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

一、土壤及土壤组成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溶液)、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包括作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它是土壤能生长植物的原因,也是土壤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2.土壤的形成(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质大循环:周期长,范围特别广

生物小循环: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小

土壤的形成的实质是大、小循环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大成土因素:

(1)母质: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

(2)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对土壤的形成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3)地形:地形不同,可以引起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如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过程。

(4)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

(5)生物:最重要的因素(主导)。特别是绿色植物的作用。

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土壤大致与纬度平行随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分布规律性,主要受水、热控制。

垂直地带性:沿垂直方向随地势的增高而产生的土壤演替分布规律,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随地势改变而造成的。

区域性分布:由于中小地形,地区水、热条件和人为改造地形、耕作活动等影响,使土壤分布也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二、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沙土、粘土、壤土的特点)

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石砾、沙粒、粉粒、粘粒)

物理性沙粒>0.01mm>物理性粘粒

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沙土、壤土、粘土)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80%,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特点——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的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60%,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特点——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特点——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

2.土壤有机质:

(1)有机质的分类与来源:动植物残体

1)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最重要来源,包括各种分解程度不同的动、植物残体、有机肥料及动物排泄物等。

2)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特殊的有机质,占有机质含量的85%-90%。结构复杂,分子量高,呈黑褐色胶体(吸附力强,不溶于水)。对土壤肥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土壤微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分布广泛数量多。(好气、嫌气、兼气)对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及土壤肥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2)有机质的构成:腐殖质、普通有机化合物

普通有机化合物:与有机残体的有机组分相似的普通有机物,如糖、蛋白质、木质素。(30%-40%)

腐殖质:同时释放矿物养料和能量,如胡敏酸、富啡酸。

(3)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不含氮:有氧含氮

无氧

2)腐殖质化过程:分解:合成: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不含氮(放出二氧化碳和一定能量,提供了碳素和能量来源)

有氧:好气微生物将土壤有机质迅速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无氧:嫌气微生物将葡萄糖分解为各种有机酸、氢、甲烷及二氧化碳。

含氮(成为无机态氮,如NH4、NH3)

微生物通过酶分解转化:蛋白质→氨基酸→氨

含磷→磷酸,含硫→硫酸

矿质化——好气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养分分解快而彻底,大量放热不产生有毒物质。

嫌气条件下,分解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且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如H2S、H2、CH4。

腐殖质化: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矿质化的最终产物;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缩合成新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腐殖质:呈胶体悬浮液,不溶于纯水,能溶于稀碱,某些成分能溶于酸。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相互对立又联系,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C/N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及含水量)

C/N比:一般要求为25/1,小于这个值则有多余氮素供作物吸收。

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含水量——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还有土壤的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也为影响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5点)

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

2.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粘土的粘结力,提高沙土的粘结力,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3.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4.增加了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提高了土壤缓冲能力;

5.腐殖质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

能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一、土壤的孔隙性与结构性

1.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干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重量。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4°C)的密度均值:2.65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自然状态土壤(包括孔隙)的干重(105-110°C条件下的烘干重)

2.土壤孔隙度及其计算

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粒容重)*100%

孔隙比=孔隙度/(1-孔隙度)

当量孔径d=3/土壤水吸力S

3.土壤孔隙的分级及计算

(1)无效孔隙: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无效孔隙度(%)=凋萎系数*土壤容重

(2)毛管孔隙:对作物最有效的水分。

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容重

(3)通气孔隙:通气透水。

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无效孔隙度-毛管孔隙度

二、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作用

1.土壤胶体的概念与种类(上层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下层无机胶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mm之间的微细土粒(即胶粒)分散在微粒间溶液(土壤溶液)所组成的体系。(1)无机胶体:主要是土壤中极微小的粘粒部分;

(2)有机胶体:主要是土壤腐殖质;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二者机械混合,非极性吸附和极性吸附。

2.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特别是双电层构造)

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双电层构造:决定电位离子层(一般带负电)、补偿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

3.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重点为胶体的带电性(带点原因、为什么常带负电)

1)同晶置换作用(永久电荷):矿物晶格中的离子可以被半径相近而原子价不同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不破坏结构,亦称同型异质代替作用。

一般为相邻的半径小于自己的离子代替,故产生过剩的负电荷。

2)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胶粒表面分子因与介质(如土壤溶液)之间发生化学作用而解离。解离后其中一种离子牢固地吸附在胶粒表面,而另一种离子则扩散到介质中去。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酸胶体(解离出氢离子)多于碱胶体,故土壤胶体经常带有负电荷。

