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休闲教育与辅导」教学大纲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休闲教育与辅导」教学大纲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休闲教育与辅导」教学大纲
国立嘉义大学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休闲教育与辅导」教学大纲

國立嘉義大學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休閒教育與輔導」教學大綱

課程代號: 0962 Y6400025 修別:選修學分:2

授課教師:房兆虎課程名稱:休閒教育與輔導

上課班級:大學部輔導諮商系一年級甲班

上課時間:星期二1~2 上課教室:未設定(民雄校區)

教學目標:

1. 建立正確的休閒價值觀、休閒態度與培養休閒嗜好與技能。

世界休閒協會(World Leisure Association)所頒布的「休閒憲章(Charter for Leisure)」(2000年)提到:一、所有的人都有休閒基本人權;二、政府應確保人民容易獲得最高品質的休閒與遊憩機會……而如何落實提供大眾「休閒權」,是目前政府與民間所應關注的課題。

雖然國內已掀起一片休閒熱,但因「休閒能力」不足,也導致個人或社會產生諸多問題。值得關注的議題包括:

休閒是否需要教育?

休閒的目標、成效又是如何?

在學校體制與非教育機構如何實施?

休閒治療方案如何介入個案之輔導歷程?

特殊個案之休閒訓練模式

2. 肯定「休閒」對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性。

首先要改變「休閒」觀念,從過去負面的評價,如「怠惰」、「閒散」或「不事生產」,轉變為「提升生產力」或「紓解身心壓力」等正向評價,進而肯定「休閒使生命更豐碩」的觀點,故休閒領域得以拓展。如休閒農業、休閒漁業、休閒服、休閒鞋、休閒食品、休閒屋、休旅車、休閒廣場、休閒週報……可見,休閒已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的生活「主流價值」之一。

3. 了解「休閒治療」(Therapy Recreation)領域,以增進輔導專業能力,拓展輔導專業生涯。

參閱Dolphin therapy: recreation or medicine?

Recreational Therapy: An Integral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一、教學與評量:

(一)教學方式:

1.引言與討論

2.輔導與諮商選文導讀

3.專題寫作與報告

(二)評量:

1.課堂參與15%

2.專題寫作並展示成果報告35%

(1)分組專題報告(依指定專題,以組為單位,完成專題)

(2)個人專題寫作

3.期中考25%

4.期末考25%

二、課程進度與大綱

週次日期內容主題參閱書籍與資料(一)2月19日課程簡介、文選導讀(Dolphin therapy: recreation or

medicine?)

(二)2月26日文選導讀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三)3月4日文選導讀(Recreational Therapy: An Integral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四)3月11日幸福人生與休閒、休閒與工作

(五)3月18日休閒與我、休閒與人際社會

(六)3月25日身心發展與休閒

(七)4月1日人生=業餘愛好+工作

(八)4月8日複習

(九)4月15日期中考

(十)4月22日五花八門的業餘愛好

(十一)4月29日如何培養愛好

(十二)5月6日休閒與休憩資源

(十三)5月13日生態旅遊與休閒

(十四)5月20日探索教育與休閒

(十五)5月27日專題報告與分享

(十六)6月3日專題報告與分享

(十七)6月10日專題報告與分享

(十八)6月17日期末考

四、教材與參考資料

(一)涂淑芳譯Cene Bammel & Lei Burrus-Bammel 著休閒與人類行為桂冠(二)休閒社會學Sociology of leisure 李力昌偉華出版, 臺北: 2005[民94] (三)休閒社會學史托柯夫斯基吳英偉陳慧玲五南, 台北民85

(四)休閒活動設計規劃The process of leisure programming 吳松齡揚智文化, 2006[民95]

(五)休閒研究: 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葉智魁品度,2006[民95]

(六)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嚴祖弘賴志超黃世明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正中經銷, 民90

(七)休閒教育訓練手冊貝克-福特布朗顏妙桂: 帅獅,2004[民93]

(八)治療式遊憩導論David R. Austin Michael E. Crawford原著陳俊忠、姜義村、林春鳳、杒淑芬、劉以德、張心怡、何立安等譯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五、分組專題報告的主題方向

(一)國小階段少年的休閒活動與休閒輔導及休閒輔導方案設計

(二)國中階段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休閒輔導及休閒輔導方案設計

(三)高中階段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休閒輔導及休閒輔導方案設計

(四)大專學生的休閒活動與休閒輔導及休閒輔導方案設計

(五)身心障礙者休閒教育與輔導方案設計

(六)高齡者休閒運動保健、休閒輔導方案設計

(七)休閒農業與休閒農場在休閒治療上的應用與設計

(八)才藝與技能在休閒輔導上的應用與設計

(九)主題旅遊在休閒輔導上的應用與設計

六、個人專題研究與寫作

(一)自訂題目(須與休閒教育與輔導有關聯)

(二)以閱讀專書、研究報告作為寫專題心得之體裁、或自編問卷調查寫歷程與研究結果為內容

(三)寫作格式要符合論文格式(參閱國內論文發表的格式)

七、網路資源

(一)救國團探索教育中心

https://www.doczj.com/doc/2f1383636.html,.tw/se/Documents/HTM/Fellowship.htm

(二)台灣生態旅遊網

https://www.doczj.com/doc/2f1383636.html,.tw/d1.htm

(三)International Dolphin watch helps Dolphins and people

https://www.doczj.com/doc/2f1383636.html,/index.html

八、文選導讀:

Dolphin therapy: recreation or medicine?

