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就是给一个人一些鱼还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重要。这个道理在当代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引起了共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德博拉·鲍尔认为,数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推理培养在数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而数学教学,人们往往把眼光盯在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其实这是不够的或者是片面的。实际上,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筹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需要培养和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出于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对新课标的学习,已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中有所悟,从而了解知识得来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真正理解,为实现学生学习的“再创造”提供条件。

所谓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分成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指从一个普通的规则开始,然后尝试证明资料与推论的一致性。归纳推理即有特殊事例到普通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在推理过程中所必需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鉴于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这与数学的教学理论是相通的。“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固着于亲身经历的活动背景,溯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的基本要点是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在学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即学生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建构性质。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习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认知事物的程序。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强调协作活动、意义建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首先,数学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其次,“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其三重视过程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也可能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其四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

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关注课堂,我们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尽量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进行思考,逐步学会并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形式。

(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结构的构建:

1、对概念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或实际操作获得感性材料,再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找出共同的特征,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结构:

→→→→【案例1】“轴对称”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这里,我想以初一年级的一节几何课——《轴对称》的教学为例。这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概念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的出现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同时又为解决问题而服务。所以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再用所归纳出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给每位同学一组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腰三角形、一边三角形等)请他们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马上能说出有的图形折叠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有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并在演示的同时说明他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

的课题——轴对称。然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刚才的操作、观察、发现、演示为基础,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别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要重点强调、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对得到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过程的体验,与以往的观察几个轴对称图形,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将概念读两遍,解释一下,背出,然后是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判断的教学过程相比,前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因为是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的感观体验,印象特别深,也能形象的理解“完全重合”,从而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加整理,就能完整描述这个概念。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个概念有了过程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结果。

接下来的教学,教师仍利用这组教具,请学生将这些图形分类,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画出它的对称轴,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对称轴。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这条折痕是对称轴”这一概念的体验。所以在交流归纳时,教师可在线段、角的对称轴的讲解时,强调对称轴是直线,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而不仅仅是角平分线。在归纳对称轴是一条、多条还是无数条时,由于在操作时,学生已经发现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至一条,即以将这几种情况以“并联”的方式承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操作—思考—归纳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表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对得到这一知识点的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地体验,所以在归纳时,学生就显得得心应手,利用此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最后是利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部分,虽然仍就是实际应用,但因为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应用的质、量、目的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或教师的讲解,间接地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概念的掌握仅限于文字上的,所以在讲完概念后,需要学生做大量地重复性地操练,以达到学生会做此类题目,从而在考试中得分的目的。完全没有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而现在的教学方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应用操练只需做一些典型题目,将学生掌握的概念监测一下、巩固一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了概念得出的过程,不但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整节课紧紧扣住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再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演绎归纳的结构,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即使以后忘

记了,只要想一想过程,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回忆起来了,同时体验过程也让学生体会了概念不是孤立的,他来源于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数学不是深不可测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对性质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性质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板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感到学生对性质学习不重视,习惯性将性质学习局限在对性质的知晓和会用,至于对性质得来的过程不屑一顾,从而导致对性质理解的不充分,影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性质的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结构:

→→→→→

以《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课为例,我基本摆脱了教材中观察性质(结论)——操练的束缚,将本课的重心从原本的熟练运用转变为体验性质得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天平等有关学具做一做,猜一猜不等式的性质,然后通过操作去验证性质,从而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虽然“体验过程”减少了练习的时间,但学生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实录

■环节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通过操作一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为后面性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一:(四人小组活动)请同学们将信封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按角进行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接着,回顾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突出要与边对应。

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是研究的问题:这些等腰三角形有什么规律和特性?

■环节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主动探索。

操作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刚才分类所得的4个等腰三角形上画出他们的所有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要求高用红色笔画,中线用黄色笔画,角平分线用绿色笔画。画完后,请同学们观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或特性?

