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

了林权所有者参与疫木处理的积极性。3.4 采伐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长久之道

对清理或采伐后的林地,选择合适的树种及时更新,不仅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有害植物的入侵,还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巩固治理成果。

云南省德宏州对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研究表明,只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松材线虫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致谢 国家森防总站检疫处对德宏州松材线虫病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帮助修改文稿,德宏州森防站解芳、畹町林业局雷慧玲、甫贞辉和李北屏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Sri w ati R,Take mot o S,Futi K .Cohabitati on of the p ine wood ne m 2

at ode,Bursaphelenchus xyl ophilus,and fungal s pecies in p ine trees inoculated with B.xyl ophilus .Ne mat ol ogy,2007,9(1):77~86.2 司马永康,方波,李玉媛,等.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

基本类型.云南林业科技,2002(1):31~36.

3 何云玲,张一平.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

征.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4 张瑆.对云南省松树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对策思考.中国森林病

虫,2002,21(2):40~42.

5 蒋小龙,喻盛甫,沐咏民,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可能性及检疫

对策.植物检疫,2004,18(6):346~348

6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2005(14).云南潞西:德宏州德宏

年鉴社,2005.

7 王峰,喻盛甫,冯士明,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云南

农业大学学报,2002,17(4):421~422.

8 冯士明.松材线虫病在云南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对策.植物检

疫,2000,14(5):289~291.

9 赵宇翔,董燕,徐正会.云南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

究.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13~16.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3

郑耘 杨伟东 陈枝楠 王颖 龙海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18001)

摘要 李痘病毒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

害生物。本文对李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毒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根据我国的具体生态情况,对其传入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认定其传入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传入中国。

关键词 李痘病毒 风险分析3本文受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K10B01-1-1)资助收稿日期:2007-12-05

中图分类号 S41-30, S432.4-34 李痘病毒(P lum pox virus,PP V )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已传播至许多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李属果树种植业构成严重的威胁。自1915年首次在保加利亚发现感染李痘病毒病的李树以来,该病毒已传播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地中海地区(埃及、

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印度和智利[1]

。1999年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果园中发现该病毒病[2]

。感染PP V 后,李属果树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据估计,在欧洲感病果树数量超过10亿株,感

病果树减产达80%~100%[3]

PP V 的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欧洲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 opean and Mediterra 2ne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EPP O )将PP V 列

为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4]

,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orth Americ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 ,NAP 2

P O )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5]

。我国也在2007年5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各国均

932—

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研究检测方法,摸清传播规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该病毒传入。

1 寄主范围

PP V的寄主包括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的李属木本果树,如杏树(P runus ar m eniaca)、桃树(P.per2 sica)、李树(P.do m estica),以及部分野生或观赏类的李属植物,如比西砂樱李(p.besseyi)、红叶李(p. cerasifera)、乌荆李(p.insititia)、毛樱桃(p.to m ento2 sa)、黑刺李(p.spinosa)等[6]。

2 危害症状

感染PP V寄主在叶、花瓣、果实和果核等部位表现症状。PP V侵染李、杏、桃、樱桃李、洋李后,在叶子和果树上引起典型的痘泡症状。春季感病寄主叶片颜色变淡、发黄,形成褪绿斑、条带、环斑、明脉或畸形叶等症状。一些感病桃树品种的花瓣变色。感病果实表面出现褪绿斑、黄色环斑或线形条斑。受害严重的果实形状不规则或畸形,表面形成坏死斑,果核表面出现灰色环斑[7]。

3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PP 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病毒线形,粒体大小700nm×11n m,核酸类型为正单链RNA,基因组大小为10Kb,衣壳蛋白由2000个蛋白亚基组成[8]。

根据致病力、血清反应类型、蚜虫传播方式和症状不同,PP V被划分为PP V-D、PP V-M、PP V-C和PP V-E A4个株系。PP V-M株系致病力强,传播能力强,在欧洲广泛分布,可侵染桃树、李树和杏树,可依靠蚜虫和种子传播[9]。PP V-D株系致病力弱,不能种传,蚜虫传毒率低,很难接种到试验寄主上,为非普遍流行的株系,自然寄主为杏、李和桃等李属植物。该株系主要分布在西欧、智利和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2]。PP V-E A株系只侵染杏树,分布在北非地区,其生物学特性类似于PP V-M株系[1]。PP V-C株系寄主广泛,数量多,超过PP V的其它株系,自然寄主为甜樱桃和酸樱桃,在实验室中易于接种到李属其它植物上。该株系蚜虫传毒效率高,分布于欧洲东部、中部和意大利[10]。

4 传播规律

感病果树是PP V的主要传播源。果树感病2~3年后,开始以感病果树为圆心向四周传播扩散。PP V依靠蚜虫在果园内或果园之间做短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为100~120m,传播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间为30s,持毒时间1h[11]。目前,已知的传毒蚜虫至少有13种,它们分别是日本绣线菊蚜(A phis spiraecola)、豆蚜(A.craccivora)、黑豆蚜(A.fabae)、棉蚜(A.gossypii)、常春藤蚜(A.hed2 erae)、桃蚜(M yzus persicae)、黄药子瘤蚜(M.va ri2 ans)、飞廉短尾蚜(B rachycaudus cardui)、李短尾蚜(B.helychrysi)、桃短尾蚜(B.persicae)、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忽布疣蚜(Phorodon hum uli)和禾谷缢管蚜(R hopalosiphum padi),其中,日本绣线菊蚜、桃蚜、忽布疣蚜、(B.helychrysi)是最主要的传毒介体,具有高的传毒效率[12]。

PP V依靠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对稍后几个发现PP V的欧洲国家的调查,发现从疫区引入的带毒种苗造成了PP V的传入和定殖。同时,调查也排除了带毒蚜虫远距离传毒的可能性。因为蚜虫传播该病毒的两个特性决定了蚜虫不可能远距离传毒:1)蚜虫传毒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蚜虫获毒后1h左右就会失去传毒能力;2)蚜虫获毒后,刺探取食非寄主植物失去传毒能力[13]。

