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头焦距和景深

镜头焦距和景深

镜头焦距和景深
镜头焦距和景深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

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

机上使用的表述方法,即“相当于”三个字。我们可以说,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就相当于150mm焦距(视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当于”,指的是视角效果,不是说镜头的100mm焦距变成了150mm,因为人们经常把括弧里面的“视角”两个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完整和更正确的说法就是,“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其视角相当于150mm焦距的镜头”,这种说法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什么是恒定光圈镜头?】

曾经看到有的网友提问说:恒定大光圈镜头怎么那么贵啊?但永远是f2.8的光圈可怎么用啊?这些问题听起来确实很恐怖,试想,如果你买了一辆车,哪怕档次再高,如果永远只能开一挡,那还怎么开呢?

提这种问题的人看来还是没有搞清楚基本概念。首先,恒定光圈的概念是相对于变焦镜头说的。有的变焦镜头非常便宜,比如不带防抖的70-300mm/f4.5-5.6才几百元钱,而有的变焦头则要上万,比如尼康新出的24-70mm/f2.8。后者贵是因为后者是恒定大光圈,无论你将焦距调整到多少,都可以使用f2.8的光圈。图样,佳能的24-105/F4镜头也是如此,无论是在24mm焦距还是105mm焦距,都可以使用f4的光圈。而70-300mm/f4.5-5.6由于不是恒定光圈的,所以尽管你在相机里使用光圈优先,把光圈调整为f4.5,但只要你把焦距拉到长焦端,光圈就会变小了。

恒定大光圈镜头为了保持能够恒定使用f2.8的光圈,所以镜身一般很大,因此成本也高,所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镜头的最佳光圈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曾经问我,你的照片怎么经常使用f5.6的光圈啊?我回答说,f5.6是我那个17-55的镜头的最佳光圈。然后,他又问,为什么不使用f22啊,不是光圈越小越清楚吗?

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把景深和分辨率的概念搞混了了。最佳光圈的意思是,任何一只镜头,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镜头,都有成像质量最好的那一档或若干档光圈。在这一档或这几档光圈下,镜头的分辨率可以发挥到极致,即达到最大的分辨率。最大分辨率指的不是前后清楚的范围(即不是景深)。

普通镜头的最佳光圈往往在f5.6-f11的范围内,所以才有那种“f8下无狗头”的说法。而高级镜头,即所为的“牛头”,其最佳光圈往往比较大,即使在全开的情况下,也可能很锐利。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花高代价购买牛头的原因之一。他们进牛头,除了焦外成像好看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大光圈下的高分辨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用17-55时经常使用f5.6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大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过如下统计:

***********************************************************************

F1.2-F1.4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

F1.8-F2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2-F2.8的定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F5.6

F2.8恒定变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3.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

F4.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F11

***********************************************************************

我不敢保证以上这些数据是否非常准确,仅抄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总之,无论是牛头还是狗头,好好研究一下它们的最佳光圈到底是多少对你拍片是十分有好处的。

光圈(Aperture)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质素、以及和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不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光圈“系数”)。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 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也叫做模糊圈。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景深(depth of field):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物距)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当焦点设在超焦距时,景深会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限远,对一个固定的光圈值来说,这是最大的景深。

景深的计算:

超焦距或称泛焦距离,是一个和焦距与光圈有关的对焦距离,当镜头以这个距离对焦时景深最大、可以从相机和对焦点之间的某处(景深前缘)起延伸到无限远(景深后缘)。如果镜头对焦在超焦距,则景深是从超焦距之半到无穷远。超焦距通常最适用的是焦距短的广角镜头,原因就是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是有关系的。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一般地,使用超焦距还是在50mm以下的镜头比较好,到了85mm以上,它的景深范围小,使用超焦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计算相机图像传感器分辨率以及镜头焦距

问题:请问我如何确定使用了正确的镜头、焦距以及传感器分辨率(相机传感器CCD像素的行数和列数)?

