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吴亡后的西晋时期陆机入洛、南北交融中才出现的盛景,但在陆机的身上和文中包含了巨大的江南美学元素。陆机之作,古人多用“繁”字评之。繁,一指其文之类型多样:《晋纪》四卷、《洛阳记》一卷、《要览》若干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吴章》二卷、《吴书》、《连珠》若干卷、《文集》四十七卷……如此广博的创作领域,显示陆机在南北文化汇通中,把江南文化带入其中并使之得到彰显,成为主流。二指其文之形式在追求华丽这一主流特点时又包含了个性特点:“繁缛赡密”,“工整绮练”。这里“繁缛赡密”是因容纳万有而显出的艺术特征,“工整绮练”是整合南北而显出的形式面貌。三是指陆机在繁密华丽的形式下由江南入北方,以降将侍晋室,所遭受和要应付的种种环境而产生的复杂心态,并在面对各种境遇和多样互动中努力突显出来。因此,繁缛赡密、工整绮丽,内含着巨大的江南美学内容,而这江南美学内容又成为了整个文化的主流时尚。东晋以后,江南唯美风尚成为全国的主流,这一唯美风尚主要体现在骈文里,以这一风尚为主旨的萧统《文选》中,陆机作品为选入数量居冠,有二十八题六十一首(《演连珠》五十首计为一首),在曹植、潘岳、谢灵运、颜延之、谢朓、任昉、沈约之上,可见陆机之文被认为是既多且好,乃唯美骈文的最高成就①。而陆机确实以自己的文学之美,登上了文坛的最高峰,又以这一最高地位引领了文艺的时尚。陆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其诗所描绘的美人:“美目扬玉泽,蛾眉像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日出东南隅行》)这四句诗可以说正呈现了陆机的美学特点,以及内蕴在这一美学特点中的江南风韵。

四、东吴与江南美学世界境界之开拓

三国时代,东吴在中原曹魏和西面蜀国的压力之下,发展了自己的地理优势,即重视海军和海外开拓。东吴发展起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造船业(1955年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舱板,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度。当时,其万人以上的大舰队经常航行于沿海岛屿和邻国之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带领兵士万人航行到了夷州(今台湾省),这是台湾与大陆往来的最早记录。公元242年,聂友和校尉陆凯带兵3万人航行到海南岛。东吴还经常派使者远航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派康泰和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先后经历了100多国。海南诸国的特产如杂香、细葛、明珠、大贝、琉璃、玳瑁、翡翠、犀角、象牙和珍奇异果等,涌进东吴,可以想象这类物品激起了江南美学怎样的思考,又给江南美学带来了怎样的新面貌。这些远航经历使康泰写出了《吴时外国传》,朱应写出了《扶南异物志》。在海上交流中,扶南国王范旃在公元243年派使者送来乐队,在孙权为之在皇宫附近造的“扶南乐署”里向东吴宫女传授扶南歌舞。大秦国(即东罗马)商人秦论也经由印度支那半岛来到东吴,在建业居住七八年后始归。东吴的海上开拓,把先秦以来的海上丝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把中国的天下观由西向东进行了新的扩展,为先秦以来的中国天下观加进了新的实际内容。正是这一海上丝路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让扬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并在唐宋之时造成了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和南移。可以说,正是东吴时期江南的兴起,以及与此同时展开的海上丝路的扩大,形成了江南地区新型的天下胸怀。这一新的天下胸怀反过来又加速了江南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以及江南地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以致在唐宋之后,让江南成为全国文化最先进的地方,并让江南美学蔚为大国。

楚辞中的“江南想象”及其空间感

———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刘彦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本文所论及的楚辞中的“空间感”,不是在真实物理空间中生成,而是通过语言描述而形成,是一种诗性的江南空间想象。虽然此空间感来自语言描绘,但是一旦形成,就会对真实物理地域造成影响,使得物理空间主观化。当然,就楚辞的空间感而言,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楚辞中相应作品影响的读者而言的,即通过阅读作品而获得深刻的记忆,这一记忆会与真实的空间相联系或发生联想,从而实现一种人文主义地理学所称的“地方想象”。同时,我认为,作品中所描述的空间绝对不能与真实的空间或者地方史做等同或者比对,也不能幼稚地认为,处在某一特定空间或地域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必定机械地、被动地传达其地域文化,甚至文学作品比如楚辞对于楚地的描绘,会赋予该地域以文化意义和想象。