March 28, 1998

Web posted at: 6:27 p.m. EST (2327 GMT)

MIAMI (CNN) -- An 8-year old British boy trapped in a world of silence since birth recently uttered his first word after an intense, three-day therapy session with dolphins, his physician says.

Doctors at the Human Dolphin Therapy Center in Miami believe the highly intelligent creatures have the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help treat children with autism, Down syndrom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and movement disorders.

Dr. David Nathanson, director of the center, considers Nikki Brice one of the successes.

"I said, ... 'All right, Nick, do you want to get in the water?' And he shook his head yes and put his foot from the dock into the water, and took his foot back.

CNN's Porter Anderson

reports

"And I said, 'No, Nick, you have to say in,' and he looked at me and he said 'in.' "I said,

'Let's hear it a little clearer, please.'

"And I put my hands to his face like this, and he said 'in.'

While the therapy has attracted supporters, many scientists remain skeptical.

Mother says son has been helped

Briton Billy Bayles, who has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triggered by a chromosome abnormality, also is a patient at the center, but he has yet to speak.

With the help of donation s from their hometown of Southampton, his parents raised $10,000 to bring the 8-year-old to the center.

He spends 40 minutes every day undergoing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therapy, a large part of which is interacting with the dolphins. The goal is to let them encourage and stimulate Billy so he can focus on learning to speak.

Billy's mother already has noticed an improvement.

"He's trying to do more signs, because we do a lot of sign language with him so that we can give him another alternative way of communicating with us. And he's actually done a couple of signs which he's not done before," Andrea Bayles said.

How does the process work?

Some medical professionals admit that dolphins can have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But doctors are baffled as to how the process works.

One theory is that dolphins use their unique sonar ability to identify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 people, then help them relax and open up to learning and healing.

"These kids gain a tremendous sense of confidence because they've actually, measurably, quantifiably improved," Nathanson said.

(187 K / 17 sec. AIFF or WAV sound)

But many scientists argue that the children just like the feel of the dolphins, and it is no more than a recreational pastime.

And they note that there are no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dolphin therapy to prove it really works.

Doctors at the dolphin therapy center claim they have helped more than 1,000 children overcome learning disorders, and say that represents a 97 percent success rate.

Recreational Therapy:

An Integral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The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 the largest national organization representing recreation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has prepared this statement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cal role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play in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and to facilitat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st-effective nature of utilizing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to ensure the total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What is recreational therapy?

Recreational therapy, also referred to a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is defi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as a profession of specialists who utilize activities as a form of treatment for persons who are physically, mentally or emotionally disabled (Paraphrased,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pril 1991). Differing from diversional or recreation services, recreational therapy utilizes various activities as a form of active treatment to promote the independent physical,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functioning of persons disabled as a result of trauma or disease, by enhancing current skills and facilit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kills for daily living and community functioning.

Who delivers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are delivered b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ith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 delivery and professionally certified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ertification (NCTRC).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designation is Certified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pecialist (CTRS). The credential requires a 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from an accredited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rea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an approved internship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 professionally credentialed CTRS, and the passing of a national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administered for the NCTRC by the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What is the projected demand for recreational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s 1994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Employment of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is expected to grow faster than the average for all occupations through the year 2005, because of the anticipated expansion in long-term care, physical and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and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There are over 30,000 employment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owth rate is projected at 40% through the year 2005.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employment is available in a wide variety of settings,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varying types of disabilities and illnesses.

Where are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delivered?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are delivered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depending on the needs of the consumer. Settings in which services are traditionally delivered include freestand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s, rehabilitation units in general hospitals,

long-term care, subacute care, or 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 substance abuse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home healthcare services, and residential facilit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provided b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offer a diversity of rehabilitation benefit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with a range of disabling conditions. A recent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emple University and funded throug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NIDRR),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s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on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e value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a range of diagnoses.

Recreational therapy is a componen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Such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have proven to be cost-effective.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ealth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ndicated a savings of $11 for every $1 spent on rehabilitation. In addition, other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qualit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reduce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 and nursing home stays for stroke patients and thus save the American economy $17,000 per year per patient.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mprehensive efficient healthcare systems.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ar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ing, independ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ersons with illness or

disability. The provision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in concert with

related disciplines such as occupational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d

speech therapy, offer the client or patient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The proper mix of services and the therapist-client relationship

proves to be of maximum benefit to the consumer.

?Well managed and cost effective services are an investment in human potential.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utilize both individual and small

group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refore, staff/patient ratios are

cost-effective. More patient treatment hours per therapist can be generated through the use of such small group interventions. Furthermore,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for older Americans are equally cost-effective.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ssisting older adults to maintain current skills and re-establish previous levels of functioning in 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possible.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work in concert with and

provide complement to other treatment modalities.