关于真实世界中的情况,我已了解下列定义:

视场(FOV) - 相机可以采集到的被检测区域

分辨率 - 成像系统需要复制出的物体细节数量

物距 - 镜头前端到被检测物体的距离

请参考下列图例:

解答:为了获得精确的测量,您至少需要两个像素来表达您希望检测的最小特征。请使用分辨率信息为您的应用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首先,需要决定您的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的分辨率。可以先用真实世界的度量单位测量您需要检测的最小特征的大小。然后,传感器分辨率(S) = (FOV / 分辨率) x 2 = (FOV / 最小特征的大小) x 2。

例如:有一个传感器分辨率为640x480的相机,希望知道在任何方向上可以检测出的最小特征的分辨率。因为要求测量不依赖于方向,因此取CCD尺寸参数中的短边,这里就是480;假设想捕获的FOV是100mm。根据上式,能够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是FOV除以传感器分辨率再乘以2(最小特征尺寸=(100/480)*2)。这样可以计算出能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就是0.42mm。请注意这是一个大致的等式,没有考虑到镜头失真、具体的特征检测算法、以及是否采用亚像素精度。然后,计算所需的焦距:焦距 x FOV = 传感器尺寸 x 物距。

对于上述例子,如果要确定物距,先假设传感器尺寸是1/2",镜头焦距是12.5mm,那么物距就是98mm(物距=(12.5*100)/12.7)。请注意为统一单位要将1/2"换算为12.7mm。

出厂的镜头中,只有一部分具有标准焦距。通常的镜头焦距包括6mm,8mm,12.5mm,25mm,以及50mm等几种。一旦您选择了一个焦距接近您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焦距的镜头,您需要调整物距以使被检测物体合焦。焦距较短(小于12mm)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会有明显的失真。如果您的应用对图像失真比较敏感,请尽量增加物距并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如果您不便调整物距,您在选择镜头时就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宽动态技术是在非常强烈的对比下让摄像机看到影像的一种技术。当在强光源(日光、灯具或反光等)照射下的高亮度区域及阴影、逆光等相对亮度较低的区域在图像中同时存在时,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会出现明亮区域因曝光过度成为白色,而黑暗区域因曝光不足成为黑色,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摄像机在同一场景中对最亮区域及较暗区域的表现是存在局限的,这种局限就是通常所讲的动态范围。

宽动态就技术言,不算背光补偿技术,有二种实现方式:CCD+DSP技术和CMOS+DPS技术。现在,CCD+DSP宽动态技术仍是主流应用技术,通常接触到的宽动态产品大多都是CCD宽动态。CCD+DSP:这种双曝光(或双快门)技术的核心是针对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摄像机先对明亮区域进行一次快速曝光,得到一幅亮部区域清晰正常的图像并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然后再对场景中暗部区域进行一次慢速曝光,得到一幅暗部区域画面清晰的图像也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以上曝光完毕后,利用DSP特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将两幅图像当中亮度适当的部分分别切割下来,最后进行叠加合成并输出一幅明暗区域都清晰可见的图像。CMOS+DPS:DPS采用的是每一个像素单独曝光和ARM7控制技术,相比于CCD的两次曝光成像有了更高的动态范围。

低照度摄像机:可以在极其微弱的光照下工作的闭路电视摄像机。照度是用Lux表示。0Lux 表示在没有光线情况下也能拍摄,一般摄像机大都在0Lux或者0.1Lux,照度值的大小是要看镜头的光圈大小(F值),F值越小所需的照度越低。当Lux值在0.001的时候,基本已经达到星光级照度。

3A技术指的是自动对焦(AF)、自动曝光(AE)及自动白平衡(AWB)。自动对焦算法通过既得图像对比度移动镜头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大,自动曝光算法将根据可用的光源条件自动设置曝光值,自动白平衡算法根据光源条件调整图片颜色的保真程度。

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照相机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一、关于照相机镜头得常识 1、焦距 无限远处得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得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就是镜头中心)得距离,就就是镜头得焦距。 焦距就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得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镜头得视角大小,镜头得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得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得不同可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得镜头称超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比人眼得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得透视关系,所拍摄得照片会形成明显得夸张,可创造特殊得艺术效果。对于35㎜照相机,镜头得焦距在21㎜以下得便就是超广角镜头。 (2)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得镜头称广角镜头。由于它得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得大场面。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得范围在21~40㎜之间。 (3)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与人眼得视角相近,在46°左右。由于这种镜头得透视关系真实,就是照相机最基本得镜头。这种镜头得焦距与其所摄底片得对角线基本相等。35㎜照相机得镜头焦呀为40~70㎜。

