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PA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破坏性物理分析

物理性能名词解释

聚合物性能指标解释 1、拉伸强度 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是指材料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应力。 (1)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即为拉伸强度,其结果以MPa 表示。 (2)用仪器测试样拉伸强度时,可以一并获得拉伸断裂应力、拉伸屈服应力、断裂伸长率等数据。 (3)拉伸强度的计算: σt = p /( b×d) 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 注意:计算时采用的面积是断裂处试样的原始截面积,而不是断裂后端口截面积。(4)在应力应变曲线中,即使负荷不增加,伸长率也会上升的那一点通常称为屈服点,此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此时的变形率就叫屈服伸长率;同理,在断裂点的应力和变形率就分别称为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2、弯曲模量 又称挠曲模量。是弯曲应力比上弯曲产生的形变。材料在弹性极限内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E为弯曲模量;L、b、d分别为试样的支撑跨度、宽度和厚度;m为载荷(P)-挠度(δ)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单位为N/m2或Pa。 弯曲模量与拉伸模量的区别: 拉伸模量即拉伸的应力与拉伸所产生的形变之比。 弯曲模量即弯曲应力与弯曲所产生的形变之比。 弯曲模量用来表征材料的刚性,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同种材质分子量越大,模量越高,另外还与样条的冷却有关,冷却越快模量越低。即弯曲模量的测试结果与样品的均匀度及制样条件有关,测试结果相差太大,无意义,应找到原因再测试。 2GB/T9341—2000中弯曲模量的计算方法。新标准中规定了弹性模量的测量,先根据给定的弯曲应变εfi=0.0005和εfi=0.0025,得出相应的挠度S1和S2(Si=εfiL2/6h),而弯曲模量Ef=(σf2-σf1)/(εf2-εf1)。其中σf2和σf1分别为挠度S1和S2时的弯曲应力。新标准还规定此公式只在线性应力-应变区间才是精确的,即对大多数塑料来说仅在小挠度时才是精确的。由此公式可以看出,在应力-应变线性关系的前提下,是由应变为0.0005和0.0025这两点所对应的应力差值与应变差值的比值作为弯曲模量的。 附: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参数,从宏观角度来说,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大小的尺度,从微观角度来说,则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键合强度的反映。凡影响键合强度的因素均能影响材料的弹性模量,如键合方式、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温度等。因合金成分不同、热处理状态不同、冷塑性变形不同等,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值会有5%或者更大的波动。但是总体来说,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合金化、热处理(纤维组织)、冷塑性变形等对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加载速率等外在因素对其影响也不大,所以一般工程应用中都把弹性模量作为常数。 弹性模量可视为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弹性模量E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单位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应力。它是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相当于普通弹簧中的刚度。

医疗质量分析报告高一物理期末质量的分析报告

医疗质量分析报告高一物理期末质量的分析报 告 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严格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设计试卷,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命题中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全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过程、联想能力与创造力以及情感体验,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试题分析: 纵观本套试卷,严格遵循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有很好的区分度,立足于教材,充分显示出以下几个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注意章节分数比例。 试题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1题:考查了动量和动能的关系基础知识;5题:考查了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关系;3、6、7、10、11、12主要考查了牛顿运动定律,机械波,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等知识。第五章占12﹪,第六章占12﹪,第七章占22﹪,第八章占24﹪,第九章占12﹪,第四章占18﹪。

2、命题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 (1)构建物理模型,考查综合应用能力。例如3题: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学到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同学们知道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但与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概念相不清晰,在教学中是难点,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规律的程度,又考查了教学中对主干知识的重视程度,主要是由于学生刚刚学完高一物理的力学知识,在头脑中还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不能纵观全局,综合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创新意识。实验内容的考查分值占全卷的12%,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实验在物理学科学习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检验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促进学校实验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例如13题,让学生添上实验所需的测量仪器,同时考查分析实验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能力,也是一道与高考接轨的实验题。又如14题,创新设计了一道动量守恒的实验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考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的掌握和领会,同时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利用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灵活创新的实验能力。 3、不回避高考原题、教材上的成题 第6、11题是高考原题,第1、5、15、16,这些试题属于教材上的习题,对于考生来说都不陌生,关键是能否准确地把握住它们。有些看似熟悉而简单的问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却频繁出

