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

小组成员:李瑞青陈彩虹

李明杨琴

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告

摘要:中印交流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两个大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

正文:中国从西汉起史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印度的记载,印度先后被称为身毒、辛头、天竺、贤豆等,到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是指今日的南亚次大陆,主要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及与中国有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曾又多次提到中国(ch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秦字的音译。但是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据中国《史记》的《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汉代西域之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便问此物从何而来。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东南的一个叫身毒的大国那儿来的,距此数千里,有蜀人在那里卖东西,蜀布和邛竹杖是从他们那儿买来的。这是古代中印交流的可靠证据。而且此事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印的民间贸易早已存在。近代在印度迈索尔发现了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公元前135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到西域各国的通道后,中印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据《前汉书》记载,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行了大量物质交往。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水晶、玛瑙等。在公元1世纪时,从中国向印度传去了桃树和梨树,所以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王子’之称。后来在中印交流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

据史书记载,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末哀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明帝永平11年,为了安置东来洛阳的印度僧侣,以便僧侣翻译佛经,传授佛教仪规。明帝命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

寺庙——白马寺。从此,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魏晋时期,中国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的局面。由于战争连年不断,

广大人民饱受苦难,因此较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极乐世界的宣传,

这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追求更高深的佛法,中印交流达

到了一个高峰。

据《高僧传》记载,此时印度僧人来华传教、翻译佛经的有很多。

早期的有竺佛朔(公元179年来华)、竺大力(公元197年来华),

到公元3世纪来中国的有释迦跋澄、释迦提婆等,4世纪有高僧鸠摩

罗什来华,其中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他从小聪明能干,对印度佛教

经典、天文学、数学、梵文等知之甚多。来华以后他成绩显著,对中

国的宗教、哲学、天文、历史都起了重大作用。他和唐代的玄奘法师

一样,是划时代的人物,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之一。

与此同时,从中国到印度的僧人学者更多。在魏晋时期,中国的

僧人开始自发地西行求法取经。先后有朱士行、竺法护、法显等人。

而法显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中印关系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是中国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

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前往印度求法。前后历时15载,于公元414年由海路回国。途中经过了30余国。回国后,法显著《佛国记》,记述了途中的艰险经历和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当中对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各地的社会文化等状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载,是研究印度古代史及5世纪初亚洲情况和交通路线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此外,法显翻译的大量佛经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隋代全国再归统一,炀帝曾派使节出使西域各国,并在印度取得佛经及玛瑙等物回国。

到了唐朝,中印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玄奘、王玄策、义净等是典型的人物代表,他们为古代中印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629年,玄奘不理政府禁令,私自西行,以其无与伦比的毅力,翻山越岭,经历20多个国家,最后辗转抵达印度。玄奘到印度后周游各地,一面巡礼圣迹,一面讲经学法,并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住学五年,刻苦钻研讲学,成果甚丰。在印期间,玄奘参加过许多学术研讨会,并受邀到各国讲学,曾多次受印度戒日王的盛请邀请和真诚接待,两人曾就中印文化问题进行过多次交谈。戒日王特地为玄奘举行庄严的集会,会上宣读玄奘法师用梵文写的学术论文并展开辩论。大会有18个国家的国王出席,无数学者参加,他们对玄奘法师的学问无不深表佩服,玄奘法师在印度成为知识界无人不知的中国古代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载誉而归,带回佛经657部和若干佛像。第二年,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记录真实,内容丰富,既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也有人情风俗和传说故事等,是了解当时印度和中亚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玄奘法师更倾其后半生精力,译出佛经54卷,1335章,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良多。

印度在公元10——11世纪时,婆罗门教抬头,伊斯兰教势力大增,而佛教逐渐消亡。中印间的交流不再通过佛教形式,而是由海上

商业贸易取而代之。

在宋代,中国商人远航印度、阿拉伯和非洲各国,已形成空前繁荣的浪潮。据《诸蕃志》记载,当时从泉州港进口的货物主要有乳香、椰子、麋香木、木香、珊瑚、象牙、角、猫儿眼等。而从泉州运往南亚的外销瓷器,在印度等国的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福建商品居多。

到了元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史载当时中印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中国船舶载运的丝绸、瓷器、金属等货物经常到达印度沿海港口。

及至明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南洋及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到过印度的许多地方,诸如卡利卡特、科钦、孟加拉国以及印度半岛两侧海滨之地等等。当时随郑和宝船运到印度的物品很多,有布绸、色绢、水银、麋香、草席等。

