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部门:地测科

2016-1-1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

编制:

总工:

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矿长:

目录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0

一、前言 0

二、工作面概况 0

三、基本要求 (1)

四、建立观测网 (2)

1、建立观测基准点: (2)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

3、设置观测点线: (3)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

五、施工标准 (4)

六、观测工作 (6)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

八、成果的提交 (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

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煤层倾角平均为1°。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

工作面采动面积为,采深在105—130米范围内。详情请参阅附录《井上下对图》以及地质说明书。

三、基本要求

1、通过此次观测掌握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以下内容:

①.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

③.通过观测总结出5-2煤层的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0)、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的值等。

④.地表、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的移动和移动时间的关系。

⑤.地表建筑物破坏形式及破坏规律。

⑥.地表裂缝、台阶与开采关系。

⑦.采煤结束后地表岩层的稳定期。

2、为了获得全面的客观的可靠资料,在设置观测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因此就5201工作面而言应在全煤区段设置两条东西向观测线(横向);南北向观测线设置一条线(纵向),位于以采煤横断面全煤区中点的连线。

通过对各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制定留设保护煤柱技术规定提供资料。

3、地表观测站必须按要求进行定期观测。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供资料。

4、设置观测站前必须编写观测站设计,并报请矿方相关部门主管单位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5、本技术要求的依据为:《煤矿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四、建立观测网

1、建立观测基准点:

本工程必须布设至少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并且基准点的数据必须从国家四等网以上的点位以四等导线标准联测取得。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本工程的工作控制点网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并且控制点尽可能地在观测线上。并且工作控制点网必须以基准点为起始边组成闭合导线网。施测标准为一级导线。

3、设置观测点线:

①、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②、横向观测线和纵向观测线的长度,由于没有相当的数据可供参考,由施工方根据相应的资料进行设计确定。

③、观测线上点的距离为15—20米。

④、每条观测线用二级导线进行施测。对于不设测站的观测点以DJ2级仪器一次对中两个测回。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

②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

③.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

④.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

⑤.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五、施工标准

基准点、工作控制网和地表岩移观测分别用四等导线、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

其成果资料要达到下表值:

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方位角最大

闭合差(″)DJ1DJ2DJ6

四等导线68—5

一级导线5—4610

二级导线10—2420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仪器级别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1696

DJ28139

DJ618—24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经由路线

仪器

级别测回数倾斜角

互差

(″)

指标差

互差

(″)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

DJ1

三、四等点

421015

50 DJ2

100S

一、二级导

DJ2211515

线

六、观测工作

1、观测所用仪器必须具有国家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单位所出据的检验合格证。

2、观测的基本要求:

①、每次观测前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主测人员。

④、尽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

4、基准点与工作控制网连测后,应对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工作网按闭合导线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观测线以附合导线的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

5、当地表下沉达到50~l00mm时,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为了获得地表移动过程的全部资料,在一般情况下除应进行采动后第一次和地表移动稳定后的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外,还须在活跃期(即缓倾斜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采动线经过观测线一月内),进行不少于四次全面观测,并适当加密高程测量。

为了求得较精确的下沉速度,还应在活跃期对最大下沉点附近的数个点,增加高程测量次数。

6、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一般可根据开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顶板岩性等具体条件,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各观测点的高程。当地表下沉值达到l0mm时,即进入地表移动的初始期以后,应按时进行高程测量。衰退期的水准测量直到六个月内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为止。

7、进行采动后全面观测时,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导线测量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每条观测线观测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角检查。

对控制点的发生疑问时,应及时与矿区基准点进行连测检查。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必须从矿区基准点开始。

此外,还应测量地表受采动影响后产生的裂缝位置和塌陷要素,并注明发现日期。

8、每次观测时,还必须实测回采工作面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完成下列计算工作:

①.检查外业手簿;

②.计算所有观测点的高程;

③.计算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④.按观测线计算各种移动与变形,包括各观测点的下沉值W 及水平移动值U;相邻各点间的垂直变形(倾斜i与曲率κ)与水平变形ε(拉伸与压缩);测点的下沉速度Vω(可只计算个别观测点)。

