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https://www.doczj.com/doc/301060238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2、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向

先南后北的策略

徐铉,使宋。太祖、太宗是五代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精英。“金匮之盟”但宋代的制度建设在太宗时代完成的。“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中央集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宋初后,再没有地方能够跟中央抗衡。

澶渊之盟:河南河北交界处,寇准坚持真宗御驾亲征,过北城三呼万岁,宋方战胜辽契丹。寇准的“大忠”,北宋中期的士大夫的忠心观。不是忠于君。

庆历新政:范仲淹,还未实施,就遇到阻力,夭折。后来引起更激进的王安石变法(熙宁新发、熙丰新法):熙宁新法强调王安石的个人作用,熙丰新法强调宋神宗的指挥。

元祐更化:按祖宗规矩,推翻新法,守旧势力反弹。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后,赶走守旧势力,改元绍(神宗)圣。

年号崇宁,弟宋徽宗把持不同政见人归为元祐党籍,刻碑,党同伐异。(元祐党籍碑~广西桂林摩崖~是南宋立的,后人认为王安石导致北宋灭亡,故南宋人觉得元祐党人光荣。)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牵制了军队力量。

徽宗,丰亨豫大,易经说法,渲染太平盛世的说法。主政人没有认识到危机。女真人崛起。宋金联合“海上之盟”灭辽,金认识到宋的军队衰弱,灭辽后两次打到开封,两宗掳猎北去宋亡。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四)

2、南宋:战、守、和——中国开始转向内向

南宋的版图退到了淮河以南.

1)南宋历史的主要线索:

是战、是守、是和,贯穿南宋抗金、抗蒙战争;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区域社会的发展;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文化的普及。学者对南宋的认识:背海立国面海立国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即位(哥被掳未亡),面临继承合法性的压力(12月立康王~靖);应天府的意义,宋是一个火德的国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宗泽)。(高宗致宗翰(粘罕)国书: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江宁,三年无处可跑。)

2)偏安局面:

1141年,绍兴和议;1164年,隆兴和议;1208年,嘉定和议。南宋与金基本以淮水中流为界。

临安——行在临安,临时之地。山外青山楼外楼~地图画到临安,不数中原有几程。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南宋宰相最擅权者,为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人。盖南宋宰相兼总兵财,权莫与比。”(权相权力及制衡)。

庆元党禁:南宋中期,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以禁“伪学”(指道学)为名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高~孝~光~宁~理(谋臣官僚在特殊情况下扶持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官僚集团与道学集团矛盾。史死理宗才执政,把理学提到前所未有高度,死后理宗。

3)13世纪初,蒙古族崛起并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36年:城市与要塞的攻防战。1258年,深入成都不易水侯,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蒙军第三次西征中止,缓解了对南宋和西亚、西欧、非的压力。1276年元进临安,太后与小皇帝投降。1279年,南宋灭亡,崖山之战(现水下考古战船众多)。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一)

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强大的辽、夏、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与此前突厥、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不同,这四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进入汉族社会。

两宋与辽、夏、金、蒙元政权的和、战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脉络)。

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1、契丹勃兴.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是从契丹来的,Khitan Cathay.以进入中原王朝的方式分:“渗透王朝”,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进入内地之前没有形成政权,受内地影响较大。“征服王朝”,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在进入内地之前已经形成政权,民族特色比较突出。辽(契丹)和元(蒙古)属游牧民族,汉化程度较低;金和清(女真)属于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生产方式,不是简单的同化,与汉民族含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影响,当然也有主导性。《辽史。营卫志》:神人白马天女青牛二水合流生八子之说,契丹繁衍来源(八世纪传说~实际四世纪);汉文献称为白马灰牛说。契丹作为一个古代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其他部族而逐渐壮大起来。唐初形成部落联盟,以大贺氏为联盟长;唐中期以后,遥辇氏以乙室、迭剌部为基础,重建契丹八部落联盟。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2、辽朝建立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他出自迭剌部,901年做过侍卫军官,903年于越(总知军国事),907年部落联盟可汗,916年建元神册契丹国被称“天皇帝”(912~926)~太子睿(1101~1125)200多年历史。”辽太祖陵“。北方民族多乍起乍伏,契丹没有乍起乍伏的现象,屡仆屡起,建立自己民族国家比较晚。《临潢集》。耶律阿保机老婆述律后,萧太后前人是回鹘人,汉化程度高(为先帝断右腕除政敌),传太宗德光(926~947)。

