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而《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这两部所表达的思想却有所差别。《伊利亚特》主要是歌颂刚强勇武的战斗英雄,崇尚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而《奥德修斯》歌颂的是人的智慧与毅力,同时也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新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贯穿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就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和积极态度。

虽然两者在写法和思想表达上有差异,但不能否定的是,上面的两部东方和西方巨作对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而《荷马史诗》则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风格的作品读起来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时期或心态,读起来也别有滋味的。这两部作品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历久不衰。

接下来,拿几首诗歌和《俄狄浦斯王》来举例说明两者的不同点。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开头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感情: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采荇菜,衬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

对方的心灵,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以上说的是它的情感美。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俄狄浦斯王的》的艺术特点成就:

1,精妙的结构,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设置多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了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细致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事件,匠心独运地引导观众,达到诗人的深层期望,构思的稳健与戏剧冲突并不矛盾。 2,善于刻画人物性格。他用剧情的发展推动性格的塑造,让角色的个性历史服务于创作意图的实现。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作品呢里有了不同的表现,即不同的作品的不同立意决定了同一个任务的不同性格特征。 3,索福克勒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包括头韵,谐音,拟声,排比,对称和比喻等。并注意局势结构的实际,精心安排词句的位置,成功地使用了对称修饰的各种样式。《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 班级:10对外汉语 学号:100213050 作者: 杨斌 内容摘要: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叙事诗情节人物语言 正文 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

(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 ○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为此雷霆大怒(第二次),为此,他与阿伽门农和解,穿上他的辉煌铠甲,一手拿剑,一手持盾向特洛伊人进攻。最后,杀死赫克托耳,并拖尸泄愤。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讨回儿子的尸身,特洛伊人隆重地殡葬了他们的英雄。有别于《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主要描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10年海上历险经历和他重建家园的故事。 ○2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多种叙述手法并用 史诗在叙事上采取双线结构以及倒叙、插叙、顺叙的结合使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从而文章在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凸显上宏伟丰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导语 (2) 二、诗的文体 (2) 三、诗的表现方式 (3) 四、诗的功能 (6) 五、结束语 (7) 注释、参考文献 (8)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

《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 张婷婷 第一部分:导语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以下,笔者将从诗的文本,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等方面区别论证二者。 第二部分:诗的文体 现代文艺理论认为学体裁的划分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将文学作品分为四大类:即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并且认为:体裁的划分对文学作品有着规范作用、制约作用、以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与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与交流 引言 你是否曾想过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有何不同与相通之处呢?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话题,通过对比与交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两大文学传统的特点和互相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比与交流,希望能够带你步入这个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先秦时代,几千年来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古代中国文学注重表达情感和道德思想,尊重道德伦理。《诗经》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部诗集总结了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是高雅的文学表达和深入的哲理探索。其特点包括:1.抒发情感:中国古代文学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 描绘内心世界,传达个人的心情和体验。 2.崇尚自然: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自然意象的运用,通过描写山水、花鸟、季 节变迁等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崇尚道德伦理,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 个人的品德修养。 4.借史反思:中国古代文学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对史实的整 理和解读,反思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特点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传统 西方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伴随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西方文学也开始有了独立的地位。西方文学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时期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的特点 西方文学注重思想启迪和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其特点包括: 1.崇尚理性:西方文学强调理性思维,关注哲学和人类思想的探索,追求真 理和智慧。 2.高度个性化:西方文学着重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真实 性,以及对世界的个人理解和阐释。 3.探索人性:西方文学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关注人的冲突、欲 望和道德选择等问题。 4.音韵与文体:西方文学对音韵和文体的运用较为注重,例如诗歌的押韵和 散文的节奏等。

