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及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水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水文化建

设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对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会日益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文化建设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让人们对水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断深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批水文化产品和具有水文化丰厚内涵的水利精品工程;水利行业精神在水利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基本形成了一支分布在各地、各领域的水文化研究队伍,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水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优美水环境的生活追求和文化品味不断增强,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目前,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水利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问题,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

待,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以水利实践为载体,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水利部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需要。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水文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为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水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结合水利实践,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营造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水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2、坚持服务于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既要注重从水利发展与改革实践中及时总结、整理、培育、丰富和提升水文化,又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水文化指导水利发展与改革实践,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水利工作实际,发挥水利职工在水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水文化建设为群众服务、依靠群众,成果为群众共享的原则。

4、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积极从中国传统水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世界各民族优秀水文化中借鉴经验,又要及时吸收新鲜养分,充实时代元素,与时代进步同行,与水利发展同步。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最大

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水利事业、教育广大水利职工、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社会功能。同时要努力提高水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文化产业的积极培育和发展。

6、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相协调。水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宏伟的系统工程,必须本着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发展相结合的思路,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发展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水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切实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水利工作的文化品位,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快发展水文化事业和水文化产业,提高水利事业的综合文化实力;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二、水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四)努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水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水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全行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引领水文化建设。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水利实践。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科学的治水理念,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宏伟目标凝聚力量。广泛利用中国水利博物馆和各地水利(水文化)博物馆(展览馆)、都江堰、小浪底、红旗渠等各类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开展水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使水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水情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3、坚持不懈地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水利行业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时代内涵。把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水利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修订《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办法》,制定出台《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4、坚持不懈地以优秀水文化思想引领风尚。“十二五”期间,完成覆盖水利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使全体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五)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文化内涵

1、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研究。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本质特征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民生水利的丰富内涵、时代特点和重点任务。注重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角度谋划水利发展,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积极发挥水文化的功能,不断深化对水利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水利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在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3、把治水实践中的新认识、新做法、新经验升华为文化层面的认知,促进社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理解与支持。

4、深刻认识民生水利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时代特点和重点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发展民生水利的科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民生水利沿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迫切需求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民生水利的人本理念与人文关怀。

(六)大力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1、要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努力使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成为独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精品,成为展现先进施工工艺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高科技载体和现代水工建筑艺术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富涵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形成以工程为轴心,既体现兴利除害功能,又能反映本地区本流域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乐水家园,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

2、加大对现有水利工程建筑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现有水利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3、要用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和现代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段去建设和改造水工程,实现水利与园林、治水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的有机结合,在保障工程安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使风景优美的河道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好去处,使水利工程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好风景,使清新靓丽的水利风景区

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提升水工程及其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示范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以及水利科技知识的普及,注重塑造精品景区,提升景区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景区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七)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1、要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之中,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通过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以及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意识。

2、通过建设先进水文化,推动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的加快建立和完善,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通过开展“六五普法、节水中国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水法规,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

发利用模式﹔引导全社会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

4、创建水文化先进单位。制定全国水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标准,创建一批国家级水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5、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一批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和一批全国文明单位。

(八)加强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遗产,摸清传统水文化遗产的内容、种类和分布等情况,认真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切实保护好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

1、水利文献与档案的整编、分析与共享。采集整编水利文献与档案,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网络共享,同时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技价值。

2、水利遗产的资源调查。结合水利文献与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现存水利遗产的分布进行梳理,按照水利遗产的类型,对其地点、数量、工程规模、所有权属、管理状况、利用现状和工程效益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水利遗产数据库。

3、水利遗产的认定。制定水利遗产国家级名录标准,逐步开展水利遗产的认定工作。

4、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总结我国水利遗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其价值,探讨水利遗产的保护对策。针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水利遗产,编制并实施相应的保护与利用规

划。

5、水利遗产的宣传与展示。通过原址展示、陈列展览、实物复原、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科普著作和数字影视作品发行等技术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九)加强水文化的研究

水文化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水文化研究要围绕水利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水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研究。

