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

1.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②是胃,能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氨基酸

B. 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 ②是小肠,内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D. ⑤是大肠,只有消化功能,没有吸收功能

2.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D.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3.(2017?杭州)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B. 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

C. 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4.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 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C. 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腔Ⅰ

D. 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 ℃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6.(2012?义乌市)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 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 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7.下图为健康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

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生理意义是实现了气体的交换,其交换场所是鼻腔。

B. 若E为泌尿系统,则经过d排出的代谢废物有水、少量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C. 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致使B中液体呈红色。为了预防体内缺乏该种蛋白质,在设计菜谱时要搭配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质和含铁的食物。

D. 物质a浓度最高的部位是图中B处。

8.小宇学习科学后,用下面如图表示相关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则表中内容与如图相符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9.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如图所示,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类营养物质,必须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做了以下实验。下表是以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物的一组实验方法及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步骤2和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影响

B. 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C. 酶的催化对象具有专一性

D. 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

11.如图中,A,B分别表示脂肪滴在不同消化道部位的状态。如果脂肪滴B状态,则可能位于消化道中的()

A. 口腔

B. 食道

C. 胃

D. 小肠

12.(2016?杭州)小金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

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的蒸馏水.

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

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 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 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13.如下图所示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某种物质(Y)依次经过I、Ⅱ、Ⅲ三种结构时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对此曲线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若Y表示摄入的脂肪,则Ⅱ是小肠

B. 若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气体,则Ⅲ为肺动脉

C. 若Ⅱ所示结构为肾小管,则Y一定是尿素

D. 若Ⅱ所示结构为肾小体,则Y可能是大分子蛋白质

14.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 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 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 小肠绒毛;维生素、脂肪酸

D. 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15.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的程度(图中X、Y、Z代表营养物质,a、b、c、d 表示消化道部位).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代表蛋白质,在a部位开始消化

B. Y代表脂肪,在c部位彻底消化

C. b表示胃,此部位对X没有消化作用

D. c表示小肠,在此部位Z被消化为氨基酸

二.解答题(共5题)

16.酶是生物催化剂,下图表示外界条件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a说明酶只能在一定的 ________ 范围内活动,而且有一个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酶的活性就会________,甚至遭到破坏。

(2)图b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受________的影响,胃蛋白酶在________的条件下(要有具体的数据),活性最高。

(3)唾液淀粉酶只能将________ 催化分解成________,这属于酶的________性。

(4)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碱性最强的是( )

A.血液

B.唾液

C.胃液

D.胰液

17.(2017·台州)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________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18.(2017?绍兴)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________。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________。

(2)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________发生了病变。

19.(2017?温州)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较快。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1)肥胖会增加患一些其它疾病的风险(如图),图中列举的五种疾病中,最有可能由胰岛素不足引起的是________。

(2)某同学食用了一包零食,其中含有4.5克脂肪。打乒乓球时,该同学每小时消耗的脂肪约6克。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同学通过打乒乓球,约需________小时才能消耗完4.5克脂肪。

(3)据调查,我国3~17岁人群是糖类饮料的高消费群体,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

________。

20.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作答:

(1)某同学体检时,尿液中检测到大分子蛋白质,医生对其体检结论可能是________发生病变。

(2)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点滴青霉素,青霉素随着血液的流动最终到达肺部的途径________。

(3)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小肠起着重要作用。下列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的是________(填编号)。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和小肠绒毛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③小肠绒毛壁薄,上有微绒毛④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

21.图甲曲线A表示某人进行强度较高运动及其前后的实际耗氧量,折线B是根据其运动量的大小计算出的耗氧量理论值,图乙为其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请根据图

回答:

(1)人从运动初期到接下来的持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变化原因是什么?

(2)通过对曲线A和折线B的变化情况的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自于________和体内储存的高能物质的分解等生理过程。

(3)通过检测尿中的尿素量,还可以了解人在运动中________代谢的情况。

22.如图所示,分析实验

(1)该实验是观察唾液淀粉酶对________ 的消化作用。

(2)该实验装置C中的试管应该放置在________℃的温水中。

(3)实验过程D中2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________(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充分消化下被分解为________,1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________,原因是淀粉遇碘变________。

(4)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23.小辉同学长期以来的早餐搭配:一碗稀饭、一根油条和少量泡菜.回答下列问题.

(1)小辉的早餐食谱中缺乏人体需要的________和维生素等营养素,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建议他增加进食________和少量蔬菜、水果等.

(2)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3)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當的维生索C,可预防________(填疾病的名称)

(4)小辉想探究番茄和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他査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一定量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溶液越浓,褪色程度越明显.

【提出问题】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吗?

