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 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 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与原始细胞之比为3:1以上。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M3胞质中有大量颗粒和成束的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 POX、SB、AS-D-NCE和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α-萘酚丁酸酯酶染色阴性,依次可与急单作鉴别。

4.免疫学检验: 髓系标志为主CD13、CD33、MP0、CD68等阳性,而HLA-DR、CD34为阴性者。

5.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约70%~90%的APL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是APL特有的遗传学标志,t(15;17)染色体易位使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PARα)基因发生断裂。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⑷、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外周血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可占30%~40%,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包括两种类型:①异质性白血病细胞增生型:白血病细胞分别具有粒系、单核系形态学特征;②同质性白血病细胞增生型:白血病细胞同时具有粒系及单核系特征。部分细胞中可见到Auer小体。本病可分为4亚型:M4a、M4b、M4c、M4Eo。

3.细胞化学染色

(1)POX、SB染色:原单和幼单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应用α醋酸萘酚为底物进行染色,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中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原单细胞可被NaF抑制。

(3)酯酶双重染色:可呈现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氯醋酸酯酶阳性细胞或双酯酶阳性细胞。

4.免疫学检验: 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13、CD14、CD33、HLA-DR,部分表达CD9。

⑸、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以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可占细胞总数的30%~45%。未分化M5a以原单细胞为多、部分分化型M5b以幼单和单核细胞为主。两型血小板均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单加幼单细胞大于30%。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大于80%(NEC或单核系细胞),幼单细胞较少。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到,原单细胞小于80%。白血病细胞中有时可见到1~2条细而长的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

(1)POX和SB染色:原单核细胞是阴性和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单细胞约多数为阴性反应。半数呈细粒状或粉红色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3)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

⑹、M6 急性红白细胞白血病

1.血象

(1)红血病期:贫血轻重不一,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原红和早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的形态奇特并有巨幼样变。白细胞数低于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白细胞数可增多。血小板常减低。

(2)红白血病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由中度到重度减少。见到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多,且形态异常。白细胞

数一般偏低,可见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部分病例后期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血象也随之而改变,此时幼红细胞逐渐减少。血小板减少明显,可见畸形血小板。

2.骨髓象

(1)红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多数病例大于50%,粒红比例倒置,原红及早幼红多见,异型红细胞超过10%,而骨髓中红系细胞占30%即有诊断意义。

(2)红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同时呈恶性增生。大部分病例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原红、早幼红细胞次之;白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原粒(或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占优势,大于30%(ANC),部分原始和幼稚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幼红细胞PAS呈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且多呈粗大颗粒、块状、环状或弥漫状分布。

⑺、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血象: 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正常。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细胞增生均减低。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全片巨核细胞可多达1 000个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区核细胞为主。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大于30%,根据分

化程度分两种亚型:未成熟型:以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原始巨核至成熟巨核细胞同时存在。

3.细胞化学染色: 有价值的细胞化学染色是5′-核苷酸酶、ACP和PAS为阳性,酯酶染色ANAE阳性,并可被NaF抑制。MP0及SB 染色阴性。

4.免疫学检查: CD41、CD42可呈阳性表达。

5.染色体检验: 染色体有inv(3)或del(3)、+8、+21异常。

6.电镜: M7的原始巨核细胞根据其体积大小(4倍体~8倍体)及特异性细胞器的出现,加以识别。MKB和Pro-MKB均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反应,髓过氧化物酶(MPO)呈阴性反应。

⑻、M0急性微分化型粒细胞白血病

此类细胞属原始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检查无法鉴别是粒系还是淋系,只有通过电镜氧化物酶(POX)检查为阳性或通过免疫学检查,髓系特征才表现出来。非常原始的细胞有髓系特异性抗原表示才能诊断。

(1)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颗粒及Auer

小体,核仁明显,类似ALL—12型,细胞化学过氧化酶及苏

丹黑B染色<3%;免疫表型髓系标志CD33及(或)CD13可阳

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

(MPO)阳性。

(2)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酶或苏丹黑染

色阳性,早幼粒细胞以下的各阶段粒细胞或单核细胞<10%。(3)M2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化型):原粒细胞(I+II 型)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一下至中性分叶核粒