期末八年级物理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 副本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分析: 试卷共四个大题,23小题,满分100分。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问答题四种题型。 试卷总的看来,难度适中,灵活性较强,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对物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考查;加强了对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三维目标的要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边缘知识抽查考”,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合学生发挥,总体上是不错的一份期末检测试题。 二、答卷分析: (一)整体情况: 从试卷答题的整体情况来看,选择、作图题学生较为好做,实验探究题和问答题,尤其是大题大多难在学生的单位换算,这点存在较大问题。 (二)主要失分原因: (1)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应用还不到位。 (2)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精炼。许多学生说不出这个结构的名称,许多学生表述冗繁,却又抓不住重点,单位换算较为严重,没有明确单位的换算关系。 (3)实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不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顺利地归纳出科学规律,导致不能正确归纳出实验结论;题目的灵活性较强,很多学生转不过

弯来.没有灵活的使用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4)学生学习过程中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形成关心社会和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好品质。把物理题目看作是数学题目来做,单位不带上。 (5)开放性思维能力较差。 (6)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联系光速比声速大得多的物理事实,很多学生由于对实验原理不理解,不能计算出百米赛跑过程中计时员多按的时间.计算题中,密度单位的换算不清楚.不能用来判断是不是地沟油,这些问题没有灵活的去理解清楚。三、教学建议: 1.紧扣“课标”,学好“双基”,注重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公式等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正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定量地计算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并能联系实际、生活、科技,举出相应的事例。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科技发展,关心我们身边的生活。 2.加强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还课堂于学生,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关注信息题和开放性试题。我们在课堂上要分析一些开放性试题,或培养学生的一些开放性思维,以展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去创造性的解决物理问题。 4、平时多注意规范学生科学用语.

0物理错题分析(王欣)

物理错题分析(王欣) 题1[机械能] 如图3-1,小物块位于光滑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 力 [ ]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错误解答 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是支持力,应与斜面垂直,因为支持力总与接触面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故A选项正确。 错因剖析 斜面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支持力做功为零。受此题影响,有些人不加思索选A。这反映出对力做功的本质不太理解,没有从求功的根本方法来思考,是形成错解的原因。 正确解答 根据功的定义W=F·scosθ为了求斜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所做的功,应找到小物块的位移。由于地面光滑,物块与斜面体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在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初状态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为零,当物块有水平向左的动量时,斜面体必有水平向右的动量。由于m<M,则斜面体水平位移小于物块水平位移。根据图3-2上关系可以确定支持力与物块位移夹角大于90°,则斜面对物块做负功。应选B。 题2[机械能]物体m从倾角为α的固定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高为h,当物体滑至斜面底端,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 错误解答

错解一:因为斜面是光滑斜面,物体m受重力和支持。支持不 错解二:物体沿斜面做v0=0的匀加速运动a=mgsina 故选B。 错因剖析 错解一中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瞬时功率 P=Fvcosθ。 只有Fv同向时,瞬时功率才能等于Fv,而此题中重力与瞬时速度V不是同方向,所以瞬时功率应注意乘上F,v夹角的余弦值。 错解二中错误主要是对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不清楚,将平均功率当成瞬时功率。 正确解答 由于光滑斜面,物体m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滑至底端 F、v夹角θ为90°-α 故C选项正确。 题3[振动和波]图6-6中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0.2s后它的波形图线。这列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错误解答 从图上可以看出波长λ=4m,而从两次的波形图可知: v=5m/s.