5 检测技术

5.1 生物学鉴定

将PP V摩擦接种到鉴别心叶烟、白勒烟和菊叶香藜(Chenopodium foetidum Schrad)上,根据鉴别寄主的不同表现症状,可以鉴定PP V。由桃树品种GF305、GF31和毛樱桃杂交种(I R473×I R474)构成的鉴别寄主组合,接种6~8周后表现症状,可以区别PP V-M和PP V-D株系[14]。

5.2 DAS-EL I S A方法

在感染PP V浓度较高的果树叶片、果实及花瓣等组织中取样,利用PP V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鉴定PP V及其所有株系。Ca mbra等制备的单克隆抗体5B-I V I A可以将PP V-M、PP V-D、PP V-EA和PP V-C株系完全区别开来[15]。

5.3 电镜方法

应用免疫电镜检测PP V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多克隆抗体捕捉病毒粒子,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PP V[16]。而应用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在透射电镜下鉴定PP V的不同株系[15]。5.4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PP V的灵敏度、准确性,为病毒含量较低的果树中PP V的检测

4

2

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1991年W etzel等建立PP V的PCR方法检测,使检测灵敏度达到10fg 病毒RNA[17]。根据PP V衣壳蛋白N末端可变区和3’端保守的非编码区的基因序列的特性点,设计通用引物,实现对所有株系的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情况的发生[18]。而建立的PCR-RF LP 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复制酶和衣壳蛋白的PCR产物酶切,可以准确区分鉴定PP V的不同株系[19,20]。

6 防治

在田间,化学方法不能消除PP V,必须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强调运繁殖材料的检疫;2)对于引进的种子、砧木、芽条等繁殖材料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和脱毒处理;3)推广使用抗病果树品种;4)建立预测防控体系,每年对果园内果树定期调查。

7 李痘病毒的风险分析

7.1 分布

李痘病毒起源于东欧的保加利亚,现已传播至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亚洲和美洲的几个国家。欧洲: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德国、英格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士;亚洲: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南美洲:智利;北美洲:美国[1]。

7.2 传入的可能性

PP V可以借助李属果树的种子苗木远距离传入中国。每年从国外输入中国的李属果树砧木、果实及种子的数量较大,其中可能携带有PP V。但是,由于种子、砧木中PP V浓度很低,以及抑止性物质多糖、酚类物质的存在,影响了检测的灵敏度,容易出现漏检和假阳性的情况,导致PP V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7.3 定殖的可能性

寄主:PP V的寄主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在我国分布广泛,适于PP V的定殖。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是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栽培面积很大,从干寒的北方到暖湿的南方均有种植。据统计,2002年,我国桃树、李树栽培面积分别为138.2万h m2和142.4万hm2,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李树栽培面积占世界李树栽培总面积的49.41%;杏树原产我国,历史上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果树树种,2002年我国杏树栽培面积为1.8万hm2。

介体:传播PP V的几种主要介体蚜虫在我国有分布,为潜在的传毒介体。桃蚜、棉蚜、豆蚜等在中国有分布。

气候: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热量指标将我国分为赤道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温带季风性气候、高原气候等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与PP V疫区欧洲国家的气候类型十分相似,适合PP V的寄主、介体生存。

7.4 定殖后传播与扩散的可能性

自1915年在保加利亚首次发现PP V以来, PP V已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这说明该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我国具备PP V传播、定殖所需要的寄主、传毒介体、气候及各种生态条件,因此,该病毒一旦定殖,将有可能传播至其它地区,将对我国李属果树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

7.5经济重要性

PP V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在20世纪,PP V仅用10年时间就已传播至西班牙、埃及、葡萄牙等国家。受PP V侵染后,欧洲李树果实早熟脱落,杏树果实畸形,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果树,产量损失达100%。对于PP V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7.6 风险评估结论

PP V是一种危害大、传播迅速的核果类果树的危险性病原物。该病毒可随种子苗木做远距离传播,我国目前无PP V发生,但是有适宜于传播和定殖的生态条件,一旦PP V传入、定殖后,将对我国核果果树产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的经济损失。因此,口岸应严格加强进境核果类种子繁殖材料的检疫工作,坚决切断其传入途径。

8 风险管理

划分非疫区,建立产地查验制度。首先,根据国外PP V的发生情况,将欧洲、美洲、非洲等发生PP V的地区划分为疫区和非疫区,要求从事核果类繁殖材料贸易的公司必须从非疫区进口;其次,在繁殖材料进境时出具出口国检疫机关开具的检疫证书;再次,建立产地查验制度。每年进口国或出口国的检疫人员在生长季节进行检查,确保果园内无发病植株。如果发现病株则取消其非疫区地位,

1

4

2

终止从这一地区进口相关植物材料。

入境检疫时入境口岸检疫单位按照植物材料检疫标准抽取样品,交由实验室检测该病毒。目前已有生物学鉴定、DAS -EL I S A 、免疫电镜和RT -PCR 方法等多种方法可用于PP V 的实验室检测,但是还未形成标准,希望尽快推出PP V 检测标准,以便口岸单位参照执行。参考文献

1 N émeth M.H ist ory and i m portance of p lum pox in st one -fruit p r o 2

ducti on .Bulletin OEPP /EPP O Bulletin 1994,24:525~536.2 LEVY et al .First report of p lum pox virus in Prunus persica int he United States.Plant D is,200,84:202.

3 Kegler H,Hart m an W.Present status of contr olling conventi onal

strains of p lum pox virus .I n /Hadidi A,Khetar pal R K,H Kogan 2eza wa,eds .Plant V irus D isease Contr ol .APS Press,St .Paul,MN,1998,616~628.