【作出假设】柑橘比番茄味道酸,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

【实验步骤】①如图,向两支洁净试管中各加人2ml一定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编号为甲、乙两组;

②再同时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柑橘榨汁、lml番茄榨汁,振荡摇匀;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支试管现象.

【实验结果与结论】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假设________;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是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基本相近,说明假设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分析与评价】

本实验中甲组与乙组形成________关系.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________和1ml蒸馏水,振荡摇匀.

24.(2017·台州)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图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________。

实验二:从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5.(2017?金华)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猜想与假设:________。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________;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

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四.填空题(共10题)

26.(2017?衢州)花生被称为“长生果”,除了脂肪外,蛋白质含量也高,被誉为“植物肉”。它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生的种皮有红色、黑色等。

(1)花生种皮的颜色,这种生物性状特征是由________控制的。

(2)花生中的蛋白质主要在人体的________(填序号)中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被吸收进入

血液循环系统,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7.(2017?舟山)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1)用内窥镜检查时常采用从口腔插入的方法,这会引起病人强烈的恶心和呕吐,因此现在开始采用从鼻腔插入的方法。内窥镜经口腔或鼻腔插入都能进入胃,是因为它们都与________这一器官直接相连。(2)检查时,要使观察更加仔细,就要减小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________患处。(选填“接近”或“远离”)

28.(2013?衢州)人体内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紧密联系的,如图为人体中部分系统之间的模式图.

(1)进食后,食物中的淀粉在________中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2)葡萄糖被吸收后,血糖含量暂时上升.这时,内分泌系统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

(3)血液流经x系统后,代谢废物含量明显下降,x系统是________系统.

29.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1]是肾小管壁,表示重吸收的是________过程(选填“A”或“B”)。

(2)若[1]是肺泡壁,A、B为两种气体。那么煤气中毒严重时窒息而死,原因是一氧化碳影响了________与B结合,使细胞无法获得B,从而导致死亡。

(3)若[4]是神经细胞,则C→D血液成分的变化之一是________增多。

30.酶对生理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具有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但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Ⅰ、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Ⅱ、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为了探究氯离子(Cl-)是否为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小科利用蒸馏水、0.5%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0.5%氯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31.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性,其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影响。氯化铁是—种无机催化剂,其溶液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肝脏组织细胞中也有一种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酶。为了研究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下是该实验的几个步骤:①向2号试管内滴人几滴氯化铁溶液,作为对照

②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在1、2号管的管口,仔细观察,会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③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注入10 毫升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④轻轻振荡这两只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会发现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

⑤取豌豆大小的新鲜肝脏,放在培养皿中迅速剪碎并投人到1号试管中

(1)请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③⑤①④②

(2)该实验主要证明了酶具有________的特性。

32.表中,A,B,C,D,E表示人体内各种消化液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作用。表中“+”表示起消化作用,“-”不起消化作用,则A表示________ ,D表示________。

33.如图表示食物通过人体消化道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顺序排列的各个器官.据图示可得知曲线甲是________的消化,曲线乙是________的消化。

34.用淀粉做的胶囊药丸,被病人吞咽后进入消化道,首先在________被消化,淀粉最终被消化成

________。

35.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中,人体最坚硬的结构位于________,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是________,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__,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选C.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②是小肠,内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③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⑤大肠只有吸收功能,没有消化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选项是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图中结构:①肝脏,②小肠,③胃,④胰腺,⑤大肠.

2.【答案】D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它们相互协调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解答】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其中①③都是单向箭头,④是双向箭头,②在中央,把其它系统联系起来。分析可知,①的箭头指向体内,人体通过①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应该是消化系统.营养物质进入到②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运到人体的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③的箭头指向体外,表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由②循环系统运到③泌尿系统排出.④是双向箭头,表示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吸气和呼气,获得的氧气由②循环系统运到运到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因此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故答案为:D

3.【答案】B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人体心脏、血管、肺、肾、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四肢静脉内的瓣膜叫静脉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肾小管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作用。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含有多种消化液。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解答】A、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四肢静脉内的瓣膜叫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故A 正确;

B、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原尿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尿液,故B错误;

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故C正确;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故D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能够实现了预期结果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解答】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概念可判断,甲组对抗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甲是实验组;乙组对维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乙是实验组;丙组五种营养成分都有未进行控制所以丙是对照组;丁对蛋白质进行了控制所以丁是实验组;所以C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知识。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心脏的结构为:Ⅰ左心房;Ⅲ左心室;Ⅱ右心室;Ⅳ右心房。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在口腔和胃内都不能被消化,故A正确;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错误;

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C错误;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光合作用下降,并不是停止,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在体内的化学反应中能够加快反应速度;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解答】解:A、有些酶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有些酶在细胞外也能起催化作用,例如所有的消化酶都是在消化道内起催化作用的;故符合题意.