1、注重总结归纳人民群众在水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加强我国传统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措施的研究,从中提炼科学的文化内核,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深入研究水文化与相关水科学技术、水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提升水文化在水利工作中的内在功能,以及启发水利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深入研究水文化建设渗透到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之中的有效途径,尽可能地发挥好科学与艺术在水利上的完美结合,全面发挥水工程的各项功能,提高水工程的文化品位。

3、围绕水与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观念等方面,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增多的情况下,要着重从水与人口、资

源和环境的关系上加以重点研究,从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关系上加以深入研究。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对策依据和更加科学的战略思维模式。

4、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对水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体系构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力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5、围绕水文化体系建设,分层次、分领域地广泛开展水文化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水行业系统内各领域的水文化研究。如水文文化、水利规划设计文化、水利科研文化、水工程建设文化、水利工程管理文化、水利组织文化等专业领域的具体研究。深入研究关系水利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性因素。包括治水思路、治水理念、治水方略、制度设计、价值取向等,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科学精神及文化特征,为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供先进文化支撑。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有针对性的设立水文化研究课题,组织专门人员,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水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6、聚集学术力量,构建水文化理论研究的平台。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水利有关高等院校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课题规划、成果评价、应用机制,促进水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通过上述努

力,逐步达到对水文化本质的总体认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内容较为完善的水文化理论体系,使水文化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

(十)繁荣和发展水利文学艺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1、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影视、动漫等各种水利文学艺术形式的水文化活动。

2、努力抓好水利文学艺术的创作。组织行业内外有抱负、有作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水利体验生活,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水利特色、感人艺术形象、鲜活艺术语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精品,繁荣水利文艺创作。

3、实施水文化精品战略。要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水利行业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艺术精品。积极参与国家“五个一”工程,争取在五年内有反映水题材的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十一)加强水文化的教育

1、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教育课程体系,并作为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编写相关的水文化教

材,培养水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水文化教育。在全国遴选一批布局合理,条件成熟的水文化基地或中心。十二五期间,要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水文化培训。计划在全国培训1000名水文化骨干。

2、在水利系统党政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以及广大水利职工中全面开展水文化教育,提高整个水利队伍的水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提高自觉运用水文化知识提升水行政管理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

3、在水利院校加强水文化教育,要在水利院校开设水文化选修课或必修课,并争取开设“水文化”专业,培养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水利事业建设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水文化特色,营造水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4、在全社会进行节水、爱水、护水、亲水教育,把水文化教育与培育公民树立良好的资源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导功能和自律意识。

5、通过讲座、报告、活动等多种途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十二)加强水文化的传播

1、加强和着力做好水利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中央关

于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基本水情和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宣传人民群众治水兴水的实践创造,宣传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效、经验和典型,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水利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及时解疑释惑,广泛凝聚共识。

2、把水利报、刊、网、场、馆等传播载体的建设列入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水文化报刊、网站建设;加强全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有特色的水文化场、馆。重点培育《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杂志、《中国水文化》杂志、《中国水文化网、》《水利文明网》等宣传阵地。特别要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分层次建设不同特色的水文化网站,不断丰富网站内容。

3、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中注重增加水文化内容,提高互动能力和群众参与度,增进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增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4、做好水文化著作、音像制品的编辑出版工作。完成《河湖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继续做好水利史志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在水利部统筹协调下,组织力量,开展《水文化丛书》的编纂工作。

(十三)加强水文化交流

1、加强水利行业水文化建设交流,及时总结各地水文化建设经验,沟通信息,互相借鉴,不断提高全行业水文化建设水平。

2、加强水利行业与国内其他行业及有关部门的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尤其在水文化方面的交流,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水文化活动,加强世界先进治水思想、先进治水技术、先进管水经验交流,从中吸收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加大我国水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度,提升我国水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水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十四)大力推进水文化事业,积极培育水文化产业