3、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乍起乍兴,很快建立自己部落联盟式的的国家;而契丹民族从四世纪见于记载,直到十世纪才建立国家。

4、上京临潢府,离潢水很近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二)

1,契丹语言属于阿尔泰系语言

2,洪迈《夷兼丙志》: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敲门),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3,契丹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先出现的叫大字,与汉字比较接近;后出现的叫小字(字母文字),更受回鹘文字的影响。契丹文化和回鹘文化交叉影响。

4,大字和小字在辽代时与汉字并行使用

5,早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北京的一些古寺名刹基本上都是辽代建造的。

6、辽代疆域比北宋大。生活着很多民族,习惯都不一样。有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管理方式,渤海相当于特区,称之为东丹国。

7,四时捺钵的意思是,行营、行朝、行在,中央办公的地方随着四时而变化,逐水草而居嘛。辽代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皇帝在哪儿中心就在哪儿。春捺钵,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避暑。议政;秋捺钵,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

8,辽朝五京: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北京)、西京大同府。都不是正式首都,而类似于镇服地方的首府。真正的政治中心是跟着皇帝老儿搬家的。

9,南北面官制度。一个在牙帐北面,一个在牙帐南面。北面:牙帐以北,契丹的枢密院,主本民族事务。

南面:牙帐以南。以汉人事务为主。皇帝的牙帐面向东面,以东为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国两制。北面官里面又分南北。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三)

契丹一种社会行政组织,斡鲁朵:出自突厥语,意为宫帐(帐幕、宫卫)或宫殿。辽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皇帝等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继承。斡鲁朵:十二宫一府——这是从汉人的角度命名(对应)。

契丹王朝地方行政体制:部族制、州县制。

头下(投下)军州:具有二重性的贵族领地。其性质有争议。《辽史》“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新安置(集中安置在农耕与游牧区域之间的商户,农户,匠工等)的州县不直接归中央,有贵族私属。头下属民均为二税户,意思是同时向所属的贵族和中央交税。是部族和政府二元制。

三、北宋与辽的关系

1、太祖时期和太宗初期。先南后北(攻和防御),不战不和,亦战亦和。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979)亲征攻下北汉(从山西直奔北京,意收复燕云十六州)。

2、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

1)高粱河之战(夜惊)(后德昭自刎),

2)雍熙北伐(986):雍熙三年曹彬由雄州道,田重进由飞狐道,潘美、杨业(杨家将)由雁门道三路北伐。三路均失败。此后,太宗强调守内虚外。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四)

1,澶渊之盟:兄弟之国,岁币10万两,银绢20万匹。匹两是一个整体单位。习惯把一两白银和一匹绢等值,实际不一样。曹利用出使和谈,真宗说不能超过一百万,寇准说超过30万,你就别回来了。契丹其实也想和谈,后来谈好了,30万。真宗以为是300万,“姑了事,亦可尔。”寇准的威望一度很高。澶渊之盟牵动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很敏感的问题,比如中国论,后南北朝,甚至后三国,不单纯是城下之盟什么的。开榷场。北宋写给契丹的国书当时没公开,因为比较敏感,承认两个皇帝。天无二日啊!“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传统秩序观念受到冲击。“各守疆界”有了明确的疆域划分;此前的疆域并不明确,属于势力范围。开始有了主权意识,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宋人怎么去理解“中国”文化认同。来自外民族的威胁,使中国人更加认识到什么是“中国”。契丹使者过来,名义上还是说朝觐,实际上是平等外交。

2、辽朝的灭亡。苏辙(苏轼弟)(《栾城集》:辽道宗文弱,宋辽互保无事,亡后难说。契丹与女真和背后蒙古之间已经出现冲突(珍珠~两封书信激化抗辽民心)。北珠的争夺,成为民族战争的导火索。抗辽战争1123年,金军已基本攻占辽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辽天祚帝遁入夹山;1125年,金兵俘天祚帝,辽亡。辽朝灭亡前夕,耶律大石率部分军队北走,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都八剌沙衮(吉尔吉斯),号虎思斡耳朵。西辽于1218年为蒙古成杰斯汉所灭。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一)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

