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原材料易得、经济、便于施工、耐久、环境友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工程材料。所谓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要求的目标使用期限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能保证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能力;通俗来讲,也就是建(构)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所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意义重大。

那么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作几点阐述;

一、混凝土抗渗性,指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混凝土阻碍液体向其内部流动的能力越好,混凝土的抗渗性越好。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水和其它有害化学液体流入其内部的数量、范围等有关,因此抗渗性能高的混凝土,其耐久性就高

二、混凝土冻融破坏,当结构处于冰点以下环境时,部分混凝土内空隙中的水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过冷的水发生迁移,形成各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气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气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就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就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气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与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空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有关。

三、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Ca(OH)2与空气中的CO2起化学反应,生成中性的碳酸盐CaCO3。未碳化的混凝土

呈碱性。碳化使混凝土的碳度降低,同时,增加混凝土孔隙溶液中氢离子数量,使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减弱。当碳化超过混凝土的保护层时,在水与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就会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钢筋开始生锈。钢筋锈蚀后,锈蚀产生的体积比原来膨胀,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锈蚀越严重,铁锈越多,膨胀力越大,最后导致混凝土开裂形成顺筋裂缝。裂缝的产生使水和CO2得以顺利的进入混凝土内,从而加速了碳化和钢筋的锈蚀。

四、钢筋的锈蚀,钢筋的锈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

根据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可以找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技术途径,目前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基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掺入高效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水泥在加水搅拌后,会产生一种絮凝状结构。在这些絮凝状结构中,包裹着许多拌和水,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为了保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的工作性,就必须在拌和时相应地增加用水量,这样就会促使水泥石结构中形成过多的孔隙。当加入减水剂的定向排列,使水泥质点表面均带有相同电荷。在电性斥力的作用下,不但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同时使水泥絮凝体内的游离水释放出

来,因而达到减水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时,消除毛细管孔隙的目标便可以实现,而掺入高效减水剂,完全可以将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

二、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水泥石中水化物稳定性的不足,是混凝土不能超耐久的另一主要因素。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活性矿物的目的,在于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的胶凝物质的组成。活性矿物掺料中含有大量活性Si02及活性Al203,它们能和波特兰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石灰及高碱性水化矽酸钙产生二次反映,生成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优的低碱性水化矽酸钙,从而达到改善水化胶凝物质的组成,消除游离石灰的目的,使水泥石结构更为致密,并阻断可能形成的渗透路。此外,还能改善集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结构和界面区性能。这些重要的作用,对增进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强度都有本质性的贡献。

三、消除混凝土自身的结构破坏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破坏以外,混凝土本身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也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的严重破坏,致使混凝土失效。例如,混凝土的化学收缩和干缩过大引起的开裂,水化性过热过高引起的温度裂缝,硫酸铝的延迟生成,以及混凝土的碱骨料反映等。因此,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减小或消除这些结构破坏因素。限制或消除从原材料引入的碱、S03、C1-等可以引起破坏结构和侵蚀钢筋物质的含量,加强施工控制环节,避免收缩及温度裂缝产生,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四、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尽管强度与耐久性是不同概念,但又密

切相关,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基于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都与水灰比这个因素直接相关。在混凝土能充分密实条件下,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因而各种耐久性指标也随之提高。在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除掺入高效减水剂外,还掺入了活性矿物材料,它们不但增加了混凝土的致密性,而且也降低或消除了游离氧化钙的含量。在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在排除内部破坏因素的条件下,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其抵抗环境侵蚀破坏的能力也越强。

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灰比,选用优质原材料,除水泥、水和骨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集料和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减少体积收缩,提高强度,提高耐久性。