?Recreational therapy plays a primary role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consumer. Enjoyable activities 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significant in promoting 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with a disability.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offe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the opportunity to resume normal life activities and to establish/re-establish

skills for successful social integration. In addition, the therapist will employ treatment modalities which promote physical skill development, enhance

feelings of well-being, foste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acilitate continued

involvement i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establish new life activities for continued growth.

Utilization of Recreation Therapy Services as a Standard Service in Managed Healthcare Systems

Recreational therapy as a member of the cor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am

Recreational therapy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in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JCAHO) standard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re standard treatment team members in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In addition,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re designated as members of the comprehensive core treatment team in the acute brain injury, the post-acute brain injury, and th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standards of the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CARF) Since the 1940'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have served as active member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team addressing the psychosoci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needs of the consumer. Recreational therapy will certainly have an active role in a managed care and managed competition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meeting rehabilitation goals, accessing life skills and opportunities, and providing quality services in the most cost-efficient manner. These functions must be performed on an on-going basis in concert with other allied health fields such as physical therapy,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speech therapy and audiology. Although some overlap occurs between all disciplines in area such a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vocational and avocational adjust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tor performance skill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disciplines mutua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 For instance, each discipline may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kill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uch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ommunity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effor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setting, however, has become the charge of the recreational therapist. In addition,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ssist the consumer in developing or re-developing social skills, discretionary time skills, decision making skills, coping abilities, self-advocacy, discharge planning for re-integration, and skills to enhance general quality of life. As with each allied health discipline, treatment goals are based upon individual need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needs of the person affected by a disability is critical to the pursuit of independent productivity in vocational and avocational endeavors.

Recommendations in Healthcare Allocations

The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 is in support of a healthcare allocations package which ensures coverage for all Americans. This package should include cooperative effort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s. The healthcare package should also include standard coverage of a range of rehabilitative services including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Current practices restrict the range of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that are identified as standard reimbursable services under Part A of the Medicare and Medicaid Guidelines (e.g. physical therapy, occupational therapy, speech therapy and respiratory care.) Through inclus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under Part A and Part B of the Medicare and Medicaid Guidelines,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have access to additional options to meet the treatment needs of the consumer. The availability of a broader base of outcome oriented therap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proper combination of therapeutic modalities will offer several dramatic benefits:

?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consumer can be better met with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disciplines.

?Proper mixes of therapies in a managed care and managed competition system offers a more cost-effective means to meet consumer needs.

?This approach responds in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anner to the critical shortage of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by expanding the pool of

available professionals.

The utilization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accessing these treatment options to meet the "personal assistance services" of the healthcare consumer. This approach would provide expanded options and service mixes which will prove more cost-effective. For instance: At the current time, if an individual is receiving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for a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stroke), the individual will likely be involved in 1:1 (one on one) physical therapy services to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Should there be an option of inclusion of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frequently prescribed in group format), the person could receive 60% physical therapy 1:1 services and 40% recre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in aquatic therapy groups. The result is a mix that i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consumer and will prove to be more cost-effective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e America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sociation is in support of cost-effective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 for all citizens. The growing need to ensure basic services to all of America's citizens is evident. The number of Americans requiring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due to an aging population, disabling conditions, improved treatment services, and greater survival rates. The need to access a broad range of services, therefore is crucial. The intent should be the utilizati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as standard services within a healthcare program. Recreational therapy should be included as a viable op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with disabilities. Ultimately, the availability of managed healthcare options which respond to the unique treatment needs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will prove cost-effective. Inclusion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hat responds to individual healthcare consumer needs will reduce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duce hospital recidivism, and maximiz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Recreational therapy has been and should continue to be included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discipline in the provision of quality, cost-effective healthcare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Nature of the Work

Working Conditions

Training, Other Qualifications, and Advancement

Employment

Job Outlook

Earnings

Related Occupations

Significant Points

Overall employment of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is expected to grow more slowly than the average for all occupations, but employment of therapists who work in community c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and in residential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facilities should grow faster than the average.

Opportunities should be best for persons with a bachelor degree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r in recreation with a concentration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should be comfortable working with persons who are ill or who have disabilities.

NATURE OF THE WORK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pecialists, provide treatment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to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or illnesses. 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arts and crafts, animals, sports, games, dance and movement, drama, music, and community outings, therapists treat and maintain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ir clients. Therapists help individuals reduce depression, stress, and anxiety; recover basic motor functioning and reasoning abilities; build confidence; and socialize effectively so that they can enjoy greater independence, as well as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their illness or disability. In addition, therapists help integrat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o the community by teaching them how to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recreation workers, who organiz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rimarily for enjoyment. (Recreation workers are discussed elsewhere in the Handbook.)

In acute health care settings, such as hospitals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treat and rehabilitate individuals with specific health conditions, usually in conjunction or collaboration with physicians, nurses, psychologists, social workers, and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In

long-term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use leisure activities—especially structured group programs—to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ir client’s gener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y also may provid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he client from suffering further medical problems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llnesses and disabilitie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assess clients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the therapists learn from standardized assessments, observations, medical records, the medical staff, the client’s families, and the clients themselves. They then develop and carry out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cli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For example, clients who are isolated from others or who have limited social skills may be encouraged to play games with others, and right-handed persons with right-side paralysis may be instructed in how to adapt to using their unaffected left side to

throw a ball or swing a racket.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may instruct patients in relaxation techniques to reduce stress and tension, stretching and limbering exercises, proper body mechanics fo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acing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individual as well as team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rapists observe and document a patient participation, reactions, and progress.