·

711

·

①参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王丽珍《太康之英与形式主义》,《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跃进《陆机文学创作之繁》,《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一、楚辞中的“恋地情结”

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曾经使用“恋地情结”来指称对一个地方的依恋,他说:“‘恋地情结’是一个新词,可被宽广地定义为包含了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这种反应也许是触觉上的,感觉到空气、流水、土地时的乐趣。更持久却不容易表达的感情是一个人对某地的感情,因为这里是家乡,是记忆中的场所,是谋生方式的所在。”[1](P196)这标示着一种新的地理学的产生,即超越于实证主义的地理学所进行的客观、微观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侧重研讨的是现象学式的地域空间感,它往往体现为对某一地域的感受经验或者想象、描述。这一恋地情结同样适用于楚辞中对江南故地那种不离不弃的情愫。

《楚辞》中所言地域及其名物在数量上极为繁复,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中曾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游国恩先生也认为,《楚辞》中所述地理,以《九章》之《涉江》《哀郢》为最详,如《离骚》之济沅、湘,《湘君》之沅、湘无波,邅之道洞庭,遗佩之澧浦,《湘夫人》之洞庭波、木叶下、有芷之沅、有兰之澧,《涉江》之济江、湘、上沅水,《哀郢》之上洞庭而下江,《怀沙》之沅、湘分流,《惜往日》之临沅、湘之玄渊,《渔父》之赴湘流等等,皆属于江南之地,称为江南之水。游国恩先生针对钱穆曾撰《楚辞地名考》一文认为屈原之放未尝至江南提出异议,并做了大量考证,认为“屈子所欲济之沅湘,断在今之湖南明矣”[2](P43)。

在《楚辞》中,“恋地情结”指向的当然是“楚国”,甚至指向整个楚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就屈原而言,他的“恋地情结”来自于被家国除名,背井离乡,因而,在楚辞中的“游”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此“游”或是被迫的流放,或是诗人自发的旅行,而且这两种“游”的方式往往缠绕在一起,不分表里。就前者而言,抒情主人公往往意欲回到故土,在作品中以繁复交错的楚地符号抒发故土的空间感;就后者而言,抒情主人公又往往意图建立一个想象中的故土,以便在那里安然栖居。

以《哀郢》为例,屈原在作品中描绘了郢都的水陆路线,以此为核心来抒写所恋故土的空间感。其中大量出现的就是“家门”意象。在这里,作为“建筑意象”的家门完全转化为“地理意象”。诗人写到被迫离开郢都,沿着都城的水门与水道离开,他说:“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出国门而轸怀兮”、“发郢都而去闾兮”等,就一再地以“门”为界线。作为“建筑意象”与“地理意象”交织的“门”,除了标示纪南城水路交通便利、门户众多与诗人必须穿门而过之外,“顾龙门而不见”还分明预示着“家门”再不可入的深意。在临近离去时不断回望,最后的一个画面就定格在因为距离渐远而再也看不见的“宫门”。除了“家门意象”之外,

还有与家园相反的“荒原意象”。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在王逸的阐释中,就以夏为“大殿”、丘为“废墟”,即诗人预感郢都即将化为荒原,“家门”也即将荒芜。

在《哀郢》中,最为典型的“江南地理意象”还是耐人寻味的“水道”。就其抒情的方式而言,作品采用了在“回忆”中追溯并建立“空间感”。作为故土的郢都越来越远,致使原来那些流畅贯通、联系四面八方的水路系统,都因为遥遥相距而变得不相通了;同时,也使用这一“水道”的变化作为喻体,来表现自己心绪的杂乱与郁结。诗人巧妙地将郢都发达的水路与自己的心境相对照,先描述心情,再以都城内的水路作对照。《哀郢》首句即言:“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正因为如此,诗人离去时总是徘徊不忍,即便“去终古之所居兮”,行船时仍“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乃至于“出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还说“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这一切都体现了极为繁复的江南水乡的“水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意象。除了在水道中的游历之外,《哀郢》中还使用了“登高”意象,“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来表达细腻的“恋地情结”,可谓极为典型的体现。