郑和等人能多次出使,说明当时中印政府与民间关系的密切。而在明代中国仍不断传入印度,从而丰富了印度的文化。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像潮水般地涌向东方。中印间的外交活动几乎停止,商贸活动也已中断。到清朝中叶以后,以英国人为首的鸦片贩子将印度产的鸦片运来中国,走私入境,既骗取中国人民的钱财,又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抓来不少印度士兵对付太平天国,而这些士兵到中国反而与太平军达成一线,共同对抗英军。

清中叶至近代,由于中印两国经济落后,遭到殖民主义者得直接或间接统治,两国间的直接交往几乎中断,但两国人民彼此同情,相

互支援。那时印度圣雄甘地和国父孙中山先生一样,都很关心中国的命运,他在孟买对中国记者说:“愿中国得知,吾人此次系为解放印度,为保卫中国而奋斗。”一些学者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类似的文章,《民报》、《东方杂志》等为中印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当时有介绍中印文化交流的图书问世。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印度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深切同情并坚决支援,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集会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8年印度国大党精选医生组成医疗队派往支援中国。医疗队由医疗队由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蘇华和木克华五人组成。他们以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中国抗日军救死扶伤,并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近代印度有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智阿罗频多。其中甘地和泰戈尔都很推崇中国文化,以及中印文化交流。1937年4月14日在多方努力下中国学院在印度的国际大学诞生,推动中印文化研究,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由于文化交流是巩固友谊的基础,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每次重大突破,两国文化合作方面也都有大动作。

文化交往的民间基础也较好,两国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们还坚持将古代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珂波罗多》翻译成中文。

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较单一,隔几年派个文艺代表团,

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翻译介绍一些著作,引进的几部电影让几代人看了几十年,最多搞个“文化周”。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时,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

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时签订了《中印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03年至2005年执行计划》

2006年签订《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化交流执行计划》

2010年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互相举办“国家节”,促使文化交流向机制化发展

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温家宝总理在新德里海德拉巴宫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时,双方宣布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届时中印双方将分别邀请对方国家500名青年来访,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青年、传媒、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使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2010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两国以各种方式热烈而隆重地纪念中印关系史上的这件大事。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或会晤,印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印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双方举行包括“国家节”在内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官方和民间的往来明显增加。互派文化部代表团,互办“电影节”,中国向印度派京剧团,在印举行“山西民俗艺术展”、“陕西文化周”,印度则将派传统舞蹈团、宝莱坞歌舞团来华。中国在印度完成那烂陀玄奘纪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典礼。此外,还有美食节、文物展、

新书发布、研讨会等。

2011年,双边贸易额超过600亿美元。温家宝总理在年底对印度的正式友好访问不仅为建交60周年的庆祝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且对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重要意义。

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鼓励两国社会团体、青年、媒体、学者、智库、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2011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他指出,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邻国,去年双方成功举办纪念中印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胡锦涛强调,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双方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

结论:中印文化交流至少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在双边关系中扮演特殊的作用。即便在两国关系出现挫折的时候,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依然没有中断。中印文化交流会夯实了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文化成为两国交往的语言和感情上的“防火墙”,在延续两国文脉的同时也在延续着东方精神。两国都曾经紧盯西方,既忽视自己,也忽视对方。随着双方综合国力的增强,双方终于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意识到自身文化的“(1)软力量”。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民间往来的增多,两国政府提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属水到渠成。长期以来,两国边境地区保持和平,高层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频繁交流互动,双边各层级各领域

的对话机制众多,双方合作的范围和内容都在不断扩大。中印文化交流两千年的历史表明,两国交流双向进行,结果双赢,并已构成双边关系中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一项资源。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中印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双方欢迎对方的和平发展,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也有足够领域供中印开展合作。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和愿望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促进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化和充实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印关系将保持发展的势头,中印共同崛起和合作将对推动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印文化交流也必将因此而更加加深和频繁。

参考文献:

