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19. 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录像、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

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

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

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4.怎样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的危害?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我设计了在观看录像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象成地城发生时剧烈的振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

5.观看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灾区的情况和世界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录像。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一些情景和危害,今年我国四川的大地震相信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大地震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的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要求看完后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写下来。

观看大地震录像。

完成课本第72页的表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

我最深的感受是:

地震的危害有:

1.

2.

3.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地震?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三、了解候风地动仪

1.学生独自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

2.交流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谚语。

[设计意图]:通过独自阅读科学在线,让学生了解到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预报地震方面的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预报地震的仪器。激发学生对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通过收集地震有关谚语,让学生知道地震来临时的一些地震前兆,能够及时提高警惕。

积极预防,学会保护采取措施

(1)遇到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样自救?

(2)小组结合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进行讨论。

(3)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老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当地震来临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做到。

①在平房,抱头迅速向室外跑,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②在楼房,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空间,承重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处,勿使用电梯等。

③在街上。抱头迅速跑到空旷地蹲下,避开高楼、立交桥、高压线。

④在郊外,避开山脚、陡崖,防止滚石、滑坡、山崩等。

⑤驾车行驶时,迅速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尽快选拔空旷处停车。

⑥震后不急于回屋,以防余震。

(4)情景再现,模拟避震演习。

(提醒学生演习时要注意安全)

把参加演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避震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进行避震演习,使学生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地震发生时要做到从容不迫,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以便减少对自身的伤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地震》优秀教案

《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震》是青岛版版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部分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提示学生课前准备研究地震的材料及搜集有关地震的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充分的交流研究,为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保障和信息交流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教科书利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获得对地震的初步感知,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活动二:研究地震的成因。教科书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并通过资料卡,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自由活动: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教科书呈现了师生交流避震的常识图,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习各种避震的方法。拓展活动提出了活动主题:了解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地震知识和避震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学生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但也有力的一面,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 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 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 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1)不要伤害小动物 (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 (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 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 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 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19. 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录像、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

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 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 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4.怎样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的危害?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我设计了在观看录像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象成地城发生时剧烈的振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 5.观看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灾区的情况和世界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录像。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一些情景和危害,今年我国四川的大地震相信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大地震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的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要求看完后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写下来。 观看大地震录像。 完成课本第72页的表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 我最深的感受是: 地震的危害有: 1. 2.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课型:时间: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年月日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 的建议。 四、质疑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序号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 1 9月3日宇宙有多大? 2 9月3日天空有多少个星座? 五、总结: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 知识。 2 修改模型课后反思: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后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由“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生物与环境”单元,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2、“在阳光下”单元,围绕着太阳与地球、太阳与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活动。 3、“材料”单元,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 4、“健康生活”单元,让学生关注健康,学习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措施: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1、1、我们在呼吸[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在教材P2图上指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线(不要在书上标画!)。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 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 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 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 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