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

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第三章教育理念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

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

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

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

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

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

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看书)

(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教育。要求:(看书)(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要求:(看书)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看书)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看书)

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最后,(看书)

第二、流生增长倾向。

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认识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及社会对他们的特殊要求;

3.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知识

2.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3.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1.组织管理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机智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稳定的情绪

(三)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清晰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一、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

(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二、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

(一)要具有艰苦、勤奋的吃苦精神

(二)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要做“四有”新人

(四)要“学会关心”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四)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三、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

2.专制型

3.民主型

(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第五章中学课程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课程的一般理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以及课程设计的问题;

2.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结构和基本编写原则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

(二)活动课程

(三)综合课程

(四)核心课程

三、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置

一、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含义

(二)教学计划的内容

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一)教学大纲

(二)教科书

第六章教学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的

1.明确中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树立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教育观点;

2.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实质和规律;

3.熟悉和掌握教学各项原则的基本精神和贯彻要求,并学会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工

作;

4.熟悉和掌握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的实质与规律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实质

三、教学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第二节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的概述

二、中学教学目的内容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意义

(二)教学原则探源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涵义

2.依据

3.贯彻要求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点同上)

(三)直观性原则(要点同上)

(四)启发性原则(要点同上)

(五)循序渐进原则(要点同上)

(六)巩固性原则(要点同上)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历史变革

(三)教学方法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四、选择、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七章教学模式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

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3.认识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

4.掌握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5.了解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

1.教学模式的涵义

2.教学模式的结构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1.教学模式的特点

2.教学模式的功能

三、教学模式的演变

1.教学模式的演变

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第二节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传递一接受式

1.理论导向

2.教学基本程序

3.教学原则

4.辅助系统

5.教学效果

6.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二、自学一辅导式(要点同上)

三、引导一发现式(要点同上)

四、情境一陶冶式(要点同上)

五、示范一模仿式(要点同上)

第三节当代国外的教学模式

一、概念获得式1.教学目标及理论依据2.基本教学程序3.运用要求

二、奥苏贝尔模式(要点同上)

三、掌握学习模式(要点同上)

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要点同上)

第八章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目的

1.认识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功能;

2.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3.掌握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1.教学目标的概念

2.教学目标的意义

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辨析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3.激励功能

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发展简介

1.鲍比特、泰勒对教学目标理论的贡献

2.布卢姆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我国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识领域目标分类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2.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3.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

1.教学对象

2.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

3.表现行为的条件

4.学习程度

第九章学习评价

本章教学目的

1.认识学习评价的概念和功能;

2.理解学习评价的类型;

3.掌握成绩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学习评价的概述

一、学习评价的界定

二、学习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功能

(二)反馈功能

(三)定向功能

(四)鉴定功能

(五)教育功能

三、学习评价的种类

(一)诊断性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

(三)总结性评价

第二节学习评价的基本手段——成绩测评(一)

一、成绩测验的类型

(一)成绩测验的含义

(二)成绩测验的种类

二、成绩测验的题型

(一)主观性试题

1.简答题

2.论述题

(二)客观性试题

1.是非题

2.配对题

3.选择题

4.填空题

三、成绩测验的编制

(一)确定测验的目的

(二)明确测验的范围和内容

(三)选定测验的题型

(四)草拟测题

(五)修正并选定测题

(六)准备标准答案

第三节学习评价的基本手段——成绩测评(二)

一、成绩测验的质量指标

(一)信度

(二)效度

(三)难度

(四)区分度

二、成绩评价的方法

(一)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

1.量化评价

2.非量化评价

(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第十章怎样备课

本章教学目的

1.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性,了解备课的主要内容;

2.掌握钻研教材、写教案的一般方法,会写详略二案;

3.掌握板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板书。

第一节备课概述

一、备课的重要性

二、备课的主要内容

(一)钻研教材

1.为什么要钻研教材

2.钻研教材包括哪些方面

3.钻研教材的一般方法

(二)了解学生

(三)设计教法

(四)编制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五)编制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

(六)编制课时计划(教案)

第二节怎样编写教案

一、教案的主要内容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的

3.重点和难点

4.课时安排

5.教法和教学媒体

6.教学过程(步骤)