《中印文化交流史》季羡林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薛克翘

《季羡林论印度文化》(中印文化交流丛书) 张光璘,王树英

中印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

中印关系论坛

附录:(1):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前国

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在1990年最先创造了“软力量( Soft power) ”一词,此后“软力量”作为国际竞争中新的权力资源,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讲,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凝聚力,和国际机构的规则制度,以及社会制度、国家形象、领导决策能力、外交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力量、跨国公司力量等等,都属于软力量的范畴。简言之,软力量(也可称为软国力、软实力)是无形的力量资源,是一国通过一切无形要素影响他国意志和观念以达到改变他国行为,从而实现其国家利益的能力。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_王阿琴..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王阿琴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俄传统节曰的文化习俗,指出了两国主要传统节曰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本文介绍了中俄主要传统节日来源上的异同,比较中俄两国在过新年、三八妇女节以及祭祀死者节日的风俗习惯,研究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并分析其异同,探寻在俄语教学中渗透节曰文化知识的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俄语学习习得能力和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能力,以便促进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对比 作者简介:王阿琴(1990.06.21-),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139(2014)- 1斗191- 01 一、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1、中俄新年节日比较 在俄罗斯人看来,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节期是1月1 日。但以前不是这样,最初俄罗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1日庆祝,会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1699年,彼得大帝下令把新年定到每年的1月1日庆祝,并命令人们用柏树、枞树等树装饰房屋。之后,枞树成为了新年重要的标志。1930年,新年被定为全国法定节日。为了庆祝新年,俄罗斯人会早早地置办新年食品,如水果、马铃薯、蜜饯等,采购松树、枞树或云杉。在他们看来,装饰新年枞树是件大事,所以,常常会全家人一起动手用枞树装饰房子。新年的庆祝中当然少不了严寒老爷爷和他的孙女雪姑娘。在新年来临之际,他们会背着一大口袋礼物,以便赠送人们新年礼物,向人们祝贺新年。在午夜12点钟,克里姆林宫的大自鸣钟会传出响亮的钟声,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把这个钟声传遍全国,此刻,举国欢庆,人们都举杯祝福,相互祝贺。 丰盛的晚餐也是庆祝新年的必需品,俄罗斯人认为,新年要吃得好,来年才能吃饱;新年要着新装,一年将不愁穿;除夕若不痛快,全年都将倒霉。这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新年讲究吃好,穿好,玩好的传统风俗习惯。 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期限是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结束。 过年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把屋子打扫的非常干净,被叫做“扫尘”。家庭主妇还要置办好年货,包括过年食物,新年衣服。其中鱼是新年必不可少的食品,要知道在汉语里,“鱼”和“余”是谐音,为祈求连年有余,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鱼就成了新年独特的食品。中国新年讲究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亲人早早就计划好何时乘何种交通工具方能准时回家,以便和家人共度春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就会贴上春联,挂好年画,贴好福字。除夕,中国人喜欢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年夜饭,饭后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不管大人,小孩都会走亲访友,俗称“串门”。所以,拜年是中国传统新年的特点之一,为新年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俄罗斯的新年和中国的新年都凸显了家人的大团聚而营造的一种祥和和快乐的气氛。但中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19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 2.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雅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6.“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可用来直接研究唐朝的() A.民族交往B.对外交往C.经济繁荣D.文化昌盛

8.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B.玄奘西行 C.遣唐使、鉴真东渡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 9.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作品是()A.《西游记》B.《西厢记》 C.《天竺记》D.《大唐西域记》 10.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只有一个年号叫贞观。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贞观年间的有()A.文成公主入吐蕃 B.广用贤才,形成“房谋杜断” C.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D.鉴真东渡日本 1.(2018?福建)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遣唐使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唐招提寺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分析】本题以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 2.(2018?滨州)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浅谈清朝玉器

摘要: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 品种,达到了高峰。 关键字:玉器的发展玉器的制作玉器的纹饰玉器的文化含义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工艺美术空前繁荣,其中玉器艺术更为突出。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时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清代初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在民间,宫廷制玉较少。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原料的丰富以及工艺的进步,宫廷制玉发展较快,不仅出现了大批礼器,还制成一批体积庞大、雕琢复杂的玉山,一些乾隆御书的题记、诗文,还被琢刻于玉册之上,置于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收藏。乾隆之后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晚清民间市场仍十分活跃,不断推动清代制玉的发展。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所以清代玉产地主要有除了苏州、扬州还有宫廷,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系韩惠明 学号:20083442

现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地球已愈发变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隔阂,因此分析并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了解这些差异之后,只有互相理解和加以尊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 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听到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创造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Jad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recipients.Its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实物 证据。省思斋主等几位藏家以收藏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几十年的财力与精力,从海内外征集收购了一批种类别致、材质上乘、造型优美独特、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战国汉代时期的玉雕珍品,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玉雕艺术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认识。日前,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在西安举办“古玉臻美—首届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现场观摩省思斋主等藏家提供的精品玉器,从不同视角对其切磋琢磨,共同探讨这批玉器的内涵和价值。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摘录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看到王院长这批藏品,我觉得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很震惊。这些玉器工艺的精湛程度是非常惊人的,非常精美,称得上品位高贵。我倾向于尊重云辉先生对玉器年代的判断,赞同他的观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扁杯的造型非常新奇,还有秘戏图纹样的玉卮,都非常罕见。总之,这批藏品对于我们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是非常有价值的,是非常珍贵的研究材料,可以和我们先秦典籍里记载的贵族生活结合起来印证研究。对于王院长的关中民俗博物院,我们都应该感谢他这么多年的努力,为

