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纸新闻写作的痼疾——直接引语的缺失

报纸新闻写作的痼疾——直接引语的缺失

报纸新闻写作的痼疾——直接引语的缺失
报纸新闻写作的痼疾——直接引语的缺失

报纸新闻写作的痼疾——直接引语的缺失

一、引语

笔者喜欢看林林总总的报纸,日久天长,却发现国内的中文报纸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这样一个痼疾,那就是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带“引号”的句子少之又少。而国外的报纸,尽管阅读的不多,很多还是转载的,但可以看出它们非常重视直接引语的使用。为此,笔者作了个小规模的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文汇报》(上海的一份以知识分子为目标读者的报纸)、《参考消息》(新华社主办,主要转载外国通讯社、报纸的新闻)等三份报纸,并以2003年1月10日到17日的三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作为随即抽样,进行内容分析。

对抽样的内容分析

抽样的结果如下:

报纸名称使用直接引语的条数使用间接引语的条数

人民日报6条1条

参考消息11条5条

文汇报2条16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首先,《参考消息》所引用的外文报纸新闻很多是节选性质的,即引用的只是外文的某一段落,因此如果考虑周全的话,外文报纸所使用的直接引语的数量还会增加;其次,《人民日报》的直接引语数量似乎也不“匮乏”,但其“含金量”却很低,本文下面会做分析。

以上调查范围虽然有限,但足以说明我国的部分媒体存在忽略使用直接引语的问题。而西方媒体却相当重视其应用。西方新闻院校,特别是美国新闻院校,新闻教科书都把直接引语的使用列为重要的讲述内容。[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 梅澈教授这样写道:

报道新闻应该通过“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记者在采访时都会留意闪闪发光的言辞、犀利透彻的评说以及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的简要概括。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新闻人物的“说话”。此外,它还是一种帮助记者做到真实报道的手段,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是否真实。总之,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推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

说话,那么这事必真实无疑。[2]

二、直接引语为何缺实

使用直接引语有很多好处,首先直接引语是记者对现场所发出的声音的真实地原封不动地记录,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让人读起来既有味道又感到真实可信;其次,使用直接引语可以使新闻富有文采,行文腾挪跌宕,富有变化,在叙事学上则是叙述人称多样性,受众将不再面对一个高高在上、鸟瞰众生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再次,直接引语若引用重大人物的话,将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容易引起受众强烈的阅读欲望;最后,直接引语可以使原本枯涩的文字表述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具有动感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媒体不敢或不便表述的话语,通过人物之口表达出来,是十分聪明的办法。

但在我们的新闻中,为什么会出现缺少直接引语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传统新闻观念的落后思想所致。以往以来,我们国家新闻所起的都是简单的“传声筒”作用,起到的无非是上情下传的中间作用,媒体不注重宣传技巧的提高,不重视受众的阅读兴趣,只对如何取得政治宣传的最大效果,导致新闻写法单一,有时“惨不忍睹”。笔者在调查《人民日报》头版的新闻时共发现6条直接引语,但引用的话语无一例外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府感恩戴德的话,尽管是直接引语,但明显可以看出有记者“润色”的痕迹。记者热衷于引用普通老百姓的颂词,但对重要政治人物的谈话却没有直接引用。很显然,他们怕官员们带着引号的话被公布于报端后,一旦发生原则性错误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而引用普通老百姓的“好话”,恰恰相反,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灾难,甚至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某种光环。从这一点考虑,《参考消息》上我们看到的外国媒体上经常引用重要人物的谈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文风,更是一种难得勇气的体现。相比之下,国内的记者做得很不够。

三、直接引语缺失的背后——叙事声音的加强

直接引语的缺失必然导致叙事声音的加强,给受众的阅读带来不快。

先看下面一则新闻:(引自《解放日报》

从未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专家称上海地震概率小

从北京时间26日晚上起,日本、印度尼西亚、台湾和菲律宾均发生了地震,日本和印尼的地震达到了里氏七级。这些地震对上海会不会有影响呢?记者今天采访了上海市地震局的有关专家。