Community-based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may work in park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s, special-education programs for school districts, or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cluded in the last group are programs and facilities such as assisted-living, adult day care, and substance abuse rehabilitation centers. In these programs, therapists use interventions to develop specific skills, while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exercise, mental stimulation, creativity, and fun. Although most therapists are employed in other areas, those who work in schools help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address the special needs of students, including easing disabled student’s transition into adult life.

WORKING CONDITION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provide services in special activity rooms, but also plan activities and prepare documentation in offices. When working with clients during community integration programs, they may travel locally to instruct the clients regard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public areas, such as parks, playgrounds, swimming pools, restaurants, and theaters.

Therapists often lift and carry equipment, as well as lea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generally work a 40-hour week that may include some evenings, weekends, and holidays.

TRAINING, OTHER QUALIFICATIONS, AND ADVANCEMENT

A bachelor degree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r in recreation with a concentration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is the usual requirement for entry-level positions. Persons may qualify for paraprofessional positions with an associate degree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r a health care related field. An associate degree in recreational therapy; training in art, drama, or music therapy; or qualifying work experience may be sufficient for activity director positions in nursing homes.

Approximately 150 programs prepare students to become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Most offer bachelor degrees, although some also offer associate, master , or

doctoral degrees. Programs include courses in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program planning, interven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Students also study human anatomy, physiology, abnormal psychology,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termi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illnesses and disabilitie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he use of assistive devices and technology.

Although certification is usually voluntary, most employers prefer to hire candidates who are certified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pecialists.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ertification is the certificatory agency. To become certified, specialists must have a bachelor degree, pass a written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complete an internship of at least 480 hours. Additional requirements apply in order to maintain certification and to recertify. Some States require licensure or certification to practice recreational therapy.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should be comfortable working with persons who are ill or who have disabilities. Therapists must be patient, tactful, and persuasive when working with people who have a variety of special needs. Ingenuity, a sense of humor, and imagination are needed to adapt activities to individual needs, and good physical coordination is necessary to demonstrate or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rapists may advance to supervisory or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Some teach, conduct research, or consult for health or social services agencies.

EMPLOYMENT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held about 24,000 jobs in 2004. About 6 out of 10 were in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and hospitals. Others worked in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in community c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cluding assisted-living facilities. The rest worked primarily in residential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facilities; individual and family services; Federal Government agencies;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outpatient care centers. Only a small number of therapists were self-employed, generally contracting with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or community agencies to develop and oversee programs.

JOB OUTLOOK

Overall employment of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is expected to grow more slowly than the average for all occupations through the year 2014. In nursing care facilities—the largest industry employing recreational therapists—employment will grow slightly faster than the occupation as a whole as the number of older adults continues to grow. Employment is expected to decline, however, in hospitals as

services shift to outpatient settings and employers emphasize cost containment. Fast employment growth is expected in the residential and outpatient settings that serve disabled persons, the elderly, or those diagnosed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illness, or substance abuse problems. Among these settings are community c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cluding assisted-living facilities); residential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facilities; and facilities that provide individual and family services (such as day care centers for disabled persons and the elderly). Opportunities should be best for persons with a bachelor degree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r in recreation with an option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also should be good for therapists who hold specialized certifications, for example, in, aquatic therapy, meditation, or crisis interventio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will support a growing number of jobs in adult day care and outpatient programs offering short-term mental health and alcohol or drug abuse services. Rehabilitation, home health care, and transitional programs will provide additional jobs.

The rapidly growing number of older adults is expected to spur job growth for recreation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and paraprofessionals in assisted-living facilities, adult day care programs, and other social assistance agencies. Continued growth also is expected in community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as well as in day care programs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ARNINGS

Median annual earnings of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were $32,900 in May 2004. The middle 50 percent earned between $25,520 and $42,130. The lowest 10 percent earned less than $20,130, and the highest 10 percent earned more than $51,800. In May 2004, median annual earnings for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were $28,130 in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RELATED OCCUPATIONS

Recreational therapists primarily design activities to 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lead more fulfilling and independent lives. Other workers who have similar jobs are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physical therapists, recreation workers, and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休閒反被視為一種必要的人權:19從休閒價值觀談休閒不動產的發展趨性

黃勝雄

在歷史的某些階段,「休閒」曾被視為負面的、消極的、甚至罪惡的,

例如Thorstein Veblen 在1899 年的著作「休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就對驕奢淫佚的有閒階級大力抨擊,認為其不事生產,而又壓搾帄民;而我國的孔子亦曾言:勤有益,戲無功。