1、面向基层,着力加强行业内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面广而全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保障水利职工的基本文化权益。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扶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种资源,发挥水利旅游、水利新闻出版、水利网站、水利会展、水利教育、水文化社团等组织的作用,使水文化产业在培育中成长,在竞争中发展。

3、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扩大中华水文化国际影响力。

4、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编制水文化产业资源报告,积极培育水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大力推动水文化产

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水利部门要提高对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推进水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把水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水利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水利工作一同部署推进。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水文化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实人员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我国水文化的繁荣发展。

(十六)深化体制改革

1、构建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要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结合大规模水利建设,加强水利系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建设好各类水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利博物馆、水利风景区,更好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要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推进水利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利报刊、水利出版等单位的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依托行业优势,面向公众需求,参与市场竞争,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品牌产品,树立

良好形象,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水利全行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水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十七)构筑整体格局

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兴水的合力。要构筑政府主导与群众广泛参与的促进水文化发展的格局。

1、从水利改革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水文化发展战略,把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积极培育和发展机关文化、行业文化等结合起来,制定水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突出行业特色,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水文化建设。

2、各级水利主管文化宣传的部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等都要在推进水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种水文化研究社团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水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全行业水利职工积极参与水文化建设。

3、充分调动行业内外水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水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外各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类媒体的联系沟通,健全和完善水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的机构和功能,进一步吸收社会上有志于水文化研究的组织和个人,特别是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经济、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发挥水文化建设整体效应。

(十八)加强资金投入

鉴于水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和软实力等特点和作用,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进行,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水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水文化建设。

(十九)加强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培养和使用水文化建设人才,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和水文化建设需要,组织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干部职工的水文化素养。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提高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水利业务技能,

也要广泛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水文化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博学多专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培养和造就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明显、结构合理的水文化建设团队,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文化人才队伍。

为各类水文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把培育德艺双馨的水文化人才和创作高品位的水文化作品作为水文化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大力表彰在水文化建设中业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水文化工作者。

本规划纲要是我国水利方面第一个中长期水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5755861.html, 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作者:万金红宫辉力杜梅 来源:《前线》2018年第01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华夏民族,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上善若水”是两千年前老子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它源于人与水的互动,塑造了人民对水的认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时期、新阶段赋予北京市文化建设新的契机。适应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传承、弘扬北京悠久、丰富的水文化必将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手段。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是弘扬北京水文化的重要抓手。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北京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必须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北京的水文化,对于重新诠释、认知北京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水文化 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在以水为载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指出,“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不同民族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它产生于人民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水互动过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正如2005年世界水论坛对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人水互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水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大禹治水催生了华夏民族,“上善若水”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准则;兴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对我国五千年来国家政体的形成和历代政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代表的水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正因如此,中华水文化才得以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成为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是北京文化灵与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常德城市水文化

