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七年级上古今异义

1.唯危楼一座危古义高今义危险;

2.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居十日居古义经过今义居住;

4.相委而去委古义舍弃今义委托;

5.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6.死者十九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数词;

七年级下古今异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为“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为“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为“常人”;

今义“多数人”。

王子曰:古义为“王安石自称”

今义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义“死去的父亲”;

今义“古人”

不闻机杼声今义:用鼻子闻

古义:听到

旦辞爷娘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八年级下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

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五柳先生传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送东阳马生序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小石潭记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楼记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满井游记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九年级上古今异义

涉世家

1.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胜

古义:到处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 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今义:死

4.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今义:会面

5. 比.至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6.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身,亲自今义:身体

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古义:德行高尚的人今义: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3.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4.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5. 长跪而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凋落

6. 休.祲降于天古

古义:吉祥今义:常用作休息

7.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8. 徒.以有先生

古义:只今义:徒弟

隆中对

1. 遂用猖蹶,至于

..今日

古义:到达今义: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2. 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

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3. 于是

..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关系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5. 凡.三往

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6. 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自称今义:孤单

7.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8. 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把今义:许可.

词五首

1. 可怜

..白发生

古义:可惜,值得惋惜今义:值得怜悯

出师表

1.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 诚宜开.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开始营业

5.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6.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 臣不胜受恩感激

..

古义:感动激奋今义: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9. 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10. 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11.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12.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13.晓畅

..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顺

14. 不宜偏私

..,使外异法也

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15. 臣本布衣

..,躬耕于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6. 先帝知臣谨慎

..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17.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8.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古义:任务今义:效果

19. 不效.则治臣之罪

古义:实现今义:效果

九年级下古今异义

公输

1. 吾知所以

..距子矣

古义:用什么(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虽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古义:虽是这样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孟子》两章

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2.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指在一定疆界的地方

4.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起,指被任用今义:分发

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6.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7.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今义:走远路

8.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用的器皿。今义:豆子

刿论战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古义:独自专有今义:指专心,专一

4. 忠.之所属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5. 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 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两次,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可以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或可能

9.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规劝今义:讽刺

2. 窥.镜

古义:照,看今义:偷看

3. 明日

..,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4. 今齐地方

..千里

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

5.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义:批评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 谤讥

..于市朝

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

7. 臣之妻私.臣

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没有一个今义:不,不要

9. 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身边的近臣今义:表围,大约

愚公移山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方形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来加强语气今义: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或用作姓氏

3. 何苦

..而不平

古义:何愁,哪怕今义: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

4.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诗经》两首

1. 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指方位,与“左”相对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8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86邑人可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

(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87父利其然也。(同上)

(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8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90会宾客大宴。(《口技》)

(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9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92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93一狼洞其中。(同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9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

(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1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1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12石青糁之。(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13石青糁之。(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14卧右膝。(同上)

(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15诎右臂支船。(同上)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16而竖其左膝。(同上)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17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1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

(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20故外户而不闭。(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2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2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2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24每至晴初霜旦。(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2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

(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2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27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2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马。

2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3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31与余舟一芥。(同上)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5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55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5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57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58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5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60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61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62策之不以其道。(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6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

(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64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5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66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同上)

(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6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68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6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70如鸣环,心乐之。(同上)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1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7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7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7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楼记》)

(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7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7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7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开)翅膀一样。

79泉而茗者。(《满井游记》)

(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80泉而茗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81 而歌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82红装而蹇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83作则飞砂走砾。(同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84作则飞砂走砾。(同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3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涉世家》)

(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33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

(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35卒中往往语,皆指目胜。(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36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B锐得的武器。

37乃丹书帛曰“胜王”。(同上)

(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38狐鸣呼曰:“大楚兴,胜王。”(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39天下苦久矣。(同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4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41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2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

(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43(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

(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4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4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

(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46外结好权,修政理。(同上)

(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

47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4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4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5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5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5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九年级(下)

5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名词用作动词)入侵。

55.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二章》)(名词用作动词)包围。

5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57.因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5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59.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60.苦其心志。(使动)使……痛苦。

61.劳其筋骨。(使动)使……劳累。

62.敌国外患。(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6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动)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6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名词作动词)通“德”,这里是感激。

6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刿论战》(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66.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67.吾妾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6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也”

(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亮)

(3)客从外来,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2)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将谓语放到句首.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1) “之”为标记.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当,“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弗之怠.正常语序是:“弗怠之”译为:不放松读书. 之.代词当宾语.