中外爱情文学异同

中外爱情文学异同之我见 众所周知,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他们认为爱情就是一切,追求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 我们中国人也追求爱情,但是我们的爱情永远显得那么含蓄,那么安静。中国人不会很刻意地去轰动地追求爱情,中国人总是相信着爱情是缘分牵引着的,总是含情脉脉地给彼此厮守终身的承诺。这种爱情让人觉得婉约,让人有淡淡的感动。 正是因为爱情是时代不变的主题,所以古今中外也诞生了一位位爱情的诗人,他们用美丽的语言来诠释爱情的真谛,向世人表达爱情的美丽。 西方的费尔巴哈说过:“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歌德更是说过:“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 中国的孟子说:“食色,性也”。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的情妇就是妻子”。傅雷也说过:“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部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老舍也感慨到:“爱情要是没有苦味。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来”。 没有错,在中西方人们的爱情文学宝典里,爱情都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它,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人们得不到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爱情是上天赋予的最好的礼物。当然中西方的各自文学对爱情的诠释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首先,西方文学对于爱情的描述,习惯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而我们中国则不然,喜欢采用“浪漫主义”的完美方式谢幕。具体的说,在文学史上值得称颂的坚贞爱情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就数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有同样悲惨的结局,但是却是以不同的形式谢幕。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一对多情的儿女的死,才化解了两家的世仇。虽然他们各自为对方的儿女用纯金铸像,但是人已死,这对殉情的恋人用自己的鲜血化解了仇恨,留给世人的就只有对这段倾世之爱的遗憾和感慨,在历史的文学舞台上划下了悲伤的一笔。 而我们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也是双双殉情,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浪漫的结局,双双化蝶起舞,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在中国的戏剧文学中的运用远多于西方,因为中国人都喜欢

诗经周民族史诗

诗经周民族史诗 周民族史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史 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1、认定:“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了。 3、内容: [讨论所讨论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上述七个要素] A、《生民》是一 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公刘》记述了周人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于夏末商初自邰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并B 发展农业,记录了周代统治者阶级的开国历史,是周人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阶级开始分化的阶段。 C、《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歧山 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业兴国以及文王姬昌的开国历史,周人此时进入奴隶制。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 D、《皇矣》首先歌颂文王之祖,其伯太伯,其父王季的美德,然后重点叙述 文王伐崇、密,并克敌制胜的历史。 E、《大明》记叙文王、武王从开国到灭商的历史,对武王[由姜尚辅佐]与商 的“牧野之战”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诗经里的社会人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着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的“子曰诗云”的“诗”就指的是《诗经》。 《诗经》的内容,古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作 诗的三种方法。 “风”,又称作“国风”,原指风俗,后来把有关风土风俗的歌谣称为“风”,多是抒情之作。“风”共有160篇,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 “雅”是指流行中原一带,为王室所崇尚的正声,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是会朝的乐歌,小雅是飨宴时的乐歌,抒情叙事参半。《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 “颂”是歌而兼舞,用来礼赞神明,歌颂祖先,多属叙事之作。《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 献的英雄形象。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 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作为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总的来说,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表现在发展传统,表现形式,语法运用以及语言风格这四个方面。现在分别就每个方面进行概述。 不同点一:中西方古典诗歌发展的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抒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对《诗经》的理解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隗宝,而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也被称为《诗三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诗经》的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对《诗经》的理解篇1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 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全面地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而《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者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分别是中西方的文学巨作,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的对比中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广义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文化即人化,其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内核 1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强调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产生原因是和地理因素分不开的。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中华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田园文明,汉民族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沃土上,地缘环境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汉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战争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内,人类自然也难以避免。因此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从小到大读过的这么多诗、词中,总会有那么些与战争有关。它们自成一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部分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诗经》作为古代东方诗歌艺术的瑰宝,自然有着许多战争题材诗。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战争的理解、情感倾向;若将其与西方同样是《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相比较,亦可以窥见东西方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战争观念差异。 一、战争目的比较 我们不妨先来读这首耳熟能详的《小雅·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这首诗向人们勾绘出了从军的将士因国家边境遭到骚扰入侵,而忙于战事无法归家的画面。在诗中,战争的目的显而易见,即抵抗外来民族玁狁的侵略。玁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也称之为犬戎,活动于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在西周初期,玁狁有较强的势力,对西周构成较大威胁。这也就解释了《诗经》中有可观数目的战争诗的战争目的都是源于保家卫国、抵抗外族侵略。而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写到了特洛伊王子帕丽斯诱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从而引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战争。起因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位美丽的女子,套用人们今天的一句话就好比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二、战争诗表现形式的比较 《诗经》中对于战争诗的描写更侧重于战前鼓吹、战后弘扬。比如《小雅·六月》(节选): ①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②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③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外国文学史考试重点