1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2效率与制衡:宋代的官僚制度

3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4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5宋代的赋役制度

1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a祖宗之法的核心原则以及祖宗之法的形成

“祖宗之法”的基本内容: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控制禁军的兵权,二府制衡。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制其钱谷: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兵样),禁军布局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重文轻武以兵立国成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原则:防弊之政,防弊之政的内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1)防弊之政是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蹴鞠(踢足球)图(钱选摹本),宋太祖,宋太宗,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都是足球爱好者,哥儿几个都曾经在一起踢球。中国足球虽然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中国发源的。赵匡胤突然做皇帝了,觉得应该建立起一套君臣秩序,不再称兄道弟了。集权不是说集就集的,需要一些措施和手段。中央:控制禁军兵权、二府制衡;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赵普“三大纲领”。文臣知州,派遣通判,罢支郡。地方税收上缴中央(账面上),不经过节度使之手。兵样(模特),加强中央禁军。由于五代战争,中央军已经比地方军更能打仗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军人出身的宋太祖不可能过度轻武,所谓重文轻武,只是后来的送人过分渲染出来的。政策的制定,和建国时期的具体形势有关。太宗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哥哥的遗志。他的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事先预防),曲(委曲周全)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尊承,不敢逾越。”总的来说,就是防微杜渐。真宗、仁宗、英宗在即位诏书中都有类似说法,套话。值得考虑的是,当时为什么流行这样的套话]

《宋史》研究参考书

宋史研究参考书目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

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处“夺”和“与”应如何解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102《屈原列传(节选)》文下注释:○12“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成: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这样处理有无依据? 旧注(三家注)未曾涉及,新注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有几部译注之类的书实在绕不过去,有所述及,现摘要列举如下: 《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之《史记全译》(分史主编安平秋)第二册P1081: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三册P1931: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贾辅民译)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P188: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过手去,屈原不给他……(谭优学译)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阴法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P287: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屈原不肯给他…… 《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吴兆基等译,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97年10月第1版)第四册P2084: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占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夺”被讲成“强取”、“占为己有”,“与”被讲成“给”。译者大多是名家,自然知道,将“夺”讲成“强取”,未免有些失之简单:两个大官竟然孩子气十足地在“抢”东西!于是意译成动作性减弱、心理色彩较浓的“占为己有”,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上官大夫是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楚怀王重用屈原,让屈原制定法令,他心里早就不是个滋味;现在屈原草稿拟好了,还没来得及审定,正好被他看到;于是心生歹念,妄想将屈原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屈原知道后坚决不给……这样处理,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北京第1版)P3839:〔考证〕陈子龙曰:?上官欲豫闻宪令,以与几事,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也: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窃之也。? 泷川资言(1865——1946),日本学者,松江人。致力于《史记》注释的集成工作,荟萃前人成果,爬梳整理,于20世纪30年代撰成《史记会注考证》,“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出版说明)。 泷川资言借陈子龙语明确指出,上官大夫“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并简要说明理由:“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由)窃之也”。 在正确理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两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之时,还是倾向于改革的。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岂敢从他手中“强取”草稿!再者,楚怀王是把制定法令的任务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

2013-虹口区二模-答案

2013-虹口区二模-答案

上海市虹口区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共42分) (一)默写(18分) 1.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2.,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昨夜江边春水生,。(朱熹《观书有感》) 4.,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5.狼不敢前,。(蒲松龄《狼》) 6.复行数十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7-8题(4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与“东临碣石”的“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C.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8.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远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9-11题(8分) 出师表(节选)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分析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B.“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出征北伐的主要意图。 C.第①段作者强调自己“谨慎”是因为要完成先帝“大事”。 D.第②段作者希望刘禅要善于征询和采纳谋士的意见。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杨万里①宋名士也。韩侂胄②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

