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达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算

思维的人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的)

交流与协作

(开放的)交流与协作

伦理与道德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种强弱关系,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并可能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

主要表现:

(1)“双基”了解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对象模型;理解对象的时空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

小学: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初中: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

高中:了解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和对象模型;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特征及意义。

(2)问题解决能根据需要获取文件和数据,并从文件和数据的时空属性出发提取分类管理的线索,利用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手段实现信息的管理、提炼与分析;能够比较多种信息源,评价和鉴别有效信息。

小学:能根据需要获取文件和数据,并从文件和数据的时空属性出发提取分类管理的线索,做好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中的信息管理;能根据需要利用搜索工具获取有效信息。

初中:能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对象信息,提取分类管理线索,并利用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手段实现信息的管理、提炼与分析;能够比较多种信息源,评价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

高中:能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对象信息,提取分类管理线索,并利用自己开发的简单数据库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初步管理、提炼与分析。

(3)学科思维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不仅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而且懂得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对象世界,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存在方式。

小学: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

初中:初步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存在方式。

高中: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不仅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而且懂得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对象世界,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存在方式。

2.设计与制作

主要表现:

(1)“双基”认识不同工作面板中的不同对象,能够对对象进行恰当的选择和编辑等操作:从对象的并发执行和可重用思想出发,理解对象的意义和用途;从对象的时间属性出发,理解以路径、帧、时间轴等为表征的对象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会进行编辑操作;从对象的空间特征出发,理解构图、色彩、比例、图例、数量关系等技术与艺术手段并能够进行编辑操作。

小学:体验不同工作面板中的对象和编辑方法;体验以路径为方向、以帧为尺度、以时间轴为范围的表达对象运动变化状态的技术思想;体验构图、色彩、比例、图例、数量关系等技术与艺术手段的运用。

初中:理解层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以路径为方向、以帧为尺度、以时间轴为范围的表达对象运动变化状态的思想并会进行编辑操作;知道构图、色彩、比例、图例、数量关系等技术与艺术手段并能够运用。

高中:从对象的并发执行和可重用思想出发,理解层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从对象的时间属性出发,理解以路径、帧、时间轴等为表征的对象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会进行编辑操作;从对象的空间特征出发,理解构图、色彩、比例、图例、数量关系等技术与艺术手段并能够恰当地运用。

(2)问题解决能根据需要,将抽象或隐晦的信息以结构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将物理空间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或将非物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或将可量化的非数值型信息可视化(信息可视化),或将不可量化的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能够根据表达需要,设计创意,以富有美感的方式表达信息(信息艺术化)。

小学:能依据简单的材料信息,将其中抽象或隐晦的信息以结构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设计创意,绘制图形或创建动画。

初中:能根据需要,将较为复杂的信息以结构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根据表达需要,设计创意,以富有美感的方式加工和制造图片、动画作品。

高中:能根据需要将数据可视化,并开展探究性学习或实验;能够根据表达需要,设计创意,以富有美感的方式加工和制造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或多媒体集成作品。

(3)学科思维理解层、路径、时间轴、构图、图例等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性;具备设计思维,能够根据信息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从创意、结构、形象等方面入手设计和评价数字作品;具备表达和创造意识,能够认识到创建、建立和创造展示物是表达和展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的重要途径,理解从单纯的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兼有数字产品制造者角色的社会意义,能够以更为主动的心态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小学:具备朴素的设计思维,能够根据信息表达需求,从创意、结构、形象等方面入手设计和评价数字作品;具备表达和创造意识,能够认识到创建、建立和创造展示物是表达和展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的重要途径。

初中:理解层、路径、时间轴、构图、图例等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性;具备初步的设计思维,能够根据信息表达需求,从创意、结构、形象等方面入手设计和评价数字作品;具备表达和创造意识,能够认识到创建、建立和创造展示物是表达和展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的重要途径。

