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随着17世纪茶叶的出口,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欧洲人称我们的茶叶为“神奇的东方树叶”。虽然茶叶如此出名,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这种树叶吗?茶叶当中又含有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吧。

茶叶中含450余种有机物,主要类别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等。此外,茶叶还含有40余种无机矿物元素,例如K、Ca、Mg、Co、Fe、Mn、Al、Na、Zn、Cu、F、I、Se等[1]。这么多的物质本文不便一一赘述,这里只介绍两种最重要的成分——儿茶素和咖啡因。

儿茶素又称儿茶精、儿茶酸或茶单宁,分子式为C15H14O6·xH2O。它是茶水中最主要的成分,在茶多酚中约占75%-80%,是茶的苦涩味来源之一。儿茶素的外观是白色至黄色粉末或无规则晶体,无特殊气味。含结晶水的儿茶素熔点是93-96℃,不含结晶水的则在175-177℃之间。溶于甲醇,可溶于热水、乙醇、冰醋酸和丙酮,微溶于冷水、乙醚,不溶于苯、氯仿和石油醚。它属于黄烷醇衍生物,同时也是类黄酮物质,具有强还原性。另外,儿茶素还具有明显的酚的特性,能使重金属和蛋白质沉淀,属于鞣质[2]。

图1 儿茶素的分子结构[3]

儿茶素的医学功效非常多。第一,临床调查显示,儿茶素可以加强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氧化和能量消耗从而达到抑制肥胖的作用,尤其对内脏脂肪效果尤佳[2]。因此,它可以降低我们的血脂,带走人体内的垃圾。这就造就了儿茶素的第二个功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2]。第三,它能除去体内部分有害重金属离子[4]。由于儿茶素属于酚类物质,所以在溶液中会自动解离出H+和酚根离子。酚根离子上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含有孤对电子,而金属离子通常具有空电子轨道,故氧原子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与之形成配位键,从而使儿茶素的酚根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当然,儿茶素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结构也不尽相同,此处仅以儿茶素和Al3+的螯合物为例。

图2 儿茶素和Al3+的螯合物[4]

第四,儿茶素还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2]。如前所述,它有强还原性,因此可以达到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作用。第五,儿茶素含氟,能够预防蛀牙。此外有临床试验指出,儿茶素能明显减少牙菌斑和减缓牙周病。第六,儿茶素还可以抑制人体肠道致病菌(如肉毒杆菌)、产生恶臭的细菌和皮肤病菌的活动,同时又不伤害有益菌(如乳酸菌),有清肠和清除排泄物臭味的功能,对湿疹疗效甚佳。第七,有一部分研究显示儿茶素有控制血压及血糖、降低胆固醇、抗辐射、防紫外线、抗突变等功用。第八,右旋儿茶素还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止泻、止血、抗病毒、杀真菌、减少丙酮及预防胃溃疡等多种作用[2]。

由此可见,儿茶素对人体的益处是非常大的。那么这是不是表明茶喝得越多越好呢?显然不是。大家根据常识都知道,喝茶过多会导致失眠。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接下来的一种物质了,它就是咖啡因。

咖啡因又名三甲基黄嘌呤、咖啡碱、茶毒、马黛因、瓜拉纳因子、甲基可可碱等,化学名是“1,3,7-三甲基黄嘌呤”或“3,7-二氢-1,3,7-三甲基-1H-嘌呤-2,6-二酮”,分子式为C8H10N4O2。咖啡因无臭,呈白色粉状或六棱柱状结晶,有强烈苦味。熔点是237℃。可溶于酒精、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嘧啶、吡咯、四氢呋喃,微溶于水、石油醚、醚和苯[5]。

图3 咖啡因的分子结构[6]

咖啡因最主要的功效当然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解除疲劳[5]。说到其中的原理,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物质——腺嘌呤核苷。它和它的受体结合后可以减缓神经细胞的活动,一般在睡眠时两者结合。咖啡因分子和它的结构类似,能够竞争性地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止腺嘌呤核苷和它受体的正常结合。然而咖啡因和腺嘌呤核苷的受体结合后非但不促使细胞活动降低,反而加剧其活动。其结果是神经细胞更加活跃[5],因而起到提神的作用。另外,咖啡因和腺嘌呤核苷的受体结合可以促使人体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增高[5],促进人体产能,使人精力充沛。

除了让人兴奋,由于咖啡因和腺嘌呤核苷的受体结合会提高机体中肾上腺素的含量,而肾上腺素又加快身体代谢,加速血液循环[5],消耗体内的储能物质,因此咖啡因还能刺激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并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脏血管[5]。而又因为代谢的增强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血液循环的加速又有利于此类废物的运输,所以咖啡因可以利尿[5]。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因让人兴奋的作用还使它有防止忧郁症的功效[5]。并且因为咖啡因的摄入会促进人体胃酸分泌,故咖啡因又能促进消化,改善便秘[5]。此外,咖啡因还能有效抵抗自由基和止痛,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提高药效[5]。

