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日本的崛起

论日本的崛起

论日本的崛起
论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

1853年前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闭关锁国时期,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幕府的统治也随之瓦解。19世界末,日本明治维新开始,自此日本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

黑船事件

19世纪上半期,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1853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

1854年2月13日,培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了。于是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西方列强跟随著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

明治维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在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在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明治维新背景;在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在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战后的日本虽受重创,但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以及1947年5月开始实行的《和平宪法》的护航下,战后的日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的日本依旧是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的崛起

新闻传播学院

2010级新闻学

刘豆豆

学号:2010106042

论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 1853年前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闭关锁国时期,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幕府的统治也随之瓦解。19世界末,日本明治维新开始,自此日本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 黑船事件 19世纪上半期,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1853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 1854年2月13日,培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了。于是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西方列强跟随著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

明治维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在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在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明治维新背景;在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在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战后的日本虽受重创,但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以及1947年5月开始实行的《和平宪法》的护航下,战后的日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的日本依旧是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侵权行为法的因果关系理论(上)

日本侵权行为法的因果关系理论(上) 李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一、引言 日本自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多种复杂的侵权行为案件,如大量的工厂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致损等等,导致了因果关系判断上的日趋复杂。因此,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日本侵权行为法的研究一般分为责任论和损害论两大部分,而每一部分的研究无不涉及因果关系理论。因果关系理论作为日本侵权行为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已颇具成果,而这些成果有的在司法实务上已得到采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侵权案件剧增,责任判断趋于复杂。在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上,受前苏联民法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学者持必然因果关系说。虽然已有学者对必然因果关系说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分析与批判,甚至司法实务有时已不再采纳必然因果关系说,但新的理论并未定型,司法实务除必然因果关系说之外也未公开表明其他因果关系之理论根据。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司法实务的需要,无法适应各种新型侵权行为的出现。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日本侵权行为法之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法律依据、法解释背景和学说内容作一简要综述,以助于我国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 二、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形成过程 (一)关于民法第709条的解释 日本民法典债权篇第709条作为对侵权行为的原则性规定,构成日本侵权行为法的核心。第709条(侵权行为的要件)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者,负因此而产生损害的赔偿责任。”这一规定对侵权行为设定了统一的法律要件。从条文上看,颇近似于法国民法典的第1382条。第1382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人员负赔偿的责任”,这一规定也属一般法上的统一的侵权行为规定。相比之下,德国民法典则分别对“侵害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及其他权利”(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违反保护规定”(同条第2款)和“故意违反良俗”(第826条)三类侵权行为分别作出了规定。 关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第709条,日本学界几一般采二元构成说,即指作为客观要件的违法性(侵权损害事实)和作为丰观要件的有责性(责任能力、故意、过朱)。(1)所谓违法性,指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信用等权利或法益受到侵害的状态,该状态是由于人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所致。所谓有责性,近来的学说、案例对故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聂帅南 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

了日本人的骨子里。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一、日本天然的忧患危机意识忧患,激励了世代团结奋斗精神 长期以来,日本人有一种生存危机和前途渺茫的不安感,地震、火山、海啸不断,时刻给日本人带来不确定的创伤。日本资源匮乏,使得日本人缺少生存为继的依托,有今天不知明日事的忧愁。日本由众多岛屿组成,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缺少平地,生活、开垦极是问题。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统计,这些年基本上有60%多的粮食需要依赖进口;几乎没有石油,原油99.7%依靠进口;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要从周边国家购买;铁矿石、铁矾土100%进口,铜、锌、盐等地矿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等。所以,日本人感到自己远没有资格和资本去与其他一些资源国家相提并论,要想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就只能

