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MF系列机器人行走轴介绍

LMF系列机器人行走轴介绍

LMF系列机器人行走轴介绍
LMF系列机器人行走轴介绍

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増程方案提供商

机器人行走轴·机器人第七轴·机器人地轨

部件级供应·系列化产品·定制化服务

纽氏达特LMF系列机器人行走轴介绍

机器人行走轴又称机器人第七轴,机器人地轨,机器人导轨等,主要用于扩大机器人作业半径,扩展机器人使用范围功能,主要应用于焊接、铸造、机械加工、智能仓储、汽车、航天等行业领域。

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进取,致力于为每一款机器人提供最优的行走轴解决方案。为每一款机器人提供最优的承载平台、减速机和拖链。

LMF系列实现模块化生产,可以方便用户实现长度的扩展。对于吊装式应用我们也为客户提供了LMO-C、LMO-W、LMO=E三款产品供客户选择。

NSR为客户提供数十种的配置方案,根据客户的电气应用习惯和应用场景,我们提供包括全密封型、倍速旋转型、标准型等产品,也对您的传感器信号类型、润滑剂类型、拖链放置位置、缓冲器类型等的偏好提供选择。

扩大工作范围-提高利润率

LMF提供1000mm、2000mm、3000mm、4000mm、6000mm长度的标准化产品,因此,它们可以被组合成任意的有效轨迹长度,用于快速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标准化的模块产品也为客户便利的安装、调试以及低的维护、售后成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机器人学概论

《我看机器人》 学院:理学院 学号:5502211005 姓名:黄志涵 班级:应用物理学111班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也将会更进一步。机器人原本起源在美国,但其在美国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日本。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本劳动力短缺,大部分需要劳动力的工厂得不到劳动力,所以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用机器人代替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本文通过三部分简要阐述有关机器人一些发展和应用,以及未来机器人更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器人,机器人发展史,关键技术,分类,应用 正文: 第一部分:机器人的发展史 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机器人历史有了如下的发展: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 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

仿人机器人

听讲座《仿人机器人的发展和最新技术》心得首先江山老师通过一段精彩视频让我们对机器人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江山老师对ALDEBARAN Robotics公司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自由度、传感器两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针对实物做硬件的过程;随后江山老师详细讲解了电子架构和软件环境的相关知识并介绍了世界机器人大赛的相关情况;在讲座的最后,江山老师还现场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机器人。这场讲座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仿人机器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双足步行机器人,迄今已成功研制出的各种能静态或动态步行的双足机器人样机及在双足机器人领域理论研究上的成果推动了仿人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加藤一郎于1973年,从工程角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仿人形机器人WABOT-1。1980年出现WL-9DR(Dynam’s Refined)双足机器人,用步行运动分析及重复试验设计步态轨迹,用以控制机器人的步行运动。1986年,加藤实验室又成功研制了WL-12步行机器人,该机器人实现了步行周期2.6s、步幅30cm的平地动态步行。1996年11月公司首次展示了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仿人机器人P2,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人性化自主双腿步行机器人。1997年10月HONDA公司又推出了仿人形机器人P3,是一台完全自立的人性化双腿步行机器人。在此基础上,ASIMO才得以诞生,2004年12月15日,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推出了新一代“ASIMO”机器人,它是世界上首批遥控式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 仿人机器人步态模式可分为静态步行、准动态步行和动态步行。在静态步行中,机器人的质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始终不超越支撑多边形的范围;而在动态步行中,质心的投影在某一时刻可以超越支撑多边形。研究表明,动态行走时关节驱动力矩较静态行走时小,是仿人机器人研究的必然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仿人机器人步态规划不仅取决于地面条件、下肢结构、控制的难易程度,而且必须满足运动平稳性、速度、机动性和功率等要求。为提高仿人机器人的智能化,仿人机器人中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如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陀螺仪、视觉传感器、接近觉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而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具有可以同时测量3自由度力和3自由度力矩的优越性,使得常被安装在机器人脚底用于测量地面反力。机器人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基于传感器的控制。 仿人机器人是能够与人相互影响的最理想的机器人,它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且还能用它的设计者根本想象不到的方式去完成各种任务,它会自己适应非结构化的、动态的环境。开展仿人型机器人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发展,而且将大大提高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控制水平。通过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机动性、可靠和安全性以及与人类环境的完美的融入性,使得仿人机器人融入人类的生活,和人类一起协同工作,从事一些人类无法从事的工作,以更大的灵活性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机器人学概述