二、屋宇之感

“恋地情结”在空间感上还较为宏观,尽管真切,却还不能免于泛泛,而对故地的“屋宇之感”则将这种“恋地情结”落实得踏实而强烈。段义孚曾经指出,对农村的屋宇与城市建筑的空间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聚集的村落在景观上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当我们走进村落时,会看到房子的轮廓以及在农田上矗立的树木。比较起来,都市地区缺乏较显眼的可见物,每一社区只占整个建筑区域的一小部分,分不清哪一区是尾端,哪一区是开头。”[3](P175)虽然在楚辞中的屋宇不仅限于村落,但是其空间感却极具“地方性”。

据今天的考古研究,当时的楚人对于居室极为重视,徐文武在《楚国宗教概论》中提到:“在楚简中,室神又称宫室,分别有称为宫、室。楚人对宫室的安全十分关注,占祷卜辞中经常出现宫室是否平安。”[4](P209-210)这都能反映出,“恋地情结”往往实现在空间感最强的地方,即自己的“居室”及其相关的所在。比如“宗庙”在《天问》中就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王逸曾经指出,《天问》是诗人见到楚国宗庙、面对宗庙中的壁画有感而发形成的作品。其《天问章句序》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

而在《九歌·湘夫人》之中,所抒发的空间感就十

·

811

·

分浪漫超拔。如果说楚辞中的很多作品带有浓郁的江南美学因子,是取自于现实的话,此篇中的空间感则是完全自由地利用了江南风物,把它们作为一种可供自己驱使的符号,构筑了一个梦幻中的屋宇:“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由于“筑室兮水中”,因而就有了“荷盖”、“紫坛”、“芳椒”、“兰橑”、“薜荔”等散发着醉人气息的花草,除了描述视觉上的酣畅之外,更把屋宇空间感的重点落脚在丰富的嗅觉之上。通过这一浪漫构思的屋宇,所传达的就不再是作为现实人文地理的楚地美学,而是《湘夫人》赋予了楚地湘水以芳香诗学,赋予了“恋地情结”以亲切想象。

除了以“芳香诗学”为著的《湘夫人》之外,《招魂》更是在招魂仪式中以富丽堂皇甚至奢靡无止的屋宇来实现神灵的附体: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

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

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泛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

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

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

淑女,多迅众些。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容态好

比,顺弥代些。

从以上段落可以看出,《招魂》以七百字之多来描写宫室的豪华、奢靡,笔墨极为铺张,意象极为繁复多变,辞藻华丽,繁类成艳。在《大招》中,对于招魂所利用的屋宇描写,也同样集中在“美屋”、“美色”与“美味”之上,而且“美色”与“美味”都杂陈于“美屋”之中:“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魂乎归来!以娱昔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靥辅奇牙,宜笑嘕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魂乎归来!恣所便只。夏屋广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坛,观绝霤只。”从《招魂》与《大招》来看,所描绘的“屋宇之感”可谓视觉、触觉、嗅觉、肤觉、味觉乃至于全身感觉的纠结与杂糅,与上述《湘夫人》一脉相承,都通过想象赋予了楚地以诗性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想象。

当然,楚辞对“屋宇之感”的抒发是多样的,除了直接抒发之外,还有很多取“屋宇”作为比喻的作品,如《离骚》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与“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三、芳香诗学

除了楚辞在“恋地情结”与“屋宇之感”所建构的江南想象之外,“芳香诗学”也是很典型的,即在楚辞中

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花草植物名称,而且在其中凝聚了感官的欢愉与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江南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而,这是一种充满“地理个性”的“芳香诗学”或者满目芳菲的环境生存经验,尤其是与北方文化相比就更加突出。