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刘文龙所长给我们介绍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去年发生过16次,今年已发生5次。这次地震的发生地点正好处于世界著名

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的发生虽然没有时间性和周期性,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丛集性的。这四个地方发生的地震就是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的。

上海目前很安全,刘所长说,其处在中国的华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两个板块的中间,在这个地区,地震是比较少的。在上海行政区内,还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所以市民不用担心。

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长朱元清博士给我们介绍道,在过去20年中,上海市民感觉到的地震只有五六次,最严重的是1984年在震中距上海160公里的南黄海发生的里氏6.2级地震,那次地震只造成一些土坯墙出现少许裂缝。

地震的破坏力跟当地建筑质量有关,建筑质量好伤亡就可大大减少。自1992年后,上海市新建的所有建筑物都按照抗地震烈度7度的标准设防,特别是高层建筑,设防要求还要更高些。当记者问到上海市民感觉到地震的时候该怎么办时,朱博士笑着说:保持镇静。

朱博士说,在佘山地震基准台内有一个地震科普馆,如果市民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观,那里有关于地震知识的详细介绍。朱博士还提醒市民不要轻信谣言,特别是那些能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将发生地震的流言,更不能信,因为现在科学研究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日期。

北京时间2003年5月26日,日本、印度尼西亚、台湾和菲律宾均发生了地震,日本和印尼的地震达到了里氏七级。作为同处太平洋板块的上海——我国最大的城市,会不会发生残酷的地震呢?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记者采写了上面这则新闻。通篇都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手法,给人的感觉是权威,而且让专家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出来现身说法,给人的感觉更“权威”。这样的新闻叙事手法无疑能够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通篇没有一句直接引语。专家所说的话显然被记者“加工”过,灌输了记者的某种东西早里面。试把专家的所说的话语改为直接引语,受众所见到的是专家原汁原味的话语,这无疑会增加这篇新闻在受众心目中的分量。但记者没有做到这一点。

由于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它讲求真实、客观、公正,目的在于向受众传递一种权威性的、不容质疑的信息,最带限度地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与求知欲。从叙述视角考虑,许多新闻叙事都愿意采用全知叙述的模式。这类新闻的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全知叙述者通常对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显示出一定的权威性与客观性。这也是许多记者愿意采用此种叙事视角的原因之一。叙述者可以通过对人物、事件发表公开评论,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了解此类新闻作品的叙述声音,可以透彻地摸清记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意图、情感倾向。叙述声音的强弱也将对新闻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新闻叙事中,公开的评论(也叫公开的叙述者)是叙述声音最为直接、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所谓公开的

叙述者是指我们能够在文本中听到的清晰的叙述声音。尽管它清晰,但强弱之分明显。评论无疑是叙述声音的最强音。从新闻的定义讲,评论似乎不该夹杂在新闻中,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记者的任务只是记录事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保持中立、客观、真实,但这样的毫无情感倾向的新闻恐怕很难做到。新闻作为一种有阶级属性,由富有情感的人所制造出的上层建筑,倾向性的流露恐怕在所难免。评论是叙述的最强音,对于作者表达语气、立场、态度以及对于加强与深化新闻主题都有很大的作用。如下面一则新闻:

英国每日电讯2月28日电:题:从地面发动进攻……那么这一进攻计划可行吗?3.7万美军是干什么的?他们会如此轻易地被击败吗?尹耀吉说,他们将在睡梦中被包围,朝鲜的目的是在金正日的领导下统一朝鲜半岛。

文本中带问号的三个反问句显然是隐藏在幕后的叙述者所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从表面上看,是三个反问句,实际上是比肯定回答更有力的设问句。新闻的前半部分说朝鲜方面正在“三八”线附近挖地下隧道,以地下战的方式进攻韩国。每日电讯的记者在叙述完这一基本事实后,接着话锋一转,连用三个反问句,既强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显然对朝鲜的做法感到可笑),又似乎在替受众提问。因此,叙事声音在此时出现可谓恰到好处,对人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力量,却没有丝毫的做作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开的叙述声音都能对新闻叙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我国一些官方媒体都有一些强加于新闻的叙述声音,有时显得说教味、政治味都太浓,有时则是生硬造作,严重破坏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则是多此一举。如《人民日报》2002年3月7日在两会召开期间所刊出的一篇新闻《生机盎然又一春》这样写道:

“经历了大事喜事的洗礼,也经受了热点难点的考验,回首来之不易的开门红,备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深闳精辟,共赴一次春的聚会,代表、委员们高度评价2001年的精神文明建设……”。

上面所引用的整段新闻都是记者“豪迈”的叙事声音,尽管辞藻华丽,激情有余,但读者读后恐怕一片空白,不知其所以云,因为新闻字里行间所露出的全是无感而发的病态呻吟,严重偏离新闻叙事的风格。叙述声音的说教味太浓,可以说是无感而发,连最基本的情感或故事批铺垫都没有,哪来这么多的感想?分明是叙述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生硬发出来的,其真实性、可靠度都让人生疑,影响力也大打折扣。即使在主流媒体刊出,我们读后也难以察觉其权威性,印象也不深刻,感到索然无味。可以说,上述新闻所发出的叙述声音是一败笔。还有一种新闻上的叙述声音也是一种病态的呻吟,《人民日报》2003年3月2日曾报道的一篇有关选举的文章“……这仅仅是成千上万的“海选”中生动的一幕,为了选出自己满意的…当家人?,村民们热情高涨,认真负责……”

加着重号的两个词是此段中叙述声音的核心部分,什么叫热情高涨?什么叫认真负责?这种介于概括与评论之间的叙述声音显得叙述者是在苍白地呐喊,给受众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能是一头雾水。“热情高涨,认真负责”只是字面上的简单概括,是一种概念性的表达,具体怎样高涨,怎样负责,恐怕连叙述者自己都不清楚。因此,像这样空乏

议论的叙述声音于事无补,只能让人反感,还不如用描写村民热情高涨、认真负责的具体的鲜活的文字来代替这空洞无味的叙述声音,以达到真正感染受众、让受众心服口服的境地。隐蔽的评论式的方式是全知叙述所特有的,其特点是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居高临下,通过其叙事眼光或表达方式暗暗地对任务进行权威性的评论,人物对此一无所知。它以间接的方式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暗含了叙述者介入的可能性,主要通过引语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法新社加拿大蒙特利尔2月28日电:......他(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说:“官方政策是解除萨达姆的武装,而白宫说这并不是它想要的,推翻萨达姆才是真正的目的,这让位我感到吃惊。”

这段话是叙述者直接引用克雷蒂安的话,叙述者介入的声音几乎为零,仿佛人物的言谈和意识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显得客观、真实。如果把上面的文字改为:“他说,官方政策是解除....这让他感到吃惊......。这一改动就介入了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者对克雷蒂安的话语的转述,是对他说话的一种“总结”或概括。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在加强叙述声音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新闻的真实性在话语转述的过程中遭到弱化。再看下面一则新闻:

美联社马德里2月28日电......布莱尔在与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伊拉克没有表现出……而萨达姆“除非受到武力威胁,否则绝不会作出任何让步。”

引号中的部分很可能是萨达姆在某次讲话中的某一句,在这里被叙述者引用,构成一般直接引语。在这里,叙述声音显然被弱化了。因为叙述者提供的萨达姆原汁原味的讲话,引用在这里可谓恰到好处。显然在这里叙述者有意弱化自己的声音,目的在于使萨达姆的立场更加真实可信地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因此,叙述声音的介入还是隐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文中的引文在不少新闻作品中都极常见,目的在于还原新闻的真实,减少人们对叙述声音的注意,尽量削弱对叙述者本人情感的注意,从而加强隐蔽效果。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采用直接引语的写作手法还不是很普遍,对于这种“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于新闻叙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叙述声音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叙事显得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运用地不好,则会削弱新闻的叙事功能,降低其客观性,增加了新闻的不确定因素。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的标题及导语制作

