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讲究饮食卫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如:“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吃。“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臭恶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饪不食。”烹饪当有度、有节,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这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尾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唯酒无量,不及乱。”其意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通过节酒,可以正饮酒之“礼”,进而也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当是从卫生出发,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论语·乡党》云:“祭于公,不宿肉,祭

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次日。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以示感谢。又《论语·述而》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恓恓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孔府菜是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 1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能够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 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能够成为君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够当我的老师。理应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

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 我的知识,又

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 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 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 . 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升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 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 ; 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解释:默默地记住 (所学的知识 )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 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 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 知道衰老要到来。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 能够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本味论: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生产的最高原则。五味指甘、酸、咸、苦、辛。《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5、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6、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二、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D )。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C )。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 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D:色、质、香、形、器、味、适、序、境、趣。 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是( B )。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C:本味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孔孟食道 D: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食医合一

孔子名言名句翻译

孔子名言名句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 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 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 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 富能够修饰房屋,道德能够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够使身心舒坦,所 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 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 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 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 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爱好学 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 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 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 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 法则用一句话就能够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不过日章;小人之道,的不过日亡。君子之道, 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 入德矣。《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逐步地消失了。君子的为 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 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 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持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 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能够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实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 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三、重视食物安全。四、讲求饮食规律。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席不正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沽酒市脯,不食,不撤。有酒食,先生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了。’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

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姜,食,不多食。不为酒困。惟酒无量,不及乱。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君赐腥,必熟而荐之。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食物外观不好,不吃。食物气味不好,不吃。食物烹调不当,不吃。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不受饮酒的困扰。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精选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精选 孔子的思想 下面是WTT整理的孔子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 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 总之,历史已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应当冷静地对待孔子

思想。在这当儿,也不要忘了他思想中不适合现代生活需孔子的思想 要的保守、消极的东西,如因强调个人修养而缺乏竞争观 念;因崇尚先王之业,而又厚古薄今之嫌;因申明他是“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故而缺乏开创精神;因他有重义轻 利的倾向,从而缺乏商品意识; 因他的“孝”中有绝对服 从父亲的内容,故而也就有束缚人民独立思考的成分,等等。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 ( 一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 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只强调妥协友好 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 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 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 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 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孔子的思想 (二) 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2018最全的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讲究饮食卫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如:“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吃。“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臭恶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饪不食。”烹饪当有度、有节,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这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尾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唯酒无量,不及乱。”其意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通过节酒,可以正饮酒之“礼”,进而也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当是从卫生出发,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论语·乡党》云:“祭于公,不宿肉,祭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一中队致全校少先队员的一封倡议书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你们好!我们是来自六一班“小蜜蜂”雏鹰假日小队的成员。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了“仁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感慨了许多,所以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并开展“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的活动。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孔子以“仁”为核心,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词,可见“仁爱”是多么重要。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发扬“仁爱”精神。我们雏鹰假日小队也行动起来了,组织了许多活动,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大家也和我们一样,赶快行动起来,多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我们有许多感想: 1。帮助他人时,可帮助别人以收获快乐,得到感谢,这样世界将更加温暖,美好。 2。帮助他人时,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3。帮助他人时的快乐,比黄金都要珍贵。4。帮助他人时,冬天也会有一丝温暖,夏天也有一丝凉意。5。帮助他人时,将得到更多的友谊,更多帮助。6。帮助他人时,可帮助他人时以获得 人生的真谛。7。帮助他人,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同

时,自己也快乐。我们并不需要去参加雏鹰假日小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仁”。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便像一滴小水滴,千千万万滴水滴便汇聚成了一片汪洋,比如你做错了事,别人却宽容了你……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过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们送去了礼物,表演了节目来去了温暖,不管天再怎么冷我们送去的温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比夏天的太阳温暖许多,那里的老人还给我们唱了歌,这让我们知道了“爱人者仁恒爱之”的道理,我们还去了孤寡老人家,老人行动十分不便,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打扫了,我们便为她打扫卫生,还给她表演了节目,逗得老人哈哈直笑。 有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有一个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那是正值冬季,没有暖身的衣服怎么行呢?于是我们便将自己不能穿的衣服及给了他们,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还走进社区,清除那些讨厌的牛皮癣,我们拿起了盆和一把把小铲子铲了起来,我们忘记了辛苦,终于把那些牛皮癣清理掉了!我们这次活动的口号是“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仁爱将永恒!”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去养老院,去孤寡老人家,去儿童福利院,我们也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们让座,在生活中,直言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人,世界将充满爱!希望大家能“学雷锋,做好事”多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 1)不以规矩 , 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 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 , 然后和轻重;度 , 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 , 才晓得轻重;量一量 , 才晓得长短 . (3)人有不为也 , 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 一日暴之 , 十日寒之 , 未有能生者也 .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晒它一天 , 又冻它十天 ,? 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 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天子不仁 ,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 , 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 , 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 , 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 , 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 , 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 , 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 , 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7)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8)乐民之乐者 ,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

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9)鱼 , 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 , 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 , 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 生命是我所喜爱 的, 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两者不能并有 , 我便舍弃生命而 取义。 ( 10)老吾老 ,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 , 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 己的晚辈 ,?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 11)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 亲戚畔之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 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 , 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 , 全天下都归顺他。 ( 12)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 , 地利不及人和。 ( 13)贤者在位 , 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 , 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孔子的饮食思想与烹饪