B、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例如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对食物中的其它营养物质的分解就没有作用,这就是酶的专一性;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酶是生物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认真识图、理清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做好该题的关键,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消化系统,B表示循环系统,C表示呼吸系统,D表示皮肤,E表示泌尿系统,F表示组织细胞;过程①表示肺的通气,②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营养物质,d是尿液,e是汗液。

【解答】A、过程①实现了气体的交换,其交换场所是肺,故A错误;

B、E为泌尿系统,健康人经过d尿液中排出的代谢废物没有糖,故B错误;

C、致使B中液体呈红色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因此要补充血红蛋白,需要搭配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质和含铁的食物,故C正确;

D、物质a是二氧化碳,由于组织细胞F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所以此处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产生了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F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结合图示理解概念间的包含和并列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如图可知甲到丁的逻辑关系是:甲包含乙和丙丁,丙包含丁,据此解答。

【解答】解:A、同源器官不包括细胞色素C,A错误;

B、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符合图示的要求,B正确;

C、胰岛不属于消化腺,C错误;

D、营养繁殖、嫁接和组织培养不属于有性生殖,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了消化系统的一部分结构,甲是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丁是大肠.此题考查了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内表面积大、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佷薄.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选:D

10.【答案】B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实验步骤2和3的区别来考虑:都是常温,不能说明温度的影响,一个加入铁离子,一个加入鲜肝提取液观察到的结果完全不同,说明酶的催化效果的明显性.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要从两个实验的区别入手,要将步骤和结论分别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再下结论.

【解答】解:A、通过分析实验步骤3和4,可以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步骤2和3不能得出该结论,因为它们的温度都是常温,故A错误;

B、实验步骤2加入铁离子氧气泡稍多而少说明反应速度慢,实验步骤3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极多而大

说明反应速度很快,通过对比可知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故B正确;

C、要想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要设计两个对比实验,一个加入鲜肝提取液反应速度很快,一个加入鲜肝提取液反应速度不变,所以实验步骤2和3不能说明催化具有专一性;

D、通过分析实验步骤3和4,可以说明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实验步骤2和3不能说明,因为它们的温度都是常温,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根据脂肪消化的位置和消化的特点分析.注意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只能将脂肪变成脂肪微粒。

【解答】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只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图示中脂肪由A状态的大颗粒,变成了B状态的小颗粒,是小肠内胆汁的作用,所以在小肠内脂肪成B状态。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3)该实验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的特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唾液的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相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解答】解: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反应后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错误;

B、该实验可用水银温度测量用来加热热水的温度,控制在37℃,该实验结果与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B错误;

C、该实验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的特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C正确;

D、甲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乙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甲试管中没有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脂肪的消化,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脂肪的消化是在小肠里进行的,小肠里有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多种消化液,脂肪在小肠里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导致小肠内脂肪含量下降。因此,若Y表示摄入的脂肪,则Ⅱ是小肠,故符合题意;

B、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若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气体,则Ⅰ为肺动脉,Ⅱ为肺泡外毛细血管,Ⅲ为肺静脉,故不符合题意;

C、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尿素没有被吸收,所以,剩下的物质----尿液中尿素浓度会明显增高,故不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若Ⅱ所示结构为肾小球,则Y可能是大分子蛋白质或血细胞,但是含量不是逐渐减少而是直线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选C。图示小肠绒毛,小肠能吸收水、甘油、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C、无机盐,而不能吸收脂肪微粒。故答案选:C

【分析】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吸收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15.【答案】C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A、淀粉是在消化道中第一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所以x应该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错误;

B、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所以y是蛋白质,不是脂肪,错误;

C、食道之后是胃,胃只能对y蛋白质有初步消化的作用,对x和z都没有消化的作用,正确;

D、z是脂肪的消化曲线,在小肠中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错误.

故选: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图示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x是淀粉,y是蛋白质,z是脂肪;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a是口腔,b是胃,c是小肠,d是大肠,据此解答.

二.解答题

16.【答案】(1)温度;最适宜温度;减弱

(2)酸碱度;pH=2

(3)淀粉;麦芽糖;专一

(4)D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结合图a中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分析回答。

(2)结合图b中各种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分析回答。

(3)结合所知的知识回答。

【解答】(1)由图a可知,该酶在20℃--40℃时,反应速度最快,此时酶的活性最强,在接近0℃和50℃时,反应速度很慢,此时酶的活性很弱甚至活性消失。故可以说明酶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而

且有一个最适宜温度,超过一定限度,酶的活性就会减弱,甚至遭到破坏。

(2)由图b可知,胃蛋白酶在PH为2时活性最强,唾液淀粉酶在PH为7时活性最强,胰蛋白酶在PH 为8时活性最强。故可以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受酸碱度的影响,胃蛋白酶在PH为2的条件下,活性最高。(3)酶具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催化分解成麦芽糖。