安徽工业大学 2015级工程硕士期末考核答题卷 专业:机械工程 课程:机器人学 姓名: 学号:1521190215

2017年1月

第一章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产业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和发展、国外国内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机器人的概念与发展 2.1 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的问世, 大约是25年前;微处理机的诞生, 大约是15年前。正是由于微处理机的出现, 以及各种LSI、VLSI的飞跃发展, 才使得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机能大幅度提高, 从而使数百种不同结构、不同控制方法、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终于在八十年代,真正进人了实用与普及的阶段, 并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威力与经济效益。 那么, 什么是工业机器人?回答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仍在专家们的争议之中, 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明确定义。美国机器人协会(RIA)对机器人的定义是:“ 所谓工业机器人, 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作业, 根据种种程序化的运动来实现材料、零部件、工具或特殊装置的移动并可重新编程的多功能操作机。”日本产业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是:“ 所谓工业机器人, 是在三维空间具有类似人体上肢动作机能及其结构, 并能完成复杂空间动作的多自由度的自动机械” 或“根据感觉机能或认识机能, 能够自行决定行动的机器(智能机器人)。” 不管各国机器人专家们如何定义和解释工业机器人,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这就是人们开发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最终目标, 在于要研制出一种能够缥合人的所有动作特性——通用性、柔软性、灵活性的自动机械。 2.2 机器人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了机器人的发展。人们通常把机器人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这一代机器人是从60年代后半叶开始投入实际使用的,目前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又叫做自适应机器人,它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类利用感知信息以改善机器人性能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初期,到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其装配线上的机器人装配了视觉系统,宣告了感

基于ADAMS的仿人机器人行走仿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第26卷第4Vol.26No.42012年4月Apr.,2012 收稿日期:2012-02-28 作者简介:肖乐(1981—),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器人,智能控制. 常晋义(1955—),男,山西忻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 殷晨波(1963—),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车辆动力学. 基于ADAMS 的仿人机器人行走仿真 肖乐1,常晋义1,殷晨波2 (1.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2.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210009) 摘要:采用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 进行建模和动力学仿真,提供机器人三维 实体模型、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以及动画仿真.采用控制系统专业软件Matlab 进行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控制关节目标轨迹、稳定控制算法并输出驱动力矩.通过ADAMS/Controls 接口模块建立起Matlab 与ADAMS 之间的数据接口.联合仿真方法为实现仿人机器人在线控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仿人机器人;虚拟样机;行走稳定性;联合仿真 中图分类号:TP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4-0073-06 由于仿人机器人研制的复杂性,有必要在物理样机制造之前先建立一个虚拟样机系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机器人双足行走的状态,通过模型计算出各个关节的驱动力矩、ZMP 点的变化轨迹等,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高物理样机研制成功的概率[1-4].为了准确地建立仿人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发挥各类专业软件的优势,本文采用ADAMS 软件进行建模和动力学仿真,并在Matlab 中建立控制系统,Matlab 将机器人关节力矩控制指令传送给ADAMS ,ADAMS 将通过建立虚拟位置传感器将关节角实时反馈给Matlab ,实现联合仿真.1ADAMS 虚拟样机建模 ADAMS (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 )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5-6].它由几十个模块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模块为ADAMS/View 用户界面模块和ADAMS/Solver 求解器,通过这两个模块可以对大部分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ADAMS/View 提供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基本操作环境,包括样机的建模和各种建模工具、样机模型数据的输入与编辑、与求解器和后处理等程序的自动连接、虚拟样机分析参数的设置、各种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同其他应用程序的接口等.ADAMS/Solver 是求解机械系统运动和动力学问题的程序.完成样机分析的准备工作以后,ADAMS/View 自动调用ADAMS/Solver 模块,求解样机模型的静力学、运动学、或动力学问题,完成仿真分析以后再自动地返回ADAMS/View 操作界面. 在ADAMS 中建立的仿人机器人虚拟样机模型及基本组成部件与主要关节如图1所示,其简化条件为: ①腿和地面都是刚性的,不考虑其弹性特征;②忽略纵向平面和横向平面的动力学耦合;③足与地面有足够

机器人行走轴使用保养说明书

机器人行走轴 使用保养说明书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行走轴使用保养手册 (1) 1.概要 (3) 2.点检.保养 (3) 2.1日常点检 (3) 2.2一个月点检 (3) 2.3三个月点检 (4) 2.4六个月点检 (4) 2.5一年半点检 (4) 2.6三年点检 (5) 3保养 (5) 3.1驱动部加油 (5) 3.2减速机加油 (5)

