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29卷第2期2007年3月

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9,No.2Mar.,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2-0008-07

收稿日期:2006-07-23;修订日期:2007-01-13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编号:20060390511)。

作者简介:刘玉杰,男,河北河间人,博士后,主要从事草地资源、草地生态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封志明,E -mail :fengz m@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刘玉杰1

,杨艳昭2

,封志明

2

(1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4;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0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0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0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0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农业地理学;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

1949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在1995年出版的5谁来养活中国人6一书中指出:据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经验,中国大陆工业化过程中耕地、灌溉水等农业自然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占用将导致其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需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1998年以来,布朗先后发表了/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0、/中国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各地粮价上涨0、/水资源短缺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0等一系列文章

[1,2]

,对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

注。可见,中国的粮食问题实质上是耕地、灌溉水等

水土资源的短缺及其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南方水资源丰富而耕地资源短缺,北方恰好相反。近30年来,伴随着全国粮食增产地域的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已悄然改变。尽管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从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又是否经济呢?换句话说,这种变化是否会加剧区域水土资源不平衡的矛盾?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与应对策略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回答。

1 研究方法

从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编辑的统计年鉴、历史统计资料和国家水利部出版的5中国水资源公报6中选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田有

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人口、水资源总量和总用水量等粮食生产相关指标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

[3~7]

。数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将全国划分为若干

个粮食生产分区,其次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历年的粮食生产的基础数据按照所属粮食生产分区进行重新汇总,最后由此派生出各时段、各粮食生产分区的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下简称粮食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以下简称粮食单产)、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以下简称灌溉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以下简称化肥使用量)等生产指标的变化量和变化率。

鉴于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全国粮食生产分区的划分以全国水资源一级分区为蓝本并且在命名上沿袭水资源一级分区的名称,但是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因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多是省级行政区的汇总结果,然而内蒙古、河北和安徽等许多省份均横跨多个水资源一级分区,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综合考虑各省份的国土面积、粮食产量、

水资源量以及用水量等在相关一级流域内的分布情况,将全省完整的划归为某一个粮食生产分区,划分结果见图1(注:上海市划归为长江区)。为了减少短期内粮食生产波动对整体规律的干扰,选择1969年~1971年、1979年~1981年、1989年~1991年和

1999年~2001年等时段粮食生产指标的平均值来替代1970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等典型年

份,通过分析各相邻时段、各分区粮食生产关键指标的变化来揭示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粮食

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

图1 中国粮食生产分区

Fi g.1 Sub area of grain produc ti on in Chi na

2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从

/南粮北运0到/北粮南运0

1957年我国南方的粮食产量略高于北方,大致是51%对49%,但人均占有量差异较大,大致是54%对46%,我国粮食生产的南北格局是/南粮北运0。70年代初以来,上述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1)。具体表现为:北方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已由70年代初的5212%上升到2000年代初的5819%,与此同时,北方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则由5319%迅速升高到8511%。80年代以前,北方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南方差距逐渐缩小,并于80年代中期超过南方,之后,南方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由80年代中期的38112kg 下滑到2000年代初的32810kg,

南方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北方的差距在2004年扩大到12914kg,2000年代初仍有9314kg 。由此可见,传统的/南粮北运0的粮食生产格局已经为/北粮南运0所取代。

70年代初以来,各粮食生产分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关键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表2)。70年代初,除松辽河区和西南诸河区外,北方其它各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南方恰好相反。70年代,除内陆河区外,全国其它各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均有提高。70年代末,北方的淮河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方的珠江区却跌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80年代,除黄河区外,北方其它各区对全国粮

9

29卷第2期刘玉杰等: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表1中国粮食生产南北格局的变化

Ta ble1Cha nges o f sou thern-no rthern regio nal patterns of gra in production in China

产区项目

各时段、典型年份中国粮食生产南北格局的变化

19571969~19711979~198119841989~199119981999~20012004全国粮食总产量(@104t)17750102350210325901040731104297010512301047440104694710比上一时期增产量(@104t)))9088)10380)4470)人均粮食占有量(kg)3011728117329193901337610410163741436112北方粮食总产量(@104t)8726101227010171711022308102415110310821027955102884110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49125212521754185612601758196114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5319)6713)8511)人均粮食占有量(kg)2561827716328134071540016476114211442412南方粮食总产量(@104t)9024121123210154191018423101881810201471019485101810610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50184718471345124318391341113816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4611)3217)1419)人均粮食占有量(kg)3041029219334193811235511347143281029418表2不同时期各粮食生产分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其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

