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中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历史中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概况

(一)试卷结构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仍采用政史合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历史学科总题量为18题,赋分60分。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份,1~1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16~18题为非选择题,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其中,中国古代史14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古代史2分,世界近现代史22分。以上数据,体现了出题者对各年级教材的尊重,各年级的赋分、内容分布均衡合理,符合广西2013中考历史学科说明的要求,是一份难得的,有分量的好试题。

(二)试题基本特点

整体分析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并结合过去二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试卷在命题思路、试题题型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1、稳定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给考生的第一感觉是平稳的试题题型和命题视角。试题注重基础,坚持以“课标”、“说明”和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接近。

(1)题型稳定。综合考察过去二年及今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虽然整个卷面分为两个部分,但是,都由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三类题型组成。可以说,这几年崇左市中考历史卷的题型非常稳定,这也有利于学

生的复习备考。

(2)命题视角稳定。近三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命题视角。

第一、关注现实。试题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历史。今年的中考题,选择题第3题、第8题、第14题,都分别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神舟十号”飞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南非德班会议,这些今年发生的,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863计划、欧洲联盟三个知识点。材料题第17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关键词,考察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大的、基本的历史事件的把握。

第二、关注学生。试题既注重引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个人体悟、感悟,体现考试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导向性作用,也充分发挥出历史鉴往知来的学科作用,学科魅力。试题16题、17题、18题的第4问,也是各题的最后一问,分别考察学生对对外交往、开放交流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如何做,俄国(苏联)大起大落对中国的借鉴。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会是相对个人化、个性化的主观认识。我们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历史科学习中,学会主动去思考历史,学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悟历史、感受历史,注重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到有益的成长养料,把学习历史与个人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关注双基。

①试题的知识落点集中于教材的主干知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平之战、秦统一措施、民族关系、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一国两制”等。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唐朝的对外开放、清朝的闭关锁国

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国大典、俄国1961年改革、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等。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几乎覆盖了七、八、九年级教材的主要学习主题,重大的历史事件。

②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历史(论断)的能力;读图的能力。

2、变化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1)题量减少,赋分增多。今年中考的历史卷共有18题,其中,选择题15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1题。而2012年的试卷共有24题,选择题20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2题。2011年的试卷共有17题,其中,选择题12题,材料题3题,问答题2题。从总分上来看,今年卷面的总分是60分,比过去2年都是赋分50分多出了10分。

(2)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考查。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崇左市中考近三年来,对中国古代史考查,其分值为9分、10分、14分,世界近现代史在试卷中的分值为19分、16分、24分,赋分都增加了,而且不小,这值得注意。

(3)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特别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这体现在16题、17题的第一问上,分别考查了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特点的概括、把握。简而言之,考题是问特点。问特点,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表述。

(4)取消了对历史周年纪念的考查。今年的试卷,没有对历史周年纪念进行考查,这是近些年来所没有的。2012年是鸦片战争的70周年纪念,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纪念,当年的试题分别出现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考查。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

以下是基于崇左市考生总人数14555人为样本的成绩分析。

1、成绩分析表

考生总人数人百分比(%)

20分以下人14.12

20~29分人11.15

30~39分人15.90

40~49分人18.95

50~59分人19.19

60分人

最高分60 最低分0 平均分30.68

及格率58.83(%)优秀率20.69(%)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

(一)考生试卷各小题平均分、难度、区分度基本情况(总人数:14555)

选择题非选择题总体

满分30 30 60

平均分16.98 13.70 30.68

难度0.71 0.53 0.61

区分度0.29 0.47 0.39

(二)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

第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把握住。16题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政策、18题俄国1861年改革、十月革命,这些事件都是教材里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要求必须掌握好,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可是,即便是这样,也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答对,答好,拿到满分。

第二、对教材里的人物没有注意,没有认真、仔细地识记,认不出人。具体表现在16题的第一问,题目给出了两幅图,分别是鉴真和玄奘,很多的学生没有分辨出来,白白丢了2分。