1.概要 本节指出了行走轴的使用和点检项目要领。请参照本内容,实施点检整顿。 2.点检·保养 本章节介绍了行走轴使用中的定期点检项目和要领。请务必按照本章节实施 定期点检。还有,有关机器人以及机器人控制器的详细保养,请参照各相关使用 说明书以及保养说明书。较长时间停止使用时,建议在长假之前,进行机器人备 份。有关备份方法,请参照机器人使用说明书。 2.1日常点检 对各部位进行清扫,并且目测检查各组件有无损坏。检查以下项目: 编号 点检项目 点检内容 点检时间 1 有无振动、异常声音 滑块运行是否顺畅,齿轮运行是否平稳 日常 2 定位精度有无变化 重复位置有无偏差 日常 2.2一个月点检 每个月点检以下项目: 序 号 点检项目 点检内容 点检时间 1 电缆有无异常 各电缆插头有无松动 1月 2 有无松动、不稳固的 零部件 各个联接件无松动、不稳固现象 1月 3 齿条、齿轮状态 齿条、齿轮表面应覆盖润滑油层,齿条、 齿轮表面无污迹及异物 1月 4 LM导轨状态 LM导轨表面是否无油,是否无污迹及异 物 1月 5 LM导轨滑块 滑块移动时滚珠是否有异常声音 1月

2.3三个月点检 每三个月或是累计运行100km后,检查以下项目: 序 点检项目 点检内容 点检时间 号 1 齿条 全行程涂布指定润滑油(AFB润滑脂) 3月 2 LM导轨 轴承部油充足(AFB润滑脂) 3月 3 机器人固定螺丝 机器人固定螺丝是否有松动 3月 4 拖链接头螺丝 拖链接头螺丝是否有松动 3月 2.4六个月点检 序 点检项目 点检内容 点检时间 号 1 齿条螺丝 齿条螺丝是否有松动 6月 2 LM导轨螺丝 LM导轨螺丝是否有松动 6月 3 减速机底座紧固螺钉 减速机底座紧固螺钉是否有松动 6月 4 减速机更换油脂 减速机是否需要更换油脂 20000小时 5 硬限位螺丝 硬限位螺丝是否有松动 6月 6 导轨安装螺丝 安装导轨的膨胀螺丝是否有松动 6月 2.5一年半点检 每隔1.5年或是累计运行时间达到5760小时,点检以下项目: 编号 点检项目 点检要点 1 电池 请更换电池

机器人四大家族介绍

机器人四大家族介绍 ?行业资讯 ?时间:2014-01-15 ?来源:速途网 ?编译:毛文杰 ?我要投稿 近来关于谷歌大量收购机器人公司的新闻满天飞。据说,截止目前,谷歌眼镜成功收购了九家机器人初创公司,正在强势进入机器人领域。 机器人如此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被称为机器人4大家族的制造商吧。 一、瑞士abb ABB(Asea Brown Boveri),是一家瑞士-瑞典的跨国公司,专长于重电机、能源、自动化等领域。在全球一百多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总公司设于瑞士的苏黎世。ABB的股票分别在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及纽约的股票市场上上市买卖。 ABB 的营收有一半以上是来自欧洲市场,五分之一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四分之一来自北美和南美洲市场。 ABB有两个核心事业部,电力技术事业部和自动化技术事业部,分别对客户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 ABB是机器人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早在1974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ABB拥有当今最多种类的机器人产品、技术和服务。目前,abb机器人业务部的全球装机量已超过16万台,是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 ABB是位居全球500强之列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ABB的技术可以帮助电力、公共事业和工业客户提高业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2万名员工。ABB在中国拥有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活动。在中国的1.5万名员工,在60个不同城市服务于27家本地企业和38个销售与服务分公司。 ABB五大业务部门之一——机器人业务部的全球总部于2006年迁到上海,使上海成为ABB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区域。上海机器人业务部全球研究中心是ABB公司继瑞典和挪威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三个相关业务的研发机构。自2005年成立以来,该中心已经在华取得了多项研发成就和荣誉,2005年,全球发布第一个塑料模具软件

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调查

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特点,以行走机构为主要内容详细分析了日本、美国等几种仿人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及其技术指标,根据国外的样机设计,分析了仿人机器人的控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就国外仿人机器人发展对中国仿人机器人发展的差异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仿人机器人,技术,双足步行 1概述 仿人机器人在过去的10多年特别是近5年中发展迅猛,自从有关综述文章发表以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行走机构是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对于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是从对行走机构的研究开始的,日本旱稻田大学在1973年研制成功了最早具有记载的双足步行人形机构WABOT-1。本文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内仿人机器人的近期发展,对行走机构的发展做重点介绍。 2 仿人机器人近期发展特点 现如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进行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据韩国的一个经常更新的仿人机器人网站统计,2005年3月5日,世界上共有76各仿人机器人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日本36个,美国10个,韩国7个,英国4个,中国3个,瑞典2个,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保加利亚、伊朗、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各有1个,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其他各国的竞争实力。 2005年2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行走机构,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展示了基于这种行走机构的样机。