高中:理解层、路径、时间轴、构图、图例等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性;具备设计思维,能够根据信息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从创意、结构、形象等方面入手设计和评价数字作品;具备表达和创造意识,能够认识到创建、建立和创造展示物是表达和展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的重要途径,理解从单纯的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兼有数字产品制造者角色的社会意义,能够以更为主动的心态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3.系统与工程

主要表现:

(1)“双基”理解基于“程序-指令-数据”框架下的编程概念,如对象、属性、方法、指令、运算符、数据、事件、并行、程序结构、算法等,掌握面向对象程序编写的基本方法;了解基于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与工作原理,理解“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控制”之于信息系统的一般性,知道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知道“系统”含义的普遍性;理解基于“控制-传感-结构”框架下的机器人运作原理,知道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控制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方法,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物理结构和传动机制,能够使用3D打印、3D雕刻等新技术设计结构件;理解基于“工程-设计-管理”框架下的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计算机仿真、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统筹与折中、成本与效益等工程管理思想。

小学:理解基于“程序-指令-数据”框架下的编程概念,如对象、属性、方法、指令、运算符、数据、事件、并行、程序结构等,掌握积木式编程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体验基于“控制-传感-结构”框架下的机器人运作方式,知道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知道控制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方法,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物理结构。

初中:了解基于“程序-指令-数据”框架下的编程概念,掌握面向对象程序编写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理解“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控制”之于信息系统的一般性;了解基于“控制-传感-结构”框架下的机器人运作原理,知道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控制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方法,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物理结构和传动机制。了解基于“工程-设计-管理”框架下的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统筹与折中、成本与效益等工程管理思想。

高中:理解基于“程序-指令-数据”框架下的编程概念,掌握面向对象程序编写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了解基于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与工作原理;理解基于“控制-传感-结构”框架下的机器人运作原理,知道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控制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方法,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物理结

构和传动机制,能够使用3D打印、3D雕刻等新技术设计结构件。理解基于“工程-设计-管理”框架下的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计算机仿真、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统筹与折中、成本与效益等工程管理思想。

(2)问题解决能够根据需求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和问题解决模型,设计算法,创作趣味游戏或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能够利用递归、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计算机仿真、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优化程序结构、提高开发效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创意,搭建简易机器人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条件与需要,选择或开发合适的信息化工具实现问题的批处理或自动化处理;初步尝试解决“工程”开发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运用统筹与折中、成本与效益等工程管理思想优化软件或智能装置的开发过程。

小学:能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简单算法,创作趣味游戏或编程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能够创意、设计并搭建简易机器人解决简单问题。

初中:能够根据需求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和问题解决模型,设计简单算法,创作趣味游戏或编程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初步体验利用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优化程序结构、提高开发效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创意,搭建简易机器人解决问题。

高中:能够根据需求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和问题解决模型,设计算法,创作趣味游戏或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能够利用递归、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计算机仿真、软件复用、测试与调试等软件工程设计方法优化程序结构、提高开发效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创意,搭建简易机器人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条件与需要,选择或开发合适的信息化工具实现问题的批处理或自动化处理;初步尝试解决“工程”开发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运用统筹与折中、成本与效益等工程管理思想优化软件或智能装置的开发过程。

(3)学科思维认识迭代思维的一般性并理解其普遍价值,理解递归、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等软件工程设计思想并体会到其在思想意义上的普遍价值;理解软件复用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性,能够认识到标准化构件及其复用之于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理解抽象与建模是实现自动化求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理解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在利与弊之间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认识到为满足系统的可实施性而对系统设计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取舍的必要性。

小学:能够认识到从一个看来不是那么完善的地方开始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相反,在很多时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感悟软件复用的基本方法与价值;知道抽象与建模是实现自动化求解的基本方法。

初中:理解迭代思维的一般性,并基此了解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等软件工程设计思想;了解软件复用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性,能够认识到标准化构件及其复用之于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了解抽象与建模是实现自动化求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高中:认识迭代思维的一般性并理解其普遍价值,理解递归、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等软件工程设计思想并体会到其在思想意义上的普遍价值;理解软件复用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性,能够认识到标准化构件及其复用之于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理解抽象与建模是实现自动化求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理解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在利与弊之间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认识到为满足系统的可实施性而对系统设计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取舍的必要性。