高二期末考试物理质量分析

高二期末考试物理质量分析 产品质量分析就是对产品的质量水平从影响的各方面进行评价与判断,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指导有效实施的工作过程。以下是“高二期末考试物理质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试卷总体评价 1、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为依据,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试卷总体难度不大,但能力也较高。区分度较大。 2、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与运用。考查的基本概念有: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功、电功率、电容、电流的磁效应、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力、洛仑兹力、感应电动势、自感等。考查的基本规律有:电阻定律、导体的伏安特性、欧姆表原理、分子电流假说、闭合定律欧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 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我国高考的实际情况,基础教育离不开双基教学。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有生命力。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新课教学中,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追本索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新学知识的牢固性。尤其是普通班的教学,

更应注重双基教学,本卷中基础题多数错在普通班的学生,他们平时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牢固,一到期末的综合性复习时,不少知识发生混淆,连基本的公式、单位、物理量的符号都混淆不清,更谈不上如何提升能力。因此,新课教学时,例题的选取、作业的布置、测验的选题都应注重基础性和实效性,单元测验应严格按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的比例为7:2:1的要求命题。 2、加强物理解题规范化训练及矫正,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能力。 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表达自己思维,展示物理情景,运用物理规律,从而达到解题目标的过程。其中正确的受力分析就是解题的钥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规范化解题可以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我们应加强物理解题规范化训练,及时加以督促和引导,对于屡教不改者应不断鼓励,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尝试规范化解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和迁移能力。 除认真做好教材编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活动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让学生多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注重基本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少用或不用计算器。培养学生的笔算和心算能力,养成仔细分析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物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命题依据 物理学科元月调考的命题依据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了引导一线教师研读教材,大量试题的命题素材出自人民教 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2012教育部审定)》;为了 体现教育局关于加大优生培养力度的指示要求,适当增加了试题的思维含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试卷各类系数 本次考试2016 平均分 54 在预期范围内 57 难度系数 0.54 适中 0.57 区分度 0.52 很高 0.57 相关性 0.91 很高 0.89 2、各校物理学科考核统计表 学校总 人 数 平均 分 名 次 合格 率 名 次 优生 率 名 次 尖子 率 名 次 期末考试期中考试 合计名次名次合计 进退 情况 第64752.33278.83219.322 4.79272.282279.70-一 层第78457.64182.65128.95110.11100.0 35256.59484.38525.004 4.26480.00 23552.20588.09311.066 2.55567.45 1 4 6 199.58- 389.81-1 570.79-1 二6558.81393.85226.153 4.62384.603474.36+1层25551.56680.39615.295 2.35668.005669.83+1 第95 59 99 62.14286.32438.9519.47196.47 63.53198.31133.9028.47296.23 53.09182.83115.1510.00295.00 1 2 1 294.41+1 199.03-1 1100.0- 三10744.80369.163 4.6740.00266.604276.87-2 1

0物理错题分析(高兰葵)