■环节三:讨论交流,猜想性质。

通过“操作二”的实验,四人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后发现:有三条不同颜色的线段互相重合。讨论交流后得到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环节四: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这里通过两个环节进行验证:一个是各组的三角形各不相同,可是得到的结论相同。另一个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即操作三。

操作三:借助多媒体验证猜想:

请同学来拖动顶点A(如上图),其他同学观察:当AB、AC边的长度值相等(即三角形成为等腰三角形)时,这三条线段(BC边上的高AD、BC边上的中线AE、∠BAC的顶角平分线AF)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一致观察到并认为拖动A点, AD、AE、AF三条线段位置发生变化,最后重合(如下图)。

最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而且学生对“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也较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环节五:……

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探索

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观摩、操作、试验、猜想、类比、归纳灯会动的设计,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会数学的信心,会学数学、会用数学。

3、对应用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掌握技能与方法,并解决问题。而学生的实际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所以我们将应用课的研究重点定位在方案的确定,即准确把握题意,正确分析推理,合理最佳建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应用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偏重“提高问题层次”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认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一个问题的解决,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和类结构,要有整体意识,通过问题的变式、提升,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结构:

→→

→→

【案例3】影子问题

本节课是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后的一节应用课,本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影子为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尤其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

夜晚,你在路灯下行走时有没有注意到人的影子会随着人的走动而发生变化,是否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考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人从路灯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人影长度会怎样变化?

■第一个问题层次

问题: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当人走到举例路灯正下方5米处时,人的影子长度为几米?

5

198.1===HG AB CH CA 得4

1=AH CA 4541==AH CA (米) 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通过几何图形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比例线段将两条高的比转化到地面上的线段之比,通过解数学问题从而求出实际问题的解。

■第二个问题层次

人从路灯的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当人走到距离路灯正下方5米处时,如果他继续往前走了m 米,那么他的影子长为

多少米?

G A C H B

G

由41=DH FD ,得)4

45(41m DH DF +==(米) 在这里字母m 我们同样可以看作一个具体的数,借助上题结论用类比的方法直接得出结论。由此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m x CA FD 4

1454145=-+=

-(米)。 ■第三个问题层次

人从路灯的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如果在距离路灯正下方20米处有一墙壁,人从路灯的正下方出发走了x 米后,人在墙上的影子长为y 米,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当然,在我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创设是一种依据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维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学生进行个性熏陶和人格培养。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同样需要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的过程中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提高逻辑A H P

思维能力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逻辑错误设计反问,如当学生根据“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得出“整数是自然数和0”时,风趣地问学生:“你能根据狗都是有四只脚得出四只脚的都是狗的结论吗?”这里虽然没有给学生讲逻辑知识,但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纠正学生在这里所犯的逻辑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注重设问适度有助思考。

这里,想先引入一个课堂实录片断。

【案例5】“分式的约分”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把黑板上的习题做在笔记本上。 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2

2243,3216,4914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完成)

师:分数的约分应该约到哪一步?

生:约到最简分数。

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除了1以外没有其他公约数,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师:这里要强调除了1以外。因为1也是公约数。

师:对分数进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么,什么叫做分数的约分?

生: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约去,叫做分数的约分。

师:非常好。我们已经把初一年级学过的分数的约分复习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分式,分式在许多方面和分数类似,那么对分式能不能也进行约分呢? 黑板上有一个分式y

x xy 23

,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可以约分,约xy ,得到x

y 2

师: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零除外),分式

的大小不变。 师:那么,x

y 2

我们可以称它什么呢? 生:最简分式。

师:谁能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来描述一下最简分式的概念呢?

生: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分式的约分呢?

生: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师:很好。同学们利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约分的知识很快掌握了分式的约分。现在我想请大家再看一个分式22

2)

(2y x y x +-。怎样将它进行约分? 生:是因式分解。

师:好的,请大家在笔记本上做做看。 生:222)

(2y x y x +-=2)(2))((y x y x y x +-+=)(2y x y x +- 师:非常好。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说,分式的约分,如果是多项式,应先……

生:因式分解。

师:再……

生:约分。

(接下来是练习。)……

这是一节家常课。整节课基本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而且采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对比,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设计这些问题时,预想着效果会不错,因为他们对两个知识点对比还比较感兴趣,可实际效果并不好。有不少同学讲话,自始自终专心听讲,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并不多,更不要说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课后,我们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师生问答)作了反思,认为问题还是出在问题设计上。就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将大问题化成若干小问题,使问题难度下