总之,“工程质量、百年大计”,混凝土耐久性是影响工程使用寿命的主要问题,应针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抗渗性、冻融破坏、碳化以及钢筋锈蚀等等,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同时,应采用新技术、新成果,改进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应由正确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来保证,同时应注意对其在使用阶段实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才能保证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混凝土耐久性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结构使用过程中的正确维 修与例行检测。就本文而言,重在从施工过程控制的方面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即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作用等级进行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选配,并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特别是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湿度控制等。 1原材料选用 1.1水泥 采用品质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P.O42.5级的低碱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仅为粉煤灰或磨细矿碴),禁止使用其它品种水泥。品质应符合GB175-2007规定: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超过350m2/kg,碱含量不应超过0.60%,游离氧化钙含量不应超过1.5%,水泥熟料中C3A的含量不宜超过8%(强腐蚀环境下不应大于5%),C4AF 含量小于7%、C3S、C2S含量宜在40%~45%之间的水泥。 1.2粗骨料 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石灰岩、花岗岩、辉绿岩等球形、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碎石,压碎指标不大于10%,母岩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大于2,含泥量小于0.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5%,颗粒尽量接近等径状。粗骨料粒径宜为5~20mm,且分两级储存、运输、计量,5~10mm颗粒质量占(40±5)%,10~20mm 颗粒质量占(60±5)%。选用无碱活性粗骨料(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为0.10~0.20%的活性骨料时,由各种原材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超过3.0kg/m3)。 1.3细骨料

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 摘要: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新建和已建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是工程结构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对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处理;加固 1引言 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裂缝以及耐久性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应根据其不足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选用的加固方法有3大类:直接加固法、间接加固法、综合加固法。 2直接加固法 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工程中,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 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⑴ 该方法优点: ① 传统加固方法,技术成熟,便于操作; ② 质量好,可靠性强; ③ 提高构件抗力R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⑵ 该方法缺点: ① 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这样会造成整体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② 加大构件截面,其质量和刚度将发生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也随之改变,很有可能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频率中而产生共振现象。 ③ 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④ 对原有结构的外形以及房屋使用空间上有一定的影响。 2.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体等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干式、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刚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砖混结构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少,工期短,受力可靠,对建筑物外观和净空影响小;缺点是用钢量较大,加固维修费用较高。当采用化学灌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超过60℃;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必须采取可靠防护措施,以提高其耐久性。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原材料易得、经济、便于施工、耐久、环境友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工程材料。所谓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要求的目标使用期限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能保证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能力;通俗来讲,也就是建(构)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所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意义重大。 那么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作几点阐述; 一、混凝土抗渗性,指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混凝土阻碍液体向其内部流动的能力越好,混凝土的抗渗性越好。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水和其它有害化学液体流入其内部的数量、范围等有关,因此抗渗性能高的混凝土,其耐久性就高 二、混凝土冻融破坏,当结构处于冰点以下环境时,部分混凝土内空隙中的水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过冷的水发生迁移,形成各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气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气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就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就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气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与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空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有关。 三、混凝土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Ca(OH)2与空气中的CO2起化学反应,生成中性的碳酸盐CaCO3。未碳化的混凝土

呈碱性。碳化使混凝土的碳度降低,同时,增加混凝土孔隙溶液中氢离子数量,使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减弱。当碳化超过混凝土的保护层时,在水与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就会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钢筋开始生锈。钢筋锈蚀后,锈蚀产生的体积比原来膨胀,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锈蚀越严重,铁锈越多,膨胀力越大,最后导致混凝土开裂形成顺筋裂缝。裂缝的产生使水和CO2得以顺利的进入混凝土内,从而加速了碳化和钢筋的锈蚀。 四、钢筋的锈蚀,钢筋的锈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 根据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可以找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技术途径,目前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基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掺入高效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水泥在加水搅拌后,会产生一种絮凝状结构。在这些絮凝状结构中,包裹着许多拌和水,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为了保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的工作性,就必须在拌和时相应地增加用水量,这样就会促使水泥石结构中形成过多的孔隙。当加入减水剂的定向排列,使水泥质点表面均带有相同电荷。在电性斥力的作用下,不但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同时使水泥絮凝体内的游离水释放出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案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这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工程的混凝土因强度不足而造成不少质量问题。混凝土强度低下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结构构件承载力下降;二是抗渗、抗冻性能及耐久性下降。因此对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处理。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 1. 原材料质量问题 (1)水泥质量不良 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骨料(砂、石)质量不良 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针片状石子含量高影响混凝土强度。而石子具有粗糙的和多孔的表面,因与水泥结合较好,而对混凝土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尤其是抗弯和抗拉强度。最普通的一个现象是在水泥和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碎石混凝土比卵石混凝土的强度高10%左右。 4)骨料(尤其是砂)中有机杂质含量高:如骨料中含腐烂动植物等有机杂质(主要是鞣酸及其衍生物),对水泥水化产生不利影响,而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寿命要求一般为40~50年,有的要求上百年。而现实中,处于腐蚀环境中的混凝土远远达不到设计寿命要求,有的在15~20年就出现了钢筋锈蚀破坏,甚至不足五年就开始修复。此方面的花费是惊人的,已经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措施主要包括两大类:基本措施和补充措施。基本措施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仔细设计与施工,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本身的耐久性,在使用中保持低渗透性,以限制环境侵蚀介质渗透混凝土,从而预防钢筋锈蚀。 ①最大限度地改善混凝土本身性能,是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许多措施中最经济合理的。 (1)结构采用耐久性设计。 (2)提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质量。 (3)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②补充措施是指:环境侵蚀作用特别严重时,或设计、施工不当,单靠上述基本措施还不能保护混凝土结构必要的耐久性时,需要另外增加的其他防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采用耐腐蚀钢筋。 (2)对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 (3)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 (4)电化学保护

