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肪肝发病机制

脂肪肝发病机制

脂肪肝发病机制
脂肪肝发病机制

脂肪肝发病机制及其“二次打击”假设

脂肪肝是肝脏对各种代谢异常改变产生应激反应引起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形态学上的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

tion)、脂肪侵润(fatty infiltration)、脂肪储积(steatosis)、脂肪沉着(fat deposition)及脂肪变态(fatty metamaorphc~is)等术

语均含义类同。依病因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malcoho[ic fatty liver

NAFL)两类.前者是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一种类型;后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疫病,但更多见的还是

全身性疾患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过程,近年认为它和非酒精性脂防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同视为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 D)或非酒精性脂肪储积综合征(normlcoholic steatosis syndrome)的

一种临床类型。脂肪肝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脂肪

肝.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病理生理改变的级连反应有j∈,近来重视脂肪肝发病的某些相关因素,并提出形成级连反应的

二次打击假设。

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

1.肝脏脂质代谢障碍: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变化是构成各种形式脂肪肝的基础,包括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FFA)增

加,FFA 内源性台成增加、线粒体B氧化障碍和三酰甘油(TG)运转障碍。脂防氧化代谢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由于

线粒体DNA(mDNA)映乏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的保护,缺乏修复功.易受细胞内氧自由基侵袭,导致mDNA 的碱基对缺

失突变,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和能量转换,诱发肝损伤肝细胞内增多的FFA 本身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且可通过加

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引起线粒体功能不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2胰岛索抵抗(insulin res~tance.IR):大泡型或混合型脂肪肝病变的各种精因几乎普遍存在IR发病机制胰岛素

的主要效应器官是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效应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则表现出lR。由于肝脏

和外周脂肪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生物反应低于最适度水平,出现代偿性高胰岛索血症伴多元代谢紊乱的应激反

应 lR 促使外周脂解和肝摄取FFA 增加、脂氧化酶(Lipoxygenases)细胞色素

p450 2E1(CYP 2E1)和CYP4A表

达增高及FFA的口氧化障碍;线粒体功能不全的发生加剧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能量稳态失调;铁吸收增加及其蓄积削

弱了胰岛索效应及网状上皮系统功能;IR相关激素如瘦素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上海市消

化疾病研究所基础医学与临床。 (Leptin)、雌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索样生长因子等相应增高,以及细胞因子如TNFa、转化生长因子(TGF )、干扰素 (7.IFN)及IL-8等增加,进一步升导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

3 CYP 2El和CYP4A 的作用:酒精、高血糖、瘦素及FFA等均可诱导CYP 2El表达增加.后者通过氧应激和脂

质过氧化反应彳卜导线粒体功能不全及脂肪肝相关病变的发牛。在IR和多币饱和脂肪酸储积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

活化受体(pem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a)依赖性的CYP 4EA表达增高也参与作用,近来认为,内毒

素、TNF等可通过诱导肝脏ppAR n表达减少,引起一系列与脂质代谢有关的蛋白质和酶基固的转录水平降低,促使脂

肪肝的发生发展。

4 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氧应激状态系指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化物(ROS)及其代谢物的产生超

过对其防御或去毒能力。即促氧化物与抗氧化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线粒体是氧应激和ROS产生的最大来源

ROS通过传递1个或2个电子.氧化大分子物质,引起DNA损害、蛋白质和脂质等氧化和再氧化损害 ROS除直接造成

肝损伤外,另一重要的发病机制是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脂质过氧化为氧应激增强后发生的ROS氧化生物膜,

ROS与膜磷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起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LPO).过氧化脂质不仅使内源性ROS增加、毒性增

加.且可抑制抗氧化等.增加对外源性过氧化物毒害的敏感性。

5免疫反应:新抗原表达如过氧化脂质诱致膜蛋白变异,己醛与异常肝蛋白和酶共价结合形成醛加台物及Mallo.