这种行走机构的概念来自一个简单的玩具:行走企鹅。这个企鹅臀部有两个没有动力的关节分别支撑两条直腿,该企鹅可以沿着斜坡摇摇晃晃的行走而下,这就是被动动力行走者。问题是在平地上企鹅不会行走,研究人员贡献在于设计了仅用少量驱动器就可以在平地上行走的行走机构。以Asimo为代表的传统仿人机器人每一个关节都用一个驱动器。新行走机构则不同,它的关节分为有驱动和无驱动两种,以康奈尔的设计为例,机器人每条腿的自由度为5个(臀1,膝2,踝2),其中只有一个踝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双手摆动各有一个自由度,通过机械结构由双腿带动,左腿带动右臂,右腿带动左臂。走动时,感知到左足触地时,右踝驱动右足踢开地面,使右腿摆动至左腿前方,完成一步,反之亦然。新行走机构的特点是节省能源,据说只需要通常行走机构的十分之一的动力,另外,新型步行机器人走路时一起一伏,跟人没什么两样。Delft设计和康奈尔的设计大致相同,只是采用气动驱动,MIT的设计则为每条腿有6个自由度,其中两个踝部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从录像看,康奈尔和Delft的机器人的行走姿态是令人满意的,但似乎它们只能有一种走法.不象每个关节都采用独立驱动方式的传统仿人机器人那样可以通过编程获得不同的步态.至于MIT模型,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方法,但其蹒跚的步态令观看者对其机构设计难以接受.实际上,研究者不止以上3家,日本Asano等人的被动动力步行模型基于能量约束并考虑了ZMP判据。 传统行走机构的研究继续瞄准动作的质量。本田提出新一代Asimo的步行速度要增加到2.5公里/小时,跑步速度增加到3公里/时,主要措施是添加腰部关节以在行进时扭摆.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均匀,协调完整.打太极拳是对仿人机器人动作质量的最好检验.各公司和业余爱好者正在寻找更好的设计和控制,以便在今后的机器人太极拳比赛中一决高低。探讨人类行走和奔跑时的各种动作方式。研究仿人机器人动态步行控制方法是研究重点2004年底前,本田公司宣布了新一代Asimo计划,寻求更强的行动能力,更佳的与人沟通,以及在真实世界中更机敏的反应能力。ZMP判据仍是二足步行机器人各种控制方法的基本依据.最早提出ZMP判据的南斯拉夫学者Vukobratovic最近对ZMP判据35年来的发展作了总结,Lim和他的同事除了以仿人机器人上身躯干的摆动来补偿下

机器人技术大作业

可编辑版 《机器人技术》大作业 (2015年秋季学期) 题目工业机器人概述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报告提交日期2015年12月5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内容及要求 1.以某种机器人(如搬运、焊接、喷漆、装配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仿生鱼、蛇等仿生机器人;军用及其它机器人等)为例,撰写一篇大作业,题目自拟,以下内容仅作参考: 1)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包括各部分名称、功能、传动等); 2) 机器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3) 机器人的控制及轨迹规划; 4) 驱动及伺服系统设计; 5) 电气控制电路图及部分控制子程序。 2.题目自拟,拒绝雷同和抄袭; 3.参考文献不少于7篇,其中至少有2篇外文文献; 4.报告统一用该模板撰写,字数不少于5000字,上限不限; 5.正文为小四号宋体,1.25倍行距;图表规范,标注为五号宋体; 6.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1枚钉; 7.提交打印稿及03版word电子文档,由班长收齐。 8.此页不得删除。 评语: 成绩(20分):教师签名: 年月 日

工业机器人概述 机器人学是当今世界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机械学、电子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中,往往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完成复杂的极限工作任务。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机械和电气一体化的自动机械设备和系统,它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完成各种任务。它结合制造主机或生产线,可以形成一个单一的或多台机器自动化系统,在无人参与下,实现搬运、焊接、装配和喷涂等多种生产作业。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生产高度自动化设备。 一、工业机器人特性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一代机器人的开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迅速发展起来,工业机器人的最重要的特性概括如下。 1、可编程。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柔性自动化。工业机器人能根据工作环境不同、做出相应规划和变化,因而在小批量多品种的高效柔性制造过程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是柔性制造系统(FMS)的重要组成部分。 2、拟人化。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结构上类似于人体行走、腰转、大臂、小臂、手腕、手爪和部分,在控制上有计算机类似大脑。此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具有许多类似生物传的感器,如皮肤接触传感器、力传感器、负载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声传感器、语言功能等。该传感器提高了自适应能力。 3、通用性。除了专门的特种工业机器人外,一般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例如,更换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夹具、工具等)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4、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但总结起来就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不仅具有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记忆、语言理解、图像识别、推理和判断等能力,这与微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可以验证一个国家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水平。 二、工业机器人组成 工业机器人系统由三大部分和六个子系统组成。三大部分:机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六个子系统: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觉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 1、驱动系统,要使机器人运行起来,就需给各个关节即每个运动自由度安置传动装置,这就是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可以是液压传动、气动传动、电动传动,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应用的综合系统;可以直接驱动或者通过同步带、链条、轮系、谐波齿轮等机械传动