降,学生觉得太简单,他们都会。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出的题目太简单,“这种小儿科题目有什么好做的。”学习无积极性,当然不愿意思考。只是课题还未最终出来,他们还耐着性子听着,到了练习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开始讲话了。第二,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我在设计问题时已详细考虑了学生的各种情况,但学生的学习仍是被动的,学习的仍是间接经验。学生当然不感兴趣,无法参与。第三,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由于问题的繁琐,且无深度,局限了学生的思路。特别是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许多小问题时,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学生思路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

■共识1: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宜过小,约束学生的思维;也不宜过大,让学生无所适从。要把握好设问的适度。

■共识2:鉴于思维认识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时,要善于“追问”,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让学生能对研究问题有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整体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有序性。

【案例6】“测高”专题复习课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初三的直角三角形运用中有关“测高”专题复习课中,我们围绕“测学校旗杆高度”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问题,从旗杆的不同的摆放地点,周围环境的改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旗杆的底部到达地面时:工具:测角仪、卷尺;

问题2:旗杆前有一湖(或障碍物),人只能在湖(或障碍物)的另一边进行测量:

问题3:旗杆竖在房屋的屋顶上:

工具:测角仪、卷尺;

3、教学方法用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类比(对比)教学。

将部分相近或相对的教学内容、教学缓解用类比的方法将其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组合,使知识、技能和方法更系统化和概括化,让学生在类比中掌握数学比较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比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通过复习整式乘法,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运算的异同,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恒等变形,又是互逆运算,例:2

2

)

)(

(b

a

b

a

b

a-

=

-

+是整式乘法,)

)(

(

2

2b

a

b

a

b

a-

+

=

-是因式分解;在教学不等式的解法时,可以对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一这些步骤是一样的,当然,要特别比较化系数为1时两者的不同之处。又如,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在相似比为1时的特例,两个三角形相似和全等有它特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可以类比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再如,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是意义不尽相同的概念,通过类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这几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类比要点如下图:

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沿一条直线绕一个点绕一个点

对折旋转旋转

小学数学中的合情推理

小学数学中的合情推理 (2009-07-29 16:35:15) 分类:教学 标签: 杂谈 合情推理,是美籍数学家波利亚在3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指“观察、归纳、类比、实验、联想、猜测、矫正和调控等方法”。波利亚在致力改变美国数学落后状态的工作中,大力倡导合情推理的方法,并获得成功。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重视和加强了双基教学,但学生在校所学到的学科知识,随着他们离开学校,多数会逐渐忘掉,甚至有的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说“教育是所有学会的东西都忘却以后,仍然留下来的那些东西”(M?劳厄),学生学习数学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与方法。而在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一直在研究如何组织和组织的形式上,对在发展过程中使用的合情推理等方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这些恰恰是人的优秀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联想到有关团体对中外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国学生科学测验成绩较差的信息,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加强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一、合情推理在数学能力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它“是在认知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经过非演绎(或非完全演绎)的思维而得到合乎情理、理想化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其主要表现在:“它可能是……”(猜测),“做出来看一看”(实验),“由上所述可得……”(归纳),“将人心比自心”(类比),“可以想象”(联想)等。 合理推理与通常所说的论证推理是不相同的。论证推理是可靠的;而合情推理是根据经验、知识、直观与感觉得到的一种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它推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却和论证推理一样在数学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医生诊断疾病,法官审判案件,军事家指挥战争,人际交往等都应用合情推理。一些科学发现的思维,也主要是合情推理:量子力学方程是猜出来的;球体公式是阿基米德“称”出来的;而现代仿生学则是类比推理在科技中应用的杰出成果。事实证明,合情推理的这两种主要推理方式…归纳?和…类比?,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具有强烈的创造性质,它推动了数学的进步和发展。尽管由类比、归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必须加以论证才能确立,但它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 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时,学生在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分数后,提出问题: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分数大?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的猜想,接着验证:取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折出二分之一,另一个折出三分之一,再比较大小,一目了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接着再推理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分数大?从而得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再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要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 要想促进学生推理能力更好地发展,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有很多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①大树与影子有什么关系,成什么比例,计算糖水里含糖量可能用什么比例解答,在解答之前,要用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得到合情推理,再进行验证。②用举反例的方式证明结论不成立,如给小明家打电话,若多次接通但无人接听,则由此得出“小明不在家”的判断。③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分圆比赛,就能得出“圆的周长与∏有关系”这一结论。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8051565.html,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作者:郭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8年第01期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数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以往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革新教学方式,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实现教学过程的与时俱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以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主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1-175-01 前言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已经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过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视性不高,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单一、片面,缺乏整体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数学是抽象性学科,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既能够理解基础知识,又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是一种重要素养,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培养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更加清晰,简化数学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数学学习能力。另外,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思想。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严谨性

