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目前,全省187.1万残疾人中,55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2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困难。要坚持普惠与特惠制度、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促进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切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城市残疾人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按保障标准的20%上浮计算;农村残疾人家庭主要成员重度残疾、缺失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纳入一类保障对象施保。靠家庭供养的成年

重度残疾人,本人申请单独立户的,公安部门应准许,民政部门应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各自职责负责。下同)

2.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残疾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要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精神障碍患者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仍有困难,或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应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加强残疾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将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家庭成员和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纳入重点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残疾人、未成年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患重病的残疾人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患重病和因残致贫的残疾人实施救助;在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中,重点加大对重病残疾人和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适当提高残疾人重特大疾病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各类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减免残疾人救助对象的住院押金,及时给予救治。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对于残疾人申请社会救助的,应当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便利条件。(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严格落实临时救助和特困供养政策。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及时给予救助并适当放宽救助条件和提高救助标准,情况特殊的经其认定后可给予二次救助。对

城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逐步提高残疾人特困人员救助标准,改善供养条件。(省民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4.改善基本住房条件。对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残疾人住房的,临时安置补助和拆迁补助费应在规定标准基础上提高30%,并在回迁地域、住房楼层等方面给予照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制定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差异化补助政策,提高无力自筹资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补助标准。2020年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务。(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5.完善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城乡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制定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补贴标准要与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相衔接,并随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进行调整;“两项补贴”与最低生活保障可叠加享受。(省残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6.落实残疾人生活相关扶助规定。各地要制定具体补贴政策,落实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及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

用电、用气、用暖等费用按半价收取,贫困残疾人家庭和福利机构安装燃气、有线电视的初装费及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半价收取等扶助规定。落实对70岁以上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的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放宽残疾人领取高龄补贴的年龄。切实落实残疾人乘坐省内公共客运车辆或船舶等交通工具享受半价优惠,并免费携带随身辅助器具;一、二级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优惠规定。(省残联、省建设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7.健全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中的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按个人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全部或部分养老保险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提高代缴档次。无雇工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残疾人员和灵活就业残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补贴标准给予补贴。(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8.健全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救助对象中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给予资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范围,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小儿脑瘫、偏瘫截瘫、精神病康复、孤独症儿童康

复训练、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低视力儿童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适配(具体由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残联等部门制定报销种类目录)等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诊疗目录和药品目录,以及基本医疗和城乡大病保险支付范围。逐步将医疗和康复训练周期较长的残疾人康复纳入“特殊门诊”和慢性病的医保报销范围。适当上浮残疾人住院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上浮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住院的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90%,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住院的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80%。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要适当提高,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医疗基金支付情况确定。各地基本医保管理机构应降低残疾人住院报销的起付线标准。鼓励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对住院治疗的贫困残疾人实行费用减免优惠政策。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做好重度残疾人就医费用结算服务。(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三、多措并举推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

9.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带头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安置残疾职工数量应达到在职职工总数的15%以上。各类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岗位构成情况,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多渠道招聘残疾人。各级残联机关及其直属单位中,残疾人干部和录(聘)用残

疾人员应达到15%以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招录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所有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除创业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不超过20人的小微企业外,对达不到安置比例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级财政和地税部门要依法代扣、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擅自缓(减、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确保辖区单位全覆盖和足额征收。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奖励。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规定。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吸纳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省残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国资委、省统计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0.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措施,扶持发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辅助性就业机构等,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设施设备、无障碍改造等,可参照养老、就业等服务机构建设相关政策规定给予扶持。培育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省残联、省民政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文化厅、省国税局,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1.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先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对其优惠提供

孵化服务。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按规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扶持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帮助安排经营性场所、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加强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稳步促进盲人就业,推动和扶持盲人保健按摩行业品牌化发展。探索残疾人驾驶符合国家标准的小型汽车在符合驾驶和运营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供城乡社区与地铁站及公交站点间的短距离运输服务。(省残联、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商局,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2.拓展公益性岗位就业。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建立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目录,制定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支持计划,扩大残疾人就业范围,落实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统筹城乡发展,城镇(街道)残联、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就业,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未纳入公益性岗位的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参照城镇(街道)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标准,工作补贴和误工补贴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落实解决;县市区政府应逐步提高村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和误工补贴标准。(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3.发挥就业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加快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纳