仿人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仿人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姓名:王建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指导教师:马宏绪 20031101

能力;目前,ASIMO代表着仿人机器人研究的最高水平,见图卜2。2000年,索尼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仿人机器人SDR一3X,2002年又研制出了SDR一4X,见图卜3。日本东京大学也一直在进行仿人机器人的研究,与Kawada工学院合作相继研制成功了H5、H6和H7仿人机器人,其中H6机器人高1.37米,体重55公斤,具有35个自由度,目前正在开发名为Isamu的新一代仿人机器人,其身高1.5米,体重55公斤,具有32个自由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也在从事PINO机器人的研究,PINO高0.75米,采用29个电机驱动,见图卜4。日本Waseda大学一直在从事仿人机器人研究计划,研制的wL系列仿人机器人和WENDY机器人在机器人界有很大的影响,至今已投入100多万美元,仍在研究之中。Tohoku大学研制的Saika3机器人高1.27米,重47公斤,具有30个自由度。美国的MIT和剑桥马萨诸塞技术学院等单位也一直在从事仿人机器人研究。德国、英国和韩国等也有很多单位在进行类似的研究。 图卜1P2机器人图卜2ASIMO机器人图1.3SDR-4X机器人图1-4PINO机器人 图卜5第一代机器人图l-6第二代机器人图1.7第三代机器人图1—8第四代机器人 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国内也开展了仿人机器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主要有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从事仿人机器人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研制机器人已有10余年的历史,该实验室在这期间分四阶段推出了四代机器人,其中,2000年底推出的仿人机器入一“先行者”一是国内第一台仿人机器人。2003年6月,又成功研制了一台具有新型机械结构和运动特性的仿人机器人,这台机器人身高1.55米,体重63.5公斤,共有36个自由度,脚踝有力 第2页

机器人第七轴

机器人第七轴系统 武汉米兰尼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自2005年开始生产机器人第七轴,吸收德国技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在技术上优于德国原产,在价格上是德国的一半,这样在国内市场上有比较明显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生产和现场安装,总结了很多相关经验,每一次都可以为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每一次都能与机器人厂家、机床设备厂家等在联合调试过程中交出完美的答卷。一、第七轴系统即机器人行走轨道系统,主要包括: 1.轨道基座 优质铸铁铸造的16米长轨道基座,这一点非常关键,目前虽然国际上都采用焊接轨道基座,但基本上基于德国和日本,其实在德国和日本,很多机床也是焊接床身,这个和他们的相关技术息息相关,在国内,很多大型机床厂家也尝试用焊接床身,但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一没精度,二在使用过程中变形特别大,基本上难以调整过来,说白了就是国内材料、焊接工艺和设备、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跟德国和日本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这个第七轴这么长,想达到一定的精度和寿命,目前在国内是难以实现。所以武汉米兰尼公司采用铸造基座,铸造基座显然比焊接基座性能要好得多,在精度方面,在变形方面,在吸收震动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两条15米长高精度直线滚动导轨; 14米长用于小车驱动的精密大模数齿条; 线性轴装有润滑系统,能持续提供自润滑和除尘刮屑系统。2.安装机械手的移动小车: 承载能力为6000kg移动小车 移动小车与机械手的连接尺寸符合“机器人”公司技术要求及通过“机器人”公司认可。 日本FANUC生产伺服电机作为主驱动; 高分辨率编码器; 伺服电机通过行星变速器驱动齿轮齿条。 3.控制系统

FANUC 0iT控制系统: 主控制柜包括:主开关以及熔断器、马达过载保护以及低电压保护、电源稳压以及变压装置、具有操作面板及显示屏; 日本FANUC伺服控制单元;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 强电柜及弱点柜及操作面板。 4.安全、防护装置: 软件限位; 组合行程开关限位; 轨道两端装有机械式停车器。 轨道基础防护板。 二、第七轴系统主要功能描述: 1.机械手移动小车移动与定位: 机械手移动小车在直线方向上的移动与定位可通过操作面板及显示屏直接编辑,理论上在直线轴有效行程范围内,可以设置无数个定位点。位置精度由编码器精确检测,通过伺服系统控制电机保证,重复定位精度在±0.06mm范围之内。 移动速度在0~30m/min范围内根据操作要求任意设置。 2.系统程序控制: 第七轴系统与“机器人”的信号接口及“机床”系统接口全部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从而保证相互之间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具备手动和自动两种运行控制方式; 手动方式下可单独操作某一个工位; 自动方式下按设定的运行程序自动运行。 3.安全保护 外用钥匙保护开关:当某个模架不用时(如:某个模架出现故障需维修),采用外用钥匙保护开关跳过此模架,这样不会因为人为的误操作或其他的意外而造成产品的报废。 急停按钮:每台模架具备在紧急情况时停止整个系统的急停按钮。

