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雏鸡鉴别

浅谈雏鸡鉴别

浅谈雏鸡鉴别
浅谈雏鸡鉴别

首先初生雏鸡不象刚出生的哺乳动物那样,根据外生殖器官立即辨认出雌雄,而是必须等到第二性征出现后才可辨认。

第二,可以节省饲料,商品蛋禽场仅饲养母雏,饲养公雏价值不大;第三,节省禽舍、劳动力和各种饲养费用;

第四,可以提高母雏的成活率和整齐度。公母分开饲养有利于母雏的生长发育,避免公雏发育快、抢食而影响母雏发育。

第五, 为获得较高的育雏率,培育出生长发育一致和生产高的鸡群

对初生雏就必须进行选择和分群工作。分群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雌雄分群,且在雏鸡鉴别过和中可以对对于瞎、瘫、残雏、畸形雏及过小、过弱的雏鸡剔出淘汰

鉴别方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

肛门雌雄鉴别法

器械鉴别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是根据初生雏鸡的毛色,长羽快慢鉴别雌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

常用:

快慢羽鉴别法

用快羽公鸡和慢羽母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公雏全部为慢羽,而母雏全部为快羽。快慢羽的区分主要由初生雏鸡翅膀上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来确定。约1%的雏鸡会有一些异常特征即是用此法鉴别出错

(1)母雏:快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长。

(2)公雏:慢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短或等长。

羽色鉴别法 (金银羽自别法横斑羽自别法 )

根据鸡羽毛颜色的不同来辨认

金银羽自别法:用金色羽公鸡和银色羽母鸡交配时,其子一代的公雏均为银色,母雏为金色,鉴别率就可以达到99%以上。绝大部分褐壳蛋鸡商品代都可以羽色自别雌雄。注意,用银色羽公鸡和金色羽母鸡交配,后代不能自别雌雄。

横斑(芦花)自别

1.横斑洛克(芦花鸡)羽色自别横斑洛克羽色由性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

控制,公鸡两条性染色体上各有一个B基因,比母鸡只在一条性染色体上有一个B基因影响大,所以基因型纯合的横斑公鸡羽毛中的白横斑比母鸡宽。B基因对初生雏鸡的影响是:芦花鸡的初生绒毛为黑色,头顶部有一白色小块(呈卵圆形),公雏大而不规则,母雏白斑比公雏小得多;腹部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身体黑色母雏比公雏深;初生母雏脚的颜色

比公雏深,脚趾部的黑色在脚的末端突然变为黄色,能显著区分开,而公雏跖部色淡,黑黄无明显分界线。经过选种的纯横斑鸡,根据以上三项特征区分初生雏鸡的雌雄,准确率可达96%以上。

2.非横斑对横斑用非横斑公鸡(白来航等显性白羽鸡除外)与横斑母鸡交配,其子一代呈交叉遗传,即公雏全部是横斑羽色,母雏全部是非横斑羽色。例如用洛岛红公鸡和横斑母鸡交配,则子一代公雏皆为横斑羽色(黑色绒毛,头顶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母雏全身黑色绒毛或背部有条斑。

蛋鸡自别法

肛门雌雄鉴别法(适用于各种家禽的鉴别方法)

是根据初生雏鸡有无生殖隆起以及生殖隆起在形态组织上的差异,用肉眼分辨雌雄的一种鉴别方法。肛门鉴别的操作可分为三个步骤: 抓雏、握雏

排粪、翻肛

鉴别、放雏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

雌雄鉴别的关键首先在于掌握正确的翻肛手法。既要迅速地翻开肛门,又要使位置正确。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及鉴定

1抓雏、握雏:

常用的方法有夹握法和团握法两种.

因人而异,有左手抓鸡者,也有右手抓鸡者,推荐用左手抓鸡

将雏鸡的背部靠紧左手的掌心,肛门向上,颈部被轻轻夹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

2排粪、翻肛:

排粪时,用左手的食指压住雏鸡的背部,用左拇指轻压腹部左侧髂骨下缘(在雏鸡腹部直肠下端部位),轻轻一压,把直肠内粪便排清,排入粪缸中.

翻肛因个人习惯差异,翻肛手法较多,一般为左拇指沿从前排粪的位置移至肛门的左侧,左食指弯曲于雏鸡背侧,与此同时右食指放在拇指沿直线上顶推,接着往下拉到肛门处收拢,左拇指也往里收拢,左手拇指协同动作,三令指头一起向肛门口靠拢,将肛门内壁同时向外挤,使其生殖突起暴露出来。

3 迅速将雏鸡放在100一200瓦的灯光下进行鉴别,光源要加灯罩,以免强光宜刺眼睛,雏鸡肛门放在光源下的适当位置(以眼睛看得清晰为准)

(二)翻肛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姿势要协调自然,手指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翻肛时,三指关节不要弯曲,三角区宜小,不要外拉里顶。用力要适中,若用力过大,则肛门过于暴露;若用力不够,则难以翻出肛门。

3粪要一次排干净,翻肛要一次翻好。

整个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手势,抓、握、翻的手势要正确,轻巧,否则不但影响雏鸡的健康,也会影响鉴别的准确性

二、准确分辨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在正确翻肛的前提下,鉴别的关键是能否准确地分辨雌雄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一)根据生殖隆起的有无以及组织形态的差异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两种。

1正常型:在近肛门开口,泄殖腔下壁中央第二、三皱襞相合处有微小的白色球状突起则判为雄性,没有突起则判为雌性。

2异常型:异常型是鉴别的难点。主要根据生殖隆起组织形态的差异,即外观感觉、光泽、弹性、充血程度、隆起前端的形态等差异来鉴别,常见容易错判的概括如表1所示。

(二)鉴别时的注意事项

1若遇到肛门有粪便或渗出物排出时,则可用左拇指或右食指抹去,再行观察。

2若遇到一时难以分辨的生殖隆起时,则可用二拇指或右食指触摸,并观察其弹性和充血程度,切勿多次触摸。

3若遇到不能准确判断时,先看清生殖隆起的形态特征,然后再进行解剖观察,以总结经验。

4注意不同品种间正常型和异常型的比例及生殖隆起的形状差异.由于个体的差异,一般可分为正常和不正谭的九种类型。正常型约占70%(肉鸡、杂交鸡)到80%(蛋鸡、纯种鸡)。各种类型的形态特征。

三、提高鉴别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孵化场的出雏量很大,且要求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把鉴别工作做完,鉴别速度就显得很重要,要达到每小时1000只的速度,必须做到:

1握雏翻肛动作要快,辨别雌雄时脑反应要快,辨别后放雏要快。

2除了排粪、翻肛要一次排净、翻好外,辨认也要求一次看准。

四、降低雏鸡伤残死亡率

在孵化技术良好的条件下,雏鸡出壳毛干后,即可进行鉴别,最佳鉴别时间为出壳后3~12小时,只要抓雏、握雏、排粪、翻肛、鉴别、放雏等各个环节操作正确,出壳雏鸡的伤残死亡率可低至05%以下。

总之,要全面而牢固地掌握雏鸡雌雄鉴别技术要领,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做到的,而是要在较长的实践中,手脑并用,反复体会,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等才能达到