结构设计 1、结构选型和细部设计 频繁地干温交替会加剧钢筋锈蚀,所以在结构选型和细部设计时,应昼限制混凝土表面、接缝和密封处积水,加强排水,尽量减少受潮和溅湿的表面积。 由于环境侵蚀介质在构件棱角或突出部分可以同时从多方面侵入混凝土,而凹入部分易积存侵蚀介质、应力异常,因此从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角度出发,混凝土构件选型应力戒单薄、复杂和多棱角。预计腐蚀破坏严重的构件应便于检测、维护和更换。 2、控制裂缝 不可控制的裂缝包括混凝土塑性收缩、沉降或过载造成的裂缝,常为较宽的裂缝,应针对成因采取措施预防开裂,即使难以预料也应加以引导,使其发生于次要部位或便于处理的位置。 可控制裂缝是靠传统的结构设计知识,按结构几何尺寸与荷载可以合理预防和控制的裂缝。 七、提高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和长期工程实践调研显示,当前较为成熟的提高海洋钢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其技术途径是采用优质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和新型高效减水剂复合,配以与之相适应的水泥和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形成低水胶比,低缺陷,高密实、高耐久的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海工混凝土较高的抗

浅谈不增加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方法与措施

浅谈不增加水泥用量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方法与措施 混凝土做为建筑工程中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建筑工程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组织结构和构造状态。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泥石的强度和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强度。水泥石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标号与水灰比。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力,也同样与水泥标号和水灰比有关。由此可见,水泥的强度等级及用量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水泥用量过大,一方面会造成水化热过大而产生裂缝,另一方面也不经济。那么在不增加水泥的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混凝土强度?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基础。 混凝土中的主要材料为水泥、粗、细集料、水、外加剂和掺合料。各种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考虑不增加水泥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通过对原材料的控制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1)对水泥强度等级、水泥品种的选择:水泥强度等级的选用,不仅要使所配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而且和易性和耐久性也必须满足施工和规范的要求,提高混凝土强度但不增加水泥用量,应尽量考虑使用高强度等级的水泥,但应注意满足和易性的要求。水泥品种的选用时应注意各种水泥的特性对混凝土结构强度和使用条件是否有不利影响。