而咖啡因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呢?它在摄取后45分钟内被胃和小肠完全吸收,在肝脏中分解,由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特别是1A2同工酶)系统氧化,产生三个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副黄嘌呤约占84%,它的作用是加速脂肪分解,使体内甘油和脂肪酸含量上升。可可碱约占12%,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尿量。茶碱大约占4%,有舒缓支气管平滑肌的效果,可以用来治疗哮喘。这三种物质再经进一步代谢后,最终通过尿液排出体外[5]。

当然,咖啡因本身就是一种毒品,过量摄取对人体必然有害。首先,大量摄入咖啡因会让人体中毒,产生上瘾、过度兴奋、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尿频、肌肉抽搐、失眠和心悸等症状。另外,如前所述,咖啡因会使胃酸增多,导致消化道溃疡、糜烂性食道炎和胃食管反流病。如果摄入量再大一些,就会致死了[5]。而茶水中就含有咖啡因,所以由此可见,茶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

那么,我们该怎样科学饮茶呢?首先,我们要尽量喝淡茶——茶沏太浓,当心失眠!其次,茶叶的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为什么呢?第一,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有还原性,可以被空气氧化,尤其是在泡茶的热水中氧化速率更快,所以浸泡时间越长茶多酚的流失就越多,会失去营养价值。第二,茶叶冲泡次数过多会使其中的维生素消耗殆尽,丧失益处。第三,茶水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物是腐败性微生物的温床。泡茶的水通常很热,有利于这类微生物的繁殖,因此茶叶浸泡时间太长会使茶水发馊、变质,对人体有害[7]。所以,冲泡次数不过多、时间不太久的淡茶才真正对人体有益。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会得到这样一种感受:一片小小的茶叶居然有这样一堆深奥的学问!所以,请大家回想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树叶吗?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茶叶含有哪些成份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link?url=W2ag-ic33dM20-l2_tR7f4XoeBX6sh33Jsueng2JzRE 8eZIhIndzOp5s_dfMFGpChb6cshRD10wFQUVGv4eUlAiLXzUUT8ua_Imzin2xAOK

[2] 百度百科:儿茶素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link?url=vlUxFMlzpFyDJQak3l8NcNtTFNyKgqxl4vItYHakxTY JWCi3mqZZQ6LcCCi50H0rS0Wi0NHYx_K9lDGVO-lqMK

[3] 百度图片:儿茶素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5 %84%BF%E8%8C%B6%E7%B4%A0&step_word=&ie=utf-8&in=5921&cl=2&lm=-1&st=&cs=63849967 1,3627295794&os=214260082,2515225160&pn=1&rn=1&di=173501935750&ln=1923&fr=&&fmq =142010483284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ist=&ji t=&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2Fuploadfile%2F201106%2F20110609160542856 .jpg&adpicid=0

[4] 张玉艳,林秀坤儿茶素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及其生物学行为 [会议论文] 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5] 百度百科:咖啡因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link?url=ssITaeHScUngN-Ta9K7vgn0BxkboIc6cfSgg-qMWGKB qYEUKDCL1dxfHxRkQLaEm1Qb3mUcnnsXeOZuLqxULN_

[6] 百度图片:咖啡因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 5%92%96%E5%95%A1%E5%9B%A0&step_word=&pn=90&spn=0&di=91672790&pi=&rn=1&is=&istyp e=&ie=utf-8&oe=utf-8&in=8956&cl=2&lm=-1&st=&cs=2041796536%2C463928992&os=117920 923%2C3735031489&adpicid=0&ln=1000&fr=&fmq=1420128194225_R&ic=&s=&se=&sme=0&tab =&width=&height=&face=&ist=&jit=&cg=&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2FUpload File%2F2012122623383822805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jhjw 6_z%26e3Bv54AzdH3Fr6517vp_z%26e3Bwfrx%3Ft1%3Dd8a

[7] 百度文库:隔夜茶为什么不能喝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link?url=rsY5eCuPhJZCdh4MPYKBZg-6Ot1PxXUkV184OkmvxfY LOppCyaCTENikfY-nGKGgbGewTuwfTyR93hKK-jbl01wHxKlIFlLHduRxU7BteSC

茶叶化学分类编制说明

《茶叶化学分类》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二〇一六年八月三十日

目录 一、工作简介 (3) 1.1目的意义 (3) 1.2任务来源 (3) 1.3 前期所做的工作 (3) 1.4制标原则及标准化过程 (4) 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5) 2.1本标准方法的引入 (5) 2.2样品制备 (5) 2.3化学成分检测 (5) 2.4第一次特征性因子及判别方法的选择 (6) 2.4.1特征性因子第一次提取 (6) 2.4.2 Bayes判别分析结果 (7) 2.4.3新特征性因子提取 (8) 2.4.4 再次利用Bayes判别分析 (9) 2.4.5 非典型样品的剔除 (11) 2.4.6判别方法的选则 (11) 2.5逐步分类的基本思路 (11) 2.6判别模型的建立及逐步判别 (12) 2.6.1 完全发酵茶判别 (12) 2.6.2红茶黑茶判别 (13) 2.6.3白茶鉴别 (14) 2.6.4乌龙茶(青茶)判别 (15) 2.6.5绿茶和黄茶判别 (16) 2.7逐步判别结果 (16) 三、方法验证 (18) 四、意见稿讨论 (20)