在现代养鸡业中得到普遍采用的初生雏鸡鉴别方法有翻肛或触模鉴别法、仪器鉴别法、伴性性状鉴别法3种。

仪器鉴别法利用初生雏鸡雌雄鉴别器,将观视管插入直肠,直接观察鸡的性腺。母雏只在左例有三角形粉红色的卵巢,公雏则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香蕉形的黄白色睾丸。此法鉴别效果较准确,但操作麻烦,容易传播疾病。

伴性性状鉴别法利用伴性遗传原理,用特定的品种或品系杂交,生产的商品代初生雏鸡,在羽色、羽型或皮肤等方面雌雄有明显的区别,据此准确的鉴别雌雄。此法既准确又方便,是现代养鸡业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①.银白羽色对金黄羽色白色为显性,金黄色为隐性。用银白色公鸡与金黄色母鸡交配,子一代中银白色为公鸡,金黄色为母鸡。

②.慢生羽对速生羽慢生羽(慢羽)是指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等长或覆主翼羽长于主翼羽;速生羽型(快羽)是指主冀羽长于覆主翼羽。促羽为显性,快羽为隐性。用慢羽母鸡与快羽公鸡交配,子一代中,快羽型为母鸡,慢羽型为公鸡。

翻肛或触模鉴别法

翻开初生雏鸡的肛门,在泄殖腔口下方的中央有微粒状的突起,称为生殖突起,其两侧斜向内方有呈八字形的皱襞,称为八字状襞。在胚胎发育初期,公母雏都有生殖突起,但母维在胚胎发育后期开始退化,出壳前已消失,少数母雏退化的生殖突起仍有残留,但在组织形态上与公雏的生殖突起仍有差异。因此根据生殖突起的有无或突起组织形态的差异,在雏鸡出壳12小时以内,在200W的白炽灯下,用肉眼即可分辨出雌雄。

如果正确掌握出壳雏鸡肛门雌雄鉴别技术要领,准确率可以提高到98%以上,速度可达每小时1200只,伤残死亡率可降到0.5%以下。

翻肛鉴别法的准确率很大程度取决于翻肛操作的熟练程度,所谓“七分手势,三分鉴别”。因为翻肛是一项技巧,只有使肛门开张完全,生殖突起全部露出,才能准确识别。肛门翻开后,识别时的困难主要在于母雏有少数个体有残留的异常型生殖突起,容易与公雏的生殖突起混淆,误将母雏判定为公雏,这就要依据母雏异常型生殖突起与公雏生殖突起在组织形态上的差异来正确区分。公雏的生殖突起充实,饱满,有光泽,血管发达,富有弹性.用指头轻轻压迫,或左右伸张时不易变形,受刺激容易充血。母雏的生殖突起不饱满,有萎缩感,表面软而表现透明,缺乏弹力,易变形,不易充血。

浅谈雏鸡鉴别

首先初生雏鸡不象刚出生的哺乳动物那样,根据外生殖器官立即辨认出雌雄,而是必须等到第二性征出现后才可辨认。 第二,可以节省饲料,商品蛋禽场仅饲养母雏,饲养公雏价值不大;第三,节省禽舍、劳动力和各种饲养费用; 第四,可以提高母雏的成活率和整齐度。公母分开饲养有利于母雏的生长发育,避免公雏发育快、抢食而影响母雏发育。 第五, 为获得较高的育雏率,培育出生长发育一致和生产高的鸡群 对初生雏就必须进行选择和分群工作。分群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雌雄分群,且在雏鸡鉴别过和中可以对对于瞎、瘫、残雏、畸形雏及过小、过弱的雏鸡剔出淘汰 鉴别方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 肛门雌雄鉴别法 器械鉴别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是根据初生雏鸡的毛色,长羽快慢鉴别雌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 常用:

快慢羽鉴别法 用快羽公鸡和慢羽母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公雏全部为慢羽,而母雏全部为快羽。快慢羽的区分主要由初生雏鸡翅膀上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来确定。约1%的雏鸡会有一些异常特征即是用此法鉴别出错 (1)母雏:快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长。 (2)公雏:慢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短或等长。 羽色鉴别法 (金银羽自别法横斑羽自别法 ) 根据鸡羽毛颜色的不同来辨认 金银羽自别法:用金色羽公鸡和银色羽母鸡交配时,其子一代的公雏均为银色,母雏为金色,鉴别率就可以达到99%以上。绝大部分褐壳蛋鸡商品代都可以羽色自别雌雄。注意,用银色羽公鸡和金色羽母鸡交配,后代不能自别雌雄。 横斑(芦花)自别 1.横斑洛克(芦花鸡)羽色自别横斑洛克羽色由性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 控制,公鸡两条性染色体上各有一个B基因,比母鸡只在一条性染色体上有一个B基因影响大,所以基因型纯合的横斑公鸡羽毛中的白横斑比母鸡宽。B基因对初生雏鸡的影响是:芦花鸡的初生绒毛为黑色,头顶部有一白色小块(呈卵圆形),公雏大而不规则,母雏白斑比公雏小得多;腹部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身体黑色母雏比公雏深;初生母雏脚的颜色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2000-10-16 养鸡的关键在育雏,育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雏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在0-6周龄育雏期间必须满足雏鸡对水、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营养、卫生等条件的需要,为雏鸡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水分 雏鸡进入育雏室后,由于运输劳累,环境改变会产生疲劳、应激和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发病死亡。因此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应首先饮用复合水,即清洁水+康利来饮水剂(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生产,每袋25克兑水150千克)+适应原(本公司生产每桶100克兑水100千克)连饮3天。水在鸡体中占60%—70%,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育雏期间不能断水,要勤更换,同时要防止断水后引起雏鸡见水暴饮致伤。 二、饲料 雏鸡饮水后可以开食,开食饲料以小米、碎玉米粒或直接用配合好的粉料浸泡软化后饲喂。刚开始也可喂少量芝麻,既有营养也可润滑肠道,效果很好,蛋雏鸡自配料蛋白质要达到20%才能满足需要。如用碎米等粒料开食,2天后就要逐步加入配合料,5天后全部喂配合料。开始应少喂勤添八成饱,以半小时吃完为宜。喂食次数,一般出壳到4周龄每天可喂5-6次,其中夜里1-2次,4周以后每天4-5次。饲喂的间隔要均匀,做到定时定量。 三、温度 养鸡的关键在育雏,育雏的关键在温度。初生雏鸡的体温约39℃,没有调节机能,4日龄开始微微地均衡上升,到10日龄才达到鸡的正常体温40.5-41.7℃。到21日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因而,温度的忽高忽低是造成雏鸡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大量调查,农村专业户养鸡育雏,最易在早上0-4点钟饲养员困乏出现温度下降,如果有2个小时温度下降,第2天就会有病鸡和死鸡出现。根据实践,雏鸡1周龄一般温度为32-36℃,以后按周降1-2℃。 四、湿度 雏鸡从相对湿度为70%的孵化器孵出,经过孵化室和途中运输到达养鸡场育雏室,这个过程需要用一定时间,雏鸡体内水分随着呼吸而大量散发,此时体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羽毛生长也慢。因此,头10天可

