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比较研究

孙钰;曹乾;章蓉;陈露

【摘要】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为提升儿童健康以及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合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 2009年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汉族儿童(762人)和少数民族儿童(105人)的健康相关行为(社会家庭变量、饮食生活习惯)报告率以及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儿童健康指标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在社会家庭变量方面(父亲在家、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在家、母亲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饮食生活习惯方面(吸烟、饮酒、喜欢软饮料、喜欢蔬菜、喜欢水果、喜欢看电视、喜欢玩游戏、喜欢上网、喜欢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体质量别年龄Z评分(WAZ)、身高别体质量Z评分(WHZ)、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险健康相关行为影响了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应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意识教育,通过社会和家庭共同促进和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4(017)001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

【作者】孙钰;曹乾;章蓉;陈露

【作者单位】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5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更受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以往的儿童健康研究更倾向于城镇化,忽略了少数民族儿童健康行为的研究。作为国家儿童健康发展的长远计划来说,了解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分布有助于制定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从家庭、社会等方面减少危险的儿童健康相关行为,从而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

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该项目包括了较为详尽的居民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在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9个省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本研究主要采用了CHNS 2009年的数据,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汉族和少数民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所以研究样本选取0~19岁的调查对象,总共有903人,除去数据有缺失的样本,最终进入分析的样本有867人。

1.2 健康相关行为的选择和处理根据2009年CHNS儿童调查表,从社会家庭变

量和饮食习惯变量两方面选择健康相关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其中社会家庭变量包括:父母是否在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自来水使用、冲水厕所的使用、有无医疗保险;饮食习惯变量包括:吸烟、饮酒、儿童对饮料的喜欢程度、对蔬菜的喜欢程度、对水果的喜欢程度、对电视的喜欢程度、对游戏的喜欢程度、是否能上网以及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对选择的健康行为进行了变量的处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由是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表示;对于蔬菜、水果、软饮料、电子游戏、看电视等变量,儿童调查表中分为六级,1非常不喜欢,2比较不喜欢,3一般,4比较喜欢,5

非常喜欢,6不涉及。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对于一些较好的习惯被调查者应该有很好的认识,而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应尽量避免,这样的行为才有利健康,因此在进行分析时统一把比较喜欢、非常喜欢分为一类,非常不喜欢、比较不喜欢和一般分为一类[1]。

1.3 健康指标的选取考虑到健康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本研究依照WHO儿童生长

健康标准共选用身高别年龄Z评分(HAZ)、体质量别年龄Z评分(WAZ)、身高别

体质量Z评分(WHZ)(以上三种指标适用人群为0~6岁儿童)、年龄别体质指数Z

评分(BAZ)(适用人群为7~19岁儿童)四种健康指标来反映儿童健康营养状况。儿童健康指标以身高、体质量、年龄为计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儿童生长的客观状况,对比汉族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指标Z评分,从客观健康反映儿童的营

养状况和健康生长发育的差异[2-3]。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值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人口学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总人数867人,汉族儿童762人,少数民族儿童105人;0~6岁儿童75人(占8.7%),其中少数民族儿童12人(占16.0%),汉族儿童63人(占84.0%);7~19岁儿童792人(占91.3%),其中少数民族儿童93

人(占11.7%),汉族儿童699人(占88.3%)。

2.2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比较在社会家庭变量中家庭自来水的使用

和冲水厕所使用的健康行为报告率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此之外其他由社会家庭变量影响的健康行为在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

儿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从饮食习惯偏好分析上来看,饮食习惯偏好的健康行为报告率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指标Z评分比较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的HAZ、WAZ、WHZ、BAZ比较显示除了0~6儿童HAZ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几项健康指标Z评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比较〔%(n/N)〕

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lth related behavior between minority and Han children

健康相关行为少数民族汉族χ2值P值社会家庭变量自来水的使用55

2(58/105)71 8(547/762)3 6210 057 冲水厕所的使用23 8(25/105)35

0(267/762)3 4540 063 母亲在家58 8(57/97)41 5(257/619)5 4780 019 父亲在家54 6(53/97)34 8(215/618)8 8110 003 母亲受教育程度32 5(27/83)52