《茶叶化学分类》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介 1.1目的意义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茶类的方法,主要是依赖其特征性加工工艺的不同,侧重在工艺特征的表述上,品质上侧重于感官审评,而缺乏量化的分类方法和指标,加上不同茶类之间加工工艺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单纯依赖加工工艺和感官指标已经很难实现对茶类进行正确的鉴别,这不仅对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判别带来了困难,而且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茶类不同感官审评评判规则有异,也容易造成对茶样认识的差异而导致贸易纠纷。 随着植物化学分类学和天然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检测技术、化学计量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量化的化学分类法在茶叶分类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制定茶叶化学分类方法不仅符合植物化学学科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茶叶行业中茶叶是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对于推进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叶国际间的公平、公正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由,提出茶叶化学分类方法标准——化学分类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1.2任务来源 2013年7月2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3[56]号《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3年国家第一批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茶叶化学分类》(计划编号:20131066-T-442)由安徽农业大学负责起草,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参与。 1.3前期工作 标准制定项目任务下达后,安徽农业大学组织专家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负责编制起草工作。编制组成立后,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收集茶样,茶样来源见表1。

茶叶的主要成分

茶叶的主要成分 谈到饮茶的作用,要从茶叶中的主要成分说起,各种茶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因为不管什么茶,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它们首先都是茶叶,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茶叶种类,例如楼主提到的“红茶、绿茶、茉莉花茶、铁观音、普洱”等等,一来是原料茶树所属的种略有差别,但主要还是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的不同,一般来说,它们只会改变茶叶的口感和香气,不会改变茶叶中的成分。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1、有机酸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约为干物质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虽然茶叶中柠檬酸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可以促进体内钙的排泄和沉积,如长期大量摄入,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 2、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过去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的功效主要有:能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抑制癌细胞、抗菌杀菌、抑制艾滋病病毒。 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 3、氨基酸: 分析表明,茶叶中至少含有25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8种,茶叶中就含有6种。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 4、蛋白质: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所以茶叶中蛋白质含量不是很高,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蛋白质是维持机体的生长、组成、更新和修补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通过氧化作用为人体提供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蛋白质遇到茶多酚,会产生很难溶解的鞣酸蛋白,对人体不利。 5、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兴奋大脑神经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过量饮(食)用,能扰乱胃液的正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随着17世纪茶叶的出口,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欧洲人称我们的茶叶为“神奇的东方树叶”。虽然茶叶如此出名,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这种树叶吗?茶叶当中又含有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吧。 茶叶中含450余种有机物,主要类别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等。此外,茶叶还含有40余种无机矿物元素,例如K、Ca、Mg、Co、Fe、Mn、Al、Na、Zn、Cu、F、I、Se等[1]。这么多的物质本文不便一一赘述,这里只介绍两种最重要的成分——儿茶素和咖啡因。 儿茶素又称儿茶精、儿茶酸或茶单宁,分子式为C15H14O6·xH2O。它是茶水中最主要的成分,在茶多酚中约占75%-80%,是茶的苦涩味来源之一。儿茶素的外观是白色至黄色粉末或无规则晶体,无特殊气味。含结晶水的儿茶素熔点是93-96℃,不含结晶水的则在175-177℃之间。溶于甲醇,可溶于热水、乙醇、冰醋酸和丙酮,微溶于冷水、乙醚,不溶于苯、氯仿和石油醚。它属于黄烷醇衍生物,同时也是类黄酮物质,具有强还原性。另外,儿茶素还具有明显的酚的特性,能使重金属和蛋白质沉淀,属于鞣质[2]。 图1 儿茶素的分子结构[3] 儿茶素的医学功效非常多。第一,临床调查显示,儿茶素可以加强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氧化和能量消耗从而达到抑制肥胖的作用,尤其对内脏脂肪效果尤佳[2]。因此,它可以降低我们的血脂,带走人体内的垃圾。这就造就了儿茶素的第二个功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2]。第三,它能除去体内部分有害重金属离子[4]。由于儿茶素属于酚类物质,所以在溶液中会自动解离出H+和酚根离子。酚根离子上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含有孤对电子,而金属离子通常具有空电子轨道,故氧原子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与之形成配位键,从而使儿茶素的酚根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当然,儿茶素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结构也不尽相同,此处仅以儿茶素和Al3+的螯合物为例。

龙井茶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龙井茶的主要化学成分 龙井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分下面4个方面 第一、茶多酚 第二、生物碱 第三、蛋白质与氨基酸 第四、维生素 【天姥绿】1、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的含量占茶叶中干物质总量的20%~35%。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黄素,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含量占于物质总量的1%一2%;花青素呈苦味,紫色芽中花青素含较高,如花青素太多.对绿茶品质不利,会造成滋味苦涩、叶底青绿等现象;茶叶中酚酸含量较低,它包括没食子酸、茶没食子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天姥绿】2、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茶叶中干物质的2%~5%,其他碱类含量甚微。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咖啡碱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天姥绿】3、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但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向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氨基酸是组成蛋向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一4%。茶叶中的氨基酸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5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与龙井荼香气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天姥绿】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含量占于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 等,其中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紊c、维生索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P和肌醇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档龙井茶含量为高,一般每100克高档龙井荼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 本文档由天姥绿整理!