细胞>10%,单核细胞<20%;如有的早期粒细胞形态特点既不

像原粒细胞I型或II型,也不像早幼粒细胞(正常的或多颗

粒型),核染色质很细,有1-2个核仁,胞浆丰富,嗜碱性,有不等量的颗粒,有时颗粒聚集,这类细胞>10%时,亦属此

型。

(4)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异常的多颗粒早幼粒细胞为主。

(5)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有下列多种情况。

1)骨髓原始细胞>30%(NEC),原粒细胞加早幼、中性中幼及其他中性粒细胞占30%--<80%,不同成熟阶段的单核细胞(常

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

的3倍。

5)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

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

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

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

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n :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细胞呈未分化型,形态不能确定时,应做电镜血小板过氧

化物酶活性检查,或用血小板膜糖蛋白IIb/Ⅲa或ⅧR;Ag以

证明其为巨核细胞系。如骨髓干抽,有骨髓纤维化,则需骨髓活体组织检查。用免疫酶标记技术证实有巨核细胞增多。【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 基本信息 2主要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白血病的病因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普遍认为,绝大多数白血病是环境因素与细胞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 2、化学物质如油漆、苯、染发剂等通过对骨髓损害,也可诱发白血病。最近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许多儿童白血病患者在半年来均做过室内装饰。 3、细胞毒药物致病:急性白血病与口服氯霉素可能有关,其它尚有氨基比林、安乃近、磺胺类、保泰松等。 4、病毒感染:近十年来的研究提示白血病很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禽类、小鼠、大鼠、豚鼠、猫、狗、牛、猪、猴的白血病,此外,目前认为C类RNA肿瘤病毒与人类白血病的病因有关。 3诊断标准 3.1英法美协诊断标准 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 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 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10%时,亦属此型。 核细胞(常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 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的3倍。 5) 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a: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细胞呈未分化型,形态不能确定时,应做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查,或用血小板膜糖蛋白IIb/Ⅲa或ⅧR;Ag以证明其为巨核细胞系。如骨髓干抽,有 注:原始细胞:指不包括原始红细胞及小巨核细胞,原始细胞包括Ⅰ型和Ⅱ型,Ⅰ型为典型原始细胞,Ⅱ型胞质可出现少许细小嗜天颗粒。核质比例稍低,其他同Ⅰ型原始细胞。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 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 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 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细胞遗传学分型 1.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 (1) 结构畸变:断裂(b),缺失(del),重复(dup),倒位(inv),等臂(i),易位(t),双微体(DM),环形染色体(r),无着丝点片段(ace)等。 (2) 数目异常:染色体多(+)或少(-),或嵌合体(/)、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假二倍体(psu)。 2. 白血病特异染色体改变: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ML):90%~95%有ph染色体,主要为t(9;22),少见复杂异

髓系白血病分型基因融合标准

髓系白血病分型基因融合标准 髓系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涉及骨髓和血液系统,其中特定基因融合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异常,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髓系白血病通常与不同的基因融合相关。以下是一些髓系白血病中常见的基因融合及其分类: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BCR-ABL1(Ph+ ALL):这是最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融合,涉及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和 ABL1(Abelson proto-oncogene 1)基因的融合。这是慢 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和一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 征,通常需要靶向治疗。 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RUNX1-RUNX1T1(t(8;21)):这是一种AML的亚型,涉及RUNX1和RUNX1T1基因的融合。这一融合在AML 中比较常见。 •CBFB-MYH11(inv(16)或t(16;16)):这是AML的另一个亚型,包括CBFB和MYH11基因的融合。 •PML-RARA(t(15;17)):这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征,涉及PML和RARA基因的融合。 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BCR-ABL1:这是CML的特征,如前面提到的,它涉及BCR和ABL1基因的融合。

髓系白血病的分类基于细胞学和遗传学特征,基因融合是其中一个关键标志。不同的基因融合可以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因此,对于确诊髓系白血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以确定具体的基因融合和疾病类型,从而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治疗通常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具体取决于疾病的亚型和临床情况。