(4)中焦镜头视角在35°~20°之间得镜头称为中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比人眼得视角略小,变形不大,适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所以有些人喜欢把这种镜头称为人像镜头。35㎜照相机,其镜头焦距为70~100㎜。 (5)长焦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介于8°至20°之间,因镜头得焦距比较长,所以被称为长焦镜头。它得视角还不到人眼得一半,所以远处得东西经它拍摄后显得比较大。同等光圈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因此,这种镜头利于突出主体,去除杂乱得背景,很适用于远距离抓拍,如体育活动等。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为100~300㎜。 (6)超长焦镜头视角小于8°得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它得视角很小,可把远处得实物拍得很大,专用于望远摄影,如野生动物、朝阳落日特写、体育竞赛、人物特写等。这种镜头往往口径大、镜身长、造价高,多为专业人士使用。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在300㎜以上。 2、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就是摄影光线得输入口,镜头上用来控制光束大小与形状得装置叫光阑。光阑能使像平面上获得适宜得照度并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光阑按作用分,主要有孔径光阑、现场光阑、消杂光光阑。光圈就是光阑中得一种(孔径光阑),一般由一组光圈叶片组成,这组叶片组成一个光孔,与镜头轴线垂直,光孔中心在轴线上,并可以通过镜头上得光圈调节光孔直径得大小。 当光线通过镜头时,镜筒与光圈都会遮挡光线得通过。不同得镜头结构,即使在相同得光圈直径时,通光能力也并不一样,所以常常用镜头得有效孔径(实际通过镜头得光束直径,用D 表示)更能有效表述镜头得实际通光能力。 为了简明,便于刻制,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如下经圆整得光圈系数: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二、景深得概念及其计算 介绍几个概念:

快门与光圈组合的对比图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景深和曝光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量越小。 快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使动体影像“凝固”。快门速度越慢,曝光量越大,速度越快,曝光量越小;快门越快,越能抓住活动物体的瞬间静止状态。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影像景深有三种因素: (1)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换言之,就是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短。 (2)景深与景物拍摄的距离成正比,相机若是离景物越近,则景深越短。 (3)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前后的杂乱景物,而美化朦胧,这种朦胧美和因相机震动而导致的模糊不一样,富有优雅而柔和的光彩,就像被渲染的彩墨,使得色调更加浅薄,能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气氛,和景深内的主题产生分离的透视感,具有衬托出主体的特色,因此常用在人像摄影上,模特儿的背景模糊,而使人门的焦点放在漂亮的模特儿上,同时也因为大光圈的运用,可以有更多的光量,藉以提高快门速度,防止相机的震动,使影像更加锐利而明晰,还有若是处在昏暗的光源下,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想捕捉当时的环境和气氛,或是无法用更慢的快门时,都是大光圈运用的地方,破坏了画面的气氛,因此大光圈的镜头向来是影友爱用的装备之一。 若把光圈越小,由f/5.6→f/8→f/11→f/16→f/22……时,则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对于景物的描绘就更加的真实,极富有真实性,画质比大光圈更加清晰明锐,且因为景深的范围广,焦点涵盖的面积更大,因此有泛焦点的效果,就是前背景的事物都一一表现出来,且在对焦困难的环境下,例如高速移动的物体或是昏暗的光源下,那么泛焦点可以避免因为对焦的失误,而造成主题的失焦模糊,此外,小光圈能使镜头的接像不良,或透光不匀的像差等减低,获得高画质的作 品,还有小光圈可以拉低快门速度,可由慢速快门制造流动感。 一组关于相机快门与光圈组合的对比图[原创] 在网上与色友们争论,也遇到小兄弟拿起单反机,对光圈和快门的关系却不甚了了,也明白不了光圈与快 门组合对照片景深的影响。 甚至有人对狗头不以为然。 我等以为:只要机身后面的那头不狗,前面的头狗一点也无妨的。 为了证明以上两个问题,拿起自家的相机和狗套头,拍几张不同光圈和快门组合下的片子。由于是等量变化,所以,光线效果是一样的。从这里可以多少看出些光圈大小与快门的组合关系,也清楚光圈大小对照 片景深的影响。于我而言,算是一个作业。 为了说明问题,我没有把相机的原片传上来,而是在光影魔术手中打开,把资料展示出来,再用QQ截图,这样,在一个画面上,既可看到图片变化,又可看到图片数据。虽说是图片质量下降了些,但由于是等量 下降,说明问题仍然是够用的!

