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_ 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_ 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_ 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_ 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2)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3)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贸易形态与贸易利益p30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

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

一、基本假设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充分就业

分析:1)由于资本特定不变,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进而劳动报酬,与劳动投入量成反比。2)劳动边际生产价值线反映了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劳动需求曲线。3)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取决于商品价格。4)在E点,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达到均衡。5)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假设Px上升至PX′,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至VMPLX′。

X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Y部门,劳动由Y向X部门转移

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X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而Y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上升。

X部门的劳动报酬回落,Y部门的劳动报酬回升。

新的均衡点E′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核心细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有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1)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结论: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1、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2、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心的重复需要的商品变不断的出现,贸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的出现。

4、适用性:

5、(1)初级产品的贸易是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

(2)工业品贸易应主要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6、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发达与发展中之间);重叠需求理论使用解释发生在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1、含义: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两种表现形式:

(1)内在: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2)对厂商外在,对行业内在: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3、规模收益

(1)含义: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2)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关系: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1、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a)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b) Y部门规模收益不变;

c)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

d)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e) 两个国家完全相同

f) 在封闭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

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使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在均衡点E,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

相对价格高于社会机会成本;

外部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扭曲,X部门的产出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社会福利水平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由于两国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社会福利水平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的均衡:

此时,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稳定,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上图直线TT’的中点C,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

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

(3)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1、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1)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2)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认为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3)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4)每个厂商都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

(5)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

(6)市场可自由进入,当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2、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1)基本假设:

a) 同一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都相同;

b)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等同;

c) 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固定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2)

书p89

3、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但我们不能确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的积极效应:

(1)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2)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

(1)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2)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

4、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除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基本假设:

(1)两个部门——X与Y,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为完全竞争结构。

(2)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的均衡:

A国消费者从B国购买Y产品;

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

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

由于整个贸易最终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越显著。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关税

1、关税的种类

(1)课税种类分: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2)无差别关税和差别关税(特惠关税、普通关税、和普通优惠关税)→进口关税

(3)征收方法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

征收关税会影响资源配置,即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引起各种经济活动和一国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2、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p98~100

(1)价格效应

(2)生产效应

(3)消费效应

(4)税收效应

(5)贸易条件

(6)净福利效应

关税的效应:一般均衡分析

(1)小国分析:征税后,国内价格上升,世界价格不变。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

①国际贸易仍按Pw进行;②国内消费者按Pt来决定其消费选择。

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3、有效保护率与关税结构

(1)有效保护: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所以保护

的程度须以国内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来衡量

(2)有效保护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得变动率

公式:ERP=(V’j — Vj)/Vj *100% V:附加值

第二节配额

1、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

(1)含义: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

限制。

(2)种类: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3)实施原因:

a) 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而配额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b) 配额比关税更加严厉

c) 对于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来说,配额要比关税更瘦欢迎

2、配额的效应

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均为Pw;

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国内价格上涨为Pq。

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利效应=-(b+c+d);

b、d分别为生产扭曲、消费扭曲,b+d为配额净损失,

c为配额收益或配额租金,是一种垄断利润,去向视政府配额分配方式而定。

现实中,分配进口配额常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

进口许可证分配方法:

1.竞争性拍卖。

2.固定的受惠。

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公开拍卖可能是最好的进口配额分配方法。

第三节出口补贴

1、出口补贴的效应

单位出口品补贴金额s;

本国出口商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由Q2扩大到Q4。

销往国内产品不享受政府补贴,国内销售价格由Pw涨至Ps,国内消费减少至Q3;国外销售价格由Pw降至P'w;

Ps-P'w=s。

出口补贴有利于本国出口商和国外消费者;但损害了国内消费者利益。

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

=(a+b+c)-(a+b)-(b+c+d+e)=-(b+d+e)<0,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第一节最佳关税论

1、含义:指使本国富丽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2、确定最佳关税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3、进口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对应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该税率即为最佳关税