2、采动后每次观测求得的各观测点高程附合差和边长附合差,应进行近似平差,并按平差结果计算各种移动和变形值。

3、观测计算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绘制移动与变形曲线及其它图标,各种移动与变形曲线的垂直比例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在地质断面图上能清楚地表示为宜。

4、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和各种移动值的求得,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的结果进行。

5、一个观测站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多个观测站结束后,应进行综合分析,以总结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

6、内业计算的取位应符合下表规定。

边长和高程(m)各种改正

数(mm )

下沉值

(mm)

倾斜

(mm)

曲率

(10-3/m)

水平移动

(mm)

水平变形

(mm)

下沉速度

(mm/d)

八、成果的提交

1、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外业观测记录和数据成果

2、整个工程结束后,施工方必须提交以下资料:

①.所有外业观测的原始记录手薄,不得有涂写和篡改。保证观测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②.每一次观测的数据都有内业计算平差结果和精度评定,以及每次观测线剖面图和点位坐标变化的曲线图、表。为技术总结报告提供数据依据。

③.技术总结报告。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本工作面的地质、地形概况。

观测线变动前后的剖面图。

观测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日期、天气、精度、工作面的

推进度、观测所用仪器等情况。

应总结出移动角β、γ(或λ)、δ;边缘角β0、γ0(或λ

0)、

δ0;裂缝角β′、γ′(或λ′)、δ′;最大下沉角θ;充分采动角ψ1、ψ2、ψ3;超前影响角ω;最大下沉

速度滞后角φ的规律值等。

④.技术总结报告必须一式6份提交。

3、资料成果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工程才能完成。验收必须经过内业检查和外业核实。内业检查必须经过原始计录是否清晰完整无改动、导线计算平差无差错、精度评定附合限差、成果参数齐全;外业核实必须在实地用相应的仪器,选择任意的角和边进行检查实测,附合限差后方认为合格。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某矿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6年4月17日

目录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2)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2)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6) 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 (6) 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 (8) 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 (8) 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9) 十观测站经费预估 (14)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某矿 6200 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 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6200 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 2 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 3 煤的一采区 1308、1310、1312 采空区和二采区 2310、2311、2312 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 工作面基本沿倾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 m ,走向宽为 46~129 m ,煤层厚度 0.70~1.33 m ,平均 1.10 m ,煤层倾角 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 196.16 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 煤与下伏 3 煤的层间距一般为 21 m 。6200 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 43 m 左右,冻土深度 0.4m 。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 =75°,下山移动角 =75°-0.6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 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 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编制: 总工: 矿长: 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概述: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 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 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平均采深 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 ?--+=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 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 2013.06.01

前言 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 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 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 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

地测科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目录 一、科室岗位责任制 1、地测科岗位责任制 2、地测科业务保安制度 3、地测科长岗位责任制 4、生产安全联系制度 5、地测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制度 6、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仪器、设备、工具保管使用制度 8、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的审批制度 二、地质水文人员岗位责任制 9、地质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0、水文地质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1、地质技师岗位责任制 12、地质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3、水文地质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4、地质技术员岗位责任制 15、探厚煤工岗位责任制 16、地质工岗位责任制 三、测量人员岗位责任制 17、测量高级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8、测量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19、测量技师岗位责任制 20、测量助理工程师岗位责任制 21、测量技术员岗位责任制 22、测工岗位责任制 23、绘图员岗位责任制 24、储量治理员岗位责任制

一、科室岗位责任制 1、地测科岗位责任制 (1)负责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矿山测量及开采工程地质、瓦斯地质工作的观测、资料收集、整理、编图与研究,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有关资料、报告、地质讲明书,保证矿井水平和采区的正常接替。 (2)负责编写矿井防治水打算,进行年度、月水文地质预报,负责研究和查明矿井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协助采区解决阻碍生产建设中的疑难问题。 (3)负责全矿井上下测量治理工作,搞好矿井操纵系统测量、地