日本法律发展史

法学院本科生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外国法制史》课程期中作业 论日本法律制度的发展史 摘要:日本法律制度发展至今,已成为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机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虽然,对日本法属于何种法系定位问题尚有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法在进行法津移植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轨迹看,其主要经历了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确立时期、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律制度的变化时期及当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完善时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又有其时代特点。 关键词:日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治维新 一、中为己用——以中华法系为基础的古代封建法律制度 综观日本古代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从体系到内容都深受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影响。日本在7世纪以前没有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公元645年开始的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此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日本封建法律制度以隋、唐法律为模式,表现为推行律令制,进行以律、令、格、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典编纂工作。公元701年颁布的第一部日本成文法典《大宝律令》,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本,是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公元1192年日本进入了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政治”时期,1232年,镰仓幕府颁布《御成败式目》(又称为《贞永式目》),该法继承了《养老律令》的法律原则,又较多地吸收了武家的社会生活习惯,是武家所有法律的基础。 当然,日本对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也并非完全是生搬硬套的移植,也存在着继受中的变通,如日本,神祗是其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保留神祗思

法律行为论在日本的形成_平井宜雄

【法学译介】 法律行为论在日本的形成 [日]平井宜雄(H i r a i Y o s h i o )* 编者提按:关于“法律行为”的问题在我国法学界尚未深入展开,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它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涉及太广太多,所以即使觉察到有问题也不愿意展开去讨论。第二,没有语境或讨论的学术环境,大多数学者对于“法律行为”的来龙去脉虽然有些了解,但对于其究竟,对其在输入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没有清楚了解的渠道,故也不能参与讨论。在此,我们推出一篇由柯伟才节译自日本学者平井宜雄的,专门探究“法律行为”在日本出现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何曾相似!日本法学界曾经有过的问题和困惑,一百多年后原原本本地又在中国法学界发生。这篇文章虽然较为粗线条,似乎有些未尽之处,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启示,可能有助于我们今天客观正确地面对应该面对的问题。所幸之是,我们的民法典还没有制定,学界的讨论或许对立法者还有些启发意义。不过,在官商学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学界的讨论是否还属于学术,这的确也是不能把握的事情。像日本当时那样莫名其妙地进入立法,不是没有可能。 一、日本法律行为概念的成立 民法第一编第四章的标题是“法律行为”。此“法律行为”之概念在旧民法(B o i s s o n -a d e 法典)中并不存在,到现行民法才第一次出现。以下是民法修正案理由书对此所作之叙述:“既成法典财产编第2部中,虽有关于合意之规定,但无对一切法律行为通用之规则,此乃非常遗憾之处。诚然,私法上之行为并非只有合意,还有……对不特定的人做出的单独行为,或者是……对于单独行为……无需相对方承诺。虽然既成法典本来就不承认此类行为之有效性,但不得不说未设定通则是一大缺陷。在本法案中,特别是拟定总则编,将与私权之得失以及行使相关之通则写入,并列举出适用于一般法律行为之规定,确信这都是理所当然之事。”〔1〕因此,“法律行为”的用语是在民法起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词。也就是说,“法律行为这个词语在我国,由本法(民法)首次使用,现在在交易中不· 147·*〔1〕原东京大学教授。本篇译文摘选于川岛武宜/平井宜雄编:《新版注释民法3.总则(3)法律行为1990-98》,有斐阁2003年9月版,第2-5页,第27-31页。 《民法修正案理由书》第78页。