(3)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何以战? 正常语序是: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何”:代词充当宾语.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其两膝相比者。正常语序是: 其相比者两膝。

例3:盖简桃核修狭者。正常语序是: 盖简修狭者桃核。

例4:尝贻余核舟一。正常语序是: 尝贻余一核舟。

四.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2: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于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被动句

(1)没有标志词语,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常见的固定格式句式

(1)“不亦……乎”相当于“不也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相当于“凭什么”

例:何以战.即:凭什么作战?

(6)“所以”相当于“用来……的办法”“……的原因”

例:所以动心忍性即: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

例: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即:这是后汉倾颓衰败的原因。

(7)以是/是以即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为陛下。

(8)得无……乎”即“怎能……不呢”

例: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9)“然则……”即:虽然(既然)这样,那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初中课文文言文整理(七年级)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 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他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合称“柳白”。有“诗豪”之称。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整理教案资料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整理 《世说新语》二则 【常识】 *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氏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里称《世说新语》为“名士教科书”,赞之“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 古代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班昭…..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释义】 內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古今异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举一反三: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差: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乘,趁 【特殊句式】 省略句(省略介词)、判断句→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倒装句(宾语“何”前置)→白雪纷纷何所似? 省略句(省略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字词释义】 期:约定(古今异义:古-约定今-日期) 日中:正午时分 舍:舍弃 去:离开(古今异义:古-离开今-前往) 乃:才 不:(通假字)通“否” 委:舍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 《孙权劝学》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四)课文分析 精品文档

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 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 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精品文档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支付宝首页搜索“933314”领红包,每天都能领。付款前记得用红包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书下注释整理

《世说新语》两则 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加点字词: 寒雪日内集 ..雪骤: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俄而 ..:________________ 与儿女讲论文义 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期日中 太丘舍去 ..: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 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 3.句子翻译: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撒盐家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内容: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和称谓有什么不同? 5.主旨归纳: 《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元方的故事,表现出了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论语》十二章 1.文学常识:①《论语》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②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解释加点字词: 不亦说.乎:___________吾日三省 ..吾身: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 3.长句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20、虽有嘉肴《礼记》---------------------------------------第五单元25、河中石兽纪昀---------------------------------------第六单元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10、木兰诗---------------------------------------------------- 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第六单元30、狼(蒲松龄)-----------------------------------------------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伤仲永》 王安石 字音:环谒[ya]泯[mǐn]然称[chan]夫[f ú] 虚词用法 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 于:(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1)还自扬州——从。 (2)并自为其名——自己。 然:(1)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通假字 (1)扳——通“攀”,牵,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3)名词作状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原文)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初中文言文复习整理 一、解释加点词要点 1、了解文言实词的单音节构词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例如,“老师”、“红彤彤”等。但是在文言文中,绝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也就是一个字构成的。因此,在解释文言加点词语时,就必须把单音节的词,解释为双音节的词。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齐”解释为“齐国”,“师”解释为“军队”,“伐”解释为“攻打”,“我”解释为“我国”。再如,解释《出师表》中“臣不胜受恩感激”中的“感激”,必须作为两个词来解释,“感”,解释为“感动”;“激”,解释为“激动”。 2、区分古今词义异同现代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古汉语到了今天,词语发生了很多改变,有的古义消失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语缩小了,还有的词义变的与今天截然不同了。例如,解释《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指“猪牛羊作为祭品”,而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或生命”,如“牺牲生命”、“牺牲个人利益”,这里的词义就是扩大了。再如,在解释《为学》中“西蜀之去南海”的“去”时,就要解释为“距离”或“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就大相径庭。

3、注意文言通假在古代,尽管有些汉字还没有造出来,但是古人照样能够表达出来那些还没有造出来的例如汉字的意思。例如,往返的“返”,在两千年前还没有造出来,因而,在《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就借用了“反”字来替代“返”。又如,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古人又借用“亡”代替没有造出来了“无”。文言通假现象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利用近音与同音字来代替。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居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还”字替代“旋”字;《核舟记》中,“左手倚一衡木”句中,“衡”字替代“横”字。②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这两个句子中,用“汤”与“齐”分别代替了“烫”与“剂”。③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在《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句中,利用形声字“材”代替了声旁字“才”。④利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句中,“厝”是形声字,用它代替形声字“措”。 4、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通常都是有几个意思。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积累词义。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句中“舍”,解释为“舍弃”,而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舍”则解释为“房屋”。又如“许”字,在《小石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