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提问的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提问的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提问的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提问的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提问的技巧

发布者:郑晓侠发布时间:2014-02-21 21:49:03

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说课堂提问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师必备的一种技巧,它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有的老师的课堂上,很热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问题却很肤浅,学生回答问题时是一问一答。表面上是轰轰烈烈,好象符合了课改的精神,给人感觉是学生自主了,可实际上什么内容都没有,毫无价值的提问,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却没有多少,也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2、还有的老师在讲课时,没有充分的备课,或者说是备课不全面,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所以时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是讲几句话禁不住的发出:“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呢?”等这样的口头禅,问题没少问,但却没收到什么效果。

3、没有新意地提问。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生厌。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结合一些优秀案例,参照听评课所得,谈一点个人看法。

二、设计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巧选角度,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比如教《蜡烛》,要理解标题的含意,可以变换一种问法:要赞美反法丙斯同盟各围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为何不用“友谊”而用《蜡烛》作标题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一位战十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战士曝尸战场,冒着连天的炮火,掩埋了这位烈士,并把她惟一珍贵的珍藏了45年却一直舍不得用的结婚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上。用以表达对烈士的悼念、敬爱之情。用《蜡烛》作标题,足以表达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已没有了国界,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这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这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围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可见蜡烛的意义非同寻常,也是表现文章的写作手法——象征的手法。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美丽的西双版纳》,如果直接问:文中描写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采用曲问法,假设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西双版纳,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这样提问,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来当导游。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设计:人的感情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孩童的情感变化更甚成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些表现情感变化的词语。

爱莲说,整体感知:“题目爱莲说,爱字就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情感,那么作者到底爱莲花的什么呢?从文中找出表现莲花品质的句子来品读。”比较完整,而且强调了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有逻辑性。那比直接问“文中描写了哪些莲花的品质”要好。

比如《画家与牧童》,这篇文章学习完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同学们,你们想对画家或者牧童说些什么吗?”就比直接问,画家和牧童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这种问题要有新意。

(二)提问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顺序,层层深入的原则。层递式提问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层递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从文中哪些情节表现出来?问题不难,学生的热情高涨,根据文中情节的分析而概括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怎么办类型”的问题适合学生共同讨论回答。比如,教学《荷塘月色》,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是文章的文眼,但要回答作者为什么不宁静的问题,则只有对背景和作者有更深了解的同学才能回答,至于作者怎样才能真正摆脱那种心境,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应该作为专题研究的课题由学生具体研读,共同解决。

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四)提问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气氛。

1、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2、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的词或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提问:作者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正确的消息,只能估计。

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成亨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

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青大义,

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阿长与<山海经>》可问: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白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倘若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之意。

一位老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学生对刻画两个人物用意的看法时说:“同学们说刻画两个人物的用意是形成对比,揭示蔡桓公这个讳疾忌医者的可卑、可鄙,谈的都有道理。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从今天的眼光怎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呢?”学生发言中讲到: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这个提问设计鼓励学生勇敢地反驳、否定前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见解幼稚些,但学生求异思维、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培养。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求异式提问体现了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批判精神。

4、捕捉信息,开拓思维。

学完《皇帝的新装》,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如何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

可以说是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是对阅读中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新的形象,是对作品主人公的将来进行推测。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提高它,需要教师在平时多思考、多总结、多合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从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交)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 张琳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和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设计优质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问题设计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太,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几年的教学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不切实际,空洞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我在实习时,教四年级的语文《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设想了很多问题。在公开课上,我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一连串的提问,一节课下来倒是教学环节紧凑,可是各位前辈说提问太杂太乱,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二)杂乱无序。一堂课,教学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例如,我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们同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在课堂上问得好,才能像抛砖引玉一样,引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纠错” 教师的“纠错”行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能够碰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在课堂提问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话”是提问的延伸,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问答,教师可以了

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2.将提问和对话相结合 对话可分为主题性对话和随机性对话,主题性对话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对某一主题开展对话和讨论;而随机性对话就是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地抓住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对话。 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和挖掘对话的时机和话题,开展积极的对话,这种随机性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课堂中对话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通常,开放性的问题,涉及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容易和学生形成对话,尤其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话。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四)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直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属于叙述性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时,常用直问法。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如:“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已为什么用手爬出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前沿阵地,是各项教研活动的最后归宿。教师认真地把握好每一堂课,是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而课堂提问是这个前沿阵地中的一个制高点,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形式延伸至思维,可以使学生涣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常见有的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在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直观演示、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总结谈话、指导联系和学习方法时,由于提问不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结合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和亲身经历过的,谈几点关于课堂提问的失误及建议与大家探讨。 一、提问随心所欲,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要十分清楚课堂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也是徒劳的。备课时,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意图明确的各种提问,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理解知识的启发性提问,总结规律的归纳式提问,复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但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切忌随心所欲。 二、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 三、提问后无停顿,选择型提问太多

刚毕业时,学生反映我上课无标点符号。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教学生回答,且多是选择型提问,即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弄的学生手足无措。教育心理学表明,要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讨论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及可能对问题做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有一定时间的保证。 四、提问只注重知识结论,忽略所学知识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自已所教学科,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感兴趣,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概念等。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可设计与日常生活和新闻热点关注的一些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到该学科应用极广,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提问只求正确方法,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一致,如果学生回答的不一样,则还未等他说完,就急急打断,点另一名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解法全盘托出。其实学生回答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回答乍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其中有时也隐含着别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揭发。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 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