3)晶格断裂(可变电荷):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由于晶格的晶格破裂,使晶体边角上的断键增加而产生游离电荷。

胶体表面分子解离和晶格断裂等方式产生的电荷,一般以带负电为主。

4.土壤离子交换作用

(1)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1)是一种可逆反应

2)等当量交换(等离子量交换)

3)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提高浓度后,可以交换出交换能力强但浓度较小的离子。

阳离子交换能力顺序:铁、铝、氢、钙、镁、钾、氨、钠

(2)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

阳离子:致酸离子氢和铝;盐基离子,如钙镁钾钠氨等。

只有盐基离子才对土壤肥力有效。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mmol/100g土)/阳离子交换总量(mmol/100g土)*100%

三、土壤的酸碱反应

1.土壤的酸度:(1)活性酸度(2)潜性酸度(1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

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原因——主要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所放出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再解离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有机质嫌气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腐殖质酸、氨基酸等),好气分解所产生的无机酸及无机肥料中残留的酸根等。

潜性酸度:由土壤胶体上吸收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

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

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

二者的区别:测定潜性酸度使用的盐类的不同。水解性酸度一般都大于交换性酸度,交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

潜性酸度比活性酸度大得多

2.土壤碱度:碱度的液相指标(CO3+HCO3离子)和固相指标(碱化度)

液相指标:用中和滴定法测定,以每百克土壤中碳酸盐与重碳酸盐的毫摩尔表示

碱化度: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四、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

1.土壤的通气性:机制(主要为扩散运动):整体交换、扩散运动

通气性产生的原因:

1)空气流动引起的整体空气交换:由大气和土壤间的总压力差造成的。

2)通过扩散运动进行的个别气体成分的交换:由组成空气的各个气体成分本身的分压而引起的。

2.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1)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Fe、Mn、S等)

某些无机质的电子得失过程。

(2)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旱地、水田一般氧化还原状况(旱地300-600mv、水田100-200mv)旱地:大于700时,完全氧化,有机质分解迅速,养分趋于缺乏,铁、锰离子因氧化而析出,失去有效性小于200时,剧烈还原,破坏氮素营养,并累积许多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硫化氢、低价铁锰及甲烷等。氧气缺乏,根系呼吸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

(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因素:1)土壤通气性及与含水量关系(最主要):含氧量

2)易分解有机质(主要):愈多耗氧愈多,Eh值降低

3)易氧化、还原无机物质

4)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参与反应

五、土壤的热状况

1.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C所需的热量

(2)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C时,每秒钟通过面积为1cm断面的热量。

(3)土壤导温率:单位面积(1cm)上,单位距离(1cm)的土壤温度相差1°C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值。

(自行画下图2-8、2-9、2-10)

六、土壤养分状况

1.土壤养分形态及其转化:1)氨基化过程2)氨化过程3)硝化过程4)反硝化作用

1)氨基化过程:蛋白质及其类似的含氮有机质在水解酶等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含氨基的简单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酰胺、胺

2)氨化过程(水田):氨基酸及其它含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而释放出氨,并溶解于土壤溶液形成铵盐。(水解、氧化、还原)

3)硝化过程(旱地):氨或铵盐经微生物作用,氧化为硝酸或硝酸盐的过程。(通气良好)

氨→亚硝酸→硝酸硝酸盐类易被吸收,易溶于水,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收保存,故易随水流失。

4)反硝化过程(尤其是水田):通气不良条件下,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氧化氮及氮气。

硝酸→亚硝酸→氧化氮→氮气

2.土壤水分状况与养分有效化(植物对土壤溶液中有效养分的吸收方式)

向根液流、离子扩散作用、根系拦截作用

向根液流:蒸腾,根系吸水,造成水势差。(长距离)(大多)

离子扩散作用:根系不断吸收养分,造成有效养分浓度差。(短距离)

第三章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1、吸湿水 2、膜状水 3、毛灌水 4、重力水

1、吸湿水:干燥土粒从土壤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分。

性质:牢固吸附在土粒表面,厚度极小。密度大,热容量小,冰点低,没有溶解养料的能力,不能自由移动,只能105-110°C高温下汽化散失。为无效水。

2、膜状水:土壤的吸湿水达到最大量后,在吸湿水层外面所形成的一层膜状的液态水。

性质:密度大于自由水,冰点约为4°C以下,具有较高的粘滞性,而溶解养料的能力较弱,能以湿润的方式,由厚向薄缓慢移动。可以为植物吸收利用,但只有在与根系相接触的地方及其周围很小的范围内。