形图测绘以及全矿性的工程测量工作,经常审查中腰线的标定正确性。 (4)组织开展地表和岩移观测工作,审查新取得各种参数和煤柱留设的正确性,提供三下压煤、村庄搬迁的技术资料。 (5)按照矿产资源法和测量规程规定,搞好煤炭资源储量治理工作,负责统计、上报工作,掌握矿井月、季、年的各类储量动态及变化情况,参与储量报损,办理储量注销。 (6)负责“三量”治理,对各种台帐如实上报,表、图对比,每季、年要有总结,对矿井内小煤窑要经常检查并及时上图,有问题及时反映。 (7)参加矿年度生产打算和远景进展规划编制,负责填绘采掘工程交换图和地测图的编制和上报。 (8)按地测标准抓好达标升级,对各种规程和细则要经常学习,严格执行。 (9)组织地测人员学习先进技术,经常协助教育部门进行人员培训和同工种业务竞赛。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目录 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 3.2地表移动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 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 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 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 七、绘图工作 (12) 八、观测成果整理 (12) 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3.2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部门:地测科 2016-1-1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 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 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 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 编制: 总工: 矿长: 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 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

一、.................................................. 前言1 二、............................................ 工作面概况 1 三、.............................................. 基本要求 2 四、............................................ 建立观测网 3 1、建立观测基准点: (3)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 3、设置观测点线: (4)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 五、.............................................. 施工标准 5 六、.............................................. 观测工作 6 七、.................................. 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8 八、............................................ 成果的提交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 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

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 部门:地测科 2016-1-1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 编制: 总工: 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矿长:

目录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0 一、前言 0 二、工作面概况 0 三、基本要求 (1) 四、建立观测网 (2) 1、建立观测基准点: (2)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 3、设置观测点线: (3)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 五、施工标准 (4) 六、观测工作 (6)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

八、成果的提交 (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 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 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煤层倾角平均为1°。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

地测科管理制度

编号:SY-AQ-0111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地测科管理制度 Management system of Geological Survey Department

地测科管理制度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矿井地质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矿井地质规程》及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技术要求,开展好矿井地质工作。 2、搞好地质资料观测、收集、整理,并按期进行分析、总结,开展好矿井生产的地质预测、预报,保质保量按时提交“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3、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图纸、资料、地质报表等。 4、根据生产需要,搞好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5、根据矿井生产及时掌握动态,按规定要求正确计算三个煤量,加强储量管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6、搞好矿区内地表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提供有关图纸资料。

7、利用微机技术进行地质资料的计算、整理、分析。 二、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测量规程》及有关规定。搞好矿井测量工作、更好的为矿井生产工作。 2、井上、井下首级测量控制网做定期检核和观测,按照矿井生产确定起算数据。 3、根据《煤矿管理规程》要求健全各种成果台帐卡片和图纸资料。 4、按设计要求,正确标定各项工程的几何关系,做到准确无误。 5、按照测量规程要求,对各类施工巷道及时下发贯通警报通知单,确保安全生产。 6、严格按岩移观测要求,做好地表岩移观测站的观测管理工作,为矿区的“三下”采煤和设计确定各类保安煤柱提供合理的地表与岩层移动变形参数。 7、对测量使用的仪器、工具、进行定期检校,做到正确使用,妥善保管。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五沟煤矿 2008年4月

前言 为了获得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沟煤矿决定建立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五沟煤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013首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013工作面倾向长1000m,走向宽150m,面积约15万m2,平均采深为385m,平均倾角10o,该工作面10煤层厚度在0~5.5m之间,平均3.1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本区有“四含”水,其中四含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渗透性差,补给条件较差,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而与上覆一、二、三含水层无直接水力联系。该工作面老顶为泥岩、粉细砂岩,岩性和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工作面外段为中厚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为6.4~10m;中段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一般厚度为3.7m;里段直接顶板则为深灰色~灰黑色块状泥岩,含炭质,厚度为2.5m。直接底板岩性变化不大,岩性为粉、细砂岩或粉细砂岩互层。上部松散层厚度为270m左右。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简介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 一、参数取值 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 方法取用各参数。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 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 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 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 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 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 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 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 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 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 l —工作面走向长度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9697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 本