教你一招:如何计算景深

景深的计算 先介绍几个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光圈快门与影像清晰度的关系

光圈快门与影像清晰度的关系 光圈 摄影最有趣的特征之一,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个因素总是影响另一因素。例如就影象清晰度来说,曝光组合的选择就能影响清晰度,当提到影象清晰度时,许多摄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摄体的移动,相机的震动,镜头的污染,景深不够,曝光过度,光渗,显影过度,胶片或镜头上有潮气等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曝光组合时,对摄影清晰度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即景深、被摄体的运动和相机的震动。对一个具体拍摄对象决定曝光组合时,这三个因素有时会互相矛盾,满足了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再三考虑选择怎样的曝光组合最适合你的表现意图。下面就这三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景深 从理论上说,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清晰地结象。但是实际上,在焦点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象也是较为清晰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请注意这里使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用135胶卷拍摄一个人物的头部特写,焦点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触印相,那么,在这张135照片上,从被摄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则在放大照片上,被摄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清晰。当你用这张135负片放大为12 X 15时的照片时,又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摄者眼睛前后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这张12 X 15时的大照片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后退十英尺远观看,这时,你又会发觉照片上影象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后退一些,则会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由景深产生的清晰度。这种"较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照片的大小和观看距离这两个因素。 ---------------------------------------------------------- 转~~~ 作者:佛亦割藏袍回复日期:2007-3-8 22:37:41 为了从理论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懂一个概念,这就是模糊圈。 一幅画面,看起来是清晰或不清晰,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个细部的分辨

(完整版)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镜头一般按照焦距大小分类: 鱼眼镜头;微距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变焦镜头等 标准镜头:拍摄风景及人物都可以,介于广角与长焦之间 长焦镜头:拍摄远处人物特写及远处物体,如体育比赛 广角镜头:拍摄风景及大场面焦距无限远 鱼眼镜头:视角180度,畸变大,特殊用途 微距镜头:拍摄较小物体近距离拍摄如小蚂蚁等 超长焦镜头:可以拍摄月亮及星星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根据拍摄物体改变的镜头,可以拍出运动效果 1.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以适用于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交换镜头为例,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在40至55毫米之间的摄影镜头,它是所有镜头中最基本的一种摄影镜头。 标准镜头给人以记实性的视觉效果画面,所以在实际的拍摄中,它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标准镜头的画面效果与人眼视觉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效果又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难获得广角镜头或远摄镜头那种渲染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因此,要用标准镜头拍出生动的画面来又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是资深的摄影师也认为用好用活标准镜头并不容易。但是,标准镜头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用标准镜头拍摄时与被摄物的距离也较适中,所以在诸如普通风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摄影场合使用较多,最常见的纪念照,更是多用标准镜头来拍摄。另外,摄影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标准镜头还是一种成像质量上佳的镜头,它对于被摄体细节的表现非常的有效。

适马 30mm F1.4 EX DC HSM 镜头 2.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视角在20度以内,焦距可达几十毫米或上百毫米。长焦距镜头又分为普通远摄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头焦距从85mm-300mm的摄影镜头为普通远摄镜头,300mm以上的为超远摄镜头。 长焦镜头的焦距长,视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出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适合于拍摄远处的对象。由于它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虚化背景突出对焦主体,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像的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像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长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但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于专业摄影。 快门速度:1/500秒光圈:F5.6 适马 APO 50-150mm F2.8 EX DC HSM 镜头官方样张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一般应使用高感光度及快速快门,如使用2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其快门速度应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机拍摄时照相机震动而造成影像虚糊。在一般情况下拍摄,为了保持照相机的稳定,最好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无三脚架固定时,尽量寻找依靠物帮助稳定相机。