下官原文

下官戏本凡官员自称,皆曰“下官”。《汉书·贾谊传》:大臣罢软不胜任者,曰下官 不职。下官二字始此,然非官员之自称也。其以之自称,高江村《天禄识余》谓始于 梁武帝改称臣为下官。按此说非也。《南史·刘穆之传》:宋以前郡县为封国者(诸王 所封之国),其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孝建中,乃创制称为下官。《宋书》:武帝孝建二年定制,诸王封国者二十四条,内一条,凡封内官只称下官,不得 称臣,罢官则不复追叙。《通典》及龚熙正《续释常谈》皆引之。然《晋书》:成帝时,庚亮欲废王导,与郗鉴书:“公与下官,并荷托付,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晋载记》:靳准对刘粲曰:“下官急欲有所言。”安帝时,刘敬宣答诸葛长 民书曰:“下官常虑福过灾生。”王诞说卢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王镇 恶乘利趋潼关,乏食欲还,沈林子怒曰:“下官授命不顾,今日之事,当为将军办之。”则晋时已有此称。盖晋时仕宦者皆自称下官,惟王国之僚属见其王则称臣,至 宋则并令王国之僚属见王亦称下官耳。(《宋史·洪湛传》:群臣请建储,太宗曰:“若立太子,则东宫僚属皆须称臣,形迹之间,易生摇惑。”然则宋时东宫官见太子 已称臣矣。)他如宋文帝使沈庆之领队防,刘湛谓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 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又庆之与萧斌议兵事,曰:“众人虽知 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元颢藉梁兵破洛阳,自立。沛郡王欣欲附之,崔光韶曰:“元颢引寇兵覆中国,岂惟大王所宜切齿,下官亦未敢仰从。”曹景宗醉后,对梁武 帝误称下官,帝大笑。此皆六朝时仕宦称下官之故事也。又按《五代史补》:宋彦筠 谓李知损曰:“众人何为号足天下为罗隐?”对曰:“下官平素好为诗,其格致大抵 如罗隐故耳。”然则五代时尚相沿有此称也。今仕途中不复称下官,凡知府自称卑府,府以下皆称卑职。按程《三柳轩杂识》:淳熙间,高昙进对,上称其“不为高谈”,梁相戏云:“高昙不为高谈,以何对?”周益公对云:“卑牧且为卑牧。”谓武臣见 知州自称卑牧也。则属吏之以卑自称,自宋已然。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皆有宠,陈氏陈高宗之女蔡氏,丹阳人也。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 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敢,皆入宫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疑,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人夫人,玄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 柳述、元敢,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敢出宫为勑书。 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矯诏,执述、敢声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一宿卫。门禁出入 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江苏省2020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新版)

江苏省2020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七下·民勤期中)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殷红(yīn)赫然(hè)哺育(fǔ)取缔(dì) B . 诧异(chà)金柝(tuò)憎恶(zēnɡ)愧怍(zhá) C . 彷徨(pánɡ)涉猎(shè)祈祷(dǎo)惧惮(dàn) D . 迭起(dí)澎湃(bài)震悚(sǒng)尴尬(ɡà) 2.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A . 平庸鲁钝放任 B . 平凡鲁莽放弃 C . 平庸鲁莽放任 D . 平凡鲁钝放弃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 . 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 . 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D . 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4. (2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面带笑容,眼神如此真切地说:“我有什么能帮助您的吗,我的年轻的先生?” B .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 .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北沿江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条高铁什么时间开始修建?设置哪些经停站点? D .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5. (2分)(2016·杭州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稿,作者是雨果;《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了都德、屠格涅夫等四位作家,作者是莫泊桑。雨果和莫泊桑都是法国人。 B . 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在亡国的震撼中成长,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苦难中迅速成长,