(4)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唾液呈中性(PH值为6.6—7.1),胃液呈酸性(PH值为0.9—1.8),胰液呈弱碱性(PH值为7.8—8.4),所以胰液碱性最强,故选D。

故答案为:(1)温度;最适宜温度;减弱

(2)酸碱度;pH=2

(3)淀粉;麦芽糖;专一

(4)D

17.【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胚发生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内的导管输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糖类物质的化学消化在口腔中初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

【解答】(1)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稻谷是果实也是种子,A正确;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胚中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是植物体的幼苗,B正确;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稻谷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错误。(2)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3)由表格内容可知糙米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1)A、B、C;(2)葡萄糖;(3)B

18.【答案】(1)膳食纤维;右心房

(2)氧气

(3)肾小管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呼吸作用,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牵扯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同学们系统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图中结构名称:①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 泌尿系统。

【解答】(1)不能通过营养物质吸收进入人体的是大分子膳食纤维,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

(2)B是呼吸系统,代表呼吸作用,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病变了。

故答案为:(1)膳食纤维,右心房;(2)氧气;(3)肾小管。

19.【答案】(1)糖尿病

(2)0.75

(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根据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分析;(2)根据消耗脂肪的速率计算;(3)过多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解答】(1)胰岛素不足引起血糖过高,因此最容易引起糖尿病;

(2)消耗完4.5克脂肪的时间t=;

(3)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故答案为:(1)糖尿病;(2)0.75;(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20.【答案】(1)肾小球

(2)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组织细胞

(3)①②③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肾小球有对血浆有过滤的功能,当血浆通过肾小球时,代谢废物会被过滤出来形成原尿,蛋白质是大分子,不会被过滤出来。但是如果出现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就会透过肾小球,从而在尿液中检测到蛋白质;(2)本题考查血液的成分中红细胞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解答】(1)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是无法通过肾小球壁滤过到原尿中去的,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导致的;

(2)青霉素通过:外周静脉回流到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组织细胞;

(3)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的是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和小肠绒毛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小肠绒毛壁薄,上有微绒毛。

④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是与消化有关的。

故答案为:(1)肾小球;(2)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组织细胞;(3)①②③。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1)运动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被氧化,随着运动的持续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2)有氧呼吸

(3)蛋白质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呼吸作用与消耗氧的关系,呼吸作用时几种供能物质的变化情况和代谢产物回答【解答】(1)人在运动中能量需求大,血糖迅速分解提供运动所需能量,不足时脂肪会参与供能使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升高。(2)由甲图曲线A表示某人进行强度较高运动及其前后的实际耗氧量和折线B 耗氧量理论值可知人在运动时能量供应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3)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含氮废物(如尿素),其中含氮废物通过尿液排出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尿中的尿素量了解人在运动中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故答案为:(1)运动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被氧化,随着运动的持续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2)有氧呼吸;(3)蛋白质。

22.【答案】(1)淀粉

(2)37

(3)不变蓝;麦芽糖;变蓝;蓝

(4)唾液

【考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1)(4)实验中,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1号试管为对照组。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消化酶发挥最好效果的温度是与人体的温度相同的,即37℃左右。因此在实验中要将装置放在37℃的温水中;(3)在D实验过程中,由于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1号试管中加入的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变蓝。

故答案为:(1)淀粉(2)37 (3)不变蓝麦芽糖变蓝蓝(4)唾液

【分析】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现象和结论。

23.【答案】(1)蛋白质;鸡蛋、牛奶

(2)小肠

(3)坏血病

(4)成立;不成立;对照;高锰酸钾溶液

【考点】营养素的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控制变量法,解释、检验与评价

【解析】【解答】(1)小辉的早餐食谱中缺乏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建议他增加进食鸡蛋和少量蔬菜、水果等.(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3)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所以多吃蔬菜和水果可预防坏血病.(4)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说明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低.甲组与乙组形成对照,变量是维生素C,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1ml蒸馏水,振荡摇匀.答案为:(1)蛋白质;鸡蛋;(2)小肠;(3)坏血病;(4)成立;不成立;对照;高锰酸钾溶液。

【分析】平衡膳食是指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搭配合理,使人获得全面而平衡的营养.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4.【答案】不能,虽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无法判断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改变;探究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满足条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由控制变量法从表格数据推出研究的问题。

【解答】催化剂要满足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此处反应速度变化可以体现出来,但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是否变化了我们不清楚,所以不能证明MnO2就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由表格数据中的自变量和应变量,反应实验中对加入的MnO2的质量进行控制所以研究的应该是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25.【答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乙;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采用的选择、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根据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对比新鲜的含过氧化氢酶3.5%的猪肝研磨液、3.5%的FeCl3溶液解答,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猜想解答;根据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解答。