常德城市水文化 曹先辉 水,是生命的依托,她与人类文明素有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篇《常德城市水文化》将围绕水讲述常德的故事,诠释桃花源里的城市水的神韵! 人说:“张家界的山,常德的水。”其意是玩转常德的水后,其他地方的水都不要去玩了!因为常德是座水资源十分富裕的城市。据《武陵区志》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含柳叶湖)24949.1公顷”,其中“水域8760.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5.5﹪。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条,最大的河流沅江发源于贵州东南,它从河洑平山脚下入境后将城区切割成两个自然区。南岸系雪峰山余脉丘陵岗地,俗称前河。这里毗邻著名的“桃花源风景旅游区”。北岸系滨湖平原区,俗称后河。常德主城区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有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的“柳叶湖风景旅游区”。流经城区的还有渐河、马家吉河、三闾港、穿紫河、新河、邵花河、花山河。这些河流与柳叶湖和沾天湖相连贯。此外,这里遍布着沟渠、港湾和塘堰,它们通过水水相连,编织成一张绿悠悠、湿漉漉的水系网络。给这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有力的排渍容泄能力。也给常德打造了厚重的水文化。 常德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常德的水文化博大精深,她包含了水文明,水精神,水哲学,水文艺,水教育,水法规,水管理,水经营,水技术。据明、清《常德府志》和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 常德老城区除了外有太阳山、河洑平山、德山和城内的大高山、小高山外,还有类似杭州西湖的柳叶湖、沾天湖和城内的东湖(現上、中东湖巷); 有类似苏州小桥流水的玉带河、便河和城内的许多水道、古桥; 有类似济南名泉的许多水泉; 有类似重庆朝天门的许多水岸码头; 更有那星罗棋布的许多水井,如現存的丝瓜井、四眼井、葵花井。《常德城市水文化》将逐一阐释它们的神韵和风采。 常德城市内古代有许多河流、湖泊、塘池。清嘉庆《常德府志·山川考》记载:“玉带河:府西北一里,自火星池(人民路华云宾馆)流至西水关出城外。宋端平间,太守龚颕尝篆“秀水斗门”四字。有仙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條玉带也,他年必应’。”果然离西水关不远的丝瓜井,就是美丽传说中的刘海居住处。;“便河:在县北界外。合七里桥水,入柳叶湖。《旧志》: 元都监哈珊以民艰于输运,乃从北门外起至潜水十五里,开河以便之,岁旱因以溉田,民甚赖。”;“三闾港: 府东二里,昔屈原游此,故名。”;“东湖:在城内,旧有铁船庙。”;“明月池:府城天庆覌左(現丝瓜井南),旧称放生池,有桥。”;“柳映池:城东报恩观。以杨柳交荫堤上,故名。”;“龙坑(現屈原公园):府西清平门(大西门)外西。”; “火星池(現华云宾琯):府学后。昔传有火星坠其中。”;“龙池:府治前。《武陵记》: 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郡东水中。承拜表称贺,因以名。”; “白鹤池:府治内。”; “玉斝池:府学东。”; “三雅洞: 在府西。”。此外还有“白马湖”、“乌龙港”、“沙港”、“罗卜港”、“沙河”、“蔡家堰”、“上老鸦池”、“下老鸦池”、“五花洞”、“溷眼洞”等。 古代常德曾是一座泉城,如今却鲜为人知。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之三》记载:“双柏泉: 府治内,戒石亭左。明知府杨瑛凿井植双柏故名。”;“清白泉:府堂西北。”;“冽清泉:庆丰坊西。”,“果行泉:大善寺前。”;“圣惠泉: 修真观前,同知吴寅凿。”;“濯剑泉: 修真观内。”;“得一泉: 天庆观前,其水澄澈甘美。”;“江信泉:城西涵碧亭东。”以及“莱公泉”、“竹根潭”等。 据方志记载: 北宋元丰五年(1082),鼎州(常德)主簿李湜在古城墙设置三个斗门,上在清平门(大西门)内后营处(今葫芦口西北)。中在武陵县学(今泮池街)右侧。下在卫署(职业技术学院附二医院)后面(今工人文化宫)。并开有沟渠(护城河)自西向东绕城背和水关相连通,减排城中渍水泄入城濠。迄至清末,它们一直是城内的主要排泄渠道。另有城内东湖(現上、中东湖巷处)在古城墙下建有一隐蔽涵口,供宣泄东湖积水至沅江。其濠沟上建有一座桥,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仁智桥”。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11-28 10:50:13 来源:淮安新闻网【大字中字小字】【打印预览】 淮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自然水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优美、水人文历史悠久,河湖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37%,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八个县区除盱眙县名外,有七个县区,地名都用水。淮安的兴衰与水密切相关,她曾因水而兴,历史上有“壮丽东南第一州、“运河之都、“淮上江南的美誉,也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一部淮安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在此历程中形成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是淮安地方文化中格外闪光的组成部分。 作为治水兴水的主力军和实践者,淮安水利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挖掘水文化、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方面做足了水文章。我局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精心筹划开展了系列水文化活动,与河海大学共同编制《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举办“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通过《水利之春》文艺汇演、发行《水利淮安》专辑、激情唱响《淮安水利之歌》、征集提炼新时期淮安水利精神、开展18大类49小项文体竞赛活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传承了水利文明,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带来了发展的政策机遇,淮安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通过各级政府主导,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同,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治水理念,坚持以“立足水利行业、挖掘水道文脉、彰显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推动淮安由“水在城中向“城在水中转变,将淮安的水文化深入挖掘、匠心打造,进一步提升淮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增强区域竞争力,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生态特色的碧水宜居城市。 一是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物质水文化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把物质水文化建成精品,是淮安水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凸显淮安文化底蕴,彰显淮安水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每个水工程、水景观与水环境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人文信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对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社会文化,应该经过仔细考证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富有淮安风情的史实与传说,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及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水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水文化建