7.板书设计和课后回忆

(二)如何编写教学进程

1.引言

2.阐述、分析和推导问题

3.总结

二、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适用性

3.规范性

4.简明性

5.灵活性

三、教案的编写和运用

(一)文字表达法

(二)列一览表法

(三)卡片提示法

第三节怎样设计板书

一、板书的作用

二、板书的格式(一)根据教学板书的地位分类,可分为基本板书和辅助板书。

(二)根据教学板书的主体分类,可分为主导型板书、主体型板书和合作型板书。

(三)根据教学板书的时间和作用分类,可分为课前预习用板书,课中讨论用板书和课后总结用板书。

(四)根据教学板书的形成和呈现方式分类,可分为静态示现板书和动态渐成板书。

(五)根据教学板书的具体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内容要点式板书、关键语词式板书、结构造型式板书和表图示意式板书。

1.内容要点式板书

2.关键语词式板书

3.结构造型式板书

4.表图示意式板书

三、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一)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二)语言科学、准确(三)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四)形式多样、启发思维(五)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四、板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板书

(二)根据教法需要设计板书

(三)根据课型设计板书1.新授课的板书设计2.复习课的板书设计3.自学课的板书设计4.实验课的板书设计

(四)遵循学生认识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设计板书。

第十一章怎样上课

本章教学目的

1.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并能根据这个标准学会评价一堂课的好坏;

2.了解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

3.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上好课的标准

一、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一)课的类型

(二)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学习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三、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目的明确

(二)内容正确

(三)方法适当

(四)组织得好

(五)教学基本功好

第二节教学的艺术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审美性

4.独创性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

1.激发动机和引起兴趣

2.减少失误和提高效益

3.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4.创造气氛和组织管理

5.进行美育和净化心灵

三、教学艺术的种类

1.备课的艺术

2.教学过程的艺术

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

4.课外辅导的艺术

5.教学的语言艺术

6.教学的非语言艺术

7.板书的艺术

四、课堂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艺术

1.导入课题的语言艺术要求

2.课堂讲授的语言艺术要求

3.归纳、总结的语言艺术要求

(二)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2.课堂提问的实施程序与步骤

(三)教学板书艺术

(四)教学组织艺术

1.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2.掌握导入和结束的艺术

3.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五)教态变化艺术

五、教学艺术风格

第十二章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创造

本章教学目的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注重学法的研究为扭转重教轻学的不良倾向奠定基础;

2.通过对指导学生认识和创造方法的把握,为将来在工作中切实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第一节学习的方法

一、怎样指导学生修学课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

(二)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指导学生做好作业

(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结

二、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一)指导学生学会精读

(二)指导学生学会略读

(三)指导学生将读书与笔记相结合

(四)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

第二节怎样指导学生认识

一、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一)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规律去观察

(二)指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观察

(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研究

(四)指导学生将定期观察与长期观察相结合

(五)指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全面记录、精心总结

二、怎样指导学生记忆

(一)指导学生运用协同法记忆

(二)指导学生运用理解法记忆

(三)指导学生运用形象法记忆

(四)指导学生运用强化法记忆

三、怎样指导学生思维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概括

(三)抽象与具体

(四)判断与推理

四、怎样指导学生想象

(一)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新形象

(二)将非直观形象的东西转换为头脑中的形象(三)在头脑中建构形象,要有序多样地进行

第三节怎样指导学生创造

一、什么是创造

(一)创造与创造力

(二)创造过程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一)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二)指导学生进行灵感思维

(三)指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三、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创造技法

(一)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类比发明法

(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等值变换法

(三)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模仿创造法

(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智力激励法

(五)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联想发明法

(六)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假想构成法

(七)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缺点列举法及希望点列举法(八)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检核表法