【解答】(1)根据问题比较二者的催化效率,提出猜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对比FeCl3溶液与酶的催化作用,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3)实验结果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可能快(或“慢”或“基本相等”);

(4)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是乙,因为人体的酶催化效率在37℃左右最高;

(5)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1)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2)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3)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4)乙;(5)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的催化效率“(答出酶的活性有最适温度或酶具有高效性其中一点即可)。

四.填空题

26.【答案】(1)基因

(2)④;⑤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2)消化系统中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初步消化,蛋白质最终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在小肠。消化吸收的氨基酸进入静脉血管,随血液循环(体循环时血液从左心室被压出去最后回到右心房)首先进入右心房。

【解答】(1)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2)蛋白质在小肠最终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进入血管首选回到的是右心房。

故答案为:1、基因;2、④,⑤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九年级科学上册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步练习1(无答案) 浙教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 (1)消化道由组成。(2)消化腺: △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等。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是最大的消化腺。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功能:(1)(2) (3) 2、食物的消化是指。 可分为和。其中物理性消化包括:的切、撕、磨(咀嚼),的搅拌、的蠕动。化学性消化是指各种消化液中的的作用。食物中、、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糖类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蛋白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脂肪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口腔中只将淀粉消化为、胃中只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蛋白质、脂肪、糖类都在小肠中彻底被消化,所以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思考:小肠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产物与人体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物有何不同? 3、食物的吸收是指。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胃吸收。小肠吸收。大肠吸收。可见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4、读P127页图并思考 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 味吗?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 些?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 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三、消化酶(唾液、胃液、胰液、肠液中都有消化液。中没有消化液。) 1、定义:是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是一种生物。 2、特性:(1)(2)(3) 3、活动: (1)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加入碘酒溶液加入唾液 淀粉溶液 (现象: ) (现象:) A试管: 淀粉溶液 (现象: ) (现象:) 结论:。试管为实验组,试管为对照组。 (3)影响消化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九年级上科学(浙教版)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九上科学期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 Ag:108 N:14 S:32 Cu:64 Mg:2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纯净的水是一种( A ) A 、氧化物B、非金属C、元素D、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D ) A.水银Ag B.纯碱NaHCO3C.胆矾 CuSO4D.烧碱NaOH 3、下列生活用品中,哪个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 A、铁锅 B、塑料盆 C、玻璃杯 D、砖块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 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D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 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 ) A.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6、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为( C ) A.x>z>y B.y>x>z C.z>y>x D.y>z>x 7、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B)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B. 锌和硫酸铜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8、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C、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9、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滤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B ) A、只有FeSO4 B、有CuSO4和FeSO4 C、有H2SO4和FeSO4 D、有H2SO4 10、在下图所示的实例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11、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NaOH、②CuSO4、③MgCl2、④Na2SO4,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检验出 来的正确顺序是(C )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2、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B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1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Ba2+ 、Cl-、SO42- 、CO32-。现取200ml溶液 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对混合物的水溶液说法正确的是(B ), A、一定含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和CO32-,可能含Cl- B、一定含CO32-和SO42-,一定不含Ba2+和Na+,可能含Cl- C、一定含CO32- 、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可能含Cl-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7 食物的消化