1、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变阻器的滑片向下滑动时M 点和N 点电势的变化是: A .两点电势都降低 B .两点电势都升高 C .M 点电势降低,N 点电势升高 D .M 点电势升高,N 点电势降低 [ ] 错误解答:D ,没掌握电势的概念,误把电压当作电势 错因剖析:不知道接地的意义,不知道电势的概念。电势在外电路中顺着电流的方向降低,接地只是提供了一个零电势位置。 正确解答:A 2、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 1=10N 和F 2=4N 作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若撤去力F 1,则物体所受合力大小可能为: A .0 B .4N C .6N D .10N [ ] 不完整解答:A 原因剖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有可能是静止,与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刚开始时是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撤去F1后,合力为10N 正确解答:AD 3、如图所示,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间有一段水银柱,经适当倾斜,使上下两部分气体的体积恰好相等。保持管的倾角不变,管内气体的温度始终与环境温度相同,温度变化后最终水银柱仍静止,则: A .若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两部分气体体积仍相等; B .若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两部分气体压强的变化量相等; C .若上面气体体积变大,可以判断环境温度降低了; D .上面气体压强的变化量可能比下面气体压强的变化量小。 [ ] 错误解答:D 错因剖析:最终水银仍处于平衡状态,由于水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变,所以上、下增加的压力相同,由于面积相同,所以最终增加的压强相同。 正确解答:BC 4、辩析题:如图所示,截面均匀的U 形玻璃管两端都开口,玻璃管足够长,管内有两段汞柱封闭着一段空气柱,若气柱温度是27 C 时,空气柱在U 形管的左侧,A 、B 两点间封闭的空气柱长为15 cm ,U 形管底边长CD =10 cm ,高AC =5 cm ,水银柱BE 长为25 cm ,已知此时的大气压强为75 cmHg 。(1)若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从U 形管左侧管壁处缓慢地 N F 1F 2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知识点考查全面,试题既注重学科一般能力的考查,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第10、11、12、13、20题注意考查学生双基知识,第2、9、17、25、29、31、32题能紧密围绕新课标以生活、社会等知识应用为命题背景,加强对学生联系实际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第25、26、29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探究方法的考察有新意,试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创新题、灵活题,无怪题、偏题,命题思路符号新课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考查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持久发展。 二、学生试卷分析及卷面暴露的问题 主要问题 1.部分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题第1题估测题,再如作图题28题,动力臂不会画. 2、审题不清,解题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语言不规范,推理不严密,导致丢分占了不少的比例。如计算题25--28题。 3、思维不够灵活,能力仍显薄弱,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选择题第31--32题。 4.学生对图像题的分析仍不够全面,如填空题第27题对图示的关系分析。 三、对前一阶段教学的反思 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是: 1、近期学生做各科试卷太多,学生只能疲劳应付,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牢固,遗忘较多。 2、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重视不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总舍不得

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讲得多,让他们进行读题审题、分析说理少。 3、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做得不到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如选择题第13题计算电流大小,可以用特殊值来选 4、对生活物理、热点问题关注不够,知识掌握的“应试”成分太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能触类旁通。 5、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作图、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6、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造成的。我们要深刻体会和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用之中,试卷命制的过程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 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有的放矢 1、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中考命题唯一的依据就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若教师能够真正的吃透《课标》、《考试说明》,细化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不但能使我们在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脱离题海战术,而且可以指导教师在平时新课教学过程中把握住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少走弯路。 2、以教材为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材其实是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一种理解和解读,仅是“一家之言” 复习时完全拘泥于某种教材,则可能会偏离方向,增加学生负担例如:简单机械中的“斜面”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进行了讨论,但是在司南版的教材中一个字都没有出现,所以对斜面问题就不必深入过多。 二要精心分析近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脉动 1、仍然要重视对“双基”的复习,但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

八年级物理月考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物理月考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已经告一段落,现对本次的物理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本次试卷共分五个大题,满分100分。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初二物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型、难易程度适中。大部分题目在课堂上都有强调,训练过。因此学生能把大部分数拿下,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的能力,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二、得失分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共12题27分)。 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25分,最低分是6分。初二的学生大部分能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10、11、12三个多选题。多选题考察的比较全面学生容易遗漏选项,造成学生得分少。 第二大题: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2分)。 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内容丰富,难易适中。重在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农村的普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整体不会很难,在课堂上该强调的都有强调。而且在复习的时候抓的比较到位,因此失分率不是很高。除了个别学生不去认真消化,导致不能灵活应用。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17、18题。

第三大题:简答题(共1题,6分)。 本题考察学生对路程-时间图像的分析,题目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做对。只是有各别学生不会表述,分析不到位,做错了。 第四大题:实验探究题(共3题,18分)。 学生完成得一般,失分率较高。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实验时观察不够细心。对问题考察不够全面。 第五大题:计算题(共2题,13分) 计算题分为两大题,分值较大,在解题过程中容易马虎。有的学生只算出数值,而不写相应的公式,得数一旦算错,而导致一分没有。 这次考试,班级平均分达62.5分,及格率很高达35%,优秀率为16%,低分率为18%。证明学生还能够很好的对物理产生兴趣,并且能够很好的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大体问题如下: 1、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相对较差; 3、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4、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平时训练各种方法来解一些比较不确定的题目,比如说排除法,假设法。 三、采取措施 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高一物理错题分析