1.古希腊神话:理解“神、人同形同性” 指古希腊神话的神与人有同样的形貌,性格特征,因古希腊文化当中浓厚的人文本义思想 古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 第一、想象力丰富,如潘多拉盒子的传说; 第二、故事性强,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第三、哲理性强,如西绪福斯(Sisyphus)的故事。 2.《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创作 《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 盲诗人荷马(Homēros ,约前9-前8世纪)创作 二、《荷马史诗》的内容 1、《伊利昂纪》【阿基琉斯,古希腊最勇敢的人】 以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为背景 不和的金苹果,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特,海伦 阿基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海伦,帕特罗克洛斯【以阿基琉斯的2次愤怒为主线1、退出特洛伊战争;2朋友之死】 2、《奥德修纪》【奥德赛,古希腊最聪明的人】 木马计 独目巨人,神女喀尔刻(女巫),塞壬(海上女妖),卡吕普索(美丽善良的仙女) 【古希腊人历尽千辛万苦回归精神家园】 3、《荷马史诗》中的个体意识 ?英雄形象的个性化 在《荷马史诗》中,英雄不是理想化、不近人情的形象,相反他们恰恰是把人身上特有的情感与才 智发挥到了极致,是作为富有个性的“人”(person)而成为“英雄”的。 “阿基琉斯的愤怒”,在愤怒中凸显了人的个体意识。阿基琉斯勇敢但也自私 ?神的形象的凡人性 在《荷马史诗》中,诸神各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凡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 4、《荷马史诗》的悲剧内涵 ?人在命运的阴影中遭受困难 在《史诗》中,凡人的人生是短暂而充满苦难的,人一出生即注定受苦,连宙斯也无法改变。 ?人在对命运悲剧的抗争中彰显出生命价值 人在命运中的拼搏斗争。 ?《荷马史诗》的悲剧与《诗经》中哀伤意识的比较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诗经》的风格是哀而不伤。 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奠基者) “悲剧之父”,13次获胜,流传至今的戏剧共有7部。 代表作品《俄瑞斯忒斯》三联剧(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和《被缚的普罗米修

诗经心得体会

诗经心得体会1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 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 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 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 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 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 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 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 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 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心得体会2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乐歌,口中喃喃地念着这五百多年的人间百态,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与盎然,似细水,长流…… 蒹葭

欧洲文学史

1.理解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 答:体现出了古希腊文化中,人在恐惧中反抗恐惧的自由。希腊人尊重和崇敬人体,认为人自生来的身体是最美的,所以对裸体没有任何忌讳,而他们的神是拥有完美的身体的人,希腊人崇拜的神就是这样,可以说是比人更像人的神。这就是它们的神人同行。这是一种对感官的原始崇拜,可以看出希腊人认为感官的原始冲动没有任何需要隐藏和避讳的,更注重感性的文化传统。古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第一,想象力丰富,如潘多拉盒子的传说;第二,故事性强,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第三,哲理性强,如希绪弗斯的故事。 2.《荷马史诗》 答:定义:《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特赛》)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故事情节:《伊利昂纪》以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为背景。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争夺一个名叫海伦的希腊女子而引起的。英雄阿基琉斯的父亲2、《奥德修经》回家的体验四个灾难奥德赛3、《木马计》独目巨人神女赛乇卡吕普索变成泡沫(与奥德赛三年)个体意识:1、英雄形象的个性化。在《荷马史诗》中英雄不是理想化,不近人情的形象,相反他们恰恰是把人身上特有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又是作为富有个性的“人”而成为“英雄的”。如:阿基琉斯的愤怒在愤怒中凸显了人的个性意识。2、神的形象的反人性。在《荷马史诗》中,诸神各个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凡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3、《荷马史诗》的悲剧内涵:人在命