茶叶成分

饮茶的知识 茶叶成分 《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李时珍《本草纲目》:“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廔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悦志,下气消食。” 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 东汉·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思。”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人有力,悦志。” 归纳所有关于饮茶功效的记载为:益思少睡、清热降火、解毒止渴、消胀气、消除疲劳、增强耐力、去痰治痢、利尿明目等。

养壶 茶壶给人的感觉是沉厚古朴,实用性与观赏性也使人乐于把玩,它在你手中就有如 有生命之物,它的生命在乎主人如何看待。看着一把茶壶由暗哑变成油润,与它的感情 由浅入深,每个时间看它都会有些不同,泡茶效果越见味美。欢迎你进入养壶的境界。 要诀:一把新的茶壶,通常会带有泥味,这是正常表现。不必担心,只需把茶壶放 在无异味的滚水内,慢火煲煮约三十分钟,然后小心拿起茶壶,轻嗅是否还有泥味。若 有,请继续煲煮直至泥味消失为止。新茶壶会较为吸收茶的香气,所以若用新壶泡茶, 香气会比旧壶逊色,多冲泡数次便会改善。茶壶亦因吸收茶油而开始由暗哑转变成油润, 使用次数越多,壶身色泽越美,使人爱不释手,希望你也能养出一把润泽可人的茶壶。 注意:1. 紫砂壶或朱泥壶等不宜用清洁剂清洗。 2. 每次使用后将壶内茶叶清理后,用热水内外淋壶,用干布干壶身,打开壶盖让其风干。 六大茶类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另外还有花茶和紧压茶。 绿茶:不酦酵茶类。中国绿茶生产历史最久,品类最多,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汤色清绿。其中以西湖龙井、碧螺春举世闻名。 红茶:属于全酦酵茶类。其特色是红茶红汤。例如:祈门红茶、滇红。 乌龙茶(青茶):半酦酵茶类,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外形色泽青褐,所以亦称为“青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有“绿叶红镶边”之称。我们常见的铁观音、水仙、岩茶、单欉和黄金桂等亦是属于乌龙茶类。 白茶:属于轻度酦酵茶类。其制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雅素,汤色清淡,味鲜醇。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属于白茶类。 黄茶:属轻酦酵茶类,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黄。较为闻名的有君山银针。 黑茶:属后酦酵茶类。我们日常喝到的普洱茶便是属于黑茶类之一。 花茶:用茶叶和香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了花香而制成的香茶。常见的有香片、桂花茶和龙珠茶。 紧压茶:是以已制成的红茶、绿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过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如云南七子茶饼、云南沱茶、千两茶等等。

茶叶品质鉴别知识

茶叶品质鉴别知识 一、茶叶品质的定义 茶叶品质一般指色、香、味、形与叶底。茶叶作为一种饮料,香、味是核心品质。但茶叶的商品性强,美观的外形与光润的色泽也是不容忽视的。 茶叶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外形和质。外形使茶叶的外观特征,即茶叶的造型、色泽、匀整度、匀净度等。质是指经冲泡后所表现出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及叶底的形态、色泽等。 二、茶叶品质的形成 (一)影响因素 A 茶树的品种、地域。其中包括海拔、纬度、光照、温度、湿 度、栽培过程中的灌水及施肥。 B加工工艺 C具体化学物质的变化 (二)茶叶色泽 茶叶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 色泽是鲜叶含物质经 制茶发生不同程度降解、氧化聚合变化的总反映。 A茶叶色泽的化学组成 构成茶叶色泽的有色物质,主要是黄酮、黄酮醇、类萝卜素、叶绿素及其转化物质、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根据其溶解性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是构成绿茶外形和叶底色泽的主体部分。水溶性色素是构成绿茶茶汤色的主要物质。黄烷酮是使茶汤发黄绿色的主要物质。红茶汤色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其中茶红素使汤色变红浓,茶黄素使茶汤明亮,茶褐素使茶汤发暗。 B影响茶叶色泽的因素 1.品种 鲜叶中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色泽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叶绿素、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黄酮类物质。前三种是脂溶性色素与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有关。茶树品种不同,叶子中所含的色素及其他成分不同,使鲜叶呈现出深绿、黄绿、等不同的绿色。而鲜叶的颜色与茶类的适制性有关。深绿色的叶绿素含量高,多酚类含量较低,用来制绿茶,则具“三绿”的特点。如用来制红茶,则干茶色泽青褐,叶底乌暗。浅绿色或黄绿色叶绿素含量较低,多酚类含量较高,适制性广。如制红茶则干茶色泽乌黑油若润,汤色、叶底红亮。 2.栽培条件综合影响茶树的生长及叶子的颜色,对茶叶色泽影响较大。茶区纬度不同,由于温度、湿度、日照长短及强弱等气候因素不同,适茶叶的叶色及含成分也不相同。纬度低的南方地区,温度高,日照强,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及多酚类的合成,这种制红茶,汤色及叶底红艳,品质好,制绿茶干茶色深暗,汤色叶底较黄,品质不如红茶。纬度高的北方茶区,气温较低,鲜叶叶绿素、蛋白质含量高,多酚类含量较低,适于制绿茶。高山地区云雾迷漫、雨量充沛、日照时间漫射光占优势,日夜温差大,土壤较肥沃,茶树成长正常,叶质柔软,持嫩性好,这种鲜叶用来制茶,干茶色泽好。