A 组 优化探究错题回顾 1.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是表示较短的时间,而时间间隔是表示较长的时间 B.描述运动时,时刻对应的是某一位置,时间间隔对应的是一段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的是时刻 D.1分钟内有60个时刻 答案:BC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2012年5月28日10时22分,河北省唐山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其中10时22分指时间 B .火车站公布的旅客列车运行表是时刻表 C .体育老师用秒表记录某同学完成百米短跑的记录值是时间 D .“神舟”七号绕地球飞行45周,耗时2天20时27分钟是时刻 答案:BC 3.下面列举的几种速度,其中不是瞬时速度的是 A .火车以76km/h 的速度经过“深圳到惠州”这一段路程 B .汽车速度计指示着速度50km/h C .城市繁华路口速度路标上标有“15km/h 注意车速”字样 D .足球以12m/s 的速度射向球门 答案:A 4.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A. 甲车先到达 B. 乙车先到达 C. 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答案:A 5.关于物体的运动,下面哪些说法是可能的 A .物体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 B .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大 C .加速度和速度大小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小 D .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变化 答案:ABCD 6.关于小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哪些是可能的 A .小汽车在某一时刻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 .小汽车在某一时刻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 C .小汽车在某一段时间,速度变化量很大而加速度较小 D .小汽车加速度很大,而速度变化很慢 答案:ABC 7.如图所示,分别表示同一直过程的加速度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其哪些对应的运动不能实现 A B C D 答案:D 8.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S ,则它从出发开始通过 所用的时间为 A. B. C. D. 答案:B 9.(难题)一辆长为0.6m 的电动小车沿水平面向右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图是某监测系统每隔2s 拍摄的一组照片.用刻度尺测量照片上的长度,结果如图所 示.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0.5m/s 2 B.1.5m/s 2 C.2.5m/s 2 D.没有正确答案 答案:A 10.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B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C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D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答案:BC 11.中国飞人刘翔,在2008年5月10日的大阪国际田径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3秒19的成绩

材料物理性能

材料物理性能 第一章、材料的热学性能 一、基本概念 1.热容:物体温度升高1K 所需要增加的能量。(热容是分子热运动的能量随温度变化的一个物理量)T Q c ??= 2.比热容:质量为1kg 的物质在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下升高1K 所需要的热量。[ 与 物质的本性有关,用c 表示,单位J/(kg ·K)]T Q m c ??=1 3.摩尔热容:1mol 的物质在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下升高1K 所需要的热量。用Cm 表示。 4.定容热容:加热过程中,体积不变,则所供给的热量只需满足升高1K 时物体内能的增加,不必再以做功的形式传输,该条件下的热容: 5.定压热容:假定在加热过程中保持压力不变,而体积则自由向外膨胀,这时升高1K 时供 给 物体的能量,除满足内能的增加,还必须补充对外做功的损耗。 6.热膨胀:物质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7.线膨胀系数αl :温度升高1K 时,物体的相对伸长。t l l l ?=?α0 8.体膨胀系数αv :温度升高1K 时,物体体积相对增长值。t V V t t V ??= 1α 9.热导率(导热系数)λ:在 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标志 材 料热传导能力,适用于稳态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q=-λ△T/△X 。 10.热扩散率(导温系数)α:单位面积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α=λ/ρc 。α表示温度变化的速率(材料内部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α越大的材料各处的温度差越小。适用于非稳态不稳定的热传导过程。本质仍是材料传热能力。)。 二、基本理论