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是一个缓慢过程,而且推理能力往往不是教师“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发生,像其他所有习惯一样,必须在多种情况下经常运用才能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材料,努力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探究、猜想、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发展,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过程”之中。任何试图把推理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做法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做法: 一、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于学过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圆进行等分,拼成了接近长方形的图形,老师再课件演示把圆等分成36、64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演变过程,边观察边思考,最后达成共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

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r=πr2。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二、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发展小学生的推理能力,课堂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第1幅图,一个菠萝相当于2个梨,一个菠萝相当于4个香蕉;第2幅图,一个菠萝相当于2个桃、1个香蕉和1个梨。请问1个菠萝相当于几个桃?”学生A:把第1、2两幅图连接起来看,可以知道2个梨等于4个香蕉,这样1个梨等于2个香蕉;再把第三幅图中的1个梨换成2个香蕉,第三幅图就变成了2个桃子和3个香蕉,可以知道1个香蕉等于2个桃子;又因为1个菠萝等于4个香蕉,所以1个菠萝等于8个桃子。学生课堂上饶有兴趣地进行思考、推理、验证,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及乐趣,学生学得愉悦轻松,课堂充满了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 (一)课标解读 关于推理能力,《课标》是这样阐述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这段话包含三层内容:推理能力的重要性;什么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推理的相辅相成。 1、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推理的本质功能是推出新结论,生成新知识,因此,它对于数学和数学学习极其重要。可以说,没有推理,就没有今天的数学。同样可以说,没有推理,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2、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以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思维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它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A、不完全归纳推理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即由特殊(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由此推出的一般性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它是合情推理。例如: 因为17×3+17×5=(3+5)×17、23×2+23×4=23×(2+4) 所以a×c+b×c=(a+b)c,得出乘法分配律 B、类比推理 “类比”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以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为前提,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有相同的结论,也称类推。如用类比推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且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 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即只要推理前提是真,则得到的结论一定为真),思维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例如推理判断255是不是3的倍数。 因为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大前提) 255各位上数的和2+5+5=12,12是3的倍数(小前提)所以,255是3的倍数。(结论)

最新数学高考的能力要求

数学高考的能力要求 ——解读数学高考考试大纲 普通高考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对考生的学科知识和具体技能进行考核,而且要对考生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程度进行考查,即考查考生的一般心理能力和学科能力。从学科角度和命题实践出发,可将高考的数学考试的能力要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能力 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2. 运算能力 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3. 空间想象能力 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像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4. 实践能力 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5. 创新意识 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切合考生实际。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考查时注意与推理相结合。实践能力在考试中表现为解答应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客观事物的数学化,这个过程主要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要把握好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让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更加符合考生的水平,引导考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在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显现出的创造意识也就越强。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多样性,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吉林省公主岭市岭西小学景标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

的一些体会。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

高中数学教学学生推理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学生推理能力培养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化日趋严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改革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现代化发展。本文将针对教育改革提出的问题对高中数学现代化教学进行仔细探究,挖掘有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和手段。 关键词:高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难度高、复杂性强、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学好数学需要学生拥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不断进取的心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1]。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整理和组织,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化,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够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迅速提升。而想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场所和时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2]。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性质、图像等知识点进行自主理解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挖掘其中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课堂的被动学习自然而然转化成了主动学习,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成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作业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设计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快速解决,举一反三地学习数学。 2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量的积累促成质变,从而提高学生的