4 周灼标,郑雷青,管维,等.用二重PCR 方法检测李痘病毒和李

坏死环斑病毒.植物保护,2006,32(4):107~109.

5 NAPP O Regi onal Standards f or Phyt osanitary Measures (RSP M ).

RSP M No .18.Guidelines for Phyt osanitary Acti on Foll owing Detec 2ti on of Plum Pox V irus .

6 EPP O Standards .D iagnostic p r ot ocols f or regulated pests .P M 7/32.

2004OEPP /EPP O.Bulletin OEPP /EPP O Bulletin 34:155~157.7 Dosba F,Lansac M ,P êcheur G et al .Plum pox virus detecti on by

EL I S A technique in peach and ap ricot infected trees at different gr owing stage .Acta Horticulturae ,1986,193:187~19l .

8 Riech mann J L,La ín S,Garc ía J A.Highlights and pr os pects of poty 2

virus molecular bi ol ogy .Journal of General Vir ol ogy ,1992,73:1~16.9 Ne meth M ,Kolber .M,Additi onal evidence on seed trans m issi on of

p lum pox virus in ap ricot,peach,and p lum,p r oved by E L I S A.Ac 2ta Hort,1983,130:293~300.

10 Ne mchinov L,Hadidi A,Maiss E,et al .Sour cherry strain of p lum

pox potyvirus (PP V ):molecular and ser ol ogical evidence f or a new

subgr oup of PP V strains .Phyt opathol ogy ,1996,86:1215~1221.11 Labonne G,Yvon M ,Qui ot J B ,et al .Aphids as potential vect ors

of p lum pox virus:comparis on of methods of testing and ep idem i o 2l ogical consequences .Acta Hortic ,1995,386:207~216.12 Labonne G,Lauriaut F,Yvon M ,et al .D iss ém inati on du p lum pox

potyvirus par les pucer ons:analyse des vecteurs potentiels du virus dans un verger d’abricotiers .Bulletin OEPP /EPP O Bulletin,1994,24:681~690.

13 Kunze L,Krczal H.Trans m issi on of sharka virus by aphids .

I n:

Pr oceedings of the 8th Eur opean Sy mposium on Fruit Tree V irus

D iseases,I N RA,Paris,France .1971.255~260.

14 Da m steegt V D,W ater worth H E,M ink G I,et al .Prunus t oment o 2

sa as a diagnostic host f or the detecti on of p lum pox virus and other Prunus viruses .Plant D is,1997,81:329~332.

15 Ca mbra M ,A sensi o M ,Gorris M T,et al .Detecti on of p lum pox

potyvirus using monocl onal antibodies t o structural and non -struc 2tural p r oteins .Bulletin OEPP /EPP O,1994,24:569~577.16 Kerlan C,M ille B,Dunez J.I m munos orbent electr on m icr oscopy for

detecting app le chl or otic leaf s pot and p lum pox viruses .Phyt opa 2thol ogy,1981,71:400~404.

17 Levy L,Hadidi A.A si m p le and rap id method f or p r ocessing tissue

infected with p lum pox potyvirus f or use with a s pecific 3’non -coding regi on RT -PCR assay .Bulletin OEEP /EPP O,1994,24:595~604.

18 W etzel T,Candresse T,Ravel onandr o M.et al .A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assay adap ted t o p lum pox potyvirus detecti on .Jour 2nal of V ir ol ogicalMethods,1991,33:355~365.

19 Candresse T,Ca mbra M ,Dall ot S,et al .Comparis on of mono 2

cl onal antibodies and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assay f or the typ ing of is olates bel onging t o the D and M ser otypes of p lum pox potyvir 2us .Phyt opathol ogy ,1998,88:198~204.

20 Ha mmond J,Puhringer H,da Ca mara Machado A,et al .A br oad -s pectru m PCR assay co mbined with RF LP analysis f or detecti on and differentiati on of plu m pox is olates .Acta Hort,1998,472:483~490.

承德市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

李淑静 金哲石

(河北省承德市植保植检站 67000) (承德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收稿日期:2007-12-04

承德市的植物检疫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机构和队伍及检疫制度建设、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产地检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植物检疫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

1 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1.1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是国家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大,防治难,一般造成水稻减产损失达20%~30%,严重时达