Ta ble2Cha nges of percentag e to cou ntrywide g ain in gra in productio n and grain output per capita

o f each grain pro duction s ub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粮食生产区域

粮食总产量

(@104t)

各时期、各分区对

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

占有量(kg)

各时期、各分区

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kg)

1969~19711970~19801980~19901990~20001969~19711970~19801980~19901990~2000

全国23501191001010010100102811748134610-116松辽河区290915111519173119324134212128177413滦海河区1460125126195142441638134618-817黄河区1227144184130112541937112515-3317淮河区59151530153116421927318671866172617内陆河区7571821041741826610-3127718-714北方合计122701453196713851127716501872132018长江区6414132917241311132961955174317-1614东南诸河区184310711213-1010286124610-1211-8216珠江区227017710413318297121414-1118-3612西南诸河区703152121199192651141411126118南方合计11231154611321714192921942102012-2711

食增产的贡献率均高于70年代,而南方恰好相反。各分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的增长幅度以内陆河区最大,其次是松辽河区,而减少幅度以东南诸河区最大,其次是珠江区。80年代,北方各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均有提高,而南方的东南诸河区、珠江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出现下降。80年代末,东南诸河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跌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90年代,北方的松辽河区、淮河区和南方的西南诸河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其它各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均有下降,其中东南诸河区的粮食总产量也出现下降。90年代末,长江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跌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全国范围内仅剩北方的松辽河区、淮河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全国平均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计算,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0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已为/北粮南运0所取代。

3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各粮食生产分区对全国粮食总产贡献率的变化是导致全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直接原因。粮

10资源科学29卷第2期

食总产量主要受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影响,其中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耕地的复种指数和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影响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和作物良种等。

由表3可知,70年代,北方各分区的粮食播种 表3 1970年代全国各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生产

指标的变化量及其变化率

Tab le 3 The cha nge a mounts a nd ra tes o f grai n production indicators

of each g ra in pro ductio n su barea in C hina i n the 1970s

粮食

生产区域粮食总产量

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

增长量(@104t)增长率(%)变化量(@104hm 2)变化率(%)增长量(kg P hm 2)增长率(%)全国9087183817-1714-115803104017松辽河区1041123518-1117-611675164416滦海河区473123214-115-117577113417黄河区432163512-419-514588164310淮河区2771154619-1410-4151016165317内陆河区181172410-411-619424193312北方合计4900113919-3611-419779174711长江区2703134211713217927173814东南诸河区647183512216416938112912珠江区634132719619715468151910西南诸河区202122817119513432172212南方合计

418717

3713

1817

412

79215

3118

面积均有减少,而南方则恰好相反。与1957年相比,南方和北方的实有耕地面积均有减少,因此,南方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主要是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的缘故。北方粮食单产的增长量与南方大致相当,但增长率明显高于南方,大致是47%对32%。全国各粮食生产分区中淮河区粮食单产的增长率最高,珠江区最低。受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的共同影响,全国各分区粮食总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均以淮河区最大,其次是长江区,其它各分区粮食总产的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4可知,80年代,除西南诸河区外,全国其它粮食生产分区的实有耕地面积均有减少且耕地的复种指数变化不大,导致各分区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其中减少量和减少率以珠江区最大,其次是滦海河区。因此,80年代全国各区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提高。除黄河区、珠江区以外,北方各分区粮食单产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南方恰好相反。此外,各分区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亦存在着差异,东南诸河区、珠江区的灌溉面积均有减少,其它各分区粮食单产的提高则是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和良种推广等诸多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松辽河区、西南诸河区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受益于灌溉面积的扩大,内陆河区、珠江区主要受益于化肥使用量增加,而滦海河区则受作物良种推广的影响较大。