新闻的标题及导语制作 一、标题制作 好的新闻标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编辑的眼球,提高上稿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标题,新闻写的好,也有可能被埋没。 新闻标题与其他文章的标题相比,变化多端,也最丰富多彩,因而也最有利于作者和编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写作态度。作为通讯员,我们在拟制一个好标题时,也需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追求。这就需要在写稿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出发,寻找它的新闻价值及表现它的意义,制作出风格各异的标题。 从标题的分类上,标题有引题、主题和副题之分。 1、给“白开水”加点“盐”,让标题再别致些。 标题要做得别致,就要忍痛割爱,把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做到“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因为平淡的标题加上平淡的正文,再好的新闻也会大打折扣。 1998年7月2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发表了我采写《桑坪舞起石材龙》,这个标题既有趣味性,又具有导向性,该报发表后又被多家媒体转发。在《中国林业报》发表的《丹水尝到小流域治理甜头(主标)昔日水黄泥沙翻,今朝浪碧鱼虾游》,也是这样的例子。 2、巧妙运用动词,使标题由静态变为动态。

动词用得好,既有助于将蕴藏于新闻中的“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便于吸引读者的视线,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经验的作者、编者都清楚,大多数具有感情色彩的好标题,都是将动词用得恰到好处。 如1997年8月,我根据西峡丹水派出所提供的案件素材,采写了《地头蛇三次敲诈,烟贩子气急告他》,标题中的“敲诈”、“气急”、“告”几个动词连成一串,说明了地头蛇的无赖,和烟贩子的无奈。 再如《两大学生被一“小分头”骗得苦--吃了喝了拿了跑了》,标题中“吃”、“喝”、“拿”、“跑”几个动词一气呵成,说明“小分头”骗术的老到和滑头,同时又配上了四个“了”字,形象地勾勒出受骗人满脸的无奈相。 又如《武穴脚盆在洛阳“摔”出威风》,标题中“摔”字用得形象且有气势。湖北武穴市日用化工厂营销人员在河南洛阳参加展销会时,采用了一种推销塑料脚盆的奇特方法:摔!哪里人多就到那里去摔,现场说法。由于这种脚盆摔不破,质量可靠,致使订货量锐增。后来许多读者反映,这个“摔”字吸引着他们饶有兴致地去注意了一篇本来十分普通的关于产品营销方面的文章。 还有《大肠“跑”入胸妙手“推”回腹》,标题中的“跑”、“推”用得精练而生动。《黄梅青虾“蹦”向全国“跳”向海外》,这“蹦”与“跳”准确地勾勒出了青虾的形态。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浅谈我的新闻评论观 新闻评论是所有新闻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环,不似通讯、消息等新闻文体要求高度客观,新闻评论只要是立足于事实,其所言不受诸多限制,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寻章摘句,亦可以高瞻远瞩,只要文责自负便可。 新闻评论形式自由,从长短来讲,可以寥寥几百字,就事论事、点到即止,这类评论的特点是一针见血、以语言和观点取胜。评论也可以洋洋洒洒几千字,以小见大、分析鞭辟入里,这类评论则以缜密的思辨和旁征博引取胜。而无论哪一种评论都离不开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以及良知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评论更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高屋建瓴的气魄和能力。离开这些,新闻评论就不免隔靴搔痒、言穷气短,令读者观后或不以为意或一笑置之,起不到引起思考和讨论的作用。从这点来讲,虽然评论较一般新闻自由性强,但写好评论绝非易事。从事实到观点的选择、提炼和表达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一般来讲,要有重要的事实,新颖的观点,以及成熟的表达。 事实是一篇评论的由头,事实的发生是客观的,不需要有人为的提炼和修饰。评论者只需做出选择即可。评论选择的事实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记者报道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的事实,也就是平时所说“热点”和“焦点”;另一种是并未得到公众的注意还未形成舆论的事实,可以看做“冷点”,通过有力的评论让这些事实