但至現今,48 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

宣言即強調「休息及休閒的權利,包括對工時合理的限制以及定期假日的薪資照付」。1970 年,十六個國際性的遊憩組織,在國際遊憩協會(即現今

的世界休閒與遊憩協會)的率領下,甚至還宣示了「休閒憲章(Charter for Leisure)」。

到底「休閒」的意義何在?其對社會的真正價值何在?人們又存在著

怎樣的休閒價值觀與活動取向?〃〃〃這些不同的休閒觀,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結構之下,演繹出許多不同的「休閒行為理論」,同時也意味著不同的學者對社會大眾之休閒價值觀(取向)及休閒行為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觀點。而這些觀點乃至休閒的定義,至今甚至無法得到一個為大家所普遍認同的說法。不過,我們所興趣的並非這些觀點的統一問題,因為從長久以來無法取得共識及不同社會結構特質所存在的差異角度來看,統合這些觀點似乎便無顯示其意義不大。所以我們關心的是:台灣人的休閒價值觀(取向)為何?我們的社會存在著那些重要的因素會影響休閒價值取向?而這樣的

價值取向對未來又將有怎樣的影響?

不同的價值觀取向將會導向民眾從事不同的活動模式與行為;而休閒

活動的日受重視是事實,其將相對或附帶衍生許多社會活動、經濟產業乃至空間結構等的快速發展與改變也是必然的現象。台灣休閒不動產的蓬勃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引導下,是可預期的必然。但問題是:在未來休閒價值觀及活動模式的影響下將會走向怎樣的發展?例如怎樣型式的休閒不動產最具發

展潛力?休閒住宅的最適發展區位何在?大型化或精緻化?單一型或複合

型的經營將較受消費市場的青睞?休閒農業或渡假中心將怎樣尋找經營上

的特色?等等。

以上的問題,都不是容易就可以得到答案的,甚至需要更待一些時日

的觀察。是以本文從基本的休閒價值觀解讀及從不同的休閒行為理論出發,利用類同社會分析的過程,去探討一些影響休閒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希望混沌的對台灣休閒不動產其未來發展的可能趨性作一簡單初步的解析。

貳〃休閒行為理論與價值觀的檢視

一、休閒之定義與一些相近的理念

在談到「休閒」時,有幾個相近的理念與用詞常會被提及,即「遊憩」、「遊戲」與「觀光」。事實上,這三詞不單與休閒有著極大的關連性,而且也是一般大眾甚至專業研究者常會混淆的,因為其中包含著許多活動與觀念上的「交集」。不過,其在內涵上畢竟還是有所不同的,是以在研究之前先予簡單釐清:

1.遊憩(recreation) 、遊戲與觀光

(1)遊戲

J. Huizinga(1949)指出,所有形式的文化均起源於遊戲。遊戲的最早

起源是從使人類靈魂復活的宗教儀式開始,這些儀式逐漸世俗化後,便成了

舞蹈、樂曲等。在狩獵採集時代,勞動和休閒可能沒有明顯的界線,進入農

耕時代後,休閒部分開始因農耕收成以及因應四季時序的區區而逐漸轉化為

各種祝祭,如中東地區應祝葡萄收成的戴奧尼蘇斯節、日本慶祝稻穀豐數的

新嘗祭及台灣阿美族的豐年祭等。祝祭中需向神報告生活的細節,亦附帶向

神奉獻戲競技等活動。最後當祝祭活動逐漸變得嚴肅,遊戲便從中游離出

來,但能保留在文化之中。對古代的人們而言,這些遊戲是宗教不可或缺的

儀式,但對現代人而言,唱歌、跳舞等卻是遊樂,也是休閒。

總結來說,宗教儀式是遊戲的開始;而遊戲則是許多休閒活動的起源。

儘管「遊戲」已不若古代般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種「神聖的色彩」,但社會

學家卻極重視「遊戲」的研究,認為其不但深具社會意義1,甚至說現今的

政治、經濟等運作也正是一種「遊戲」!事實上,我們現今許多休閒產業的

經營(例如主題遊樂園)也幾乎都得靠「遊戲」的規範和設計來吸引消費

(2)遊憩

英文的recreation 源自拉丁文的recreatio,係指「一個人在工作之餘,

藉由輕鬆的活動,來減除工作所造成的疲乏,以使得可以恢復(restore, recover) 或再造(re-create)活力。」;或是指「人們於休閒時選擇參與之任何體驗,

追求滿足感為其主要驅動力。」。換言之,乃是某種生活方式與生活之內容,其有助於人格之全面發展、抒發情緒,提昇人們對事物之興趣,滿足內心愉

悅之要求。

望文生義,遊憩乃包含遊玩與休憩的進行,在內涵上其涉及遊憩的時

間、頻率、地點、方式及活動成本等問題。近年來該詞大多與戶外活動連用,比較傾向指涉休閒時所從事的各種休閒活動,算是休閒活動的行為表現;是

休閒的重要成份,但並不等於休閒(因為有的休閒並非以遊憩型態呈現)。(林東泰,1994:14;李明宗編著,1994:4)就「價值觀」的角度論,「休閒」

的的內涵較為複雜,而遊憩則主要傾向於「疏解工作壓力」的觀點。(參見

後文中的如「補償理論」等相關說明)

