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Data_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_韩军

iData_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_韩军

iData_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_韩军
iData_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_韩军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

韩军

提要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简称EL),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其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态语言学研究方面,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存在研究层次低、学术素养低、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认为,可通过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各种语言的活力和生存状况作出评估,对话语或语篇作微观研究来完善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理论;应用;实践

一生态语言学概述

根据Odum&Barrett(2008)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如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此种现象即为“生态平衡”。

从传统意义上讲,生态学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但也带来了诸如人口、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人们逐渐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使得许多学科生态学化。这样,生态学的原理就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文艺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语言生态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E.Haugen)提出来的。他(1972)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20世纪80年代,德国Bielefeld大学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该时期出现的以“语言生态学”或“生态语言学”为题的著述,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韩礼德(1990)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针对语言系统非生态因

*匿名审稿专家及沈玲博士给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701

素作了精辟发言,之后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开始关注语言在生态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引自艾尔文·菲尔2004)。

语言生态学有两个研究模式,一种叫作“豪根模式”,另一种叫作“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的良莠。良好的生态坏境是语言发展的保障,反之就是障碍。而语言生态的失衡必然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破坏。维护语言生态平衡,语言规划责无旁贷。“韩礼德模式”则强调语言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影响,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态。该模式把语言的运动与自然生态直接联系起来,认为语言规划必须以维护人类社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国内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状况

应用语言学近几十年发展迅猛,形成了与社会文化、地理和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研究分支,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这些学科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诠释当代语言学的进步和发展。民族语言学对濒危语言的研究,人类语言学对语言产生、进化和消亡的研究,以及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多样性的研究等都反映了生态语言观的思想。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早在建国前就开始了。我国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迄今已举办了多次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第七届的主题就是“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我国还召开了数次有关地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充分展示了我国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90年代有学者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汉语问题,发表了《生态语言系统说》(李国正1987)和《生态汉语学》(李国正1991),这是国内资料库中可查到的最早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语言的论文和论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日趋活跃,从90年代至今已出版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译著和专著40余部,如《翻译生态学》(徐建忠2009)、《生态文艺学》(鲁枢元2000)、《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汪树东2008)、《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范俊军编译2006)等。在各级各类学报上发表了相关论文350余篇(根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的统计),拉开了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笔者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研究(143篇,占41%),(2)应用研究(108篇,占31%),(3)实践研究(98篇,占28%)。以下分别加以综述。

2.1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方面。范俊军(2005)详细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领域和课题。黄知常、舒解生(2004)则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和语言进化律等新理念,指出“零排放”语用伦理、语用公平、RLS工程(逆向语言转换)等应用理论对我国语用实践的特殊意义。杨朝军(2008)介绍了Mark Garner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像研究自然生态学一样系统地研究语言学,亦可从语言的社会性来探讨语言的生态学意义。王晋军(2006)讨论了绿色语法的起源和研究内容,同时也探讨了绿色语法与强调生态和谐的801

盖亚理论之间的关系。张东辉(2009)指出生态语言学注重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所追求的保持语言多样性问题与人们所关心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连,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生态系统的认识观。吴文、李森(2009)介绍了西方学者在社会文化视野下审视生态语言教学,将语言及其生成理解为突现,把语言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关系诠释为符担性,从时空观视角认为语言学习在时间上具有显著的流变性,因此构成了一个较能全面解释和指导当代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新兴教学观。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颇有创见的力作,如裴丽霞(2008)对环境语篇进行了微观研究,在韩礼德分析语言系统非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语言系统深层生态化的五种途径,作者对语言系统或语法的深层生态化进行了哲学方面的思考和探究。娜么塔、胡书津(2005)认为,民族语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形成强有力的内部适应机制,即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实施以母语教育为基础的双语教育体制,这是改善和保护语言生态环境最为有效的措施。李国正(1991:48)将语言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前者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组成,后者是指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总之,生态语言学把语言视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主张从语言与外部环境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语言,而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与生物生态系统具有类似的同构关系。