18 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无论哪一种事实,都是与人民生活和福祉息息相关的。“激 浊”一文关注的便是 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 件,一个倒在车轮下的两岁女童经历了肇事者的逃逸和 个路人的漠然,最终被一个拾荒者救起,却仍然没有能够生 还。这一事件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正因为我 们处于一个社会变革、信仰流失、价值观重塑、人心浮躁和 焦虑的时代。小悦悦事件的震撼让很多人暂停了忙碌求生的 脚步,回视灵魂深处的一抹阴暗和深藏的人性光明。这是事 实的力量,这样的事实让拿笔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和 写作。 新颖独特的角度、深刻有力的观点无疑是一篇评论的核 心。没有好的观点也就无所谓表达。观点的选择要建立在公 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之上。我坚定认为只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评论,玩世不 恭的调侃读起来有趣却容易流于肤浅,当然我指的不是表面 上的玩世不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些名人包括司马 迁都是在痛苦中“有所郁结”,从而“发愤”著书,为世人 留下宝贵遗产。同时,严肃而庄重的态度会感染读者,让读 者感同身受。 一个新闻事件,头绪万千,有的人会觉得事实就摆在那 里找不到什么观点,有的人会觉得思路太多不知选择什么角 度。此时观点的提炼便是要在芜杂的事物中找到观点的突破 口。

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一)新闻标题 标题(title),又称题目。新闻标题(News Headline)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 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概括,是新闻的窗口、眼睛。 1、新闻标题的作用 .吸引注意,诱读全文 广告理论中有“ADIM”(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原则,新闻标题,作用相同。 .概括内容,快递信息 有研究表明,对匆忙的阅读着来说,75%的信息是由标题上获得的。 .评价事实,增值信息 题文一致是新闻标题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就是好标题。写作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一次在评价。它能点出新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给人以鼓舞,促人以思索。 写好新闻标题历来为报纸工作者所重视。我国报纸工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过许 多脍炙人口的好标题,虽事过境迁,仍记忆犹新。 2、新闻标题的种类与结构 .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实题(Event Headline)与虚题(Reasonable Headline)两类。 实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简练的陈述,有5W。 虚题是对事物原委的交待,思想意蕴的电话,环境气氛的烘托。没有实题的帮助,一般不能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以无5W。 如,实题:

.俄冰川崩塌 110人失踪(2002年9月22日《环球时报》) .攻伊方案已报布什 B-2轰炸拉开序幕(同上)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成即景(《钱江晚报》,2002年9月22日) .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南方周末》2002年11月7日) 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单一题(Single Headline)与复合题(Compound Headline) 两类。 .单一题: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对偶句或非对仗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如:药剂师心猿意马活老鼠居然入药 1980年9月23日《文汇报》 白宫换主,花钱多 1981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198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2002年8月21日《环球纪事》 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有二行、三行两种。 如: 二行题:引(肩)+主,或主+副 引题(Leading title) 副题(Subtitle )主题(Main heading) (引+主): 十位官员组成班子德国大使现场学习(引)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写作技巧汇总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

新闻拟标题专题训练

新闻拟标题专题训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专题训练——拟写新闻标题 一、题型与答题策略分析: 这种中考题型,具有以下特点:(1)给出的新闻语段话语材料字数较多。(2)对拟写的内容都有字数限定的要求,不得突破。 策略:拟写新闻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话语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加以整合表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1、找导语:如果命题者给出的话语材料只有一段,那么导语就是第一句; 若是两段或两段以上,那么导语就是第一段。 2、整合答案:一般来说,导语句(或段)都比较长,不可能是现成的答案,必须对导语中的要点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才能够达到指定的要求。 二、范例引路: 范例一(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根据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台湾媒体报道,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于13日下午3时40分许返抵台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胞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回到台湾。宋楚瑜说,这次访问期间看到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看到大陆乡亲和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和平。 解析:此题所给出的话语材料是一个语段,比较简单,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就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即本段的中心句。然后对这句话进行概括,只要把握住它的要点“宋楚瑜”、“大陆访问团”和“返抵台北”这三个关键信息就好解决了,不需要后面的提示语。因此,可以拟写成“宋楚瑜率领访问团返抵台北”。 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 范例二:(山东济南市中考题)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颠。 (说明:这则新闻标题的拟写需要后面主体中提示语的补充,才能够最后完成。参考答案举例:中国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练习一】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适当的标题。 本报北京电(记者涂玉国赵兴沛)3月24日,2009中国襄樊投资环境说明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酒店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新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襄樊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农业资源丰富,具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政策机遇和低成本要素。 【练习二】拟标题 本报讯(记者邢敦杰)3月23日,市委在南湖宾馆召开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良智,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新华,省委指导检查组组长刘克毅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万桃元主持;市领导杨祥义、高全明、陈文海、施真强等参加了会议。 【练习三】拟标题 本报讯:3月16日,记者从市文体局获悉,经过积极申办和激烈竞争,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男子篮球附加赛最终落户襄樊。比赛将于 5月29日至6月1日在我市体育馆举行,共8场比赛,这是我市第一次承办国家综合运动会的比赛,也是湖北省唯一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项目。 【练习四】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2006年5月20日14时整,经过34小时的连续浇筑,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顺利收仓,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总浇筑时间为3080天,海拔高程185米。今年汛期,大坝开始全面挡水,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可以解除洪水威胁。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后,还将在发电、通航、旅游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闻报道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写作技巧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标题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消息的眼睛,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消息标题的特点是:必须有--何人(物)who做何事what,必须简洁、准确。如:1、专家(who)解惑:孩子到底能不能打(what)(2008年10月01日 来源:新华社);2、学校(who)因高三学生在宿舍吸烟(why)劝其转学(what) (2008年10月01 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3、会昌(who)举办体育盛会喜迎新年(what)(2009年1月4日,来源:赣南日报)。 (二)导语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 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 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 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