从自然地理来看,所属江南的楚地处在长江与汉水之间,这里气候温润,雨水充沛,汀渚沼泽遍布,土质肥沃,易生各种植物,尤其是其中的美丽花草,更加得到人们的钟爱。散见于屈原的《离骚》、《九歌》中的植物就有一百多种。花草在楚辞中极为典型的体现就是“香草”的使用,对此,学界已有公认。诸如,其一,以植物为佩物,“扈江蓠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户服艾以盈要兮”(《楚辞·离骚》)。其二,以花叶为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其三,以植物济饮食,“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惠肴蒸兮兰藉”(《九歌·东皇太一》)。其四,以香草沐浴,“浴兰汤兮沐芳”(《九歌·云中君》)。其五,以香草和香木为建材,“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檫,辛夷楣兮药房”(《九歌·湘夫人》)。其六,以香草之名直呼神灵,乃至成为神灵的代称。王国璎认为:“诗人登山涉水采摘草木时,所重视的不是草木的珍贵和芳香的品质,强调的是草木禀赋的象征意味。”[5](P26)也可以说,在楚辞的很多作品中,往往是把草木的珍贵、芬芳与丰富的象征凝聚在一起来呈现的,诸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竣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在此,既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作为园丁的情怀,又把土地的旺盛繁殖力毫不含糊地倾吐出来。另外,屈原使用香草的主要意图也在于———在遭遇挫折之后,意欲回归芰荷、芙蓉等初服所象征的“自然”,期望再度经由身体与自然物的接触,才能自然地与故地的母体融为一体。

在《少司命》一篇中,同样很典型地集合了多种香草意象的运用方式:“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谏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此篇的第一句到第四句先是直接从神堂景物的“芳香诗学”写起,其中的“荪”就是作为一种香草直接称呼“少司命”的,而且,最后两句更是以“荪”直呼神灵并乞求神灵来守护儿童。在第二节文字中,为了迎接湘夫人的到来,祭神者也同样使用了各种佳木香草来装饰她的殿堂。除了作为祭神或者作为人神交接的神秘巫术的作用之外,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更是一种以来自于“花草”或者“香草”的浓烈“嗅觉”与“味觉”在空间感上的体现。

·

911

·

尽管是在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作品当中描述此类空间感,但是由于大量、繁复而且交织使用“花草”、“香草”意象,就使得楚辞的芳香诗学显得尤其强烈或者浓烈,以至于弥漫于全篇,导致在时间绵延上的强势,因而,感官的刺激加强就更加强化了内在的空间感。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曾对这种嗅觉导致的空间体验做过细微的描述:“我一个人,在我对另一个年代的回忆中,可以打开心底的橱,那里面只为我自己保存着一种独一无二的香气,那是暴晒在柳条筐里的葡萄香气。葡萄的香气!它是淡淡的香气,必须用很多想象才能感受到它。”[6](P13)而在楚辞中的“芳香诗学”,不仅在江南空间想象的维度贡献极大,而且在美学的维度上,也拓宽了审美感官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听觉,而且来自于复杂、立体的身体诸觉,“芳香诗学”同样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游国恩.游国恩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季铁男.建筑现象学导论[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4]徐文武.楚国宗教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5]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6]巴什拉.空间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

———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为例

吴海庆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在世人的心目中,吴越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温婉多情,吴越大地上的江河湖泊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早已化为指向这一文化特征的符号,正如余秋雨在谈到西湖时所说的那样,初游西湖者多有旧梦重温的味道,因为“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事实上,不仅西湖如此,其它如太湖、巢湖、钱塘江和扬子江等也是如此,还有那数不尽的小溪与荷塘,都在以自己的潋滟波光诠释着吴越文化的柔婉与多情。然而,吴越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绝非仅在于此,尤其是当我们走近吴越早期历史时,在其文化基因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那种山阻水隔的江湖隐忧,是那种为江河湖山的壮阔和丰饶所支撑的江湖宿命意识,是那种为江湖的起伏动荡与灵智所激起的争锋精神和侠骨柔肠。如果说“苏州不喜欢剑戟”,那恐怕只是一种现实语境遮蔽下的误读而已。

