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这些单元是一些刺激反应的联系,强调某人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这个人的经验的反应。把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组合的观点,某种知识的形成经常可用课程及评定中详尽的行为目标来表示。

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联系的获得和使用,是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有效的学习需要有明显的准备,即学习的行为需要“塑造”。而迁移的条件是事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联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最初习得的程序与迁移情境中要学的程序之间,到底有多少或有哪些共同的条件行动的产生式规则。

3.怎样看待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学习者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接受者、被领导者。

4.如何理解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要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的,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作出了系统的安排;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3)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三个条件: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传统的讲授法违背上述三个条件,应采用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即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个问题(即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每步内容很少,整个系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程序教学安排有两种形式:“直线式、分支式”。

虽然目前教学中重点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但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行为主义并非没有用武之处。在小学的字词学习中,如果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方法来加强小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好,因为小学生还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又比如对古诗词的学习,一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有其应用的范围,只是适用的范围大小与条件不同而已。

元认知

一.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

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

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任职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三.元认知的结构

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认识和元认知体验

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

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同时Flavell特别强调这三类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依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

所谓元认知体验,即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

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元认知能力的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计划,监控实施,反思评价,及时补救

培养策略

(一)教师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2教授学生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教授过程不能是灌输型,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3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为学生创设自觉思维的情境。

(二)学生方面

1. 重视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意识,确立自己学习主体地位

2. 学会自我提问和相互提问的学习方法

3. 学习过程中具体进行元认知操作

培养元认知的主要途径

1、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2、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3、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培养

4、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训练元认知的主要方法

1.自我提问法

2.相互提问法

3.知识传授法

4. 出声思维策略我对元认知的认识

元认知是近二十多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所谓元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是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

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任职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的结构

一般认为,元认知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关于个人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

元认知→元认知体验↘关于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监控

(1)元认知知识

①个体元认知知识:“知己”、“知彼”、“通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知识。eg:你会体会到回忆大意比逐字逐句回忆容易等。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指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是情感体验。eg:你会因为调试出某个程序而兴奋不已,反之,会抱怨久久都无法调试出程序。

(3)元认知监控

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元认知的作用

1.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培养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2.自我提问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4.善于反思和总结——每天记录学习日记(“灵感录”“反思录”)

5.问题解决中得元认知训练

6.步骤

①明确哪些知识是自己知道的,哪些不是;

②把你的思维讲出来;

③坚持写自己的思维日志;

④计划和自我监控;

⑤汇报思维过程;

⑥自我评价;

发展元认知水平的具体方案

1、充分发挥言语调节在元认知训练中的作用。

(1)出声思维。有研究表明,人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出声思维。这种言语活动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也能够提高解决其他问题时的迁移水平。例如我们记英语单词,一般来说,读出声记忆比不出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2)学生叙述解题理由与解题成功的关系

(3)学生相互回答对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2、促进知识转化,提高解题技巧

(1)通过实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新知识可以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工具。

(2)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3)让学生学会在问题解决中对所使用策略的自动调节。

3、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学习价值;树立远大志向;坚定成才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4、树立目标学习:使学生会根据自身和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体系;善于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中选择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手段;善于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方法和手段。

我理解的元认知及其发展

近二十几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力图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有关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元认知的含义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一、“元”概念产生的哲学根源

“元”概念产生于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l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认为,元□即关于□的□("metawhatever" refersto" whatever about whatever")。他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存在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过程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过程都可成为一个较高层次过程的对象。因此,内省可看做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水平所进行的意识作出元水平的言语表述,这样一来,关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就得到了解决。Tarski的“元”概念在解决了自我证明悖论的同时,也给心理学家以某种启发,从而导致意识及认知的元认知模型的产生。右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征: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

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二、元认知开发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关键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