2.2应用研究

我国学者注意将生态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收获。如郑文君(2010)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要加强互动,才能保证课堂生态平衡、稳定,课堂的生态系统才能持续发展。杨静(2011)从理论上阐明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指出发挥学习者以母语为基础形成的各种能力来促进外语学习是“生态学似的外语教学方法”的中心思想。刘国宾(2009)通过类比方式把生态学概念与中国英语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作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实现了中国本土文化与英语语言的有效嫁接,其存在符合语言生态的发展规律。刘云秋(2011)探讨了通过建立教学网络平台,充分调动生态主体与所在环境的互动的教学新思路。黄影妮(2009)提出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树立生态外语教学课堂观。李丽生、刘旭阳(2011)探讨了异化翻译在保持文化及语言的生态多样性、促进语言的创新与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王艳萍(2010)以生态语言学为指导,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等方面的生态化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芳(2010)认为教师可以在翻译课教学中以教育生态学的规律为指导,减少重要信息的快速流失和隐性流失,利用多种方式集聚合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徐佳(2010)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究我国濒危语言的生存环境,提出保护和改善语言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王珊珊(2011)运用生态翻译学原理对《孙子兵法》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各种生态翻译环境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姜瑾(2008)和高梦梁、袁野(2009)从语言生态的角度对英语的地位作了分析,认为英语全球化的趋势和语言生态发展是可以和谐发展的。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意见,卢桂荣(2003)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与霸权是世界语言濒危问题的根本原因。

综合各家研究,如下几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1.当今的生态学已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发展到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生态学中的人文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生态学”似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能在多方面给人们以极大启示。2.生态世界观作为科

901

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综合利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重视引起生物圈变化的人类经济活动和人类历史、文化及哲学思想等因素的作用,将触角深入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所有层面,于是,人类形成了新的自然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3.教学是语言生态中的一个微观生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教学的核心是处理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使生命的主体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人格的提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语言求同已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众多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面临着被强势语言取代的威胁(徐佳2010)。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面临着生存的问题。虽然满族人口多达1068万,但使用满语者只有150人左右,满语几近消亡。在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大约有4640人,赫哲语的使用人口也只有50人左右,但赫哲语的生存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尹洪山2010)。现存满语、赫哲语由于长期受汉语等周边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音结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语义及句子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异。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满语、赫哲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赵阿平等2006)。不仅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危机,一些汉语中的方言也存在生存的问题(姜瑾、季芳2008,肖仕琼2009)。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有六位知名学者联名发出了“抢救日渐衰微的汉语方言”的呼吁。他们认为语言有两大基本功能:交际功能与思维功能。于人而言,与语言交际功能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思维功能相关的文化资源,不可偏废。然而,二者的可获得性却迥然不同。信息资源可以后天习得,即便是习得最难学的语言,也只需占用一生中很短时间。但是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就永远不可复原(《社会科学报》2010.6.3,第5版)。

在考察了我国生态语言学环境后,一些学者从语言多样化、濒危语言、国家发展模式、普通话推广、双语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肖自辉、范俊军(2011)提出了建立我国的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文章在充分吸收国外有关语言生态要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包含人口、地理等12个要素、33个具体指标和指标权重关系建模系统的语言生态监测分级指标体系,以及语言生态质量分级评估标准。林有苗(2009)论述了开展新一轮全国语言普查的重要意义。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的语言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语言濒危已经成为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三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其他语言学的研究(如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相比,尤其与国外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层次低。国内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鲜见于能代表我国语言学研究水平的语言类核心期刊中。在我国高校的研究体系中,生态语言学仅限于个人研究范畴,无学科体系的支持。而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在一些欧美国家已形成气候,有专门的网站和论坛,并已召开了多届理论研讨会。

011

2.学术素养低。一些研究生态语言学的学者满足于跟风猎奇,未能对该理论作深入系统的研究,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视野不够宽,特别是国际化视野不够,许多研究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上,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3.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国内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多采用“豪根模式”,探讨语言的文化生态环境,强调语言的生态保护。而缺乏对语言的批评或对语言的微观研究,如对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少有论述,原因是这样的研究费时费力,难有成果。

未来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应通过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科学确定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形成全面阐明语言生态性质、语用生态伦理与语言发展生态规律的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完善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一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调查研究影响语言功能的各种因素,考察语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语言的活力和生存状况作出评估;二是对话语或语篇作微观研究,分析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通过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使语言更适合表现现实世界的生态关系。

四结语

生态语言学已走过四十年的历程。与其他语言学科相比,它还显得年轻,但它顺应了生态环境这一时代主题,其发展势头锐不可当。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的创新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势必促进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生态语言学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语言生态危机,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使人们对语言濒危现象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保持语言多样性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语言生态系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平等的语言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艾尔文·菲尔2004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范俊军、宫齐译,《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范俊军2005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范俊军编译200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

方芳2010教育生态学视域中的英语笔译教学,《教育与职业》第20期。

高梦梁、袁野2009浅谈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语言保护意识,《中国电力教育》第15期。

黄影妮2009生态外语教学视角下的外语课堂教学,《教育与职业》第6期。

黄知常、舒解生2004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南华大学学报》第4期。

姜瑾2008语言生态与英语通用,《南通大学学报》第6期。

姜瑾、季芳2008苏州地区特色语言保护研究———对苏州地区语言生态状况的调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李国正1987生态语言系统说略,《语文导报》第10期。