孔子的饮食思想与烹饪 “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历代封建帝王尊为“先哲”、“圣人”,孔子倡导的饮食观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国烹饪能雄霸世界,享誉海外,中国能成为“烹饪王国”,正是儒家文化的正统思想,赋予中国菜肴以博大、宽厚、味醇、技法纯正多彩等特点,堂堂正正。使中国烹饪显示了高层次,深刻的文化哲学的内涵。 一、择料精细、割烹得宜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烹饪原料日益丰富,烹饪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由单纯的裹腹型转向审美型。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当时的人们对烹饪原料的选择,烹饪技术的要求(刀工、火候)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种形势下,孔子适时地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食”、“失饪不食”等烹饪主张。孔子将劳动人民长期用直观方法积累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中国烹饪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烹饪向以择料精细、注重刀工、讲究火候而蜚声中外,这与孔子对烹饪的严格要求和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食不厌精,脍不厌食。”是孔子饮食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选料的重要标准,择料精细亦是选择烹饪原料的重要法则,是当今烹饪选料的基本原则。《说文》曰:“烩、细切肉也。”用今天的话说:脍就是一种细切的肉片或丝。由“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观之,孔子对刀工之事是何等的重视。而“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正是孔子对刀工的训条。众所周知火候是决定肴馔美恶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无不堪食,唯在火侯。”孔子的饮食观也是紧紧扼住火侯这一要素不放,他认为火侯不节,生熟不当均有悖于烹饪之理,是不能食用的,谓之“失饪不食”。孔子的上述饮食法则,做为中国烹饪的重要理论一直沿用至今。这些饮食法则历来被社会所推崇,是对中国烹饪理论的重大贡献,从而奠定了选料、刀工、火侯的理论基础,为后中国烹饪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食能以时,谨和五味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是中国烹饪的古老法则之一,调味是中国烹饪之灵魂。孔子则是“不时不食”的倡导者,(详见《论语》第十篇《乡党》),他主张调合饮食要合乎时序,不得悖而为之。他把人们的饮食同天地自然联系起来分析,这是孔子辩证法思想在饮食问题上的具体反映,在“不时不食”的原则下孔子认为应谨合五味,具体表述为:“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礼记内则》中记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上述文字我们们可以看出尽管取用原料的时序不同,酱的调制配比均有严格要求,但谨和五味的原则却是唯一的。中国烹饪能发展到今天,是与食能以时、谨和五味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烹饪最显著的特点是“五味调合百味香”,中国菜肴受儒家思想影响,以敦厚平和的形式,赋予了中国烹饪以调和适中、大味必淡的崇高境界,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体现了儒家的根本思想——中庸之道。 三、饮食养生,平衡膳食 孔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阅历十分丰富,洞悉各地风土人情,对饮食之道有深刻地观察力和细腻地鉴赏力。他系统地总结了时人,用饮食养生的经验。他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不语、寝不言”、“不多食”、“食无求饱”、“唯酒

关于鲁菜的饮食文化

关于鲁菜的饮食文化 鲁菜的发源地——山东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鲁菜蕴含了什么样的文 化呢?下面就随学习啦一起来了解下关于鲁菜的相关知识吧! 鲁菜的饮食文化知识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 文化影响深远。孔子主张的“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精食美食论,对饮食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是饮食中强调“质料精选、刀法精妙、加工精细、配伍精当、烹饪精湛、肴馔精美”之鼻祖。他“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的精食美食思想,影响饮食烹饪朝精美化方向发展。鲁菜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正是 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骨架则是儒家文化,鲁菜的内涵及鲁菜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以“和”为本的最 高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饮食本身追求的是敦厚 平和、大味必淡的至高境界。因此,鲁菜所表露出的文化色彩,敦厚纯朴,堂堂正正,不走偏锋,承袭了宫廷、官府饮膳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原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正统”意识。 鲁菜雏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族文化圈急剧膨 胀的时代,北方领土的扩大,黄河流域诸侯国的兴盛,在饮食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 方风味。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多样化的统一形成了以“和”为主的特征,鲁菜本质属 性已有了较为明晰的轮廓。随着秦汉魏晋南北朝庄园饮食的兴起,秦汉的统一和三国 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北方菜进入一个历史大溶合的时代,先秦烹饪技术成就得到 系统总结和升华。 从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也推动着民族饮食文 化的交流融合发展。作为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也因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 逐渐丰富起来,一些新食材、新口味、新技法逐渐被齐鲁大地厨师所接受,并在自觉 不自觉的烹调实践中,溶合到鲁菜中去,创制出一批批颇有新意的鲁菜新菜品。 鲁菜文化又分为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即齐鲁文化饮食区、古运河文化饮食 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是指济南、泰安、淄博以及鲁北、鲁南、鲁

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现代价值 【注】以下内容纯属于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己和成人,也就是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他的现代价值的探究,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内 (1)人文精神 “仁者人也”——《中庸》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简析】孔子人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除了这两则体现的,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进取精神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简析】仁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是孔子设立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朱熹所说的“孔子安仁,颜渊守仁,子路不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经过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仁的要求的,因此孔子要求人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3)对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①做人要率性而为,真诚为上,不可有机巧之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 ②人要遵守秩序,各尽其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只有没有私心的人,以其公正之心才可以评价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 ④坚守正道,不畏强权:“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⑤控制私欲,节制感情,坚持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⑥正确的财利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论语·大学》 ⑦从善去恶:“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1、有教无类。 翻译: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6、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翻译: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0、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1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3、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1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翻译: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6、名不正,则言不顺。 翻译: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17、见得思义。 翻译: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19、割鸡焉用牛刀? 翻译: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21、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