【知识】分辨刚出壳小鸡小鸭公母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 雌雄鉴别的关键首先在于掌握正确的翻肛手法。既要迅速地翻开肛门,又要使位置正确。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 1 抓雏、握雏:常用的方法有夹握法和团握法两种。 2 排粪、翻肛:排粪时,左拇指轻压腹部左侧髂骨下缘,借雏鸡呼吸将粪便排入粪缸中,左拇指沿从前排粪的位置移至肛门的左侧,左食指弯曲于雏鸡背侧,与此同时右食指放在拇指沿直线上顶推,接着往下拉到肛门处收拢,左拇指也往里收拢,三指在肛门处会合形成一个小三角区,三指凑拢一挤,肛门即可翻开。 (二)翻肛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动作、姿势要协调自然,手指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 翻肛时,三指关节不要弯曲,三角区宜小,不要外拉里顶。用力要适中,若用力过大,则肛门过于暴露;若用力不够,则难以翻出肛门。 3 粪要一次排干净,翻肛要一次翻好。 二、准确分辨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在正确翻肛的前提下,鉴别的关键是能否准确地分辨雌雄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一)根据生殖隆起的有无以及组织形态的差异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两种。 1 正常型:在近肛门开口,泄殖腔下壁中央第二、三皱襞相合处有微小的白色球状突起则判为雄性,没有突起则判为雌性。 2 异常型:异常型是鉴别的难点。主要根据生殖隆起组织形态的差异,即外观感觉、光泽、弹性、充血程度、隆起前端的形态等差异来鉴别,常见容易错判的概括如表1所示。 (二)鉴别时的注意事项 1 若遇到肛门有粪便或渗出物排出时,则可用左拇指或右食指抹去,再行观察。 2 若遇到一时难以分辨的生殖隆起时,则可用二拇指或右食指触摸,并观察其弹性和充血程度,切勿多次触摸。 3 若遇到不能准确判断时,先看清生殖隆起的形态特征,然后再进行解剖观察,以总结经

雏鸡的生理特点

雏鸡的生理特点 一)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初生雏的体温较成年鸡体温约低2~3℃,4日龄开始慢慢地均衡上升,到10日龄时才达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 (二)生长迅速,代谢旺盛 蛋用型雏鸡两周龄的体重约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6周龄为10倍,8周龄为15倍。前期生长快,以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减慢。雏鸡代谢旺盛,心跳每分钟可达250~350次,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与排出二氧化碳的量比家畜高一倍以上,所以在饲养上要满足营养需要,管理上要注意不断供给新鲜空气。 (三)羽毛生长快 幼雏的羽毛生长特别快,在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到4周龄便增加到7%,其后大体保持不变。从孵化到20周龄羽毛要脱换4次,分别在4~5,7~8,12~13和18~20周龄。羽毛蛋白质含量为80%~82%,为肉、蛋的4~5倍。因此,雏鸡对日粮中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较高。 (四)胃的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幼雏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的容积小,进食量有限。同时消化道内又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研磨饲料能力低,消化能力差,在饲养上要注意饲喂含纤维量少、易消化的饲料,否则产生的热量不能维持生理需要。 (五)敏感性强 幼雏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有毒物的过量,会反应出病理状态。 (六)抗病力差 幼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稍不注意,极易患病。 (七)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喜欢群居,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如遇外界刺激或单只离群便鸣叫不止,因此育雏环境要安静,防止各种异常声响和噪音以及新奇的颜色入内,舍内还应设有防止鼠害的措施。 鸡的消化特点 1.没有软的嘴唇:而有硬的角质的锥形喙部,适于啄食细碎的饲料,能撕断幼嫩的青饲料。鸡无牙齿,无咀嚼作用。舌上味蕾分布数量少,味觉能力差,寻找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和嗅觉。无软腭和颊,饮水须仰头才能流进食道。唾液有润滑饲料及便于吞咽的作用,唾液淀粉酶数

浅谈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一)

浅谈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一) 论文关键词育成鸡;饲养;管理论文摘要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与其今后的成活率和产量率息息相关,分别介绍育成鸡的饲养和管理,以期指导养殖户对鸡群育成期的饲养。 育成鸡指7~20周龄的大、中雏鸡。鸡群育成期是完成骨骼、体重、输卵管及卵巢发育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以保证体重的增长,从而保证今后高的成活率和产蛋率。因而,鸡群育成期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 1育成鸡的饲养 1.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生长迅速,机体各系统器官发育旺盛,功能逐步健全;长骨骼,长肌肉最多,但体重增长速度较雏鸡慢;羽毛几经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加快,容易引起过肥现象,影响产蛋,育成后期鸡的性器官发育迅速,容易早熟。 1.2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为使育成鸡适时开产,不引起过肥和早熟,降低其脂肪的沉积,而且为后期控制体重。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含钙不宜过多。一般要求7~14周龄日粮中粗蛋白16%;14~20周龄粗蛋白12%~14%;营养水平下降,主要增加青、粗饲料,但维生素、矿物质要满足需要,特别是保证骨骼发育,钙磷比例要求合理,一般为(2.0~2.5)∶1。 1.3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1.3.1定时饲喂。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饲3~4次,每次间隔4h。这种喂法适宜用湿料或掺有青绿饲料。但每天下午2时前饲料必须吃净,防止酸败,每天要刷洗饲槽。 1.3.2自由采食。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饲槽中,任鸡自由采食。这种喂法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 1.3.3限制饲喂。育成鸡有食欲旺盛、食量大的特点,若敞开饱食饲喂,常导致鸡超重和过肥,尤以褐壳蛋鸡更明显。根据标准体重限制饲喂,防止鸡过肥,使其整齐度好,体重适宜,在适合的日龄开产;同时还能节省饲料。限制饲喂要对鸡群体重进行监测,定期称重。若鸡群平均没有超重现象,满周龄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就不一定需要限制饲喂,常用的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时、限量、限质等多种方法,蛋用型鸡多从9周龄开始限饲。另外,限制饲养应注意:①定期称测体重,掌握好饲料的给量。限饲开始时,要随机抽样30~50只称重并编号,1~2周称重1次,与标准对照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平均体重偏高,应再减少饲量,偏低则应增加喂饲量。②设置足够饲槽。限饲时必须备足饲槽,而且摆布合理,以保证每只鸡都有采食位置,防止饥饱不均,发育不齐。③限饲前实行断喙,以防啄伤。④限饲过程中,如果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等,可暂时停止限饲,待消除影响后再进行限饲。 ⑤应与控制光照相配合,效果更好。 2育成鸡的管理 2.1初期管理 2.1.1脱温(离温)。雏鸡达到4~6周龄以后,新羽基本长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了增强,要逐步停止给温。一般早春育雏可在6周龄左右离温,晚春、初夏育雏3~4周龄即可离温。具体离温时间,各地应根据育雏季节、雏群体质状况及外界气温等灵活掌握。离温要有个过渡时期,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逐渐减少每天给温次数,最后达到完全脱温,一般过渡期为1周左右。离温期间饲养人员夜间要注意观察鸡群,防止挤堆压死,保证离温安全。 2.1.2上栖架。随着离温要训练鸡上栖架。上栖架不但有利于鸡体健康,而且可以防止在地面挤堆造成伤亡。栖架可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般蛋用型育成鸡每只应有10~15cm的位置。鸡有蹬高栖息的习性,所以训练上栖架并不困难,只要最初几天晚上,将少量在地面栖息的鸡人工抓到栖架上即可。 2.1.3转笼或下笼。笼育的雏鸡进入育成期后,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刚下笼的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一般地说,从7周龄起到18周龄这一阶段称为育成期。育成鸡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成鸡的体成熟和性成熟,育成率高、体重达标、均匀度高、抗体高且均匀,适时开产,即在20-22周龄鸡群产蛋率达50%。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1)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2)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是肌肉和骨骼发育的重要阶段。整个育成期体重增幅最大,但增重速度不如雏鸡快。体重增长速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但脂肪沉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多。 3)育成后期鸡的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在光照管理和营养供应上要注意这一特点,顺利完成由育成期到产蛋期的过渡。 成期注意事项 (1) 鸡群体型发育控制 体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上面的正常体重,体型是骨架与体重的综合表现。良好的骨架发育是维持产蛋期间高产能力及优良蛋壳的必要条件,若骨架小而相对体重大者,此表示鸡只肥胖,这种体型的鸡其产蛋表现不会理想,例如,会早产,脱肛多,且产蛋初期时母鸡的死淘率高等缺点。 鸡只体型发育规律为:前段 (56 日龄以前 ) 着重于骨架的发育,后段 (56 日龄以后 ) 着重在体重的增长。 (2) 体重的测定与均匀度 体重的测定:这项工作可选在清晨喂料前实施。平养时,在鸡舍内四处抓鸡称量;笼养时,在各处固定的鸡笼抓鸡称量,根据饲养数量,建议抽取的比例如下: 抓鸡称量从第 4 周龄开始,每周应持续的测定体重直到产蛋高峰过后。 9 周龄以后,若发现体重低于指标时,应设法增加鸡只的采料量或供应热能较高的饲料来改善。 育成的品质除取决于良好的体型发育外,鸡群的均匀度也十分重要。要保证 80% 以上的鸡其体重应在平均体重上下 10% 的范围内。 鸡群均匀度的计算方法:如 2000 只的鸡群取 100 只,这 100 只即为取样群,取样群的每只鸡都称个体重。 均匀度即取样群中体重在平均体重正负 10% 以内的只数占取样总只数的比率,再乘以 100 得出整数。如:一个 250 只的鸡群,按 5% 抽样称重 125 只,其平均体重 1.30 。 1.30-1.30×10%=1.17 ㎏ 1.30+1.30×10%=1.43 ㎏ 如果计算抽样称重的 125 只中体重在 1.17kg 至 1.43kg 范围之间的鸡群为 110 只,则此鸡的均匀度为:110÷125=88% ,均匀度的评分标准如下:

