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首先表现为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认为,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如德国学者卡尔西所言,神话思维还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而受生产力发展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最后,以“万物有灵观”为心理基础的神话还带有明显的神秘性特点。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母题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

民俗学用“母题”概念来描述民间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由于口授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从而造成民间文学的叙事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母题就是指那这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小单元或成分。由此可见,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它以其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方式的转化,渗透和凝聚。具体说来,母体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在探究神话起源方面,神话传说虽然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但同时也受到道教,佛教等宗教中“灵魂可以不灭,精魂可以交通”思想的影响,如其中的“垂死化生”类神话母题。

其次,从母题概念的意义上看,同样以“垂死化生”母题为例,其中贯穿着远古人类对自然之永恒性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对人类死亡现象的困惑与否定,研究此类母题不仅能窥见母题这种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且能把握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及显现状态。

最后,按母题划分神话类别能够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神话的整体,且为我们从微观上进行母题的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提供了指南。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 神话的思维特点首先表现为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认为,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如德国学者卡尔西所言,神话思维还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而受生产力发展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最后,以“万物有灵观”为心理基础的神话还带有明显的神秘性特点。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母题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 民俗学用“母题”概念来描述民间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由于口授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从而造成民间文学的叙事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母题就是指那这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小单元或成分。由此可见,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它以其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方式的转化,渗透和凝聚。具体说来,母体概念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在探究神话起源方面,神话传说虽然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但同时也受到道教,佛教等宗教中“灵魂可以不灭,精魂可以交通”思想的影响,如其中的“垂死化生”类神话母题。 其次,从母题概念的意义上看,同样以“垂死化生”母题为例,其中贯穿着远古人类对自然之永恒性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对人类死亡现象的困惑与否定,研究此类母题不仅能窥见母题这种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且能把握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及显现状态。 最后,按母题划分神话类别能够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神话的整体,且为我们从微观上进行母题的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提供了指南。

神话的艺术特征

学习中心编号:631 学习中心名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铜川市分 校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关系 学生刘彩娥 学号 0716310313003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政府 邮政编码 727017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生姓名刘彩娥学 号 0716310313003 入学 年级 2007 (春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曹建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内容提要] 所属学习中心 名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铜川市分校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指导教师意见: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评审意见: 评审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备 注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应将二者和谐地统一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笔者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理论知识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两方面进行探讨。文章主要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综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要把握好由语言表达到内容概括、分析再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真实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感情与文辞相得益彰,让大家感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和谐美;综合实践教学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会与生活中获得人文知识,然后将自己的心得、感悟诉之于笔端与大家共享。当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统一仍需大家齐心协力的探索使其完善。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

_红楼梦_的神话思维

第20卷第4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201No 142004年12月JOU RNAL OF JIAOZUO T EACHERS COLLEGE Dec 12004 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刘炳辰,男(1965-)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5红楼梦6的神话思维 刘炳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1) 摘要:5红楼梦6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盛衰变迁,用他的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 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特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0。 关键词:神话;神话叙述;神话思维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4)04-0005-04 神话)原型批评的创建者、加拿大人弗莱在他的5现代百年6中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由思想、意象、信仰、认识假设、忧虑以及希望组成的结构,它是被那个时代所认可的、用来表现对于人的境况和命运的看法。我把这样的结构称为-神话叙述.,而组成它的单位就是-神话.0。这是一种人类关怀、自身关怀的产物,它永远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人类的希望与恐惧的角度去把握人类 的境况。[1] 5红楼梦6的作者曹雪芹经历了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历尽世态炎凉,饱尝人生辛酸。其一生可谓从华屋广厦、钟鸣鼎食的公子哥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一介村夫。身份地位和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强大反差,带给他的何止是政治垮台、穷途未路的无奈与绝望。作为一个天资卓异、聪颖过人又富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开始对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兴衰变迁的原因,对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人的命运和价值等等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探寻与追问。其结果是颇带神秘、朦胧和宿命色彩的神话原型。这个结果的获得,不是来自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而是来自富于想象力和诗性智慧的神话思维方式。与其说曹雪芹找到了造成这个世界盛衰荣枯的终极原因,毋宁说他借助于诗性思维方式,把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诗意的、审美的自由境界,以抗拒、摆脱生存境遇的残酷变化所带给他的困惑与绝望。 正是出于以上的动因和目的,曹雪芹以其非凡的想象力与认知力直入中国文化心灵最深处,用他的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特性,间接而诗意地认知这个世界,从而创造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0。 (一) 进入红楼故事颇费周折,作者采用类似元小说的手法和技巧,开篇坦诚故事所写是自己经历的梦幻般人生,所触所感的风尘中人事。尤其是女性,虽堂堂须眉不若彼等裙钗。并言说自己生活境况的前后变化及回天乏术,无力恢复家族昔日的富贵与尊荣,只能用襟怀笔墨,将真事隐去,借/通灵0之说,用假语村言,敷演一段悼红说梦的故事。虽旨在言情,但也有所指涉和寄托。正象卷首作者的夫子自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0。作者所经历的辛酸事件,所体验的百味人生,怎一个/情0字了得?但我们并不想逐一破解故事里藏着掖着的人事和意向,也不去深究细究/荒唐言0的所指与寓意,只考察作者因其作品内容离经叛道,人物言行怪诞另类,因而百般强调主人公贾宝玉乃女娲补天之时,在大荒山(弥天大谎)无稽崖(无稽之谈)锻炼的巨石中多余的一块,丢弃在青埂峰(为情所困)下,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去,镌上数字,寻机投其下凡入世,造劫历难。不知几世几劫之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路经青埂峰,见一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原来这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红尘中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通灵奇石的一段故事,即5石头记6文本。然后是空空道人与石头的一段关于/石头记0的评价对白,石头所答体现了元小说的/自反性0。空空道人见/石头记0虽然言及怪、力、乱、神,可并不悖违儒家的纲常伦理;虽旨在言情,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且能给红尘中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0的启示意义,于是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后又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

神话的艺术特征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关系 学生刘彩娥 学号 0716310313003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政府 邮政编码 727017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指导教师曹建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内容提要]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应将二者和谐地统一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笔者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理论知识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两方面进行探讨。文章主要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综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要把握好由语言表达到内容概括、分析再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真实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感情与文辞相得益彰,让大家感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和谐美;综合实践教学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会与生活中获得人文知识,然后将自己的心得、感悟诉之于笔端与大家共享。当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统一仍需大家齐心协力的探索使其完善。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

目录 摘要 (Ⅰ) 1.绪论 (1)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1) 2.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 2.1.1 语文是思维工具…………………………………………… 1 2.1.2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1 .2.1.3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2) 2.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2) 2.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 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3) 3.1阅读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 (3) 3.1.1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 (4) 3.1.2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 (5) 3.1.3 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5) 3.2写作中感受语言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美 (5) 3.3综合实践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 4.结论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