表4 1980年代全国各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量及其变化率

T able 4 The chang e amo unts a nd rates o f g ra in pro ductio n ind ica to rs o f

ea ch gra in productio n suba rea in China in the 1980s

粮食生产区域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增长量(@104t)增长率

(%)变化量(@104hm 2)变化率(%)增长量

(kg)增长率(%)变化量(@104hm 2)变化率

(%)增长量

(kg P hm 2)增长率

(%)全国10379183118-47919-411103910371420319416901610811松辽河区2045185118-2315-113117818531882152513691811513滦海河区718133712-8817-10131185165219111021582179616黄河区446182619-3912-4166471033112119910761612417淮河区3279153718-818-013110918381260184141111311314内陆河区490125212-4510-81211191465172019518731917619北方合计6980164017-20511-219109216441919712712911611617长江区2518162716-6717-2151033113019171911878139713东南诸河区23419914-2617-415602161415-012-011111168018珠江区445121513-17717-18101193124016-2211-6121231411915西南诸河区200162212-216-01754711231011111014631310115南方合计

339912

2210

-27418

-519

97313

2916

617

014

8912

9717

11

29卷第2期刘玉杰等: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表51990年代全国各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量及其变化率T able5The chang e amo unts a nd rates o f g ra in pro ductio n ind ica to rs o f

ea ch gra in production subarea in China in the1990s.

粮食生产

区域

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

增长量

(@104t)

增长率

(%)

变化量

(@104hm2)

变化率

(%)

增长量

(kg)

增长率

(%)

变化量

(@104hm2)

变化率

(%)

增长量

(kg P hm2)

增长率

(%)

全国4470141014-34217-31052910131970219151093105313松辽河区142410231718315101341015121230718751449193813滦海河区24212911-1219-11737614111070181610137118115黄河区510012-3913-419139125131315511119128614淮河区1917191610-19514-616971132412226191518143176816内陆河区215101510-4613-9117511326164414111682177115北方合计3804111518-11013-116622151716663132216110136418长江区50616414-10413-31937714816281721869174319东南诸河区-44817-1615-12816-221436411717-1016-31987173511珠江区16810510-6211-717567111317-1619-51168143012西南诸河区440143918621716165831219193813321659114710南方合计66613315-23214-51339514913391521368143719

由表5可知,90年代,除松辽河区、西南诸河区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以外,全国其它各分区的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但是,全国各分区粮食单产均有提高,其中增长量和增长率分别以北方的淮河区和内陆河区最高。受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的共同影响,除东南诸河区外,全国其它各分区的粮食总产均有增长,其中增长率以西南诸河区和松辽河区较高。各分区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松辽河区和西南诸河区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受益于灌溉面积的扩大,黄河区受化肥使用量增加的影响较大,而内陆河区和淮河区则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灌溉面积扩大等诸多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

不同时期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形成机理存在着很大差异。70年代,淮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得益于其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长江区则是复种指数增加引起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粮食单产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内陆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主要是由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引起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而松辽河区则是粮食播种面积较稳定和灌溉面积扩大引起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共同影响。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增加引起的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是由于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然而西南诸河区则是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粮食单产提高共同影响的结果。

4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可能影响与应对策略

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运0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是符合我国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的。然而,7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增产的压力逐渐向松辽河区、淮河区和西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将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粮食生产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每年受灾面积通常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6%~37%,其中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22%[3],生产区域的过分集中,将使粮食生产变得更加脆弱,可能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北粮南运0可能导致北方天然草地资源新一轮的大规模开垦,而已开垦农田的弃耕、撂荒将会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规模的开垦天然草地资源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的。以内蒙古为例,据调查内蒙古东部33个旗县1988年~1997年间共开垦天然草地9711@104hm2,其中呼伦贝尔市3612@104hm2,通辽市2612@104hm2,兴安盟2411@104hm2,锡林郭勒盟819@104hm2,赤峰市117@104hm2[8]。内蒙古作为国家实行生态退耕的重点省份,大规模开垦天然草地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北移将会加剧我国北方农