242—

痘病毒科(Poxviridae)(严选优质)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一、概述三、早、晚期转录 二、痘病毒基因组结构四、痘病毒的繁殖 (一)DNA末端的发夹结构五、重组痘苗病毒 (二)DNA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 (三)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四)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DNA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五)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六)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主要参考文献 (七)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 一、概述 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卵圆形粒子长250~300nm,直径160~190nm。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这在DNA病毒是独特的。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粘液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8个属。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B、C 3个亚属。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目前仍有一些未定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 痘病毒科分类 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rinae) 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 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 马痘病毒(Horsepox virus)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2.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鸽痘病毒(Pigeonpoxvirus) 火鸡痘病毒(Turkeypox virus) 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irus) 麻雀痘病毒(Sparrowpox virus) 燕八哥痘病毒(Starlingpox virus) 鹌鹑痘病毒(Quailpox virus) 雪鸡痘病毒(Juncopox virus) 3.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 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 疙瘩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4.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兔纤维瘤病毒(Rabbit fibroma virus)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感染会让昆虫患病,目前发现的有: 1.颗粒病体 根据39蜂疗网调查目前仅见于鳞翅目昆虫。其自然侵染过程与细胞病变均类似于核型多角体病,但病虫症状与核型多角体病不同,病虫皮色变灰或乳黄,虫尸以腹部前端1~2对腹足握持植物枝条,虫尸以“∧”型倒挂。幼虫被感染后至少至4日龄才发病,死于化蛹前,病虫生存期常大于21天。 2.核型多角体病 现已发现280余种核型多角体病,约占昆虫病毒病总数的40%,大多侵染鳞翅目昆虫。 核型多角体病的自然感染过程为:昆虫吞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病毒即进入中肠,在昆虫中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多角体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游离病毒粒子的囊膜与中肠上皮细胞绒毛的膜融合,核衣壳侵入细胞中,脱壳后,病毒的DNA经细胞核膜的核孔侵入细胞核内,开始其增殖过程。 随病毒的增殖,细胞表现的病理变化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成块,核仁增大,数目增多,RNA合成旺盛,合成出的RNA不断转移到细胞质中;凝集的染色质块集中于细胞核中部形成网状结构的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中病毒的DNA大量合成。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核衣壳开始装配,并不断移到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包入新形成的囊膜内,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最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周围形成一个环状带,在带上开始多角体的结晶,病毒粒子随机地包入多角体中,多角体约到一定大小后停止生长,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难溶的多角体膜。从多角体开始形成时起,病毒发生基质开始缩小,待多角体充满细胞核后,病毒发生基质消失,核膨大,破裂,细胞随之崩解。 小部分未被包入多角体的病毒粒子,可随细胞崩解进入昆虫血体腔。血体胶中病毒粒子的靶细胞为:气管皮膜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真皮细胞,血细胞及神经、生殖腺、丝腺等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 最后新形成的大量多用体充满了昆虫整个血体腔。 蛀虫幼虫被感染后,4~5天体液是乳白色,厌食,不喜运动,多数移到植物枝条顶部后死亡,虫体软化,脚失去握持力,仅以1~2对臀足附着在植物枝条上,最后松弛倒挂死之。体内组织完全溶解,变成黑褐色,表皮完整但脆弱易破裂。从感染到处亡约1~2周。

第十章 痘病毒科

第二篇动物病毒学各论 第十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痘病毒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类病毒。天花病毒是人类较早认识,并且病毒学家作过详尽研究的痘病毒,20多年前就大致上阐明了痘病毒的基本繁殖过程,但随着种痘免疫的普遍推广,控制了天花流行,特别是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以来,病毒学家对痘病毒的研究兴趣和重要性降低了。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痘病毒又使病毒学家、分子遗传学家及其他先生学家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生物学中一个中心研究课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痘苗病毒可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为发展重组痘苗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高效表达活性多肽开辟了前景;第二,痘苗病毒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和编码进行自身复制的多种特殊的酶类,它是研究真核(或介于真核和原核)基因调节控制的良好模型。特别是最近发现,病毒编码的蛋白可以影响细胞生长和调节宿主的防御机制。 第一节痘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痘病毒分类 痘病毒科下分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 (一)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dopoxvirinae) 该亚科包含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亚塔痘病毒属8个属。 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该属包括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痘苗病毒 (Vaccinia virus)、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猴痘病毒(Monkey pox virus)、兔痘病毒(Rabbit pox virus)、水牛痘病毒(Buffalo pox virus)、骆驼痘病毒(Camel pox virus)、牛痘病毒(Cow pox virus)、马痘病毒(Horse pox virus)。 2.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口疮病毒(Orf virus)(或羊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 病毒)、假牛痘病毒(Pseudo-cow pox virus)(或挤奶者结节病毒Milker s node virus)、牛脓疱性口炎病毒(Bovine pustular stomatitis virus)(或牛丘疹性口炎病毒(Bovine popular stomatitis virus)和羚羊触染性脓疱病毒(Chamois contagious ecthyma virus)。

浅谈绿色农药

浅谈绿色农药 摘要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农药的种类,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药发展问题措施 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外颁布的农药禁令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业树起一道“绿色壁垒”,造成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损失,若改用绿色农药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合格率,增加农产品的出口。由此看来,绿色农药的开发意义重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1 绿色农药 1.1 绿色农药的涵义 绿色农药又叫环境无公害或环境友好农药,是指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它是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2 绿色农药的特点 绿色农药本身及其生产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活性高,即控制农业有害生物药效高,单位面积使用量小;2,选择性高,即对农业有害生物的自然天敌和非靶标生物无毒或毒性极小;3,对农作物无药害;4,使用后在农作物体内外、农产品及在土壤、大气、水体中无残留或即使有少量残留也可以在短期内降解,生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而完全融入大自然;5,合成方法应符合“原子经济性”,即尽量使参加反应过程的原子都进入最终产物,尽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将一个反应的废物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原料,实现“封闭循环”和“零排放”;6,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如使用高效绿色催化剂,尽量不使用有机溶剂。[1] 2 绿色农药的种类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 一、 概述 二、 痘病毒基因组结构 (一) DNA 末端的发夹结构 (二) DNA 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 (三) 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 (四) 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 苗 (五) 痘病毒基因变异株 (六) 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 (七) 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 点 三、早、晚期转录 四、痘病毒的繁殖 五、重组痘苗病毒 (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 (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 主要参考文献 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 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 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 250?300nm,直径160?190nmo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 和2层脂质外 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 浆内增殖,这在 DNA 病毒是独特的。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 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 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 (粘液 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 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 8个属。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 A 、 B C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目前仍有一些未定 属的痘病毒(表7- 1)。 表7-1痘病毒科分类 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 (Chordopoxrinae ) 1.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 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 (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 (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 DNA 结构的基本特征 (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 了林权所有者参与疫木处理的积极性。3.4 采伐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长久之道 对清理或采伐后的林地,选择合适的树种及时更新,不仅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有害植物的入侵,还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巩固治理成果。 云南省德宏州对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研究表明,只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松材线虫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致谢 国家森防总站检疫处对德宏州松材线虫病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帮助修改文稿,德宏州森防站解芳、畹町林业局雷慧玲、甫贞辉和李北屏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Sri w ati R,Take mot o S,Futi K .Cohabitati on of the p ine wood ne m 2 at ode,Bursaphelenchus xyl ophilus,and fungal s pecies in p ine trees inoculated with B.xyl ophilus .Ne mat ol ogy,2007,9(1):77~86.2 司马永康,方波,李玉媛,等.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 基本类型.云南林业科技,2002(1):31~36. 3 何云玲,张一平.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 征.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4 张瑆.对云南省松树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对策思考.中国森林病 虫,2002,21(2):40~42. 5 蒋小龙,喻盛甫,沐咏民,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可能性及检疫 对策.植物检疫,2004,18(6):346~348 6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2005(14).云南潞西:德宏州德宏 年鉴社,2005. 7 王峰,喻盛甫,冯士明,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云南 农业大学学报,2002,17(4):421~422. 8 冯士明.松材线虫病在云南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对策.植物检 疫,2000,14(5):289~291. 9 赵宇翔,董燕,徐正会.云南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 究.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13~16.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 3 郑耘 杨伟东 陈枝楠 王颖 龙海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18001) 摘要 李痘病毒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 害生物。本文对李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毒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根据我国的具体生态情况,对其传入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认定其传入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传入中国。 关键词 李痘病毒 风险分析3本文受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K10B01-1-1)资助收稿日期:2007-12-05 中图分类号 S41-30, S432.4-34 李痘病毒(P lum pox virus,PP V )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已传播至许多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李属果树种植业构成严重的威胁。自1915年首次在保加利亚发现感染李痘病毒病的李树以来,该病毒已传播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地中海地区(埃及、 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印度和智利[1] 。1999年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果园中发现该病毒病[2] 。感染PP V 后,李属果树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据估计,在欧洲感病果树数量超过10亿株,感 病果树减产达80%~100%[3] 。 PP V 的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欧洲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 opean and Mediterra 2ne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EPP O )将PP V 列 为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4] ,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orth American Plant Pr otecti on O rganizati on ,NAP 2 P O )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5] 。我国也在2007年5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各国均 — 932—