4、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p114 图8-2

第二节幼稚产业论

1、幼稚产业含义: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2、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1)穆勒标准

强调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即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本国面对一条更为陡峭的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

(2)巴斯塔布尔标准

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将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

(3)坎普标准

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的关系。

在内部规模经济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尔标准,政府的保护也不见得是必要的。如果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能够抵消现在的损失,即便没有保护,厂商或投资者也会继续生产或投资。

而外部规模经济存在时,情况有所不同:即使该产业不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但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仍有保护的必要。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有其合理之处;

(2)国际贸易顺差可从净出口和国内私人投资两方面增加有效需求:

(3)但这种贸易收支顺差不可以无限量增加,因为随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商品价格会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本国利息率过低会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减少。

(4)政府干预、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以扩大有效需求的手段。

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

(2)结论:

a)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反映了西方经济由单纯重视企业的经济运行向重视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方向的转变。

b) 不仅强调政府干预国内经济的重要性,还提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观点,主张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配合国内宏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共同市场

4、经济联盟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A)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关税收入丧失

=(a+b+c+d)-a-(c+e)=(b+d)-e。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原因是进口来源由低成本的C国转向高成本的成员国B国。

对B国的影响:B国出口增加,生产扩张,对B国有利;

对C国的影响:因贸易转移,C国对A国出口降至零,C国福利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B)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

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越明显。

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组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越大,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越小;

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越小。

(3)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组成关税同盟前,B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关税,征税后的价格Pt ,

A国出口fg,B国进口ab,

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B国对A国进口免税,而对C国进口仍征收关税,故B国市场上A国商品价格低于C国,B转而只从A国进口。

A、B两国间关税撤除之初,B国对进口的需求大于A国的出口供给(对应于Pw),A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扩大。

当价格升至Pu ,A、B两国间贸易达到平衡,A国出口hi=B国进口de。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含义: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a) 理论依据:

i.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ii. 二元经济

1.特点:

A、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B、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的高于其他部门

C、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D、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E、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b)实施阶段

阶段一: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

阶段二: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

c)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国内市场比较大

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

存在“二元经济”

d)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外汇管制;

本币汇率高估

e)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效果

成效:实施国家的轻纺、钢铁和化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或准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局限性:

对国内产业的高保护导致国内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保护代价越来越高;

加重外汇短缺,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

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倾向,不利于借助外部的资源和技术发展自身的经济。

核心问题: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通过人为的干预将资源转向自己比较劣势的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不但不会加快,反而会减缓。

(2)出口导向战略

含义: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a)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原理,注重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

b) 积极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

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刺激消费,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c) 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内部市场相对较小;

劳动力比较便宜;

自然资源比较稀缺

d) 配合出口导向战略实施政策措施

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出口补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

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

放松外汇管制

e)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效果

从总的情况看,成功实现了国内经济发展。如“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局限性: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可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

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恶性竞争。

第十一章国际要素流动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

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行为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度,分为: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间接投资,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

本章的讨论对象是间接投资。

1、资本流动纯理论

研究方法:把国际投资看作是一种国际交换,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可用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模型假定

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

生产一种商品X;?

他们在两个时期(今年或明年)中选择生产和消费“现在商品”或“将来商品” ;?

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

甲、乙无交换条件下,各自在A、B点达到效用最大化均衡。

A、B两点的斜率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常用“利率”表示。

A点斜率大于B ,甲乙两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甲面临的以将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高于乙,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即,甲每放弃一单位现在商品,可享有较多的将来商品;

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

存在的“贸易”机会:甲“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

(2)储蓄与投资p165

2、资本流动的效果

(1)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

MN与mn分别是投资国与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线,或资本需求曲线。

无资本流动时,投资国用O1Q量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生产O2mUQ单位产量。

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QT<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QU,

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直到两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相等(P点,SP=O1E=O2e),资本流动停止;