2、学生学习历史只满足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造成了应变能力低,答卷中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考题17题第二问,出题者设置了相关联的俩个小问题,分别是:毛主席诗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历史意义?实际上,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只不过出题者没有原原本本的问,而是在材料背景下,加了“对于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定语,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也没有认真审题,联系到材料的小标题[独立之梦],结果,很简单的问题没有答好,得不了满分。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学生心目中,学好历史就是靠死记硬背,这样一个观念,在平常的历史课堂学习中,要求他们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去记忆、去把握,这样才能学好历史,考好历史。

3、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表述能力不足,概括不准确,表述不完整,不连贯。

试卷第18题,第一问中的最后一个小问“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答题中,没有能够概括出俄国1861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要点。相反的,不少的学生答到了“使俄国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得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这样非要点答案上来。

4、考生答题随意,不太注重细节

答题语言不规范、口语化。

错别字较多。如“玄奘”写成“玄藏”、“鉴真”写成“签真”或者“真鉴”,“自力更生”写成“自力根生”,“吃苦耐劳”写成“吃苦奈劳”等。

5、非选择题出现一定数量的空白卷,除了极少数是缺考以外,剩下的应该都是留空,学生根本没有答题。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方面是学生根本不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不想写。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厌学思想的存在。二是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

四、教学建议

(一)抓基础。基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不仅在复习备考中,更应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夯实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要注重抓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先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这样,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这是历史学习的可行之路。

在抓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必须注重历史主体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与整合,形成专题知识、主题认识。由于史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很多问题,只有历史地、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把握主体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2、提高基本能力。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并且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从历年的中考题库中精心选择恰当的课外史料进行教学,进行课堂训练,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并用补充的材料命制试题,要求学生尝试着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二)重思维。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和辩证思维,建立大历史观。

1、时序思维。历史学科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学科而独立存在,在于它是建立在时序基础上、阐明人类历史过程中变革与传承的一门学科。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把“时间顺序的思维能力”

排在首位。它解释说:“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

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2、辩证思维。一个历史事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充满了无数的必然和偶然,也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里,因而,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和分析它,并运用于课堂之上。

教会学生历史的辩证思维,需要老师针对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运用对比、比较、联想、归因等多种方法去多角度去观察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

3、建立大历史观。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学会从海量的事件、细节中解脱出来,建立大历史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建立大的历史观,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把观察历史的视野拉长、放远,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细枝末节,学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历史,而不仅仅是显微镜。

比如,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把我国古代史分成远古时代、第一帝国时期、第二帝国时期、第三帝国时期,四部分去复习,这样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处理得简洁、明了,学生容易把握,也容易记忆。

(三)明方法。

1、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中考试题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历史知识、历史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点,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洞察,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进行多元分析。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重视教学的细节。

俗话说:言传身教,细节决定成败。考生答题不规范、随意、口语化、错别字、不合理安排时间等诸多问题与历史教师忽视教学细节有一定关系。作为教师应治学严谨,专业功底扎实;课堂上,用专业术语讲授,板书整洁规范,严格要求,这样,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强训练。

1、把训练安排到每一节课当中,而不仅仅是在初三复习的最后的那一年,那一个学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从满堂讲,满堂灌,向少讲,精讲,多练转变。目前,我们崇左市有部分的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有益的尝试,变革,从当前实践的效果来看,是有成效,出成绩的。这值得推广到整个把崇左市的,把我市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注重训练题目的精、巧、实。精,要求教师编写的题目数量要少、典型,不搞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巧,要求教师编写题目的问题,问得巧妙,不照搬照抄,有变化,有角度,有梯度,既使学生觉得新鲜,又有一定的难

度,需要开动脑筋才能完成,答好;既让大部分的学生想到答案,又对一部分的尖子生有吸引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答得出,答得好。实,要求题目具有实战性,一切问题按照中考的要求来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当中既巩固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得分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