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2)关联性与复杂性

(3)现实性和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

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

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

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

(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天然草场评价。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

(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

(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

(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

(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

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

(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

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14.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第二单元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1)光(太阳辐射)

(2)温(热量)

(3)水(降水)

3.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

始温度。如冬小麦。 ≥5℃、 ≥10℃、 ≥15℃

(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 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 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 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 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降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影响 (1) 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

①空间变化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一年三熟:甘蔗—水稻—水稻 >7000

8000 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

5500 5700-610一年二熟:小麦—水稻

5000 4500-550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花生、甘薯

4200 4700-480两年三熟:冬麦--玉米 4000 4500 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洋2800 2500-300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 ≥10℃≥0℃积温

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

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

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以南——水田农业

②时间变化

A. 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

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

占24%。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

4.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1. 地形地貌2. 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

5.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

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

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

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

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

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

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7.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①对农用地的影响

(一)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

(三)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

(四)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

②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地表水与城市、产业基地选址(用水、防洪)

■地下水与建设工程(耐蚀性、基础稳定性)

8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要素特征的影响

●植被是重要的生态要素

●植被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构成因素

●植被是一个自然地理体

●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调节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9.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

土壤的三相:固相、液相、气相

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的百分数组成面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一般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

土壤厚度: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即植

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

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一般而言,农作物耕层厚度为20-25cm

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值

土壤综合性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

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亚土层(B层)、木质层(C层)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10.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是对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力的总称,(权力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力(抵押权、

租赁权等)。

土地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是排他性,根据排他程度可以分为

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

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制: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

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

反映。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②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③因素限制定律

④土地报酬递减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

是指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实地调查、遥感、测绘制图等),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土地条件调查又可分为以

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纹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A.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B.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C.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像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

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D.检查验收——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

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现状调查

一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城镇土地分类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城、镇、村土地分类做了细化和充实,也采用两级分类: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新的全国土地分类

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在以上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三级分类: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新的全国土地分类

2007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地类具体含义:

01 耕地04 草地

011 水田041 天然草地

012 水浇地042 人工草地

013 旱地043 其他草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他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

耕地(01):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

水田(011):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013):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有林地(031):指数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地。

灌木林(032):指郁闭度>40%的灌木林地。

其他林地(033):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苗圃: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目的、任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国家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民提供基础数据;

清查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服务;

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2、主要内容

(1)查清调查区域内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范围界线;

(2)查清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及分布;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

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3)量算出种地类面积并汇总调查区内的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4)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善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及设想;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多层次系统性

6.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land characteristics inventory)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和土地政策提供基础材料;

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为城乡分等定级、估价、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7、“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加上的应用

14.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的过程。

?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等级或价格;

?或通过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比较分析,决定土地适宜性,判断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

15.土地经济评价意义

?科学界定土地生产能力,为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合理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

?全面揭示土地质量,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

?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

?可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16.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法:—土地生产率=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

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入(土地盈利率)=(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毛利分析法:生产资料耗费指标、成本费用与资金占有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贴现现金流量分析

17.农用地分等定级

一、基本概念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农用地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分级是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18.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涵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标准样地体系构建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控制性原则、体系性原则、永久性原则

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水平最高

构成土地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要最优

农业生产条件要最好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标准样地设置中的“三定”:定量、定位、定质

国家级标准样地定量设置方案的选择:以下辖省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方案:

不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31个省级行政区内都设置约10-15个国家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全国共计约310-465个国家级标准样地,理由:▼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或光温潜力区都跨行政区;

▼几个省级单位属于同一个区或一个省级单位划分成几个区;

▼在一个省内可能没有标准样地;

▼全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都是以行政单位组织进行的。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壤承载人口的限度)

目的

—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投入水平下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比较潜力与现状及预测人口,确定出问题区域

—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

意义

—促进土地、人口、食物、发展等关系的协调

—指导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2.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

研究步骤:土地资源查清、划分农业生态区、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 的土地生产力、确定投入水平、计算一定行政区内土地人口承载力

3.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PSCL=[P(e)×A]/N

P (e )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 为土地面积

N 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耕地、草地、水域等土地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 值等土壤因素;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物质(化肥、农药、机械)、科技(改良的种子、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

4.生活水平:人们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

5.时间尺度:研究所针对的时期、预测相应时期的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第八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

是指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所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面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它是一个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可承受性原则

N

A e P PSCL /])([?=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土地的资源属性的是_____。(5分)(A) 生产性(B) 整体性性(C) 动态性(D) 不可更新性参考标准答案:D 2. 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_____。(5分)(A) 地形特征(B) 利用特性(C) 植被特性(D) 气候特性参考标准答案:A 3. _____是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5分)(A) 沉积岩(B) 岩浆岩(C) 变质岩(D) 岩浆岩和变质岩参考标准答案:B 4.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属于_____。(5分)(A) 地质构造(B) 地理构造(C) 地表构造D) 地貌构造参考标准答案:A 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会因_____而丧失。(5分)(A) 国家依法征收(B) 国家依法征用(C) 集体之间互换(D) 政府划拨参考标准答案:A 多选题 6.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_____。(5分)A)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B)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 多于平地(C)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D) 水土资源不平衡,林地覆盖率低参考标准答案:A,B,C,D 7. 土地的功能有_____。(5分)A)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B) 人类生存的场所(C) 人类生活的场所(D) 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参考标准答案:A,B,C,D 8. 土壤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包括_____。(5分)(A) 重金属污染物(B) 有机污染物(C) 固体废物(D) 放射性污染物参考标准答案:A,B,C,D 9. 我国主要三种主要作物是_____。(5分)(A) 小麦(B) 水稻(C) 玉米(D) 高粱参考标准答案:A,B,C 10.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征包括_____。(5分)(A) 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B) 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C) 是一种无偿的行为(D) 可以是有限期的,也可以是无限期的参考标准答案:A,C,D 判断题11. 土地是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两部分。(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 12. 作为自然的产物,土地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土地可以永续利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土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3. 红壤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14. 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是不难彻底清楚的,对人类危害不重。(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5. 土地产权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总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填空题16.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___(1)___ 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 (1). 参考标准 水 答案: 17.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2)___ 条件的再分配。(5分) (1). 参考标准 气候 答案: 18. 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 ___(3)___ .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5 (1). 参考标准 冲积平原 答案: 19. 根据土地的排他程度,可以区分为___(4)___ .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5分) (1). 参考标准 共有产权 答案: 20. ___(5)___ 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利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5分) (1). 参考标准 土地使用权 答案: 单选题1. _____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数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元。(5分)(A) 土地分类(B) 土地分级(C) 土地估价(D) 土地调查参考标准答案:B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学要点精编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影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的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的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程度。 土宜: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这种特有的适宜性称为土宜。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评价单元: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即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对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可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