12资源科学29卷第2期

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导致北方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同样会引发生态问题。由表6可知,无论是以人均水资源量还是亩均水资源量来衡量,南方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均远高于北方。与之相反,北方各分区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远高于南方,其中滦海河区水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和地下水开采率均超过水资源本身的承受能力,其次是淮河区。目前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主要通过跨流域调水来解决,据统计2000年~2002年间淮河流域平均每年从长江、黄河分别跨流域引水7211@108m3和1714@108m3,海河流域平均每年引黄河水4114@108m3[9]。此外,目前松辽河区和黄河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率较高,粮食生产的发展同样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按照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385kg计算,1999~2001年间松辽河区、淮河区平均每年的粮食可调出量分别为240413@104t和159515@104t,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利用率111kg P m3计算[10],折合虚拟水量分别为218157@ 108m3和145105@108m3。可见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巨额水资源量的往返运输,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是不经济的。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在稳定耕地资源总量、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农田水肥管理、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既应摒弃松辽河区、西南诸河区等通过大规模开垦天然草地资源,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应避免重蹈滦海河区、淮河区过度利用水资源的覆辙。就全国而言,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应放在水热资源较丰富的南方地区,通过充分挖掘南方粮食增产的潜力,提高其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减轻北方粮食增产的压力,从而保护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上海等省市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而且化肥使用量均超出300kg P hm2,通过加强水肥管理来提高粮食单产,潜力较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等省区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较大,但是化肥使用量较小,通过增加化肥使用量来提高粮食单产,潜力较大;湖南、四川、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省区水资源丰富且利用程度较小,农田灌溉发展不足已成为制约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扩大灌溉面积来提高粮食单产,潜力较大;江西、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粮食单产的提高

表61999~2002年全国各粮食生产分区的水资源量

以及用水指标

Ta ble6T he a mou nts and ex plo ita tio n indica to rs o f wa ter resources o f ea ch grain production s ubarea in China fro m1999to2002

粮食生产

区域

人均水

资源量

(m3)

地均水

资源量

(m3P hm2)

地表水

利用率

(%)

地下水

开采率

(%)

人均用

水量

(m3)

全国21831026788151617121743516松辽河区1133115940103515431953717滦海河区14617194515120171831630415黄河区476193432104919361529818淮河区509127365106512481634914内陆河区36291715985153115810127314北方合计811107492154414351844314长江区2737184970710121331035611东南诸河区2476197629115201321051013珠江区3184147777615171631858210西南诸河区15274181592981521401438519南方合计3750107354615111121143319同时受到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发展不足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化肥使用量来提高粮食单产,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s ter R.Brown&Brian Halweil.Chi 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Grain Markets[EB P OL].http:P P www.worldwatc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P

press P ne ws P1998P04P22P,2006-12-23.

[2]Les ter R.Brown.Worseni ng Water Shortages Threaten China.s Food

Security[EB P OL].http:P P www.earth-polic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P Updates P Update11htm,2006-12-23.

[3]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2000~2005年国家、各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051[Nati onal&Loc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Each

Provi nce,Autonomous Region,Municipali ty in China.National&

Local Statis tical Yearbook in Chi na fro m2000to2005[Z].Beiji 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0~20051]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

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Rural Survey

Organization,Nati onal Bureau of Stati stics.Agricul tural Statistical

Data fro m1949to1999in China[M].Beiji ng:Chi na Statis tics

Press,20001]

[5]国家统计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

(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pilati on of His torical Statis tical Data of Each

Provi nce,Autonomous Region,Municipali ty in Chi na(1949~1989)

[M].Beijing:Chi na Statistics Press,19901]

13

29卷第2期刘玉杰等: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6]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Nati onal Bureau of Statis tics.China

Regi onal Economy)))A Profi le of17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 ng-

up[M].Beijing:Chi na Statis tics Press,1996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9~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 P

OL].http:P P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P,2004-06-101[Minis 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tis tics of National

land&Res ources from1999to2002[EB P OL].http:P P www.c ws.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P,2004-06-101]

[8]苏大学.内蒙古东部草地开垦调查报告[J].中国牧业通讯,

1998,(4):261[SU Da-xue.Res earch on rangeland res ources

reclamation i n the Eas t of Inner Mongolia[J].Communication on

China Stock Raising,1998,(4):261]

[9]中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2001-2003年中国水利年鉴[Z].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0031[Commi ttee of Edi tor

of China Water Cons ervancy Yearbook.Chi na Water Cons ervancy

Yearbook from2001to2003[Z].Beijing:China Water and Hydropower Pres s,2001~20031]

