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七年级上古今异义

1.唯危楼一座危古义高今义危险;

2.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居十日居古义经过今义居住;

4.相委而去委古义舍弃今义委托;

5.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6.死者十九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数词;

七年级下古今异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为“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为“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为“常人”;

今义“多数人”。

王子曰:古义为“王安石自称”

今义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义“死去的父亲”;

今义“古人”

不闻机杼声今义:用鼻子闻

古义:听到

旦辞爷娘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八年级下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

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五柳先生传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送东阳马生序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小石潭记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岳阳楼记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满井游记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九年级上古今异义

陈涉世家

1.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陈胜

古义:到处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 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今义:死

4.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今义:会面

5. 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6.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身,亲自今义:身体

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古义:德行高尚的人今义: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3.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4.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5.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凋落

6. 休.祲降于天古

古义:吉祥今义:常用作休息

7.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8. 徒.以有先生

古义:只今义:徒弟

隆中对

1. 遂用猖蹶,至于

..今日

古义:到达今义: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2. 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

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3. 于是

..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关系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5. 凡.三往

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6. 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自称今义:孤单

7.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8. 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把今义:许可.

词五首

1. 可怜

..白发生

古义:可惜,值得惋惜今义:值得怜悯

出师表

1.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 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开始营业

5.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6.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 臣不胜受恩感激

..

古义:感动激奋今义: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9. 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10. 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11.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12.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13.晓畅

..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顺

14.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15.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6. 先帝知臣谨慎

..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17.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8.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古义:任务今义:效果

19. 不效.则治臣之罪

古义:实现今义:效果

九年级下古今异义

公输

1. 吾知所以

..距子矣

古义:用什么(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虽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古义:虽是这样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孟子》两章

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2.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指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

4.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起,指被任用今义:分发

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6.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7.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今义:走远路

8.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用的器皿。今义:豆子

曹刿论战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古义:独自专有今义:指专心,专一

4. 忠.之所属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5. 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 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两次,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可以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或可能

9.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规劝今义:讽刺

2. 窥.镜

古义:照,看今义:偷看

3. 明日

..,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4. 今齐地方

..千里

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

5.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义:批评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 谤讥

..于市朝

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

7. 臣之妻私.臣

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没有一个今义:不,不要

9. 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身边的近臣今义:表范围,大约

愚公移山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方形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来加强语气今义: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或用作姓氏

3. 何苦

..而不平

古义:何愁,哪怕今义: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

4.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诗经》两首

1. 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指方位,与“左”相对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8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86邑人可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

(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87父利其然也。(同上)

(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8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90会宾客大宴。(《口技》)

(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9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92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93一狼洞其中。(同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9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

(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1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

(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1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12石青糁之。(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13石青糁之。(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14卧右膝。(同上)

(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15诎右臂支船。(同上)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16而竖其左膝。(同上)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17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1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

(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20故外户而不闭。(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2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2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2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24每至晴初霜旦。(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2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

(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2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2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2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马。

2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3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31与余舟一芥。(同上)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5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55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

(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5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57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58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5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60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61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62策之不以其道。(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6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

(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64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5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66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同上)

(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6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68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6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70如鸣环,心乐之。(同上)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1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7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7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7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7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7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7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9泉而茗者。(《满井游记》)

(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80泉而茗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81 而歌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82红装而蹇者。(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83作则飞砂走砾。(同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84作则飞砂走砾。(同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3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33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

(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35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36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B锐得的武器。

3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

(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38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39天下苦秦久矣。(同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4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41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2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

(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43(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

(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4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4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

(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46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

(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47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4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

(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4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5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5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5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九年级(下)

5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名词用作动词)入侵。

55.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二章》)(名词用作动词)包围。

5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57.因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5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59.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60.苦其心志。(使动)使……痛苦。

61.劳其筋骨。(使动)使……劳累。

62.敌国外患。(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6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动)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6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名词作动词)通“德”,这里是感激。

6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66.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67.吾妾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6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也”

(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2)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将谓语放到句首.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1) “之”为标记.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当,“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弗之怠.正常语序是:“弗怠之”译为:不放松读书. 之.代词当宾语.

(3)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何以战? 正常语序是: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何”:代词充当宾语.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其两膝相比者。正常语序是: 其相比者两膝。

例3:盖简桃核修狭者。正常语序是: 盖简修狭者桃核。

例4:尝贻余核舟一。正常语序是: 尝贻余一核舟。

四.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被动句

(1)没有标志词语,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常见的固定格式句式

(1)“不亦……乎”相当于“不也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相当于“凭什么”

例:何以战.即:凭什么作战?

(6)“所以”相当于“用来……的办法”“……的原因”

例:所以动心忍性即: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

例: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即:这是后汉倾颓衰败的原因。

(7)以是/是以即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为陛下。

(8)得无……乎”即“怎能……不呢”

例: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9)“然则……”即:虽然(既然)这样,那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考生可以利用整合和拆分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

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佳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继承哲学和道德理念的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诵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解这个环节,而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诵读”不可忽略。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实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有些却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这几个字连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水准,纵使悟性极大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没有多大协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度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旧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种现象还是存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水准?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注意积累,增强词语和句式练习 如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达成,别无他法,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面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能够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自己动脑、动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②日.与对酌() 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 【答案】遂/相近/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翻译: 【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