(2)细集料的质量控制:通常混凝土中的细集料为砂子,根据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应注意到,砂子过粗,容易使新拌混凝土产生泌水现象,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由此可知,当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为一定时,为了节省水泥而又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应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另外,砂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对重要工程使用的砂,还应采用化学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骨料的碱活性检验。 (3)粗骨料的质量控制:通常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为石子。使用人工碎石比使用天然卵石可以增加混凝土强度,除此以外,在使用中应注意石子的最大粒径、颗粒级配、强度与坚固性等指标。粗骨料颗粒级配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由于连续级配含有各种大小颗粒,互相搭配合理,拌制成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但由于石子总表面积比较大,所用水泥比较多。用间断级配来拌制混凝土,可以节约水泥,但和易性不好,容量产生泌水等离析现象。但对于低流动性和干硬性混凝土来说,如果采用强力振捣来施工时,则采用间断级配是较为适宜的。 (4)混凝土用水的控制:水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拌合用水不纯,可能产生多种有害作用。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必须使用合格的水来拌制混凝土,凡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均可用于拌制混凝土,地表水或地下水首次使用应进行适用性试验,合格才能使用,混凝土拌制用水应符合JGJ63-1989《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的规定。 混凝土中的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基础,在混凝土材料的选用上更应该确保质量,科学合理地选取,从而达到提高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合理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前提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 A.1 本附录给出的混凝土耐久性专项设计方法与原则是本规程高性能混凝土设计的补充与延伸,其目的是指导服役于超高浓度腐蚀环境、耦合侵蚀环境或超出现有标准规范规定范围的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使结构和构件在使用年限内达到所期望的性能要求。 A.2 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需明确结构和构件在指定服役环境下的性能劣化规律、耐久性极限状态以及设计使用年限。 A.3 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需要使用劣化模型,针对确定的极限状态和设计使用年限,确定与结构和构件性能劣化抗力直接相关的材料与结构参数,并且应充分考虑环境作用和性能劣化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设计参数具有一定保证率。 A.4 结构构件性能劣化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应按正常使用下的适用性极限状态考虑,且不应损害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可修复性要求。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可分为以下三种: 1)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 2)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 3)混凝土表面轻微损伤的极限状态。 A.5 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应为混凝土碳化发展到钢筋表面,或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并在钢筋表面积累的浓度达到临界浓度。重要、重大工程的混凝土结构主要构件以及使用期难以维护的混凝土构件,宜采用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对锈蚀敏感的预应力钢筋、冷加工钢筋或直径不大于6mm 的普通热轧钢筋作为受力主筋时,应以钢筋开始锈蚀作为极限状态。 A.6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应为钢筋锈蚀发展导致混凝土构件表面开始出现顺筋裂缝,或钢筋截面的径向锈蚀深度达到0.1mm。混凝土结构中的可维护构件,可采用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 A.7 混凝土表面轻微损伤的极限状态应为不影响结构外观、不明显损害构件的承载力和表层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 A.8 与耐久性极限状态相对应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具有规定的保证率,并应满足正常使用下适用性极限状态的可靠度要求。根据适用性极限状态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保证率宜为90%~95%,相应的失效概率宜为5%~10%。 A.9 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的劣化模型,其有效性应经过验证并应具有可靠的工程应用。环境作用和作用效应参数应依据工程环境条件取值,性能劣化的材料抗力参数应能通过可靠的试验方法确定,劣化模型应考虑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方法对劣化规律的影响。 A.10 海洋氯化物环境,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的过程,可采用Fick 第二定律的经验扩散模型。模型所选用的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扩散系数、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取值应有可靠的依据。其中,表面氯离子浓度和扩散系数应为其表观值,氯离子扩散系数、钢筋锈蚀的临界浓度等参数还应考虑混凝土的组成特性、混凝土构件使用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设计使用年限与保护层厚度,选择极限状态所对应的临界氯离子浓度和表面氯离子浓度,计算得出混凝土的氯离

