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

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

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

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幻灯出示照片

第三,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种教法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在三、四、六年级中分别开设一堂古诗词研讨课。教学研究重点分别列为:三年级探讨古诗词教学如何与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融合,并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四年级开设了一堂具体情境中如何运用古诗词的活动课,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六年级又从古诗词分类的角度去教学一组有关"送别"话题的诗词,既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诗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古诗,培养他们的古诗知识建构能力。搞这些课例,目的在于同类课型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并努力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这些课例作为探寻古诗词教学有效模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都一一拍下了录像。

一一幻灯出示照片

第四、我们课题组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兼行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力求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重要活动有:

1、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晨间诵读相关古诗词;校本课古诗词赏析。

2、日积月累。在黑板一角开辟"古诗乐园",由学生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热身,每隔2-3天

更新内容。做到日有所诵,课前一诵。

3、利用"六一"游戏节,进行古诗游园活动。摆设一株古诗常青树,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近古诗,享受古诗。幻灯出示照片!

4、结合所学的某一类古诗词,进行小报设计比赛。例如,在学生学了"思乡"组诗后,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古诗词并熟读成诵,继而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特点。并举行一次"思乡、送别"为主题的小报设计比赛,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乡情、友情。幻灯片出示照片。

5、创设"古诗词背背馆"。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语文教师及古诗组长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幻灯片出示照片。

6、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让学生把百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先分类,再师生统一标准,按景物内容分: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日;诗中月;诗中风;诗中花;诗中雨;诗中树;诗中别。按思想内容分:爱国篇;心情篇;思念篇;送别篇;边塞篇等等。再让学生背诵,最后进行口答、笔试两轮比赛,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古诗词,为我所用。

7、诗人模仿秀。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位诗人,分头查找资料,通过这位诗人的诗词作品,重大事件来演绎其人生,要求抓住诗人的外形气质、风格特色、思想流派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幻灯片《李

清照的一生》)

诗词表演唱。整理现在比较流行的用古诗词作词谱曲的乐曲,利用音乐课、班队课时间学唱,在学校活动中公开演出。(幻灯《水调歌头》)8、汉字知识大赛,穿插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词、对联等内容。幻灯片出示照片。

9、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行古诗词书画作品比赛及优秀作品展。

10、在课堂教学中,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这一活动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五、研究成效。下面给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走进滨小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古诗文;耳之所闻,名曲萦绕,配乐古诗朗诵。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五三班提出:与书为友,书中成长,读出味,读出书香。五六班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五一班提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六四班提出:诵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师生对儒雅的追求,对人文的崇尚。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句脱口而出。古诗文的浸润,使滨小师生更儒雅,更文明,更有书卷气。当然,古诗文只是其中一味良药,真正的大补药还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构建书香校园的大型活动。

2、在我们的课堂案例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探索到了三种古诗教学的

基本模式。一是一般的阅读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资源引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教学《乞巧》。二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如教学《送别组诗》,让学生从中体验

到古人在"送别"的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有"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有"暖语"相送--莫愁前

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三是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很多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古诗在这一堂课中却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短短的35分钟却串联了30多首古诗,其学习容量让人出乎意料,其古诗复习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三堂课详见录象)

3、"古诗词教学"与当前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了传

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刚才展示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古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更深地激发了学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慢慢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并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问题探讨。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问题,我提出来,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势在必行。现在,小学生学习

古诗词的书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

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等,什么注音本,彩绘本都有。遗憾的是,看其编排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散而无序,以致孩子们在诵读后,忘得很快。如果有一种教材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或按诗人、或按思想内容、或按景物内容、或按名句等,让孩子们学一首,带出多首;诵一首,回忆多首,学习效果岂不是会大大提升?

2、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值得商榷。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古人创作诗都严格遵照章法:如字数、句数,还要注意平仄,押韵。标准的格律诗,不要说学生不会,就是我们老师也不会呀。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仿写、改写、甚至创作古诗,结果出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因此,我们讨论不妨作个尝试:诗的仿写、创作不妨淡化平仄,放宽押韵要求;词的仿写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如果在这种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精彩的诗词也会不断涌现。

3、古诗词学习的评估验收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古诗词与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始孩子们的兴趣较浓,但活动搞多了,也就失去新鲜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就会渐渐退出你为他们精心设计的"舞台",什么比赛呀,展览呀,反正与我无关。因此,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份收获,即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词成绩卡,并多设奖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