2(298/571)5 6380 018 父亲受教育程度39 4(37/94)61 1(367/601)6 5860 010 医疗保险28 6(30/105)49 1(374/762)8 3330 004饮食习惯偏好吸烟83

3(10/12)39 5(32/81)4 4670 035 饮酒75 0(9/12)34 6(28/81)4 3060 038 喜欢

软饮料34 5(29/84)52 3(184/352)4 3750 036 喜欢蔬菜47 0(39/83)66

5(167/251)3 8630 049 喜欢水果28 6(24/84)63 2(201/318)14 2370 000 喜欢

看电视36 6(30/82)63 4(225/355)8 1970 004 喜欢玩游戏26 9(21/78)62

8(123/196)13 6280 000 喜欢上网37 3(28/75)49 8(119/239)12 2520 000 喜欢运动32 5(26/80)66 3(212/320)12 2520 000

注:由于数据缺失,括号内的总人数为每项纳入健康相关行为比较项目的总人数

表2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平均健康指标Z评分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th indicators scores between minority and Han children

健康指标例数汉族少数民族平均年龄(岁)评分(分)汉族少数民族t值P值

HAZ63125 92-0 244-0 174-0 2060 837WAZ63125 92 0 113-0 548 2 2340 029WHZ63125 92-0 117-0 787 2 2450 028BAZ699939 60-0 011-0 221 2 3770 019

注:HAZ=身高别年龄Z评分,WAZ=体质量别年龄Z评分,WHZ=身高别体质量Z评分,BAZ=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0~6岁儿童健康用HAZ、WAZ、WHZ三项指标评价,7~19岁儿童健康用BAZ指标评价;Z评分的计算根据评分标准在进行评分计算时删除HAZ>3 且HAZ<-5、WAZ>5且WAZ<-5、WHZ>5且WHZ<-4、BAZ>5且BAZ<-4的异端值[4],纳入Z评分计算的总人数为867人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中,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儿童之间大部分行为有差异。以健康行为分析,儿童过早的接触烟和酒都会影响其健康,这些行为在儿童中属于危险性极高的危险健康行为,可能会导致儿童的健康存量降低。危险行为健康报告率显示12岁以上少数民族儿童吸烟、饮酒率高于汉族儿童组,而在研究初期对偏好变量进行定义的时候进行了习惯认知处理,也就是说,进行了儿童对于有利和有害健康行为的认识归总,这就说明少数民族儿童对于此类危险健康行为的认知较汉族儿童要差。研究同时也显示了汉族儿童对于利于健康的水果、蔬菜摄入以及运动这些良好健康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少数民族儿童群体,这也反映出了在对良好健康行为选择的认知上汉族儿童普遍优于少数民族儿童。不过,也可以看出,汉族儿童的软饮料、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等偏好又相对少数民族群体要高,本研究认为这可能

与生活环境有关,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汉族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些商品,从而影响了儿童的健康行为选择。

对于儿童来说,其健康行为的认知和选择有很大部分来自父母的引导,社会家庭变量显示了父母在儿童的健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儿童的知识储备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成为造成两组行为差异的主要诱因,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则会规范儿童进行健康的行为,同时也能引导儿童进行健康行为偏好选择。参加医疗保险的两组报告率也反映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意识比较薄弱的事实[5]。

在对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儿童健康行为分析的比较中,健康指标Z评分直接显示

了少数民族儿童健康评分较汉族儿童健康评分差。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研究纳入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社会家庭变量以及饮食习惯偏好中,危险的健康行为如:吸烟、饮酒等比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等对健康的影响更直接,同时,汉族儿童促进健康的行为发生率相对高于少数民族儿童,所以汉族儿童健康Z评分相对

较好。虽然不排除某些危险健康相关行为可能与少数民族长期养成的习俗有关,但是倡导健康有益的健康行为方式以促进少数民族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刻不容缓的。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行为规范和健康水平有待提高,而改善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水平还须得到社会和其家庭与父母的支持[6],建议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健康