如何提高混凝土强度

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摘要:混凝土的耐久性又包括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及抗碳化能力,而强度又和耐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耐久性强度 (一)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主要有: 1)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控制水灰比及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是保证混凝土密实度并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在一定范围内,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强度也越高,反之,水灰比越大,用水量越多,多余水分蒸发留下的毛隙孔越多,从而使强度降低。 2)改善粗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粒径不同的砂粒互相搭配的情况,级配良好的砂,空隙率较小,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而且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强度和耐久性。 3)合理选择水泥品种,但是水泥的品种有很多,所以对水泥的选择又必须慎重,水泥石一旦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被破坏,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唯一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因此,工程中选择水泥强度的同时,需考虑其工程性能,有时,其工程性能比强度更重要。 4)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尽管强度与耐久性是不同概念,但又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基于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都与水灰比这个因素直接相关。在混凝土能充分密实条件下,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因而各种耐久性指标也随之提高。在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除掺入高效减水剂外,还掺入了活性矿物材料,它们不但增加了混凝土的致密性,而且也降低或消除了游离氧化钙的含量。在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在排除内部破坏因素的条件下,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其抵抗环境侵蚀破坏的能力也越强。 5)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水泥石中水化物稳定性的不足,是混凝土不能超耐久的另一主要因素。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活性矿物的目的,在于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的胶凝物质的组成。活性矿物掺料中含有大量活性Si02及活性Al203,它们能和波特兰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石灰及高碱性水化矽酸钙产生二次反映,生成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优的低碱性水化矽酸钙,从而达到改善水化胶凝物质的组成,消除游离石灰的目的,使水泥石结构更为致密,并阻断可能形成的渗透路。此外,还能改善集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结构和界面区性能。这些重要的作用,对增进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强度都有本质性的贡献。 6)掺入高效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水泥在加水搅拌后,会产生一种絮凝状结构。在这些絮凝状结构中,包裹着许多拌和水,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为了保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的工作性,就必须在拌和时相应地增加用水量,这样就会促使水泥石结构中形成过多的孔隙。当加入减水剂的定向排列,使水泥质点表面均带有相同电荷。在电性斥力的作用下,不但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同时使水泥絮凝体内的游离水释放出来,因而达到减水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时,消除毛细管孔隙的目标便可以实现,而掺入高效减水剂,完全可以将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前言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混凝土耐久性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结构使用过程中的正确维修与例行检测。就本文而言,重在从施工过程控制的方面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即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作用等级进行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选配,并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特别是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湿度控制等。 1 原材料选用 水泥 采用品质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级的低碱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仅为粉煤灰或磨细矿碴),禁止使用其它品种水泥。品质应符合GB175-2007规定: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超过350m2/kg,碱含量不应超过%,游离氧化钙含量不应超过%,水泥熟料中C3A 的含量不宜超过8%(强腐蚀环境下不应大于5%),C4AF含量小于7%、C3S、C2S含量宜在40%~45%之间的水泥。 粗骨料 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石灰岩、花岗岩、辉绿岩等球形、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碎石,压碎指标不大于10%,母岩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大于2,含泥量小于%,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5%,颗粒尽量接近等径状。粗骨料粒径宜为5~20mm,且分两级储存、运输、计量,5~10mm颗粒质量占(40±5)%,10~20mm颗粒质量占(60±5)%。选用无碱活性粗骨料(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为~%的活性骨料时,由各种原材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超过3.0kg/m3)。 细骨料 细骨料应选择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的天然中粗砂(不宜使用机制砂和山砂,严禁使用海砂),细度模数~。严格控制云母和泥土的含量,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泥块含量应不大于%,选用无碱活性细骨料(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为~%的活性骨料时,由各种原材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超过3.0kg/m3)。 矿物掺合料 适当掺用优质Ⅰ级粉煤灰、磨细矿渣、微硅粉等矿物掺合料或复合矿物掺合料,Ⅰ级粉

耐久性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耐久性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搅拌工序、运输工序、浇筑工序、振捣工序、养护工序。 耐久混凝土施工前,事先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耐久混凝土关键工序过程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记录人员。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定期或随时(雨天)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二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增加测定次数,并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搅拌耐久混凝土时,先向搅拌机中投入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和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并将其搅拌成砂浆,再向搅拌机投入外加剂,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均匀为止。上述每一投料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原材料的投放顺序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严格执行,不无故更改,未经批准不得任意延长和缩短搅拌时间。 耐久混凝土运输设备能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其运输能力与搅拌设备的搅拌能力配合适宜。确保运输设备不漏浆和不渗水。在运输混凝土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做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泵送施工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调度工作,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浇筑前,仔细检查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保护层垫块的尺寸保证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工字形或锥形)有利于钢筋的定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视气温而调整,一般不超过25℃。对于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在300mm以上的结构,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负温气候条件下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12℃。控制新浇混凝土