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1)班姓名:顾菁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目前已经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消费量最多的饮料,估计全世界每天要消费180亿~200亿杯。茶叶主要分为3种,即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以及发酵的黑茶和红茶。 近年来,由于人们发现茶叶有抗癌等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作用而令全世界瞩目,茶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茶的主要化学成分 1、水分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高的可达84%左右。 2、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对形成绿茶香气关系极为密切。 3、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咖啡碱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 4、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

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的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而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 5、糖类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单糖和双糖易溶于水,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6、有机酸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 7、色素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 8、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但其种类却很复杂,通常达三百余种,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 9、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

茶叶的主要成分

茶叶的主要成分 自然氨基酸每每凭据分子中氨基与羧基的数量分为中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及酸性氨基酸三类。中性氨基酸包孕: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明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等。其中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为必需氨基酸,在茶叶滋味的调和中具有重要作用。酸性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它们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类氨基酸,在茶叶中含量高,是构成茶叶鲜爽滋味的重要成分碱性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和好氨酸2、茶氨酸除组成蛋黑质的20种常见氨基酸中,在茶树中海刊行了其他一些氨基酸,个中最主要的为茶氨酸。是茶叶游离氨基酸中的主题部门,并大量存在于茶树中,分外是茶芽、老茎和幼根中。主要特征:极易消融于水,具有焦糖的香味和近似味精的鲜爽味,味觉阀值为0.06%,而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味觉阀值别离为0.15%及0.16%。在茶汤中,茶氨酸的浸出率可达80%。关于绿茶滋味具有重要作用,与绿茶滋味品级相干系数达0.787~0.876,为强正相干。茶氨酸还能减缓茶的苦涩味,增长甜味。可见茶氨酸不只对绿茶杰出滋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红茶品质的重要评价果子之一。茶叶中的嘌呤碱生物碱是指一类来历于生物界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动物界散布较广。在茶树体中重要是嘌呤类生物碱,其次也有少许的嘧啶类生物碱。 1、咖啡碱:在茶叶的生物碱中,含量最多的是咖啡碱,1872年在茶叶中检出。无臭,有苦味。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一般在2%~4%左左,当跟着茶树的发展前提及种类起原的不同会有所差别。遮光前提下种植的茶树,咖啡碱含量较高。除外鲜茶叶的老嫩之间的茶叶也很大,细嫩茶叶比细老茶叶含量高,夏茶比春茶含量高。因一般植物中含有咖啡碱的其实不多,故也属于茶叶的特点性物质。咖啡碱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质,其与茶黄素以氢键缔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具有鲜爽味,因而,茶叶咖啡碱含量也常被看作是影响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身分。咖啡碱对具有必然的镇静作用,是以还具有必定的药理用。 2、可可碱:为茶叶碱的同分异构体,并是咖啡碱重要的分解前体。无臭,略有苦味。为茶叶苦味物质之一。茶叶中含量一般在0.05%。4~5月含量最高,随后逐步降落。 3、茶叶碱:为可可碱的同分异构体。1888年在茶叶中检出,无臭、味苦,在茶叶中的含量只要0.002%阁下,对有益尿作用。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按照气相色谱等阐发,茶叶芬芳物资的构成包罗碳氢化开物、醇类、酮类、酸类、醛类、酯类、内酯类、酚类、过氧化物类、露硫化合物类、吡啶类、吡嗪类、喹啉类、芳胺类。㈠醇类可分为脂肪族醇、芳香族醇和萜烯醇类1、脂肪族醇类:该类醇在茶鲜叶中含量较高,其沸点较低,易挥发。此中以逆-3-己烯醇含量最高,约占鲜叶芳香油的60%。顺-3-己烯醇亦称"青叶醇"高浓度的青叶醇有激烈的青草气,密释后有浑香的觉得。在绿茶减工过程当中,跟着温度的降低,低沸面的青叶醇会挥收残剩痕量,同时因为异构化感化,构成具有幽香的反式青叶醇,使鲜叶的气息由青臭转为茶的清香。普通秋茶的含量较下。2、芳香族醇类这类化合物的香气特性是雷同花香或果香,较重要的有:苯甲醇、苯乙醇、苯丙醇。苯甲醇:亦称苄醇。具薄弱的苹果香气。鲜叶及各类茶中均存在,多施肥及遮阳有利于其形成。萎凋时增加不较着,而揉捻及发酵则增进其大量形成。苯乙醇:具有特别玫瑰香气。存在于茶鲜叶和成品茶中,不同叶位的含量随着嫩度的下降而递加。苯丙醇:具微小的似水仙花香味。3、萜烯醇类此类化合物具有花香或果真香,对茶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主要有: 芳樟醇:具有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是茶叶总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在茶树体内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经采摘后,由葡糖苷水解酶水解而呈游离态的芳樟醇。芳樟醇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亲昵,大叶种的阿萨姆变种中的含量最高,中、小叶种的中国变种含量较低。春茶含量最高,夏茶含量最低。香叶醇:具有玫瑰香气。是茶叶总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在茶树体内主要以糖苷的情势存在,茶叶经采戴后,由葡糖苷水解酶水解而呈游离态的芳樟醇。芳樟醇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亲密,大叶种的阿萨姆变种中的含量较低,中、小叶种中含量较高。祁门种中含量高于通俗种的几十倍,因而成为祁红玫瑰香特点物质之一。春茶含量最高,夏茶含量最低。橙花醇:

科学评价茶叶品质的量化指标

科学评价茶叶品质的量化指标 茶叶的常规理化检验包括:水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总灰分、纤维素、蛋白质、色素、维生素等,这些指标表明着茶叶的质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水分: 茶叶中的水分是茶叶要求的主要成分,与后期的贮藏密切相关。当含水率小于5%时,水分子以单分子层存在,与茶成分分子结合,就好像表面蒙上一层水膜,将茶成分和空气中的氧隔绝,这样物质

不容易被氧化,因此这种含有单分子层的茶叶就不易氧化变质,是较为稳定的;当含水率大于6%时,则会加速茶叶品质的变化,如普洱茶、晒青茶、黑茶的水分超过7%,后期茶叶品质仍在不断变化之中。 水浸出物: 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茶叶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水溶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蛋白、无机盐等。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情况下,大叶种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小叶种,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于红茶。 游离氨基酸:

目前发现的茶叶中的氨基酸有26种,除了20种蛋白质氨基酸存在于游离氨基酸中,另外还检出6种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γ–氨基丁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天冬酰乙胺、β–丙氨酸)。茶氨酸(L-Theanine)是茶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氨基酸,在其他植物中十分罕见,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不同而不同。茶氨酸在干茶中占总重量的1%-2%,占游离氨基酸含量的50%左右。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茶氨酸为白色针状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和鲜爽味,是茶叶的滋味组分。在茶汤中,茶氨酸的浸出率可达80%,对绿茶滋味具有重要作用,与绿茶滋味等级的相关系数达0.787~0.876。 茶多酚: 茶多酚含量占茶叶原料干物质的15%-30%,其含量因茶树品种、产地、季节、原料老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大叶种原料中的茶多酚含量普遍比小叶种含量高,嫩度高的原料较嫩度低的含量高,夏茶的含量较春茶和秋茶的含量高。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多酚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

(完整版)茶叶生物化学试卷.doc

一、填空 1、茶树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幼嫩叶大于成熟叶。 2、多酚类物质主要集中在茶树新稍的幼嫩部分,其主要组分是儿茶素,含量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80 %左右。 3、茶叶中内含的主要生物碱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在它们的合成代谢中甲基的供体是S-腺苷蛋氨酸。 4 、茶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顺 -3- 己烯醇(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它的含量占鲜叶芳香油的60 %。 5、茶皂甙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甙的混合物。它的基本结构由皂甙元、糖体、有机酸三部分组成。 6、构成红茶茶汤滋味较为重要的成分有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以及咖啡碱等。 7、茶叶中色素根据其溶解性能可以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8、类胡萝卜素属于四萜类衍生物。 9、茶叶内主要活性物质有酶、激素、维生素。 10、方向物质有: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羧酸类、内酯类、酸类、酚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11、咖啡碱的主要主要功能兴奋神经中枢、利尿、助消化。 二、选择 1、茶叶中多酚类的分类正确表达应为(A)组。 A、黄烷醇类、黄酮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 B、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类、花白素类。 C、黄烷醇类、花色素类、黄酮类、儿茶素类。 D、黄酮类、酚酸及缩酚酸。 2、茶叶中咖啡碱生物合成时,嘌呤的甲基化顺序是( D )。 A、3 -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B、7 -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C、1 -甲基黄嘌呤→1,3-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D、7 -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3、( C )是茶树特有的二级代谢特征产物之一。 A、青叶醇;B、黄酮类;C、大量的茶氨酸;D、牛龙牛儿醇。 4、下列哪个反应属于酶促褐变( A A、多酚酶促氧化;B、美拉德反应;) C、焦糖化作用;D、 Vc 氧化。 5、将茶叶破碎置入无氧环境中,温度、湿度、pH 都控制在红茶发酵最适条件下,正确的判断发酵结果应为(C)。 A、茶叶发酵正常,形成茶色素;B、发酵不正常,能形成茶色素; C、正常发酵不能进行,不能形成茶色素;D、无法预计发酵结果。 6、高温杀青,主要是因为(D)酶的耐热性较强在5~55℃时随叶温升高而活力上升,到65℃时,其活力下降。 A、细胞色素氧化酶;B、过氧化物酶;C、过氧化氢酶;D、多酚氧化酶。