·小学生培养数学推理能力体会心得

·小学生培养数学推理能力体会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小学数学中常用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结论推理。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儿童推理能力谈谈自己体会。 一,教给学生正确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摹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

正确推理。例如,教乘法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多组算式5×2=10,5×2=10所以5×2=2×5还有25×4=4×2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 二,训练学生用完整话回答问题,养成学生推理有据好习惯语言是思维外壳,组织数学语言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良好习惯。例如学习了圆认识后,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一条是圆直径时,一定要求学生这样回答因为它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线段,所以是直径。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推理全过程。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就是给一个人一些鱼还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重要。这个道理在当代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引起了共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德博拉·鲍尔认为,数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推理培养在数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而数学教学,人们往往把眼光盯在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其实这是不够的或者是片面的。实际上,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意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入手,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入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筹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需要培养和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出于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对新课标的学习,已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中有所悟,从而了解知识得来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真正理解,为实现学生学习的“再创造”提供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此,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系统地对培养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请谈一谈推理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

1、请谈一谈“推理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 答: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2.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主要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请举例说一说不完全归纳推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答:“不完全归纳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很广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设计教学呢?下面以“小数乘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一、调动学生观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引出问题。 出示表格,观察该表中每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在对比观察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组中各算式都很相似,并能说出表中每个算式的异同点。教师即不失时机地点出像“2.8×3= 2.8×0.3=”这样在算式中含有小数的乘法算式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乘法”。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了解到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白学习目的。 二、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将每组算式的第一个算式计算出来,(如下表)然后提问:每组的第一个算式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我们都会算。那么下面的小数乘法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乘积会是多少?你想它们的乘积会跟什么有关呢?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学生自然还不会回答,但他们却能提出各种猜想。 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知的猜测,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还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为下面的后续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对表中算式进行计算。算后出示表格如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我会填。(每题6分,共30分) 1.小刚、小强和小丁在100米赛跑中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已知小刚不是第一名,小强不是前两名。第一名是()。2.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分别戴着1顶红帽子、1顶蓝帽子和1顶黄帽子,甲看见1人戴红帽子,1人戴蓝帽子,那么甲戴()帽子。 3.胖胖、笨笨和圆圆是三只可爱的小猪。它们比赛赛跑。笨笨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胖胖快。”请你猜一猜,()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4.用3、0、6这三张数字卡片,能摆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 5.猜年龄。 年龄最小的是(),年龄最大的是()。 二、在方框里填上1~9使算式成立,所填数字不能重复。(12分)

三、走进生活,我会推理。(共58分) 1.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各是几?(15分) 2.李叔叔把红、白、蓝各一个气球送给3位小朋友。根据下面的对话,你能猜出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15分)

3.小芳、小丽、小明、小强四人同住在一幢四层的楼房里。已知小芳住的比小丽住的楼层高,比小明住的楼层低,小强住顶层,你知道他们分别住第几层吗?请填在下边房子里。(12分) 4.小熊家的一罐蜂蜜被偷了,有嫌疑的是小毛、小球、小飞、小米4只小老鼠,现在调查出是体重最重的那只小老鼠偷的,偷蜂蜜的是哪只小老鼠?(16分)

答案 一、1.小丁【解析】也可以这样推理,第一名不是小刚,也不是小 强,那第一名就是小丁。 2.黄 3.圆圆胖胖 4.4360、306、630、603 5.小冰小华 二、 【解析】先肯定能填出的数字是4、2、6、8,再确定第2道算式中的十位上只能填1,还剩下3、5、7、9,而只有9-3=6,如果被个位借“1”后,就是5,所以9和3填在第3道算式里。第2道算式中5和7位置可互换。 三、1.口答:B是3,C是1。 2.口答:小华分到的是白气球,小春分到的是红气球,小宇分到的是蓝气球。