与邻接的己硬化混凝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大于20℃。 预应力混凝土梁体采用快速、稳定、连续、可靠的浇筑方式一次浇筑成型。 采用插入式高频振捣器时,采用垂直点振方式振捣。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一般不超过30s,避免过振。振捣按规定的工艺设计路线和方式进行,防止随意加密振点和漏振及任意延长同一振点的振捣时间。 混凝土振捣完毕后,立即对暴露面混凝土进行覆盖,并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对采用带模养护的混凝土结构,保证模板按接缝处混凝土不失水干燥。新浇立面混凝土振捣24~48h后且强度发展至对结构安全性无不利影响时,可略微松开模板,并浇水养护7d以上。对于具有大面积暴露面的结构,振捣结束后,立即将暴露面混凝土抹平,再用土工布、草帘等覆盖后,及时采取洒水喷雾等保湿措施养护14d以上,以减少混凝土的暴露时间,防止表面水分过分蒸发。混凝土拆模后,迅速采用土工布、草帘等将暴露面混凝土进行覆盖,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混凝土表面保持潮湿状态,然后再用塑料布将土工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裹完好,进一步对混凝土进行养护28d以上。保护覆盖物完好无损,且彼此搭接完好,其内表面具有凝结水珠。混凝土养护期间,选择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规范的要求。

混凝土耐久性评定的方法和处理

混凝土耐久性评定的方法和处理 【摘要】耐久性是混凝土检验评定的重要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抗冻性,抗渗性和大气稳定性方面,本文提出检验评定方面问题及具体方法。 【关键词】耐久性验评;抗冻等级;渗透性;氯离子评价 砼耐久性检验评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建筑砼结构的全部检验和评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抗冻性、抗渗性和大气稳定性方面,提出检验评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1 砼抗冻等级确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砼抗冻等级是衡量砼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国家修订的标准中规定砼抗冻等级的试验方法,无论是快冻法还是慢冻法,都会使砼试块在冷冻前后完全处于水中浸泡和融化并吸收水分。其中存在的缺陷是:试块吸收水分后的含水率多少完全取决于砼试块在水中的吸水性,与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实际含水率无关联性。另一个是试块完全浸在水中后,其含水率高低同时受水压力和毛细孔压力的双重影响;而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且同时临近水面的砼(水位变化处),其实际含水率同时受毛细孔压力和毛细孔凝结现象(吸湿)的双重影响,两者之间也无好的相关性。 如果根据这种抗冻试验方法确定的抗冻等级,也只能反应在规定饱和水状态下砼的抗冻性,并不能完全反应砼在自然环境中的真实抗冻性。其结果是在水中吸水性低的砼冻融循环次数多,抗冻等级则高。但砼在自然环境中的吸湿性及砼孔隙体积的吸湿性却都可能