〔1〕元认知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通过选择有效认知策略和控制、调节策略执行情况的过程,其对象是自己的认知活动,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增加认知者的元认知知识、不断地提高认知者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监测意识及其精神性、培养其对认知活动主动控制的能力,特别是以监测判断为依据采用有效认知策略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2〕多采用回顾、反思等外显的思维“言语化”方式。“元认知已有不少结合具体学科的训练方法,其优点是可操作性强,实施起来较为容易,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进行。”〔3〕元认知的这些性质结构,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以求F力做功问题为例,教师可由公式(W=Fs)切入选择受力分析了解F情况;选择过程分析了解s情况;然后汇总求Fs;最后书写具体解题过程。其中包括切入点判断、两个选择、汇总及书写落实等元认知策略,也包括进行受力分析、过程分析等认知策略。教师作为“专家”,可以熟练用元认知监控和合理有效的认知策略迅速地求解问题而学生作为“新手”,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积累都远不及教师,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认知过程)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再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抽离出来教予学生,学生就能掌握策略,从而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见,开发元认知的过程就是将元认知从认知活动中有意识地抽离出来,把教学活动划分为两个层面:①以知识获得、技能习得为目的的教与学活动层面为认知层面;②以知识获得、技能习得过程为对象,进行回顾研究,以形成方法为目的的教与学活动层面为元认知层面。

三、加强和丰富元认知层面活动,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通过回顾、感悟,使学生有元认知层面的活动教学不能仅有知识和技能,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应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元认知层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从中感悟、归纳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及对学习过程调控的策略等,收获方法,提高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提取、凸显,将物理方法显性化物理方法凝结在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渗透在教材物理知识的叙述里。教材对于物理方法的这种隐性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师必须将方法从认知活动中抽离出来,将物理方法显性化。即将知识学习过程作为对象进行回顾、研究,提取出凝结在知识中的物理方法,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分享,再加以归纳、总结,汇总成系统的方法内容,让学生习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方法目标。这种以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为对象的回顾研究、提取凸显、归纳汇总的活动就是元认知层面的活动。

(三)通过归纳、汇总,丰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层面的活动的成果是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物理科学思想等,属于元认知知识。我们要借助这些成果保证学生的方法收获,通过丰富元认知知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从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有了策略性知识的积累,才会使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构,进而丰富、完善认知结构。(四)通过比较、归类,让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思维方法物理科学思维方法是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探索和检验物理规律的基本思维方法,一段时间积累后,可以让学生对在元认知层面获得某一方法后,与其他同类的方法进行异同比较、加以归类,系统化。

元认知让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基本概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监控。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

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任职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的结构

一般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1)元认知知识

①个体元认知知识:“知己”、“知彼”、“通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知识。eg:你会体会到回忆大意比逐字逐句回忆容易等。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指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是情感体验。eg:你会因为调试出某个程序而兴奋不已,反之,会抱怨久久都无法调试出程序。

(3)元认知监控

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元认知的作用

1.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培养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2.自我提问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4.善于反思和总结——每天记录学习日记(“灵感录”“反思录”)

5.问题解决中得元认知训练

6.步骤

①明确哪些知识是自己知道的,哪些不是;

②把你的思维讲出来;

③坚持写自己的思维日志;

④计划和自我监控;

⑤汇报思维过程;

⑥自我评价;

结合学习实例,提出发展元认知水平的具体方案

研究表明,高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比低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效率高,这种优势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例如,一个高元认知能力的个体也意味着他常反思自身,对自己的了解较深刻,较有自知之名。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做个有心人,勤动脑,常反思,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一点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自身的元认知水平。

(1)每当应对一个任务,例如背诵英语四级单词,我们在背诵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反思我们背诵的效率、哪些单词背得快、哪些单词背得慢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如果自身无法思考出答案,就要主动请教他人,看看他人背诵单词时是用什么方法,是否运用了更科学的方法,他的效率是不是高于你以及他人的背诵方法是否适合于自身等等。

(2)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坚持记录学习日记,如果时间不够,也要在临睡前好好地反思自身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思考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及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这样,可以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理清思路,学会思考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计划和自我监控,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复杂,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而不是像小学初中那样需要老师、父母为你制定计划和监控。以英语学习为例,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分配词汇、语法、习题、作文等的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的组织(课外、课内知识的穿插)、学习活动的步骤安排等。

(4)阶段性总结,当某一模块学习或是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应即时反思自身,千万不要放弃这个提高自身元认知水平的绝好机会,很多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学生大多会在某个阶段性考试完了之后及时核对试卷,查漏补缺,即时调整;而不是像大多数学生那样,一考完试就把试卷给抛开,这样白白丢失了提高成绩的机会。