一、挥之不去的江湖忧患

吴越之地属亚热带多雨气候,在古代水利设施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内涝和海潮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浩浩之水决定着先民们的命运,所以在汉以前,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在人们心目中并不是什么地理优势,相反倒是一种发展经济和谋划事业的巨大障碍,如管仲所言“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管子·水地》)。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及其所造就的社会落后,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心中涌起的不是温婉的诗情,而是无尽的忧患。因此,在吴越先民心中最敬畏的便是水神。在吴郡有很多天后宫、天妃宫,宫中敬奉的是护祐舟楫的天后、天妃,在这些宫门的石坊上至今仍能见到诸如“神明在迩,各宜恭敬;官吏士民,在此下马”的字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约略窥见吴越先民对待水神既敬重又畏惧的心情,而敬重又主要源于畏惧。

当然,吴越先民也曾在大禹的领导下取得过对水患的重大胜利,开创了一个“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越王无余外传》)的空前盛世。但是,事实上这个胜利并未彻底消除吴越人心中的水患意识,置身于水网之中的吴越人依然为水所苦,这可以在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言行中得到印证。当阖闾接纳谋士白喜的时候,给白喜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寡人国僻远,东滨海。”(《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接下来又问白喜不远千里来到这样一个偏僻的泽国究竟想干什么?又能干成什么!可见阖闾对吴国自然条件的不自信,至少并不认为面前这些纵横的江湖是自己称霸天下的优势。越王勾践被夫差击败后,卧薪尝胆,图谋东山再起,但同样认为多山多水的环境很不利于越国走向强大。他在同谋士计倪谈话时说:“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水属苍天,下不知所止。交错相过,波涛浚流,沈而复起,因复相还。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维。念楼船之苦,涕泣不可止。”(《越绝计倪内经》)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浩浩之水让勾践忧心忡忡,尤其是担心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独受天之殃”,所以勾践不得不接受范蠡和计倪的建议,把都城迁到“四达

·

021

·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因素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各国之间文化的渗透和冲突越来越频繁。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在本国传播,而且要跨出国界,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的大潮中。 一、广告文化 现如今广告文化已经渗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衣食住行都存在广告文化,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 广告是传达说服性信息的艺术,它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功能。就经济而言,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能传递产品信息,沟通产需关系,引导消费购买,创造需求欲望,加速商业经济流通,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其文化功能来说,广告又是一门生动的视听觉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广告在传播经济信息,完成其产品促销的同时,又以其审美魅力不断地创造文化形态,优美的广告画面,流畅创新的广告词语,动听悦耳的广告北京。营造文化气氛,传输文化信息,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传播手段的出现,使广告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所以我认为广告是人类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广告文化的跨文化因素 广告文化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美籍华裔杨朝阳教授认为:“中国人注重广告的产品内容,讲实证。其文化背景是道—佛—儒家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有整体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更随意。 我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讲求安居乐士,稳定安宁,这就形成了人们安于现状、保持稳重、迟缓恋家、惧怕竞争等思想,可以说东方民族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了在东方文化的价值观中,冒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表时间:2012-05-16T09:13:15.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6期供稿作者:张晋江[导读]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晋江山西管理职业学院041051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3]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目录 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2) 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2) 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 (2) 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1) 3.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 3.1第一阶段 (3) 3.2 第二阶段 (2) 4.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 (4) 4.1理念论 (4) 4.2实用主义 (3) 4.3现象学 (5) 4.4理想主义 (4) 4.5存在主义 (6) 5.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5) 5.1创造性的论证 (5) 5.2 强调主观 (7) 5.3历史思维 (6) 5.4 强调描述 (6) 6.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8) 7.对该流派的评价 (9)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发展迟缓,产生了一些列问题,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等。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寻找,产生了一些列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 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 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60 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虽然计量革命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及强调理论重要性三方面),然而它却在想要达到其自行设定的目标方面,颇令圈内及圈外人士失望,因其成果并不是很好。其结果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等倡议,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应为人文主义替代。 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主义地理不等于人文地理学。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枝,而后者一般是指除了自然地理及地理技术以外的地理学。人文主义则特别注重一切事物的诠释皆基于人的思想、感觉与经验,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是最早对计量地理理论基础发难者,对其批判始于60 年代末期而于70 年代加强了火力。其认为科学主义地理学在探讨问题及开发理论时,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所能发生的作用。同时,他们更点出了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计量运动,其对知识的定义及看法,有太强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人文主义者认为单单注重规律的寻求而舍弃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是忽视了这个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事物。