识别公母小鸡的妙法

《识别公母小鸡的妙法》 拉开小鸡的翅膀,如翅膀的羽毛(正羽)一根长一根短(即羽毛长短相间),便是母鸡;要是看到所有的羽毛基本上是一样长短的则是公鸡 最佳答案二者的泄殖腔有所不同,扒开鸡屁眼可以识别,是公鸡的直肠上有一个小点。母鸡没有,小鸭子也是一样的。我是看到来孵化场买小鸡小鸭子的人说的,是哪样的看的。只是哪检查后的小鸡小鸭子都不好了。 《4——5天的小鸡苗怎么辩别公母》 本地区出壳雏鸡雌雄鉴别准确率普遍较低,速度较慢,伤残死亡率较高,从而直接影响了孵化场和养鸡户的经济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雌雄鉴别人员没有全面而牢固地掌握其操作技术要领。如果正确掌握出壳雏鸡肛门雌雄鉴别技术要领,准确率可以提高到98%以上,速度可达每小时1200只,伤残死亡率降到0.5%以下,明显地提高孵化场的经济效益。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 雌雄鉴别的关键首先在于掌握正确的翻肛手法。既要迅速地翻开肛门,又要使位置正确。 (一)正确的翻肛手法 1 抓雏、握雏:常用的方法有夹握法和团握法两种。 2 排粪、翻肛:排粪时,左拇指轻压腹部左侧髂骨下缘,借雏鸡呼吸将粪便排入粪缸中, 左拇指沿从前排粪的位置移至肛门的左侧,左食指弯曲于雏鸡背侧,与此同时右食指放在拇指沿直线上顶推,接着往下拉到肛门处收拢,左拇指也往里收拢,三指在肛门处会合形成一个小三角区,三指凑拢一挤,肛门即可翻开。 (二)翻肛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动作、姿势要协调自然,手指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 翻肛时,三指关节不要弯曲,三角区宜小,不要外拉里顶。用力要适中,若用力过大,则肛门过于暴露;若用力不够,则难以翻出肛门。 3 粪要一次排干净,翻肛要一次翻好。 二、准确分辨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在正确翻肛的前提下,鉴别的关键是能否准确地分辨雌雄生殖隆起的微小差异。 (一)根据生殖隆起的有无以及组织形态的差异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两种。 1 正常型:在近肛门开口,泄殖腔下壁中央第二、三皱襞相合处有微小的白色球状突起则判为雄性,没有突起则判为雌性。 2 异常型:异常型是鉴别的难点。主要根据生殖隆起组织形态的差异,即外观感觉、光泽、弹性、充血程度、隆起前端的形态等差异来鉴别,常见容易错判的概括如表1所示。 (二)鉴别时的注意事项

浅谈如何做好雏鸡的初饮和开食

浅谈如何做好雏鸡的初饮和开食 在现代养鸡业中,雏鸡的第一次饮水被称为“初饮”,第一次开食则称为“开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初饮”与“开食”是雏鸡饲养管理的关键。及时的初饮对于补充水份,防止初生雏鸡的脱水是很有必要的利于尽早地加速吸收利用雏鸡体内尚未吸收尽的卵黄内的营养物质,能维持初生雏鸡体内水代谢的平衡,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饮和开食是雏鸡饲养的开始,是育雏的重要环节。其方法得当与否,不仅影响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也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育雏的成败。因此,重视雏鸡的初饮和开食是十分必要的。 1 初饮 初生雏鸡腹内还残留着部分未被吸收的卵黄,饮水能加速卵黄的吸收和利用,对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饮水还能增进雏鸡的食欲,利于开食和消化。初生雏鸡体内含水约60%~70%,由于孵化室和育雏室的温度较高,雏鸡呼吸和排粪时会散失大量的水分,需要饮水进行补充;如果饮水不足,尤其当体内水分损失8%~10%时,就会出现严