入政府就业培训规划。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合理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免费向残疾人提供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对符合就业条件但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确保残疾人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自主参加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按规定予以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准确掌握辖区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残疾人实名培训和就业登记管理。(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4.强化劳动就业执法检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严肃查处强迫残疾人劳动、不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不依法与残疾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依法纠正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歧视残疾人行为,切实维护残疾人劳动保障权益。(省人社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5.扎实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甘发〔2015〕9号)及《甘肃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监测体系,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水平提高和数量减少纳入扶贫工作考核指标,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扶贫资金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并逐年加大,全面落实扶贫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和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免除农村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的筹资筹劳

(一事一议)费用。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对象家庭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术。积极帮助残疾人依托专业大户发展相关产业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兴办和加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切实保障残疾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合法权益。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残疾人扶贫的金融支持。(省扶贫办、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残联、省政府金融办,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四、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6.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专业康复机构和医疗单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村卫生室为补充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整合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点,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为城乡残疾人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加快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康复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机制,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7.加快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和推进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按照康复机构准入标准,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康复服务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和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专业服务人员培养,按规定落实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特殊岗位相关人员待遇。(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8.加强残疾预防。广泛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控制因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环境及其他因素导致的残疾发生和发展,减少先天性缺陷发生和致残。落实《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加快建立残疾报告制度,强化残疾人信息的更新和监测,推动卫生计生部门与残联信息共享。鼓励扶持有关研究机构开展残疾预防、康复医学和新药品的研究。(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民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省妇联、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19.强化重点康复项目保障措施。加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大力实施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实现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为城乡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建立稳定的残疾筛查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经费机制,其中,嘉峪关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应按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人数每人每年至少不低于20元的标准预算并落实残疾筛查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经费,省本级及其他市州政府根据残疾筛查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分别安

排经费,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省残联、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0.加快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推行全纳教育,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完善残疾考生考试辅助办法。在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学前教育部)。支持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创建残疾儿童康复示范幼儿园,市县政府依托残疾人康复中心或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开办残疾儿童幼儿园(班),积极开展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训练。鼓励普通幼儿园接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城乡中小学根据辖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和需求,开展随班就读或开设特教班。符合义务教育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近就便入学,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确保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

普通高中积极录取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实现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具备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应设置职业教育部(高中教育部)。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残疾人班。适时规划建设省级残疾人职业技术

学院。

省属高等院校扩大招收残疾学生,对高考成绩符合录取条件的残疾考生实行“零拒绝”。加强西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建设,办好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省教育厅、省残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1.落实残疾学生就学资助政策。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提高特教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年6000元。落实各项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对接受普惠性学前一年教育的贫困残疾儿童每生资助6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500元标准给予特殊学习用品、交通费等补助;对在普通高中、完全中学、特教学校接受普高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教学校接受中职教育的残疾学生免除学费,符合资助条件的残疾学生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对省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考试等取得学历证书的残疾学生给予学费补助,所需经费和补助标准由生源地政府确定解决。(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2.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特教

班教师和残联系统康复服务专业人员的绩效管理及职称评聘办法。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特教津贴标准提高到基本工资的30%。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晋级评优和中小学教师省培、国培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3.加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建设的要求,严格建设标准,全面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创建残疾人辅助器具质检中心。加快市州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各市州建有1所专业化、标准化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支持托养需求集中的地方建设专业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筹资金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财政部门对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残疾人康复托养专业服务设施,在项目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建设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予以免收、有关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减半收取或免收。对建成通过验收且依法登记投入运营的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享受当地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和床位补贴的优惠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省残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4.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