儒家思想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分析 学生姓名:钱世娟 学号:1002020123 所在院系:中文与传媒系 专业名称:广告学 届别:2014 届 指导教师:周丽川

淮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剽窃别人的内容; 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省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前言 (2) 一、儒家思想与广告创意概述 (2) (一)儒家思想 (2) (二)广告创意 (3) (三)儒家思想与广告创意的关系 (4) 二、广告创意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应用分析 (6) (一)概念创新——儒家思想 (6) (二)表现创新——儒家思想 (7) 三、儒家思想在广告创意运用中的效果分析 (10) (一)品牌提升 (10) (二)视觉享受 (11) (三)文化传播 (11) 四、构建广告创意中儒家思想的新形象 (11)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2) (二)提升广告从业者素质 (12) (三)中国广告创意新思路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吴亡后的西晋时期陆机入洛、南北交融中才出现的盛景,但在陆机的身上和文中包含了巨大的江南美学元素。陆机之作,古人多用“繁”字评之。繁,一指其文之类型多样:《晋纪》四卷、《洛阳记》一卷、《要览》若干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吴章》二卷、《吴书》、《连珠》若干卷、《文集》四十七卷……如此广博的创作领域,显示陆机在南北文化汇通中,把江南文化带入其中并使之得到彰显,成为主流。二指其文之形式在追求华丽这一主流特点时又包含了个性特点:“繁缛赡密”,“工整绮练”。这里“繁缛赡密”是因容纳万有而显出的艺术特征,“工整绮练”是整合南北而显出的形式面貌。三是指陆机在繁密华丽的形式下由江南入北方,以降将侍晋室,所遭受和要应付的种种环境而产生的复杂心态,并在面对各种境遇和多样互动中努力突显出来。因此,繁缛赡密、工整绮丽,内含着巨大的江南美学内容,而这江南美学内容又成为了整个文化的主流时尚。东晋以后,江南唯美风尚成为全国的主流,这一唯美风尚主要体现在骈文里,以这一风尚为主旨的萧统《文选》中,陆机作品为选入数量居冠,有二十八题六十一首(《演连珠》五十首计为一首),在曹植、潘岳、谢灵运、颜延之、谢朓、任昉、沈约之上,可见陆机之文被认为是既多且好,乃唯美骈文的最高成就①。而陆机确实以自己的文学之美,登上了文坛的最高峰,又以这一最高地位引领了文艺的时尚。陆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其诗所描绘的美人:“美目扬玉泽,蛾眉像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日出东南隅行》)这四句诗可以说正呈现了陆机的美学特点,以及内蕴在这一美学特点中的江南风韵。 四、东吴与江南美学世界境界之开拓 三国时代,东吴在中原曹魏和西面蜀国的压力之下,发展了自己的地理优势,即重视海军和海外开拓。东吴发展起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造船业(1955年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舱板,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度。当时,其万人以上的大舰队经常航行于沿海岛屿和邻国之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带领兵士万人航行到了夷州(今台湾省),这是台湾与大陆往来的最早记录。公元242年,聂友和校尉陆凯带兵3万人航行到海南岛。东吴还经常派使者远航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派康泰和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先后经历了100多国。海南诸国的特产如杂香、细葛、明珠、大贝、琉璃、玳瑁、翡翠、犀角、象牙和珍奇异果等,涌进东吴,可以想象这类物品激起了江南美学怎样的思考,又给江南美学带来了怎样的新面貌。这些远航经历使康泰写出了《吴时外国传》,朱应写出了《扶南异物志》。在海上交流中,扶南国王范旃在公元243年派使者送来乐队,在孙权为之在皇宫附近造的“扶南乐署”里向东吴宫女传授扶南歌舞。大秦国(即东罗马)商人秦论也经由印度支那半岛来到东吴,在建业居住七八年后始归。东吴的海上开拓,把先秦以来的海上丝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把中国的天下观由西向东进行了新的扩展,为先秦以来的中国天下观加进了新的实际内容。正是这一海上丝路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让扬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并在唐宋之时造成了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和南移。可以说,正是东吴时期江南的兴起,以及与此同时展开的海上丝路的扩大,形成了江南地区新型的天下胸怀。这一新的天下胸怀反过来又加速了江南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以及江南地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以致在唐宋之后,让江南成为全国文化最先进的地方,并让江南美学蔚为大国。 楚辞中的“江南想象”及其空间感 ———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刘彦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本文所论及的楚辞中的“空间感”,不是在真实物理空间中生成,而是通过语言描述而形成,是一种诗性的江南空间想象。虽然此空间感来自语言描绘,但是一旦形成,就会对真实物理地域造成影响,使得物理空间主观化。当然,就楚辞的空间感而言,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楚辞中相应作品影响的读者而言的,即通过阅读作品而获得深刻的记忆,这一记忆会与真实的空间相联系或发生联想,从而实现一种人文主义地理学所称的“地方想象”。同时,我认为,作品中所描述的空间绝对不能与真实的空间或者地方史做等同或者比对,也不能幼稚地认为,处在某一特定空间或地域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必定机械地、被动地传达其地域文化,甚至文学作品比如楚辞对于楚地的描绘,会赋予该地域以文化意义和想象。 · 711 · ①参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王丽珍《太康之英与形式主义》,《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跃进《陆机文学创作之繁》,《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社会文化地理