(3)觀光

觀光最簡單而含糊的定義即是一般人所謂的「旅遊與參觀」活動。對

於「觀光者」的行為模式研究,有從人數來分者,例如可分成組織化的群集

觀光客、個人化的群集觀光客、家庭式觀光客、個人式探索者、漂泊者等。Erik Cohen 則採用人們的世界觀,和宗教社會學家所謂的「精神中心」(Spirtual Center)的不同觀感,將人們之觀光體驗分成以下五種:(1)「遊憩類型」(Recreational Mode) 2、(2)「轉向類型」(Diversionary Mode)3 、(3)「體

驗類型」( Experiential Mode) 4、(4)「實驗類型」(Experimental Mode)5 及(5)「存在類型」( Existential Mode)6等。(李明宗編著,1994: 40)。

簡單說來,這種分法,即是將觀光的定義鎖定在:人們對於離開居住的地方

去從事短暫的旅遊或參觀,這樣一件事情的價值觀點。觀光事業的經營是現今最被各國廣泛重視的,也是特色最鮮明的休閒事業。

2. 休閒(leisure)

(1)定義和觀點

對於「休閒」的定義說法眾多而紛雜,包括如Veblen(1899), Berger(1963), de Grazia(1962), Dumazedier(1967)等人都有對休閒下了不同的定義。

Kaplan(1975)將之整理為六種不同的觀點:人文模式(humanistic model)、

治療-改變模式(therapeutic-change model)、量化模式(quantitative model)、

社會機制觀點(social institution)、認識學觀點(epistemological conception)和社

會學的觀點(sociological conception)等。

Murphy (1974)則綜合時間、工作、活動等層面,亦提出六個類似的休

閒觀點:

a.自由時間論(discretionary Time):把休閒視為工作之餘的時間部分,即指「自由時間」(Free Time)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的應用。「係指人們於不須

負擔責任之時段,自由抉擇其想從事之活動,不論運用得明智與否。」

b.社會工具論(social instrument):把休閒視為為了達到社會某種目的或功能。例如法國的J. Dumazedier (1967) 即認為休閒乃是遠離帄日工作家庭社

會責任束縛所從事的活動,以達到放鬆心情豐富人生增廣見聞與社會參與

的功能。

c.社會階層論(social class):認為休閒取決於特定的社會階層、地位和職業等社會因素。Veblen(1899)則認為休閒乃資產階級象徵,在資本主義的社會,

休閒演變成一種世俗所用以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徵,只有有閒階級(中上階

層及資本家)才能擁有。不過,許多學者執疑,社會階層決定論共是休閒

參與的社會學理論,而不是休閒的定義。

d.古典休閒論(normative):亞里士多德對休閒持有最貴族式的觀念,認為休閒就是目的(但在社會中休閒僅有少數人能夠擁有)。Leisure 古文字源自

拉丁文的licere (意為「自由」);而古希臘文Schole(與School 同字根)的涵義即為休閒,故若從文字的淵源關連來看,則「休閒」乃是不燥急的、

帄和的、愉悅的、澄寧的心理狀態,意指完全不是因外來壓力所迫,但樂

於全心從事之嚴謹活動」,且帶有「教化」之意義。

e.反功利論(ant-utilitarian) :認為休閒本身即是目的,不假外求,且不附屬於工作,是一種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滿足。

f..整體的休閒觀(holistic):認為把工作和休閒對等分立並無必要,休閒是無所不在的,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自由意識。這種觀點較近似遊憩觀點,

可將其視為與遊憩同義,指在閒暇時間所從事的自發性活動;或是一種經

驗或活動的方式,經由個人的選擇與參與得到歡樂滿足。

(李明宗編著,1994:5;鄭健雄,1997;林東泰,1994; G. Bammel & L.L.

B.-Bammel )

休閒的必要

自古以來,「休閒」對於人類的生活與生存非常重要,德國哲學

家皮柏所闡述休閒的觀念,常為許多學者引用:

1. 休閒是文化的基礎。

2. 藉由休閒,我們可掌握到理解「整個世界及其最深遂本質」的契機。

3. 休閒是比「勞動的生活」更高層次的生活,休閒不是為了工作的目的而存在,但可提供給進一步工作所需的體能恢復或心靈復元某種新的動力。

1970 年,來自30 個國家的500 名休閒研究專家與政府代表聚集

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國際休閒會議」,通過了《休閒憲章》

(Charter for Leisure)。該憲章後經1979、1983 年、2000 年三次之修改,2000 年7 月第六屆世界休閒大會修正通過的主要條款有:

1. 所有的人都擁有進行與他們同胞的社會規範與價值相互一致的休閒活動的基本人權;所有的政府都有承認和保護公民這一權利的義務;

2. 為提高生活質量所提供的休閒與健康、教育等一樣重要,政府應

確保公民得到最高質量的休閒與娛樂的機會;

3. 個人是自己最好的休閒與娛樂資源,因此,政府應確保提供獲得

這些休閒技術與知識的途徑,使人們最優化他們的休閒體驗;

4. 個人可以利用休閒機會來實現自我,發展私人關係,增進社會團

結,發展社團與文化特性,促進國際間的了解與合作,提高生命

質量;

5. 政府應該通過保持國家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的質量,確保未

來實現休閒體驗的可能性;