宋史研究史料

宋史研究史料 《宋史》、《东都事略》 《宋史》元脱脱奉敕撰,496卷,至正五年(1345)成书,主要依据宋朝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等删削增补而成,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芜杂著称,但保存史料丰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陆心源以宋人文集、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辑补《宋史》未立传人物,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补《宋史》之不足。 《东都事略》130卷,南宋王称撰,纪传体北宋史,无志表,时称“信而有征”,少数史料为《宋史》所无或可纠《宋史》失误。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南宋李焘据国史、实录、家传、野记等修撰,淳熙十年(1183)成书,广征博引,考证异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徽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南宋杨仲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编撰,按朝各分事目,虽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残缺,仍保存了许多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高宗一朝编年史,据国史、日历、文集、碑传等修撰,约于嘉定元年(1208)成书,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战争史料。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南宋徐梦莘编撰,绍熙五年(1194)成书,具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料,全录或节录原文,尤为珍贵。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会要辑稿》宋代至宁宗朝历朝修撰会要皆已成书,久佚。清嘉庆时徐松自《永乐大典》辑出,后经多人整理未能完成。1936年据整理稿影印出版,为200册;1957年再缩版影印,为八大册。分为17门,门下分目收录大量诏令、法令、奏议,虽多有残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制度史料。陈智超将本书整理时的复文或误作复文而被删落的遗文约八十万字,整理为《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影印出版,为一大册。 《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编撰,元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分为24门,门下分目,为典制通史,下迄南宋宁宗朝,对宋代典制记载尤详。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分甲、乙两集,各20卷,甲集分13门,乙集分12门,体例类同会要,分类记载嘉定以前典制、事迹。南宋李攸《宋朝事实》20卷,记北宋典制,体例亦近会要。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 《宋大诏令集》原为240卷,今存196卷,1962年中华书局校印出版。传宋绶后人于南宋初编辑。存17门,分类辑录北宋八朝(无钦宗朝)诏令3600余篇。 《庆元条法事类》存36卷,南宋谢深甫等奉诏编集,嘉泰二年(1202)编成,为当时现行法令汇编,也保留一些已不实行的北宋法令,存16门,门下分类,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载有时间,自元佑七年(1092)

二十四史全译(特装珍藏版)

二十四史全译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藏品名称】《二十四史全译》 【藏品附配】《二十四史导读》《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发行价格】26800元/套 【藏品开本】16开精装 【藏品册数】全88册共七箱 【出版单位】同心出版社 【赠品介绍】《曾文正公手书日记》(线装) 【发行背景】 《二十四史全译》特邀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整理、翻译志书,历史上尚属首次。《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二十四史全译》收录二十四部史书,文白对照,译文准确、校勘精到、整理严谨,全88册,近亿字。读中国,不可不读《二 十四史》,今人读史,当读《二十四史全译》。 《二十四史》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书。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套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五千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弘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了解中国不可不读的《二十四史》。 惟一完整、权威的文白对照全译本 一、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针对古籍今译的特殊情况,《全译》编委会制定了详尽的体例,贯彻到整个撰稿过程中,并且不断交流,层层把关,对有争议的文句做到反复斟酌,对译文进行多次润色,使译文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保有清晰流畅的特点,提供了专业与非专业读者一个使用性、可读性很强的读本,消除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障碍。由于它负责的译文,传达的是准确的历史知识与文本原意,对时下史书译文粗制滥 造,谬误百出的情况也是有力的纠正。 二、校勘精到,整理严谨,文白对照,是迄今为止最全、使用最方便的文本。 二十四史版本繁多,《二十四史全译》底本择善而从,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精心校勘,对卷前目录也做了统一,使后出愈精,体例完备。针对目前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本或今译本大致为单行的情况,所有的所谓“全本”都是或作删节,或弃表、志不录。本书采用了左栏史书原文、右栏译文的排版方法,文白对照,不作任何删削,是真正意义的“全本”、“精校精译”本。同时,对人们一向视为 畏途的天文、历法部分,特请有关专家作了校核。 三、对文字进行统一,是汉字规范化的典范。 《二十四史全译》在译作、排版上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汉字标准,对异体字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语词也依规定的搭配予以统一,对时下汉语言文字在使用上混乱与随意的状况作出了示范。《二十四史全译》是迄今为止最全、质量最高、阅读最方便的史书译本,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 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 多家媒体高度关注:《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报等众多媒体均作了大量报道。 人民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经济日报国图获赠《二十四史全译》 工人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中国教育报为什么要把二十四史译成现代汉语