意识教育。缺乏必要的健康意识,很有可能使得儿童健康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导致健康状况异常。在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意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儿童父母健康行为意识的教导。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些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并不符合现代卫生习惯,增大了儿童接触危险健康行为的几率,而儿童又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其对于健康行为的认知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少数民族的父母应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行为导向,改变自身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尽量避免儿童沾染危险的健康行为,同时教导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益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和促进少数民族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汉族儿童来说应该尽量避免其沉迷于电视、游戏、电脑这些影响健康的危险行为,虽然这些危害健康的行为在短时期可能不会直接明显的影响到儿童的身体质量,但是长期持续的危险健康行为将会对儿童今后的健康造成影响[7-9]。

关心儿童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发展,从健康行为的规范入手加强改善和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人群健康,少数民族儿童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种族的差异其健康更是不容忽视。提升少数民族儿童健康的发展说到底就是需要提升整个儿童家庭的健康意识,同时社会也有责任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保健系统的建设,宣传一些积极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通过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引导适时地增强儿童的健康意识,让他们在成长中懂得自我保健知识,积极寻求健康的健康相关行为,同时避免一些有害健康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曹镇富.我国城乡儿童健康状况差异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2 刘国琴,黄学贵,郭泽芊,等.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68-1270.

3 沙永红,康祖铭,刘云贵,等.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体检者体质指数、血压特点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72.

4 Yusi Ouyang,Per Pinstrup-andersen.Health inequality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and Han populations[J].World Development,2012,40(7):1452-1468.

5 Jianghong Li,Chun Luo,Nicholas De Klerk.Trends in infant/child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atancy indigenous populations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8,32(3):216-223.

6 Hong Liu,Hai Fang,Zhong Zhao.Urban-rural disparities of child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china from 1989 to 2006[J].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12,11(3):3-16.

7 顾和军,刘云平.中国农村儿童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J].南方人口,2012,27(1):25-33.

8 吴红丽,李淮安.秦皇岛市海港区2~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9):1404.

9 郝桂梅,邢轶娟,赵晶,等.张家口市幼儿园新入园儿童健康状况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22):3475.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教育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民族初中生95%以上都来自偏僻穷困的边远山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导致他们见少识陋,胆小,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稍差些,但他们淳朴,肯吃苦,有勤奋精神。民族初中生在生理、心理特征方面所显露出来的情感不稳定性(易产生情绪冲动),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控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易于造成行为上的过错,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心理问题。二OO一年五月,我校参加了凉山州教科所承担的省级课题《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将《民族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异常与教育研究》确定为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二OO 一年六月,我校对全体初中生1186人,其中民族初中生793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针对我校学生实际专门编写了一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时,54%的学生回答感到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而有4%的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考试焦虑已达较严重的程度。同时有63%的学生处理与父母、同学的关系问题方面感到困难,15%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不知原因的情绪低落、抑郁现象;