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 写与报道。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 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 为广泛的信息形式。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 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 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 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 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中的 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三、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

新闻稿标题导语范文

新闻稿标题导语范文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消息和通讯是新闻的两种基本且重要的体裁 消息是以直接、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 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 体裁 消息和通讯共有的特点是讲究时效性、讲究新闻性;不过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但通讯的详尽性和生动性要强于消息 对于通讯标题的研究段业辉先生贡献最大他对通讯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进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基本上由写作学角度来谈有阎 家波、谢青、资庆元、丁柏铨等人 总体上说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角度比如通 讯标题的词类、通讯标题与文艺标题的异同通讯标题在党报和都市报中的分布问题都是通讯新闻标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通讯标题的词类、修辞格和标点符号进行考察希望其 结论促进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也有助于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写作通讯标题的词类 汉语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根据是否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和 有无词汇意义分实词和虚词 前者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并且有词汇意义;后者不能单独充 当句法成分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一)实词 1.名词 经过考察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题经常出现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副题中出现指人名词或部门名词 例如: 暴风雨中的海燕 ——唐海刑警09年大案侦破纪实(《唐山劳动日报》XX年11月16日第5版)缫尽蚕丝始见蛹 ——乐亭县公安局侦破“10·24”重大杀人案纪实(《唐山劳动日报》XX年11月30日第5版) 上述例子中主标题出现的名词有“暴风雨”、“海燕”、“蚕丝”、“蛹”副标题出现的主要名词为“刑警”和“公安局”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通讯的主标题一般为虚题所以用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表示;而通讯的副标题要为实题因此用具体的部门名词或指人名词称呼 2.动词 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标题中动词使用规律不明显而副标题中一般都出现了标记动词:前标记动词“记”后标记动词为“纪实、述评、纪事、见闻、侧记、写实、综述、启示、掠影、扫描、探秘、小记、速写” 例如: 塞上春来展新图