1.德拜理论及热容和温度变化关系。 答:⑴爱因斯坦没有考虑低频振动对热容的贡献。 ⑵模型假设:①固体中的原子振动频率不同;处于不同频率的振子数有确定的分布函数; ②固体可看做连续介质,能传播弹性振动波; ③固体中传播的弹性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类; ④假定弹性波的振动能级量子化,振动能量只能是最小能量单位hν的整数倍。 ⑶结论:①当T》θD时,Cv,m=3R;在高温区,德拜理论的结果与杜隆-珀蒂定律相符。 ②当T《θD时,Cv,m∝3T。 ③当T→0时,Cv,m→0,与实验大体相符。 ⑷不足:①由于德拜把晶体看成连续介质,对于原子振动频率较高的部分不适用; ②晶体不是连续介质,德拜理论在低温下也不符; ③金属类的晶体,没有考虑自由电子的贡献。 2.热容的物理本质。 答:温度一定时,原子虽然振动,但它的平衡位置不变,物体体积就没变化。物体温度升高了,原子的振动激烈了,但如果每个原子的平均距离保持不变,物体也就不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发生膨胀。 【⑴反映晶体受热后激发出的晶格波和温度的关系; ⑵对于N个原子构成的晶体,在热振动时形成3N个振子,各个振子的频率不同,激发出的声子能力也不同; ⑶温度升高,晶格的振幅增大,该频率的声子数目也增大; ⑷温度升高,在宏观上表现为吸热或放热,实质上是各个频率声子数发生变化。材料物理的解释】 3.热膨胀的物理本质。 答:由于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吸引力与斥力。力大小和原子之间的距离有关(是非线性关系,引力、斥力的变化是非对称的),两原子相互作用是不对称变化,当温度上升,势能增高,由于势能曲线的不对称性必然导致振动中心右移。即原子间距增大。 ⑴T↑原子间的平均距离↑r>r0吸引合力变化较慢 ⑵T↑晶体中热缺陷密度↑r<r0排斥合力变化较快 【材料质点间的平均距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微观),宏观表现为体积、线长的增大】 4.固体材料的导热机制。 答:⑴固体的导热包括:电子导热、声子导热和光子导热。 ①纯金属:电子导热是主要机制; ②合金:声子导热的作用增强; ③半金属或半导体:声子导热、电子导热; ④绝缘体:几乎只有声子导热一种形式,只有在极高温度下才可能有光子导热存在。 ⑵气体:分子间碰撞,可忽略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固体:质点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5.焓和热容与加热温度的关系。P11。图1.8 ⑴①有潜热,热容趋于无穷大;⑵①无潜热,热容有突变

质量分析报告

2017年春季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对试题的评价 本次期末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贯彻《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物理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题目知识难度中等,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实验探究和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基本体现了考试对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 从学生的第二卷的答题情况来看,14题得分率比较低。实验能力有待提高。 15、16题情况良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应用。17题情况一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成绩统计: 成绩分数段统计 从分数段的统计来看,全年级及格人数总数只有22人。