一说机器人产品介绍

金极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北京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音频领域,致力打造领先的移动音频社交平台新生态,创建网络音频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方式。 2015年公司顺利完成A轮融资,加快在内容、平台、终端方面的发展,聚合优秀主播、整合优质内容、运用先进技术、推出国内领先的移动音频社交平台一说,拓展了一说宝宝机器人、一说智能云镜等一系列智能硬件终端产品 建立出内容+平台+终端的移动音频业务生态,为用户提供极致音频业务体验。 主要功能 一说宝宝为您分忧,4大特性解决宝宝成长烦恼: 智能语音成长伙伴 智能对话陪伴孩子探索世界,智能识别和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语言习惯,形成相关知识图谱,陪宝宝聊天、唱歌、学习,让宝宝茁壮成长。 白问百答智能启蒙 只需一句“宝宝,你好”或者抚摸一说宝宝的额头便可唤醒智能语音,智能对话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探索世界的愿望不再孤独。 中英互动趣味课堂 在玩乐中让孩子爱上英语,中英互译,培养咱家小小翻译官 亲友群组社交互动 为宝宝打造专属线上交流群,可实现多方互聊,绑定专属微信公众号平台即可开启亲情互动。长按鼻子发送信息,短按鼻子听取消息 即刻分享温情点播 通过微信号平台即可远程点播音频传到机器人点播录制引子传播温情话语陪伴宝宝。工作不在家?一说宝宝帮您传达温情! 学习助手习惯养成 平台内容实时更新,即可推荐随时随地获取最新内容,满足孩子好奇心。微信公众平台与“一说APP”平台儿童音频同步,海量资源 故事音乐知识百科 成语故事.科学故事.神话故事.名人故事...您想让宝宝听的,我们都有卡通音乐.中英儿歌.睡眠音乐...让孩子成为小小音乐家~ 奶嘴级硅胶呵护宝宝

仿人机器人自主学习之路

仿人机器人的自主学习之路-机械制造论文 仿人机器人的自主学习之路 文/罗定生 罗定生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使机器人具备智能,目前对人类来说还是一项巨大挑战,甚至“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以人的智能行为能力为蓝本,从机器人环境知觉组织、交互与协作、知识获取与推理、自主认知与高级决策等角度展开机器人的智能性研究,正成为现阶段机器人领域研究的主题。设计和制造机器人并使之具有类人的智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自上世纪中叶第一台可编程机械手及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包括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军事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由于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因此机器人成为体现各国科技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引发了全球研究的热潮。 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综观机器人研发的历程,从最早我国西周出现的“歌舞伶人”、古希腊人发明的“自动机(Automata)”,到当下各国研发的各类先进的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从探索概念原型、面向程控机械、注重自主功能到强调高智能水平等发展阶段。 1954年,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机械手)和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相继问世,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诞生;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名为Shakey的第一台自主移动机器人,机器人以独立可移动个体的身份出现在世人

面前;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制了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人形机器人,与人们长期期待的真正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梦想实现了接轨。 机器人学涉及众多学科的技术革新以及来自人们生产生活的大量实际需求,促使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然而,重中之重是机器人行业巨大潜在价值引发了各国政府的强大支持、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整合。正是这些力量的汇聚,架构了一个前景广阔的机器人产业。 随着与机器人学紧密相关各学科的不断突破和迅猛发展,机器人的研发有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末,一系列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井喷式地涌现。在2015年6月份由美国国防先进项目研究局(DARPA)举办的挑战赛上,登台亮相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先进机器人。几乎每一款先进机器人的研制都有其相对应的强大力量作支撑——美国国防先进项目研究局(DARPA)支持下的波士顿动力研究所(Boston Dynamics)大狗(BigDog)机器人、Petman机器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Atlas机器人与猎豹(Cheetah)机器人、欧盟框架计划(EUFP6, EUFP7, Horizon 2020)支持下的iCub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HRP系列机器人、日本本田公司的ASIMO机器人,以及韩国高等科技研究院的HUBO机器人等。 尽管机器人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如何使机器人具备智能仍然是一项具有极大挑战的课题。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便是:机器人能否具备智能?这是一个哲学性质的命题,对这一命题的完美解答,是以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基础的,那就是“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该问题与物质、宇宙、生命被学者并列为自然界的四大奥秘)。目前看来,在包括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在内的众多相关学科取得更大的根本性突破进展之前,该问题是无法予以完美解答的。