我们保留下来这么多值得珍视的民俗文化标本。李银德(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 我讲讲对两种器物的想法和感受。一个是枕,汉代的枕头分为四种:第一种像长方盒子,第二种像板凳,第三种是大块玉料制成的实心玉枕,第四种是镂空的,类似现在的凉枕。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应该说是第五种。它的工艺是完全不同的,枕面由三块玉板组成,围栏上雕刻着各种形象的纹饰,还镶嵌有宝石。这种器型之前没见过,而且比以前出土的同时期文物要更加华丽。另外一个是卮。整体来讲,汉代的玉容器的数量非常稀少。这一批就达七件,方的圆的都有。这几件玉卮保存情况是很好的,铜胎、银构件里还加了一些其它的材料,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资料。它们的规格在当时都是顶级的。王院长花了极大的心血,这是用个人的力量建成了一座国家级别的博物馆,我们文博工作者都十分感佩。张尉(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我感觉非常震撼。这批玉器可以说突破了以往的一些认知。它们的造型、纹饰、工艺技法上的多种复合,都有很大的突破。在我们既有的出土文物里边,有这种品种,但完全相同的造型和纹样是没有的。尤其是秘戏、杂技等图样在玉器上出现,这真是开了一次眼界。这批实物对战汉时期玉器资料的丰富是非常有益的,它给予我们一种新的信息。这种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战汉玉器研究作进一步的探索。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参观了关中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3

四、天文地理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拓展]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拓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误会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误会——泰戈尔来华引起的风波 孙宜学;郭洪涛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 期72~77,114 1924年4~5月间,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应梁启超等人创办的讲学社之邀访问中国,随着他的到来,现代中印两国之间一次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也拉开了序幕。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交流是伴随着一连串的误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今天的人仍不免为这些误解而深表遗憾。这些误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对今天我们借鉴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仍不失有警策意义。 (一) 泰戈尔是印度现代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宗教家,也是“五四”后期到过中国,并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泰戈尔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上是在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1卷2号)上,是陈独秀翻译的《赞歌》,署名达噶尔著。此后就少有人注意了。而此时泰戈尔在欧洲和日本正是妇孺皆知的热门人物。泰戈尔是1913年以《吉檀迦利》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之后不久,欧洲就掀起了一个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吉檀迦利》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书。英国女王也授予泰戈尔爵士称号,而自1915年之后,这股泰戈尔热又由欧洲传到了日本。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主要外来影响源就是欧洲和日本,两个源头处兴起的这股泰戈尔热不会不影响到当时在国内或国外的中国敏感的知识分子。中国最早的比较全面地接触泰戈尔的作品并受其系统影响的知识分子是郭沫若。1915年日本掀起“泰戈尔热”高潮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因此有机缘接近了泰戈尔的英文诗,结果一下子被这些清新平易的诗迷住了,于是和“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简直成了泰戈尔的崇拜者。”①自1921年起,泰戈尔的行踪开始广泛受到国人关注,他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报章和杂志上,他的思想和人格开始被研究。1921年3月10日,《小说月报》12卷3 号“海外文坛消息栏”发表沈雁冰的短文《印哲学家太戈尔的行踪》,介绍泰戈尔在美国的活动;同年8月,留德学生王光祈发表《泰戈尔之山林讲学》(《申报》,1921年8月4日);俞颂华发表《德国欢迎印哲台莪尔盛况》(原载《时事新报·学灯》,《东方杂志》1921 年8月10日转载);魏嗣銮发表《旅德日记》(1921年11 月《少年中国》3卷4期),介绍德国欢迎泰戈尔的盛况,以及泰戈尔在德国的几次演讲,并对泰戈尔的基本思想作了一般介绍。 对泰戈尔作品的介绍,这一时期也逐渐多起来。1920年2月、3月《少年中国》第一卷八、九期发表了黄仲苏译的《泰戈尔的诗十七首》、《泰戈尔的诗六首》,并有对泰戈尔作品特色的精粹介绍;1921年1 月10日、4月10日《小说月报》12卷1号、4 号发表了郑振铎的《杂译泰戈尔的诗》,其中4号还有许地山译的泰戈尔小说《在加尔各答途中》,并附跋,而5 号上则发表了瞿世英翻译的泰戈尔的剧本《齐德拉》;1921年4月17 日《民国日报·觉悟》也刊出“译泰戈尔园丁集第二十三首”和“译泰戈尔园丁集二十八首”,译者为“大白”。对泰戈尔的研究,这一时期则有瞿世英、郑振铎的《泰戈尔研究》(《晨报》第七版,1921年2月27日—4月3 日)和关于泰戈尔的通信(《时事新报·学灯》,1921年4月14日、15日);冯友兰的《与印度台戈尔谈话》(《新潮》1921年9月1卷1号);胡愈之的《泰戈尔与东西文化之批判》(《东方杂志》1921年8月18卷7号);梁漱溟的《东方文化及其哲学》;瞿世英的《演完泰戈尔的〈齐德拉〉之后》(《戏剧》,1921年10月30日)。 早期这些关于泰戈尔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基本上从各个侧面介绍了泰戈尔的基本思①郭沫若:《泰戈尔来华的我见》,《创造周报》第23号,1923年10月14日。