重的脱水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无食欲,羽毛无光泽,脚爪干瘪,体重减轻,最后衰竭死亡。因此,必须及时供给雏鸡充足并清洁的饮水。 1.1 初饮的时间雏鸡最好在出壳后24h内饮到水,长途运输的雏鸡,初饮时间不宜晚于36h。 1.2 初饮的方法在雏鸡到达育雏室前2h,应将备好的凉开水加入饮水器内预温,使水温与室温接近(16~20℃)。雏鸡到达育雏室并安放好后,休息片刻,以适应育雏室或育雏笼的温度环境,如果温度适宜,0.5~1.0h后就可以供水。为消毒饮水、清洗胃肠和促进雏鸡胎粪排除,应先饮0.1%的高锰酸钾水;经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在饮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或蔗糖,以增加能量,帮助恢复体力;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或防白痢、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初饮时,捉住几只雏鸡将其喙放入水中进行调教,以带动其他雏鸡饮水。此时要仔细观察雏鸡的饮水情况,对个别不饮水和打湿羽毛的雏鸡应挑出单独饲养,精心照料,并逐只调教,保证每只鸡初饮时都能饮到水。 1.3 初饮的设备初饮时可使用1.5L的真空饮水器,1个饮水器可供40只雏鸡使用,3~4h换水1次;以后更换为水槽等其他饮水器。将饮水器均匀地放置在育雏器周围,其高度应高于鸡背2cm左右。 1.4 注意事项①雏鸡初饮后,无论何时都不能断水。如果每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终审稿)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 习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蛋鸡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繁殖率高 初生雏鸡的体温略低,约39.6℃,最低时可达33℃,10天以后体温调节系统趋于完善,维持41-42℃的水平。因此,1周龄的雏鸡要求环境温度为30-34℃,2周龄时要求25-30℃,3周龄时要求20-25℃。对鸡而言,生长过程中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15-25℃。成年鸡的体温为41-42℃,比哺乳动物高5℃左右,每分钟呼吸36次,心跳300次左右,代谢十分旺盛。代谢旺盛是鸡寿命短、可利用率高的生命基础,1只蛋鸡一年可产蛋15-17kg(280-320个蛋),约为其体重的10倍。为确保代谢需要,必须给予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物质。鸡的饲料配方应尽量达到全面、平衡。另外,对通风换气、环境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 二、蛋鸡怕热怕潮湿、敏感又胆小 鸡没有汗腺,主要依靠呼吸散热来调节体温,因此抗热能力较差,环境温度长期在35℃以上,就有热死的危险。当然,温度过低,一方面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另一方面会增加饲料消耗,降低经济效益。鸡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潮湿不利于鸡散热,易引发各种疾病。鸡的感觉器官较为敏锐,富有神经质,尤其是某些小型蛋鸡品种。任何新的声响、动作、物品等突然出现,都会引起鸡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惊叫、飞跃、逃跑、炸群等,饲养密度大时,常出现扎堆、压伤压死等,导致蛋鸡停产或易下软壳蛋、无黄蛋、双黄蛋等异常蛋。三、蛋鸡喜群居,好争斗,爱模仿鸡的合群性很强,一般不单独行动,刚出壳几天的鸡,就会找群,一旦离群就叫声不止。公、母鸡都有很强的认巢能力,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自动回到原处栖息。同时,拒绝新鸡进入,一旦新鸡来到,便会争斗不止,直到有一方斗败,公鸡尤甚。鸡爱模仿,集约化饲养时,若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技术跟不上,因鸡群密度大,常会造成啄肛、啄羽的习性,各个鸡会纷纷效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有大批啄死的危险。四、蛋鸡的抗病能力差鸡的抗病力差表现在多个方面:鸡的肺脏较小,连接有许多气囊,而且体内各个部位包括骨腔内都存在着气囊,彼此连通,从而使某些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很容易沿呼吸道进入肺、气囊和体腔、肌肉、骨骼之中,所以,鸡的各种传染病大多经呼吸道传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后患多,损失大。鸡的生殖道与排泄孔共同开口于泄殖腔,产出的蛋很容易受到粪尿污染,也易患输卵管炎。鸡的体腔中部缺少横隔膜,使腹腔感染很容易传至胸部的重要脏器。鸡没有成形的淋巴结,淋巴系统不健全,病原体在体内的流动传播不易被自身所控制,一旦感染,较易发病。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与鸭、鹅等比较起来,鸡的

十大技巧提高雏鸡成活率

十大技巧提高雏鸡成活率 雏鸡成活率与养殖户的收益息息相关,只有多学习掌握更多的养殖技巧才能确保雏鸡成活率高、生长快。 1.严格消毒 接雏前准备好育雏室。饲槽饮水器等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再用热碱水刷洗,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育雏室用清水冲扫干净,待干后铺好垫草,放入育雏用具,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水14毫升进行熏蒸消毒,关严门窗12~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将室温预热至30℃以上即可接雏入室。 2.选择健雏 健雏一般活泼好动,腿部结实,行动自如,眼有神,脐部愈合良好。弱雏羽毛污浊,精神不振,闭眼打盹,站立不稳。购买雏鸡时一定要挑选健雏。 3.及时饮水 雏鸡出壳后24小时可失水8%,48小时可失水15%,当失水大于15%时,很快便会出现脱水症状。因此,雏鸡出壳12小时后应及时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最初几天饮0.01%的高锰酸钾及添加复合维生素的水,起消毒饮水和清理肠胃作用,促进胎粪排出。 4.精心饲喂 饲料要适口性好,易消化,新鲜质优,颗粒大小适中。雏鸡出壳后12~24小时内开食,开食可用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麦等,煮至八成熟饲喂,利于雏鸡消化。1~3日龄每昼夜喂6~8次,4日龄以后日喂4~5次,夜间喂1次。逐渐改喂雏鸡混合料。 5.调节温湿度 养雏鸡适宜的温度是:1周龄时30℃~32℃,2周龄时28℃~30℃,3周龄时25℃~28℃,4周龄时22℃~25℃,以后每周降低1.5℃~2℃,直到室温湿度1周龄以内保持在60%~65%,1周后以50%~60%为宜。鸡舍过湿可用布袋装一些生石灰放在室内吸潮;过干可在火炉上放盆水,通过水分蒸发,增加室内湿度。 6.密度合理 密度的大小应根据雏鸡日龄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和鸡舍结构等进行合理调整。一般养殖雏鸡的合理密度为:0~4周龄为每平方米20~25只;5~7周龄为10~20只。网上育雏的合理密度为:0~4周龄为每平方米24~28只,5~7周龄为15~20只。 7.科学光照 合理的光照时间是:0~3日龄24小时,4~14日龄16~19小时,15日龄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照强度按每15平方米的鸡舍在第一周时,用一个40W的灯泡悬挂在2米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W的灯泡就可以了。 8.卫生防疫 不卫生和潮湿的环境易诱发雏鸡疾病,尤其是小鸡白痢和球虫病最易发生。应定期对鸡舍彻底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勤换垫料,饮水洁净,饲料新鲜。雏鸡注射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0.2毫升,进行首次免疫。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0.1%的维生素及青霉素、链霉素。2~7日龄在饮水中加0.02%的痢特灵,饲料中拌入0.1%的氯霉素。5~7日龄时用鸡新城疫Ⅱ或Ⅳ系疫苗按规定剂量滴眼滴鼻。14日龄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18日龄时注射法氏囊炎疫苗。30日龄时用鸡新城疫Ⅱ或Ⅳ系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治疗,死鸡要远离鸡舍焚烧或深埋。 9.空气新鲜 加强育雏室的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舍内通风换气可在中午阳光充足时开窗进行,