3、毛管水:当土壤水的含量超过膜状水的最大含量后,便形成不受土粒吸力影响而移动性较大的自由水。性质:可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既能被被土壤毛管孔隙保存,又能在土壤中进行多方向的运动,并且移动速度快。具有溶解各种作物养料的能力,其移动能为作物输送养料。是对作物最有效的水分。

上升毛管水: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由地下水沿毛管上升的水分。

悬着毛管水:地形部位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旱地,降雨或灌水后借毛管力而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水分。

4、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后,多余的水分由于不能为毛管引力所保持而受到重力的支配,沿着土壤中的大孔隙向下移动。

二、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

1.土壤水分常数共七个(准确概念)

(1)吸湿系数: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的吸湿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2)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3)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的水膜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当土壤中的悬着毛管水因作物吸收和土表蒸发而发生断裂时的含水量。

(5)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含水量。

(6)毛管持水量:土壤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7)全持水量:土壤所有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有效性上下限、灌水上下限

自行画下图3-6

水分有效——上限:田间持水量下限:凋萎系数

3.土壤含水量及其表示方法(计算)

(1)质量含水量(2)容积含水量(3)水层厚度(4)土壤水分贮量

(1)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水重/烘干土重*100%

(2)容积含水量:土壤水分容积占单位土壤容积的百分数。=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3)水层厚度(mm)=土层深度(mm)*容积含水量(%)

(4)土壤贮水量(立方米/亩)=水层厚度(mm)/1000*667

三、土壤水分能态

1.土水势概念

土水势:土壤水的势能,即水分从土壤移动作功所需要的能量。

2土水势的构成:(1)基质势(2)压力势(3)溶质势(4)重力势(概念、特性和各种条件下的状态)

(1)基质势(负值):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土-水系统中移到没有基质的其它状态与其完全相同的另一系统时所作的功。(是由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弯月面力所产生的)

土壤水呈饱和状态时,基质势为0.

(2)压力势(正值):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到压力为参照压力,其他状态都与其相同的另一个系统时所作的功。(是由于土-水系统中的压力超过参照状态下的压力所引起的)

非饱和土壤中,孔隙处处与大气相通,压力势为0.

(3)溶质势(负值):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到没有溶质的、其他状态都与其相同的另一个系统时所作的功。(是由溶质所产生的)

有半透性膜(原生质)或扩散障碍(水气界面)存在时才存在。

(4)重力势: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处于任意位置上的平衡土-水系统移到与其状态完全相同的、处于参照位置上的另一个系统是做作的功。(是由于土壤水在重力场中受重力作用所引起的)

总势值=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溶质势

水力势=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

3.土壤水吸力(基质势+溶质势)(反号)

使用条件:非饱和土壤,压力势=0、重力势相等

4.平衡系统中水势计算(计算题)

平衡系统中,水势在各个位置为常数。

单位换算:1bar=0.1Mpa 1Pa=0.0102cmH2O 1atm(大气压)=1033cmH2O=1.0133bar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概念(2)影响因素(3)测定(张力计法、压力薄膜法各自的原理)(4)应用(基质势→含水量、基质势→当量孔径、计算土壤容水度)(自行写下公式)(1)概念:能表示土壤水分在吸附或释放过程中的水量与水势相关关系的曲线。

(2)影响因素:1)质地

2)结构(基质势高时尤为明显)

3)温度(升高时水的粘滞度和表面张力下降)

(3)测定基质势

1)张力计法原理:张力计陶土杯与测点土壤处于同一位置,重力势=0;多孔陶土杯为全透膜,溶质势=0。平衡时,体系水势相等。

压力势(杯)+基质势(杯)=压力势(土)+基质势(土)

又基质势(杯)=0,压力势(土)=0

即压力势(杯)=基质势(土)

2)压力薄膜法原理:土样中的总水势与多孔板下的总水势相等,而多孔板下自由水所受压力为大气压,即压力势=0,基质势=0。二者溶质势与重力势均相等,故基质势(土)+压力势(土)=0.即压力室中土壤的基质势为土壤压力势的负值,为所加的气压值P。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概念:同一土壤水吸力下,脱水过程的含水量总比吸水过程的含水量高。