大,砼的含湿率特别是相对于砼孔隙体积的含湿率反而更高,导致砼的实际抗冻性并不一定好,甚至比抗冻等级低的砼还要差。即使是处于自然环境中临近水面的砼,由于其含水率的高低与完全浸于水中的砼含水率不同,实际抗冻性与设计标准规定的抗冻试验结果也会不同。 2 对砼抗冻等级确定方法的处理 建筑砼的大部分结构处于自然环境中,实际含水率主要取决于砼在大气环境的吸湿性。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且同时临近水面的砼含水率,既取决于砼的吸湿性,又取决于砼在毛细孔压力作用下的吸水性。对此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和评价砼工程的真实抗冻性,要求做到:2.1对于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砼结构件,要重点考虑砼结构在大气环境的抗冻性。抗冻融试验方法应将水融法改为气融法。具体的试验方法可以将砼试块放在蒸气养护室或蒸气养护箱内进 行吸湿和融化,然后再放入冰箱中冷冻。砼抗冻等级的确定也应按气融法为依据,才能够较好的反映多数砼结构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抗冻性。 2.2对于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且同时临近水面的砼工程,要同时考虑砼的吸湿性和砼在毛细孔压力作用下的吸水性对砼抗冻 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气融法冻融试验的过程中,融化时将试块的底西面与水面保持接触,使试块同时受毛细孔吸水性和吸湿性的双重影响,然后再进行冷冻试验。 3 砼水压渗透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摘要: 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新建和已建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 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是工程结构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对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 处理;加固 1引言 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裂缝以及耐久性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应根据其不足的程度,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选用的加固方法有3 大类: 直接加固法、间接加固法、综合加固法。 2直接加固法 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 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 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工程中, 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 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 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 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 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⑴ 该方法优点: ①传统加固方法, 技术成熟, 便于操作; ②质量好, 可靠性强; ③提高构件抗力R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⑵ 该方法缺点: ①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 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 这样会造 成整体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②加大构件截面, 其质量和刚度将发生变化, 结构的固有频率也随之改变, 很有可能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频率中而产生共振现象。 ③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 养护时间长, 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④对原有结构的外形以及房屋使用空间上有一定的影响。 2.2外包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体等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 (分干式、 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 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刚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砖混结构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杆和腹杆 的加固。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 现场工作量少, 工期短, 受力可靠,对建筑物外观和净空影响小;缺点是用钢量较大,加固维修费用较高。 当采用化学灌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超过60C ;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 必须采取可靠防护措施, 以提高其耐久性。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在土建工程中,商品混凝土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近百年来,商品混凝土强度不断的提高成为它主要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使用50MPa以上的高强商品混凝土。有些远见卓识的专家考虑到某些工程的需要, 在提出高强度的同时,也提出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尤其是近5年,在很多重要工程中都成功地采用高性能商品混凝土。 高性能商品混凝土具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尽管同业对高性能商品混凝土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彼此均认为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基本特征是按耐久性进行设计, 保证拌和物易于浇筑和密实成型,不发生或尽量少发生由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硬化后有足够的强度,内部孔隙结构合理而有低渗透性和高抗化学侵蚀。 基于上述特点,高性能商品混凝土成为我国近期商品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核心是保证耐久性。耐久性对工程量浩大的商品混凝土工程来说意义非常重要,若耐久性不足,将会产生极严重的后果,甚至对未来社会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商品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总价值约为6万亿美元,每年所需维修费或重建费约为3千亿美元。美国50万座公路桥梁中20万座已有损坏,平均每年有150-200座桥梁部分或完全坍塌,寿命不足20年;美国共建有商品混凝土水坝3000座,平均寿命30年,其中32%的水坝年久失修;而对二战前后兴建的商品混凝土工程,在使用30-50年后进行加固维修所投入的费用,约占建设总投资的40%-50%以上。回看中国,我国50年代所建设的商品混凝土工程已使用40余年。如果平均寿命按30-50年计,那么在今后的10-30年间,为了维修这些建国以来所建的基础设施,耗资必将是极其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的分析及确保强度的主要措施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的分析及确保强度的主要措施 摘要:混凝土的强度是最重要的一项指性能指标,它作为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也常用来作 为一般评定混凝土质量的指标。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因素;确保措施 Abstract: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s to the performance index, it for the structure the design of the main parameters, are also used to as a general assessment of the concrete quality indicators. Key words: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Factors; Ensure tha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的强度有抗压、抗拉、抗弯及抗剪等,其中以抗压强度为最大,故混凝土主要用于承受压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最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它常作为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也常来作为一般评定混凝土质量的指标。目前我国以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的强度特征值。(根据标准实验方法,标准试件,标准养护条件,标准龄期测定其抗压强度来确定) 混凝土是多项的,非匀质的混合材料。普通混凝土由水、水泥、砂子(细骨料)、石子(粗骨料)、外加剂及掺和料,按适当比例,经搅拌振捣而成。其组成基本原理是:水泥(交结材料)加水形成水泥浆,填充骨料空隙,并包裹骨料表面。水泥浆未凝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便于施工,水泥浆凝结后,将其松散骨料粘结成为一坚实人工石材。实践证明:在一般生产工艺条件下,普通混凝土只要在完 全密实状态时其强度与水灰比为线性关系W/C=α a ·α b /(f cu·o +α a ·α b· ·f ce )强 度关系式。从这个经验公式中得知,普通混凝土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水泥砂浆(强度)的高低;水灰比的大小;密实度优劣等,这三个因素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一的,它依赖于下列条件:即原材料质量的好坏;配合比计算是否合理;搅拌、