光圈的基本知识及作用

光圈的基本知识及作用 导语:许多摄影初学者虽然买了单反相机,可是对于单反的功能以及专业名词还是不够了解,下面就来告诉大家光圈的相关知识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 f/4 至 f/8 左右。 Photo by Trevor Leyenhorst——.fsbus.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镜头的光圈大小 镜头的焦距长短 摄影主体的远近 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一、什么是焦距 大家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像,物点(要拍摄的景物)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以上关系所以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胶卷、CCD等)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一过程叫对焦或聚焦,值得指出的是对焦是正确寻找像点的位置而不是寻找焦点,焦点只是一个特殊的像点,一般处于无限远处的物体总是成像在焦点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指,焦距是一只镜头的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相机有效拍摄的广阔度。”另外认为“数码相机的焦距和传统相机是不一样的”就更不对了,事实上同样的镜头它的焦距不会因为使用在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而产参生改变,同理数码相机的镜头包括焦距在内的各项光学指标和传统相机的镜头完全相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感光材料(胶片或ccd)的幅面不同,因而造成具体的成像效果不同,如焦距为50mm 的镜头使用在135幅面的相机上,它的成像效果和人眼观看的效果相同所以业界称之为标准镜头,大于50mm的镜头称之为长焦镜头,拍摄效果相当于用望远镜观看小;小于50mm的镜头称为短焦镜头或广角镜,拍摄效果广大但是物体小。但是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120幅面的相机上效果就不同了,由于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而135的50mm标准头装在120相机上只能当广角镜头使用了。由于数码相机的CCD 幅面较135胶卷幅面小的多所以50mm的镜头对于数码相机可以称之为长焦镜头了。 二、什么是变焦 变焦自然就是指“焦距可以调整”,但无论怎么理解变焦也不等于“望远镜”。望远镜指的是利用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和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组合来实现“望远”功能,和变焦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利用数码相机的变焦功能固然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但也可以把近处的景物“推远”,这才是变焦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望远”。为什么镜头可以变焦呢?原来不论数码相机还是传统相机的镜头并不是一块简单的凸透镜,而是有若干块凸凹透镜组合成的一个透镜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合适的焦距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因为单片凸透镜成像的像场崎变和色晕较大。所以镜头的制造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幸喜我国在光学镜头制造方面还是居世界前列的。 在一组由不同凸凹透镜组中,移动其中一片透镜的位置那么整个透镜组的焦距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变焦的原理。变焦技术可以使一个镜头实现不同的焦距,免除了为了改变焦距更换镜头的麻烦,可是变焦镜头的设计相当麻烦,需要繁重的科学计算。早期的变焦镜头成像质量比分立的若干个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差的多,当时的专业摄影师常常背着好几个长短不一的镜头而较少使用变焦镜头。正是计算机的出现是变焦镜头设计繁重的科学计算变得轻松了,变焦镜头的设计制造也有了飞速发展,可以和同类型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媲美。所以变焦镜头和数码真是很有缘,用在数码相机上就更有投桃报李的意味了。 三、景深与光圈

镜头的景深

一.什么叫作镜头的景深 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称这一点为最佳拍摄距离,既最佳成像点。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拍摄得较为清晰。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在摄像管聚焦成像面前后能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成像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光圈与景深关系: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 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同款焦距的镜头不同的光圈大小,如F5.6比F2.8的景深范围越大。 2.焦距与景深的关系: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 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比如同样F2.0的光圈,f:1.7mm比f4.35mm的景深范围越大。 3.物距与景深关系: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 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镜头的景深参数,请访问vision-lens。 三.镜头景深计算公式/方法? 景深=(2×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对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对焦距离的平方)

镜头焦距和景深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

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

什么是相机景深

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通俗来讲,景深就是被摄主体背景或前景的清晰程度。景深对照片的视觉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其原理、掌握其规律,就可以在摄影活动中把景深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加以利用,控制其成像特点以达到某种视觉上的预期效果。

1.利用光圈控制景深 光圈大小与景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等摄距下,利用光圈调节景深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需减少景深虚化背景时,应采用大光圈乃至镜头绝对口径即最大光圈:需增加景深时应选择小光圈乃至最小光圈。即

使在同样摄距,采用同样焦距拍摄同一对象,收小光圈后对景深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在选择光圈的同时,注意结合利用变焦镜头做焦距和摄距变化等,对景深的利用则更为灵活和科学。 2.利用摄距控制景深

摄距越近景深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长。拍摄一般场景时,景深大都以米来计算;拍摄特写时,景深往往以厘米来计算:当用微距镜头或者用便携式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做近摄时,景深常常会以毫米计算。可见摄距越近,景深也越短。在利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的前提下,如希望再缩短景深,应在不影响构图前提下缩短摄距,如以较短焦距配合小光圈做微距近摄仍然希望增加景深,可稍微退后延长摄距来增加景深。 3.利用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控制景深

主体与背景的间距近,浅景深效果难以显示:当主体与背景都在无限远处,即使是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也难以有效虚化背景。如条件允许,相机应尽可能靠近被摄主体,而被摄主体应尽可能远离背景,如此,虚化背景效果才更明显。有时被摄主体位于较近摄距,而背景处于无限远位置,即使用广角镜头配合大光圈拍摄,也可较有效地虚化背景。