4.规则与安全

主要表现:

(1)“双基”能从标准与规则的角度,知道通讯协议和信息保护机制,了解常见的网络类型、硬件组成和搭建方法,理解建立信息活动规则或设备使用规则的重要性;能从“信息孤岛”的涵义与成因出发,理解数据交换标准的必要性,并了解常见的数据交换标准;能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角度,知道常见的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能从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与限制关系出发,理解信息安全之于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能从国际关系和利益博弈的角度,理解信息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小学:了解建立信息活动规则的重要性;能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角度,知道常见的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掌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初中:理解建立信息活动规则的重要性;能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角度,知道常见的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能从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与限制关系出发,理解信息安全之于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

高中:能从标准与规则的角度,知道通讯协议和信息保护机制,了解常见的网络类型、硬件组成和搭建方法,理解建立设备使用规则的重要性;能从“信息孤岛”的涵义与成因出发,理解数据交换标准的必要性,并了解常见的数据交换标准;能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角度,知道常见的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能从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与限制关系出发,理解

信息安全之于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能从国际关系和利益博弈的角度,理解信息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问题解决能够搭建局域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建立规则,设计、组织、实施和调控有效的信息活动,或制定安全、健康、有效的使用设备的规章制度;能够分析和解决信息安全隐患,在重要信息被侵害时能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有强烈的网络系统安全意识,能够发现网络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比较明显的安全漏洞。

小学:能建立规则,设计、组织、实施和调控有效的信息活动;能够分析和解决个人常见的信息安全隐患。

初中:能建立规则,设计、组织、实施和调控有效的信息活动;能够分析和解决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在重要信息被侵害时能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能做好简单的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工作,发现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常见技术问题。

高中:能够搭建局域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制定安全、健康、有效的使用设备的规章制度;能够分析和解决系统的信息安全隐患,在重要信息被侵害时能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有强烈的网络系统安全意识,能够发现网络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比较明显的安全漏洞。。

(3)学科思维了解规则、标准、协议是实现网络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核心要素,是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理解信息安全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和警惕性;理解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信息活动主体的主观性和信息安全事件的频发性的事实及其相互关系。

小学:知道信息安全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并产生警惕。

初中:理解信息安全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并形成较高的警惕性;理解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信息活动主体的主观性和信息安全事件的频发性的事实及其相互关系。

高中:理解规则、标准、协议是实现网络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核心要素,是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理解信息安全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和警惕性;理解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性、信息活动主体的主观性和信息安全事件的频发性的事实及其相互关系。

5.合作与协作

合作与协作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合作与协作支持机制,拓展了人们开展合作与协作的时空范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合作与协作方式。信息技术学科里面的合作与协作主要说的就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身处信息社会中的公民,一方面作为行动者,需要掌握网络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基本的精神和方法,

主动参与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观察者,需要获得剖析网络结构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能力,初步获得认识网络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表现:

(1)“双基”熟练掌握常用同步/异步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工具的使用,理解其与传统交流和协作方式的异同与融合,有跨文化交流和跨群体合作的意识;能从对象的属性与关系出发,理解在线社交网络的构成与结构;能从行动者的交互模式出发,理解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人际交流和交往方式,了解信息的链式传播和爆发式传播的特点,知道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与变异过程;从网络信息交往方式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出发,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基本生活状态,批判性理解其社会价值。

小学:掌握常用同步/异步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工具的使用,了解其与传统交流和协作方式的异同与融合,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基本生活状态。

初中:掌握常用同步/异步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工具的使用,理解其与传统交流和协作方式的异同与融合,有跨文化交流和跨群体合作的意识;从网络信息交往方式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出发,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基本生活状态,批判性理解其社会价值。