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

v 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产量O1MPS;受资国产量O2mPS;

v 两国总产量比资本流动前增加了PUT。

v 投资国的国内产量虽减少,但其国民收入的增加SPWQ大于其产值损失SPTQ;

v 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PWU。

v 投资国和受资国分享世界总产量增加带来的净福利增量。

共有SQ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

资本流动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v 随资本流动,投资国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受资国的劳动边际产出上升,与各自资本边际产出的变化方向相反。

v 尽管投资国的资本收益增加会增加其国民收入,但这部分资本收益是汇回国内还是用于国外追加投资,对本国福利水平的影响不同。

第二节国际劳动力流动

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流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

1、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甲国工资水平高于乙国,乙国劳动力流向甲国。

甲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价格降至Fm;甲国原有劳动力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供求差别M1M2由移入的劳动力补充;

乙国市场上,劳动力移出使劳动力供给曲线从S′移到S〞,劳动力的国内供应量减少到M1′;

在新价格Fm′下,如果没有劳动力移出,乙国国内劳动力的供应量可由原来的M0′增加到M2′,但国内只需要M1′,供求差别M1′M2′移居甲国。

M1M2 = M1′M2′

2、劳动力移动的损失和利益

这里不按移民从甲国实际所得工资计算,而是按移出国现有工资水平计算其利得,原因是移民的移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要付出代价,使其实际所得低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工资所得;所以(d+e)包括两部分:一是移出的工人M1′M0′按新的工资水平Fm′得到的收入增加;二是新增劳动力供给M0′M2′获得的生产者剩余。

在乙国:劳动力需求方受损,供给方获利,净利益e;

在甲国:劳动力原供应方──甲国本土工人受损,雇主获利,净利益b。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现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获得工资收益上的几个特点:

移民在某一移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工资水平要高于移民比较稀少的地区;?

移民时间比较长者工资水平高于较短者;?

移民受教育程度高的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工资水平要高;?

白种人移民比其他肤色移民收入水平高;?

一般而言,移民的工资水平低于原居民的工资水平,即比较而言,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移民的第二代人比第一代的工资水平要高。?

因此在移入国家,移民的工资水平远不是完全统一的

3、小结

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功能相同,最终都有利于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标准。

在定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

流动性最强的要素是资本。本章讨论的资本流动限于间接投资,其基本运行机制可以从边际生产力的差异进行解释,这与商品流动的发生机制一致,只不过它更直接。除了由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报酬差异外,分散风险的考虑也是理解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

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纯经济意义上讲,它与资本的流动在改变要素边际生产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会更直接地影响到收入分配,并与众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答:重要性: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 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 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 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 答:1自由贸易区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 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②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③成员国较自由贸易区权利让渡更多,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3共同市场 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同盟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

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 一、概念题 1.以邻为壑的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 答: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即当一个国家采取某种政策或行动的时候,事实上其得到的好处来自于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一个国家所得到的,最终会是另一个国家所失去的。从货币角度来说,本国货币扩张会引起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从而增加产出与就业,但是本国增加净出口对应着国外贸易余额的恶化。本国货币贬值使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上,国外的产出与就业会因此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由贬值引起的贸易余额的变动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输出失业,或以损害其他国家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本国福利的提高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政策很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和贸易战的爆发,最终损害各方的利益。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鼓励国内特定产品的出口和限制国外特定产品的进口,来保持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虽然使本国受益,但使外国受到了损失,本国也面临着受到外国报复的问题。反之,如果外国的净出口增加,相当于本国消费者购买了很多外国的商品。这样,对本国该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下降就是对本国的该产业的一个冲击。这种冲击会阻碍对其进行的投资和经营,从而使得这个产业的状况变坏,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总之,以邻为壑的政策将引发贸易战从而使得各方均受到损害。 2.外部性(externalities) 答: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某个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