ry小体具抗原性;淋巴细胞表型改变如CD4/CD6、CD56/CD8和CD25/cD2增高等;体液抗体如NAFLD的lgM 类抗

体及ALD的fgA类抗体的出现;内毒索及TNF a的增高等均可能参与免疫反应介导的发病机制。

6.遗传因素:无论是酒精性或非酒精性,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肥胖和糖尿病的脂肪肝大多为可逆性除非

并发基底膜胶原沉着及微血管病变,遗传因素参与致病,常见于HLA DR4、B13和B15表型者。ALD是多基因遗传病,

乙醇脱氢酶(Pd3H)、CYP 2El、醛脱氧酶(ALDH)均有遗传的多型性.当存在高活性ADH 同工酶、高活性CYP 2E1或低

活性ALDH时,可致乙醛产生率增加而氧化率减低。

二、脂肪肝发病机制的二次打击

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NASH与酒精性脂肪肝炎(ASH)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它们两者常存在着胰岛素抵

抗 CYP 2El表达增加、肝细胞ATP储备减少,肝细胞对168 TNF—a毒性敏感性增高,低水平内毒素血症、巨噬细胞活化、

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及免疫反应异常等多环节的病理生理改变。从病理上看.NASH 几乎难区别于ASH,临床流行病学

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危齄因素对两者都可能起致病作用。如何解释不同病因可产生相似的病理生理及组织变化,且有些

脂肪肝患者不论其何病因,从不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近来有些作者提出以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为轴心的“二

次打击 (two hits)假设,把包括酒精、肥胖、糖尿病、药物及其他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的脂肪肝病变,均纳^“二次打击”统

一发病机制予以解释。许多发病因素通过增加氧化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为共同致病途径对肝脏实施二次打击.导致脂

肪肝发生及其后病变进展。初次打击(first h:t)诱发脂肪肝。各种不同病因通过氧应激促使ROS增加作为发病的基础机箭线粒体是肝脏

FFA 0氧化、ATP形成及ROS形成的主要部位,线粒体在氧化脂舫和其他燃料供给大多数细胞ATP时,快速形成ROS.

因此,线粒体又是ROS打击的首要靶子。乙醇、药物、饮食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内FFA增多、肝细胞CYP 2El表达

增加及胰岛素抵抗等均通过氧应激反应增加ROS的产生引起氧化或再氧化的损害。胰岛素抵抗因兼有脂解增加、脂舫

酸0氧化增加、氧应激增加、肝细胞对ROS损害敏感及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等因素存在.易经初攻打击发生脂肪肝。

轻度ROS增加不足以造成DNA和肝细胞损害,这与未能足够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正常细胞防御机制能与之抗衡有

关,此外,ROS轻度增高被认为有抗凋亡作用。多数病因引起的脂肪肝,单由氧应激诱致结构和功能改变是可逆的。

第二次打击(second hit)导致脂肪肝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脂肪肝发生后,须经脂质过氧化这一生化和结构破坏

性反应的打击,才能促进病变进展。脂质过氧化增加来自于持久大量的ROS产生除原先存在的致氧应激增强的有关

因素继续作用外.另一些新的或附加因素可增加脂质过氧化对肝脏进行第二次打击,如内毒素、铁、许多伴ROS代谢物

的药物、缺血再灌注、TNF'a增多、CYP 2El表达伴PPAR a表达减少、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活化的炎症细胞和血管内

皮细胞参与释放ROS等。LPO不仅促使ROS增高,且直接损细胞膜,还可抑制抗氧化系统削弱细胞防御机制。由肝

细胞释放的丙二醛(MDA)和壬烯(HNE)是两个强毒力的脂质过氧化物,它们与枯否细胞及肝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起进

一步介导肝细胞死亡、Mallory小体形成、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肝内炎症细胞浸谰等改变。

双打击假设强调了脂肪肝发病机箭中线粒体、氧应激、脂质过氧化及细胞防御机箭改变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的关