高中:熟练掌握常用协作工具与平台的使用;使用能从属性与关系出发,理解在线社交网络的形成方式及其基本结构;能从行动者的交互模式出发,理解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人际交流和交往方式,了解信息的链式传播和爆发式传播的特点,知道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与变异过程;从网络信息交往方式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出发,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基本生活状态,批判性理解其社会价值。

(2)问题解决能够依据需要选用网络工具和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能够在表达自己与欣赏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合理质疑与反思,学会协调不同观点形成共识;能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形成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能够初步分析网络信息的传播意图和传播路径;能够观察和分析特定社交网络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小学:能够使用网络工具和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能够在表达自己与欣赏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合理质疑与反思,学会协调不同观点形成共识。

初中:能够依据需要选用网络工具和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能够在表达自己与欣赏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合理质疑与反思,学会协调不同观点形成共识;学会适当处理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形成具有一定效率的合作关系。

高中:能够依据需要选用网络工具和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能够在表达自己与欣赏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合理质疑与反思,学会协调不同观点形成共识;能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形成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能够初步分析

网络信息的传播意图和传播路径;能够观察和分析特定社交网络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3)学科思维理解合作与协作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进而理解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是信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基本内在品质;理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信息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理解共建、共享、共赢、共存等开放的信息文化精神,理解这些精神之于网络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在网络社交与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和积累社会资本,恰当利用网络营销获得健康的社会化身份。

小学:了解合作与协作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感悟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是信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基本内在品质;初步理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信息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初步理解共建、共享、共赢、共存等开放的信息文化精神,理解这些精神之于网络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初中:了解合作与协作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进而知道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是信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基本内在品质;了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信息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了解共建、共享、共赢、共存等开放的信息文化精神,知道这些精神之于网络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在网络社交与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和初步积累社会资本。

高中:理解合作与协作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进而理解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合作与协作是信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基本内在品质;理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信息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理解共建、共享、共赢、共存等开放的信息文化精神,理解这些精神之于网络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在网络社交与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和积累社会资本,恰当利用网络营销获得健康的社会化身份。

6.伦理与道德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使用者和创造者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而道德也指向科技活动的思想与行为准则,但强调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行为,强调“善”的行为规范应内化成为人的内在品质。与法规相比,伦理与道德都缺乏强制性。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强调的伦理与道德素养也可称之为信息伦理与道德,主要用于描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规则的变化或新规则的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

价值判断与价值反思。信息伦理与道德素养,既有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技术价值的尊重,又有对新的可能规则的思考与自觉,还有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反思与追问。

主要表现:

(1)“双基”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和不符合技术伦理的行为;懂得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知道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技术依赖症的危害,能够客观评价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

小学:感受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和不符合技术伦理的行为(如恶搞、“人肉”搜索、传播不良信息和个人隐私等);懂得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知道游戏成瘾的危害。

初中:了解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和不符合技术伦理的行为;懂得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知道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技术依赖症的危害。

高中: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解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和不符合技术伦理的行为;懂得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知道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技术依赖症的危害,能够客观评价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

(2)问题解决能够客观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知识产权壁垒的成因、影响与对策;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特定技术事件,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道德与法制问题;能够针对新生技术,展望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可能影响。

小学: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特定技术事件,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道德与法制问题。

高中:能够客观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知识产权壁垒的成因、影响与对策;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特定技术事件,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道德与法制问题;能够针对新生技术,展望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可能影响。

(3)学科思维理解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规则的变化或新规则的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反思;理解信息伦理与道德素养,既有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技术价值的尊重,又有对新的可能规则的思考与自觉,还有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反思与追问。能从信息伦理与道德的角度,理解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理解规范与约束人的技术使用行为的必要性,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养成负