7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体验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感受消化的过程。 2.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营养的器官名称,指出这些器官的位置。 3.初步了解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营养的器官名称,初步探究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初步探究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波波和妈妈在吃晚饭,波波正嚼着白米饭。波波发出疑惑:为什么米饭越嚼越甜呢?【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教师】体验用牙齿咀嚼前后,白米饭的味道是否发生变化?思考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探宄: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材料:一碗白米饭。 要求:取一小勺米饭,放进嘴里细细咀嚼。 任务:感受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口腔在食物消化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活动:展开小组活动体验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并进行描述和记录。 汇报: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整理:米饭进入口腔,牙齿进行切碎,舌头帮助搅拌。 小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内有牙齿、舌头,口腔周围还有唾液腺等。 分析:牙齿咀嚼食物,舌头够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使食物中的一小部分淀粉初步被分解为麦芽糖。米饭中含有淀粉,会被唾液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口腔中的米饭后能感觉到甜味。 问题:保持口腔卫生有什么意义? 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小结:保持牙齿卫生,吃饭细嚼慢咽,能更好地减轻其他消化器官的负担。 (二)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师】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后,会经过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等一系列消化器官。在这些器官的消化作用下,食物被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并被吸收进入人的血管内,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而不能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则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你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吗? 【教师】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生】初步认识人体消化系统,及时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 【教师】展示消化器官的图片,学习各消化器官。 【学生】深入了解消化器官。 【教师】追问: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作用是什么?及时补充作用: 1.口腔的功能: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 教案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5.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的资料 三、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与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与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物理化学 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 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 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3) 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 3 4 3 4 4 结论:①pH 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四、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 盐+水 ⑤酸+盐 =新盐+新酸 五、CO 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 CO 2 = CaCO 3 ↓ + H 2O 六、SO 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 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 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 AgCl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 Cl -和 SO 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 CO 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 2—与 AgNO 3 或 BaCl 2 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 Ag 2CO 3、BaCO 3 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 Cl -和 SO 2-时,应该先检验 SO 2-,而且用 Ba (NO 3)2 溶液和 稀硝酸代替 BaCl 2 溶液和盐酸作试剂。且需将 BaSO 4 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l -。 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 SO 42-浓度较大, 先检验 Cl -,加入 AgNO 3 溶液时,会生成 Ag 2SO 4(微溶)沉淀,而干扰 Cl -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 Fe 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 H 2SO 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 H 2SO 4 有类似稀 HCl 的化学性质。 ③浓 H 2SO 4 的特性 a .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 CO 2 等 b .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 氧化性:浓 H 2SO 4 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 浓 H 2SO 4 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 H 2SO 4 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 H 2SO 4 里(危险!)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练习1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 一、预习作业: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 A.口、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B.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C.口、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D.消化道和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 2.人体吞下的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A.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B.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D.食道→胃→胰→大肠→小肠→肛门3.如果一个人的肝脏功能不好,分泌胆汁过少,则会对食物中的哪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有不利影响?( )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粗纤维 4.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 ) A.唾液、胃液和肠液 B.胃液、肠液和胰液 C唾液、肠液和胰液 D.胰液、唾液和胆汁 5.淀粉、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A.维生素、无机盐,水 B.二氧化碳、尿素、水 C.葡萄糖、氨基酸、甘油 D.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6.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二、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消化液都来自同一个消化腺B.消化液有唾液、胃液、小肠液三种 C.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D.肝脏分泌的胆汁以及胰脏分泌的胰液也是很重要的消化液 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消化系统的功能( ) A.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 B.将大分子的分解成为小分子的 C.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循环系统D.将食物中细菌彻底除掉 3.人体的小肠内壁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这对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作用是( ) A.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吸收 B.增强小肠的弹性,有利于容纳更多的食物 C.增强小肠的弹性,有利于食物在小肠内运动 D.以上三项都是 4.能够同时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种物质的结构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大肠5.能够消化淀粉的结构是下列哪一组( ) A.口腔和小肠 B.胃和小肠 C.小肠和大肠 D.口腔和大肠 6.人体对淀粉和脂肪进行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A.口腔和胃 B.胃和小肠 C.口腔和小肠 D.小肠和胃 7.人的一餐符合健康要求的中午饭,下列哪一种营养成分含量应该是最少的()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8.甲同学早餐吃了稀饭,乙同学早餐只喝牛奶,他们在小肠内被吸收的主要物质分别是() A.葡萄糖和氨基酸 B.淀粉和氨基酸C.麦芽糖和氨基酸 D.蔗糖和脂肪变式一: 小明同学今天吃了以下食品: ①米饭;②白菜;③鸡肉;④鱼;⑤玉米; ⑥马铃薯; 他生命活动需要的葡萄糖和氨基酸主要有哪些食品提供()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2017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 1.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②是胃,能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氨基酸 B. 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 ②是小肠,内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D. ⑤是大肠,只有消化功能,没有吸收功能 2.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D.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3.(2017?杭州)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B. 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 C. 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4.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 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C. 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腔Ⅰ D. 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 ℃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6.(2012?义乌市)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 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 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7.下图为健康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 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生理意义是实现了气体的交换,其交换场所是鼻腔。 B. 若E为泌尿系统,则经过d排出的代谢废物有水、少量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C. 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致使B中液体呈红色。为了预防体内缺乏该种蛋白质,在设计菜谱时要搭配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质和含铁的食物。 D. 物质a浓度最高的部位是图中B处。 8.小宇学习科学后,用下面如图表示相关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则表中内容与如图相符的一组是()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教学 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4.意识到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1.面包、苹果、纯净水等食物。 2.有关消化器官的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课件。 3.学生课前准备食物的消化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今天吃了哪些食物?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生:都到肚子里去了。 生:到胃里去了。 …………… [从学生最熟悉的“吃”入手,创设情景,食物到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实验探究,体会感知消化过程。 师:看到这些食物,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想把它吃掉。 生: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师:尝尝桌上食物的味道,把你吞咽食物过程的感觉告诉老师。 学生边吃边体会 三、讨论交流,认识消化器官。 师:同桌相互讨论、推测食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汇报交流结果 生:通过管子到胃里。 生:嘴巴嚼碎了,就到胃里去了。…… [让学生亲身经历“咽”的过程后,进行大胆猜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师:课件展示,认识消化器官(板书课题)你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师:认识了消化器官,消化器官各部分是怎么工作的呢?请齐声阅读资料(课件出示) 师:现在用自己的话说说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生:“食物从口腔出来就到了食道,又从气管到了胃里,从胃里出来又到了小肠,最后进入大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食物先被口腔消化,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胃里,小肠又把不能消化的通过大肠排出来。 生:“我想画出来。”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1.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 师:那么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 师:很好,不是都能。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 小分 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 才能