6. 政府應該確保訓練專業人員來幫助個人獲得休閒技術,發現和發

展他們的才能,擴大他們休閒與娛樂機會的範圍;

7. 公民必須擁有獲得所有形式的關於休閒性質和機會的休閒資

訊,利用它們來提高知識並影響本地和全國政策的制定;

8. 教育機構必須盡最大努力傳播休閒的本質與重要性以及如何將

這些知識溶入個人的生活方式中。

上述條款大略呈現了四項重要的概念:

1. 人類擁有「休閒活動」的基本人權。

2. 休閒對於個人及社會的積極作用。

3. 政府賦有確保國民「休閒人權」的重責大任。

4. 休閒教育的必要性。

五、休閒的界定

學術界對於「休閒」(Leisure)從不同的角度衍生了許多定義,

在此採用法國社會學家布馬哲迪爾的定義,布馬哲認為人類活動的內

容有四個基本面向:補償活動、家務活動、社會宗教活動和自我實現

活動,休閒是屬於自我實現活動的範圍。休閒可包括三方面:

1. 放鬆:因為人類需要克服疲勞。

2. 娛樂:娛樂使我們能夠脫離自我及所關注的事情,使我們超然忘

我。

3. 個人發展:休閒使我們的視野開闊,使人類的生命更有意義。

布馬哲對於休閒的定義似乎從休閒活動的角度分析,提及休閒活

動的範圍,其與觀光、遊憩以及運動密不可分。

所謂「觀光」(Tourism),WTO(世界觀光組織)指出,觀光是

人們出於非移民及和帄的目的或出於導致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及精

神等方面的個人發展及促進人與人間的了解與合作等目的而做的旅

行;觀光係利用休閒時間所做的旅行活動。

「遊憩」(Recreation)含有休養、娛樂、消遣、恢復健康的一種

行為。遊憩活動被認為能夠消除人們精神和體力疲勞的日常休閒活

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遊憩被認為是個體或集體在休閒時間

內所從事的一種社會活動形式,它的過程是自由鬆弛和令人愉快的。

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

李詩鎮/救國團總團部探索教育中心執行長

陳惠美/銘傳大學休閒遊憩管理系助理教授

【摘要】

探索教育有別於傳統的正規認知教育課程,透過戶外活動,以經驗教育「做中學」的理念,解決傳統教育太過於強調單向學習的智育發展,並將活動由原來強調體能的取向,轉而為培養個人成長與團體動力、團隊效能的學習與探討取向。因此教育部從九十學年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制中小學新課程,遂將探索活動列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十大指定單元之一,開啟了探索活動的另一新局。團體氣氛是活動成功的要素之一,良好的團體氣氛有助於休閒效益,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探索活動的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對象為九十一年十月至九十二年二月間,參加救國團探索教育學校舉辦的活動人員,共得有效問卷202份,並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因素分析、t檢定、ANOV A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因素分析探索活動參與者所受的團體氣氛可分為「喜歡親切」、「愉快舒暢」、「和諧活潑」、「安心有趣」、「悠閒自在」五種;探索活動參與者所認知的休閒效益,主要包括「社交效益」、「心理效益」、「教育效益」、「生理效益」四類。參與者的個人特性以及參與特性不同,其所感受到的團體氣氛有差異;而探索活動整體團體氣氛和休閒效益之間呈正相關。

【關鍵字】:探索活動、團體氣氛、休閒效益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歐美國家盛行已久的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模式,其起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影響是1941年Kurt Hahn創辦外展訓練(Outward Bound)(Miner, 1990)開始。有別於傳統的正規認知教育課程,探索教育主要是透過戶外活動,以經驗教育「做中學」的理念,解決傳統教育太過於強調單向學習的智育發展。並且企圖超越現代教育的認知領域,促進學生的人格、人際關係和精神等問題(Zwart, 1988),幫助青少年做好「開創人生旅程的準備」。外展訓練學校於1962年移轉至美國,至1971年另發展出探索活動(Project Adventure)。將原來只在戶外實施的冒險性活動,如攀岩、泛舟、登山、露營等活動,簡化、改良成可在學校內進行的活動課程,只需簡單的教具,或甚至不用教具都可操作。而且由原來強調體能活動的取向,轉而為培養個人成長與團體動力、團隊效能的學習與探討取向(Prouty, 1990)。反觀國內,1980年救國團開始嘗試引進並推動探索活動(沐桂新,1995)。台北師大公訓系也於1994年嘗試開設國中童子軍教師在職進修班,進行實驗性的教學與實施(蔡居澤,2001)。近年來,教育部從九十學年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制中小學新課程,也將探索活動列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十大指定單元之一。由此可知,探索活動對於人格與致能等教育啟發之重要。此外,由於探索活動在美國校園的推展頗為成功,因而陸續被應用到其他諸如:親子關係和社區發展、心理治療與復健、企業界、及休閒產業界等領域。而國內自各單位相繼引進探索活動後,也幾乎同時在校園、企業界、民間基金會以及一般冬、夏令營的休閒活動中積極推展、運用,其進展可謂相當快速。