急性白血病疾病

急性白血病疾病 急性白血病:发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细胞,若不治疗 病人常于半年内死亡。依据白血病细胞的类型,临床上又分为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每类又有几型。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分型如下:①ANLL分为7型, 即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早幼粒细胞型(M3)、粒-单核细胞型(M4)、单核细胞型(M5)、红白血 病(M6)、巨核细胞型(M7);②ALL分为L1 、L2和L3型,近年来又 依据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分为T、 B、前B、一般型和未分化型。 病因 急性白血病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 人类白血病的准确病因至今未明。很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 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等。 1.病毒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讨论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 成人T细胞白血病确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类白血病尚无法证明 其病毒因素,并不具有传染性。 2.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和 照耀部位有关,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耀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3.化学物质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较确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 红白血病为住。 4.遗传因素某些白血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症状 急性白血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1.起病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 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 节痛苦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 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缘由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 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 症状起病。 2.发热和感染 A.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缘由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 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峻者 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B.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 易并发肺炎,须留意。

急性髓系白血病 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临床常见的白血病,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其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新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了100多位国际著名血液病理学家、临床及相关专家,基于寻证医学、临床和病理学研究的的新成果,制定了新的造血系髓性疾病的分类。这个分类综合细胞形态学、免疫标记、细胞基因学及临床特征,将AML分为四型19种,各型命名见附表。 附表WHO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分类 具有特定细胞遗传学异常的AML AML具有t(8;21)(q22;q22),(AML1 /ETO)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t(15;17)(q22;q11~22),(PML/RARa)及变异型 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细胞和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 AML具有11q23(MLL) 具有多系病态造血的AML 有MDS或MDS/MPD史 无MDS或MDS/MPD史,但具有二和二系以上病态造血(病态细胞≧50%) 治疗相关的AML和MDS 烷化剂相关的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相关的 其他型 AML其他类型(不符合以上类型者) AML,微分化型 AML,无成熟型 AML,伴成熟型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红血病/白血病和纯红白血病)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嗜碱细胞白血病 急性全髓增殖性疾病伴骨髓纤维化(acute panmyelosis with myelofibrosis) 髓性白血病肉瘤 1 WHO髓性恶性血液病分类诊断的先决条件 AML诊断的关键是确定恶性克隆细胞的起源细胞系及分化程度。和FAB及PVSG(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相类似,WHO分类也是根据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其免疫表型特征确定其细胞系及分化程度。 1.1白血病“原始细胞”的确定“原始细胞”不仅对正确分型诊断,而且对判断预后多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计数原始细胞要求分别分类May-Grunwald Giemsa染色的血和骨髓片200和500个细胞,必要时作骨髓活检核实。在急性单核和巨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细胞比例指原始(幼)单和原巨核数,APL时则计数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后者可有肾形或双叶核,胞浆含粗大颗粒,且常有束状Auer小体,有时胞浆缺乏颗粒。除非纯红细胞白血病外,原始红细胞通常不在“原始细胞”比例之内。 1.2 白血病细胞起源系的确定细胞化学染色仍然是常规方法,例如髓性过氧化酶(POX)、非特异性酯酶(NSE)及其氟化钠抑制试验等。细胞免疫表型的测定是确定其起源的重要依据,通常采用流式细胞仪,CD34、CD117、CD13、D33、CD15、CD41和CD61阳性应当是髓系细胞的金指标。 1.3 细胞遗传学检查时WHO分类亚型的重要内容主要方法有染色体检查、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急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白血病 一、概述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AL起病缓急不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急劳”、“热劳”、“虚劳”、“血证”、“温病”的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贫血、出血、发热是本病三大主症。 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巨脾罕见。 (2)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 (3)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4)口腔和皮肤:可出现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可出现蓝灰色斑丘疹,局部皮肤隆起、变硬,呈紫绿色结节。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临床上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可出现无痛性肿大。 此外,白血病可浸润其他组织器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可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或)幼稚细胞。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约50%患者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2、骨髓象:是诊断AL的主要依据和必要检查。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ANC)>=30%为AL的诊断标准(按照WHO的新标准ANC>=20%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群,它可以由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 基本信息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包括所有非淋巴细胞来源的急 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群,它可以由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 2 主要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白血病的病因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普遍认为,绝大多数白血病是环境因素与细胞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 以肯定辐射损伤是CML的致病原。 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许多儿童白血病患者在半年来均做过室内装饰。

3、细胞毒药物致病:急性白血病与口服氯霉素可能有关,其它尚有氨基比林、安乃近、磺胺类、保泰松等。 4、病毒感染:近十年来的研究提示白血病很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禽类、 5、遗传因素:文献报道先天性痴呆样愚型发生白血病较正常儿童高15-20倍,有 3 诊断标准 3.1 英法美协诊断标准 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类似ALL—12型,细胞化学 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90%(NEC),其中至 核细胞<10%。 (NEC),早幼粒细胞一下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10%时,亦属此型。