论日本教育法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日本教育法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已经初步走上了教育法制化的轨道,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距离。本文全面考察了日本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和规范结构,深入分析并论速了日本当今教育法制的立法精神和主要特色,以期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制、提高我国教育法制水平,提供借鉴。 [标签]日本教育法制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育从无法可依到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使教育的重大问题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都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总体来说,我国已经初步走上了教育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应看到,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未完全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在这方面,日本素以重视教育法制建设著称,其教育法制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面考察日本教育法制历史沿革、特色及精神,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制,提升我国教育法制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日本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回顾 作为日本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立法,始于“明治维新”,其后随着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主要分为由《教育敕语》主导下的二战前和由《教育基本法》主导下的二战后两个发展时期。同时,依据其代表性教育法规的颁布,又可分为《学制》、《教育令》、《学校令》、《教育基本法》、《终生学习振兴法》五个时期。 (一)战前日本教育法制 1.《学制》。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先后实行了“富国强民、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政策,开始了“明治维新”,在这一时期颁布的《学制》,为日本教育描绘了一幅全新的学制蓝图。《学制》的颁布对于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日本教育体制改革,展示了教育立法,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 2.《教育令》。《教育令》一改《学制》强制干涉的中央集权体制,它承认地方分权、地方办学自由化和教学方式灵活化,放宽了就学义务的规定,充斥着自由主义基调,显示了明治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西洋化倾向。 3.《学校令》。随着以皇学家和汉学家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胜利,明治政府内的开明势力逐渐被削弱,以森有礼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制定了教育法令,对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从1886年起,相继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统称《学校令》。

第十三章 日本法

第十三章日本法 近年出题情况 09年1月 20.1907年日本新刑法典主要的改变是(A) A.取消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B.取消了罪刑相适应 C.取消了法不溯及既往 D.取消了刑罚人道主义 25.战后日本民法典的修改,在婚姻制度上基本贯彻了(D) A.父母对子女控制支配原则 B.男尊女卑原则 C.户主及家族原则 D.婚姻自由原则 41.论战后日本1946年宪法的变化、特点和意义。 08年10月 21.646年日本颁布诏书废除奴隶制度,按照中国隋唐封建集权国家的形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这次改革称为(B)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自由民权运动 D.天保改革 22.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的规定,内阁直接对之负责的机关是(D) A.帝国议会 B.枢密院 C.元老院 D.天皇

5.1946年日本宪法的内容受到外国法的强烈影响,影响其制定宪法的国家是(D)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40.论近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形成。 08年1月 41.试论日本近代诉讼制度的基本特点。 07年10月 23.日本第一部西方式的刑法典是(C) A.《新律纲领》 B.1907年刑法典 C.1880年刑法典 D.《改定律例》 30.战后日本经济法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立法的原则与任务有(BCD) A.独立自主地开展经济立法活动 B.实现经济非军事化 C.确立和平经济 D.建立民主化经济 E.经济立法均设有罚则 07年1月 30.日本明治初期,曾颁布了几部临时性刑法典,除《暂时刑律》外,还有(DE) A.《公事方御定书》B.《校正律例稿》 C.旧刑法典D.《新律纲领》 E.《改正律例》 35.日本《禁止垄断法》(名词解释) 06年10月

论日本电影与电视剧论日本电影的发展史-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日本电影与电视剧 论日本电影的发展史 姓名:0000 班级、学号: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0 开题时间:2009-11-10 完成时间:2009-11-18 2008 年11 月12 日

目录

课题论日本电影与电视剧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日本电影的发展史 000 中文摘要:谈及21世纪的电影产业,有三个词汇是不能避开的,那就是“数字”、“合作”、“全球化”。但是,经由近50年发展才趋于成熟的日本电影电视剧产业,却是由传统的大制片厂中心制起步的。本文介绍了日本电影日本电视剧的崛起,战时与战后日本电影和的形势和主题,影响日本电影和发展的因素,日本电影受国外电影和日本的传统美学的影响,以及几部著名的电影来详细讲述日本的电影由传统到黄

金时期和以后的发展。 关键词:日本电影;影响;发展; 1.日本电影的概况 1.1 日本电影的崛起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问世,“——飞冲天”征服了西方,轰动了世界,使得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上骤然提到了显著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年中,日本电影无论在任何地方的国际电影节上都能够得以获奖:1952年,沟口健二拍摄的《西鹤一代女》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导演奖;1953年,沟口健二拍摄的《雨月物语》和五所乎之助拍摄的《烟囱林立的地方》,分别在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奖; 1954年,衣笼贞之助拍摄的《地狱门》获戛纳电影节大奖;同年,黑泽明拍摄的《活着》获柏林电影大奖;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沟口健二拍摄的《山极大夫》同时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1956年,市川昆拍摄的《缅甸的竖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1957年,今并正拍摄的《暗无天日》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1958年,稻垣浩拍摄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纪录,世界电影便从此记载了走在民族电影最前列的日本电影。 无可争辩的是,战后日本电影无论在西方人或是在东方人面前,都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日本电影大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关照”意识,给予了人们以全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然而,纵观日本电影的发展我们却可