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对新建、改建和扩建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严格监管,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学校、社区、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逐步推进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博物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各地应推进公共交通工具设施无障碍,大型停车场应当设置残疾人车辆专用停车位,并予以明示。有关部门应对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或擅自改变设施用途的,依法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其功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质监局、省公安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5.优化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将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逐步推进政务信息以无障碍方式发布、影像制品加配字幕,鼓励食品药品添加无障碍识别标识。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文字提示和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开播残疾人专题栏目,主要新闻节目加配手语解说和字幕,制作播出推进残疾人小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各级残联应根据需要选派或培训手语翻译,配合办好手语新闻节目。县级以上政府网站及社会公共服务网站,逐步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逐步制定支持聋人、盲人特定信息消费支持政策。(省工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6.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基层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省残疾人艺术团健康发展和对外交流,积极培育和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依托社会资源建立残疾人艺术团体。支持省图书馆盲人阅览室持续发展并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和阅听设备。支持各级文化馆、文化站(中心)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残疾人方便参与、设施无障碍的文体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开展自强健身示范小区创建活动,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和方法,有条件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应当配置适宜残疾人的健身器材器械,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建立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信息库,积极组织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加快县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7.注重残疾人文化体育人才培养。健全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按国家相关规定将残疾人文化工作者、特殊艺术人才的评奖、职称评定、培训、资助等纳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范畴。对在国内外重大文艺展览、演出和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文艺人才、运动员予以奖励,奖励标准参照施行的同级别赛事标准执行。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赛事优异

成绩者,帮助解决就学、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困难。(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五、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残疾人小康进程

28.推动残疾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扶贫开发、助医助学等方式,开展各类帮扶公益活动。支持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慈善组织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多渠道募集善款和物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残疾人的公益性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照料、社会工作服务等机构和设施。采取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在政策资金、场地、设备、管理、岗位购买、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残疾人事业的捐赠支出,企业在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在未超过其申报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省残联、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省国税局、团省委、省妇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29.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健全志愿助残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志愿助残服务。深入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手拉手红领巾助残”等群众性助残活动。倡导在单位内部、城乡社区开展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助残公益

劳动和志愿服务。(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残联、省文化厅、团省委、省妇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0.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以残疾人康复、托养、护理等服务为重点,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财政预算安排,逐步使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对扩大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建立由购买主体、残疾人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价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力度。(省残联、省财政厅,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1.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产业。依托社区为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文化体育等综合性服务,实施好“阳光家园”项目。统筹规划残疾人服务业发展,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残疾人服务龙头企业,在用地、金融、价格等方面予以优惠,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贸易展销或洽谈会,对区域内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或个人开发生产的优质特色产品,应免费提供展位,推广残疾人特色产品品牌。完善残疾人服务相关职业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办法,加快培养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加大残疾人辅助器具的质量监督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康复、托养、护理等保险产品。扶持盲人读物、残疾人题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加强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发挥残疾人服务行业组

织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省残联、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质监局、省政府金融办,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六、建立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保障机制

32.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定期研究残疾人小康建设工作,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及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各级残联要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省政府残工委及各成员单位,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3.加大政府投入。各级财政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财政支持增长机制,按照支出责任合理安排所需经费。严格执行市州、县市区政府每年从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中分别提取10%,用于残疾人康复、教育、维权、专项救助和体育事业的规定。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留成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有关政策、资金、

项目要向残疾人数多、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农村和基层倾斜。(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体育局、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4.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各地要将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纳入以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残疾人人口综合信息,支持建设集残疾人基础信息、保障服务、需求状况和系统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管理平台。大力推进残疾人证智能化工作,实现残疾人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所需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职业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省人社厅、省公务员局、省卫生计生委、省统计局、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5.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人大执法检查、政府行政督查、政协民主监督等形式,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县级以上残联全部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为各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补贴。建立运行“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残联系统网上信访工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省残联、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省信访局、省财政厅,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6.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地要将扶残助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理念,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助残先进集体及残疾人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与全省人民一道共创共享小康社会。(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7.加强督促检查和监测。制定残疾人小康指标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评估,客观评价残疾人小康建设成效,形成政策落实、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督促检查机制,每年定期向省政府提交进展情况工作报告,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适时组织专项督查和评估。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按不低于5‰的比例设立城乡残疾人家庭监测样本,建立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统计监测制度,统一实施残疾人小康指标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发布残疾人小康指标实现程度评估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省政府残工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市州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论文