而能正确疏导调节自己心理的学生则不足10%。为此,学校认真研究这一调查结果,并形成共识:要下大力气,在全校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族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实验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我校民族初中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策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使我校民族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维护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根据民族初中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探索出一条提高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路子,达到增进民族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民族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表现 我校把民族初中生所发生的各类心理障碍的表现概括成七个方面内容: 1、学校适应不良; 2、情感、情绪障碍; 3、学习障碍; 4、行为障碍; 5、个性障碍;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比较研究 孙钰;曹乾;章蓉;陈露 【摘要】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为提升儿童健康以及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合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 2009年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汉族儿童(762人)和少数民族儿童(105人)的健康相关行为(社会家庭变量、饮食生活习惯)报告率以及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儿童健康指标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在社会家庭变量方面(父亲在家、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在家、母亲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饮食生活习惯方面(吸烟、饮酒、喜欢软饮料、喜欢蔬菜、喜欢水果、喜欢看电视、喜欢玩游戏、喜欢上网、喜欢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体质量别年龄Z评分(WAZ)、身高别体质量Z评分(WHZ)、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险健康相关行为影响了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应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意识教育,通过社会和家庭共同促进和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4(017)001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 【作者】孙钰;曹乾;章蓉;陈露 【作者单位】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5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更受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以往的儿童健康研究更倾向于城镇化,忽略了少数民族儿童健康行为的研究。作为国家儿童健康发展的长远计划来说,了解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分布有助于制定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从家庭、社会等方面减少危险的儿童健康相关行为,从而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 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该项目包括了较为详尽的居民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在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9个省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本研究主要采用了CHNS 2009年的数据,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汉族和少数民族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所以研究样本选取0~19岁的调查对象,总共有903人,除去数据有缺失的样本,最终进入分析的样本有867人。 1.2 健康相关行为的选择和处理根据2009年CHNS儿童调查表,从社会家庭变 量和饮食习惯变量两方面选择健康相关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其中社会家庭变量包括:父母是否在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自来水使用、冲水厕所的使用、有无医疗保险;饮食习惯变量包括:吸烟、饮酒、儿童对饮料的喜欢程度、对蔬菜的喜欢程度、对水果的喜欢程度、对电视的喜欢程度、对游戏的喜欢程度、是否能上网以及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报 告 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探讨其相关因素。通过问卷 调查和心理评估,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青少年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与社会经济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1. 引言 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变革,少数民族青少年面临着多重压力,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教育机会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了全面 的数据收集。我们选择了多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并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调查。在问卷中,我们涵盖了心理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还使用了心理评估工具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估。 3. 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少数民族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 (2)社会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经济困难和社会 地位低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家庭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关系紧张、 父母离异等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4)教育水平也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可 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在社 会层面上,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家庭层面上,加强家庭关系、提供心理支持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及其相关 因素。这些结果对于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机制和解决方案,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医生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健康中的挑战和关注

医生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健康中的挑战和 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疗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于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之中的一些健康问题。作为医生,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医生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健康方面的挑战,并强调他们的关注。 一、少数民族健康挑战 1. 文化差异 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少数民族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与汉族人有所不同。医生需要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以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医疗服务。 2. 医疗资源不足 相对于发达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医生在这些地区面临着较大的困扰。医生需要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少数民族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 语言障碍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多样,医生需要面对不同的语言障碍。理解少数民族患者的需求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医生可以通过提供翻译服务或与当地医生共同合作来克服语言障碍。 二、弱势群体健康挑战 1. 经济困难 弱势群体通常面临经济困难,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生需要面对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如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 2. 健康教育不足 弱势群体中,健康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知识欠缺。医生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 社会歧视 一些弱势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这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医生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 三、医生的关注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医生应该: 1. 了解文化多样性:医生应该学习和理解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便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治疗。

空心病的民族差异和少数民族健康研究

空心病的民族差异和少数民族健康研究 空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病的类型,近年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然而, 在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对空心病的发病率和健康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探讨空心病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表现差异以及对少数民族健 康研究的意义。 一、空心病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发病率差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空心病的发病率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显 著差异。以亚洲地区为例,东亚地区的华人和日本人患空心病的比例 较低,而南亚地区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居民则患空心病的比例较高。 这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二、少数民族对空心病的健康表现 除了发病率的差异,少数民族在空心病的健康表现方面也存在差异。以美国为例,由于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群中存在较高的空心病发病率, 相关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在发病前期的症状表现方面与主流人群有所 不同。因此,针对少数民族的空心病预防和治疗策略可能需要有针对 性的调整。 三、少数民族空心病研究的意义 少数民族空心病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健康差异,更重要的是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 过对不同民族患者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特定人群中的高危因素,并针