浅论日本法的移植与创新

浅议日本法的移植与创新 摘要:日本法律制度发展至今,已成为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机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其在所进行的法津移植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揭示其原因、过程、方式,探究法律移植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变迁。 关键字:日本法;移植 日本的法律移植,其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罕见的。日本法制发展的历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来主义”。当代日本的法学,通过继承日本的封建遗产(主要以中华法系为基础),采用大陆法系之基本原则和框架(明治维新以后),吸收英美法系的许多学说、理论(主要是二战后),从而兼容并蓄,日渐发达。其发展过程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探究。 一、中为己用——以中华法系为基础的古代封建法律制度 综观日本古代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从体系到内容都深受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影响。日本在7世纪以前没有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公元645年开始的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此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日本封建法律制度以隋、唐法律为模式,表现为推行律令制,进行以律、令、格、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典编纂工作。公元701年颁布的第一部日本成文法典《大宝律令》,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本,是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公元718年,颁布《养老律令》,是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为适合日本国情而作部分的补充和修改。 1742年,德川幕府仿照中国的明律制定了《公事方御定书》,这是幕府刑事法的基础,是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部重要法典。

当然,日本对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也并非完全是生搬硬套的移植,也存在着继受中的变通,如日本,神祗是其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保留神祗思想,在参照唐令制定《养老令》时,日本模仿和变通唐令中的“尼令”,在《养老令》的首篇规定“祗令”,使神抵传统和习惯法律化。此外,在法律体系和篇目上,日本对唐律的移植也有一些变通。 二、脱亚入欧——以大陆法系为模式的近代法律制度 明治维新是日本以大陆法系为模式进行法律制度西方化的开端。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要引进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从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直接原因 导致日本法制西化的直接原因是来自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力。明治维新后,日本要求修改德川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则提出修改条约的前提是日本必须法制西化。在这种压力下,明治政府组织起草法律,在西方法学家的指导下,短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 (二)根本原因 导致日本法制西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社会变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1868年标榜“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明治维新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而进行的。在法律制度方面,当时,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法国法成了日本的效仿对象。 (三)主要力量 明治政府中占主流的革新人物和法学家们在推进法制西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出访考察欧美12个国家。通过考察,明治政府认识到日本与欧美各国的巨大差异,激发了学习和赶上西方的紧迫感。明治政府从19世纪

论日本历史特点

论日本历史特点 学号:2123190148 姓名:王娟学院:美术学院专业:视觉传达 摘要: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过程中逐步萌生,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近代文化,由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所规定、制约,并为其服务。其特点不同于东方的保守落后,又显于西方,作为东西方交流,融合的产物是日本近代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并深深影响到了日本的文化,政治,生活中. 关键词: 近代日本文化史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改革文化汇合序论:通过一个月的短学期课程,我了解到了从古至今日本历史的变化发展,影响,以及它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其最鲜明的历史特点是: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特定的世界史条件下,东西方两大文化汇合(包括冲击反冲击、同化反同化、渗透、吸收和交融的一系列过程)的产物。这就更显得其特殊,通过对近代日本历史的研究,从文化,政治,生活上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本论: 文化不同于中国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近代文化,是在19世级中期以后特定厉史条件下东西方文化汇合的产物,这是由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所产生的世界史条件(包括日本内部条件内)决定的。当时,在“西方冲击”下,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封建制度危机和传统文化危机的三大危机。日本明