教学中心:上海 姓名:陆勇 学号:112601413008浅谈家乡嘉定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 近几年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力争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的家乡嘉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也取得的很大的成就。 全区上下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信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负重拼博、积极奋进的姿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富民惠民步伐,不断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文明进步趋势的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接下来浅谈我个人认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几大要素。 第一,产业先进。经济是基础,经济是关键,经济也是一个核心,我的家乡嘉定应该是有先进的制造业,有现代的服务业,就像近年来发展的迅速的汽车业,位于上海嘉定安亭镇,中国首座F1赛车场也坐落嘉定等等,说明了汽车业在此的可行性等等。还有,高效的农业,嘉定的大蒜,草制编织品可是享誉海内外的,这也符合产业结构整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布局。我感觉到,未来的嘉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快速上升,提高服务业的比例。我们的制造业应该是由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作为主要支撑的制造业,传统产业应该是通过改造升级以后的充满生机的传统产业。 第二,人文方面。我们在经济发达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嘉定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其实嘉定本身是个文化底蕴浑厚、历史悠久的城市,比如嘉定孔庙、南翔古猗园、吴兴寺、秋霞圃等等等等都是上得厅堂的历史古迹。一个城市需要不尽生生不息新鲜的血液作为动力,更需要悠久的历史来作为积淀。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加快推进残疾 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 【发文字号】泉政文[2016]60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 【实施日期】20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泉政文〔2016〕60号 2016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残助残工作的意见》(闽政〔2014〕48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63号)精神,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及权益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 1.加大困难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力度。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

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对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精神病患者门诊、住院由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外的个人负担部分,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听力、言语和多重重度残疾人统一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并按现行筹资标准和当地医疗救助办法进行救助。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城乡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100%~130%的重度残疾人、60周岁及以上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家庭中的残疾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补贴标准: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10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两项补贴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所需资金除省补贴外,其余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一户多残家庭的生活补贴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提高标准。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财政局,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3.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最低缴费部分全额资助政策;对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不低于50%。帮助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面落实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将已确定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目前,全省187.1万残疾人中,55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2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困难。要坚持普惠与特惠制度、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促进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切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城市残疾人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按保障标准的20%上浮计算;农村残疾人家庭主要成员重度残疾、缺失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纳入一类保障对象施保。靠家庭供养的成年

重度残疾人,本人申请单独立户的,公安部门应准许,民政部门应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各自职责负责。下同) 2.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残疾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要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精神障碍患者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仍有困难,或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应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加强残疾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将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家庭成员和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纳入重点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残疾人、未成年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患重病的残疾人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患重病和因残致贫的残疾人实施救助;在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中,重点加大对重病残疾人和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适当提高残疾人重特大疾病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各类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减免残疾人救助对象的住院押金,及时给予救治。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对于残疾人申请社会救助的,应当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便利条件。(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残联,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 3.严格落实临时救助和特困供养政策。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及时给予救助并适当放宽救助条件和提高救助标准,情况特殊的经其认定后可给予二次救助。对

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的精神,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简单说,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二是残联为什么要承担托养服务工作,三是如何做好托养服务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解决好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这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大家知道,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十二五”规划与以往最大不同点,就是始终围绕着解决民生问题。规划建议提到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建议”提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 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二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三是特别 强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些 要求进一步确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保 障和改善民生对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和谐的基础作用。 从我们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认识来看,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的摸索得出来的。我国的残疾人事业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由易至难、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残疾人康复条件不断改善,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平等就业差距逐步缩小,保障力度持续增强,社会参与领域日益广泛。残疾人事业已经发展为涵盖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基层建设、文化体育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残疾人总体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仍难得到有效满足,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成,仍有 上千万的城乡残疾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年龄段的残疾人享有的保障与服务水平并不均衡。限于资源和服务能力,过去我们更多把力量集中在了见效快,相对集中的部分残疾人保障与服务上,“广覆盖、广受益”始终没能完 全实现。特别是城乡多万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困难突出,许多是老残一体,学校进不去、医院收不了,家庭供不起,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更是难上加难,已经成为残疾人群体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残疾人托养服务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对这部分残疾人痛苦的真切感受,是对这部分残疾人家庭苦苦期盼、社会高度关注的负责任回应。从国际社会上看,凡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渠道就是提供托养服务。通过政府的带动,借助社会力量,把这部分最困难残疾人兜起来。这部分残疾人能不能得到托养服务,能不能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范围,能不能有一个彻底解