地测科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矿井地质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矿井地质规程》及上级有关 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 技术要求,开展好矿井地质工作。 2、搞好地质资料观测、收集、整理,并按期进 行分析、总结,开展好矿井生产的地质预测、预报, 保质保量按时提交“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 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3、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图纸、资料、地质报表 等。 4、根据生产需要,搞好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

作。 5、根据矿井生产及时掌握动态,按规定要求正确计算三个煤量,加强储量管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6、搞好矿区内地表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提供有关图纸资料。 7、利用微机技术进行地质资料的计算、整理、分析。 二、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测量规程》及有关规定。搞好矿井测量工作、更好的为矿井生产工作。 2、井上、井下首级测量控制网做定期检核和观测,按照矿井生产确定起算数据。 3、根据《煤矿管理规程》要求健全各种成果台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益民煤矿 5201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编制: 审批: 矿长:

日期: 第—章5201 工作面观测站概况 第一节概况 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 3 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 4-2煤层已于2016 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 煤层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井地理坐标: 东经:110° 17’ 45〃?110° 23’ 38〃 北纬:39 ° 20’ 10〃?39° 23’ 36〃 井田东西长约,南北宽约,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 1 、交通 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 4、构造

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 一般在1°左右。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 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 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大雨或暴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C, 最高气温C,最低气温C,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的4?5 倍。风季主要集中在4-5 月和10-11 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大深度。 本井田冲沟比较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大的沟谷,区内谷沟常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短暂洪流。 6、开采技术条件 设计生产能力a,矿井服务年限17a。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 4-2、5-2 、6-2 号煤层。4-2 号煤已于2016年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 号煤层。矿井分为 1 个水平, 水平布置在5-2 煤层, 5-2 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 第二节5201 工作面情况 5201 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i-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 °,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米,平均米,设计采高米。 1 、煤层、顶板、底板 5-2 煤层顶、底板,多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根据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 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 平均采深 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 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第一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节开采引起的岩层和地表移动 一、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一)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是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Strata Movement)。 为了便于理解,以近水平煤层开采为例,说明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地下煤层开采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应力及上覆岩层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其内部应力超过岩层的应力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断裂、破碎,相继冒落,而老顶岩层则以梁、板的形式沿层面法向方向移动、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下沉盆地,如图1-1所示。 由于岩层移动和破坏的结果,使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增压区(支承压力区)和减压区(卸载压力区)。在采空区边界煤柱及其边界上、下方的岩层内形成支承压力区,其最大压力为原岩应力场的3~4倍。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使该区煤柱和岩层被压缩,有时被压碎,煤层被挤向采空区。如图1-2所示。由于增压的结果,使煤柱部分被压碎,支承载荷的能力减弱,于是支承压力峰值区向煤壁深处转移。在回采工作面的顶、底板岩层内形成减压区,其应力小于采前的正常压力。由于减压的结果,使下部岩层发生弹性恢复变形。上部岩体由于受下部岩体移向采空区的结果,可能在顶板岩层内形成离层,而底板岩层在采空区范围内卸压,在煤柱范围内增压,两种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出现采空区地板向采空区隆起的现象。 (二)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 在岩层移动过程中,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弯曲 弯曲是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当地下煤层被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岩层整体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此时,有的岩层可能会出现断裂或大小不一的裂隙,但不产生脱落,保持层状结构。 2.垮落 垮落(又称冒落)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无规律地充填在采空区,此时,岩体体积增大,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3.煤的挤出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上覆岩层强大的压力作用下,部分煤体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煤的挤出(又称片帮)。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分析软件(2017年1月)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程序(SODP 3.0.0) 使用说明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1简介 (2) 2配置及启动 (2) 2.1配置SODP (3) 2.2启动SODP (3) 3实测数据处理 (4) 3.1工程数据导入 (4) 3.2测线数据导入 (6) 3.3超前距(角) (8) 3.4滞后距(角) (9) 3.5边界角 (10) 3.6移动角 (11) 3.7沉降持续时间 (12) 3.8移动变形最大值 (13) 3.9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 (13) 4预计参数反演 (15) 4.1工程数据导入 (15) 4.2求参项目数据导入 (15) 4.3数据预处理 (17) 4.4求参数 (18) 4.5求参结果 (19) 5开采变形预计 (21) 5.1工程数据导入 (21) 5.2预计项目数据导入 (21) 5.3预计方法 (23) 5.4数据预处理 (24) 5.5预计计算 (25) 5.6预计结果 (26) 6附录 (28) 6.1沉降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8) 6.2水平移动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9)