《公民凯恩》深焦距和景深镜头运用

《公民凯恩》深焦距和景深镜头运用 《公民凯恩》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使得电影层次感增强,景深镜头的运用有利于通过画面而不是语言交代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得这部大部分在摄影棚内完成的影片产生立体效果。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凯恩童年时期母亲签约的那场戏。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在外面打雪仗的小凯恩,然后镜头缓缓向后拉,我们又看到了父亲,最后看到的是母亲和撒切尔。整个景深镜头完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有层次感的画面。前景是母亲和撒切尔,中景是父亲,后景是在窗外玩耍的小凯恩。这时的人物关系较为微妙。母亲此时已经是一个有钱人,她不希望儿子跟着土里土气的父亲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因此决定通过委托人把小凯恩送到大城市去。父亲当然不愿看到儿子离开,但是他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处在中景位置的父亲更像一个孤独人,即将失去最重要的儿子。处于远景的小凯恩,正在开心的玩雪,他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的他不曾想过人生即将会有重大的改变。演员的走位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打破了原有的景深镜头状态,却产生了新的戏剧冲突。凯恩母亲等三人走出屋子,镜头转过去,跟拍,再拉出。下面是一个长镜头:凯恩知道自己要离开这儿,问妈妈能不能一起去,当得到否定等答案时,一滴泪出现在他的脸上。他用雪橇打撒切尔,父亲训斥凯恩而母亲将他抱在怀里。母亲特写――凯恩特写,联系整个影片,可以感受童年亲情的缺失对凯恩一生的影响。一般的电影拍摄一场戏,通常是先用一个全景来交代大体环境,然后通过对白或者人物之间的动作特写作为过渡,最后再来个大全景总结下。而《公》完全抛弃了这种手法,反其道行之。例如,片子开头用了山庄铁门的特写,然后一步一步推进,不断地叠化画面把我们引到下一个场景去,再用一个长镜头过渡,出现整座山庄。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凯恩躺在病床上手握玻璃球装饰物。看到后面愈加发觉,它经常在开头就用一个特写镜头,当中穿插一些长镜头加以变化,最后再用一个大特写打上个完美的句号。

电影里那种,景别基本不变,但景深改变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电影里那种,景别基本不变,但景深改变的镜头,是怎么拍 出来的? 学名Dolly Zoom,dolly原指摄影小车车,zoom就是变焦,中文学名应该就是推拉变焦了 【Martin的回答(24票)】: · 谢邀。 这个技法很常见,俺不是科班出身,就管它叫『推拉加变焦』,不知术语叫啥。下面的回答可能也有术语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各位知友指正。 知友@易一帆补充: 学名Dolly Zoom,dolly原指摄影小车车,zoom就是变焦,中文学名应该就是推拉变焦了 这个技法的原理是,变焦镜头和推拉镜头都能改变景别。变焦(zoom),也就是Zoom in 或Zoom out,能改变焦距,放大画面,如果机位不变,则不改变原有的透视关系;推拉,也就是向前或向后移动摄影机,改变机位,不改变焦距,则原有的透视关系改变。 操作方法就是变焦距,同时推拉摄影机。注意,这种技法里变焦和推拉一定是反向的,而且推拉要和变焦速度配合好,

否则就无法保持景别不变,为了保持稳定多数会用轨道。具体而言,就是向前推同时zoom out,景别不变,景深变深;向后拉同时zoom in,景别不变,景深变浅。 ↓点击下面视频观看网友拍摄的镜头↓ 【阿杰的回答(0票)】: 我记得上回在知乎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从前后的对比图可以看出来,前景是有变化的,镜头的焦点由前景挪到后景,为了减少前景的虚化,镜头稍微有些向侧面偏移,以改变前后景的位置关系,由直线上的前后关系变成斜线上的前后关系,至少看上去是这样。当然了,这是单镜头摄像机的效果。 多镜头摄像机的效果又有不同。 知乎用户的回答(24票): 叫希区柯克变焦 关于来历,上边有知友说了一遍,。 本人科班出身,电影行业工作,现在在剧组躺在床上偷懒,其他兄弟们在加班,心情好给你叨叨两句: 希区柯克变焦 补充一下,通常情况下是正面轨道直推,画面心点对演员两眼之间,摄影机需要上变焦镜头,轨道快速推缩小景别,焦距环迅速拉,缩短焦距,放大景别。在焦距和机位变化中找