元认知让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基本概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监控。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

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任职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的结构

一般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1)元认知知识

①个体元认知知识:“知己”、“知彼”、“通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知识。eg:你会体会到回忆大意比逐字逐句回忆容易等。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指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是情感体验。eg:你会因为调试出某个程序而兴奋不已,反之,会抱怨久久都无法调试出程序。

(3)元认知监控

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元认知的作用

1.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培养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2.自我提问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4.善于反思和总结——每天记录学习日记(“灵感录”“反思录”)

5.问题解决中得元认知训练

6.步骤

①明确哪些知识是自己知道的,哪些不是;

②把你的思维讲出来;

③坚持写自己的思维日志;

④计划和自我监控;

⑤汇报思维过程;

⑥自我评价;

结合学习实例,提出发展元认知水平的具体方案

研究表明,高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比低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效率高,这种优势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例如,一个高元认知能力的个体也意味着他常反思自身,对自己的了解较深刻,较有自知之名。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做个有心人,勤动脑,常反思,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一点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自身的元认知水平。

(1)每当应对一个任务,例如背诵英语四级单词,我们在背诵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反思我们背诵的效率、哪些单词背得快、哪些单词背得慢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如果自身无法思考出答案,就要主动请教他人,看看他人背诵单词时是用什么方法,是否运用了更科学的方法,他的效率是不是高于你以及他人的背诵方法是否适合于自身等等。

(2)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坚持记录学习日记,如果时间不够,也要在临睡前好好地反思自身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思考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及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这样,可以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理清思路,学会思考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计划和自我监控,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复杂,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而不是像小学初中那样需要老师、父母为你制定计划和监控。以英语学习为例,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分配词汇、语法、习题、作文等的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的组织(课外、课内知识的穿插)、学习活动的步骤安排等。

(4)阶段性总结,当某一模块学习或是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应即时反思自身,千万不要放弃这个提高自身元认知水平的绝好机会,很多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学生大多会在某个阶段性考试完了之后及时核对试卷,查漏补缺,即时调整;而不是像大多数学生那样,一考完试就把试卷给抛开,这样白白丢失了提高成绩的机会。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1:知识分子与工人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案例2:同一张照片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两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其中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人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人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问题: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3:骨干员工为何要走 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 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主要原因是该 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 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

行为医学行为医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行为医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B.Watson C.Wundt D.Pavlov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行为医学试题

行为医学试题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S B、Watson JB C、Wundt W D、Pavlov I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10.1967年提出“行为医学”一词的是() A、Freud S B、Birk L C、Wundt W D、Pavlov I 11.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行为医学大会是在()年 A、1967 B、1970 C、1977 D、1987 12.我国行为医学的萌生可以从()年开始算起 A、1977 B、1979 C、1981 D、1987 13.我国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于()年在天津召开 A、1987 B、1990 C、1991 D、1999 14.行为医学研究涉及的重要理论有() A、行为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以上都是 (三)多选题 1.关于行为医学的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有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促进人的健康 B、行为医学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入手,力图通过改变行为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C、行为医学的出现,补充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D、行为医学有助于预防、临床等领域的工作者根据人类行为规律开展行为互动,使人们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健康行为 E、心理学、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掌握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整体的医学观、健康观