滞后现象表明,利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时,必须根据土壤脱水或吸水过程的方向来选用。

滞后圈:AC与CA所形成的圈

扫描曲线:AC曲线与CA曲线

自行画下图3-18

7.能量概念在土壤水研究中的意义

(1)有利于研究不同土壤基质的水分特性。应用能量概念可以定量地表示土壤水所处的能量水平,表明水分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即可在不同基质的土壤上通用,以弥补数量指标的不足。

(2)有利于研究土壤水的运动。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水分在土壤中总是由势能高处流向势能低处。测知土壤中各点土水势的构成及其总水势,即能确定各点之间水分的运动方向。

(3)有利于研究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水分的相互关系。在田间水分研究中,应用能量概念有利于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系统,对其中水分间的能量关系进行统一研究,在此系统中,各个运输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简称SPAC,从而将其看作是一个物理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使土壤-植物水分关系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8.SPAC系统:(1)概念(2)水分关系特征

(1)概念: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系,被根系吸收,通过细胞传输,进入植物茎,由植物木质部分到达叶片,再由叶片气孔扩散到静空气层,最后参与大气的湍流变换,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互相反馈的连续系统。

尽管介质不同、介面不一,但在物理上都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水在该系统中的各种流动过程就像连环一样,互相衔接,而且完全可以应用统一的能量指标——水势来定量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能量水平的变化。

(2)水分关系特征:1)水分势能概念可通用与整个系统的各个过程,并能以水势值作为统一指标。

2)水分流动的基本规律是:由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生长正常情况下,由于叶水势作用,促使水分由土→根→茎→叶→大气。

第四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

一、盐碱土

1.盐碱土的形成过程(盐土、碱土:最主要是由于干旱、地下水及矿化度高)

盐土:中性盐含量高碱土:碱性盐为主,碱化度>20%

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气候条件。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2)较高的地下水位和矿化度。盐分在地下水中积聚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矿化过程。

(3)地平的地形条件。

(4)含盐母质与土壤质地的影响。

(5)生物的聚盐作用。

(6)人类的活动。

碱土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的饱和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碱土是在盐土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碱土的代表特征为出现苏打。

2.盐碱土的基本特征(盐土:上高下低、碱土:上低下高)

盐土的基本特征:

(1)一般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

(2)一般呈微碱性反应。(植物、微生物难生存)

(3)有机质含量一般不高。

(4)母质多为河流沉积物。(毛管孔隙多)

(5)地下水位一般较高。

碱土的基本特征:

(1)易溶性盐有明显淋溶下移现象。

(2)呈强碱反应,PH值在8.5以上,往往达到9-10。由于碳酸钠水解。

(3)土壤胶体因吸附有大量的钠离子而高度分散,致使土壤胶粒及碳酸钙随水下移淀积而形成紧实土层;又因湿涨干缩而产生垂直裂缝,形成柱状结构的碱化层,致使其物理性状极为不良。(4)在强碱条件下,土壤粘土矿物发生分解,产生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分散在土壤上层,而铁、铝、锰等则向心土淀积形成淀积层。

3.盐碱土的低产原因

(1)高浓度盐分使作物产生“生理干旱”。当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增加时,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也随之提高,而使作物吸水困难,影响作物生长。严重时植物水分“反渗”,发生“烧苗”或“渴死”。

(2)高浓度盐分影响作物的养分代谢。当某种离子的浓度过高时,影响其他离子的吸收,导致作物的营养紊乱。

(3)高浓度盐分对作物产生毒性效应。某些离子的浓度过高时可对一般作物产生直接毒害作用。

(4)强碱性会降低土壤养分有效性。碱性盐水解,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使磷酸盐及铁、锌、锰等植物营养元素形成难溶的化合物,降低其有效性。

(5)恶化土壤物理和生物学性状。钠盐有强大的分散能力,破坏土壤结构,土粒高度分散,湿时泥泞,

4.盐碱土利用改良措施

(1)开沟排水;排水沟深度确定。地下水临界水深H=Hk+△H+h0;排水沟间距确定

1)排水沟深度:末级排水沟深以能把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水深以下为宜。

地下水临界深度Hk=毛管水上升高度+根系长度:保证作物深层土壤不发生盐渍化所要求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H=Hk+△H+h0 △H:排水沟中部地下水位与排水沟内水位之差h0:排水沟的设计水深