吸收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根据前面六种营养成分被分成两类的依据,思考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在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师:来执行这个功能的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 师:非常好。所以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 师:而它实际上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这家工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今天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 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的唾液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探究酶的作用 【活动】嚼馒头,说出自己的感受。(会有甜味) 【设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不具有甜味,为什么多嚼几下会有甜味了呢? 【讲述】这主要是酶在起作用。在消化液中存在各种酶。 【设问】酶是什么?到底它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总结: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我们称它为生物催化剂。 唾液——唾液淀粉酶。 【分组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堂实录——食物的消化_苏教版

《食物的消化》课堂实录 执教者:牛俊姿 整理者:萧山区城东小学陈斌课前谈话: 师:从这个图片上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一碗米饭的图片 生:课题是食物的消化 师:还可以知道什么? 生:一碗米饭 生:老师的名字是牛俊姿 师:老师最喜欢吃香喷喷的米饭了,昨天在酒店里还吃了南湖有名的粽子和菱角,同学们喜欢吃什么? 生:纷纷说出自己爱吃的食物。 师: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好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吃的这些食物会到身体的哪些器官? 生:我觉得会到胃 师:这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词 生:会到肠子里去 师:肠在哪呀? 生:在胃下面的地方。 师:摸一摸,你摸见今天早上吃的饭了吗?能摸到吗? 生:还需要进入口腔。 师:是呀 生:先从嘴巴里吃进去,然后经过这里的管子。 师:哪里的管子? 生:喉咙,然后慢慢下去到胃里,然后到肠子里,被排泄出来。 师:你说出来的都有顺序了,真不错。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你认为食物吃下去会经过哪些器官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试一试,看看哪个同学画的又快又好,可以用你的黑色彩笔画。

学生画图(8:24-8:28) 师:把笔停下来,面朝老师,我们来看看苏飞畅同学画的,你可以上来介绍一下吗?看看她的食物会去哪些地方。 生:先是通往胃再进入小肠, 师:我们先看这个同学画的,请你来说一说 生:先通往胃,然后到小肠 师:然后呢?大家可以看看他画的小肠 生:没了 师:他是这样想的,我们再看一看另一个同学画的,你来介绍一下,他画的有什 么不一样。 生:食物先从口腔里进去,然后到咽喉,从食道里面下去到胃,被胃消化之后通 过肠子排泄出去。 师:我们再看一副吧,你看他画的小肠接下来又到了大肠,请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这是什么呀? 生:先是从嘴巴里吃下去,经过食道,到了肺再到胃里 师:你的意思是食物要到肺里去? 生:不需要经过肺,是到胃里去的,在胃里经过咀嚼变成很小很小的东西。 师:那怎么到了小肠里了? 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到的小肠。 师:这里一颗一颗的是? 生:变得很小很小的食物,我也不知道怎么进入大肠的,最终被排泄出来。 师:你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吧?同学们,咱们这么多人的想法各有不同,我们身体里到底是怎么样的?你怎么样就知道了?有没有办法? 生:有是有的,就是有点恐怖,就是解剖 师:你的想法很好呀,我们人类就是这样认识人体的,解剖很好的方法。 生:还有可以看一些书 师:阅读资料这也是很好的方法。 生:肠子是连着胃的。 师:你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我们的人体。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期末试卷答案

九年级(上)科学试卷 满分:200分时间:12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有:H一1 C一12 O一16 Ca—40 Na一23 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2.下列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3. 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 A.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B.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机械能→核能→内能→电能 D.核能→电能→内能→机械能 4. 科学课本上“食物与能量”的教学内容中,为了比较体内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在呼吸作用中释放 的能量多少,通过分别燃烧等量的花生仁、大米、牛肉干来加热试管中的水,并比较水的温度 变化的实验来推测三种食物所含能量的高低。下列选项与这个实验的科学原理、方法无直接关 ....系.的( ▲) A.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B.变量控制C.氧化反应程度D.同化作用 5. 食盐、食醋、纯碱、鸡蛋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小明同学欲利用这些物质进行下列实 验,你能完成的实验是( ▲ )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制取少量二氧化碳④制取少量氢气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6. 为了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中设计了“小钢球撞木块”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让静止的小钢球从斜面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 ) A.该实验的没计思路是采用转换法,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表示动能的大小 B.该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如分别控制小球滚下的高度、小球的质量等 C.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时,可以不考虑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术块的质量和软硬等因素 D.实验过程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为了让小球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 7.下列各组气体中均混有水蒸气,其中可以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H2、HCl 、CO2、HCl 、O2、N2、H2、CO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食 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品尝和“跟踪”小馒头,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通过简单体验活动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科学知识: 1.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 难点: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 教学准备:

人体轮廓图、人体模型、塑料软管、保鲜袋、馒头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馒头,你们想吃吗? 老师的馒头是给聪明的小朋友准备的!这里有一个谜语,谁先猜到它,馒头就奖给谁! (红门楼,白门坎,锁不住,关不严。(谜底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二、了解学生前概念 馒头去哪了?(指名汇报) (一)把你们各自的想法用铅笔画在轮廓图上,画画馒头先生先后去身体的哪些器官去旅行了呢? (二)展示作品 三、科学探究 (一)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展示的旅行图各不相同,但正确的食物旅行图只有一个。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探究正确的食物旅行线路呢? (查阅资料、照X光片、请教医生、老师、家长…)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办法,那么,现在我们就采用“查阅资料”的办法来了解一下食物的消化过程。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1课时 消化系统的组成练习 浙教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1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见B本53页)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消化道____消化腺__ 2.消化道从上到下有__口腔__、__咽__、__食道__、__胃__、__小肠__、__大肠__和__肛门__。消化腺包括分布于消化道外的__唾液腺、肝脏、胰腺__和消化道壁上的__胃腺和肠腺__。 3.消化腺及相应消化液的流入部位: 4.__胃__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__上腹部__。 5.__小肠__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约__5~6__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__皱襞__,皱襞上有许多指状的__小肠绒毛__,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__面积__。小肠绒毛襞只由__一层上皮细胞__构成,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__毛细血管__和__淋巴管__,有利于营养物质的__吸收__和运输。__小肠__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6.__肝脏__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流入__胆囊__浓缩和贮存。 7.牙的主体结构是__牙本质__,其内含__牙髓__,由__小血管和神经__组成,牙的最外侧是__牙釉质__,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 8.龋齿是__微生物__分解残留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留,产生__酸性__物质,从而依次破坏__牙釉质、牙本质、牙髓__。 A 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1.下列不是牙齿的直接功能的是( D ) A. 切断食物 B.咬碎食物 C.磨碎食物 D.消化食物 2.小红的弟弟在玩耍时不小心将一颗塑料小球从口中咽下。就医后,医生说没有太大问题,塑料小球会沿着他的消化道排出体外。小球在小红的弟弟体内旅行的路径是( B ) A. 口腔→咽→食道→小肠→胃→大肠→肛门 B.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脏→大肠→肛门 3.下列关于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胆汁不含消化酶,所以肝脏不是消化腺 C.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D.消化道由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膀胱、肛门组成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 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就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就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石蕊试液与无色酚酞试液、 3)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结论:①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就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四、酸的共性(通性)、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盐+水 ⑤酸+盐=新盐+新酸 五、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CO2=CaCO3↓+H2O 六、SO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AgCl,再滴入稀 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Cl-与SO4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就是除去CO3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32—与AgNO3或BaCl2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Ag2CO3、BaCO3生成,但这 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Cl-与SO42-时,应该先检验SO42-,而且用Ba(NO3)2溶液 与稀硝酸代替BaCl2溶液与盐酸作试剂。且需将BaSO4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 AgNO3溶液与稀硝酸检验Cl-。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SO42-浓度较大, 先检验Cl-,加入AgNO3溶液时,会生成Ag2SO4(微溶)沉淀,而干扰Cl-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纯净盐酸就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Fe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就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H2SO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H2SO4有类似稀HCl的化学性质。 ③浓H2SO4的特性 a、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CO2等 b、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 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氧化性:浓H2SO4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浓H2SO4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H2SO4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H2SO4里(危险!) 十、硝酸HNO3 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在空气中形成硝酸小液滴而成 白雾。 ②硝酸也有类似盐酸的化学性质。 ③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而就是水,能强烈腐蚀衣服与皮肤,使用时小心。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1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___蓝色固体 2、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2NaOH +CuSO 4= Na 2SO 4 +Cu(OH)2↓ 4、 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写出 化学方程式)蓝色固体逐渐变白 CuSO 4·5H 2O = CuSO 4 + 5H 2O 5、 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 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CuSO 4 + 5H 2O = CuSO 4·5H 2O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2、3、 4 、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3,原因是发生化学变化;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3、4、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物质的溶解性 液体的沸点 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