小题得分情况统计

从各个小题的得分看来,选择题是主要得分项目,17题程度较高。在解答题上得分主要趋势都呈现从前到后得分数越来越小,这与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做题习惯,和学生的考场心理素质分不开的。另外在整体得分上来看,普通班与实验班在选择题上差距不是很大,在计算题上还有很大差距。崇仁班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占优势,这和学生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三、今后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由于期末考试注重是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成绩也基本上反映了一些实际问题,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说明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足,取长补短,争取更好的成绩。因此,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今后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在教学时,切实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要认真把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物理概念的教学应该适当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更重要。特别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景的习惯和能力。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着重学生实验分析,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良好的成实验能力。 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避免学生的过失性失分。如:计算欠准确,格式不规范等导致一些学生过失性失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叙述和分析物理过程书写物理公式、方程式要规范、准确。做到思路清晰、叙述准确明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考试中的过失性失分。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前些日子,我在回复一个坛友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问题时作了简单的答复,现重新整理了一下,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发表,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MSA手册(第三版)中,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作为复杂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只在第四章中作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像简单测量系统分析一样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因此,当我们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时往往无所适从。 根据手册的要求,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一般要做稳定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可分为S3和S4两种情况。S3是从稳定过程中的大量样本,S4是分割样本(一般),每次采用单一样本。变异性分析可分为V3和V4两种情况。V3是分割样本(m=2),V4是分割样本(一般)。大家可以根据取样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下面,我结合大家用得较多的拉力试验机测量系统分析对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的S3分析法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分析方案: 根据拉力试验机的特点,一般是从稳定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因此,对拉力试验机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一般只要采用S3分析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而不必做变异性分析。 考虑到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检测时对样本的破坏性,一般要化费较高的成本,故推荐用需要较少样本的单值移动极差图进行分析。 二、取样问题: 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时,要求过程是受控的,而要判断过程是否受控,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就不用我多说了吧。问题在于,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必须要由可靠的测量系统来保证,这也正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所在。这就产生了循环论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MSA手册(第三版)中对此也作了解释。 先看看手册147页中的这段话:“通过对n≥30个零件的能力研究,以确定总变差(这种初步研究也应该被用来验证样本的一致性,即所有零件(样本)来自单边形式的分布)”。也就是说,在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先假定测量系统是可靠的(或者使用原有的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测量系统),并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经过对过程能力的初步研究,如果过程是稳定的,也就可以进行取样做测量系统的分析了。当然,已经证明是稳定的过程可以不再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的研究。 为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要求,取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整个取样过程最好是一次性完成; 2.保证所有样件来自同一个操作者、同一时间段、同一环境、同一原材料、同一生产设备连续生产的产品; 3.可以根据经验或用其他检测手段先剔除异常产品; 4.妥善保存样本,保证在预定的分析周期内被测特性不发生改变(如有发生改变的样本必须剔除); 5.一般需保证有25至30个的有效样本。 另外,手册中提到:“因为这些零件(样本)不会变化(一个隔离样本),任何不稳定性迹象将归因于该测量系统的变化”。即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是把所有的样本作为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能来考虑的(这与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中的稳定性分析采用单一的样本相类似)。因此,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不从实际生产的产品中去取样,而是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制作一批与实际产品性能相同或相近的专用样本来替代进行分析(如我司对铝合金材料进行拉力

高三物理典型错题错因分析

典例分析:物体m 从倾角为α的固定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高为h ,当 物体滑至斜面底端,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 错例展示 【错解】错解一:因为斜面是光滑斜面,物体m 受重力和支持。支持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设底端势能为零,则有。物体滑至底端速度为。据瞬时功率P=Fv ,有P=,故选A 。 错解二:物体沿斜面做v0=0的匀加速运动a=mgsina 。设滑到底时间为t ,由于,则 ,解得 重力功为mgh ,功率为,故选B 。 错例分析: 错解一中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瞬时功率P=Fvcos θ 。 只有Fv 同向时,瞬时功率才能等于Fv ,而此题中重力与瞬时速度V 不是同方向,所以瞬时功率应注意乘上F ,v 夹角的余弦值。 错解二中错误主要是对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不清楚,将平均功率当成瞬时功率。 正确解法: 由于光滑斜面,物体m 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滑至底端时的瞬时速度为,据瞬时功率。由图3-11可知, F 、v 夹角θ为90°- α。则有滑至底端瞬时功率 C 选项正确。 【评析】求解功率问题首先应注意求解的是瞬时值还是平均值。如果求瞬时值应注意普遍式P=Fv·cosθ(θ为F ,v 的夹角)当F ,v 有夹角时,应注意从图中标明。 2 12 mgh mv = v sin h L α = 21 sin 2h at α=t =12W P mg t α==v cos P Fv θ=sin P mg =

典例分析: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使,经过时间t ,其速度由0增大到v 。 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 ,机车功率P 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 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 错例展示 以列车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f 。 据P=F·V 可知牵引力 F= ① 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 ,据动能定理有 ② 将①代入②解得 错例分析: 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对P=F·v 的公式不理解,在P 一定的情况下,随着v 的变化,F 是变化的。在中学阶段用功的定义式求功要求F 是恒力。 正确解法: 【分析解答】以列车为研究对象,列车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 。据动能定理 ① 因为列车功率一定,据可知牵引力的功率 解得。 P v 21 ()2 F f s Mv -= 3 2() Mv S P fv =-21 02 F f W W Mv -= -W P t = F W Pt =21 2 Pt fs Mv -= 2 12Pt Mv S f -=