1简介 对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站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移动盆地主断面内的各种角量参数及最适合于该区域的移动变形预计模型参数,是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核心内容。分析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对开采沉陷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主断面内的角量参数可以科学地确定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留设范围;利用合理的预计参数可以准确地对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可以定量地研究受开采影响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另外,预测结果还常被用来判别建筑物是否受开采影响和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作为受影响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或就地重建或采取地下开采措施的依据;还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全面掌握矿区土地的塌陷情况,包括塌陷面积、塌陷深度,以便开展矿区土地复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等。 本软件采用C#及C语言,基于https://www.doczj.com/doc/2f1160987.html,平台二次开发完成,可运行于AutoCAD2006及以上的版本。主要实现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处理分析、概率积分法最优参数反演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等功能。 2配置及启动 为了本软件能够良好运行,在使用本软件前,请确定已经安装了

《开采损害学》课程讲义 第二章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第二章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重点:①预计理论体系概况; ②概率积分法。基本含义、基本概念、应用条件、应用方法、分布规律、特征值的确定方法,极值公式及计算、按特征值绘制移动变形分布图。 ③半无限开采及半无限叠加方法; ④地表任一点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⑤动态移动变形与静态方法的区别及其评价方法。 2.1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理论方法概述 开采沉陷损害预计理论,可以概括为影响函数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经验方法三大类型。 2.1.1 影响函数方法 ①国内外学者及理论应用情况; ②假定开采单元矿层dv,其水平投影面积为dp,单元矿层开采引起地表点A 的下沉表达式为:dp s f m dw a )(η= (2-1) ③影响函数的可叠加性; 根据影响函数的叠加原理,对于开采范围为P 的矿层开采引起地表点A 的下沉量的通式表示为: ??=P a dp s f m w )(η (2-9) 2.1.2 经验方法 ①前苏联应用的负指数函数方法;②英国煤田方法(NCB.1975);③波兰学者Z.Kowalczyk (1972)积分网格法;④中国学者何国清提出的威布尔分布法;⑤各矿区通过观测曲线拟合得出的适用本矿区的典型剖面曲线法等。 2.1.3 理论模型方法 属于理论模型方法是建立在力学模型上的,以及建立在弹性或塑性理论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在这方面主要有以A.Salstowicz (1958)等为代表的固体力学理论;J.Litwiniszy (1963)等为代表的随机介质理论。建立在弹性或塑性理论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如:有限单元法(FEM );边界元法(BEM );离散元(DEM)等方法;非线性力学(Nonlinear )等方法。 目前应用情况简介 2.2 概率积分法(重点) 目前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预计方法之一。 2.2.1 水平成层介质中的单元盆地 开采沉陷的随机性→随机介质理论为基础 ①非连续介质单元模型,②单元相互分离并发生相对运动。 如图2.1在三维问题中,地下(x 0, y 0, z 0)处开采使地表点A(x, y, z )附近某一小块面积ds 发生下沉这一事件的概率为: ds z y x ds P ),,()(δ= (2-10)

地测科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725 地测科管理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地测科管理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矿井地质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矿井地质规程》及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技术要求,开展好矿井地质工作。 2、搞好地质资料观测、收集、整理,并按期进行分析、总结,开展好矿井生产的地质预测、预报,保质保量按时提交“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3、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图纸、资料、地质报表等。 4、根据生产需要,搞好矿井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5、根据矿井生产及时掌握动态,按规定要求正确计算三个煤量,加强储量管理,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6、搞好矿区内地表塌陷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提供有关图纸资料。 7、利用微机技术进行地质资料的计算、整理、分析。 二、测量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测量规程》及有关规定。搞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