设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对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会日益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文化建设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让人们对水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断深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批水文化产品和具有水文化丰厚内涵的水利精品工程;水利行业精神在水利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基本形成了一支分布在各地、各领域的水文化研究队伍,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水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优美水环境的生活追求和文化品味不断增强,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目前,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水利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问题,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水文化资料

水文化资料 一、关于水: 1、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他认为高尚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看不上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卑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对人善于真诚相待,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无为而治,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以水论道,以“水德”养“人德”,是老子得“道”之道。 2、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 “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以盘古开天地为始,潺潺的流水就伴着时光吟唱着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沉舟侧畔,橘子洲头,人生长恨水,双溪舴艋舟…… 水具有的大概品质:恩泽万物的博爱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恩施天下,无欲无私;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志存高远的求知精神—博采众长,矢志不移;荣辱与共的团结精神------聚细成河,众志成 城;道法自然的管理精神------少管多理,以文化人… 二、校园文化之水文化 1、水文化系列 水的成语:顺水推舟 水到渠成 水泄不通 杯水车薪 车水马龙 滴水穿石 跋山涉水 似水流年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如鱼得水 萍水相逢 2、水文化系列 水的歇后语: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冬天吃冷水——滴滴在心头; 竹篮打水——一场空 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

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 1、水资源短缺 2、水安全堪忧 3、水环境污染 4、水生态恶化 5、水文化匮乏 一、现实困境 1.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甬江、姚江、奉化江贯穿市中心,形成“三江六岸”空间布局,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水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三江六岸”开发的重要举措 首先,弘扬水文化是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2011年12月水利部专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水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谋划与部署。宁波是港口城市,也是水乡城市,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进一步加快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以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真正把水患转化成水利。为此,我市三年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20亿元。宁波市城镇化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集约度,更好地体现城镇建设的品位特色与魅力。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只有将水文化贯穿于上述工作之中,挖掘水文化内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凸显宁波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促进“三江六岸”开发。 再次,弘扬水文化是国内外城市提升形象与品质的成功经验。意大利古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享有“国际水城”美称。在威尼斯,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齐飞,形成了一种迷人的文化景象。水为威尼斯吸引了每年超过2500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而在北京,为了2008年奥运会,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要求,通过奥运的水利工程、水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等治水实践,挖掘北京的人文特色、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四川建筑 第29卷6期 2009.12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张贵贤,刘福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阐述了水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分析了滨水城市水文化的埋没与退化甚至破坏,提出塑造滨水城市水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塑造和提升水文化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千篇一律的现状应提起人们的注意,将营造滨水文化作为滨水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水文化; 城市; 文化品质; 塑造; 提升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张贵贤(1981~),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 1 水文化的概念 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 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水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或者说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是人们对水务活动及其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的社会意识。本文所讲的水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水文化。 2 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历史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告别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城市就出现了。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均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军事重镇外,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临江滨河而建,这主要是为了城市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又是河流养育的骄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峰,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都城。据考证,这些都城无不依江河而建。齐都临淄,建在淄水之滨,又在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淄济运河以便交通;鲁国国都曲阜建于洙泗二水之间;燕国下都易,其城北临易水,南靠中易水等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也都位于江河之滨。 古代的都城均依水而建,现代的城市莫不如此。万里长江干流两岸有大小几十座城市,上游临江的城市有宜宾、重庆、秭归、宜昌等;下游临江的城市有安庆、芜湖、南京、扬州、上海等。其中上海通江海之利居水利要津,经历了一个从黄浦江畔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会的历史过程。 古今城市不仅滨临水系而且城市内也往往水系纵横,故古人有“水系是城市的血液”的说法。城市因水而活。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水息息相关,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的历史。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其中非洲 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因而传统文化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赋予水以不同于其它要素以独特的文化。在留存至今的优美诗文中就有很多赏水抒情的佳作,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登高》中“无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借水抒情的千古绝唱。 古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成语等,借水表达深刻的哲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的警句,将民众心声的表达比喻为河中水流的自然流动,不得随意阻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格言,将连绵不断的历史比喻为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形象而富于理性。而与水有关的成语就更为常见,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与水有关的文字,都是我国古代水文化的具体展现。 3 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决定了其与水的不解之 缘。水首先为人们生活饮用,给农耕灌溉提供保障。据史籍记载,最早的城墙是用作防洪作用的堤坝,后来进一步发展,由防水转而“防人”,防御外敌入侵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可见传统文化中的防御思想也是因水而来。水也曾一度成为都城设的一道重要防线。这种防御思想进而延伸了中国人封闭保守,安天知命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 1?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城市风貌视角下的水文化景观建设——以漳州市为例