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M3) 【概述】 1986~1988年全国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显示,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 2.76/105,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leukemia , AML)年发病率最高,达1.62/105(美国为2.25/105),约占所有白血病的58.7%,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不同的是AML以成人多见(成人急性白血病中ALL占20%,AML占80%),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渐次上升,2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仅占全部AML的5%,一般过40岁后发病呈指数增加,而50%以上的AML年龄≥6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两性发病率相比,则男性比女性略高。我国调查资料也证实AML 的发病率高峰在60~69岁,50岁以前两性发病率基本相似,至老年期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 一、贫血如苍白、无力、心悸、气短等,老年病人贫血更为多见。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至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以后再逐渐发展成AML(但绝少发展为ALL)。发生贫血的原因有:由于正常造血干细胞因白血病克隆增殖而受抑,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反应性降低,骨髓微环境破坏,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无效红细胞生成;合并明显或隐性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合并急、慢性失血,或脾功能亢进等。 二、发热和感染发热是初诊尤其是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原因主要是感染,感染可发生在体表、体内任何部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功能缺陷,化疗和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黏膜(口腔、胃肠道等)出血、溃疡导致屏障破坏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 三、出血约60%的初诊AML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黏膜(鼻、口腔及牙龈)出血最常见,眼底、球结膜出血较易见,女性可有月经增多,血尿较少见,但镜下血尿不易被发现,严重的胃肠、呼吸道和颅内出血虽不多见却常是致死的原因。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机制比较复杂:骨髓衰竭导致血小板减少最重要的原因。通常血小板< 20×109/L时多伴高危出血倾向,若合并全身感染或严重贫血时更可加重出血;化疗、细菌内毒素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损伤血管内皮以及凝血障碍都是引起出血的原因。AML-M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出血比ALL和AML其他亚型更严重而多见,其明显出血往往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不相适应,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破坏(尤其在化疗开始后),大量促凝物质和组织因子释放,可使50%~75%的M3病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伴原发纤维蛋白溶解(fitrinolysis),偶尔DIC也出现于其它亚型如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四、白血病浸润表现AML髓外浸润可发生在本病各亚型,但以M5和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较频见。 1、皮肤浸润以M5和M4型多见。外观呈斑丘疹、结节状或肿块,色泽紫红,可多发而布及全身或少数几个散布于体表,且对放疗敏感。偶尔也有在血象、骨髓象出现白血病改变前皮肤浸润先被发现。与AML相关的良性皮肤损害还有多形性红斑、S综合征、脓疮病、坏疽病等,籍皮肤活检可资鉴别。 2、眼部改变AML视网膜、脉络膜浸润比ALL少见,可合并出血或引致失明,眼底浸润往往提示合并CNS受累。 3、口腔牙龈改变25%~50%的M5和M4患者可因白血病浸润出现牙龈增生,严重者牙龈肿胀如海绵状,表面破溃出血,但AML其他亚型牙龈增生少见。口鼻黏膜、扁桃体或舌体浸润则较不多见。 4、肝、脾、淋巴结肿大见于约40%的病例(M5型较多见),与ALL相比其发生率较低,肿大的程度也较轻(肝脾通常肋下刚触及至肋下<4CM),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一般≤10%。对有明显肝、脾肿大的患者应注意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clocytic leukemia,CML)急性相鉴别。 5、骨关节痛发生率约20%,比ALL少见。骨关节痛易发生在肋骨、脊椎骨,或肢体长骨及肘、踝等大关节,偶尔可出现骨坏死,但关节渗液稀见。胸骨压痛是常见体征,有助于白血病诊断。 6、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NSL)初诊AML的发生率不详,但包括复发时的全病程CNSL总发生率儿童为5%~20%,成人约15%,明显低于ALL。 7、粒细胞肉瘤是有原粒或原单核细胞组成的一种髓外肿瘤,又名绿色瘤,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结和皮肤,好发在眼眶、副鼻窦、胸璧、乳房、唾液腺、纵隔、神经、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等处。AML还可以发生心脏、心包、肺、胸膜、肾及胃肠等各种器官、组织的浸润,但一般很少导致出现临床症状。睾丸、前列腺、卵巢、子宫浸润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诊断和MIC分型】 (一)AM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AML的M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诊断以外,还必须作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I)及细胞遗传学