公民凯恩深焦距和景深镜头运用

《公民凯恩》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使得电影层次感增强,景深镜头的运用有利于通过画面而不是语言交代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得这部大部分在摄影棚内完成的影片产生立体效果。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凯恩童年时期母亲签约的那场戏。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在外面打雪仗的小凯恩,然后镜头缓缓向后拉,我们又看到了父亲,最后看到的是母亲和撒切尔。整个景深镜头完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有层次感的画面。前景是母亲和撒切尔,中景是父亲,后景是在窗外玩耍的小凯恩。这时的人物关系较为微妙。母亲此时已经是一个有钱人,她不希望儿子跟着土里土气的父亲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因此决定通过委托人把小凯恩送到大城市去。父亲当然不愿看到儿子离开,但是他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处在中景位置的父亲更像一个孤独人,即将失去最重要的儿子。处于远景的小凯恩,正在开心的玩雪,他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的他不曾想过人生即将会有重大的改变。演员的走位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打破了原有的景深镜头状态,却产生了新的戏剧冲突。凯恩母亲等三人走出屋子,镜头转过去,跟拍,再拉出。下面是一个长镜头:凯恩知道自己要离开这儿,问妈妈能不能一起去,当得到否定等答案时,一滴泪出现在他的脸上。他用雪橇打撒切尔,父亲训斥凯恩而母亲将他抱在怀里。母亲特写――凯恩特写,联系整个影片,可以感受童年亲情的缺失对凯恩一生的影响。一般的电影拍摄一场戏,通常是先用一个全景来交代大体环境,然后通过对白或者人物之间的动作特写作为过渡,最后再来个大全景总结下。而《公》完全抛弃了这种手法,反其道行之。例如,片子开头用了山庄铁门的特写,然后一步一步推进,不断地叠化画面把我们引到下一个场景去,再用一个长镜头过渡,出现整座山庄。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凯恩躺在病床上手握玻璃球装饰物。看到后面愈加发觉,它经常在开头就用一个特写镜头,当中穿插一些长镜头加以变化,最后再用一个大特写打上个完美的句号。 另外一些超低角度镜头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办公室中的两人对话。那个角度根据任课老师解释,原来是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在地中构成了一个仰视的感觉。因为人对于平时视角看地到的东西,通常都会不以为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像这样超越视眼范围的视觉角度,会带来一种震撼力。而仰视的手法会提升人物的高大伟岸形象。的确,凯恩有着和常人不同的一面,但他的过人之处中却又搀杂着很多的负面因素。于是从我们的视角中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凯恩,但这个画面给我头脑带来的信息不是昂首向上的感觉,反而是种压迫感,给人一股透不了气十分压抑的感觉。从后面的戏份我们越来越能了解凯恩这个人,他和普通大众相比的确非比平凡,然而他的晚年是个悲剧,他被自己的天才和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抛进了孤独的、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这种摄影手法好比神来之笔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导演想给观众带来的感受。 长镜头在这部片子中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长镜头的大调度,不管怎么说,都是高难度,得加上一堆轨道和特殊器械,是非常不自然的高强度、高难度作业。但,出来的效果,却是一镜到底,流水舒畅,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苏珊的第一次演出,绝对是个精彩的长镜头。苏珊在舞台中央唱歌,镜头往上拉,移过幕布进入顶上,最后到舞台上的最顶端的天桥,再一个拉入又回来看见两个工作人员站在天桥上。在真正的舞台上是不可能拍到这样的镜头的,怪不得它给我的印象又是如此深刻。看过资料后才发现,当中的那一段原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加入一个拉入到后台吊索的缩微模型,真是另人赞叹不已。毫不夸张的说《公民凯恩》的每一个片段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分析,它不经意的一个包袱常常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摄影新手必学光圈是什么? 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f/4 至f/8 左右。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1.镜头的光圈大小 2.镜头的焦距长短 3.摄影主体的远近 4.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 关于第4 点涉及较复杂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赘,有兴趣可参考冼镜光的撰文 我们这篇集中说光圈和景深之间的关系。 光圈如何影响景深?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分析学习资料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视听语言概述。 1、视听语言最小单位——镜头 2、镜头的三个概念: A、物理——光学透镜 B、拍摄——开关机之间拍摄的画面 C、剪辑——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画面 3、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诞生日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禁锢的摄影机: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 4、影视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人声(对白、独白、旁白) 5、影视声音发展:无声电影——现场乐队伴奏——胶片同步 记录——后期配乐——有声电影 6、视听语言:它是影视特有的一种语言,同时依托视觉、听 觉两种感觉器官,以画面和声音的综合形态进行表达,并 形成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播。