福 建 建 筑 Fuioan Aechoieciuee& Consieucioon 2019年第09期总第255期 No 09 - 2019Vot - 255 城市风貌视角下的水文化景观建设 — —以漳州市为例魏翔燕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摘要:水系是城市建设的基底和重要资源,由城水、人水关系衍生出的水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漳州市“水 城”规划为例,总结水文化建设对水城风貌的重要性,提出并阐释城市风貌视角下水文化景观(载体)建设的实施步骤, 即现状分析与水文化挖掘、空间重塑与水文化筛配、载体优化与水文化呈现,控制与引导更具有整体性和可行性的水 文化景观分类建设,激活城市现有水体及其文化载体的潜力。关键词:漳州水城规划;城市风貌;水文化;载体;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9 -0046 -05 The Const^uction of Water Culthrr Landscape from the Peupectbe of Cityscape ------Taking Z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WEI Xiangyan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ac , Zhangzhou 363105 ) Abstract : Water system is the basic and significant resour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water culture deriv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water or human and water is the unigue cultuel connotation of such c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mpoWance of water culture for building the cityscape of water cities. Taking the Planning of Zhangzhou Water City as an example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irnplementation steps to construct the water cultur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scape , includin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water culture excavation , space remolding and water culture screening , carrier optimization and water culture presentation. Th supposed to start from the long - term water culture and rich water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water city , coordinate the landscape with the layout of reaion , space and function , make th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water culture carriers such as architecture , plants , revetments and bridges to form a harmonious and chaecteCstic cityscape. The studs airns at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landscape more ho- listio and feasible , as welt as activating the potential of existing water areas and its cultuel carriers. Keyworls :The planning of zhangzhou water cie ; Cityscape ; Water culture ; Carrier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 引言 从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来看,发达的水系是城市格 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诱因,既滋养着一方水土,也带 来限制与隐患。城市扩张倒逼水系导致各种水问题 重复上演,原本特色鲜明的水城风貌也趋于同质化。 因此,打造“满足城市良性循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 的城市”-1.,打造具有“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 基金项目:福建省建设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17-K-100)… 作者简介:魏翔燕(1992.1 -),女,助教。 E-maii : weSyR xuje. com 收稿日期:2019 -06 -13 的独特城市风貌和聚居环境”的新时代“水城”迫在 眉睫。而在发挥本底优势,重塑城市风貌的过程中, 水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城市风貌中的水文化 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水城是水文化的宏大载 体,水文化是水城风貌塑造的灵魂所在,两者皆因水 而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江南水城苏州为例,它在唐代形成水陆双棋盘 式城市格局-3]。明清时期,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巷和淡 雅灵秀的水院园林,既是城市风貌特色,也是由多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