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 1 引言 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裂缝以及耐久性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应根据其不足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选用的加固方法有3大类,直接加固法、间 接加固法、综合加固法。 2 直接加固法 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工程中,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 下几种, 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件和 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1)该方法优点, ①传统加固方法,技术成熟,便于操作; ②质量好,可靠性强; ③提高构件抗力R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2)该方法缺点, ①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这样会造成整体 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②加大构件截面,其质量和刚度将发生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也随之改变,很有可能 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频率中而产生共振现象。 ③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④对原有结构的外形以及房屋使用空间上有一定的影响。 2.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体等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干式、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刚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砖混结构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少,工期短,受力可靠,对建筑物外观和净空影响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混凝土耐久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包括:混凝土抗渗试验等项目。 1应用范围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测定硬化后混凝土的抗渗标号。 2编制依据和采用标准 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3检测人员 主检人:周密 4 设备仪器 (1)混凝土抗渗仪 型号:H S/40 量程:4M Pa/c m2 5 抗渗性能检测方法 5.1试样 抗渗试样以6个为1组,规格为顶面直径175m m,底面直径185 m m,高度150 m m的圆台体,一般养护到28天龄期进行试验。 5.2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5.2.1试件养护至试验前1d取出,将表面晾干,然后在其侧面涂一层熔化的密封材料,随即在螺旋或其它加压装置上,将试件压入经烘箱预热过的试件套中,稍冷却后,即可解除压力、连同试件套装在抗渗仪上进行试验。 5.2.2试验从水压为0.1M P a开始。以后每隔8h增加水压0.1M Pa,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试件端面的渗水情况。 5.2.3当六个试件中有三个试件端面呈有渗水现象时,即可停止试验,记下当时的水压。 5.2.4在试验过程中,如发现水从试件周边渗出,则应停止试验,重新密封。 5.3 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以每组6个试件中4个试件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计算: S=10H-1 式中:H—3个试件渗水时的水压力。 6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办法

6.1检测过程中,若发生停电,应在设备使用记录中及时记录,对正在检测的试样妥善保管,供电正常后,及时检测。 6.2检测过程中,若发生设备故障,应在设备使用记录中及时记录,通知仪器设备检修人员进行检修,设备修复后,及时检测。 7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 7.1样品品种、编号、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设计等级、成型日期、破型日期。 7.2授权试验、审核、批准签字人签名。 7.3若为有见证抽样、监督抽样,应加盖相应的印章。 7.4试验结果。

混凝土强度评定计算方法

混凝土强度评定计算方法 2009年05月25日星期一 21:46 混凝土强度评定计算方法mfcu: 同一验收批强度平均值 fcu,k:设计要求强度值 fcu,min: 同一验收批强度最小值 1、非统计法:mfcu≥1.15fuc,k fcu,min≥0.95 fcu,k 2、统计方法: mfcu-λ 1 Sfcu≥0.9 fcu,k fcu,min≥λ 2 fcu,k Sfcu=每组试验值的方差 (N=10-14: λ 1=1.7 λ 2 =0.9) (N=15-25: λ 1=1.65 λ 2 =0.85) (N=25组以上: λ 1=1.6 λ 2 =0.85)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统一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方法,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混凝土强度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强度的检验评定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1.0.3条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注:对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设计的工程,使用本标准进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时,应按本标准附录一的规定,将设计采用的混凝土标号换算为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时的配制强度也应按同样原则进行换算。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2.0.1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m㎡计)表示. 第2.0.2条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过5%。 第2.0.3条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对施工现场的现浇混凝土,应按单位工程的验收项目划分验收批,每个验收项目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确定。 第2.0.4条预拌混凝土厂、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和采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对零星生产的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或现场搅拌的批量不大的混凝土,可按本标准规定的非统计方法评定。 第2.0.5条为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评定的要求,应根据原材料、混凝土生产工艺及生产质量水平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可按照本标准附录二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 第2.0.6条预拌混凝土厂、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和采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控制混凝土质量。可按本标准附录三的规定,确定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水平。 第三章混凝土的取样,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试验 第3.0.1条混凝土试样应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100盘,但不超过100 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次数不得少于一次; 二、每一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其取样次数不得少于一次。 注:预拌混凝土应在预拌混凝土厂内按上述规定取样。混凝土运到施工现场后,尚应按本条的规定抽样检验。 第3.0.2条每组三个试件应在同一盘混凝土中取样制作。其强度代表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取三个试件强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二、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三、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该组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这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工程的混凝土因强度不足而造成不少质量问题。 混凝土强度低下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结构构件承载力下降; 二是抗渗、抗冻性能及耐久性下降。 因此对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处理。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 1. 原材料质量问题 (1)水泥质量不良

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 骨料(砂、石)质量不良 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