责任地适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能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感悟与内化信息伦理与道德,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小学:感悟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规则的变化或新规则的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能从信息伦理与道德的角度,理解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初步养成负责任地适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初中:了解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规则的变化或新规则的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反思。能从信息伦理与道德的角度,理解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理解规范与约束人的技术使用行为的必要性,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养成负责任地适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能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感悟与内化信息伦理与道德,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高中:理解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规则的变化或新规则的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反思;理解信息伦理与道德素养,既有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技术价值的尊重,又有对新的可能规则的思考与自觉,还有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反思与追问。能从信息伦理与道德的角度,理解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理解规范与约束人的技术使用行为的必要性,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养成负责任地适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能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感悟与内化信息伦理与道德,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考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 考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备受重视。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评价,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践变革的趋势正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早于我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将STEA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STEAM素养发展。另外,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微课、慕课、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开发到课堂实施都在不断完善中[2]。 我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阶段。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2007年是发文量最多,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巅峰时

期。康桂珍[3]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认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例如,陈琳[4]在《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中确立由信息理念、信息思维、信息技术与艺术、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结构。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5]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1目标设计 1.1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者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课程目标需要从较广的视角去看,反映的是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它特指“教学目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前大力提倡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台湾教育同行说,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书包当然不是就有知识,但是带得走的东西就值得我深思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学科之分,但教育没有。叶圣陶先生说,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这些教育家们说的话内容不同,但仔细深想,却是一个道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学里的新兴课程,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要求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

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就要根据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合理设置,体现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尤其要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课堂是学习的开始,并非是学习的终点,应该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犹如信息技术一样,日新月异,教材可谓是年年改,年年变,改变的目的当然是与时俱进,把最适合当前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写主课本,让学生从技术中提炼信息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可以说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家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对于人们来说,帮助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教育已经围绕着核心素养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探究发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目前学生教育正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深入开展的。闲杂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它包含着“三层结构”即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它可以作为一个整框架为每个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指导。它通过学科技术将人的未来发展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通过核心素养能够具备终身的技能并且能过适应以后未来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核心素养注重个人思想品质和修养、关爱社会和国家发展等等。那什么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思维从由描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逐渐演变成以“人”而开展,成为一个由学科思想展现出的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含基础性、社会性、开放性。通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当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甚理想,学生对其失去了学习兴趣。一方面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着好奇,兴高采烈的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课,但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都是抱着玩游戏的态度上课。再加上网络世界上的游戏很容易吸引到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家中除了上网聊天就是玩游戏,忽略了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正确用途。所以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更说不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了。就目前看来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在需要探索的一个严峻问题。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掌握息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对当代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要顺应以后社会的发展需要,就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以乐趣的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当中,小学生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却忽视了计算机本来的正确用途。这样的学习状态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

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2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