治维新的兴起和成功,就是与克召及这三大危机密切相关的。明治维新后成立的新政权提出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三大危机。其中作为重要文化政策提出的“文明开化”,实质是解决文化危机和创立日本近代文化问题。 日本自古以来,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吸收以中国文化为基干的东方文化,终于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平安时期国风(日本式)文化,即古代文化的建立,其核心是中国文化、中学.这种日本的传统文化(东方文化),是在明治维新后摄取、吸收西方文化时的主体。明治维新成功后,经过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形成日本近代义化时,‘它成一J.很重要的指导思想。从这里又引伸出一个口号叫作“和魂洋才”。从文化类型学、文化类型史学来看,“和魂洋才”可以说是明治维新后形成的日本近代文化的典型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日本近代文化的创立,既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汇合后在日本呈现的历史特点,又显示了日本如何以传统的东方文化为主体,经过吸收、消化而创立自己的近代文化的历程. 政治:政治方面: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藩置县: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郡、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②“四民平等”: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使日本成为在近代东亚唯一逃脱了被殖民主义入侵命运的国家,不仅没有成为西方工业化的边缘或者半边缘,反而跻身于世界强

浅论日本法下的违约损害赔偿体系

浅论日本法下的违约损害赔偿体系 摘要: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在合同法领域都具备各自独特的法律制度,尤其在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作为大陆法系中的一个法域,日本法并非整个法系的先驱者,我国理论界对日本法的了解,远不及对法国法和德国法的认识。本文主要以2006年修改的《日本民法典》(下称《法典》)为参考,介绍其违约制度的基础概念、行为形态等,以求对日本法上的违约损害赔偿进行完备的概述。 关键词:违约不履行日本民法典损害赔偿 一、违约行为或不履行的概念 违约或违约行为,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专门术语,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则往往采用“不履行”去表述与违约行为相类似的情况。作为大陆法系的一部分,日本法自然不排除其外。两大法系在术语使用上的差别,是和各自的法律体系相关的。英美法系将合同法视为独立法律领域,违约行为针对的是合同义务;大陆法国家均将合同法看成债法的组成部分,债法广泛地包括合同法、侵权法、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制度,“债的不履行”也往往普遍适用于各类债权的履行情况,并不只限于合同领域。从日本民法典的编撰体系来看,便一目了然。“债务不履行”一词的运用被立法者安排于法典的债权编的总则部分,1显然,从编纂体例来看,债的不履行一词适用于债权的所有分类,体现了大陆法系债权制度的立法特点。 事实上,违约的概念相比不履行而言,更为周延。它可以包括对各种约定、法定产生的义务的违反,后者却较为局限,常特指不给付或不按债务的旨意来履行。应该说,学术界在这两个术语的问题上始终持着保留意见,毕竟两大法系对各自的术语的定义标准不尽相同,产生分歧也十分自然。《牛津法律大辞典》将违约行为定义为:没有合法理由,未履行构成合同的全部或者部分的任一承诺。其界定标准也是合同的约定。大陆法系则主要以债权的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准,来定义违约行为或债的不履行,前述《日本民法典》第415条的规定便是如此,将债权的目的作为违约与否的判定标准。 二、日本的违约行为形态 违约行为形态,是指按照违约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作出的分类。违约行为形态的划分最早始于罗马法。罗马法将违约行为划分为给付不能和迟延履行两种。给付不能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给付不能是指实际上没有给付的可能;广义的给付不能是指虽然给付不是不可能,但给付的结果会导致在当事人之间显失公平。迟延履行分为两种,即债权人的受领迟延和债务人的给付迟延。罗马法的这种分类,对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法上没有违约行为的概念,即使是经历过最新一次修改的2006年《法典》仍未将其概念融入进法典中。在债法总论中,《法典》将违约行为置于四种不同的债的不履行的归责事由,即履行不能、履行迟延、履行拒绝和履行不当,2可散见于《法典》第413、415、541、

