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整理

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部分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Ⅰ鸦片战争(1840-1842年)

a.鸦片战争的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其理想目标;

②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b.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c.目的:

①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②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d.结果: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4)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等。

e.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f.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及启示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自然经济造成生产力低下,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长崎闭关锁国,不了解西方世界,对于战争的发生没有物质和思想准备,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失误,不敢发动人民。虽有爱国官兵的奋起抵抗,但终究不能挽回败局。

(3)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

a.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b.目的:

①直接目的:修约未能完成;

②根本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958年)、《北京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

d.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Ⅲ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a.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中国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大军入

侵,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

b.目的:

①直接目的: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制造事端;

②根本目的:日本蓄谋已久。

c.黄海海战(致远号)

领导:丁汝昌(海军提督)、邓世昌(致远舰管带)

结果: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战败

d.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

(1)割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

(3)开放商埠;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免内地税。(资本输出)

e.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扩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背景: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反帝反封

b.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9月):

(1)赔款;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驻兵保护;(3)拆除北京至大沽沿线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设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c.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被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呈现的总趋势

a.侵略国家:由一国侵略到列强共同侵略;

b.经济侵略的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c.政治侵略的特点从局部割地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定都天京、天京变乱,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Ⅰ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a.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b.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驻台清军)

Ⅱ太平天国运动

a.背景: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加快,银价激涨;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纷纷破产;巨额战争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

?????????????????????封建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阶级矛盾中国人民外国侵略者民族矛盾中国近代主要矛盾

b.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客观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c.经过:

金田起义(1851年) 永安建制(1953年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1864年)【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原则)

(3)内容:

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质: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

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4)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②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

③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目标,排斥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背道而驰;

④空想性:绝对的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e.《资政新篇》(1859年 洪仁玕)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化:开设新式学堂。

(3)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f.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g.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Ⅲ义和团(失败)

由盛转衰

进入全盛时期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初步建立政权

a.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c.口号:“扶清灭洋”

e.意义:捍卫了民族尊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3、了解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Ⅰ中国资产阶级团体和政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北京、上海章炳麟、邹容、陈天华】a.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b.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美国檀香山):

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①机关刊物:《民报》;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③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Ⅱ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分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实质:将铁路修筑权卖给帝国主义;影响:使武汉实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条件】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③结果: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

④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Ⅲ中华民国的建立(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a.时间:1912年1月1日

b.定都:南京

c.国旗:五色旗

d.纪念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1912年)

e.《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

②目的:

直接目的:维护共和政体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统治;

根本目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③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主权在民

?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法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④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f.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

①原因:帝国主义政策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强大压力;混入革命政权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做法

②结果: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走向失败【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国共关系——第一阶段:国共第一次合作

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理解中共“一大”;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Ⅰ五四运动:

a.原因:

①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根本原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

④十月革命的影响;

⑤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时间:1919年5月4日

c.经过

①第一阶段:1919年6月5日前,五四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其斗争的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后,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开始成为运动主力。6月5日上海六七万工人的罢工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③结果(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人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④影响: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性质);在运动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党史2】Ⅱ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a.中共建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

(1)召开背景:

①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后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北京、长沙、武汉等地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在国外欧洲和日本也建立了两个共产党组织;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

③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⑤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2)地点:上海

(3)内容:

①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②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中央机构:中央局。

(4)历史意义: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方向;自从由来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二大(1922年):

(1)内容:

①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影响:是中共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Ⅲ国民党“一大”:

a.背景: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也希望与中共合作。

b.过程:

①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中共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c.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d.影响: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兴起,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到来。

Ⅳ国民大革命:

a.兴起:1925年,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州革命根据地

b.高潮:北伐(1926年)

①目的: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②打击对象: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③1927年初,在北伐中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c.失败: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②原因: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右派叛变;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5、国共关系——第二阶段:国共政权的对峙

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了解八七会议,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了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中共党史3】Ⅰ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a.原因:大革命的失败教训;

b.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陈毅等;

c.意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

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

a.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

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1927年9月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②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b.建立者:毛泽东;

c.性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Ⅲ土地革命

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②意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d.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1931年瑞金制订了宪法大纲)

Ⅲ红军长征:

a.原因:

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c.长征过程:

①遵义会议(1935年1月):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会、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划草地,最后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d.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主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6、国共关系——第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Ⅰ抗日战争

a.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

①1931年9月18日,日军为转嫁经济危机发动事变,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沈阳被攻占,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中共党史4】②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中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史称瓦窑堡会议;

③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

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中共党史5】④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25日,中共在陕西省洛川县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

⑤占领平津后,日军从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⑥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人数达30万人以上;

⑦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的部队“七三一部队”,并在发动毒气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

①背景: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及社会各阶层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③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④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主要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为特色;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使抗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c.正面战场的抗战

(1)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坚守宝山县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在太原会战中,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1938年),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1938年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d.敌后抗日斗争

(1)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e.国外战场:1942年,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准备进攻中国云南。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f.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2)抗战取胜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

②中共的主导作用,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军事策略;

③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与配合;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3)意义:

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Ⅱ解放战争的胜利

a.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0日)

①目的: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未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达成协议。

b.内战爆发

①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②粉碎敌人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③粉碎敌人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但几个月后遭到惨败。

c.挺进大别山

(1)1947年,人民军队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2)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d.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2)原因: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3)通过辽沈(1948年9月-11月)、淮海(1948年11月-1949年1月以徐州为中心)、平津(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中共党史7】e.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1)时间: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指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f.北平谈判