茶叶的主要成分[1]

茶叶的主要成分 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它们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茶的营养作用 当今,茶饮料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而在我国古代本草类书籍中,茶早已被认为是对人体健康益处颇多的“良药”。 唐朝《新修本单》中记载:“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疾、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的性味为“苦、甘、微寒,无毒”。我国中医理论认为茶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属攻者如轻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又其性“微寒”,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茶叶对人体的营养、治疗价值是很大的,而且无毒、服用安全,所以可以长饮久服。 二、茶的药用成分 唐朝《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茶具有广泛有效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茶叶中确有多种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类: 1.咖啡碱 咖啡碱是茶叶中含量很高的生物碱,一般每150ml的茶汤中含有40mg左右的咖啡碱。咖啡碱具有弱碱性,能溶于水,尤其是热水。通常在80℃水温中即能溶解。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有: ①使神经中枢兴奋,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 ②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作用。 ③对中枢和末梢血管系统及心波有兴奋和强心作用。 ④有利尿作用。 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⑥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2.茶多酚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绿茶中茶多酚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甚至有的品种超过40%,而红茶因发酵使茶多酚大部分氧化,故含量低于绿茶,大约为10%~20%。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由: ①降低血脂。 ②抑制动脉硬化。 ③增强毛细血管功能。 ④降低血糖。 ⑤抗氧化、抗衰老。 ⑥抗辐射。 ⑦杀菌、消炎。 ⑧抗癌、抗突变等。 1990年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指出:茶多酚将是21世纪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目前,茶多酚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业和精细化工业,作为抗氧化剂。 3.维生素类

茶叶中功能性成分

关于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 1. 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 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促进食物消化。但因此也可诱发胃溃疡甚至胃穿孔。 咖啡碱的作用有:①使神经中枢兴奋,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②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作用。③对中枢和末梢血管系统及心波有兴奋和强心作用。④有利尿作用。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⑥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2.茶多酚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绿茶中茶多酚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甚至有的品种超过40%,而红茶因发酵使茶多酚大部分氧化,故含量低于绿茶,大约为10%~20%。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过去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的作用:①降低血脂。②抑制动脉硬化。③增强毛细血管功能。④降低血糖。⑤抗氧化、抗衰老。⑥抗辐射。⑦杀菌、消炎。⑧抗癌、抗突变等。 3.维生素类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及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一般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类主要是B族、C族。 他们的功效是:①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促进人体糖代谢。 ②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癞皮病等皮肤病。③防治角膜炎、结膜炎、脂溢性皮炎、口角炎等。④增加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⑤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⑥抑制致癌物质和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抗癌效应。 4.矿物质 茶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以磷与钾含量最高,其次为钙、镁、铁、锰、铝,微量成分有铜、锌、钠、硫、氟、硒等。这些矿物质中的大多数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微量元素氟在茶叶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植物。氟对预防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效果。硒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治疗冠心病也有效,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锌有利于智力与抗病力,缺锌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缓慢,因此不论老少都很需要。铁与铜则与人体的造血功能有关,能够促进血红蛋白的构成。 5.氨基酸 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有的氨基酸和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

茶叶中的化学.

茶叶中的化学 一、茶的历史渊源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中国在公元前200 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 年前后,在此之前,“茶” 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 ,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 ,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 ,“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 ,“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 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 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

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1), 1-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journal/hjmce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10.12677/hjmce.2016.41001 文章引用: 史小四, 高强, 胡常菊, 季春鹏, 张卫伟. 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化学, 2016, 4(1):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ea Xiaosi Shi, Qiang Gao, Changju Hu, Chunpeng Ji, Weiwei Zhang Pharmacy Department, The Second Hospital of Beijing Armed Police Corps, Beijing Received: Sep. 25th , 2016; accepted: Oct. 10th , 2016; published: Oct. 13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2f1512509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ea. Tea has significa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espiratory system, immune system, anti-cancer, anti-radiation, anti-oxidation and so on. Tea is rich in tea polyphenols, tea polysaccharide, tea pigment, protein and aminoacids, carbohy-drades, minerals and other chemical components. These compoun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bove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Keywords Tea,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ction 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史小四,高 强,胡常菊,季春鹏,张卫伟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药剂科,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3日 Open Access