系。这无疑会促进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探寻与NASH及ASH遗传敏感性有关的

基因,开拓临床防治对策的新思路。

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单纯乙醇诱导而不附加其他额外的氧应激来增加脂质过氧化,难发生炎症和纤维化。目

前临床还缺乏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可靠生化标志物,故对疑有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肝患者应进行组织学检查,以期提

供音理有效的治疗。二攻打击假设还处于萌芽阶段,尽管提出了基本概念,但总体理论体系仍不够完整,有关这方面

的进展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脂肪肝的治疗方法

脂肪肝发展结果与组织损害严重程度有关,28%肝损害持续发展,59%无实质性改变,13%肝损伤可以改善或消除,少数病例由脂肪变性向脂肪性肝炎发展,甚至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大多数发展结果良好,单纯性脂肪变性预后优于脂肪性肝炎、进展性肝纤维化。 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 药物性、碱中毒、肉碱缺乏状态、甲亢或甲减、Wilson病、重症贫血、慢性心肺功能不全 ?饮食治疗,纠正营养失调 ?维持理想体重及必要身体锻炼 ?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及血糖水平 ?行为纠正及自我保健意识教育 ?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纤维化 步骤/方法 1.饮食治疗 ?饮酒引起的脂肪肝:禁酒、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少量维生素,减少单糖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有适量必需脂肪酸,脂肪不超过总热量15~20% ?与肥胖相关的脂肪肝 1)低热量饮食(600~1200Kal/d),配合运动,中度活动者1200~1800Kal/d; 脂肪宜用植物油,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 2)饮食指南 推荐食物限制食物尽量少吃食物 谷类全麦面包/麦片/馒头全蛋面条油条/甜点/方便面/炸薯条 奶制品无脂牛奶/酸奶低脂牛奶全脂奶/雪糕/朱古力 肉类兔肉/去皮鸡肉瘦牛/羊肉排骨/猪蹄/鸭/鹅/肥肉/香肠/内脏 蛋类 2-4个/每周蛋黄/咸蛋 鱼类各种鱼(蒸、煮)乌贼/咸鱼/罐头油/浸鱼 贝壳类扇贝虾类/淡菜黄油/猪油等动物油