[10]段爱旺,张寄阳.中国灌溉农田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

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4):41~441[DUAN A-i wang,

Z HA NG J-i yang.Water use efficiency of grai n crops in irrigated

farmland i n China[J].Transactions o f the CSAE,2000,16(4):41

~441]

The Change of the Main Regions for China.s Food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Imp lications

LI U Yu-jie1,YANG Yan-zhao2,FENG Zh-i ming2

(11In sti tu te An imal Scien ce s,Chin eseAca de my o f Agricultu ra l Scien ces,Be ijin g100094,Ch ina;

21Institu te o f Geog ra ph ical Scien ce s a n d Na tural Resources Resea rch,CAS,Be ijin g100101,Ch ina)

Abstract: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ain regions for China.s foodgrain production have shift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In the early1970s,China.s foodgrain production areas mainly clustered in th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Since2000,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The main foodgrain product area mainly clustered in the reaches of Songhuajiang River,Liaohe Rivers and Huaihe River. These changes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easons of:1)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the reaches of Songhuajiang River and Liaohe Rivers;2)increased yield of per unit cultivated land in the reaches of Huaihe River,which is induced by increasing irrigated area an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These changes hav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on a large scale and over exploitation of ground water as well as over application of chemicals,consequently imposing a great pressure up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is suggested that provinces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foodgrain production and realize grain sel-f support in order to decrease its foodgrain dependence on the North.There is still a great room on foodgrain production increase in such regions as Jiangxi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ity,Guizhou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Therefore,government should earmark funds to facilitate foodgrain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s mentioned above.

Key words:Agricultural Geography;Regional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Changes;impacts 14资源科学29卷第2期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

益缩小。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但在此领域内,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体量庞大的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迟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 分 析 报 告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王学渊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 中国国土广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在各地区之间也很不相同,为多种粮食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加上农业历史悠久,耕作制度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作物种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作物重要的起源中心。就全国而言,我国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作物为主,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种植其他作物(主要为青稞)。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与生产特点。 表1 各省市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表(2007) 地区稻谷 播种面积 (千公顷) 稻谷 所占比重 (%) 小麦 播种面积 (千公顷) 小麦 所占比重 (%) 玉米 播种面积 (千公顷) 玉米 所占比重 (%)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辽宁吉林 上海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河南 0.5 14.4 84.5 1.5 79.9 660.6 669.9 2253.2 109.1 2228.1 954.3 2205.2 868.7 3194.3 130.5 600.0 0.25 4.93 1.37 0.05 1.56 21.12 15.45 20.82 64.21 42.72 78.25 34.04 72.33 90.61 1.88 6.34 41.4 104.9 2412.4 712.3 533.4 12.4 5.4 233.0 37.5 2039.1 49.3 2330.3 4.5 11.2 3519.1 5213.3 20.96 35.92 39.11 23.52 10.42 0.40 0.12 2.15 22.07 39.10 4.04 35.97 0.37 0.32 50.73 55.06 139.0 162.2 2862.6 1270.5 2012.5 1998.6 2853.7 3883.6 3.9 391.2 23.6 710.4 34.7 15.5 2854.2 2779.2 70.38 55.55 46.41 41.96 39.31 63.91 65.83 35.89 2.30 7.50 1.94 10.97 2.89 0.44 41.15 29.35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08:38:51.293Z 来源:《赤子》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建成 [导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家之一,目前在粮食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粮食消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粮食消费;发展;需求1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基本构成 1.1消费现状。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粮食属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粮食价格高低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幅度很小。 1.2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种子用粮相对平稳。 2 我国粮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根据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将坚持粮食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13亿多人口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把目前人均粮食供给仅为世界发达国家1/2的水平逐步提高,这就给生产粮食的主要资源耕地和水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1)计划生育少生4个亿,减轻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需求和6亿亩以上耕地的人口压力,成绩显著。粗略估算,1970年以来,因实施计划生育因素,少生4亿人口。以人均消费粮食350~375kg计算,相当于减轻了1.4~1.5亿吨的粮食需求压力,约为中国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4;以目前的粮食平均单产3.5t/hm2计算,需要耕地4000万hm2(6亿亩)以上,超过现有耕地面积的1/3。应该说,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中国日趋严重的耕地、粮食与人口矛盾,减轻了耕地与粮食压力。 (2)30年来新增人口4个亿,约消耗新增粮食产量的1/3。尽管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1971~2003年中国人口仍由8.52亿增加到12.92亿,净增4.4亿;虽然中国粮食同期生产力翻了一番,由2.5亿吨的产粮水平增加到5亿吨,但粮增人增,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 400kg。结果是,新增粮食产量的34%用于新增人口消费,只有2/3可以用来提高食物消费水平、改善膳食营养结构。可以预见,21世纪初期的20~30年内,中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由人口总量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消费总量扩张势头难以遏制。 2.2饲料用粮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饲料用粮主要为玉米、稻谷、小麦、高粱及薯类等直接用作饲料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全部食物消费中,动物性食物消费所占比重增加。随着畜禽业和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食呈逐年递增趋势,饲料粮消费正成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需求方面。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要求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 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年均增长速度为 9.79%。同期饲料用粮增长速度远远超出粮食增长速度。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例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甚为重要。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饲料用粮增长已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 3 针对问题的对策 3.1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人口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资源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 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峰时期14.73亿人的粮食需求,但受18亿亩耕地资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来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问题。 3.2“藏粮于土”工程。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应成为中国人口中长期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2000年以来,世界谷物连续4年出现大额缺口,粮食储备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对未来20年世界谷物市场的预测均得出了需求大于供给和贸易量不增的结论。在全球粮食形势严峻、国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耕地人均量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即使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资源安全战略之下,90%以上的贡献仍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此,必须注意中国食物总量需求增加与农业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土”工程,近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严格“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在现有各类耕地保护区基础上,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适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级耕地保护区”,稳定我国耕地资源保有量,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国人粮食安全。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继续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1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一方面搞好土地复垦,继续土地整理,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1亿亩。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贸易及其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作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必将是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大发展。 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