2)排水沟间距:间距过大,地块中间不易脱盐。

粘土:60-80m 沙土:200-400m

(2)灌水冲洗:1)冲洗脱盐标准(脱盐层允许含盐量、脱盐层厚度)

制脱盐层允许含盐量:主要决定于盐分组成和作物苗期的耐盐性。一般取2-3g/kg

脱盐层厚度:主要根据作物根系的主要分布深度而定。一般采用60-100cm

2)冲洗定额M

概念:单位面积上是土壤达到冲洗脱盐标准所需要的洗盐水量。

M=m1+m2+0.667(E-P)

m1:计划冲洗层内冲洗前的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差额(m3/亩)

m2:按计划冲洗脱盐标准冲洗盐分所需的水量(m3/亩)

E:冲洗期内蒸发水量(mm)

P: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雨量(mm)

(3)井灌井排(4)放淤改良(5)种稻改良(6)耕作施肥改良

二、渍害水稻土

1.特征和成因(具潜育层、淹水还原是主因)

特征:具有潜育层

潜育化过程:长期被水浸渍、通气不良、处于嫌气状态,在易分解有机质存在及嫌气微生物活动下,产生较多的还原性物质,使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从而形成蓝灰色或青灰色土层的过程。

因素:1)淹水还原条件(前提条件)2)存在可分解的耗氧有机物质3)嫌气微生物的活动

2.低产原因

(1)水多水冷土温低。水稻根系适宜温度为30°C左右,水热容量大。

(2)有机质难分解,缺乏有效养分。土温低,长期渍水,通气不良,抑制微生物活动。还原条件下,二价铁离子使土壤胶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3)土烂泥深结构差。土粒高度分散,容易漂秧倒伏。

(4)还原性有毒物质多。长期渍水、低温、缺氧,产生较多有机酸、二价铁锰离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3.改良措施:开沟排水,控制指标(地下水埋深、渗漏强度)

(1)开沟排水,渍涝兼治。根本措施,也是其他改良措施的前提,主要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鼠道排水。

控制指标:地下水埋深(晒田期或旱耕期应使地下水位控制在根系层以下)

渗漏强度:通过渗漏能补充水中的溶解氧,消除有毒物质的危害。

(2)干耕晒田,客土掺沙。

第五章作物与水

一、作物水分生理

1.作物对水的吸收

(1)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1)植物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压力势总为负)及计算

2)细胞吸水方式:①吸涨吸水②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③细胞间水分运动:扩散(短)、集流(长)水通道蛋白

吸涨吸水:干燥种子和根尖分生组织细胞靠其吸水。

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性膜(可透溶剂而限制溶质)的扩散作用。

两细胞间的水势差越大,则水分移动越快。

(2)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吸水部位(根毛区) 2)吸水途径:质外体、共质体、跨细胞

3)根系吸水动力:主动吸水(根压)、被动吸水(蒸腾拉力)(绝大部分的水靠其吸收)4)根系吸水速率及其影响因素:Q=A(土水势—根水势)/R (式中R为阻力)

①水分状况(土水势为最关键因素)

②通气状况(主要):缺氧---抑制根系生长、有机酸。醇等还原物质的积累

根系呼吸需要氧的供应

③土壤温度

低温降低根系吸水:水的粘滞性增大,扩散速度降低;原生质粘性增大,水分不易透过;呼吸作用减弱,影响根压;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水表面的增加。

急剧降温会严重抑制根系吸水。高温会加速根的老化过程。

2.作物水分散失——蒸腾作用

(1)生理意义

1)作物吸收输导水分的主要动力

2)促进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输导,使之迅速地分布到各部位去

3)耗能,降低植株温度,避免作物在阳光照射时体温过高而被灼伤

(2)表示方法(概念):1)蒸腾强度2)蒸腾系数3)蒸腾效率

1)蒸腾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蒸腾散失的水量

2)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蒸腾耗水的克数

3)蒸腾效率:作物蒸腾耗水1000g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

(3)气孔运动原理1)小孔扩散原理2)气孔形态和结构特点

水汽不仅由上方逸出,同时沿边缘向周围扩散

3)气孔运动机理: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

现象:气孔打开时——蔗糖浓度升高、K离子浓度升高、苹果酸量上升

双光实验:蓝光活化质子泵是保卫细胞渗透调节的重要机制。植物激素ABA在根发生水分亏

二、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1.干旱和渍涝对作物的危害

(1)干旱、渍涝的概念、干旱类型、生理干旱

干旱:作物耗水大于吸水,体内水分过度亏缺而受害的现象。

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

生理干旱:由于生理原因致使作物不能吸收土壤水分而出现的干旱。

渍涝:渍(长期)是指土壤滞水或地下水位过高,排泄不通,土壤含水量过大,根系严重缺氧涝(短期)降雨量过大不能及时排出,以致地面积水,根系受害外,茎叶等器官也淹没水中(2)干旱、渍涝对作物的危害(机理)