(Cytogeneties,C)检查,即MI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融合基因检测,即MICM分型。 1.细胞形状学分型:按照FAB分型尺度分为M0和M1~M7型。 2.免疫表型:髓系免疫标志:CD13,CD33,CD14,CD15,CDw65,CD45,MPO等;红系免疫标志:CD71,血型糖卵白;巨核系免疫标志:CD41,CD42,CD62,CD61;免疫表型常伴随淋系抗原表达,较常见的有CD7,CD19等,则诊断为伴随淋系标记的AML(Ly+-AML)。 3.细胞遗传学改变:①染色体数量改变:高二倍体(≥47),低二倍体(≤45),+21,-7,-8,-11等。②)染色体核型改变: t(9;11),MLL-AF9融合基因(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该融合基因阳性者86%为AML,其中75%为M5 );t(11;19),ENL-MLL 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阳性者儿童可为AML,也可为ALL,成人则均为AML);t(8;21),AML1-ETO融合基因(是M2b的特异标记,预后较好);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的特异标记;t(11;17),PML-PLZF融合基因是APL变异型的特异标;invl6多见于M4Eo,预后较好等。 【AML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危险度分型】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AL)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AL)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急性白血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蓄积于骨髓、外周血以及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使正常造血功能受抑,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身组织浸润等征象。本病起病较急,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常于数月内死亡。 (二)分类: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型。 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根据形态学可分为急性髓系细胞微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根据形态学可分为L1,L2,L3三个类型。根据免疫表型结果B细胞性急淋可分为早期B细胞型、普通B细胞型、前B细胞型和成熟B细胞型;T细胞急淋可分为早期T细胞型、胸腺T细胞型和成熟T细胞型。 (三)诊断标准: 病人血象呈血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增高、或分类异常,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大于20%,即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骨髓

染色体或基因出现白血病特征性改变,如PML-RARα、AML1-ETO、CBFβ-MYH11等融合基因阳性,原始细胞比例虽低于20%仍可诊断急性白血病。 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应与MDS、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四)临床特点: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造血组织的全身性、系统性恶性疾病,异质性差异较大。起病可急缓不一,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并发致命性DIC。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其病程和预后差异极大。对白血病细胞进行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分型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对于确立白血病的分层和预后评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口服维持治疗;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口服维持治疗; 3.急性白血病需长期口服TKI治疗; 4.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血象监测。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血象提示血细胞减少,或增加,或出现分类异常; 2.疑诊白血病伴皮肤粘膜明显出血; 3.缓解期病人出现发热,常规治疗无效; 4.缓解期病人血象出现异常; 5.缓解期病人需进行病情再评估。

2022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全文)

2022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全文)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预后较差,尤其是在老年AML患者中。2022年WHO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与诊断(第5版)更新解读 与2016年WHO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与诊断相比,第5版有四大改变和两大新增,改变内容包括:1、“AML非特定类型(NOS)”改为“由分化定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defined by differentiation);2、对于合并特殊遗传学异常的AML,诊断需求取消了原始细胞≥20%;3、增加伴有其他遗传学改变的AML(AML with other defined genetic alterations); 4、取消伴RUNX1体细胞突变的AML;新增内容包括:1、伴ZNF384重排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2、伴BCL11B重排的MPAL。 对于四大改变,金洁教授讲解到,对于合并BCR-ABL融合基因或CEBPA 突变AML的诊断,仍需满足原始细胞≥20%,其原因在于伴BCR-ABL的AML需鉴别于慢性髓系白血病,而CEBPA突变包括双突变和单突变,两者预后有显著差异。此外,2022年WHO诊断标准描述了伴KMT2A重排的AML临床特征:成人患者表现为高原始细胞数且伴单核细胞分化,儿童尤其是KMT2A-MLLT3和KMT2A-MLLT10重排的患者,表现为低原始细胞数伴巨核细胞分化。对于MDS相关AML诊断,2022年WHO 诊断标准取消了形态学诊断,更新了细胞遗传学诊断标准和特异性较高的