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引起他人成本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减少。外部性意味着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负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某个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因而一部分成本由他人或整个社会承担了;正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某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收益,即他人或者整个社会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一部分收益。 3.布兰德-斯潘塞分析(Brander-Spencer analysis) 答:“布兰德-斯潘塞分析”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对国内企业实行补贴政策,将国外企业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从而增加国内企业利润的分析方法,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斯潘塞和布兰德首先提出。具体分析方法如下:假定国内外各有一家条件完全相同的企业打算生产某种产品并供应整个市场。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则生产的一家获取10单位的利润(不生产的一家利润为0);如果两家都生产,那么过度竞争将导致它们的利润均为-2单位;如果两家都不生产,则利润均为0。如果政府不参与其中,那么谁领先一步就意味着谁将生产。如果已知对方开始生产,那么本国企业就不会生产(不生产的利润为0,生产的利润为-2单位)。如果政府参与其中,承诺如果本国企业从事生产将给予5单位的补贴,那么就整个地改变了竞争状况。这时不论外国企业是否生产,本国企业都会选择生产。已知本国企业必然生产,则外国企业必然不会选择生产。其最终结果是:外国企业退出了竞争,本国企业获得15单位的利润。从总体上看,本国净增10单位的利润,从而使国民福利增加。因此,政府补贴能够大大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本国企业的利润,并将外国企业可能获得的利益转移至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均衡点为A,乙国均 衡点为A’,国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 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均衡点由A移 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 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 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 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 品,国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 为乙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 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1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相对价格是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这是因为: 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成本(或社会成本)的,也就是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2.仿效(教材中)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在图1-1(a)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X商品的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P Y/P X。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如下: 首先,推导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NS Y。任意选取Y商品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这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Y商品的产出分别为:S1、S2、S3。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根据图1-1(a),在图1-1(b)中画出对应于各

个相对价格的Y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得出一条曲线NS Y,即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Y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国民需求曲线ND Y,如图1-2所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理由如下: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只能在两者间分配,两种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是唯一的世界市场价格。当其中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得以确定,其供给与需求

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一国相对另一国某种商品生产效率更高即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其中优势(或劣势)相对较大(小)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 3.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 4.资本密集型商品: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5.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同H-O理论的结论是否一致。他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而,他发现验证结果与H-O理论发生矛盾,从而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7.规模经济: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9.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出口扩张。 10.自愿出口限制:这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 11.幼稚产业: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13.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15.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6.跨国公司:一般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NO.1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核心:金银财富论 贸易保护主义 零和博弈 二、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 (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 (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 (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他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比较利益理论表明,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惧怕对外开放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第12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为什么说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它对交易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1)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原因 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很多都是无形资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核心资产对交易方式产生的影响 某些核心资产的“公共物品”特点使得转移这种技术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申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内部化贸易这一贸易方式从而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 2.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讨论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发展中东道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促进外资的流入

①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讲,贸易壁垒或者营销成本的增加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②东道国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的总成本以及用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都比较低,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③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预期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外资的流入。 (2)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通过增加进口利用外资,要注意引进的产品要以国内生产或消费所必需为重要考虑。引进相关产品时要注意配套技术的同时引进,合理利用外汇,避免重复引进。 ②通过吸引直接投资利用外资,要积极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杜绝地方以牺牲土地、环境和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引外资的做法。同时,纠正许多地方对外资“重引进、轻管理”的倾向,严格监督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生产和经营。 ③通过外国公司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利用外资,是企业海外扩张的最后一种方式。从大跨国公司以许可证方式购入最先进产品,一般比较困难且代价高昂,因此,要注意通过其他辅助方式,积极进行商务谈判,尽量达到双赢的效果。 3.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决策过程会产生哪些影响?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一原理加以说明? 答:(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市场交易中的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相等的。 (2)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决策过程产生的影响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_ 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生产技术差异; 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3.需求方面的差异; 4.规模收益递增; 5.不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均衡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 贸易结构:出口绝对(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绝对(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比较: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比较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 判断标准: 1)生产成本法:若有 2)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 2)相对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H-O理论 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7、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国际经济学重点1~11章