组织行为学领导案例分析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纳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1999年7月,卡莉·费奥瑞纳正式加入惠普,出任惠普ceo。当时惠普市场收益低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卡莉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她出任ceo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狂飙突进式改革举措,强调速度。事实上也帮助惠普走出了低迷,市场份额开始回升。 但是2002年,费奥瑞纳按照自己一贯的管理风格,独断专行,力排众议,在自己的一手推动下,惠普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电脑,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非议。然而,合并后的惠普表现不尽如人意:她预想的1+1>2并没有实现,反而小于2。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利润率未见提升。为提高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占有率,惠普与戴尔等大打价格战,从而严重蚕食了公司利润。自2002年以来,惠普个人电脑业务的利润率只有1%。去年第四季度,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惠普的占有率降至15%,戴尔则升至15.9%,惠普因此痛失个人电脑市场头把交椅宝座。此外,与康柏的合并没有推动惠普其他业务的发展。过去一年,IBM(美国商用机器公司)和戴尔在网络服务器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提高,而惠普的占有率则从28.7%降至26.6%。自2001年9月以来,惠普股价下跌了约15%,而其竞争对手戴尔的股价差不多翻了一番。于是女强人采取了裁员、革除和更换高管的措施企图挽回败局。但是非但不能取得效果,反而因强硬、固执、独断无情的领导风格得罪了不少人,在公司失去人心,怨声载道。在2005年2月9日,经过了一年多的会议裁决和卡莉的苦苦挣扎,无力挽回败局的卡莉终于还是在一片消极评论中被惠普辞退,从而结束了费奥瑞纳在惠普的5年半的职业生涯,也终结了硅谷的神话。 曾经的世界第一女ceo,女强人,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下面我将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局限内,简单分析一下惠普公司前女CEO卡莉?费奥瑞纳在惠普的职业生涯从辉煌走到被辞退的的原因。 二、案例分析 目前,从卡莉·费奥瑞纳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她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是全明星级别的世界性女ceo,享誉世界;然而就其出任惠普ceo五年多时间的领导方式及结果是失败的典型案例。 1.特质理论和性格、气质的心理学理论解读卡莉?费奥瑞纳的个性特征。 事实上,卡莉的领导是维系在其非凡魅力之上的独揽大权、高度专权式的家长制作风,而惠普需要的是一个懂得经营现代企业的ceo,并非一个封建暴君。 在领导的特质理论中,也强调了魅力、热情、勇气、外倾性、责任心等共性来标榜领导,而这位女强人恰恰缺少了情绪智力这一特质,这也是她致命之处,这导致了她与下属关系的紧张并且怨声载道。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解析

《经济法学》课程作业 第一次: 1. 下列对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深层次特征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 可以定性描述 能够区分优秀和一般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可以定性描述 2. 某个人掌握支配你的职位和责任的权力,期望你服从规则的要求。这种权力称为() 强制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法定权力 参照性权力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法定权力 3.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 事业部制 横向组织结构 矩阵制 无边界组织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横向组织结构 4. 光荣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

员工参与 员工认可 弹性福利 技能工资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员工认可 5. 工作要求员工表达出来的情绪与他们的真实情感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障碍 情绪缺乏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情绪失调 6. “入乡随俗”,反映的是() 角色知觉 角色冲突 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角色知觉 7. 在沟通过程中,噪声存在于哪个环节() 编码 译码 信息传递

以上都是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以上都是 8.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系 倒U型关系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倒U型关系 9.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 西蒙 霍桑 梅奥 卡尼曼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西蒙 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不包括()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社会行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社会行为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 4 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2、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 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 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系统性: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 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答: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积极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4、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答:科学管理学派阶段、行为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5、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6、简述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认知对象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研究表明,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7、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主要观点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工业革命与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姓名: 李宇哲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会计 学号: 2011106084 20 12 年8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即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怎样发挥员工的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本文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及积极心理学的区别,分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子概念的内涵、开发培训方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括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 一、引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21世纪初由鲁森斯(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是管理学、行为学的新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翻新,以及研究重点简单的由消极性转向积极性,而是有着具体标准和严格概念界定的研究范畴。POB研究实际上是追求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而且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在组织中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性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POB尤其强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特性。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的著名试验——“霍桑试验”。他们总结: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积极特性方面的影响,如士气、安全感、自尊、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换言之,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均对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尽管大量的实证以及显著的表面效度支持着有关人的积极性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更多地聚焦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负面障碍等方面,如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如何确定组织中员工负面情绪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如何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态度和行为,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和应对压力、倦怠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组织行为学家Wright认为主要是以往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行为和政策都要以它们使组织付出的成本和给组织带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其效果和价。Wright等将这种取向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行为医学模拟试题