下列不属于24史的是

下列不属于24史的是 《白》是指以下内容,而《杜》则不属于《二十四治史》,除以下所列书籍外。《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刀二十四正史》的总称。那就是: 《史记》(韩司马迁) 《汉书》(班固,汉) 后汉(范烨,宋朝) 三国编年史(金·陈寿) 《金经》(唐方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申越)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宪) 《梁书》(唐思莲) 陈姝(唐思莲、姚) 《魏书》(北齐) 《北齐书》(唐·李白尧) 2. 《周书》(唐令湖德芬等) 《隋书》(汤为政等) 南石(唐延寿) 北史(唐延寿) 《唐古书》(刘适后晋) 唐新书(宋·欧阳修、宋奇)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拓拓等) 辽史(元陀陀等) 金史(袁拓拓等) 元代历史(明·宋濂等) 明代历史(张廷禹、清等)。 226评论分享报告打包 黑绵羊山伯爵 2019-05-31 专注于 严教授武家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王朝对我国历史编纂的官员或任命的历史书,内容使用官方历史数据,从传说中的三个皇帝开始,直到明朝崇祯皇帝,总24日说“历史24”的理由。 二十四史编辑讨论10 上传视频 同义词24史一般指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杨万里传》专练

《宋史--杨万里传》专练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罐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專,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渠,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冑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冑志,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冑专偺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冑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忧是指遭遇父亲丧事。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B.国子博士是隶属国子监的学官,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国子生徒。

唐宋史研究生参考书目

古籍:《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资治通鉴·隋唐纪》《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六典》《唐律疏议》《宋刑统》《贞观政要》《续资治通鉴长编》《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东都事略》《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宋朝诸臣奏议》 《宋史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通典》《玉海》《册府元龟》唐宋史料笔记唐宋人文集等等 专著:《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简明宋史》包伟民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礼制研究》,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史史料学》,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伊沛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期刊:《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唐研究》《文史》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宋辽金元史) 网络: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网博士、硕士论文库

二十四史等名解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格义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狭义格义:特指佛学上的格义:印度佛学出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的格义。也指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释儒学。 广义格义:跨文化背景的概念之间映像式的融会贯通和比较理解的方法。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 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宋史·杨万里传》古文阅读训练

《宋史·杨万里传》古文阅读训练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 韩侂胄②用事, 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尝筑南园。 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 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④之日也。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⑥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⑦自外至,遽言侂胄用 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 社稷,吾头颅如许⑧,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 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 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 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 分) 参考答案: 12、D 13、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 爱国家。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 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 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 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 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 事情都不告诉他。 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 说起韩侂胄 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 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 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1/5

唐史基本史料总结

唐史基本史料 基本史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通鉴》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 精读史书:在精读上述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象《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唐大诏令集》等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和从事专题研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 重点的三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唐史史料的来源:唐代最主要的历史原始记录是“起居注”。皇帝左右特置起居郎(有时称起居舍人),每天把皇帝的言论、行事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所谓“起居注”。史馆根据“起居注”中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编纂,写成“国史”和历朝“实录”。五代人修《旧唐书》、北宋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中搜集史料的。今人除能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除《韩昌黎集》保留《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唐代“实录”只到武宗一朝,宣、懿、僖、昭、哀各朝“实录”均非唐人所撰,系宋代人宋敏求所补写。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旧唐书》一书前半部比较精详而后半部舛错特别多,为什么《册府元龟》一书大部照抄“实录”,而宣宗以后用贾纬的《唐年补录》补足。 从目录学书籍中了解唐史: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的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录解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此外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 读史时对后人成果的参考:譬如读两《唐书》时,不但要参考赵翼的《廿二史箚记》和《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及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等书,而且要读近人岑仲勉先生的《唐史余沈》等书。此外如吴兢的《新唐书纠谬》和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也应该加以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当着意吸取,不能有所忽略。 注意各部史书的特点:譬如隋唐之际的很多跨代人物,在《隋书》本传中一般只写到隋亡,入唐以后的经历就只能到两《唐书》中去查找了,这就是《隋书》的特点之一。另外,《隋书》各志本来是《五代史志》,记载内容远不止有隋一朝,实际包括了北齐、北周、梁、陈及隋各代的史实,有时甚至远溯晋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应当每纪、每传、每志都两书对照起来钻研,掌握各书的优点与缺点。譬如《旧唐书》多照抄“实录”,虽然修史的人加工较少,但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对我们却非常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许多诏令、奏疏、书信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使用史料可以说是利莫大焉。修《新唐书》的欧阳修是宋代的古文家,由于过份强调“事增文省”,所以很多有价值的诏令、奏疏、书信或则被完全删去,或则被略写得面目全非。李密讨隋炀帝檄文是一篇农民起义的重要文献,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中均付阙如,只有在《旧唐书》中全部保留下来了。再如《新唐书》过份强调“文省”的结果,甚至连很多必要的年月也都失载,而我们运用史料却首先就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性,在这一方面就只能求助于《旧唐书》和《通鉴》了。当然《新唐书》列传也不是全不如《旧唐书》,如《黄巢传》就是新胜于旧。此外,《新唐书》的“志”一般说来都优于《旧志》,尤其是《兵志》部份为正史的首创,更具有突出的地位。读《旧五代史》首先应知道这是清朝人的辑佚之作,并非完整的原著,所以不免有“割裂淆乱”之弊。欧阳修后来修《新五代史》,着意于运用“春秋笔法”,对史实记载不甚经意,尤其是篇幅不足,史料有限,所以今人治五代史,主要只能从《旧史》搜集资料了。司马光著《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取薛史,不据欧史,恐怕是有一定道理的。《通鉴》一书的特点之一是附以《考异》,司马光在《考异》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考辨,而且引用了很多后人已无法看到的典籍,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此外,胡三省的注也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读《通