第三节 痘病毒

第十四章常见的动物病毒 第三节痘病毒 痘病毒可引起各种动物的急性和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通常取良性经过。各种动物的痘病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一、生物学特性 引起各种动物痘病的痘病毒分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的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和鸡痘病毒属,均为双股DNA病毒。有囊膜,呈砖形或卵圆形。砖形者其大小约为250nm×250nm×200nm,卵圆形者为250~300nm×160~190nm。 多数痘病毒在其感染的细胞内形成胞浆包涵体,包涵体内含有病毒粒子,又称原生小体。大多数的痘病毒易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产生溃烂的病灶、痘斑或结节性病灶。痘斑的形态和大小随病毒种类或毒株而不同。 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20min或37℃24h,均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冻干至少可以保存三年以上。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几个月。将痘苗病毒置于50%甘油中,在-10~-15℃环境条件下,可保存3~4年。在pH3的环境下,病毒可逐渐地丧失感染能力。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病毒迅速杀死。0.5%福尔马林、3%石炭酸、0.01%碘溶液、3%硫酸、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其丧失感染力。常用的碱溶液或酒精10min也可以使其灭活。 二、致病性 痘病毒能使多种动物发病。动物的种类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如绵羊和猪引起全身痘疹,鸡引起局部皮肤痘疹,鼠痘(即小鼠脱脚病)则表现为肢体坏死,而兔黏液瘤病毒,则引起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纤维瘤。痘病毒的寄主亲和性较强,通常不发生交互传染,但牛痘例外,可以传染给人,但症状很轻微,而且能使感染者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常可做出正确判断。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也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一)涂片染色镜检采取丘疹组织涂片,用莫洛佐夫镀银法染色,镜检,背景为淡黄色,细胞浆内有深褐色的球菌样圆形小颗粒,单在、成双或成堆,即为原生小体。 (二)病毒分离取经研磨和抗菌处理的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乳剂,接种鸡胚或实验动物,适当培养后,观察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痘斑或动物皮肤上出现的特异性痘疹,进一步检查感染细胞胞浆中的原生小体进行判断。 此外,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等血清学试验诊断。 四、防制 主要采用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良好。鸡痘:鸡胚培养鸽痘疫苗或鸡胚细胞传代的弱毒疫苗,皮下刺种,免疫期半年;绵羊痘:羊痘氢氧化铝苗皮下注射

浅谈昆虫病毒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生物农药课程论文 浅谈昆虫病毒杀虫剂 李福霞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专业,学号:1007104008 摘要: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已经成为国内外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杀虫 剂不仅安全有效,减少了污染,更重要的是对人畜安全,无残留,是真正的绿色农药。昆虫 病毒被昆虫食入后能形成包涵体,一个包涵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病毒粒子。因此,昆虫病毒杀 虫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昆虫病毒杀虫剂; 无残留; 绿色; 特点; 机理; 病毒复合杀虫剂; 昆虫病毒感染增效物质; 局限与发展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长期以来,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增产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长时间依赖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带来的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生态失衡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减少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就成了当务之急,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1.1 化学农药带来的问题和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益处 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三 R”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和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越来越严重。不合理使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也是引起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生物农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用来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比如利用昆虫病毒大面积防治松毛虫、棉铃虫、玉米蝗等害虫,病毒直接作用于害虫中肠的细胞核,破坏害虫细胞,一两天后,大量繁殖的病毒粒子就把害虫逼上了绝路。 昆虫病毒杀虫剂相对其他化学及生物杀虫剂具有如下优点:(1) 兼容性好。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没被昆虫取食并感染昆虫时,只具有一般的蛋白质大分子的特征。因此,病毒杀虫剂能与绝大多数的化学及生物农药混用.(2) 高效持效。昆虫病毒能在害虫种群中水平传播,害虫相互多次感染,形成“虫瘟”。其次,昆虫病毒也能垂直传播,当成虫取食含有病毒的水分时,其产下的卵不能正常孵化。当新孵化的幼虫取食带有病毒粒子的卵壳时,也能导致下一代幼虫的感染死亡。(3) 持效期长。使用 1 次,能相当于使用化学农药二三次,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药物成本。(4) 无抗性。昆虫病毒完全来自于自然界,