附录: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参考思路: 案例1、王安电脑公司的用人之道(综合指导书P121)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王安属于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的一种。这种人性观在管理方式上是:第一,王安关心的不仅仅是怎样对下级指导和监控,而更多是关心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尤其对下级能否接受的敢抢以及他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感。 第二,关心的是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上。 第三,王安要求主管人员的作用要从抓计划、组织与控制转到在下级职工与更上一层次领导之间充当中间人方面来,要倾听并力求理解下级的要求,响应员工的呼声,主管人员不再是任务的下达与授予者,不再是激励与控制者,反倒成了给工人创造条件与提供方便的人,成了工人们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以下是本小题的另一种回答,供参考:首先,从案例中可以看到: 第一,王安特别重视人、理解人,关心的不仅仅是怎样对下级指导和监控,更多的是关心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尤其对下级能否接受的接受组织目标的感想以及他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感。 第二,王安关心的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员工的需要上。 第三,注意不同个性的工程师处理搞好关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通过谈心给与他们鼓励与安慰。因此,王安的这种管理风格,体现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其次,案例中还可以看到: 第一,信赖是王安对部下的信条。王安在管理中,能够充分授权,发挥下属的才干,从不插手一个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倾听并力求理解下级的要求,响应员工的呼声; 第三,他不再是任务的下达与授予者,也不再是激励与控制者,反倒成了给员工创造条件与提供方便的人,成了员工们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王安管理方法上的这些特点,说明王安的人性观有“自我实现人”的倾向。综上所述,王安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和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说明了王安具有运用“复杂人”人性观来实施管理的倾向。