库卡机械手操作界面说明书

菜单栏 功能选择栏 命令栏 操作栏 路径栏 程序栏 对话框 状态栏 一、界面说明

确认: 将对话框中高亮的一行确认掉; 全部确认: 将对话框中所有的信息确认掉。 操作模式选择 鼠标操作机器人移动

操作模式选择: 键盘操作机器人移动 新建:新建一个文档或者文件夹 打印:将目前程序栏内的文件打印出来 存档:-> 还原:-> 软盘格式化:将控制柜内的软盘格式化 筛选:输入特定的信息,以便更容易地找出需要的文件 文件 二、资源管理器模式下的功能说明

全部:将所有信息存入软盘。注:如果程序过多,则有可能存档失败。此时需要单独将应用程 序存档,再将其它设置进行存档。 应用程序:将程序栏内的所有程序存入软盘中 机器参数:将不同型号机器人的参数存入软盘中 配置:-> 登陆数据:将机器人操作时候的操作记录存入软盘中 输入/输出端配置:机器人和外围设备通讯接口配置 输入/输出长文本:机器人和外部设备通讯的基本通讯协议配置 库卡工艺包:为每个行业不同应用专门开发的工艺软件的配置 配置

请参看存档,还原即将存档的资料重新拷贝回机器人 输入/输出端:-> 输入/输出端驱动程序-> 提交解释程序-> 状态键:如果有安装库卡工艺包,则功能选择栏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键 手动移动-> 用户组:有三个对应选项:用户,仅可以进行基本操作;专家:可以使用高阶编程语句进行软 件编写;管理员:可以对系统配置进行更改。 当前工具/基坐标:当前系统所用的工具类型或者基坐标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更换焊枪系 统以及外部轴系统需要用到此功能 工具定义:-> 开/关选项:-> 杂项:-> 配置

行走机器人运动结构特性分析

第19卷第3期湖 北 工 学 院 学 报2004年6月 V ol.19N o.3 Journal of H ubei Polytechnic U niversity Jun.2004 [收稿日期]2004-03-01 [作者简介]段成龙(1980-),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 [文章编号]1003-4684(2004)0620017202 行走机器人运动结构特性分析 段成龙,张 萌 (中国地质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介绍了行走机器人的发展、分类、结构和运动特性,并详细叙述了几种典型的机器人行走机构和特 点,最后介绍采用U G 设计软件对机器人结构设计的模拟仿真.[关键词]机器人;行走机构;仿真[中图分类号]TP24[文献标识码]:A 行走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于行走机器人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首先,要考虑移动方式,可以是轮式的、履带式的和腿式的等.其次,必须考虑驱动器的控制,以使机器人达到期望的行为.第三,必须考虑导航或路径规划.因此,行走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1 行走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技术发展现 状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形式的选型和设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在机器人机构方面,应当结合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及各种场合的应用,开展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行走机器人,研究能适应地上、地下、水中、空中、宇宙等作业环境的各种移动机构. 当前,对足式步行机器人、履带式和特种机器人研究较多,但大多数仍处于实验阶段,而轮式移动机器人由于其控制简单,运动稳定和能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正在向实用化迅速发展,从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月球车到美国最近推出的NASA 行星漫游计划中的六轮采样车,从西方各国正在加紧研制的战场巡逻机器人、侦察车到新近研制的管道清洗检测机器人,都有力地显示出行走机器人正在以其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方向之一. 2 几种行走机器人行走机构特点 2.1 轮式行走机器人 轮式行走机器人是机器人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机 器人,滚轮由电机直接驱动,它一般是将具有独立驱动装置、换向装置和制动装置的滚轮安装在由电机驱动的腿结构的末端,这些机构和装置在增强了行走机器人可操作性能的同时,也增加了机器人的重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机动性能.图1所示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轮式机器人从动轮式机器人 . 从动轮式机器人作为特殊的轮式机器人,其滚轮是作为从动轮,滚轮上无任何附加主动力,通过水平连杆、垂直连杆和滚轮的协调动作,利用滚轮受到的法向摩擦力远大于切向力的特点,可以使系统受到的摩擦力合力指向前方,产生机器人驱动力,驱动机器人运动.从动轮式机器人可实现多种运动姿态,其功能相当于万向轮式行走机器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 该机器人是由四个装有滚轮的机械腿和机器人本体构成.每个腿有水平连杆和垂直连杆构成,四个腿协调运动.每个机械腿分别有两个直流控制电机驱动.第一个电机控制水平连杆的前后摆动,另一个电机控制垂直连杆内外摆动.根据运动形式,确定四个腿的水平连杆的初始摆角,通过四个腿上的水平连杆和垂直连杆的协调动作,可以调节机器人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使机器人按要求的路径滑行.