李国正1991《生态汉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李丽生、刘旭阳2011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异化翻译的必要性,《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第1期。

林有苗2009论我国新一轮语言普查的多重科学意义,《池州学院学报》第1期。

刘国宾2009中国英语研究生态语言学视角,《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

111

刘云秋2011生态语言学视角中的交互式网络英语写作,《上海海关学院学报》第2期。

卢桂荣2003英语传播与语言濒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

鲁枢元2000《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娜么塔、胡书津2005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裴丽霞2008基于EDA之上的生态批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汪树东2008《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晋军2006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第2期。

王珊珊201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孙子兵法》英语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艳萍2010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改革,《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第12期。

吴文、李森2009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语言教学观,《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

肖仕琼2009语言生态与多元文化———基于漳州地区闽南话与闽南文化生存现状的调查,《赤峰学院学报》第12期。

肖自辉、范俊军2011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语言科学》第3期。

徐佳2010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建忠2009《翻译生态学》,中国三峡出版社。

杨朝军2008生态语言学理论概述———兼论《语言:生态学视域》,《外语教育》第1期。

杨静2011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尹洪山2010语言濒危现象的生态学思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

张东辉2009生态语言学认识观与语言多样性,《前沿》第12期。

赵阿平、郭孟秀、何学军2006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2期。

郑文君2010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新西部》第7期。

Haugen,E.1972The Ecology of Languag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Odum,E.P.&Barrett,G.W.2008《生态学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TheReview of the DomesticResearch on Ecolinguistics Abstract Ecolinguistics(EL),also known as the language of ecology(ecology of language),is a new branch of linguistic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y and linguistics,whose mission is to study the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ecological factors,a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with environment.In terms of ecolinguistics,for over two decades,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undamental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tudy and have gained respectable accomplishments.But compared with the ecolinguistics study abroad,domestic study has revealed problems as in low research level,low academic literacy as well as in limited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methods.Thus in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the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domestic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need to center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ystem and,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ecolinguis-tics,assessing the viability and survival of languages and conducting a microstudy on discourse as well.

Key words ecolinguistics;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domestic application;research method

(韩军361021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东)211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研究概况?(《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邹爱兵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虽未给生态文明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但依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 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大文明,大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未来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一种。 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生态文明看成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对此,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还是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构成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及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云南迪庆作为滇、川、藏联手创建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有着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大发展的今天,具有极高的旅游市场需求。迪庆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迪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能够改善迪庆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藏区人民带来就业岗位,促进迪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但迪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极为重要,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问题应得到正视和有效解决。本文通过调查梳理迪庆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分析发展现状,应用SWOT 分析法对迪庆藏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分析,并基于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SWOT的分析结果,针对目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客观、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能够为迪庆生态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与保护,促进迪庆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tourism and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Diqing of Yunnan is the center of “China Shangri-La eco-tourism area” jointly established by Yunnan, Sichuan and Tibet, possessed of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 which can satisfy the extremely high demand of tourism market in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t presen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qing,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ibet area and increase of jobs for Tibetan,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iqing,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Howeve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lso deepens the reliance on eco-environment and makes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tourism expan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solved effectively. In the paper, eco-tourism recourses of Diqing in Tibet area was investigated and sorted out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SWOT was appl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as well a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Besides, based on eco-tourism status in Diqing and SWOT analysis result, its region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eakness and challenge in curren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Diqing, objective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co-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qing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lative polic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qing’s eco-tourism.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_现代汉语_历史与社会语言学_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265-271页,北京 《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 P.Chen著李晋霞刘云述评 Chen Ping(陈平)《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M odern Chinese:Its H istory and S o2 ciolinguistics)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供国外的汉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以还原现代汉语的发展史为目标,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对自19世纪末至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考察,对外国人系统了解现代汉语和汉语的现代化过程极有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的,但对于国人而言也很有价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现代汉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现代汉语的发展史我们却未必都知道。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汉语拼音化、汉字简化这些“语言运动”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汉语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更是所知甚少。读完本书,这个缺憾会得到很大的弥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了这本著作之后萌生了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该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下面择要介绍。 1.现代汉语口语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标准语和方言。 1.1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 在简要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汉语标准口语的历史之后,作者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振兴中华的运动蓬勃发展,语言改革也是其中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很多方言之间不能相互交流,在这一现实面前,建立和发展标准的现代汉语,并改革书写系统,就成为汉语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的任务。 受日本的启发,几位知名学者将日本的“国语”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国语被确立为现代标准汉语。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统一国语方法案》通过。由该法案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建立和发展现代标准汉语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国语的标准不止语音一个方面,还包括词汇和语法;(2)国语应主要建立在官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应具有正确、文雅、合逻辑的特点;(3)现代标准汉语不应该只建立在某个单一方言或单一方言群的基础之上,而应包含不同特点,容纳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这些设想和建议成为“国语运动”的基本使命。 本刊网址:htt p://https://www.doczj.com/doc/2917920450.html, 562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1)