痘病毒科

第二篇动物病毒学各论 第十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 痘病毒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类病毒。天花病毒是人类较早认识,并且病毒学家作过详尽研究的痘病毒,20多年前就大致上阐明了痘病毒的基本繁殖过程,但随着种 痘免疫的普遍推广,控制了天花流行,特别是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以来,病毒学家对痘病毒的研究兴趣和重要性降低了。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痘病毒又使病毒学家、分子遗传学家及其他先生学家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生物学中一个中心研究课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痘苗病毒可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为发展重组痘苗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高效表达活性多肽开辟了前景;第二,痘苗病毒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和编码进行自身复制的多种特殊的酶类,它是研究真核(或介于真核和原核)基因调节控制的良好模型。特别是最近发现,病毒编码的蛋白可以影响细胞生长和调节宿主的防御机制。 第一节痘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痘病毒分类 痘病毒科下分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 nae 八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 )。 (一)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 Chodopoxviri nae ) 该亚科包含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亚塔痘病毒属 8个属。 1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该属包括天花病毒( Variola virus )、痘苗病毒(Vacci nia virus )、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 )、猴痘病毒( Mon key pox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 pox virus )、水牛痘病毒(Buffalo pox virus )、骆驼痘病毒(Camel pox virus )、牛痘病毒( Cow pox virus )、马痘病毒(Horse pox virus )。 2 .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 口疮病毒(Orf virus )(或羊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 病毒)、假牛痘病毒(Pseudo-cow pox virus )(或挤奶者结节病毒 Milker s node virus )、牛脓疱性口炎病毒(Bovine pustular stomatitis virus )(或牛丘疹性口炎病毒( Bovine popular stomatitis virus、和羚羊触染性脓疱病毒 (Chamois contagious ecthyma virus )。 3 .猪痘病毒属( Suipoxvirus ):猪痘病毒(Swine pox virus )。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主要研究应用类群 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共有 100 多个属 700 余种, 分属于真菌的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及担子菌亚门中, 大部分是兼性或专性病原体。在含有昆虫病原真菌的 100 多个真菌属中, 约 50 多个属于半知菌亚门。目前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莱氏野村菌、汤普森被毛孢、蜡蚧轮枝菌等。 3. 1 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机理 根据报道 ,白僵菌、绿僵菌、汤普生多毛孢、莱氏野村菌与根虫瘟霉在入侵寄主昆虫体内直至使昆虫死亡的过程中均大致有下面 4 个阶段。 3. 1. 1 分生孢子附着于寄主体表 ,产生或不产生附着孢。 3. 1. 2 附着的分生孢子产生胞外酶 ,主要是几丁质酶和各种不同的蛋白酶类 ,可分解寄主昆虫的体壁。 3. 1. 3 萌发的孢子侵入寄主昆虫体内。 3. 1. 4 菌丝体在虫体内生长 ,消耗虫体内营养并分泌毒素杀死寄主昆虫。 许多资料报道认为:病原真菌分泌的毒素是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较新近的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机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类以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力有关。国外专家经系统地研究绿僵菌的酶系 ,认为弹性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决定绿僵菌的侵染力 ,并且对编码弹性凝乳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 ,准备在植物中选用这种基因[ 23 ],这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菌株或育种创造了条件。 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昆虫病原真菌的代谢产物从作用上可分为 3 类。除了可杀死昆虫的毒素外 ,还有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激素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营养物质 ,有些真菌的分泌物还可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4. 1 产生杀虫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别 目前已报道的可以产生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 ,它们在孢子萌发 及菌丝生长中均能分泌毒素。绿僵菌的培养滤液和菌丝体中均能提取出毒素物质。虫霉菌也能产生毒 素 ,主要发现在冠耳霉( Conidiobol us coronata)的培养液中,尖突耳霉( C. apiculata) 也产生毒素。拟 青霉属的种类、镰刀菌的许多种类、莱氏野村菌及蜡蚧轮枝孢菌均产毒素。虫草属( Cordycepin)的种类 在培养物中可提取出毒素。有报道认为交链孢属的链格孢菌也有毒素产生 2 国内、外已报道的真菌杀虫剂种类 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及日本在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20 世纪 90 年代报道的真菌杀虫剂有 7 种类 24 个商品,分属 8 个国家(名录略写) ,以后报道增至 8 种类 26 种商 品[2 ] 。2000 年还报道了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防治白蚁 Ret icul i termes f lavi pes 使用的由金龟子绿僵菌制 成的商品“Bioblat”。中国目前能工厂化生产的种类有白僵菌、绿僵菌 ,拟青霉中有 2 种已得到应用[ 2 ]