对性地进行宣教、干预和治疗。此外,针对不同民族的空心病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全球卫生公平。 四、少数民族空心病研究的方法 在进行少数民族空心病研究时,需要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学分析、生活方式评估等方法。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可以全面了解不同民族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此外,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基因差异,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准确的判断和指导。 结论: 空心病的发病率和健康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少数民族空心病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全球卫生公平。因此,针对不同民族的空心病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学分析、生活方式评估等多种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结果。这将有助于改善不同民族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推动全球空心病防控的进程。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前往城市学习和工作。同时,祖辈们留在家里照看家庭,导致上百万的孩子留在农村地区,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更是异常普遍。这些留守儿童必须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压力上升等等。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介绍了相关解决方法。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 缺乏父母关爱 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缺乏父母的关怀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问题。留守孩子发现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感到孤独和沮丧。他们会想念父母,但无法表达他们的感受。压力和焦虑感会开始逐渐增加,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面临心理压力 留守学生要面对许多他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例如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摩擦等,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容易感到受挫和失望,这对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情感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 影响学习能力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精神上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

这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他们可能会考虑许多问题,例如父母何时返回,生活费用等问题。因此,留守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少的时间和更少的能力。 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 加强教育 教育资源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良好的心理支持,例如心理咨询、课外活动和安全学习环境等。 2. 建立社会网络 建立留守儿童的社会联系网络以加强他们的社会支持。当他们在家乡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向他们提供帮助和鼓励。这将有助于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稳定性。 3. 增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父母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他们可以定期与孩子沟通,与他们保持联系,并且尽可能少地让孩子感难过和孤独。父母回家度假的时候,尽可能抽取一定时间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参加其他活动,以便他们扩展社交圈。 4. 陪伴心理健康成长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居民健康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 是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健康问题。为了了解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讨。 从统计数据来看,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以云南省为例, 根据2015年的调查,该省的新生儿死亡率为12.21‰,在全国排名第三,且疟疾和结核病等传染病在该省的发生率也较高。此外,民族地区的居民健康意识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的滋生。 1.饮食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民族地区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导致了 许多疾病的发生。例如,云南的傣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习惯于食用大量的酸笋和泡菜等 腌制食品,这些食品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致癌作用。 2.环境污染 在民族地区,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水资源污染、气体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一些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 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劣,缺乏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使得儿童和老年人易受感染。 3.文化传承问题 在一些民族地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传统的医疗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与现代医疗技术相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些传统医师通过火疗、刮痧等方式治疗 一些疾病,但是却不能解决一些需要直接手术和现代医疗技术支持的疾病治疗。 4.经济落后 部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很多居民没有资金去购买辅助设备和药品,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占据了一定的难度。此外,经济落后还将导致一些地区没有足够的医 疗设备和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总的来说,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综合和复杂的问题,如果要从 根本上改善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健康教育 和宣传力度,协调卫生资源,加强医疗队伍的培训和配备,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化医疗 技术。另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参与和推动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 水平,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福建闽东地 区为例 黄重;叶一舵 【摘要】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就学环境的改进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十多年前相比,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改善。但是无论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需要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探讨畲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发掘畲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开展教育干预研究。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3页(P100-102) 【关键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作者】黄重;叶一舵 【作者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355000;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5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 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 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 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 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 一至高三6个年级1 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 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03年为了了 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 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 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2006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 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1 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1国内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1.1经济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地域上看,城市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城镇少数民族其次,最后为农村少数民族[1]。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SCL-90总分大于城镇学生,其中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分子、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即农村学生更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孤僻和抑郁情绪[2-4]。但是也存在极个别的相反情况,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5]。从家庭经济条件上看,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状况优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群,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经济条件呈现显著相关性,即经济条件越好,心理健康状况愈佳[6-8]。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恐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越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将云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多方面问题均比北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严重。可见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深远。经济条件是决定人群能否生活舒适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虽然不能决定人群的幸福度,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生活水平。如果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就会感受到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焦虑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愤慨,而这些都是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的诱因。在经济条件这个框架之下,语言、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也成为了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如非汉语言少数民族因与外民族的沟通存在语言障碍,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再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9-10]。其原因可能是在沿海地区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结构转型也较为容易。但是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的限制不易摆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某些宗教信仰和特殊民俗也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从有无宗教信仰上看,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11]。而具有相似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民俗习惯的不同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如傈僳、景颇、怒族的中小学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民俗习惯(火把节),他们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也相似[12]。又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氐羌民族聚集区,人们对生殖器有普遍的崇拜,子嗣为先的思想使得妇女常年在家且视孕育生命为最高使命[13],这无形中剥夺了女性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男性保持着对生殖的敬畏并产生男性优越感而轻视女性,这样的心理在走出部落后得不到满足,容易遭受挫折打击而出现心理问题。