新闻标题的拟写技巧及练习

新闻标题的拟写技巧及练习 给新闻(即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消息)类话语材料拟写标题,是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考查的一个热点。仔细地分析这种题型,具有以下特点:(1)给出的新闻语段话语材料字数较多。(2)对拟写的内容都有字数限定的要求,不得突破。拟写新闻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话语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如果命题者给出的是新闻(既我们从狭义上讲的消息)语段中的话语材料只有一段,那么导语就是第一句;若是两段或两段以上,那么导语就是第一段。这种概括法,一般来说,导语句(或段)都比较长,不可能是现成的答案,必须对导语中的要点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才能够达到指定的要求。当然,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 【示例解说】根据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台湾媒体报道,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于13日下午3时40分许返抵台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胞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回到台湾。宋楚瑜说,这次访问期间看到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看到大陆乡亲和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和平。 (此题所给出的话语材料是一个语段,比较简单,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就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即本段的中心句。然后对这句话进行概括,只要把握住它的要点“宋楚瑜”、“大陆访问团”和“返抵台北”这三个关键信息就好解决了,不需要后面的提示语。因此,可以拟写成“宋楚瑜率领访问团返抵台北”。)【针对性练习】 1、为下面的消息写一则标题(不超过25字)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扬·埃格兰1月3日在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地区和亚齐省的遇难人数可能会增加数万人。埃格兰说,印度洋海啸的遇难人数迄今已经突破15万人,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有些人虽然目前侥幸存活,但由于药品紧缺,他们可能因一些常见病死亡。 标题: 2、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颠。 标题: 【示例解说】下面是2004年8月25日《江西日报》的一则消息,请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北京时间8月25日凌晨4时许,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三米板跳水比赛中,我省体育健儿彭勃以总成绩787.38分获得了男子三米板跳水冠军,为我过夺得了第24枚金牌,这也是自汉城奥运会上许艳为我省夺得第一枚金牌以来,我省健儿获得的又一殊荣。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新闻结构 2.动态消息 3.综合消息 4.速写 5.观察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30 分) 1.新闻的功用是( ) A.报道和运用事实 B.报道和评价事实 C.宣传和评述政策 D.分析和判断事实 2.报道健康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属于记者的( ) A.职业道德修养 B.知识修养 C.作风修养 D.业务修养 3.中国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 ) A.《亚细亚报》 B.《中外新报》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中外纪闻》 4.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属于记者的( ) A.新闻敏感 B.新闻判断力 C.新闻概括力 D.新闻分析能力 5.新闻的宣传价值为( ) A.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B.真实性,时宜性,针对性,一致性 C.灵活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D.一致性,针对性,典型性,时宜性 6.记者进行采访,主要表现为四个阶段:( ) A.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B.接近,和谐,沟通,交流 C.接近,沟通,谈话,记录 D.接近,沟通,交友,激发 7.对被采访对象实施“心理控制”,属于下列采访方法:( ) A.少听多讲,广采博纳 B.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C.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D.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8.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观察的特点之一:( ) A.观察的综合性 B.观察的客观性 C.观察的直接性 D.观察的敏感性 9.记者或化装或易名,以探亲的形式去采访一个名人或要人,这种采访形式属于( ) A.易地采访 B.交叉采访 C.巡回采访 D.隐性采访 10.捕捉变动着的事件细节是记者用心捕捉( ) A.瞬间印象 B.新闻事实 C.独特感受 D.背景材料 11.调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微妙心理情绪变化,这在新闻采访中叫作( ) A.现场协调律 B.情绪调节律 C.情景协和律 D.心理感应律 12.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是( ) A.真实 B.灵活 C.鲜明 D.迅速 13.消息写作中多采用第三人称是为了( ) A.增加亲切感 B.提高客观性 C.避免主观说教 D.增加真实感 14.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是( )的写法。 A.动态消息 B.新闻特写 C.事件通迅 D.速写 15.早期出现的人物通讯与古代的哪一种文体有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