茶叶滋味的形成

茶叶滋味的形成 呈味的化学成分有: 涩味的儿茶素、鲜爽味的氨基酸、甜味的糖、苦味的咖啡碱。 儿茶素中的酯型儿茶素较苦涩,游离儿茶素涩味较弱。 因此儿茶素的组成变化对茶汤滋味品质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氨基酸的浓度对茶汤鲜爽味有决定性作用。 儿茶素与氨基酸的比例平衡关系是左右茶汤滋味品质的决定因素, 甜味的糖与苦味的咖啡碱对滋味有一定的作用。 季节性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影响滋味品质。 香味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芳香物质的浓度和组成在起作用。 香和味是相关的,但从决定香和味的化学成分看,是有区别的。 味的成分与香的成分在人的感官反映上虽有联系,但成分本身是各不相同的, 成品茶的香气成分,既有鲜叶原来存在的化合物,更有大量的工艺产物, 色泽的化学成分: 干茶或叶底的色泽和茶汤颜色,是两种不同色泽的概念,由不同的化学成分决定。 红茶的干茶或叶底的色泽,主要是儿茶素、氧化物和黑素类物质形成的混合色泽; 茶汤颜色主要是茶红素和茶黄素类所组成。 但绿茶不同,由于排除了酶促反应,叶绿素得到部分保存, 加上热转化产物的类黑素类物质构成绿茶干茶或叶底的色泽, 茶汤颜色除儿茶素非酶促氧化产物外,黄酮类色素是茶汤黄绿色的主要化学成分。 如果原料贮藏或加工等因素形成较深的颜色,这是多酚类氧化的结果 茶的成分(1) 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茶叶的化学成分有500种之多,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无机化合物约30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可分为水分和干物质两大部分。 1、水分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高的可达84%左右。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 2、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酸胺、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

不可不知的茶叶中的四种主要成分

不可不知的茶叶中的四种主要成分 茶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19世纪前却没有人能明确告诉我们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能。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茶这个古老而神奇的领域迎来了自然科学的探秘,大量科学技术对茶叶中内含物质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我们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茶的世界。 由图可见,茶叶中含水分75%,这也就是“4斤叶1斤茶”的科学依据。而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为30%-48%,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茶多酚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等,它们构成了茶叶的品质和滋味。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1.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因其良好的抗氧化功能,被广泛运用在化妆品、药品等领域。茶多酚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它含量高、分布广、变化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茶多酚包括儿茶素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

最高、最为重要。多酚类物质约占鲜叶干物质总量的1/3,占茶汤浸出物总量的3/4,性质极其活泼,容易在外界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影响着各类茶叶的品质,所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各种茶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茶类多酚氧化程度示意图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水溶性 色素的主要部分,是茶汤色泽的主体,也参与干茶色泽的组成;同时,引起茶叶中涩味的主要成分是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在涩味的呈现里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2.生物碱生物碱在古希腊时就被认为是能治疗疾病的物质,是最古老的药物之一。茶叶中主要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这三种生物碱,均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效。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高,一般为干重的2%-4%,是茶叶的特征性化学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咖啡碱对茶叶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茶汤中咖啡碱过多,则茶汤具有苦味。红茶茶汤中,咖啡碱可以与茶红素、茶黄素等形成络合物,产生“冷后浑”现象,冷后浑的形成能力与咖啡碱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此现象也是衡量红茶品质优良的指标之一。3.茶叶氨基酸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20多种,其中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

茶叶成分分析

茶叶成分分析 一,水分 占比:茶鲜叶含水量75%~78%,干茶4%~6% 性质:含水量越高,茶叶越易变质,含量超过12%时,茶叶内部各种化学反应还在继续进行,且茶还能被氧气氧化变质。 二,灰分 概念:茶叶经过高温灼烧后残留下的无机物质的统称。 占比:4%~7%。灰分含量过高,茶品质越差,灰度中可溶性部分含量越高,茶的品质越好。 三,茶多酚 概念: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 占比:占鲜叶干物质的33% 组成: 1,儿茶素:含量最高,占多酚类物质的70%~80%,具有收敛性,苦涩味较重。 2,黄酮类物质:又叫花黄素 3,花青素:又叫花色素,具有明显的苦味,在干旱高温季节容易形成并积累,因此夏茶具有明显的苦涩味。 4,酚酸:含量较小,味苦涩。 四,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 1,组成:谷蛋白(含量最大),白蛋白(溶于水,对茶汤滋味起到积极作用),球蛋白,精蛋白组成。 2,性质:在鲜叶加工中,部分蛋白质可以分解为氨基酸,具有花香和鲜味。 氨基酸 1,性质:溶于水,具有鲜爽味,决定着茶汤的品质的鲜爽度。 2,组成:茶氨酸(占比50%以上,嫩芽嫩茎中占比最大)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 五,生物碱 咖啡碱:占比最高3%~4%,茶鲜叶原料越嫩,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可可碱:含量较低 茶叶碱:含量较低 六,芳香物质 中低沸点:存在于鲜叶中,杀青不足的绿茶往往有青草气 高沸点:由鲜叶讲加工后形成。如甲醇,苯乙醇,茉莉酮,芳樟醇等,具有良好的花香。

七,糖类 组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果胶 可溶性糖类:构成茶汤的滋味,参与香气的形成。甜香,焦糖香,板栗香是糖类与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 不可溶糖类 八,色素 脂溶性色素(影响干茶和叶底的色泽) 叶绿素:占比0.3%~0.8%,由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组成。 叶黄素 胡萝卜素 水溶性色素(决定茶汤的汤色) 1,花青素 2,黄酮类物质 3,茶青素 4,茶多酚类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