农用便携式雏鸡雌雄诊断器

农用便携式雏鸡雌雄诊断器
【摘要】传统的人工鉴别雏鸡雌雄的方法不仅很耗费时间,而且需要专业的鉴别师进行鉴
别,且鉴别准确率不高,这给养殖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电子技 术, 通过对雌鸡和雄鸡声音频谱的差异来鉴别其雌雄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将雏鸡声音 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对其进行放大、滤波(选频) 、整形,得到方波信号来驱动计数译码显 示电路对雏鸡的雌雄进行鉴别。由于使用的分离元件较少,所以调试比较容易,基本上无需 调试,且对信号进行了选频处理,因此抗干扰能力较强,鉴别效果要好于人工鉴别,能有效 的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频谱分析
带通滤波
波形整形
前言:雏鸡的鉴别在养殖生产中有着重要意义。1.商品蛋禽场仅饲养雌雏鸡,饲养雄性雏
鸡的价值不大,鉴别出雏鸡雌雄可以节省禽舍,劳动力和各种饲养费用。2.鉴别出雏鸡雌雄 还可以提高母雏的成活率和整齐度。 公母分开饲养有利于母雏的生长发育, 避免雄性雏鸡发 育快、抢食而影响母雏发育。3. 为获得较高的育雏率,培育出生长发育一致和价值高的鸡群 对初生的雏鸡就必须进行选择和分群工作。 分群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雌雄分群。 然而初生雏 鸡不像刚出生的哺乳动物那样, 根据外生殖器官立即辨认出雌雄, 而是必须等到第二性征出 现后才可辨认。传统的鉴别方法有:伴性遗传鉴别法、肛门雌雄鉴别法、器械鉴别法(使用 较少)等。这些鉴别对技术性要求都比较高,一般人是不容易掌握的[1]。通过对刚出生的雌 鸡和雄鸡的声音频谱分别进行分析, 发现可以通过雏鸡叫声的频率来鉴别其雌雄。 由于现代 电子硬件技术的发展, 使得实现对雏鸡雌雄鉴别的自动化成为可能。 本项目灵活运用有源滤 波器, 用了很小的成本实现了雏鸡雌雄鉴别的自动化。 雏鸡雌雄鉴别仪能够准确鉴别出雌鸡 和雄鸡,相比人工鉴别有很大的优势。因而雏鸡雌雄鉴别仪能够提高养鸡场的生产效率,在 养殖业生产中广泛地推广应用。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1.雏鸡声音的频谱
通过频谱仪对大量雏鸡的叫声观察已经知道: 雌雄的叫声的频率是不同的。 雄雏鸡的在 4.76kHz 到 4.84 kHz 之间,其中心频率约为 4.8KH。雌雏鸡的叫声频率在 5.16 到 5.24 之间,其中心频率约为 5.2k。4.84-5.16k 的雏鸡较少,约占采样鸡总数的 5%,此类雏鸡 容易引起误判可以结合人工判别方式进行鉴别。 基于分析结果, 我们设计出鉴别雌雄雏鸡的 仪器。
2.鉴别仪的原理框图
由于绝大部分雌雄雏鸡的音频不同, 因此可采用音频鉴别方式来区分。 首先将雏鸡声音 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压信号,再将该电压信号放大后通过二阶带通滤波器进行选频处 理,滤去干扰信号,得到有用信号,然后通过施密特触发器对其进行整形处理,得到方波信 号,利用所得到的方波信号触发单稳态和计数电路,同时利用单稳态控制计数译码电路,最 后通过显示电路来判别雏鸡的雌雄(图 1)、(图 2)。
1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1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雏鸡支气管炎一般潜伏期1~7d,平均为3d。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鸡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不同。 1.1呼吸型 病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咕噜”音,尤以夜间最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羽毛散乱,翅下垂,昏睡不食,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液、流泪等症状。主要病变见于气管、支气管、鼻腔、肺等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幼雏鼻腔、鼻窦黏膜充血,鼻腔中有黏稠分泌物,肺脏水肿或出血。患鸡输卵管发育受阻、变细、变短或成囊状。 1.2肾型 雏鸡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后其典型症状常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只在晚上安静时才听到气管发出音,打喷嚏或咳嗽,并持续1~4d,有些人不易察觉或不以为然。第2阶段好像病情好转,听不到气管中有“咕噜”音,且进食正常。第3阶段,受感染鸡群突然间旧病复发,并在2~3d内病情加剧。病鸡挤堆,不食,排白色稀便,其中几乎全是尿酸盐。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起肾脏肿大,呈苍白色,肾小管充满尿酸盐结晶并扩张,外形呈白色网状,俗称“花斑肾”。严重的病例在心包和腹腔脏器表面均见白色的尿酸盐沉着,有的还可见法氏囊黏膜充血、出血,囊腔内积有黄色胶冻状物,肠黏膜呈卡他炎变化,全身皮肤和肌肉发绀,肌肉失水。 1.3腺胃型 近几年有关腺胃型传染型支气管炎的报道增多,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鸡流泪、眼肿、极度消瘦、拉稀并有呼吸道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3%~5%不等。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黏膜出血、溃疡,胰腺肿大、出血。 2鉴别诊断