残联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残联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残联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计划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残联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年,社区残联将继续在省、市残联的大力支持和正确 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中全会精神,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残疾人工作全局,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促进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部署,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 务为重点,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益问题,努力营造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尽力 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扶贫机制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守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 的奋斗目标。依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10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表明,过去的十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成本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阻碍,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爱护态势良好。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

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进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 程度 单位:﹪

(一)经济进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 “经济进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进展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经济进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 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 【发文字号】盘政办发[2016]178号 【发布部门】盘锦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28 【实施日期】2016.1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盘政办发〔2016〕17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8日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1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小康进程,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稳定保障,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关爱、支持、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全面加强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 (一)提升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在进一步落实好享受低保救助的残疾人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上浮不低于20%分类救助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重度残疾人分类救助水平。困难家庭中依靠父母、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供养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可单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对纳入供养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改善供养条件。 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对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存在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或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要优先予以医疗救助。社会救助机构对残疾人申请社会救助的,要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二)提高残疾人福利补贴范围和标准。完善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并逐步提标扩面。探索建立老年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落实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55-59周岁(含55周岁)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政

残疾人事业发展动员会上的发言稿两篇

残疾人事业发展动员会上的发言稿两篇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暨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动员会议。这是一次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会议,也是一次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的动员大会。嘉兴市残联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我市的残疾人工作,本次会议,陈美英理事长亲自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刚才,副市长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形势,对下阶段工作作了部署,讲得很好,我都赞同。会后大家要按照陈理事长和金市长提出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残疾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特殊群体,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残联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带着感情做工作,深入基层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使我市的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体系完整、受益面广,使广大残疾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创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实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与残疾

人日益增长的特殊需求相比、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再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使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市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势必影响到残疾人工作。但是,经济发展形势越严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特别要关心以残疾人为代表的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尽可能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受或少受危机的影响。从我们来看,近几年来,尽管残疾人事业发展成绩显著,有的工作还走在嘉兴乃至全省前列,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在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市现有残疾人3.1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1万人,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申论热点: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真情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鲜明确立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框架,在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功实践,成为展示我国****保障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的成功范例。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扶助的群体,残疾人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残疾人作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中之难”;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是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只有进一步加大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力度、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201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召开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予以强调贯彻。 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 1.“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2.“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100万人。 3.“十二五”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4.“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5.“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6.“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200万人次补助。 三、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原因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口结构变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 【发文字号】京政发[2016]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1.20 【实施日期】2016.01.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京政发〔2016〕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加快推进本市残疾人小康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要求,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残疾人,促进残疾人收

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康复全覆盖、出行无障碍,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 二、扎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 (一)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改善纳入城市特困人员和农村“五保户”范围的残疾人供养条件,探索开设残疾人专业服务供养机构。逐步提高残疾人的医疗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精神障碍患者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通过城乡医疗救助给予适当补助。严格落实本市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残疾人申请社会救助的,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便利条件。 (二)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完善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并与本市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有效对接。落实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护理条件。完善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等费用优惠和补贴政策。 (三)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