物理性能

杨氏模量 其中,表示杨氏模数,表示正向应力,表示正向应变。 杨氏模量以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命名。 各种物料的杨氏模数约值 楊氏模量取决于材料的组成。举例来说,大部分金属在合金成分不同、热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其楊氏模量值会有5%或者更大的波动。正如以下的很多材料的楊氏模量值非常接近。

? (1牛顿每平方毫米为1MPa) ? (1千牛顿每平方毫米为1GPa) 剪切模量 剪力模数(shear modulus)是材料力学中的名词,弹性材料承受剪应力时会产生剪应变,定义为剪应力与剪应变的比值。公式记为 其中,表示剪力模数,表示剪应力,表示剪应变。在均质且等向性的材料中: 其中,是杨氏模数(Young's modulus ),是泊松比(Poisson's ratio)。

体积模量 压缩示意图 体积模量()也称为不可压缩量,是材料对于表面四周压强产生形变程度的度量。它被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收缩所需的压强。它在SI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帕斯卡。 定义 体积模量可由下式定义: 其中为压强,为体积,是压强对体积的偏导数。体积模量的倒数即为一种物质的压缩率。 还有其他一些描述材料对应变的反应的物理量。比如剪切模量描述了材料对剪切应变的反应;而杨氏模量则描述了材料对线性应变的反应。对流体而言,只有体积模量具有意义。而对于不具有各向同性的固体材料(如纸、木等),上述三种弹性模量则不足以描述这些材料对应变的反应。 热力学关系 严格的说,体积模量是一个热力学量。说明在何种温度变化条件下对体积模量是有必要的。等温体积模量()以及定熵(绝热)体积模量()或其他形式都是可能出现的。实践中上述区分只是用于对气体的讨论中。 对于气体,绝热体积模量大约由下式给出: 而等温体积模量大约由下式给出:

九年级物理教学质量抽测分析报告

九年级物理教学质量抽 测分析报告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九年级物理教学质量抽测分析报告 物理学科 本次抽测试题总分30分,学生最高得分30分,学生最低得分0分,全市总平均分12.4分,学校最高平均分20.2分,学校最低平均分7.3分,总体看学生和学校得分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现将本次抽测的命题意图、阅卷中反映出的学生问题和建议反馈如下。 命题意图: 1.加强核心知识、能力和题型的考查。“电学”是9年级物理学习的主要知识,也是学业考试中的重要考点,更是学业考试压轴试题的重要知识载体,约占总考查比例的30~40%。“电学”知识考查方多样,涉及到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各个题型,而“实验”和“计算”是重要的考查载体;此外,“电学”的核心知识是欧姆定律和电功率两个章节,且“电功率“知识学生刚刚学过,故本次抽测物理试题依据教材设计了物理学中经典的两个题目:一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二是“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学综合计算,试题总体难度较大,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2. 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基础性。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处于初中物理考查的核心地位,为此试题1(1)、2(1)(2)等多问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基本计算。

3.突出“科学探究”考查,突出创新性。《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就是说科学探究既是我们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的重要教与学内容。试题中的1(2)、(3)、(4)、(5)、(6)从实验的故障分析、实验操作及设计、图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现象的评价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加强“实验教学”。4、突出电学动态电路计算考查,展现综合性。在高考综合考试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引领下,泰安中考试题中学科内综合、学科交叉的试题已成为中考压轴题的首选,为此在试题2(4)一问设计了滑动变阻器引起电路动态变化的计算。 问题与建议: 问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比如个别学生将电功率的公式“P=UI”,在运用时错误地代入公式“p=”;再比如有的学生将电阻的计算公式“R = ”错误地带入为“R = UI”。 建议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复习。从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物理经典的公式出现了理解和记忆的混淆,在教学中要从对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和表述等多方面加强教学,此外,教师也要注意从物理量的使用角度引导学生加以甄别,比如功率的符号用“P”、压强的符号是“p”,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和公式。 问题2: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比如个别学生在解答1(1)时,不会正确连接导线;比如个别学生在解答1(3)时,不知道在什么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