油类豆油/香油/菜油花生油/色拉油黄油/猪油等动物油 豆类豆腐/大豆制品罐头豆类熏豆腐干 水果/蔬菜新鲜蔬菜/水果罐头水果咸菜/腌菜/果汁饮料 坚果类核桃/杏仁/栗子花生椒盐核桃 饮料茶/水酒/低脂饮料巧克力饮料 日常配以体恒健康肝片效果更佳 2.减体重(I) ?体重减少速度相当重要,对肝损害改善、恶化起关键作用 ?对重度脂肪肝病人,减肥速度不宜太快:短期内减肥速度太快(>5Kg/月)可促进肝脏炎症、汇管区纤维化、胆汁淤积;电解质紊乱、高尿酸血症、酮症及体重反跳;建议减肥速度:儿童0.5Kg/周、成人1.0Kg/周?减重可改善肥胖伴同的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脂肪肝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肥胖症,恶心与呕吐,肝肿大,疲乏,食欲不振,肝区痛 疾病介绍: 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主要表现为肝脏受损的表现,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化验检查: 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脂肪肝的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甘油三酯升高,血清-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脂肪肝的检查2、超声与CT。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如脾脏)低下。 脂肪肝的检查3、肝活检。是确认依据。 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方法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超声CT、肝活检等。 脂肪肝应于肝癌作鉴别 肝癌是一种恶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可有恶液质、甲胎球的升高、肝功能异常、血沉增快等。但早期肝癌与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大多借助于CT检查。必要时作肝穿活检,以资鉴别。 并发症: 脂肪肝有哪些并发症?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管理层其他基础疾病并发出现,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妊娠急性脂肪肝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此,对于忆发现有脂肪肝的患者,应进上步全面检查,以明确脂肪肝的性质和有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治疗用药: 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治疗脂肪肝需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糖尿病病人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脂肪肝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疾病,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尽管不好治疗,但并不是一种要命的疾病。很多人不知道脂肪肝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及正确的治疗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希望可以对大家认识脂肪肝有帮助。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轻度脂肪肝,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糖尿病性脂肪肝要积极治疗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戒酒,肥胖性脂肪肝要控制体重。同时要避免各种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2、药物治疗 脂肪肝与心血管病、血脂血糖代谢失调有密切关系。单纯性脂肪肝病人经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后半年无明显改善,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减肥药或二甲双胍辅助减肥。有转氨酶升高的病人可选择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等药物,阻止肝内炎症和纤维化,降低肝硬化的几率。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病人要根据高脂血症的类型、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脂药。 脂肪肝注意事项 1、合理膳食 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禁酒戒烟,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尤其要避免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2、适当运动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视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 3、慎用药物 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解毒,在选用药物时更要慎重,谨防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绝对不能用,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 看了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脂肪肝这种病已经不陌生了,它会在我们生活习惯不好时出现。医生经常会说药补不如自己补,像脂肪肝这种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并且是可逆的疾病,患者一定要在平时生活中从饮食、运动、心理上调节自己,并到医院按照医生的建议做适当的治疗。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发生的条件(诱因)和导致脂肪肝的原因(致病因素)两个方面。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和性别等均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为脂肪肝发病的条件因素。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化学因素、营养因素、内分泌代谢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等。 1.化学性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毒物(黄磷、砷、铅、苯、四氯化碳、氯仿等)、药物(甲氨蝶呤、四环素、胺碘酮、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嗜酒一直是欧美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 2.营养因素饮食过多、体重超重造成的肥胖是近年来引起脂肪肝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蛋白质及热量缺乏是脂肪肝的另一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质和能量供给或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 (2)继发性营养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年长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感染与炎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即使热量足够也可引起脂肪肝。营养不良引起的脂肪肝主要见于儿童许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高尿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以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近来研究发现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肺结核、败血症等一些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因营养不良、缺氧以及细胞毒素损害等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以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诱发肥胖性脂肪肝。 4.遗传因素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直接致病的。在肝脏,它们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谢性肝病,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果糖耐受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而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缺陷等则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某种疾病的素质,如肥胖、Ⅰ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此种现象称其为遗传易感性。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食物中脂肪经酶水解并与胆盐结合,由肠黏膜吸收,再与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后在肝窦库普弗细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进入肝细胞后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而释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内质网转化为磷脂及形成胆固醇酯。肝细胞内大部分的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等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进入血液循环。VLDL在血中去脂成为脂酸提供给各种组织能量。脂类代谢障碍是产生脂肪肝的原因: (1)食物中脂肪过量、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饥饿、创伤及糖尿病),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增多,为肝内三酰甘油合成提供大量前体。 (2)食物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苏氨酸缺乏、摄入大剂量巴比妥盐等使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及游离脂酸合成增加。 (3)热量摄入过高,从糖类转化为三酰甘油增多。 (4)肝细胞内游离脂酸清除减少,过量饮酒、胆碱缺乏、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中毒等均可抑制肝内游离脂酸的氧化。乙硫氨酸中毒及胆碱缺乏可阻断磷脂合成。 (5)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等一个或多个环节,破坏脂肪组织细胞、血液及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引起肝细胞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泌之间失去平衡,最终导致中性脂肪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形成脂肪肿。 近年来由于脂肪肝引起的肝炎日渐增多,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总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提示它们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许多共同之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