运的阴影中遭受困难。在《荷马史诗》中,凡人的人生是短暂而充满苦难的,人一出生即注定受苦连宙斯也无法改变;人在对命运悲剧的抗争中彰显出生命价值,人在命运中的拼搏斗争;《荷马史诗》的悲剧与《诗经》中哀伤意识的比较,与之相比中国传统《诗经》的风格是哀而不伤。 1、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姓名、代表作 答:①埃斯库罗斯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包括:《阿卡咖农》《奠酒人》《报仇神》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②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③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 4、中世纪文学的四种类型与定义,尤其是骑士文学 答: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种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基本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内容多是宣扬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等,用来麻痹人民思想,以利于其封建统治。二、史诗:史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中世界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早期史诗是氏族社会的产物,具有异教色彩,充满着浓郁的集体主义精神。《贝奥武甫》(Beowulf):氏族时代的英雄传说。中期史诗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封建时代的“英雄”观念。中期史诗具有浓郁的忠君观念,把保卫祖国和个人名声视为自己英雄行为的动力。《罗兰之歌》:爱国忠教的英雄。三、骑士文学:骑士文学

诗经读后心得感悟

诗经读后心得感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巴比伦的文明早就衰落消失了。只有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了保存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所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这片无垠的海洋中,有一颗金子闪闪发光,永不褪色,那就是——《诗经》。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诗经的想法,供大家学习。 诗经读后心得感悟1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音乐歌曲,口中念念有词的是这五百年的各种人文状况,心中充满了赞叹与丰饶,如细水长流. 简佳 “白露是霜。所谓的伊拉克人都在水侧。从它回来,路漫漫其修远兮。从它身上游回来,宛在水中央……” 多么痴情的人啊! 在独立的风中,似乎我思念的爱人真的在河对岸。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强烈的感情留在心里,路怎么会漫长艰难?地形崎岖怎么样?颠簸机动怎么了? 一大块绿色的蓝花楹,与痴情者心中积累的感情相交融,与痴情者的离别之情相一致。因此,蓝花楹成了最接近爱情的植物. 芡实 找到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的山坡处处充满生机。加上女人兴高采烈地收集薏米。 有时把掉在地上的薏米捡起来,有时从茎上一颗一颗的摘下来,有时用摘下来的薏米抱着衣角,有时把衣角掖在腰间抱着薏米. 多么优美清晰的意境啊! 心情多好啊!

如何爱劳动人民! 低下头,继续唱这首小诗,哦不,是这首赞美诗,——。收薏米,细言收. 丈夫在远处 据说黄昏是最容易让人想起远方亲人的方式。鸡归巢,牛羊归圈。有一次,他们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但他们的服侍丈夫仍然不知道他们的归来日期。谁知道山村妇女深沉而认真的思想?谁能理解无奈的悲哀?只有一声深情的呼唤迸发出来:“好不好?” 但是,一个山村的女人,如何控制战争的残酷和频繁的征伐?满满的惆怅,满满的思念,就算喊了,相隔很远,怎么听得见? 闭上眼睛,站着别动。迷离、惆怅、深邃、迷蒙的画面慢慢展现在你眼前。——鸡栖杰,天已过去,牛羊围。老公在远处服务,希望不要饿着肠子! 哦!为什么那么努力追求所谓的神圣和所谓的深刻?看你手里的《诗经》是不是?听着《野鸡鸽》欢快的歌声,闻着《东山》的战火,看着《七月》的悲惨人生,感受着《风》、《雅》、《颂》各个角落的——不朽经典! 诗经读后心得感悟2 《诗经》每当我品尝它,阅读它,赞美它,咀嚼它的时候,我发现它的美总是那么甜美清爽,仿佛是雄伟的山泉的圣水。《诗经》,就像酝酿了几千年,依然有着清澈苦涩的美。《诗经》经常表达的那种和谐和坚持 ,那种崇高,那种圣洁诗歌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吸引!如是带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我都会为书中氤氲着的灵秀之气所倾倒,漫步于《诗经》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飘逸之美;轻颂《诗经》,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赏的曲调,远离尘世喧嚣之后洗净铅华,如此的无与伦比、令人心醉。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