中泰文化交流

摘要 东南亚地区作为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接触地带,沟通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泰国文化。关于中泰两国交往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在中泰两国之后的官方和民间的交往过程中,汉文化对泰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从宗教特点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节日民俗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的影响。第三部分中泰的历史交往梳理了中泰交流的脉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泰国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果。汉文化影响泰国的过程,促进了泰国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层面, 论述了中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 关键词:泰国;文化;交流;华人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1) 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 (2) 三、中泰的历史交往 (2) 结语 (3) 参考文献 (3) 引言 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以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从陆路上和海路上连接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上则深受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它在泰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两大文化中的因子,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泰国文化。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到处佛寺林立,仅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全国共有32000多座,还有30万僧侣,其中许多人终身为僧。泰国佛教本属小乘佛教,推崇印度原始佛教教义,但随着中国人迁居泰国,自南北朝以后流行中国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律宗也被带入泰国,一些高度“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的特色逐渐影响到泰国的佛教,最明显的是“观音”信仰和“弥勒佛”信仰。“观音”在中国,已经由印度佛教中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而在泰国的“观音”也为女性。“弥勒佛”在中国逐渐演变为“大肚和尚”、“笑和尚”,而当代泰国寺庙中的“弥勒佛”,大多也是这般模样。可见,即使在宗教方面,泰国佛教也具有了一些中国元素。

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0 引言 (3)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4)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4)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4) 2 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原因 (6) 2.1 自然原因 (6) 2.3 人文原因 (7) 3 俄罗斯文化中国化 (10) 3.1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4) 3.2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结论 (3) 参考文献 (14)

题目: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阐明了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方式,包括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等。同时对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的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交流融合需要更进一步加深,并通过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中国东北文化 0 引言 处于东北亚文化圈的俄罗斯文化,是加入到东北文化中最晚的一个类型,并且是东北亚中唯一的一个非东方型文化。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对于我国而言,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其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入东北地区,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很深、很广泛,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解读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更加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深人交往和发展,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都很重视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融。例如:就文化特色而言,雷丽平[3]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强调俄罗斯文化中的“双重性”、“两极性”以及综合东西方文化有点的集体主义,坦诚、淳朴等优良品质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就传播途径而言:唐戈[2]、逯忠华[9]等人认为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军事入侵等是其主要途径。就其影响而言,陶丽[7]在《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中提到其影响包括工业、生计方式、文化语言等方面。安启年[11] 在《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中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历程,以此表明俄罗斯文化特性以及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王世才[4]在《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俄罗斯和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原因分析,论证了俄罗斯文化和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必然性。李晓莹在[8]《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渗入对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俄罗斯文化自身文化特性和优秀的文化蕴底深刻影响着中国东北文化,其独特的双重性使得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和吸引力,由于其广泛的传播方式,深深的渗透到中国东北文化之中,对中国东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其宏观结构,矛盾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俄罗斯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出了详细的观点论述。提出了俄罗斯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两国之间交流的日益深入,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接受优秀的俄罗斯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东北文化影响深远,在分析这些影响的同时,我们先对俄罗斯文化进行剖析和探讨,对我们下一

2019届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 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C.①②④⑧⑨?D.③⑤⑥⑩??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