行为医学考试题济宁医学院

龙老师汇总 第1、2章 一、单选题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 A )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A、% B、% C、% D、%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C )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D )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C )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B )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B )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 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称为( B ) A、负强化 B、惩罚 C、消退 D、替代强化 10.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照某种行为去行动,属于(A )A、社会学习 B、观察学习 D、模仿 D、自我强化 11.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C)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12.TTM最初用于对( B )的干预研究 A、艾滋病预防 B、吸烟行为 C、饮食行为 D、酒精滥用 13.提出合理行为理论的学者是( A ) A、Fishbein和Ajzen B、Wolpe C、Hochbaum 和Rosenstock D、Prochaska 14.认知治疗的特点是(A ) A、强调个体认知的作用 B、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C、强调条件反射的作用 D、强调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15.在艾利斯的ABC理论中,属于“B”的是( B ) A、某人最近失业 B、离婚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 C、焦虑症状 D、哭泣 二:多选题 1 .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CE ) A、健康人 B、环境的作用 C、有行为问题的人 D、心理现象 E、动物行为医学 2.行为医学研究中,要做到被试知情同意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使用说明: 1.为了帮助大家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得懂,用得上,我们为老师和同学们设立了一个案例库,本次所上的案例主要是教材当中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以各种方式(自己的经历、其他案例的摘选)不断补充我们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库,(发到在线讨论或我们的邮箱中)为大家创造一个讨论实际问题的园地。 1.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要在本课程中找到分析案例的相应理论,说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中的事实,阐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2.一般来讲,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案例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只是一个答题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1.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 镇东初中规模不算大,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师资业务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始终上不去,学生家长反映强烈,领导也有意见。新学期开始后,镇教育委员会针对该校情况决定调教育办公室李主任到该校任校长。李校长任校长一周后,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他谈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设想,他说“要提高质量,摘掉落后帽子,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检查,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检查,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想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过去,我们学校班子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致使少数责任不强的教师混课甚至旷课,这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我提议,从明天起,所有校长、主任按自己所学专业,分学科到班子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与教师打招呼,希望大家不要走漏风声。” 会议后的第二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 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主任肯定了这种做法,有的说:“这次不打招呼的听课,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教师未备课,就是读读书,有的新教师根本就不会讲课。”有的说:“这次听课也发现了不少教师授课能力强,水平高,以后要注意重点使用。”有的还说:“这样的听课今后每过一段时间听一次,是很有好处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的涵义:组织是一群人数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 解释。组织行为学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控制。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分析和行动(引导)。依靠适当的分析,管理者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人的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企业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等等,都会以组织的形式出现。人离开了组织,就如鱼离开了水;没有人的组织也不成其为组织。 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组织成员的努力。 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组织与个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双方互惠互利。 个性:称为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环境事务的适应中所显示出的异于他人的稳定和持久的心理特征。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掌握其目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 未来的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 反映。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 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是个人对某 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 久信念。 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学 习历史、所受教育、成长经历和所处环 境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 活动规律和个性倾向,具有独特的精神 面貌。 倾向性。人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表 现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和特定的 行为模式,体现为个人的需要、信念和 理想、世界观倾向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 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它 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影响。 稳定性。个性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成为判定一个人心理特点和行 为倾向的依据。 整体性。个性是所有心理特征的有 机结合,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不存在 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人的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 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经过社会实践 和教育训练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关系的 体现。当然,这并不排斥个性的先天遗 传因素。但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它 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人典 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主 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 力特征。 气质对行为的影响:在组织管理活动 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 利用和扩大各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 面,抑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 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 极性,合理用人。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 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 作。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习惯性 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 心理特征。简单地说,性格是人对现实 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性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 征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 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 任务的可能性,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是关于喜欢或不喜欢的客观事 物、人和事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 个人是如何感受某些事物的,是行为的 决定因素。 工作投入:指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 并将工作绩效视为一个人价值观的反 映。 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 中的反映。 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 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 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 类型或状态更可取。它反映了人们在观 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 好与坏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来考虑价值观 影响当前及将来员工的行为价值观及其 变化有助于塑造组织的未来。价值观的 影响表现在: 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 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 择; 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 法; 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 压力的程度; 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 法; 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 的手段的选择。 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奖励是社会 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 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 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 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 的效益;惩罚则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 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 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 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励实际上 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行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需要。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 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 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动机(motivation)的原意 是引起动作。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 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公司是他的,你能怎么办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公司是他的你能怎么办 正如材料中指出的,艾乐基公司目前正处于极大的困境中,而引致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企业内存在的多种矛盾: 第一,价值观的冲突。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科研官,哈里成立公司的初衷和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找到治病救人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快乐而工作。他的这种理想和价值观无疑是崇高的。但是,正如材料中指出的,大部分员工并不是和他想的一样,员工更需要的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是一家能够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以支持他们的各类物质需求以及提供长期职业发展可能的企业。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协调将导致员工的满意度大幅下降,并可能引致大量的人员流失。 第二,企业管理者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错位。 首先,对于公司的创始人哈里来说,他技术超群并对科研有着无比的热情,他是一个合适的研发团队的领导人。但是,他在商业治理方面没有太多的天分,或者说是热情,因此,他应该专注于自己“首席科研官”的职责,放权给能够担负经营责任的职业经理人。 同时,作为公司第二、第三把手的布拉德和莱恩也都是技术出身,且在公司的职务也是负责研发管理。换言之,整个公司根本没有负责市场或业务方面的高管。他们二人在清楚了解公司的现状,且明知自己不具备营销或业务能力的情况下,不应该听任哈里一意孤行,而是要积极行使自己作为核心管理团队的作用,说服哈里转变观念,挽救公司。事实上,在海斯在艾乐基苦苦挣扎的三年间,他们一直旁观而没有帮助他促成变革,是错失了大好的良机。 第三,公司组织架构的失效。 名义上公司有董事会,也有核心管理团队,可实际上,董事会成员都是哈里的亲人或朋友,且对他言听计从,完全无条件的支持,而核心管理团队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也都完全由哈里一人决定。这样,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虽然形式上存在,但在实际运营中已经完全失效了,公司赫然已经成为哈里的一言堂。而任何对哈里的权威和决定的挑战,都会引起他极大的反弹——布拉德这次的“T恤事件”就是一例。 在目前的情况下,布拉德和莱恩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离开艾尔基,另谋出路;要么努力说服哈里,接受培养基的市场项目,并对公司管理实行变革,避免艾尔基走上破产之路。因为他们两人对于哈里和艾尔基公司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需要在这里稳定的工作,因此前者显然不是理想的出路。而要达成后者,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要说服哈里,转变观念。现在公司变革的最大阻力来源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公司的创始人哈里,是他的“只要治病救人,不要利润”的观念。的确,正如德鲁克所言,创造利润仅仅是一家企业最起码而不是唯一或最高的目的。但是,没有利润,任何公司的前景都只可能是失败。没有利润,艾尔基将无法生存,公司众多怀抱梦想的员工将失去起码的生活依托,而哈里“治病救人”的梦想也将彻底破碎。布拉德和莱恩的任务就是让哈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创造利润“和“治病救人”并不矛盾,相反,“创造利润”只是他们实现梦想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或许是让哈里放弃固执,转变观念的关键所在。当然,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