浅谈雏鸡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及其防治

?28? 安徽农业 2000年第9期 浅谈雏鸡的几种维生素 缺乏症及其防治 界首市家畜检疫站 朱振华 朱颖 雏鸡在饲养过程中,由于饲料保管不当、霉变,有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致使饲料中的维生素遭到氧化,活性消失,因而在喂养时造成维生素缺乏,给养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雏鸡在患球虫病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时,也可以造成维生素的吸收障碍。下面就雏鸡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分述如下: 1.缺乏维生素A 雏鸡缺乏维生素A 时,一般在6~7周发病,皮肤变化明显,被毛蓬乱。有的出现神经症状,骨骼肌麻痹,运步强拘,有的出现痛风、干眼,甚至失明,如不及时补充维生素A ,就会造成大批死亡。预防此病可以调整饲料配方,饲料的贮存要适当改变。治疗时在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 的饲料,如黄玉米、三叶草、胡萝卜等。 2.缺乏维生素D 雏鸡缺乏维生素D ,一般在30日龄左右发生,通常表现为骨骼变形,特别是鸡的龙骨,成“S ”型弯曲,关节肿大,鸡的嘴、腿、爪脆性增加。预防此病可调整饲料配方,给予足够的青绿饲料;另外,要多晒太阳。对已表现出缺乏维生素D 症状的,可补充钙、磷、维生素A 、D 或喂服鱼肝油。 3.缺乏维生素B 1 雏鸡缺乏维生素B 1,多在2周后发病。表现为爪子伸开,头向上仰呈“观星”状。屈肌麻痹,发育迟滞,体重减轻,严重的贫血、下痢。预防此病可在饲料中多加些谷物的外皮。病情严重的可用药物治疗,雏鸡每天每只喂服或注射维生素B 11毫克,同时在饲料中补充大量的青饲料。 4.缺乏维生素B 2 雏鸡缺乏维生素B 2,一般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羽毛蓬乱,皮肤干燥,严重的贫血、下痢。特征性症状是鸡爪子向内蜷曲,腿软弱无力,两肢瘫痪,行走困难,飞节着地。剖检可见坐骨神经变粗大,胃肠壁变薄,肠内溶物呈泡沫样。防治维生素B 2缺乏症,可在饲料中添加青绿饲料、豆类、麸皮、米糠、谷子、酵母等。对发病严重的雏鸡,每天每只喂维生素B 22毫克。(邮编:236500) 鸭瘟的症状及其防治 太和县畜牧管理站 曹贺芳 刘自皖颍上县畜牧管理站 刘家秀 鸭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游禽类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家鸭易感,产蛋母鸭死亡率达90%,15日龄以下小鸭发病较少。可直接传染,也可间接传染。发病多在晚秋季节。 1.发病症状 患鸭体温升高至43~44℃,稽留不退,精神萎糜,不食,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发软,无力走动,强行驱赶见两翅拍地,重者完全伏卧。眼流泪,由浆液性变粘稠或脓性,角膜混浊,鼻腔分泌物增多粘稠,引起呼吸困难,头颈部水肿,呈典型“大头瘟”症状。病程3~4天,最终衰竭死亡。 2.防治措施 目前对鸭瘟尚无特 效药治疗,因此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1)未发病地区,每年定期用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疫苗对2月龄以上的鸭安全有效,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9个月。 (2)坚持自繁自养,对必要引进的种鸭要严格检疫或注射疫苗,经隔离饲养证明健康者,才能与原有健康鸭群混合饲养。 (3)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全面检疫,并采取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疫苗等措施。 (4)对病鸭和宰杀病鸭时所污染的用具、场所要彻底清理,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消毒。(邮编:236600) 阜南县畜牧兽 医站 刘学俊 李 玉新肉 兔球虫病的诊治 一、发病症状 病兔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也 有便秘)、 腹部胀满、腹围增大、 腹部皮肤呈青紫色、消瘦、耳呈黄白色、结膜苍白,出现贫血症状,有神经症状,痉挛或麻痹,头后仰,四肢抽搐,尖叫而死;部分兔呈急性症状,突然死亡。二、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白色或黄白色粟粒或豌豆 大小的结节病变,胆囊肿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 肠壁充血,肠粘膜有出血点,肠壁增厚,小肠内充满气体和粘液,肠粘膜上有许多小的白色节,有化脓性坏死灶。 三、防治措施1.卫生管理 及时清除兔舍及运动场上的粪便,每天必须清扫1次,及时堆肥发酵,杀灭粪中的虫卵,每隔3天,笼舍、地面用火喷烧1次,喂兔用具每天清洗暴晒。地面、笼具可用10 %氨水、10%福尔马林和百毒杀进行消毒,保持兔舍、地面和用具清洁干燥。 2.分群饲养 成年带虫兔,虽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使幼兔感染球虫病,如不及时分群可导致重复感染。因此,必须按年龄大小分群饲养。其次,出现病兔要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兔群进行紧急药物预防。死兔要就地深埋。另外,要增喂富含蛋白质高的饲料,提高抗病力。 3.预防 对没有发病的兔群,实行紧急药物预防。主要用抗球虫新药球王可溶性粉100克,对水50千克拌匀,让兔自由饮水,每天1次,连用3天,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4.治疗 对发病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应用抗球虫新药威特神球液100毫升,对水200千克,让病兔自由饮水,每天2次,连用3天,治愈率高 达95%以上。 (邮编:236300)畜牧兽医

鸡的生理特点

鸡的消化系统 鸡的消化器官在形态、构造和作用上都与家畜有显著不同(图19 )。 ( 1 )口腔、咽、食管和嗦囊 口腔:鸡无齿,上下领形成角质的咏,呈锥形。咏是鸡的采食器官,饲料在口腔停留时间很短,在舌的协助下很快咽下进人食管并在嗦囊中停留。 咽:口腔与咽没有明显的界限,常合称口腔。咽顶壁前部是鼻后孔,后部正中为咽鼓管漏斗,底壁是喉。 图19 鸡的消化器官简图 1 .缘 2 .鼻孔 3 .口腔 4 .气管 5 .食管 6 .嗦囊 7 .腺胃 8 .肝 9 .胆囊10 .肌胃11 .胰12 .十二指肠13 .空肠14 .回肠巧.盲肠16 .直肠17 .泄殖腔18 .法氏囊19 .输卵管20 .卵巢唾液腺:存在于口腔和咽的勃膜下,不发达,含淀粉酶量很少,消化作用不大,只能湿润饲料,便于咽下。食管和嗦囊:食管宽且易扩张,分颈段和胸段,颈段与气管同在颈部偏右侧皮下。食管在胸前口前方形成嗦囊,因此,嗦囊是食管的膨大部。嗦囊的功能是贮存食物,并根据胃的需要有节奏地把食物送进胃内,其分泌液无消化作用,仅起软化食物的作用。 ( 2 )胃鸡的胃有前后两部分,前部为腺胃,后部为肌胃。腺胃呈纺锤形,位于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前与胸段食管相通,后与肌胃相接,且两者间的私膜形成中间区;腺胃内壁豁膜面上有乳头,是腺体的开口,能分泌胃液,用以消化蛋白质和矿物质;腺胃容积小,食物通过腺胃时,与胃液混合后立即进人肌胃。肌胃是鸡特有的一种消化器官,因其中经常有吞食的沙砾,又称砂囊,位于腹腔左侧、肝后方两叶之间;肌胃的肌肉发达,质地坚硬,收缩力强,内壁是一层类角质膜(中药名为鸡内金),起保护膜的作用;胃内常有砂石,对吞人的食物起机械性磨碎的作用,鸡如果吃不到砂粒,消化能力便降低,所以鸡要经常补喂砂粒。 ( 3 )肠和泄殖腔从胃中出来的酸性食糜在肠内与肠液、胰液、胆汁等混合,因此消化主要在肠内进行,但鸡的肠道短,容积小,食物通过快,这是鸡对营养物质消化率低的原因之一。另外,鸡消化道内无分解纤维的酶,故对粗纤维的消化力差,所以鸡日粮中不能含有过多的粗纤维(一般不超5 % ) ,否则就达不到对营养的要求。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与胃相连且中间夹有胰腺的肠段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分界处是肠段上称为卵黄囊憩室的一个小突起,是卵黄囊柄的遗迹;回肠末端较直,位于两段盲肠之间。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中有各种消化酶,能消化各种营养物质,一时难以消化的食物可以逆流到肌胃中继续加工磨碎。

雏鸡常见疾病

小鸡打喷嚏甩头,伸脖子但叫不出声音是什么病呀,并有些小鸡有拉肚子症状 而且还打瞌睡,翅膀下垂 提问者:周敏 等级:列兵 时间:03-24 悬赏:50 解决时间:2009-04-13 05:19 回答共 1 条 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是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在气温突然改变、舍内鸡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时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当健康鸡吸入病鸡喷出的含有病菌的飞沫时可以染病,同时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传染,此病单独发生其病程约3-4周,发病高峰时很少死鸡,但在流行后期鸡群开始好转,产蛋量逐渐回升时,常常继发其它细菌性疾病,使病程延长,死亡增多。 发生特点: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短时间内便可波及全群。病鸡临床表现为精神委顿,垂头缩颈,食欲明显降低。最初看到鼻孔流出水样汁液,继而转为浆性粘性分泌物,鸡只有时甩头,打喷嚏。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有的流泪。一侧或两侧颜面肿胀。主要病理变化为鼻腔和眶下窦的急性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浆液粘液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肿胀。部分病鸡可见下颌及肉髯皮下的水肿。内脏器官一般不见明显变化。流行后期死亡鸡只多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和鸡白痢的病理变化。 防治措施:在鸡120-130日龄时接种鸡传染性鼻炎灭活苗,即在每只鸡胸部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为6个月。发病后,各种磺胺类和抗生素对该病都有效。一般用复方新诺明或磺胺增效剂与其它磺胺类药物合用,或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均能取得较明显效果。具体使用时应参照药物说明书。投喂磺胺类药物应在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更为明显,在发病初期鸡群食欲尚未明显降低,正是给药的好时机,如若鸡群食欲下降,经饲料给药达不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差。此时可考虑用抗生素采取注射的办法同样可取得满意效果。一般选用链霉素或青霉素、链霉素合并应用。红霉素、土霉素也是常用治疗药物。总之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均可用于治疗,关键是给药方法能否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药物剂量,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另外本病经治疗,鸡群康复,但康复鸡仍可带菌。带菌鸡作为传染来源,对其它新鸡是一个威胁。因此鸡场对患过本病康复的鸡群应按时淘汰,严禁在群中挑选尚能下蛋的鸡并入其它鸡群。 病鸡群康复后,鸡舍内外环境应进行彻底消毒。本病原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一般鸡舍内经清扫、水冲、有条件的还可用火焰喷灯消毒,再经消毒药喷洒和福尔马林熏蒸