领导在残疾人扶贫就业会上的讲话

演讲:________ 领导在残疾人扶贫就业会上的讲话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领导在残疾人扶贫就业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召开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经验,必将进一步促进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发展,为残疾人脱贫实现小康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代表省残联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简单讲几点意见和要求: 一、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市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促进了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为抓好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近3年来,市及各县(市、区)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三年推进计划(xx 年—xx年)》等一系列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政策、规定,共投入扶贫经费310万元,教育助学经费650万元,职业技能培训经费420万元,这些政策规定的出台和经费的投入,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效促进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深入发展。 2、依托技能培训工程,全面做好残疾人培训工作。近3年来,市依托“带传培训工程”、“千家万户巧手工程”、“吉林妙手”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城镇残疾人1020名;培养农村残疾人一级带头人78人,二级带头人981人,辐射带动8513名农村残疾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5082人,实现农村残疾人相对稳定就 第 2 页共 6 页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一)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 年的76.1%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 年的82.5%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比2000年提高2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0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3]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3.45,比2000年的2.85上升了0.60,实现程度为70.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4]为50.95%,比2000年的68.74%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5]达到65.6%,比2000年的13.3%上升了52.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2.8%;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比2000年的110.64%缩小了11.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接近100%。 (三)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 年的86.4%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在六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的幅度最大。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估计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实现程度为67.0%,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7]为38.4%,比2000年的45.6%下降了7.2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达到27.0平方米,比2000年的19.0平方米增加了8.0平方米,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比2000年的39.7‰降低了23.7个千分点,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估

残疾人代表发言稿

残疾人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 您们好! 我是。。。,非常荣幸我能有这个机会代表我身后的广大残疾朋友站在这里发言!感谢市政府,区政府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长期以来一直的关注和关爱,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温暖和感激! 作为一名肢体残障者,我深深地明白身体的不便带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多大的改变也同时给我们至亲的家人带来多大的痛苦。但我相信痛苦总是孕育着幸福,正是那成长过程中一路遇到的各种艰难和不易磨砺了我们,让我们不再悲观,抱怨,我们的内心也因此变得真正的强大。感谢那些绕不开的挫折,感谢爱,是你们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勇敢并愉快地接受了自己,虽然身体上不再完整,但生命依然可以美满,绽放她独特的光彩。生活不相信眼泪。我们知道每一天的生活都需要坚强,需要奋发向上,才能不落后,才能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先进。而我们也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可以重新开始,证明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一份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是解决温饱,对于家庭我们所应承担的那份责任,更是意味着一份人生的尊严! 可以说,我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向我们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残疾≠残废,残疾人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

担,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样可以成为企业的主力军。 我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各位企业界的同仁,进一步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树立新的残疾人观,摒弃和改变对残疾人的歧视和误解,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尽一份社会责任和义务,用实际行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岗位,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回报社会的舞台! 我也衷心地希望广大残疾人朋友,树立生活的勇气,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社会,成就自我!同时也预祝各位残疾朋友能早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实现幸福就业,共享发展成果!并祝愿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最后,预祝本次残疾人招聘会圆满成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历年来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介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谢谢! 二0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可以说,我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向我们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残 疾≠残废,残疾人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样可以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代拟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XX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号),进一步促进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让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推动残疾人事业与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明确残疾人工作目标和责任 残疾人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区直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要切实履行职责,帮助解决本地区残疾人就业、就学、医疗、养老、康复、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特殊困难。区残联、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建设局、区房管局、区卫生局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预防残疾、促进就业、保障生活、消除贫困。区残联要充分发挥“代

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广泛听取残疾人意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区工商联和区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红十字会、区慈善总会等人民团体和社团组织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做好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帮扶救助工作,促进残疾人就业。 三、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1、严格执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家庭生活确有困难失去劳动能力的已成年的重度残疾人经批准可单独享受低保。 2、要进一步完善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对象中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在原有低保补助水平的基础上,按城市每人每月50元加发低保金;对家庭年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00%一130%的重度残疾人,按城市每人每月50元发放困难补助金;对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按城市每人每月50元发放生活补助金。将重度残疾人纳入城市医疗救助范围,并按现行筹资标准和本地的医疗救助办法进行救助。 3、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残疾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落实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补贴政策。对家庭特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导读:本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当代,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小康新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全面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相促进的。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1]这就深刻地阐述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但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的发展归结为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首先,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详细考察了人从自然界演化出来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社会劳动在人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说明了人和社会的内在联系。其次,人在社会中存在。人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人的存在”。[3]社会决定着人们意识和意志,决定着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原因,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第三,人在社会中发展。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工与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关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社会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用他人和社会的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产生人作为个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社会关系促进着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规定着人的发展的趋势与结果。马克思主义强调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