①背景:1949年初,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g.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h.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7、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三大政治制度

Ⅰ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b.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

①会议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b.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d.完善: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原因:

(1)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c.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d.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民族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e.发展和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f.实践:1965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成立),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g.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②内容: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会

议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公元纪念

③职能: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①产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④意义:《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是中国人民民主化的标志;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9、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标志:1949年10月1日,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和开国大典的举行。

②意义: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10、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a.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修改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②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给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

Ⅰ“一国两制”的构想(80年代初邓小平)

a.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b.提出:

①197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2年“一国两制”写入我国宪法,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正式形成;

c.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必将推动台湾问题的成功解决。

Ⅱ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c.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②1982年起,中英会谈,1984年12月,达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联合声明》。

b.香港回归:

①1982中英会谈——1984 联合声明(“一国两制”的发展,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香港)——1990基本法通过——1997.7.1回归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c.澳门回归:1987联合声明——1999.12.20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Ⅲ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a.1979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c.1992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d.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2、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Ⅰ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背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b.方针: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c.内涵: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提出:1953年在中印就西藏地方问题谈判,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c.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Ⅲ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f.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这是新中国首次以

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b.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新型民族国家大量涌现。

②概况:1955年在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参加的国际会议。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家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巩固民族独立和振兴民族经济的任务,“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协作,促进会议圆满成功,达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

b.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Ⅱ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a.背景:20世纪70 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b.进程:

①1971.4,“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②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Ⅲ中日关系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改善;日本国内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b.进程:

①1972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②1978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4、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理解上海合作组织——新时期的外交建树Ⅰ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000年9月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Ⅲ上海合作组织(SCO)

c.目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关系。

d.时间与参与国: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e.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合作组织

d.作用: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过度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经济部分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

(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①时间:鸦片战争后

②解体原因: 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③最早解体的地点:东南沿海

④解体的标志:“耕”与“织”的分离(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败)

⑤解体影响: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的第一次变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②地点:东南沿海

③行业:轻工业 ④投资近代工业的阶层:地主、商人、官僚

⑤代表企业 ⑥影响: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初步发展

b.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1895-1912年】

c.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间出现办厂热;

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

d.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3、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短暂春天

b.时间:一战期间(1914-1918)

c.繁荣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发昌机器厂——方举赞

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沅)

贻来牟机器磨坊——朱其昂

④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 ⑤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心的驱使。

d.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e.著名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周学熙、荣氏兄弟

f.结果(短暂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

4、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

a.特征:较快发展

b.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统一;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c.表现: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很多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5、了解抗战争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Ⅰ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原因:

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Ⅱ解放战争时期:

a.特征:陷入绝境(1945-1949年)

b.原因: 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c.结果: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6、了解洋务运动对史实(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a.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b.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根本目的)

c.口号:“自强” “求富”

(前期目标)(后期目标)

d.代表:①中央:奕昕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e.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f.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g.主要内容:

等新式学堂,公派留学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建三支海军

海防:筹建南洋、北洋【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h.影响: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过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夹缝产生)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1895-1912年】

(3)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短暂春天【1914-1918】

(4)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1927—1936】

(5)抗战时期沉重打击【1937-1945年】

(6)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

8、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a.近代服饰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

(2)鸦片战争后:买办着西装;“断发易服”;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

(3)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

b.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c.婚姻自由:大城市,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10、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a.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b.火车:

①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基本形成。

c.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d.飞机:

①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e.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f.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11、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a.代表性报刊: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②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④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b.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③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影片;

④《风云儿女》插曲,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国歌;

⑤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2、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Ⅰ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a.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一化三改造)

b.经济严峻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Ⅱ“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b.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期间一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最快

c.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

d.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Ⅲ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b.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c.过程: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②手工业: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创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

d.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Ⅳ探索与失误

a.成功的探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党史8】▲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中共党史9】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中共党史8】b.探索失误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大炼钢铁】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有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打扮公共食堂

③特点:一大二公

④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①)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②),到时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事务,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3、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了解“南方谈话”,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党史10】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a.背景:

①“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的讲话确立指导思想。

b.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经济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房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Ⅱ经济体制改革

a.原因: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b.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改革进一步深化

f.农村经济改革:

①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爱了农业生产发展;

②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率先实行,不久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劳分配);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g.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经济性,企业由来竞争机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背景:20世纪80年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b.过程:1992南方谈话——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中共十五大

①1992年,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特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进行市场配置为主的经济形式。

d.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朝着全面结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原则:独立自主的方针,平等互利的原则

b.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c.过程:

①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起开放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③兴办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2007):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

⑤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⑥20世纪末,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战略;

d.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文化部分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Ⅰ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a.背景:

①晚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③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b.代表人物及阶级: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

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d.评价:

①对当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②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没有真正实施。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海国图志》(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严复《天演论》

①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Ⅱ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a.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①内忧:太平天国起义起义;

②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b.代表人物及阶级:奕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c.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d.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e.评价: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说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行不通。

Ⅲ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早期维新派

a.代表:王韬、郑观应

b.主张:①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校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2)康梁维新派

a.背景:

①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

②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③到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b.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c.主张:①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②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③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实行: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

e.影响:这次变法(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带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有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