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自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启动,作为非高考学科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方面。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老师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新高考与新课改》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谈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新出现的内容,很多老师对其不了解、不理解。在很多文献中言计算思维必提编程和算法,让人觉得非常高深难懂。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计算思维有这样的解释:“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以文本信息加工单元教学为例,我认为“运用计算机解决图文混排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就是计算思维。这里面包括资源搜集、整理、提炼、设计、美化、批判、操作等诸多思维活动,当然所有思维都是围绕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解决好文字和图的混合排列问题。再如,信息资源管理单元的如何合理的管理桌面图标、文件,使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能够高效的找到所需的文件和软件,这也是计算思维。这些计算思维的深度相比程序设计中的抽象、建模、设计算法而言是简单的,但更具普适性。 2、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老朋友,当前的课标和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谈信息意识的培养,不过新课标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课标中的解释为“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指学生在遇到信息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对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使用工具、具体方法的快速反应。例如文本加工单元学生面对“美食秀”这个主题任务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其实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学科,其最初的构思规划会设计语文、艺术、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为其搭建平台,然后用技术去帮助去实现综合各科知识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也需要帮组学生形成解决方案。这个基于任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的敏感度具体体现为:使学生在遇到图文混排问题时,头脑中快速出现排版的工作流程、各种排版的样式、图片环绕方式艺术效果等处理方法、文字的大小字体间距等处理方法…… “信息价值得判断力”是指对信息真伪性、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表现性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适用性和表现性上。适用性是指学生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主题的图文。表现性是判断自己作品是否利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认为尤其重要,是信息技术课上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相当多的学生更多的注重的是“美”,但忽略“美”的本质是突出中心思想,要从阅读者、使用者、观看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他们尽快的抓住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新提法,尤其是数字化学习。课标中的解释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在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这是创新的水平有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其教材不甚理想,学生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虽然一到上课时间都准时走进信息技术教室,但都是冲着玩去的。所以一堂课下来,学习掌握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提出对应策略。 一、以有趣的任务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爱玩游戏,一些老师的惰性滋生,只要学生打开电脑就万事大吉。这种“学习”又何谈学生素养的形成,更遑论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当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课程教学活动。从我们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看,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技术应当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应当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核心素养则可以循序渐进的形成。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教材体现得比较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语言的表述方式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当思考教材上提出的“任务”学生感兴趣吗?如果不,我们又该怎样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当将“任务”生动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网络知识”单元,“下载信息”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前,将“下载信息”这四个比较枯燥的文字符号确定为“我喜爱的网上图片展览”,要求学生能够从网页上下载美丽的图片和美好的语言文字。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从网上下载喜欢的图片,导入到WPS文字或WPS演示中,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技术的学习程度上参差不齐。平时的教学,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差别是学生的基础,不少学生不教就会了,有的学生却不然。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怎样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呢?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利用伙伴合作的策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要让伙伴之间的合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需要我们熟悉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熟悉学生家庭基础和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合作形成的对子,让一些电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挑起指导基础较差学生的担子。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智力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多需要学生进行自觉重复的操练。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合作可能的操练。可以是同电脑的操练,也可以是分电脑的操练。如WPS文字单元,教者设计了《个人名片设计》一课,不少学生制作的名片较为简陋,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名片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后来的学生交流中,大家发现,经过合作制作的名片,都获得了成功。 三、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信息技术课堂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但也可能失败,当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失败时,即使不是一败涂地,也会立马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我们要力求做到多让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更要力求做到让学生都获取成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课堂不留成功的死角。应当说,最不容易获取成功的是一些具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注重发挥问题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尤其注意鼓励处于问题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我们要尽量发掘他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1)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 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

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 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 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 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达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算 思维的人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的) 交流与协作 (开放的)交流与协作 伦理与道德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种强弱关系,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并可能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 主要表现: (1)“双基”了解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对象模型;理解对象的时空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 小学: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初中: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启动,作为非高考学科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方面。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老师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新高考与新课改》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谈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新出现的内容,很多老师对其不了解、不理解。在很多文献中言计算思维必提编程和算法,让人觉得非常高深难懂。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计算思维有这样的解释:“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以文本信息加工单元教学为例,我认为“运用计算机解决图文混排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就是计算思维。这里面包括资源搜集、整理、提炼、设计、美化、批判、操作等诸多思维活动,当然所有思维都是围绕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解决好文字和图的混合排列问题。再如,信息资源管理单元的如何合理的管理桌面图标、文件,使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能够高效的找到所需的文件和软件,这也是计算思维。这些计算思维的深度相比程序设计中的抽象、建模、设计算法而言是简单的,但更具普适性。 2、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老朋友,当前的课标和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谈信息意识的培养,不过新课标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课标中的解释为“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指学生在遇到信息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对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使用工具、具体方法的快速反应。例如文本加工单元学生面对“美食秀”这个主题任务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其实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学科,其最初的构思规划会设计语文、艺术、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为其搭建平台,然后用技术去帮助去实现综合各科知识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也需要帮组学生形成解决方案。这个基于任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的敏感度具体体现为:使学生在遇到图文混排问题时,头脑中快速出现排版的工作流程、各种排版的样式、图片环绕方式艺术效果等处理方法、文字的大小字体间距等处理方法…… “信息价值得判断力”是指对信息真伪性、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表现性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适用性和表现性上。适用性是指学生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主题的图文。表现性是判断自己作品是否利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认为尤其重要,是信息技术课上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相当多的学生更多的注重的是“美”,但忽略“美”的本质是突出中心思想,要从阅读者、使用者、观看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他们尽快的抓住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新提法,尤其是数字化学习。课标中的解释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在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这是创新的水平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