工业机器人概述

工业机器人概述 摘要: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设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由来;发展;应用领域 0 引言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 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专门系统。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 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因其灵活性高、输出功率大、定位精确的特点,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以其高效 高质、稳定的运转工作,工业机器人为所在行业的高效生产和稳定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图1 工业机器人 1 工业机器人的由来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剧中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本意是苦力,即剧作家笔下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力。它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20世纪40 年代中后期,机器人的研究与发明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关注。50年代以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能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操纵机械手,如图0.2所示,这是一种主从型控制系统,主机械手的运动。系统中加入力反馈,可使操作者获知施加力的大小,主从机械手之间有防护墙隔开,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窗或闭路电视对从机械手操作机进行有效的监视,主从机械手系统的出现为机器人的产生为近代机器人的 设计与制造作了铺垫。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 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1959年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UNIMATION的VAL(very advantage language)语言也成为机器人领域最早的编程语言在各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传播,也是各个机器人品牌的最基本范本。其机械结构也成为行业的模板。其后,UNIMATION公司被瑞士STAUBLI收购,并利用STAUBLI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得以改良发展。日本第一台机器人由KAWASAKI从UNIMATION进口,并由kawasaki模仿改进在国内推广。

仿人形机器人的设计

赛伯乐人形机器人:第一部分- 设计 伊斯梅特·灿德德,穆罕默德·萨利姆·纳赛尔,蒋树声叶Tosunoglu萨布里佛 罗里达国际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西弗拉格勒街10555 迈阿密,佛罗里达州33174 305-348-6841 cdede00阿https://www.doczj.com/doc/2f19337022.html, 摘要 创造类人型机器人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可以完成人类复杂动作,具有自主决策功能,能够帮助人类,甚至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的机器人。建立类人型机器人一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虽然目的看似简单,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呈现一种命名为赛伯乐的仿人机器人的概念,像双足动物一样行走,然后切换到四足的运动模式。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想的系统标准,设计方案和最终设计选定以及通过运动学的分析得到仿人机器人的模拟方案。 关键字:仿人形机器人,赛伯乐机器人,双足,四足1.引言 构建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是简单地设计一个可以完成人类复杂运动和能够真诚地帮助人类的机器人。尽管其目的简单,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相当困难。例如前本田工程师实现了他们梦想建立一个进的仿人机器人,花了超过18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断的学习,探究和实验,也走了不少的弯路。[1] 行走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静态和动态步行。静态步行人形机器人包括完整的移动身体的齿轮的基地脚区域,与此同时其他脚抬起并前进。这种机器人是从运动学角度(轨迹,或位移控制)来设计和控制的,结果是有相当大的脚以一个缓慢的速度行走。一个静态步行

双足足动物,如本田P3的人形机器人,“不移动很像人并且能量效率低下。它移动与nonpendular外观相似,本田2000机器人在行走时需要大约2kw功率,他需要的功率是同样大小人类的肌肉工作功率的20倍[1]。动态稳定性需要快速行走和多样的地形。在行走时重心不在支撑腿区域内时,机器人在下一个动态平衡区域时就会失衡。 被动动态步行可增加到三分之一组不同类型的步行过程。无动力玩具士兵或企鹅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发明,它们可以沿着缓坡行走而没有任何电机的控制。通过对它们的腿和胳膊的长度和大众的仔细选择,这些玩具在行走时保持平衡而消耗很少的能量(来自重力)。这种模型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行走,但他们的结构很简单。使用这个作为起点,可以添加更多的自由度,可以添加驱动和控制实现更加流畅的运动。 研究的目的是趋向于设计简单且能够实现更多功能。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个静态步行具有能力从两足改变到四足模式运动,以下部分提供一段到目前为止人形机器人研究历程。最后,介绍了最终设计理念的选择过程,最终设计的详细解释和提出离了初步的步态定义。 2、仿人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三十年有了明显提高,机器人开始用于工业主要在装配生产线上。当他们发展得更智能的时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相互作用不断提高。 仿人机器人研究加速使得机器人智力水平的增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下阐述了机器人从简单的机械发展到动作形态都像人的类人型机器人的历程[2]。 古希腊的工程师ctesibus 让器官和水中与移动数字结合起来。 1774年瑞士发明家彼埃尔和Henri-louis jacquet-droz创造一些最复杂的机器人,他们的自动抄写员研制成功。这个栩栩如生的男孩可以画写任何长达40个字符的消息。一个女性的机器人演奏钢琴又是他们的另一重大发明之一。 1801约瑟提花发明了一种用打孔卡操作的纺织机器,这台机器被称为一个可编程纺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