干旱:渍涝:

(1)破坏原生质的机能(水合力降低,分散度减小,溶胶→凝胶)(1)根系吸水吸肥受阻(2)改变各种生理过程(光合、水解、呼吸)(2)有毒物质的危害(3)引起体内水分重新分配(幼叶向老叶、其他组织夺取水分) (3)根系进行无氧呼吸(4)使细胞遭受机械损伤(原生质收缩拉破)(4)导致作物倒伏(3)作物的耐旱和抗涝、耐渍的特征

耐旱:(形态)叶面积小,表皮角质层发达,常有茸毛,叶组织较紧密,栅状组织和叶脉都很发达,根系入土较深;

(生理)保卫细胞对光照、水分变化非常敏感,早开大,午关早。干旱时能抑制分解酶的活性,使转化酶好合成酶的活性不会因干旱而降低太快。此外,细胞液有较大的渗透压,吸水能力强,原生质有较大的粘滞性和弹性,亲水性大,抗萎蔫能力强,缺水时对原生质的透性破坏程度很小。

耐渍涝:(旱作物)需水多的作物、根浅作物耐渍能力较强,高秆作物比矮秆作物耐涝。

2.灌溉排水对改善作物环境条件的作用

(1)调节土壤肥力:通气、温度、养分状况

通气:孔内非水即气

温度:水的热容量和导热率远大于空气

养分状况: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必须以水为媒介

(2)农田小气候

概念:地面以上2m内的空气层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表层的水、热状况。

三、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

1.作物需水量概念

土壤水分蒸发蒸腾量,简称腾发量,即作物需水量:作物蒸腾和株间蒸发所消耗的水量。

株间蒸发:植株之间的土壤或田面水层的水分蒸发

耗水途径还有深层渗漏(对旱地无益,但促进稻田通气)、地表流失(无益)

2.作物需水规律、作物需水临界期

需水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多;干旱年多;作物生育期长的多;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的多。

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即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时期。

3.作物对灌溉排水的要求

(1)灌溉:1)灌溉制度

概念: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每次灌水的灌水量)、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2)灌水指标:气候、土壤、作物(主要依据)(形态、生理水分、群体动态)

土壤学

高岭石:为1:1型晶层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2:1的晶层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伊利石:2:1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似,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CEC:称作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 ange capacity 即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或吸附复合体所能保持的可交换的吸附态阳离子数量 ECEC: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ffici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土壤发生分类: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以成土因素学说为指导的、以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定性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系统分类:20世纪中期美国创立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现代定量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交换性酸:指用过量中性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KCl、NaCl等)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指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NaAc等)溶液提取土壤,因交换作用,吸附性H+释放至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硅氧烷型表面:土壤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Si-O-Si)。 水合氧化物表面: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团组成的表面。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1.简述土壤氮素、磷素、钾素的大致含量、存在形态、无效化机制和有效化措施。 氮:一般耕地表层土壤含氮量为 0.05% ~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 ~ 0.6%以上,主要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 壤中氮素包括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子氨基酸可接被植物吸收,蛋白质、腐殖质中的氮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是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不到 5% 为无机态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一般非常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很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氮。 有机态氮措施:矿化作用硝化作用 土壤氮素无效化有几个原因: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腐殖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反硝化脱氮、化学脱氮等。 磷: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 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 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 (Ca - P) 、铁铝磷酸盐( Fe - P 、 Al - P )、闭蓄态磷( O - P )。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 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钾:土壤全量钾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左右,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有较大差异。 形态: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与固氮机制大致相同 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土壤学试题全集