最新对湘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湘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湘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进展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打工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多数研究者[]1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据报道,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亲情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 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 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 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 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 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正常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即使有条件上学的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厦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得不到根

本的保障, 其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极易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 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胜格。在学校里, 他们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 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堪忧,教育严重缺失,辍学严重。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比较, 湘西州整体辍学率有所下降, 但是相对于全省来说还比较高, 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尤其是留守儿童辍学率呈上升趋势[]3。因此,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一定作用,也有助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希望引起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关注。

云南大学彝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云南大学彝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作者:黄镇 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7年第11期 云南省是一个彝族聚居的省份,彝族人口占总人口35.6%。云南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本省,彝族学生在云南大学学生中占5.58%。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调查的文献非常多,但是针对于彝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进行研究调查的文献很少。为此,本文对云南大学彝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以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和研究提供补充和参考。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云南大学彝族学生分布在云南省各个地州市、县、乡镇,从小生活在云贵高原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风俗和文化。本文通过对云南大学彝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对在读彝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掌握和了解云南大学彝族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揭示其体质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大学彝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文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库、搜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关于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著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1.2.2 调查法本次调研覆盖云南大学的2014 级、2015 级彝族、汉族学生8 436 名。针对云南大学2015 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彝族大学生471 名其中男生180 名,女生291 名。随机分层抽取参考样本汉族学生1 000 名,其中男生500 名,汉族女生500 名。 1.2.3 数理统计法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处理,统计结果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处理选取样本量、标准差、均值、P 值、t 值表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大学彝族与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表1 是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云南大学彝族汉族学生身高体重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云南大学彝族汉族男生身高体重独立样本t 检验P=0.002;云南大学彝族汉族女生的独立样本t 检验P=0.242,检验测试结果比较得知,汉族男生、女生的身高明显高于彝族男生、女生。 2.2 云南大学彝族与汉族学生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分析 表2 表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云南大学彝族汉族学生肺活量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云南大学彝族汉族男大学生肺活量独立样本t 检验测试结果比较得知:彝族汉族男生肺活量P=0.129无明显差异,彝族汉族女生肺活量P=0.085,无明显差异但是通过肺活量均值可以看出彝族男生、女生的肺活量比汉族男生、女生的均值大,由此可以看出彝族男生、女生的肺活量比汉族男生、女生的肺活量略好。因此可以推断彝族男生、女生的肺器官的通气功能以及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略好于汉族男生、女生。

我国3—6岁幼儿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3—6岁幼儿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作为我国处于3-6岁年龄段幼儿而言,受影响的重要因素是相关的政策、幼儿教育、家庭等诸多方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今后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必须立足于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运用适合于幼儿健康的活动方式与方法,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本文当中重点阐述了我国3-6岁幼儿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期能够为幼儿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幼儿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引言 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潜在资源。对于3-6岁年龄段幼儿而言,由于其身心发育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幼儿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为:良好的身心发育、健康的身体体质、快乐的心理情绪等方面,而这也即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人文环境、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我国当前处于3-6岁年龄段幼儿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国对于3-6岁幼儿健康方面的研究,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具有开展研究的数量较少、起步较晚的特点。因此,我国对处于3-6岁年龄段幼儿的健康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 一、3-6歲幼儿健康的现状 1.体质健康测试普及率低 通常而言,由国家体育总局来对我国处于3-6岁年龄段的幼儿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进行测试,监测的时段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由于幼儿时期是一个较快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其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具有较大的变化,当前的幼儿健康测试较低,样本数据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幼儿健康的实际情况,难以有效的掌握处于多个年龄段幼儿群体健康成长的变化特性。 2.心理水平及社会适应水平不高 现今,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发展较快。开展评估的方式,也在从单一化的国外量表的方式递进到适宜我国幼儿实际情况的自我编制的量表,因此,所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综合近期相