二十四史

看《二十四史》有感 段茜 高中的时候我们语文上有一本选修的课本,就是《史记》。那个时候看《史记》,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做到所谓的“积累”。 来了大学后,我所做的东西都没有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的时候那么功利化了。趁放寒假的时候,我翻了翻《二十四史》。我所看的这本《二十四史》里面的都是二十四本史书里的一些节选,并不全面。然而,想要通过这本书粗略、大体了解一下二十四史的内容还是可以的。并且这本书里选的内容多是经典,阅读价值比较大。 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爱看的便是《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拿项羽来说,司马迁很看重他,因为把他放在“本纪”里。我们都知道,“本纪”按照司马迁的分类是记载帝王的,如刘邦和五帝等,然而事实上项羽最终却并没有成为帝王。可见在司马迁心里是十分敬重项羽的。 可是,在我看来,我并不觉得项羽适合当皇帝。有人认为他在“政治上屡屡失策”,而我看来,这并不足以使他失败。 在性格上,他太好面子。正如他所说的“福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虽说衣锦还乡并不算错,然而他却因为好面子而主次不分。在攻入咸阳后,他没有听人劝“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却不借此机会一展雄途,只想着衣锦还乡,思念欲东归,于是乎便放弃了这大好机会。 太重情义。鸿门宴上他迟迟不肯动手;攻破咸阳却思念故土······他虽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却也因为情义牵绊了他。 政治概念弱,好大喜功。攻城后火烧三月不灭,货宝收尽,掳掠妇女,与贼人无异!要称王之人怎么能被眼前之利而冲昏头脑呢?虽然在古代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但如此大规模的烧杀无辜百姓也实在是有违天命! 缺乏政治远见,有勇而谋略不足。身边虽有智谋担当亚父,然而有时候项羽却随心孤行,最终难成大事。我虽喜欢项羽,但我庆幸他非君主!

宁德市福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I)卷

宁德市福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解答题 (共8题;共105分) 1. (20分)(2011·绥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教育活动。 (1)围绕活动主题,你认为在班级开展哪些活动,能帮助身边的同学了解党的历史?(题中提到的活动形式除外) (2)请围绕其中一项活动,设计活动内容。 (3) 6月20日下午两点,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邀请当地的一位老军人到班级给学生们上一堂党课,如果你以班长的身份去邀请他,你该怎么说? (4)作为主持人,活动结束后,你将怎样进行总结? 2. (11分) (2017七下·顺庆期末) 学校组织经典古诗诵读大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大赛拟写一则宣传语。 (2)同学小陈想诵读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下面备选篇目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备选篇目:①《竹里馆》②《春夜洛城闻笛》③《逢入京使》④《登幽州台歌》⑤《游山西村》⑥《泊秦淮》 (3)网名为“青春花季”的某同学看了学校论坛上的大赛启事后,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登录论坛并反驳他的观点。(不少于50字) 青春花季:我们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够重了,班里还组织这种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比赛!我的语文成绩又不好,我是绝对不会报名参加的。 3. (10分)诗文默写填空。 ①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③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独辟蹊径,用“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句子让无形的愁绪有了重量。 ④“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 。 ⑤________,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________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⑧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 4. (10分)古诗词鉴赏

《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

《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

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旧五代史》于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 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