第二节景别 1、景别概念: 画面所展示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或景物称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为景别。 2、景别大小变化方法: A、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 B、通过光学镜头的变焦来改变取景框范围,改变景别。 3、景别的划分标准: A、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为标准,凡拍摄主 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 B、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 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4、景别分类: A、【大远景】 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待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常用于片头或片尾。 表现功能: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待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给观众留下自由的 想象空间。 B、【远景】 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面积,画幅大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能看清基本形状,但看不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和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的关键装置,也是学习摄影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 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射到软片上,为了能使到达软片的光量得到控制, 便由开启光圈大小来进行调节。光圈中心开口的大小代表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数值来表示。数值愈小,孔径的开口愈大,进光量愈多,反之进光量愈少。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开大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把光孔开大的意思, 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二级到F2.8等。同样,“关小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大, 把光孔关小的意思, 如从F5.6关小一级到F8、或二级到F11等。这种习惯上的说法是和镜头上所标示的光圈数值正好相反的, 注意不要弄错。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常用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般都采用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一般拥有前幕和后幕两张帘幕,它们是靠一个上紧的弹簧装置来驱动水平或垂直地通过胶片平面,以往水平走向的焦平面快门较多,现在几乎都被垂直走向的快门所取代。当按下快门钮时,前幕开始自上往下走动,然后依照快门速度留下一定的空隙,后幕紧跟着追赶下来,光线就从前幕和后幕之间所预留的空隙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空隙越宽,通过的光量会越多,空隙越窄,通过的光量便会越少。快门速度越快,空隙便会变窄,速度越慢,空隙便会变宽,焦平面快门就是这样以时间长短来调节光量的。在快门速度的标示序列中可以看到,如1/4、1/8、1/15、1/30、1/60、1/125等。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是指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譬如说,1/30秒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两倍。反过来1/30秒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倍减。 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说,光圈F8、1/30秒为正确曝光值时,如果用光圈F5.6、1/60秒,或是F11、1/15秒来组合,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也是一样的。这样,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光和快门速度。 光圈和景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直接控制景深。景深是指在镜头聚焦调节中,所能清晰成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光圈的孔径最大(F值最小)时景深最小, 孔径最小(F值最大)时景深最大。 当我们知道光圈不但能控制光量, 而且还能控制景深时, 在摄影表现中, 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在实际拍摄中, 譬如以开大光圈, 选用小景深, 就能从距离不同的诸多物体中突出某一物体, 使它能够得到强调, 而它的前后的景物便不在清晰的焦点之内, 从而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 如果收小光圈, 选用大景深, 这时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将控制在清晰的焦点之下, 相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细节。在初学摄影时,可以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来练习拍摄一些照片, 看看是否能达到同表现的内容有效地相结合,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作这方面的练习, 日积月累, 便会熟能生巧, 在日后的摄影创作中自然地应用自如。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 一般不论光圈的实际设置值为多少, 为了方便取景对焦, 通常镜头总是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和对焦的, 只是在拍摄曝光时光圈才自动处于设置值。

镜头焦距、视角和景深的关系

镜头焦距、视角和景深的关系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机上使用的表述方法,即“相当于”三个字。我们可以说,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就相当于150mm焦距(视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当于”,指的是视角效果,不是说镜头的100mm焦距变成了150mm,因为人们经常把括弧里面的“视角”两个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完整和更正确的说法就是,“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其视角相当于150mm焦距的镜头”,这种说法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摄影景深四要素

摄影景深四要素(技术修正篇) 控制景深对于摄影是有重要意义的,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都知道,景深与这三个因素有关: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控制景深就是通过控制这三个因素来达到想要的景深。 粗略地可以说,对于中远距离的摄影(非微距近摄),景深与这三个因素的关系大致为: 一、景深与光圈值成正比,光圈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景深也就越大,比如光圈16就比光圈4的景深大4倍; 二、景深与拍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16米处的景深就比4米处大16倍; 三、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平方成反比,焦距越小,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50mm 镜头的景深就比100mm镜头大4倍;当然,在进行以上对比时,不要忘记是在其中一个条件变化、其他的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之下,如果各个条件都在变化,要进行综合考察。 在这三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之外,景深还与一个参数C成正比,这个C叫“最大允许弥散斑直径”,它是一个常数,又不是一个常数。说它是常数,因为在F时代,约定对于一定的画幅,C取一个固定值。 当大家统一用135胶片时,景深只需要考虑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没人关心这个C。说它不是常数,因为当画幅变化时,C的取值也要变化,画幅越大, C也越大。 知道了影响景深的全部因素不外乎这四个:光圈、焦距、拍摄距离、弥散斑直径,我们来讨论一些实际的例子。 追本溯源,先从F时代开始,F时代有个特征,要在照片上考察景深,是将照片都印为10英寸大小,拿在手里看。(这个标准也并不绝对,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I.66画幅的标头是80mm,135的标头是50mm,这两个镜头同一位置同样光圈拍摄,得到的画面范围(视角)差不多,但景深却是120的略浅一点。 分析:四要素中,拍摄距离、光圈一样,80mm的焦距长1.6倍,并成平方反比影响景深变得更浅(1/2.56);至于弥散斑直径C,66画幅约比135大一倍,正比影响景深,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