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 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歌德说过:“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一位美国教学专家也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虑,小学教师若不熟练掌握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由此可见,提问是英语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提问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因素。而我们目前所进行的英语课堂提问大多是流于形式、缺乏启发的,导致不少老师煞费苦心地提出了不少问题,就是引不起学生跃跃欲试地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单调呆板、流于表面。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应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注重提问开放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明确,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点在于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和有意义,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教师要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例如,在教学4B Unit5 Seasons 时,老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在回答这类非限答性问题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局限于课文中词句,他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自由地表达四季的气候特征以及与季节相关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提问多样性 课堂提问的设置要根据所教内容而定,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提问模式,不能所有的提问都是用Yes/No来作答,这样的答案过于简单。也不能全是用整句来作答,有时会难度较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常常不会注意到语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填空的形式,给出答句的部分单词,降低些难度。有些问题难易适中,老师可以直接用特殊疑问句来提问,即用以疑问词Who,When,Where等开头的问句。其次,我们知道现代心理学家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歌曲、小诗等活动,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除了这些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还可以针对图表、连线等形式提问,学生把图表、连线中已给信息重新整理进行作答等等。 三、注重提问情境性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杜威则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性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创设情境,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真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构建。 例如,在教授3B Unit 8 We’re twins!中,老师在课堂中提问本课重点句型“Who’s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I.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7-11T10:19:56.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作者:徐建军[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265314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目标,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解读文本内涵以情导入其中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一分钟的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把握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情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法,能够通过声音、表情、体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常常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因此,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功底,还要舍得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开展综合实践走进情感角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体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一个学习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本剧能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能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能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展示形体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

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课文中原本生涩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能够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理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实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个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仅仅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水准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能够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个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能够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

(推荐)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上课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情况,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而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的提问,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将其诱导到课堂上来。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往往会不全面,使学习受阻。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点拨,因势利导,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交流。良好的课堂提问必然渗透了情感成份。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给予肯定,对疏漏之处进行点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这也有助于学生热爱本学科,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忌讳没有目标,每篇课文可以学习的地方都很多,良好的课堂提问则可以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3. 获取反馈信息,发现疏漏及时弥补。 教师讲授新课之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弥补,这是课堂教学反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自学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经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为此,首先课堂提问概念开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意义包括: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等。其次,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则包括: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改进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前辈们教学实践和本人的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设计的。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问题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正文: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我们的思路是: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常规教学活动。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做到全面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新交流教师、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一学期听了所有学科教师的课,听课节数60余节,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及时和师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课堂里、师生中的真实问题。二是在各组开展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了以探讨各学科课型模式为主的课例研讨活动,开展组内一人一节课,上校内公开课活动。在互相的听课研讨中,有效促进了大家的问题意识;在经验的交流中,促进了大家的智慧生成。三采用问卷、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如: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A. 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 B.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C. 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A.给以积极的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B. 有时有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C.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你认为平时课堂的气氛如何;你平时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以及学生解决自身存 在的认识困惑与问题,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提问要考虑到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样的内容进行提问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若想有效地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除了我们要在提问的内容上进行思考与设计 以外,还要考虑到提问的情境性与实效性,掌握恰当的提问时机。恰当的提问时机并非完全 就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是受提问对象、提问内容与教学场景等因素同时作用与影响而形 成的一个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机。 1.提问对象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的方式与特点不同,那么对其进行提问的方式与时机也就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反映比较灵敏,进入学习状态比较快 一些。对于这类学生,在提问的时间上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而对于那些进入学习状态较慢 的学生,不宜过早地对他们进行发问,否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给他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与特点有所了解,且不可随意提问,尤其是学生被动的点名提问。 2.提问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此外,对于那些不经学生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亦不适宜对学生 进行提问。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提问的对象,也要考虑到提问内容的难度。 太难与太简单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提问,否则,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当然,问 题的难易程度也是相对的,它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可以灵活掌 握。此外,问题难易程度的选择,还要依提问的目的而定,如果提问的目的不一样,那么受 其影响所选择的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3.教学场景 教学场景是由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学习气氛与学习载体共同构成的。在有的教学场景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而有的教学场景则不适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场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思维状态积极活跃,二是教师对问题有深度 思考,三是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四是学习载体功能发挥正常。合适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地调 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思维互动,有利于问题的提出、讨论与解决。 4.提问时间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语文课文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新课改知之甚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信心满怀,觉得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好成绩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努力去听老教师的课,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我上课过程中,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学生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失分的地方非常多,大部分同学竟然是基础知识上丢分比较严重,语文课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处于末尾,看着试卷我做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在第二学期,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提高了许多。总结那段失败的经历,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方言土语较多,语言匮乏。虽然在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字词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抹杀了字词应有的地位。 在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犯下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字词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我的教学重心发生了偏移。我把文本解读当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上课不专心,而是偏离了教学的重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我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单调,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这也是原因。自那次失败以后,我虚心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转变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