浅析日本民事调停法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 fH e il o ng jiang Ad m i n istrati v e Cadre I nstitute o f Po litics And La w N o .3 2009 (Sum N o .72) 浅析日本民事调停法 李丹丹1 ,张慧敏 2 (1.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2.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东京108-8345) 摘要:非诉讼民事纠纷解决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手段。日本民事调停法具有自己独特的立法背景及鲜明的法律特点,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可操作性强。日本民族的变通兼容与战事不断的历史背景奠定了日本现行 民事调停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较高地位,它不仅保护了消费者权益,而且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愿望。日本民事调停法在调停技法上,借鉴了美国的先进经验,逐渐从有评价力的向有助成力的和有变容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日本;民事调停法;纷争解决机制;民事纠纷 中图分类号:DF 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9)03-0117-04 收稿日期:2009-02-11 作者简介:李丹丹(1976-),女,山东莱州人,讲师;张慧敏(1976-),女,河北阜城人,民事法学专攻修士。 随着 接近正义 的第三波运动,调解等非诉讼民事纠纷解决制度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纠纷解决方面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如果作为一种法律现象来研究调解制度,则日本是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国家。 日本的民事调停法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法制化以前的各种调停制度、法制化以后的旧调停法、现行调停法。日本可查的成文形式调停法可追溯到1661年的相对济令[1],历经几百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至今形成!民事调停法?和!民事调停规则?,共同规范着民间调停活动,构成了总体意义上的民事调停法。!民事调停法?有38个条文,!民事调停规则?有39个条文,二者皆体系合理,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共同成为调停这一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依据。这里,由于篇幅及笔者的驾驭能力有限,笔者仅就!民事调停法?作一些 点 上的分析,而对!民事调停规则?暂不涉及。 一、日本民事调停法的特点分析 日本现行!民事调停法?由通则、特则、罚则及附则组成。正文38个条文,附则3个条文。笔者认为,日本现行!民事调停法?有如下显著特点: 1.体系完整,内容全面 从!民事调停法?整体上看:日本民事调停法由通则、特则和罚则组成。通则规定调停法的基本原则;特则分别规定了住宅土地建筑物调停、农事调停、商事调停、矿害调停、交通调停、公害调停;罚则规定了调停过程中各种违反调停规定的处罚办法。可谓在大体系上有总有分,有因有果,有法有罚,体系十分清楚明晰。 再以通则为例:通则共有23个条文,分别规定了调停法目的、调停的事件、调停的管辖、移送、调停机关、调停委员会的组成、调停主任的指定、民事调停委员的选任、调停的费用、利害关系人的参加、调停前的措施、调停委员会作出的不适用调停决定的规定和调停拒绝、调停不成立、只有裁判官(法官)进行调停的情况下所适用的规定、调停的成立和效力、在调停不成的情况下代替调停的决定、异议的提出、调停不成立等情况下提起诉讼、受诉裁判所的调停、即时抗告、调停过程中适用非诉讼事件程序法第一编的情况等等。通则的第23条规定,对于本调停法没有规定的必要事项由最高裁判所来决定。对调停各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依据逻辑顺序一一规定,也可谓程序严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2.细致成熟,注重立法原意,可操作性强 在!注解民事调停法?中,对每一个条文,都分别介绍该条文的沿革,或是宗旨,或是总说,对该条文进行总体上的评价,之后再就具体条件中涉及的内容一一规定。比如通则第1条 调停法的目的 ,分别用了6个小条文注解了包括民事调停法意义、存在的理由、对象、民事调停的基本理念,纷争解决的基准,调停的解释和运用的基本理念在内等民事调停法基本的问题或者说其价值依据(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对立法原意的说明),并在!注解民事调停法?中用了近二十页的篇幅来介绍说明;再以第2条 民事调停的事件 为例:在第2条 民事调停的事件中 用10个条文分别解释说明包括调停的对象、调停的申请权、当事人的确定、调停申请效果、裁判所的处理、申请的合并、分离已及变更、调停的救助、调停的开始和民事调停与包括诉讼、督促、起诉前的和解、仲裁、执行、破产、裁判外的各种纠纷处理机关的程序及各种保全程序在内的其他程序的关系及调 # 117#