新媒体新闻写作与制作

网络新闻业务与传统新闻业务1、新闻资源的全面利用2、层次化、网络化的新闻组织方式3、实时的文字报道4、多媒体采访与报道5、新闻报道中各种层次的互动 网络新闻编辑的四个层面1、网络新闻的选2、网络新闻的加工3、网络新闻的整合4、网络新闻的延伸 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特点1、网络新闻编辑的主动性与被定性2、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整合性和原创性3、把关人角色 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趋势1 、多媒体内容编辑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网络新闻编辑分工不断细化3、网络新闻编辑新闻加工向高层次发展4、从面向单平台编辑向多平台编辑发展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采集相同点是什么1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变2对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坚持不变 网络新闻采集的优势在哪里1、网络新闻作品的多层次写作2、全时与互动3、新闻资源的利用4、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影响网络新闻采集的因素1、政策环境2、法律环境3、著作权法4、经济环境5、技术环境因素 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判断1多源求证2内容分析3调查核实4技术判断 网站策划指1、根据现实的情况与信息,判断市场变化的趋势,针对未来网站建设做当前决策2、对网络媒体的规模、结构、形象进行整体设计3、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网站策划解决的问题1网站战略发展策划2网站内容策划3网站形象策划4网站市场行销(如何提高访问量)5网站品牌形象推广6网站内部人员安排 网站策划的原则1指导原则2全面原则3个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迅速原则6团队原则 调查分析阶段1网站的服务对象2社会环境3竞争对手4自身条件分析 属于内容的构成要素1网页名称2标题3正文4图表5标语 一个网站的网页构成:主页(homepage)首页(frortpage)新闻文章页(news articles) 属于造型的构成要素1标识2文字3图标4插图5动画6背景7声音 网页编排设计原则1网页编排首要原则@主页以占用空间和带宽小的静态文本和小图片为主@避免占用空间大的背景、图表、视频、动画在主页上出现@建立合理的网站布局,链接点不要太多太杂2版面布局原则:统一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节奏性原则、视觉冲击中心 新闻网页设计注意原则1简化新闻信息的阅读路径2网页的设计应以功能为先3借鉴报纸版面编辑方法原则4利用新技术,方便网络新闻的打印 新闻栏目与内容的规划1依据新闻来源的特色2依据报道内容的特色3依据与其它媒体合作形成的特色4依据新闻延伸形成的特色5依据对传统新闻栏目分类的借陈出新 网页框架布局的设计1框架模式2文字的编排3字体的运用4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主页的功能1对网站内容的介绍2引导浏览者到他们要去的地方3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新闻网站的一般结构1分类新闻2新闻服务3多媒体新闻4地方性新闻网站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1题文分家2慎用长题3大多单行4宁实勿虚 网络新闻单行题的制作1、一句话题2两(三)句题、一条新闻3两句题两条新闻4标题+摘要4标题群 标题群:是围绕某个主题或事件,在一个大标题统率下,由多种传播符号(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构成、即时滚动播出多个存在相互关联的新闻小标题的集合标题群写作形式:1标题群的小标题一般是加“[ ]”标志2在一些网站也采用“大字号标题+小字号标题”的方式,“小字号标题”一般是作为副题,“大字号标题”作为主题标题群形式优势1大标题将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实突出2将不同的新闻事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动态性和新闻事件间的相关性3既突出了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又为普通用户梳理出事件发展的脉络4展示出立体化的传播思维和空间层次感,形成一种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样式 网络标题的加工原则1准确2客观、真实3掌握分寸4导向正确5言之有物6生动形象 锤炼标题文字1压缩与概括标题内容2删去可有可无的字3改变叙述方式4适当运用约定俗成的简称5作题窍门 网络新闻内容整合编辑的手段1依据新闻素材组织新稿件:综编、缩编、拆编2编辑引导性内容:为引导阅读而撰写导读、加小标题、加注点评3为使表达准确对稿件中人名、地名核对、改动 相关内容的编辑1配相关内容1)同一事件的相关内容2)类同事件3)配资料4)有关服务2、灵活编排1)标题排列2)全文切入3) 关键字超级连接3、把握好尺度(1)注意关联性(2) 坚持正确导向 热点事件的报道一段时期内,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 灾难新闻报道1力争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进行全面、准确、真实、客观的报道2报道事故的同时,还应关注灾难的原因、背景、后果、责任,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标题练习

2003年长沙)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03年镇江)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则新闻。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 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2.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边巴次仁)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含16字)。 本报讯(记者李丹)?通过对成都市6个区县20余家企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成都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成都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严重污染。数据显

示成都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了,但锦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成都市应认真研究解决锦江污染问题,把整治锦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4. 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对部分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后,5月中旬首批零关税水果登陆福州,接着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纷纷议论何时才能吃上零关税台湾水果。5月30日一早,进入北京物美华天大卖场选购水果的顾客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他们平时熟悉的水果柜台上,突然出现了几块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台湾水果展卖”。那一排排摆放整齐、新鲜饱满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大陆同胞,我们来了!” 请将上述消息写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