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社会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人文”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人文地理的八大主要的学派: 一、区域地理学 区域理论最早是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维达尔·白兰士、赫特纳、施吕特尔、戴维·林顿、胡焕庸等。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l)确立了地理区城划分和区域分在的重要地位。法国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指出,有必要研究和谐一致的小区域。他认为地理学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在典因,“以域研究”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地球表面划分成大小不和谐的地区或区域。 (2)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划分和区城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有些原则、方法在当虽未明确提出,但已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域划分和区域分类的实践中.具体讲主要有下述原则和方法。 1. 相对一致性原则。赫特纳和施吕特尔都注意到区域差异,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地区类别。并指出,这种地区不同于周围的地区,它们在自己的可以划定的边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戴维·林顿在《形态区域的划分川,亦阐述了区城划分中的相对一致性以则。他认为,实际上,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小点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一个川界线划出来被认为是均质的地区,只有在特定的现象上才是均质的.不承认相对一致性即部分均质地区的存在,就无法进行区城的划分和分类。 2. 多级划分原则。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地理区域可以进行多级划分。如中国1959年所进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域》,就将全国划分成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白然省等多级区城. 3. 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反映在区域或分类的方法上则表现为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城分类或区划的实践中。前者如英国地理学者赫伯森1950年的世界大自然区域草案是综合分析地表形态、气候和植被而划定的。后者如德国医生兼地质学家西格弗里德·帕萨格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明植被。他以主要植物分类为依据划分为全球的景观带。 4. 叠置法。1947年李旭旦教授对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称得上是运用迭置法进行区划的范例。他把李承三的《中国地形区域图》、《中国水系分区图》、涂长望的《中国气候区图划图》、梭颇的《中国土壤区域图》、黄秉维的《中国植被区域图》、布克的《土地利川分区图》及胡焕庸的《中国农业区域图》迭置起来,找出它们分界线的吻合处及差异处,并进行了研究,然后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区。 二、文化地理学

“人文精神”在营销理论中的体现

“人文精神”在营销理论中的体现 摘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根本要素,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对象。因此,现代企业营销,从表面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剖析看则是人文精神在市场活动中的体现。 跳出营销氛围以外,从经典的营销6P′S入手研究人文精神和操作在营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揭示了人文操作手法在营造商机与组织竞争,营销策略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现代营销理论;策略 市场营销理论由4P'S扩展为6P'S,且因市场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变化,在现代营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营销策略乃至每一个具体营销手段,都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的体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根本要素,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对象。因此,现代企业营销,从表面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剖析看则是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结果。每一种营销策略的成功无不与人文精神的在营销活动中的体现有关。我们跳出营销氛围以外以新的视觉观察现代营销理论和行为,就会发现充分利用文化环境和人们消费行为方式以及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操作手法营造商机与组织竞争,是未来商战的主旋律,也是时代所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产品整体概念从全方位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物质性、精神性