论日本左翼

论日本左翼 每次无论是谈起钓鱼岛问题时,还是靖国神社问题。人们通常会听到一个词“日本右翼势力”。我想很少有人在问,那日本有左翼势力吗?那为什么左翼势力好像没听过? 说起日本的左翼势力,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政党格局.日本的政党根据基本政治意识形态分为保守政党、革新政党和中道政党3种类型。革新政党包括日本共产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绿党;保守政党主要有自由民主党(即自民党);中道政党主要有公明党,日本民主党。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有一个公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追根溯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首先出场的政党就是宪政党,它其实就是现在日本右翼的根源,日本自民党和维新会继承了它的衣钵。那日本的左翼呢?和欧洲的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着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日本工人和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受尽了垄断资本的压迫,于是参政的意愿逐渐变强。苏俄的成功让这些人看到希望,于是分别在1906年日本社会党成立,在1922年成立了日本共产党,这两个党以及这两个党衍生出来的其它政党就成为当今日本政坛的左翼势力。 那么这些左翼在日本政坛上发挥了过怎样的作用,它的政治主张又对日本的政治外交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来从日本战败后说起。当马克阿瑟占领日本并对其实行政治改革后,日本共产党和日本社会党开始通过国会路线进入日本政坛。冷战期间,日共和日本社会

党曾长期作为革新派与保守的自民党对峙,是冷战期间日本最大的在野左翼联盟。日本左翼在战后一直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反对与美国的单边主义,要求改善与苏联和亚洲国家的关系并正视历史,同时保障社会福利预算,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主张。在美苏博弈中的70年代,苏联处于强势阶段,在苏联的全球优势下,日本共产党曾一度占到国会的41席。可是随着苏联走向衰败,日本共产党和日本社会党也走上了下坡路,但是令人惊喜的一点是1993年日本社会党联合其它政党击败了自民党,结束了1955年以来自民党长期主导的日本政坛。以日本社会党党首村山富市为首相的联合政府上台开始了中左的路线。可是由于日本在90年代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种促进社会公正政策的实施,作为日本左翼基础的体力劳动者,农民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提高,于是左翼逐渐衰微,取而代之的是走中右路线的中道政党的公明党和民主党的壮大。而这些中道政党一般都是宣传重视公民权,强调自由,兼顾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以及支持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平等主张。这些偏左的主张为走中间派的政党赢得大量选民。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左翼开始淡出日本国民的视野。 当今日本民众对日本侵略历史知之甚少再加上日本国民性格中根深蒂固的自大又自卑的性格,直接导致了日本在政治上急剧右转。日本一些所谓的民族主义者以民族受到他国威胁的旗号对日本年轻一代进行错误的引导,同时日本左翼政党在日本给国会中的议席太少无法做到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使得日本左翼政治力量的版图急剧减

(推荐)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日本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没有自己的权利意识。儒家思想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有益无损也”,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诲淫”。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日本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的才智开发不出来,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不能自立。与此相反,女教异常重视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女学,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女性意识抬头。主要表现在