国际经济学重点1~11章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评价:为不同国家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 1、国际经济学 2、绝对利益 3、比较利益 4、马歇尔-勒纳条件 5、贸易乘数 6、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 8、流动借贷 9、固定借贷10、国际收支11、边际进口 倾向12、外汇倾销13、幼稚产业14、外汇汇率15、开放经济16、封闭经济17、关税壁垒18、非关税壁垒19、NAFTA 20、SDR S 21、官方储备22、浮动汇率23、联系汇率24、国际分工25、升水与贴水26、现值债务率27、偿债率28、广义国际收支29、贸易条件30、国际投资头寸 二、简答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2、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3、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机制。 4、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公式。 5、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 模型条件下)。 6、简述“荷兰病”的主要内容及引起的原因。 7、试推导远期升水(贴水)公式/ 8、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9、试分析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产生及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10、设某市场上及其汇率为1美元等于2比索,该市场美元一年期利率为15%,比 索为10%,试求一年期远期汇率为多少? 11、试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 12、试说明国际上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 13、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14、试用图形解释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15、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 三、论述题 1、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2、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3、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4、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5、试述弹性法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6、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7、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8、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 10、试画出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均衡条件的图形并予以分析。 11、试述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及调整。 12、试述国际经济非均衡的传导机制及其政策意义。 13、试述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内容。 14、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15、WTO的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财政学部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一、名词 1、公共物品 2、社会公共需要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和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整理]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

[整理]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 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 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 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 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 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 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因为大国是国际价格制定者,小国是价格接受者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根据上题结论,知道,小国消费者可以从大国购买相对便宜 的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较高相对价格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 改善福利。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略。因为机会成本递增。? 第二章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1)根据表1知道,A、B两国X、Y劳动生产率,可知X相对价格A国低于B 国,A国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有比较优势 (2)A国在Y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X具有比较优势

最新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选择题 1. 机会成本() 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2·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会() A.保持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3.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下移动,那么随着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则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将会( ) A.保持不变 B·增加 C.下降 D. 无法确定 4·在开放的条件下,贸易后一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A.相切 B.相交 C.不确定 D.不相切 二、辨析题

1.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了单个厂商的均衡。 √。对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而这就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来决定的。 2.贸易条件为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 ×。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即一定量的出口商品所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三、简答题 1. 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2.发生在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3·两部门模型下,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原因? 答案 1·答:贸易条件说明一国一定量的出口能够换回多少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所以出口国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而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只能够换回较少的进口商品,此时,进口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2.答:按照经济学的规范,小国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非价格的制定者(price maker),所以在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通常会接受大国国内的价格,所以,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 3.答∶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是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按照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由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存在,在两部门模性型下,要素投入比例不同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原因在于要素投入比例不同意味着一种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使得另外一种产品度量的成本增加,即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所以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上升,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的全部内容。

名词 相对价格: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贸易利益的分解: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 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西方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和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 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为恶化。 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第一,生产达到均衡;第二,消费达到均衡;第三,市场出清。 在开放条件下,第一,生产达到均衡;第二,消费达到均衡;第三,贸易平衡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国际贸易的起因:1、生产技术差异 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3、需求方面的差异 4、规模收益递增 5、不完全竞争情况 H-O定理:假定一国将出口本国相对充足和便利的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导致国家间同类型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缩小,趋向一个共同水平。 里昂惕夫之谜(悖论):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比出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与H—0贸易模型相背离。后者指出资本密集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其解释为1、(忽视了)人力资本2、(忽视了)自然资源3、要素密集度逆转 4、需求逆转 规模报酬递增:产出增长的比例大于投入或生产要素增长比例的生产条件。即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则多于一倍。 雷布津斯理论: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该要素密集度高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并减少其他产品的产出。其结论是:生产进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 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用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有效保护: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受保护的情况,保护程度须以国内生产附加值的提高衡量. 有效保护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最优关税: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收益减去贸易量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得的净效应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原理:该原理指出自由国际贸易会使得一国相对短缺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相对丰富要素的实际收益上升。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责,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外汇市场的功能:①国际清算②套期保值③投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