忙的逃了出去。再他一次又一次的,跑进屋内把书籍给抱出来的过程中有好几次险些被烧死,他说是书籍启迪了他让他成为了现在的高尔基,他说书籍给了他灵魂让他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所以,在火灾发

高尔基丹柯

丹柯 高尔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认识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认识如何通过更好地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并学会运用。 4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导入:有人说:“读伟大作家的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读准字音: 1、桠枝yāzhī 2、虬曲qiúqū 3、黏泥nián ní 4、篝火gōu huǒ 5、宿愿sù yuàn 6、泥沼nízhǎo 7、龌龊wò chuò8、疙瘩gē dā 9、胸膛xiōng táng10、合拢hélǒng ¥知人论世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其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大批文学作品和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小说的一个重要母题——英雄 &本文的欣赏要点是: 一、“一波三折”的情节 二、浪漫主义的手法 三、个性鲜明的英雄 &请快速阅读课文,填空。 丹柯是一个的人。

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lO 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lO 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 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 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 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 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高尔基的故事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 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 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 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 高尔基火中抢书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面帮助我在—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编辑 同义词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一般指玛克西姆·高尔基 [1] 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外文名АлексейМаксимови人物简介编辑 早年经历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玛克西姆·高尔基)[2] 1868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1871年,高尔基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879年,高尔基11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高尔基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 1883年,高尔基开始过流浪生活。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1889年由于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写作之路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作品(14张) 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著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1898年,高尔基的第一个作品集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3]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

高尔基的三部曲

1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就写出了这本巨作。 2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家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3 我的大学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高尔基的名言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的名言高尔基的资料 玛克西姆?高尔基(英译Maksim Gorky),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A刀ekcM白KCUMorfluq egkO。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一高尔基 2、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3、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4、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 5、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 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6、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 7、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8、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9、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10、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11、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是学习一辈子。 1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3、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那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 14、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15、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16、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

的。 17、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18、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19、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20、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21、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22、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23、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24、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25、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