分子学异常,包括SRSF2、SF3B1、U2AF1、ZRSR2、ASXL1、EZH2、BCOR、STAG2。对于2个新增亚型,金洁教授表示伴有ZNF384重排的MPAL患者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有相似的转录谱;伴BCL11B重排的MPAL存在于20-30%的T细胞型/髓系MPAL患者和20-30%的早期前体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中。 AM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新认知 目前,NPM1被公认为预后良好相关突变,但是大部分伴NPM1突变的AML患者携带其他多种突变,且预后结局有很大差异。基于此,金洁教授首先介绍了2022年EHA大会发表的关于伴NPM1突变AML的共突变模式的危险分层结果。在HARMONY Alliance AML数据库的1001例伴NPM1突变的AML患者中,单纯NPM1突变的患者仅占3%,最常见的共突变为DNMT3A(54%)、FLT3-ITD(38%)、NRAS(21%)、TET2(20%)、PTPN11(15%)。当存在NRAS、PTPN11、RAD21、KRAS 共突变时,伴NPM1突变的AML患者OS更好;当存在FLT3-ITD、DNMT3A、TP53共突变时,伴NPM1突变的AML患者OS更差;对于伴NPM1和DNMT3A、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其他突变对OS无显著影响。金洁教授对该研究结果表示,结合NPM1的共突变模式对AML 患者进行更精准的危险分层,有助于指导治疗并改善AML患者的预后。 随着越来越多原发性AML的基因突变被挖掘,其中大部分被归类于继发

白血病的fab分型

白血病的fab分型 白血病是一种以骨髓产生恶性克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其发 病率逐年增加。根据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不同,可以将白血病分为 多种类型。而其中,白血病的Fab分型是根据病理类型和细胞学特征 的一个标准分类体系,可以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Fab分型主要用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分类,它将AML 分为M0至M7七个亚型。每个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细胞学特征,这有助 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M0型白血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几乎没有成 熟的细胞。这意味着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病情较为严重。 M0型的治疗方案通常需要高度个体化,包括化疗、骨髓移植等。 M1型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的早期 粒细胞。这种类型的白血病相对容易被诊断,因为细胞学特征比较明显。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来说,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而对于年龄 较大的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M2型白血病是另一种常见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早幼粒细 胞和发育稍微成熟的粒细胞。M2型白血病较为侵袭性,但与其他亚型 相比,治愈率相对较高。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化疗和干细胞移植。 M3型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的亚型,也被称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该亚型的特点是骨髓中存在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同时还伴随有携带特

殊遗传异常的基因。然而,M3型白血病的治疗方案相对较为特殊,通常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全反式维甲酸”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M4型白血病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早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治愈率。 M5型白血病是一种极少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有大量的幼稚单核细胞。M5型白血病通常发生在年轻的患者身上,而且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化疗和骨髓移植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M6型白血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骨髓中成红系前体细胞增加。这种类型的白血病通常对化疗不敏感,因此骨髓移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不同的白血病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Fab分型不仅对医生进行诊断有指导意义,也有助于白血病患者及早接受合适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改善白血病的分型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 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最新who-(修订版)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解读

精品资料 w h o-(修订版)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解读 ........................................

WHO 2016(修订版)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解读 《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是目前最为全面和准确的分型标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参照的分类,已经逐渐被我国血液科临床医生熟悉和掌握,成为指导临床诊断工作的基础。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以二代测序为代表的生物学标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人们对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治疗都有了新的认识。2016版修订遵循了以往的基本原则:采用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第4版的分类命名进行了修订。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分型,从下面的表格(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次修订版与2008版的不同。表1 2016年和2008年 WHO关于AML分类从表1看出,AML伴重现性遗传异常亚型中的分型改变最多。最新的研究发现,PML-RARA融合基因还可以出现在除t(15;17)(q24.1;q21.2)以外的复杂基因重排中,或是隐蔽的易位。因此,为强调PMLRARA融合基因的重要性,新的分类中将“APL伴t(15;17)(q22;q121);PML-RARA”改为“APL伴PML-RARA”。同时,inv (3)(q21.3;q26.2)或t(3;3)(q21.3; q26.2)不是融合基因,而是远端的GATA2增强子重