雏鸡雌雄鉴别器

雏鸡雌雄鉴别器一 技术来源:电子市场发布时间:2007-10-30 4:00:46 怎样快速、准确地分辨出雏鸡的雌雄,是养鸡场及养鸡专业户在淘汰雄雏鸡时遇到的一个难题。本例介绍的雏鸡雌雄鉴别器是根据雌、雄雏鸡鸣叫声频率的不同(雄雏鸡鸣叫声的频率为4.76-4.84kHz,其中心频率为4.8kHz;雌雏鸡鸣叫声的频率为5.16-5.24kHz,其中心频率为5.2kHz)这特性制成的,通过发光二极管(LED)是否点亮(若LED发光,则为雌鸡;若LED不发光,则为雄鸡),即可快速准确地鉴别出壳后3个月内雏鸡的雌雄。 电路工作原理 该雏鸡雌雄鉴别器电路由音频检测电路、有源带通滤波器和LED显示电路组成,如图4-11所示。 音频检测电路由压电陶瓷片BC和电阻器Rl、R2组成。 有源带通滤波器由运算集成电路IC和电阻器R3-R5、电容器Cl-C3、电位器RP组成。 LED显示电路由电容器C4、电阻器R6和发光二极管VL组成。 接通电源开关S后,IC通电工作。BC将接收到的雏鸡鸣叫声变换成电信号,再经有源带通滤波器滤除5kHz以下的无用频率信号,放大输出需要的频率信号。若鸣叫的雏鸡为雌鸡,则IC有信号电压输出,VL点亮;若鸣叫的雏鸡为雄鸡,则IC无信号输出,VL不亮。 调整RP的阻值,可以改变有源滤波器的选频频率,使雏鸡雌雄鉴别的准确率更高。 元器件选择 Rl-R6均选用1/8W的精密金属膜电阻器(误差为士1%)。 RP选用小型合成膜可变电阻器。 Cl-C3均选用高频瓷介电容器,C4选用独石电容器。 VL选用φ5mm,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 BC选用HTDZ7型压电陶瓷片。 IC选用μA741或8FC7B型运算放大集成电路。 S选用微型单极拨动式开关。 GB选用6V叠层电池。 雏鸡雌雄鉴别器二

初生雏鸡解剖生理学特点鸡饲养管理

初生雏鸡解剖生理学特点鸡饲养管理 与其他畜禽相比较,初生雏鸡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措施,对雏鸡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具有特殊意义。 一.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初生雏鸡体温较成年鸡低2℃-30℃,4日龄后开始有所上升,10日龄才接近成年鸡的体温,到20日龄体温调节机能发育逐步完善,才能保持体温处在恒定的状态。如初生雏鸡温度保持不好,达不到雏鸡对外界环境温度的要求,雏鸡不但不能正常生长,而且也难于成活。鸡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能保持体温相对恒定,但超出一定的温度范围,鸡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体温随之升高或降低。当体温降低到鸡群中有50%发生死亡时的体温称低限致死体温,反之则称高限致死体温。1日龄雏鸡低限致死体温为15.4~-15.8℃,日龄越小,对低体温耐受力越强,但御寒力则相反,成年鸡在-50℃的环境中能耐受1小时,而1日龄雏鸡IO℃—15℃的环境温度就是致死温度,如果温度是逐步下降,即使25℃的环境,也能使幼雏死亡。初生雏鸡的高限致死体温为45℃-47.8℃。因此,适宜的环境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初生雏鸡腹内有残存未被吸收完的卵黄,在出壳3—5天内雏鸡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剩余卵黄,如雏鸡腹部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充分饮水,有助于剩余卵黄的吸收,能增强雏鸡的体质,提高存活率。尤其对弱雏,适当提高育雏温度更有好处,1—7日龄37℃-36℃。 二.初生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发育快 初生雏鸡消化道容积小(尤其是胃),肌胃研磨力弱,消化道又缺乏某些消化酶,消化力差。但初生雏鸡消化器官发育快,各器官的相对重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肌胃为4-5日龄,胰脏为9日龄,小肠为7日龄。成鸡消化道全长(从喙角至泄殖腔)210cm,雏鸡20日龄消化道全长达到85cm,为成鸡的40.5%。在20日龄以内,十二指肠长度增长最快,已达12cm,为成鸡(20cm)的60%。盲肠长度增长最慢,仅为成鸡的28.57%,回肠和空肠长度已达49cm,为成鸡(120cm)的40.8%。 如鸡从小就饲喂磨得很细,缺乏粗纤维和砂石的饲料,肌胃振幅小,收缩力弱,肌胃发育不良,体积小,肌胃腔容积小,使饲料停留于腺胃中,导致腺胃扩张。如误食大量粗纤维或砂石,又可导致肌胃阻塞。因此,雏鸡饲料应有一定粗纤维,但不能过多。 三.初生雏鸡消化道菌群结构尚未定型 禽类肠道某些区域的一些微生物菌数每克粪便可超过1000亿个,菌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嗜酸性乳酸杆菌,另一类是游离于肠腔的细菌群,如乳酸杆菌成为鸡消化道的优势群体,一些病原菌很难在消化道内定植和增殖。据报道,雏鸡出生后48-60小时,嗉囊、十二指肠中乳酸杆菌急增成为优势菌群,而小肠中段和盲肠较低,7日龄后,乳酸杆菌在整个小肠形成优势,到16日龄形成菌群平衡。盲肠从16-25日龄形成菌群优势,达到菌群平衡。 乳酸杆菌产生的乳酸及其它代谢产物能降低胃肠pH值,抑制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改善鸡体内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用乳酸杆菌制剂(如乳酶生等)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各种下痢有良好效果。 微生物及其它代谢产物对雏鸡消化道长度没有什么影响,但能使肠壁厚度增加,更多的固有膜伸延到肠绒毛中央,淋巴组织增加,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网状内皮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肠粘膜抗感染能力和免疫应答力。 因此,严禁滥用抗生素,采用微生态制剂,保持雏鸡消化道正常菌群结构,有利于雏鸡正常生长发育。 四.酶系统发育不充分 初生雏鸡的小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糜蛋白酶分泌较少。5日龄后,小肠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方能达到较高水平。鸡的消化道无纤维酶,故雏鸡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