论日本年功序列制的历史变迁

‘日本学论坛'2007年筹3期息第185期论日本“年功序列制"的历史变迁 邢雪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北京l咖) [内窖摘要】日本战后确立的年功序列型薪金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其一直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上世纪90年代后,泡沫经济的破灭加快了其调整的步伐,目标管理制度的实施.将白领阶层的工作量化,使绩效主义的薪金体系扩展到整个薪金阶层,同时将年功序列制进一步推向崩溃。但仿效西方逐步推行的绩效薪金是否就是适合日本企业的薪金体系,值得关注。 [关键词】薪金体系;年功序列制;绩效主义 [中田分类号】F27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纳号】100B一1593(2007)03一0017—05 [收稿日期]2007—04—19 [作者筒介】邢雪艳(1971一),女,河北徐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博士研究生。 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逐渐确立了以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为特色的雇佣体系。“终身雇佣”就是企业从学校直接雇佣毕业生,并会对其持续雇佣到退休。而“年功序列”就是在终身雇佣体制下形成的一种晋升和薪金评定的标准。“年功”就是工作年限,因为大多数职工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所以基本上与年龄同步。“序列”就是整个企业职工形成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工资和职位也不断提高的一个系列。这种具有日本特色的薪金体系在战后日本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吸引职工终身就业,不中途跳槽,从而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终身雇佣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大幅度的转变而言,年功序列一直在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泡沫经济破灭后,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纷纷引进西方绩效型薪金体系,使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到达崩溃的边缘。 一、上世纪90年代前的年功序列镧虞 上世纪90年代前的年功序列从其发展变化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战后初期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为“年功序列”的确立期,是纯粹的年功时期;第二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为年功序列的鼎盛期,年和功相结合的时期;第三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年代,年功序列的衰落期。 确立期的年功序列可以称之为纯粹的以“年”为功的时期。即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限的增加直接带来薪金和资格的提升。这既是战前日本薪金体系的延续和完善,也是由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战后初期,人民生活困苦,如果实行欧美式的“能力主义”的薪金体系,一些弱势群体将无法生存。为了保证职工基本的温饱。企业逐步实行了具有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年功制。剐人公司的年轻职工,个人消费低,随着职工年龄增长,结婚生育、到后来子女教育等,支出随之提高,所得的薪金也就相应提高。 在这种薪金体系确立的过程中,工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年功薪金的原型在日本被称为“电力产业型”薪金体系。因为这种薪金体系最早是在电力系统工会的积极努力下形成的,并且最早也是在电力系统开始实施,而后逐渐扩展到日本整个社会。这种平均主义倾向很强的薪金体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在一些大企业中。工作往往是 ?17?

日本论

《日本论》——论日本 无论是对日本怀有厌恶、反感抑或是向往它的文化、风情,我们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上。 ?索性我们拥有《日本论》这样一本深刻剖析和解读日本文化的书。 ?大抵批评一种历史民族,不在乎说他的好坏,而只要还他一个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季陶先生这本书完全从此态度出发,所以做了日本人的律师,同时又做了他的审判官,而且是极公平正直不受贿托,不为势力所左右的律师审判官。 ?——胡汉民 作者简介 ?戴季陶(1891~1949) ?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据说是指“与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之意)。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 ?早年留学日本8年,主张“把欧洲的文化全部运到中国来,改革我们的中国”,在日本参加同盟会。 ?1912年9月,戴季陶被孙中山任为随从秘书,直到1925年3月逝世,期间“几乎无役不随”,戴季陶做过12年半的孙中山的秘书,可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以及他对孙中山的忠诚。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戴季陶在蒋介石身边前后辅佐了23年之久,他们既是上下部属关系,也是结拜兄弟。 写作背景 本书撰写于1928年中日冲突发展到尖锐化的济南事件前夕,戴季陶保持相对的冷静与客观,从多个角度分析日本,采取“有价值的批判”(胡汉民语)态度著书,且并不避谈日本优于中国之处,另外他在痛斥田中义一的大陆政策时,对中华民族衰落的现状也同样进行了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日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 目录简括 ?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必要 ?封建社会与神权思想 ?武士道精神 ?明治维新 ?军国主义 为何研究日本?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有如此真切的认识。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尚且如此之不足,更遑论对于日本了。戴季陶曾说过,中国人对于日本,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的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意识惯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对于日本的研究更谈不上充分,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 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晓得他现在的真相,方才能够推测他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拿句旧话来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