新定位致使活化的MECOM表达,同时使GA-TA2呈单倍量不足。故将“AML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RPNI-EVI1”重新命名为“AML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GATA2,MECOM”。另外,与之相类似的基因名称的更新还有“AML伴t(9;11) (p21.3;q23.3);MLL-MLLT3”改为“AML伴t (9;11)(p21.3;q23.3);MLLT3-KMT2A”。 另有2个新的分型,其一是AML伴BCR-ABL1。原发的AML伴BCR-ABL1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P)的鉴别诊断可能很难,足够的病史及临床检查信息显得至关重要。如患者发现原始粒细胞超过20%,若既往无血液学异常病史,或者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的迹象;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小于2%,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如BCR/ABL(p190)阳性,Ph+染色体小于100%。这样的患者往往要考虑诊断为“AML伴BCR-ABL1”,这类患者通常脾不大(<25%),骨髓中位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为0。有数据表明,抗原受体基因(IGH、TCR),IKZF1和(或)CDKN2A的缺失可能支持新发疾病的诊断而非CML急变期。这类患者有可能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 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 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细胞遗传学分型 1.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 (1) 结构畸变:断裂(b),缺失(del),重复(dup),倒位(inv),等臂(i),易位(t),双微体(DM),环形染色体(r),无着丝点片段(ace)等。 (2) 数目异常:染色体多(+)或少(-),或嵌合体(/)、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假二倍体(psu)。 2. 白血病特异染色体改变: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ML):90%~95%有ph染色体,主要为t(9;22),少见复杂异位。CML慢性期15%~20%伴其他附加染色体变化,如双ph(+ph)、+8、+17或I(17q)、+1/-Y,于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增加。 (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50%~70%,常见改变有t(8;21)、t(15;17)、inv16或del16q、t(6; 9)、11q的重排,其他还可见5q-/-5、3q-7、t(9;22)、+8、17q、#3染色体异常,12p-或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作者:郭熙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 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法。通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进行了修订,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2001分类。下面就WHO关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作简单的介绍。 WHO将髓系恶性病分为4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 一、急性白血病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类 WHO是根据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来综合分类,WHO与FAB分类的显着不同点:<1>诊断AML时FAB要求骨髓原始细胞数≥30%,而WHO则为原始细胞数≥20%;<2>伴有特殊染色体类型AML如t(15;17);t(8;21);inV(16)和t(16;16)等。诊断时除单独列出外,BM(骨髓)原始细胞可≤20%;<3>由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MPD(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而来及治疗相关性的AML(treatment related AML)单独列出;<4>免疫表型需用单克隆抗体,常用的特异单抗有:造血干/组细胞为CD34、HLA-DR;粒细胞为MPO、CD13、CD15、CD117、CD33;单核细胞为CD14等;<5>增加了AML新的病谱,分类具体如下: 1、AML伴有重现细胞遗传学异常

此类AML不仅具有明确的形态学特点,而且其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是预后比较好的标志,即CR率高,长期生存率及治愈倾向较大。 1.1 AML有t(8;21)(q22;q22)[AML-(CBFα/ETO)] 其细胞形态学的特点相当于我国AML分类的M2b,本型年轻患者较多,常有粒细胞肉瘤,骨髓原始粒细胞≤20%,免疫表型为粒细胞抗原:CD13 ,CP33 ,MPO ,CD34 ,偶有CD19和CD45呈阳性,占AML发生率的15%。 1.2 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MYH11) 细胞形态学酷似FAB的M4EO,BM原始粒细胞≤20%,可有Auer小体,BM有核细胞以单核和嗜酸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较少,PB(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多,免疫表型以粒系为主,即CD13 ,CD33 ,MPO ,也有单核系分化抗原即CD14 ,CD11b ,CD64 和溶菌酶阳性,占AML的10%~12%。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血病(APL-AML)伴有t(15;17)(q22;q12)及其变异型(PML/RARα及其变异型) 临床上常伴有DIC,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BM异常早幼粒细胞≥20%,细胞形态学同FAB-M3,免疫表型为CD13 ,CD33 、CD15弱阳性,CD14-、HLA-DR-,占AML的5%~8 %。 1.4 AML伴有11q23(MLL)异常 细胞形态学以FAB的M5、M4及M1,M2多见,免疫表型为CD14 、CD4 、CD13 、CD33 、CD11b 、CD11c 、CD64 、CD36 、及溶菌酶阳性,在AML中占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