云南大理白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云南大理白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朱寿祥;王玉洪 【摘要】为了解云南大理白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差异,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对2005年和2010年的白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白族、汉族低年龄段青少年的速度素质下降趋势已逐步得到遏制,且个别年龄段有所提高,但高年龄段仍呈下降趋势.2)白族青少年耐力素质有所提高,而汉族青少年耐力素质却下降.3)白族、汉族青少年的下肢肌肉力量、爆发力素质呈增长趋势,且白族青少年的提高幅度大于汉族青少年.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0)003 【总页数】5页(P120-124) 【关键词】云南大理;白族;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作者】朱寿祥;王玉洪 【作者单位】禄丰县第一中学,云南禄丰 651200;昆明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49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能力,是一个人体质

强弱的外在表现[1].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关乎我国未来发展.云南是一个多民 族的边疆省份,而白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因此,本文拟通过对2005年和2010年云南大理白族与汉族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以更好地掌握其身体素质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差异,为云南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云南白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白族自治州7~18岁的白族和汉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中:2005年白族青少年为1 359人,汉族青少年为1 745人,共3 104人;2010年白族青少年为1 684人,汉族青少年为1 827人,共3 511人. 1.2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云南大理7~18岁白族和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 指标进行测试(指标见表1),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8.0对测试所得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并将该数据与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的青少年各年龄段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表1 青少年各年龄段身体素质指标对象指标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7~12岁男50 m跑立定跳远50 m×8折返跑女50 m跑立定跳远50 m×8折返跑13~18岁男50 m跑立定跳远1 000 m跑女50 m跑立定跳远800 m跑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度素质比较分析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速度素质包括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反应速度)、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动作速度)和快速位移的 能力(位移速度)[2].对于运动素质来说,速度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人体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成长状

藏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比较

藏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比较 徐涛;韩少梅;朱广瑾;刘军廷 【摘要】目的: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探讨藏族和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四川省随机抽取1440名年龄10~18岁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 n=707)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汉族青少年(n=733)。用Biodynamics BI-310身体成份分析仪对青少年进行 身体成分检测。结果藏族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略低于汉族(男性:150.06 cm比154.03 cm, P<0.001;女性:147.28 cm比151.06 cm, P<0.001)。藏族 青少年男性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与汉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藏族青少年女性的平均体重和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体重指数略大(19.33 kg/m2比18.46 kg/m2,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瘦体重都显著低于汉族(男性:35.20 kg比39.05 kg,P<0.001;女性:32.25 kg比35.60 kg,P<0.001),而脂肪体重明显高于汉族(男性:5.90 kg比3.40 kg, P<0.001;女性:9.65 kg比7.25 kg, P<0.001);藏族青少年的脂肪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汉族,但去脂体重指数显著较低。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百分比分别比汉族高6.62%和6.42%(P均<0.001)。10~17岁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比同性别同年 龄组的汉族青少年高4%~7%。结论生长在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因遗传和环境 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身体成分状况不同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汉族青少年。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的汉族青少年。%Objective To compare body composition between Tibetan adolescents and Han adolescents with a large-scale population survey .Methods Totally, 707 Tibetan adolescent living in a 3000-meter-altitude area and 733 Han adolescents living in a low-altitude area, all aged from 10-18 years, were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止是关注身体健康,对心身健康投入 了更多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早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增加成年后精神疾病发生风险,给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本文将就近10 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拟根据综述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县实 际情况对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希望能为我县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供可行的干预策略。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卫生健康的内容,WHO认为健康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当均健康良好[2]。个体的 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与自我与环境方面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现象: 1、心理健康问题负担严重。在世界范围内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 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可发展为成年时期 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患者面临其他身体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导致其比普通人 早10~20年死亡,同时自杀行为导致每年接近80万人死亡,给全球造成1万 亿美元的损失。抑郁症是全球青少年致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第三 大疾病负担,会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最新(2022)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 16.6%;有研究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 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为 19%、大学生约25%,随年级升 高呈递增趋势[3]。蒋跃跃[4]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但就诊 情况不容乐观。徐勇[5]等认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估计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