收稿日期:2006-12-12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5JA790084) 作者简介:鲁贵宝(1967-),男,安徽芜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曾繁华(1962-),男,湖北京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 鲁贵宝,曾繁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 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 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政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7)08-0001-04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上讲话,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并重点从5个方面着手:①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②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③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④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⑤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本文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进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研究现状 1.1 知识创新政策研究 吴江(2002)[1]认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 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就中国国内而言,对知识创新的理解应属于“科技创新”的范畴,因此,它属于技术创新的源泉问题。技术创新则是一个已被公认的术语,从其意义上讲,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并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技术创新则是知识创新的发展结果。周正祥(2002)[2]认为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子网络,核心机构是国家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主要功能 是生产、扩散和转移知识。刘小平(2004)[3]认为知识创新是知识从产生、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具有多个侧面,它不仅包括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知识创新还是一个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其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要联结在一起。因此,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性能改进的问题,或是流程改造、 变革管理的问题,而是实现创新者竞争地位根本性改变和谋取长远竞争优势的问题。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可绝然分开,目前国内论述知识创新政策的文献主要有:何传启所著《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2001),该书阐述了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基本制度和知识创新政策,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何承金所著《人力资本管理》(2004),该书倡导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上促使知识创新。徐同文的《知识创新:21世纪高新技术》(1999),认为政府鼓励高新技术发展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吴江的《知识创新运行论》(2000),认为国家应在政策上支持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型大学、其它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加强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1.2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 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见解。如连燕华(1999)[4]认为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是一个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措 第24卷第8期 2007年8月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Vol.24No.8Aug.2007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产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利用自然生态与艺术加工共同构建而生成的典型的形象产业(杨艳蓉,2004)。从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题公园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不论从全国范围的宏观管理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主题公园开发与建设角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以“主题公园”为篇名进行搜索,共得到文章153篇。这些文章涉及城市规划与研究、地理、园林、商业经济、旅游等诸多种类,但其中只有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年份与文献分布如表一: 表一显示了搜索到的153篇文章的年份分布。可以看出,对主题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以后。综述发现,此前只有少数学者就主题公园的布局与效益进行了研究。此后的几年间,学者们对主题公园的研究日趋多样化,并逐步深入起来,研究对象扩展到主题公园的影响因素、布局选址、建设开发、发展趋势等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主题公园纷纷上马又纷纷落马的现实,该方面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学者们给予了主题公园个案的研究以极大关注,此外,研究逐步深入,广度逐步拓展——剖析主题公园现状、存在问题及误区类的文章数量较多,(李兆华,2006;芦宝英,2005;曾实文,2005;文立玲,2002)。规划设计及营销方面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并逐步关注主题公园与其它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应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更是反映了上述趋势和特征。 下面拟对文献研究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一主题公园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主题公园与区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游客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同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保继刚,1997)。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

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有机统一的大文明,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单独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态文明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一个层次,但绝不是简单的三种文明相加。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还有论

语言学概述

语言学概述 这就是综述一下,不过下面提到的名词的都是考过的知识点。 一、定义: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二、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下面的术语要尽量全都认识,不然做题时可能看不懂选项) 1、Phonetics 语音学 2、Phonology 音位学 3、Morphology 形态学 4、Syntax 句法学 5、Semantics 语义学 6、Pragmatics 语用学 三、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这个考过的。Parole这个概念是 F. de Saussure(索绪尔)提出的。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所有(语言使用)个体头脑中存储的词语-----形象之总和”,这个整体相对较为稳定;Parole 指某个个体在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说出的具体话语,它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实体。 四、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这个也考过的。考过the informative function,就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的那道题) 1、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2、The regulatory function 3、The heuristic function 4、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5、The personal function 6、The imaginative function

7、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五、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这个也考过的,这五个特征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提出。 弱弱地说一句:如果真的在临时抱佛脚,那就不要管这五个术语的具体含义了,只要能强行记下来应付考试就是了。>_< 1、Arbitrariness 任意性 2、Productivity 多产性 3、Duality 双层结构 4、Displacement 移位性 5、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性 六、语音学和音位学 (一)语音学 Phonetics: the study of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1、三大分支 (1)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 (2)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3)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 2、辅音和元音(这个考过的,考过二者的区别) (二)音位学 Phonology: aims to discover how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form pattern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1、三个术语 (1)Phone音素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 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⑥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 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 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 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 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