需求 产品是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代市场营销角度讲,一个产品包括5个层面: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核心产品是最基本的层次,为消费需求提供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形式产品是产品的实体状态,包括产品的质量、特征、式样、品牌和包装等;期望产品是顾客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条件和属性。附加产品是企业在销售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附加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质量承诺、安装维修和技术咨询等。前在产品则体现了产品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前景。以上5个层面有机构成,形成一个现代观念下的产品整体概念。它从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物质性、精神性需求,尤其是销售服务、款式、品牌和包装、期望属性等,能从心理上影响消费选择,起到激发消费动机、诱发产生购买行为的作用,而受到现代企业营销者的重视。现代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最重要一条是要从产品整体的角度迎合人文要求。如产品外表形象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产品品牌商标力求贴切、易读、突出和吉利,同时注意未来产品可发展性。如:黄金搭档明确定位,整体观念是送健康,在精神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的想法,在物质方面其包装、款式、档次和价位都能适合人们需求。 2 价格制定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价值,其策略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Space: The Fundamental Stuff of Human Geography 一.前言 空间被视为是地理的基本本质,如此的重要使得人类学家Edward说,这好比是性一样,它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却很少谈论它。如果我们谈论此话题,也不提及有关技术或更严肃的话题。有些地理学家甚至讨论到空间都觉得相当尴尬。但是若是不讨论空间议题的话,那么地理就并不是一门很完整的学科。因此我们将简短地介绍空间的议题,说明为什么人文地理学家需要研究此议题。一些地理学者坚持必须要解释空间,了解空间的意义。 空间已经用许多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不同空间的观点所汇集成书本,可以找出一些准则,就如同哲学或物理一样。本书所要讨论的空间是有关于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这将涵盖许多页,因此,我将浓缩这些想法,形成一种可管理的形式,并且说明人文地理学者对空间的四种型态。用相关的观点来看待空间,而不是将空间看成是一种容器,作为产生这些过程的地方。 空间引起建造困难和连续的工作,以及带来不同事情(身体、动物和植物、人造物体、地景)来维持收集。因此许多不同空间得以存在,产生彼此的相关。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我们将这些构成空间的要素归类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经验、区块、想象、和地方。 二.第一种空间:经验结构 经验的空间是有关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的过程所建构出来的。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空间事物包括办公室、脚踏车、计算机、衣服、烘干机、火车、电视和花园路径等,但因为这些都是很世俗,因而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存在。事实上,近来地理学者有系统地探讨谦虚的内容、架构。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每天的生活所创出来的空间:测

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中西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

中西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 08060827 陈醒 广告是一种现代社会中颇具品味并具有鲜明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广告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趋势,中西方广告界的交流不断增加。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再加上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中外广告作品总是存在一些差异。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它能使一个新的品牌从一无所知到妇孺皆知,名扬四海;创意是广告的生命,它能挖掘一个走下坡路的老品牌先前未曾注意的附加价值,使之重振雄风。在当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创意无疑成了解救广告泛滥、效力减弱窘境的一剂良药。而对中西广告创意的对比研究,尤其是中西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研究,将为我国广告创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广告创意的概念和内涵 广告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广告发布以及广告效果测定等诸多环节。其中,策划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创意则是根据策划提出策略性的思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提炼和艺术表现的结合。 二、中西方广告存在文化差异。 广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文化差异是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原因。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相对共同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有这一切都作为一种潜意识和内在的思维定势扎根于深层的民族心理之中。广告为了推销产品,自然注重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可,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会去迎合一般大众的既存认识,迎合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制约着广告的诉求和表现策略,也制约着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无可否认,文化的隔阂的确是横亘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一道障碍,在此仅举几项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以对比分析。 1.传统文化与民族个性的差异 每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与个性,广告创意如同艺术创作,必须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鲜活的民族语言,将根深蒂固的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表达出来。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将在语言形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三个层面上构造人的文化性格,并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感受和价值判断。这些民族文化差异直接促成了广告创意的差异。比如,在审美感受上,中国的茶叶广告往往以平和恬静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断难接受西方某冰镇饮料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来刺激口感的审美趣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