产业,由于其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因而物流产业被看成是新的可以挖掘的利润源。尽管粮食物流业比其它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大宗特殊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费用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物流业中的特殊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才有助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总效率及总效益提高。 (二)选题内容与思路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体化管理,成本、效率、服务是其宗旨。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满意度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同样,今天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现代粮食物流。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117150628.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面临的新情况

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广大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尽管多种自然灾害并发,但是由于抗灾救灾措施得力,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充裕的粮食库存保持了粮食市场价格在国家可控格局下温和上升,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特点 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蔓延,党和国家断然采取非常措施,使我国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2009年我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工作,其中粮食工作尤其令人称道。回顾2009年的粮食生产和市场格局,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大 作为基础性产业,粮食生产投入大、收效低,单纯靠出售粮食的收入农民难以得到生产农产品的平均社会利润,甚至不能收回生产成本,再生产就不可能进行。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历史上看,要使粮食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靠国家大力支持。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2009年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公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 1.74元、1.66元、1.66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20元、0.22元、0.22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均比2008年提高13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6.9%、16.5%、15.9%。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在今年3月初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央预算草案中,农资综合补贴安排756亿元,增长 5.6%;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幅增加,安排130亿元,增长2.25倍;良种补贴范围安排154.8亿元,增长25.4%。据统计,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 (二)、抗灾救灾措施及时有力 2009年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2009年冬春季,我国小麦主产区遭受三十年、有的地方五十年来最严重干旱袭击。由于降水量持续偏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十二省市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最严重时,冬小麦受旱面积高达1.6亿亩。夏粮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左右,越冬小麦受到旱灾一些影响。但由于各地及时采取了抗旱措施,以及后期气候条件的变化,旱情得到缓解。 进入小麦收割期,我国主要麦区出现了持续强烈的连阴雨灾害天气。从5月22日至28日,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分布

(一)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1.稻谷 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为两大产区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

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本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除了在部队服役三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这次学习的过程中,从我所在村庄的粮食生产现状调查,再联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形成了以下的工作报告。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 1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2 、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分析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粮食产量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对我们认识目前的粮食价格及未来走势有重要帮助。 一、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回顾 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见图1:(注:此图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一文) 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改(1978年)以前都处于30000万吨以下,而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30000万吨关口。考虑到1977年以前的一些相关因素同1978年以后的相关因素没有可比性,我们将这两个时期分开说明。 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 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 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1978—2008年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