(九)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统摄法

(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形态分析法

(十一)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活用创造性设想法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 (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 (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附件1 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 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 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一)能够具有中小学教育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 基本技能。 (二)能够具有运用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 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够具有持续发展自身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9〕1号),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 工作基础知识以及广西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学。 1.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3.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4. 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 现象和问题。 5.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 (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 ○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 ○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 ○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拉底主张启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一、填空、选择、判断 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多样化发展阶段(4)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1776---1787年,德国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美国杜威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观点: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2、教育的实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5、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 6、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以下重要意义: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7、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朗格朗。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8、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1904,“葵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9、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代表人(启发式教育):孔子、苏格拉底;赞科夫: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布鲁纳《教育过程》,教育结构是指教材应当包含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联系。 1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2、备课的课时计划和内容:课时计划即教案;内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13、德育的基本矛盾:老师提出的要求。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验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1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 15、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6、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9、教师素养的要求: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0、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 21、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附录样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附录样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 A.《学记》B.《中庸》C.《孟子》D.《大学》 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及代表作是【B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 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主要贡献的学者是【A 】 A.美国的舒尔茨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D.美国的凯恩斯 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 B 】 A.定向作用B.决定作用C.影响作用D.促进作用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D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7.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 1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 】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1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C 】 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15.《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6.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1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

最新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教育学考研大纲整理

教育学考研大纲整理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

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备课讲稿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

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新)

《教育学》教学大纲 Pedagogy 一、说明部分 (一)《教育学》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林永惠,路玉才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 (三)《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学》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对实现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心理学》、《学科教育学》、《中小学学科教材教法》等共同构成了我校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对教育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技能,明确教师的责任,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教育规律,学习并尝试运用教育规律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四)《教育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具体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二、教学大纲正文: 开篇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理解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是为了促进人性的最优化发展,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倾向的首要选择。结合学习本门课程意义的介绍,为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坚强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教师职业选择的理由探讨,难点是《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 主要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一、当代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介绍; 二、课堂讨论与分享——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 三、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授课教师课根据自己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领域的教师进行介绍。 教学小结: 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中外教育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式的教育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社会赋予师范生的光荣使命。

教育学考试大纲pdf

教育学考试大纲pdf 欢迎访问:天津教师招聘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5204602.html,/?wt.mc_id=bk14672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2)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3)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5)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5)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6)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6)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7)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7)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8)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9) 第四章教育目的 (10)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1) 第一节学生 (11) 第二节教师 (12)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3) 第六章课程 (14) 第一节课程概述 (14) 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 (14) 第四节课程实施第五节课程评价 (15) 第七章教学(上) (16)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6) 第二节教学过程 (17)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8) 第八章教学(下) (20)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20)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21) 第三节教学策略 (21) 第九章德育 (21)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21) 第二节德育过程 (22)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22) 第四节德育模式 (23) 第十章班级管理 (24)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24)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24)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 (25)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补: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补: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历史的比较典型的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904年,我国颁布了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戌学制”,这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补: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补: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商)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典型特点

333教育学考研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约60 分中国教育史约30 分 外国教育史约30 分教育心理学约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发布,凯程拿到大纲,第一时间与往年大纲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 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新增(变动)129个知识点。其中,教育学原理新增35个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新增24个知识点;外国教育史新增46个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增加6个知识点,删减一个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新增18个知识点。 各科详细说明如下: 教育学原理 新大纲变化说明: 教育学原理的变化归纳为:新增知识,细化知识点,接近当前教育改革,每一处修改的地方都值得仔细去看,是我们今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1.新增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

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b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2)教育与社会发展:a再生产理论;b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凯程之前授课完整的讲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 (5)教育制度:a我国教育基本制度;b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c高中的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6)课程:a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b施瓦布的实践模式;c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7)教学: a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b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里新增的全部是教育学最新热点】

个体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8)德育:a心理健康教育;b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9)教师与学生: a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相当于细化知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之前授课全部讲过。】 b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c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的概念; d少年儿童组织;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2.细化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具体知识不明确,如今明确了学习的三个小知识点,这些知识之前的凯程强化班、真题班均有讲授。难度不大。)

2020年教育学学硕考研 最新精排版大纲

写在前面: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大纲》,简称《教育学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现将文档重新编排设计,给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也更好的看出知识框架来。这样学习效率更高些。 排版中颜色使用逻辑: 葡萄红(抓住知识骨架) 墨水黑(理解知识线索) 尘土灰(识别知识遗漏) 浅灰色使用是特意违反人性的,目的是为大家造成不适,停留的时间更多些。这样能聚焦注意力,思考能更深入些;知识的回忆和记忆效果更佳。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 1.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2.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