探索活動主要是透過系列室內、外結構式活動、團體學習模式和戶外冒險性設施來體驗,相關研究指出,探索活動對參與者之自我概念和內外控(梅靜孙,2001;余紫瑛,2000、陳皆榮,2000)、人際關係(郭金龍,2002;梅靜孙,2001)、自我實現與焦慮控制(陳皆榮,2000)等方面確實具有助益。然而,任何一項活動要辦得成功,必須具備許多條件。Rohnke & Butler(1995)認為探索活動若要成功,必須具備四種要素:信任、溝通、合作以及有趣好玩。不論何種性質的探索活動,活動開始一定必須先創造歡樂有趣的氣氛,以促使學員積極參與活動。因為當人們越積極的投入、參與活動,也就越能從探索活動中受益。由此可知,團體氣氛是活動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也是參與者獲得休閒效益的關鍵。然而,影響團體氣氛的因素相當多元,包括參與特性(陳皆榮,1997、洪煌佳,2002;張文耀、楊秀珠,2002、洪煌佳,2002)、個人特性(洪煌佳,2002)等。根據上述,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探索活動的團體氣氛和休閒效益之關係,並瞭解影響團體氣氛的因素。

六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六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2、学会常用汉字150个左右。 3、能熟练地查字典,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 4、学过的词语能读、写,大部分会用。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注意积累词语。 5、能比较熟练地使用钢笔写字,有一定速度。继续学习用毛笔临 帖,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听话、说话 6、听讲话和广播,能转述主要内容。 7、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 8、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阅读 9、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 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0、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一定速

度。 11、对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 解含义或体会思想感情色彩。注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句。12、能初步理解具、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3、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 14、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15、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课外读物,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文 16、能用正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 17、观察事物注意抓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8、能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根据要求选择材,编写作文提纲, 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学会会议记录和读书笔记。 19、初步会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书 名号和省略号。认识分号。 20、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成都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制定时间:2015年10月14日 成都电中教学教务科制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54 开设学期:3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核心)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教育特点、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科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

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本课程将向学生阐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介绍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学前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师幼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初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七年级上册) ●学校名称:济源市王屋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设计日期:2016/12/1 ●适用年级:七年级上学期 ●授课时间:70课时 一、育人目标 (一)学校育人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 (二)语文学科侧重育人目标 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生。 二、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基础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拓展性目标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必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本册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学会人物描写方法,写人要抓住特点。 3.做到写作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展现自己的风采,学会观察,勇于表达,培养写作的兴趣。 2.“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6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及重难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一)汉语拼音 1.能读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学读轻声。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二)识字、写字 3.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 用的偏旁部首。 4.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能按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 记忆字形,能初步理解字义。 5.学过的词语能正确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能在口头语言中运用,一部分能在书面语言中运用。 6.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 好的写字习惯。 7.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培养写字兴趣。 8.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 (三)听话、说话 9.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10.听话能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 11.学习说普通话。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12.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习使用礼貌语言。 (四)阅读 1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4.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16.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一二年级总阅读量为5万字。 一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 单韵母:a o e i u ü 2)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3) 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 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韵母:er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5、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以a o e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8、认识标点符号( , ! :" "),能正确使用( ,)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完整word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的总要求 (二)各年段的要求 1.低年级2.中年级3.高年级 (三)课文 (四)语文实践活动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教学评估 五、教学设备 附录: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的总要求 1.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能独立识字。 4.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广播电视中专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律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部分边远地区如不具备条件,应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带中的案例部分。结合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录像课,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园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3)我国幅员广大,各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3 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概述;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学前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和家庭、社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9. 明确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劳动特点和职责任务基准业发展的要求。 10. 明确学前教育对象的属性和权利义务,师幼关系的特征。 11.了解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的内容、基本要求和方法。 12. 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的特点和意义,初步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3. 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的意义与任务,了解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小衔接发展趋势。 三、学时分配表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要求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 要求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会标准的发音,养成正确写字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学习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语言教学跟语法教学、文字教学以及文学阅读教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民族共同语的工作中,语音教学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初级中学汉语课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发音的最基本的知识、拼音字母的发音和拼音方法,并且通过语音教学纠正学生方音习惯,使学生掌握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能够纯熟地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朗读文学作品,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 *观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得到规律,再通过具体的材料印证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从而巩固对它的认识和掌握,这是汉语教学方法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 *课堂的口头练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考来观察、分析语言材料,进一步做也概括和结论;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学过的定义和规律,从而得到巩固;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效果。口头练习的时候,教师不公要注意学生

答案的内容,并且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用边疆的、有组织的语言鸸不是片断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表达思想,这是汉语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1956年初级中学教学大纲 *朗读和默读,目的在训练学生自觉地领会课文,丰富学生的词汇。朗读还可以训练学生正确而有表情地说话的能力。 朗读要发音正确(力求用标准音——北京语音),句读分明,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也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学教学中的语言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能用现代汉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扩大他们的语言知识,使他们对语言同文学的关系和祖国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文学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是使学生领会作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手段。在语言教学里,学生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同样重要。 *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极大的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学会普通话,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说和写有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还要注意听的训练,如听写、做听讲记录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