绪论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森林土壤; 5、土壤圈 二、土壤与土地有什么区别? 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四、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供给森林植物生活物质的基质。相对草原植被、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而言的,它的三个特有的成土因素:森林凋落物,林木根系,依赖现有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使得森林土壤有农业土壤、草原土壤有区别。 为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国际上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母质(岩)、生物、气候、地形和成土年龄(时间)等5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章 1、风化作用; 2、物理、化学风化; 3、风化壳; 4、残积母质; 5、运积母质 二、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三、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有几种? 四、岩石风化物的母质类型有哪些? 钙化类型:在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岩石矿物经过化学风化,生成易溶性K、Na、Ca、Mg 的盐(氯化物和硫酸盐),受流水作用逐渐淋溶流失,风化产物中只残留大量溶解度低的CaCO3。 硅铝化类型:在湿带、暖温带雨量适中条件下,岩石矿物受长期风化,可溶性盐强烈淋失,甚至溶解度较小的CaCO3。也被淋溶,而铝、铁、硅尚有残留,风化物变为微酸性,并产生伊利石、蒙脱石等次生粘土矿物。 富铁铝化类型:在热带亚热带,由于长期强烈化学分解,可溶盐强烈淋失,硅酸也产生淋失,风化物中只残存一些难风化的石英、铁、铝的氧化物及次生粘土矿物高岭石。 第二章 1、矿质化过程; 2、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 4、物理性砂粒; 5、物理性粘粒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其性质如何? 四、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五、如何理解炼山和在地里燃烧秸秆?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尤其是N、P、S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线性关系。 2)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3)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进而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以及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4)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和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5)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6)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四)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五)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六)学时分配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 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 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 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 ESP : 即碱化度 = Na +交换量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 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 2,NO 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 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 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 土壤能吸 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 系___、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 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 _2∶1____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 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 是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 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 水率下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 况下是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 解有机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 壤___、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 质量作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2007

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基本理 化形状及如何进行利用改良的科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掌握土壤基本组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 与防治、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及土壤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区划及 丰富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是农林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土壤学》课程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且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系 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系统性: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阐述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 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土壤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土地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实用性:内容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 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易于掌握和融会贯通。 《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 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近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 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二、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能鉴别主要的岩石、母质类型和地形地势。能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划分及土壤剖面观察。 2、系统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特性、基本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土壤的主要类型,并且能进行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二)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常规的土壤分析方法,并且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能力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属于《分析测试系列试验Ⅰ》的内容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46 学时,课堂讲授为32 学时,另有教学实验14 学时。 在教学中以土壤的形成、演化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壤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介绍土壤的形成及土壤 剖面;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土类别,土壤学研究的动态。 土壤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土壤是绿色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 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 3 个主要的组成环节。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地质与生态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土壤、地质与生态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号:ARGE4108 本实践教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生态业学生的三门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土壤学》、《地 质学》和《普通生态学》)的野外综合实习,通过本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几门课程形成即 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综合性较强的野外实习,这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知识的获取、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本实践要求学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印证 所学理论,加深对土壤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将学过的知 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习和掌握从事土壤学、生态学和地质学野外研究的调查方法。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野外综合实习的多学科特色,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系统掌握土壤学、生态学及地质学的基本知识、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和基本技能,也能对各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 野外综合实习中对各种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全面地培 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将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系列的样品测试 及实习报告的编写,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既分工又合作,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1、教学内容及要求: (1)土壤学:在庐山不同海拔高度观察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在下 山途中观察山地黄红壤以及基带土壤红壤,进行形态描述,采集标本。通过实地观察,理解土壤 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学会根据生物气候条件的分析以及剖面形态特征的观察,了解并掌握各种 山地土壤类型的鉴别方法。通过采集土壤标本练习,了解并掌握研究土壤资源的野外工作方法和 操作技能,学习划分土壤类型,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土壤资源的利用改良意见。 (2)生态学:比较分析伴随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亚热带森林中阔叶林和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垂 直结构、物种组成及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通过观察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群落,加深对优 势种、多度、盖度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本生态学原理的理解。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态学 野外生物群落调查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理解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组分及生物与非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现代生态学已成为所有生物生存科学的理解。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武汉大学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 考试复习思路 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 5.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得形成,演变,组成性质…… 第一章 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 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别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 质与有机质。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所以沙性土常呈现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得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 [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 [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 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 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考题第五题 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详细瞧一瞧) 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别?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考题第 八题。 第二章 1.土壤就是一个复杂得多孔体。土壤孔隙性就是土壤固体颗粒间所形成得不同形状与大小 孔隙得数量、比例及分布状况得总称。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土壤与农作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

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有时称致死水量。 16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17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8.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人工灌水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 19.土壤中主要水分的类型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重力水可分为两类即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