展。评估工作很麻烦,但会更好地保证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更大限度地拓展传统文化。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涉略的传统佳节、礼仪风俗、汉字、对联、书法、国画等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吧?怎样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有效、更大限度地拓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傅春芳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弊端之一,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单向“传递”和“告诉”,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驰聘,扼制了学生的激情和灵性。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 【关键词】纵引横引内激外拓 纵引:提升“期待视界”,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期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具体来说,当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他的“期待视界”总是纵向发展的,接着,创新期待作为“期待视界”中的深层因素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定向期待,但又绝对不能迁就,而是要把单纯的定向期待提升为活跃的创新期待,不断拓宽和建立新的视界,以此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从诗题出发,先让学生说说对“庐山”、对“瀑布”的印象。学生很快就在自身的“期待视界”内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有的吟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的则联系旅游见闻描述了瀑布的气势。然后我再询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诗人是在哪儿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诗人游览庐山,为什么单单对庐山的瀑布情有独钟?”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诗文寻找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横联:架设情感桥梁,实现心灵对话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投入,也说明没有情感的审美欣赏只能是被动的,不会获得深层次的领悟。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文学欣赏中的“移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焕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一.从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画面美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以画法入诗,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唐代的王维等人就在以画法入诗的写法上颇具成就。读诗就像看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由感而生,很自然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经营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 古典诗词对于中国读书人来说,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精神佳肴”。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古典诗词是既爱又怕。既爱她的美好清晰、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又怕她在语文试卷中以变幻莫测的题型出现,让自己痛失考分。本着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既保持浓厚兴趣,又不至于因考试题而对它生厌的目的,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先让学生广泛

诵读古典诗词,并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古典诗词加以再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再将新作与原诗词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更深切地感悟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一、广泛诵读,捕捉丰富意象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而且有些意象已具备约定俗成的思想内涵。比如“落花”,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叹年华易逝,美丽繁华不再。从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中可以看出作者痛失国家,感叹繁华不再有的无可奈何之情。又比如“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以表达思念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为了让当代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怀,培养高尚品格,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 一、多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扩大知识面,通过读、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修养,学生边读边背,能够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一般的诗词可以听读、略读、泛读,而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要进行精读,然后进行背诵,进而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不少古诗词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不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1-12-02T14:16:44.1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常金玲周柯光[导读]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常金玲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264306;周柯光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265206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 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传统经典的诵读。①在初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等内容。②在初二年级进行《四书》、《五经》选读。③初三年级“经、史、子、集”泛读。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 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如果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f3132293.html,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波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 【提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学会如何生存、学习以及为人处世。鉴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小学教育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文化结晶,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播属性,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够让他们充分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立志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和为中、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的基本思想;二是重视人的修为,轻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价值取向;三是重视家族、血源的家庭伦理本位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小学的教育目标更为清晰,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去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产生正面且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通常对于与其兴趣爱好相投、新颖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好奇,而对于过于抽象的概念则不敢兴趣。所以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我们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侧重内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进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譬如,许多小学会要求学生学习《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去告诫小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更有许多对人行为的规范,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去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学》《孟子》《中庸》等“四书五经”,并不可直接班上小学的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能够理解这些著作的水平,所以需要基于兴趣激发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等到合适年龄在添加这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而基于小学生特点,可将其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格言等进行摘抄,让学生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初步感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新时代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认为应该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増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

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XX省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这里不但人杰地灵,而且风景秀丽。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二、教学准备 (一)《唱脸谱》歌曲M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二)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三)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二)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1.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2.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3.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心得体会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心得体会 平马镇合乐小学蒙海山通过两年来对古诗教学策略解读的学习研究,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教学《咏柳》时,为体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行云流水的古筝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

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 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 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幻灯出示照片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传统文化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传统文化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传统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以其独有的魅力,在长期的文明传承中大放异彩,引领华夏的民族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精神财富,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为了更好地研究课题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的。 一、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时让学生背诵有关清明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借助网络进行查找,明白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的习俗。中秋节期间,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在班会上举行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班级展示板大力宣传中秋节的由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写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重阳节,搜集并背诵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开展爱老敬老实践教育活动,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慰问品、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益处。 二、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们已经能熟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但不会恰当地运用,所以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的方法很重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把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渗入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运用了《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名言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出示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衡量是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我在教学《画杨桃》时,出示《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于善待他人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善待他人。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再如学习《新型玻璃》一文时,运用《弟子规》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要用心读书;用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教育学生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并积累了有关科学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使学生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所以我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这样,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用传统文化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指导学生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之道指导自己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