一种简捷检测重组痘苗病毒蚀斑的方法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B):1~4 CN53-1049/R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论著 一种简捷检测重组痘苗病毒蚀斑的方法 文喻玲,李传印,范耀春,张艳,魏海涛,陈元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捷准确测定重组痘苗病毒滴度的方法.方法重组痘苗病毒vTF7-3经胰酶处理后,在37℃,吸附M A104细胞单层2h,覆盖不同的覆盖物.(1)琼脂法:细胞单层覆盖琼脂-M EM营养层,孵箱培养3~4d后,用含中性红的第二层营养琼脂覆盖,4h后计数病毒蚀斑;(2)甲基纤 放37℃,5%CO 2 维素法:细胞单层覆盖甲基纤维素-M EM营养液,放37℃,5%CO 孵箱培养3~4d后,吸出营养液,用结晶 2 紫染色20min后计数病毒蚀斑.结果琼脂法和甲基纤维素法中痘苗病毒vTF7-3的蚀斑均呈圆形,大小均匀,边缘清晰光滑,但甲基纤维素法中痘苗病毒的斑型较大,滴度较高,操作简单.琼脂法蚀斑平均滴度为1.27×109/mL,甲基纤维素法蚀斑平均滴度为1.54×109/mL,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琼脂法和甲基纤维素法均可用于测定重组痘苗病毒滴度,甲基纤维素蚀斑法优于琼脂法. [关键词]重组痘苗病毒;蚀斑滴定;甲基纤维素 [中图分类号]R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06(2009)3B-0001-05 A Simple Met hod for Plaquing Assay of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 us WEN Yu-ling,LI Chuan-yin,FAN Yao-chun,ZHANG Yan,WEI Hai-tao,CHEN Yuan-ding (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65011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imple,quantitative and stable method for plaquing assay of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Methods The trypsin treated vaccinia was absorbed onto MA104cells for two hours. Infectious titers of the virus were measured by two diffirent plaquing assays:(1)the cell monolayer was overlayed with MEM-agar and incubated at37℃in5%CO2for3~4days,then added the second overlay(containing neutral red)and plaques were calculated.(2)the cell monolayer was overlayed with M EM-methyl cellulose and incubated at37℃in5%CO2for3~4days,then the cell layers were stained with crystal violet and plaques were calculated.Results Round,even and clear plaques formed in cell monolayers in M EM-agar and MEM-methyl cellulose overlayer methods,and M EM-methyl cellulose overlayer method was simpler than M EM-agar overlayer method with a little bigger plaques and higher titers.Conclusion M EM-agar and M EM-methyl cellulose overlayer methods can be used for detection of vaccinia virus PFU titers and M EM-methyl cellulose overlayer method is better. [Key words]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Plaquing assay;M ethyl cellulose [作者简介]文喻玲(1955~),女,重庆市人,大专,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陈元鼎.E-mail:chenyd@https://www.doczj.com/doc/2f9377454.html,

昆虫病毒怎样分离与纯化

昆虫病毒怎样分离与纯化 不同病毒的分离纯化过程并不相同,但所采用的技术大同小异,通过39蜂疗网调查发现病毒分离纯化主要是以下几种常用的通用技术。 1.差速离心 所谓差速离心,就是对同一份样品,用高速、低速循环交替离心,高速使病毒沉淀;沉淀饴浆再悬浮,低速除去污染杂质,最终获得较纯净的病毒粗提物。差速离心,可以除去大部分比病毒粒子大或小的杂质。但与病毒粒子大小相似的颗粒却难以除尽,并且由于杂质的吸附作用,实际病毒获得量低,这是本法的缺点。 差速离心的高速、低速是相对而言的;所需的时间也因溶液的密度、黏度的不同而有变化。 2.密度梯度离心 〔1)蔗糖密度梯度区带离心事先于离心管内分层注入不同密度(浓度)的蔗糖溶液,密度大的位于管底部,密度小的在顶部,形成一个蔗糖密度梯度。将需离心分离的混合液置梯度的顶部,离心过程中,不同密度的粒子,移行到与本身密度相同的蔗糖密度部位,即不再向下移行,达到平衡状态,形成致密的沉淀带。有时不同密度粒子尚未移到各自密度相同的梯度部位,但根据粒子大小、密度不同,沉降速度不同,已分别形成清晰的区带,亦可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离心结束后,各区带可按次分部收集。 (2)平衡密度梯度离心将待分离的混合物,均匀地悬浮于适当浓度的重金属盐溶液中(如CsCl、RbCl等),经长时间离心,重金属盐溶液建立起稳定而连续的密度梯度。待分离的粒子被离心力场驱入溶液密度与粒子本身密度相同的区域内,即达到平衡,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3. 判断沉淀纯度 可以根据紫外吸收光谱判断。各沉淀组分(或沉淀带),稀释到一定浓度,分别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中,在波长200~300nm的范围内测定其紫外吸收值。看其是否具有核蛋白的特征性光谱。核蛋白的特征光谱为:最小吸收值在245nm左右,最大吸收值在260nm左右,260nm 于280nm吸光度的比例大干1,小于2,越接近2,纯度越高。

浅谈几大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几大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它们既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对我们的科学发展起到不能忽视的作用。 从高中到大学,在学习了几年的生物学后,我对几大类微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一.病毒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它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病毒主要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质和多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可是,人们在常理上都对病毒产生排斥心理,都认为病毒肯定是坏的,是不益的,没有可研究的价值,其实不然。病毒其实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病毒不但可以用于制备疫苗,预防人的疾病外,还可利用昆虫病毒和噬菌体预防治疗和控制动、植物疾病。并且,一旦将病毒研究更深入一个层次,那其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支原体 支原体隶属于厚壁菌们(BXIII门)柔膜菌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的支原体属,它是自由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细胞无固定形态,为多形性体态。有球状、梨状、分支状及丝状等。 很多支原体会引起人类疾病的产生,比如肺炎支原体、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等。但是,虽然从以上介绍来看,支原体只会导致危害的发生,其实不然。有很多科学家最近正在努力尝试利用肺炎支原体的培养,研究出可能治疗肺炎的方法,且支原体存在于大自然中,无不也是大自然存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物。 三.细菌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细菌有4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细菌为单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细菌,可谓是环境工程中最具有分量的一类生物了。比如污(废)水生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化学农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的作用机理、后效作用以及重组昆虫病毒和能够感染并增效病毒的物质方面进行的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增效作用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性、再猖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和谐的农药,减少或替代传统的广谱、高毒有机化学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1]。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friendly pesticides)[2]。昆虫病毒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特异性强、毒力高、稳定性好、安全无害,用后能引起害虫群体病毒疾病的流行传播,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自然控制害虫消长,导致相继世代害虫持续带毒,感染死亡。与其他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相比,昆虫病毒杀虫剂到目前未发现抗性问题,这为病毒杀虫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形态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含包涵体,为多角体病毒Polyhedra。核型多角体直径:~15微米(μm=μ=10-6米)病毒粒子直径:26~70毫微米,长200~400毫微米(nm=mμm=10-9米)粒子杆状,核含双股RNA被壳螺旋状。 不同的昆虫形态有所不同,如黄地老虎核多角体病毒(AsNPV)多角体大多呈六边形。大小一般为—,为多粒包埋类型,每个病毒束内有2—7个棱衣壳,以3—4个最多见。核衣壳为杆状,有的稍有弯曲,大小约为308nm ×52nm[3]。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平面观量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少量六边形。多角体大小不均一,为~,平均直径为±。多角体在弱戚中作用15分钟左右时,可看到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大小均一,并包埋于多角体的空膜中。同时,还可见到囊状的多角体空膜[4]。 理化性状 主要成份蛋白质不同多角体所含的氨基酸成份不同;不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笨、丙酮等;不能为细菌或细胞蛋白酶破坏;活体外用Na2CO3的稀溶液(~0.05M)溶解获得病毒粒子被食感染虫体,能在中肠释放粒子,多角体不溶于血淋巴,耐低温,-135~150℃下冻融5次不失活。 2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病毒研究利用的历史 第一个关于昆虫病毒病的记录文献是我国12世纪中叶的《农书》中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病的记载。这就是我国养蚕农民俗称“脓病”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5]。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到1995年,已知可从716种昆虫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