关于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数学被公认是最严密的科学,解决数学问题及通过数学解决其它问题是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各种能力倾向测试和人才测评都把逻辑推理能力判断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出国考试GRE 、 公务员考试还是很多IT 行业的面试中都会测验考生对问题的分析或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我国的各种选拔性考试中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体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深入和系统性。为了了解我们国家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现状,不同学科、年龄层次、性别、数学的喜好程 度对逻辑推理能力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以及开展中学生数学能力教学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对上海和浙江几所初、高中的300 多名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进行了限时测试,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普遍较差,就逻辑推理能力学科和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逻辑推理能力受年龄影响,且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提高。

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is recognized as the best rigorous science. Solving math problems or other problems by math are the synthesis materialization of the ideation,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es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ptitude tests such as in GRE of America.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t has been deficient in this field. To get knowing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he differenc e among subjects, age, sex, the fancy degree of mathematics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tudents’ math teaching aptitude, we hare tested more than 30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ejiang and Shanghai who’re separately from middle schools of different grades in half an hou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verag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poor. In addition ,th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not affected by subjects and sex, but the age. Moreover,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can be changed by training. In our daily study,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aptitude.

小学数学培养推理能力

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周爱东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课标》(修改稿)的第三页倒数第一行,就有明确的规定:“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课标》还具体地作出了解释“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们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长=宽 因此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数学中的这种推理形式一旦被学生所熟识,他们又会运用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判断和推理。

浅谈数学推理能力的构成

浅谈数学推理能力的构成 从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可见数学推理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基本成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从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特点,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关心理特征的表现、变化各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其他因素等全面地进行考虑,我们对数学推理能力构成成分划分如下: 1.对数学材料迅速而正确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概括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接受的知识主要是已经概括的间接的数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数学活动,进行理解、内化才能转为自己的知识.比方,接触了例题: 5.对推理结果反思能力 对推理结果反思能力指从推理结果分析出解题规律性的能力.学生的任务是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反思”,归纳思路,举一反三. 对推理结果反思能力中等学生在题后反思方面做的工作要少,因此对推理结果优化能力显得差点. 6.对推理过程中数学材料记忆能力

对推理过程中数学材料记忆能力与其他方面记忆有着 本质区别,主要指能有选择地、精练地、概括地记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以及推理和运算的典型模式和一般特点. 教学过程中,发现记忆能力强的学生重在对题目类型、解题的概括方法、推理的概要、证明的基本线索以及逻辑模式等都能立即记住,并且长久保持,多余的、不必要的数据,他们通常是不记忆的. 以上对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结构作了初步讨论,对于数学推理能力结构的合理的、科学的划分,以及各种成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影响等工作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对数学推理能力结构的探讨将为科学培养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提 供理论依据.

(新)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复习总结

推理与证明 本章知识网络: 一、推理 ●1. 归纳推理 1)归纳推理的定义: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结论,像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如图: 3)归纳推理的特点: ①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几个已知的特殊现象,归纳所得的结论是尚属未知的一般现象。 ②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验检验,因此,它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 ③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类比推理 1)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是: ●3. 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 2)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式推理。 3)三段论式常用的格式为: M ——P (M 是P ) ① 推理与证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 类比 综合法 分析法 反证法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数学归纳法

S——M (S是M)② S——P (S是P)③ 其中①是大前提,它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原理;②是小前提,它指出了一个特殊对象; ③是结论,它是根据一般性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二、证明 ●1. 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直接证明包括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不断用必要条件代替前面的条件,直至推出要证的结论。 分析法就是从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不断地用充分条件替换前面的条件或者一定成立的式子,可称为“由果索因”。 要注意叙述的形式:要证A,只要证B,B应是A成立的充分条件. 分析法和综合法常结合使用,不要将它们割裂开。 ●2. 间接证明:即反证法:是指从否定的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实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反设——推理——矛盾——原命题成立。(所谓矛盾是指:与假设矛盾;与数学公理、定理、公式、定义或已证明了的结论矛盾;与公认的简单事实矛盾)。 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议词”如下表: 原结论词反议词原结论词反议词 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对所有的x都成立存在某个x不成立 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对任意x不成立存在某个x成立 至少有n个至多有n-1个p或q?p且?q 至多有n个至少有n+1个p且q?p或?q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 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且,通过计算猜想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知识的更新加快,随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从而强调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各国的小学数学都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推理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推理一》教案教学内容: 课本109页例题及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就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

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4.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