浅谈害虫防治的十种常见方法

第24卷第3期 2008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4No.3 2008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03-0010-02 浅谈害虫防治的十种常见方法 魏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430223) 生物圈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减轻害虫防治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害虫的综合防治已成为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害虫防治常见方法有10种。 1物理诱杀防治法 利用害虫趋光性设计诱虫灯诱杀害虫。如用黑光灯、电灯、煤气灯等作为光源诱集害虫,经试验证明,以黑光灯诱集数量最多,可诱集15个目100多个科300多种昆虫,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目前以黑光灯诱虫效果较好。 优点: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 不足:主要仅对鳞翅目昆虫的成虫有防治作用。2人工去除防治法 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最原始且目前在农村仍然使用的防治方法。人工摘病叶、去病枝,灭虫卵,捕害虫等。如棉田中对棉铃虫捕捉防治,蔬菜田中对菜青虫的捕捉防治,松树林中对松毛虫的捕捉防治。 优点: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妇孺老幼皆可进行,成本低,尤其是在劳动力剩余、低廉的地区,此法优点更明显。 不足: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3农业综合防治法 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如水旱轮作、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又如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其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此外,还有耕犁、调节作物的播、植期、清除杂草、清洁田园和施肥等都可以起到捕杀或减轻虫害的作用。 优点: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不足:防治害虫的针对性不强。 4化学农药防治法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农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的防治工作,如DDT、六六六粉的发现及使用,对害虫的防治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世纪70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相继禁止生产DDT。 优点:快速高效、使用方法简便和经济效益高(尤其是新型杀虫剂)。 不足:使害虫的抗药能力增强,杀虫效果逐年下降;能直接或间接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甚至使人畜中毒。 5生物农药防治法 像人类使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等是由真菌分泌产生的一样,有些真菌也可产生对农业害虫有毒的物质,这一手段已被人类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中。例如齐螨素、杀虫丁、爱福丁、阿维虫清被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等。另外有浏阳霉素和华光霉素被用于防治柑桔锈壁虱、茶树茶瘿螨以及蔬菜叶螨等。 优点:多数生物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低,较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其有效成分来自生物,在自然界中易被分解,对环境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杀虫的种类多,对农作物不产生伤害,害虫不产生抗药性,可因地制宜生产,产品开发潜力大,为人类今后的研究及其模拟物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不足:有效活性成分复杂,较难研制;控制病虫害的范围较窄;防治效果一般较缓慢;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差;原药植物种植有限,商品化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6“生物导弹”防治法 在我国,利用病毒防治农林害虫已有很长的历史。该技术以昆虫病毒流行病学为基础,是利用卵寄生蜂(赤眼蜂)为媒介传递病毒,防治森林及农作物害 10

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发展浅谈

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发展浅谈 摘要: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农产品存在安全性问题。本文论述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介绍了生物农药的概况和发展、应用,对比了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指出了生物农药的机遇和挑战,并讨论了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明确了农业科学的意义,就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关键词:农药残留;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我国却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非常遗憾的是,我国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什么是农业科学?这是一个很严肃,又很模糊的问题,我想我们能从我们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和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发展来寻找答案。 1 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农药被广泛的使用。农药可以用来杀灭昆虫、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长的生物,不可否认,农药的使用有力的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忧患,农药残留就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2011年3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南阳出现毒韭菜,农药残留超标已有10人中毒;2013年1月,广州市农业局对外通报称,检出来自海南省三亚市的农药残留超标豇豆总量近10吨;2013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南京检出6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生姜,来自山东潍坊。这只是曾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事件,冰山一角而已,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是中国食品安全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亚于毒奶粉,不过由于其普遍、分散、不是蓄意为之的特点,在我国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正是因为如此,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演变成危害国民生命安全的最大元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400多万人农药中毒,其中30万人死亡;而中国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近百万人次,死亡约10万多人。农药残留污染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许多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均可追踪到农产品生产环节导致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指出:农药残留是当前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前总理温家宝指出: 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必须关口前移,从源头抓起。 2生物农药 前面我们所说的农药一般指传统的化学农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是确保农作物增产的有效措施。然而,大量、长期的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生态系统和农产品的污染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极为严重的。在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任何一项科学应该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农业科学的目的就该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可持续植物保护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技术主体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则是确保生物防治能大范围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柱。 什么是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钠,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即指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1]。 生物农药的研制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对环保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以及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带动了以绿色食品生产为目标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在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中,生物农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3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发展 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和使用生物农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