酒精肝机理

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是指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引发的酒精性肝损伤。目前ALD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7]。乙醇在肝脏代谢时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O-2、H2O2、OH、C2H5O-和C2H5OH-,过量的自由基可引起肝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破坏,膜流动性失常;大量肝内酶(AST、ALT)释放入血,并可使清除自由基酶(SOD、GPx)耗竭,肝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肝功能异常,脂肪代谢紊乱,肝组织官方脂肪样和空泡样变性,最终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细胞肿胀死亡[8-9]。因此,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恢复肝脏正常功能,是防治酒精性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据研究决明子具有降压、调脂、保肝、明目、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诸多作用。有文献记载,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质量浓度的升高,亦可提高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含量,提示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起到保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作用[10]。林冬静和金政通过比较雄性昆明小鼠血清中AST、ALT变化,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发现决明子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AST及ALT含量的升高,,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根据国家临床上研究决明子这味药具有降压、调脂、保肝、明目、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功效,根据调查文献了解到;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所导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 指标的升高,也会导致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含量,说明决明子中乙醇提取物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保护肝脏细胞功能和结构的作用。 与上述两种肝损伤相似,氧化应激同样在酒精性肝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酒精性肝病致病因素单一,即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虽然研究发现很多引起酒精肝致病因素,然而氧化应激始终被认为是酒精性肝病的

民间偏方验方5治:高血脂与脂肪肝

民间偏方验方治:高血脂与脂肪肝 1. 平时经常食用熟黄豆粉或生花生米对高脂血症较有效。 2. 脂肪肝食疗二方:(1)、首乌红枣粥:首乌粉30克,粳米75克,大枣5枚或小红枣8枚,红枣与粳米熬成粥后加首乌粉搅匀,再次煮沸,即可服用。(2)、蚌肉豆腐汤:河蚌2只(150克),取肉洗净,入锅略煸,加水1碗,大火烧开后,倒入豆腐半盒,马兰头100克,再度烧开后,加精盐味精盛起,可单独食用,也可佐餐。 3. 决明子降血脂方:取决明子20克,炒至微香,投入砂锅,加水煎汁滤渣,然后将粳米100克、清水400毫升放入锅内以旺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成稀粥。日服1剂,分次食用,除可降血脂、降血压外,还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作用。但须注意,若有血虚眩晕及便溏者则少服为宜。 4. 温火炖鲤鱼治高脂血症:民间一妙方,可治高血脂:鲤鱼一条(250克左右),去鳞和内脏,加紫皮大蒜1只、葱白1段、赤小豆60克,入锅,加水,温火炖熟,吃鱼喝汤(勿放盐)。每日1次,7 日为一疗程,共6个疗程。 5. 黑木耳豆腐汤降血脂:豆腐250克、黑木耳30克、鸡汤、姜、葱花、盐、香油适量。先将豆腐切成片,黑木耳泡发后洗净。将鸡汤中加入豆腐、黑木耳、姜丝、葱花同炖,熟后加少许盐、香油即成。

6. 食醋浸香菇可降胆固醇:将香菇去除根柄,用清水清洗后晒一天,可提高维生素D的含量。将香菇放入广口瓶,倒入食醋,放进冰箱冷藏,一个月即可食用。醋浸香菇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状,预防中风,也适宜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7. 山楂首乌消脂茶:将15克山楂、15克何首乌分别洗净、切碎,一同入锅,加水适量,浸渍2小时,再煎煮1小时,然后去渣取汤当茶饮用。 8. 降脂小方:黄精30克,寄生15克,乌龟1只(约200克,去肠杂),红枣5枚,共放入沙锅煮汤,调味食用。 9. 杞菊地黄丸治高脂血症:每服2丸,每天3次,二周一疗程,2-3个疗程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平均值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 10. 花生壳治高血脂:花生壳50克加水1000ml,煮沸后再用文火煮20秒,滤净残渣,取汁服用,每天一剂,连服1-2周可见效。 11. 脂肪肝食疗两则:一、蘑菇250克,豆腐200克,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清热润燥、益气解毒。二、紫菜30克,鸡蛋1枚,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滋阴清热、软坚润燥。 12. 吃洋葱高血脂:每天坚持生吃一个鸭蛋大小的紫色洋葱。半年后,血脂全部正常,脂肪肝也完全消失了。 13. 偏方降血脂: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泡发洗净,放入小碗,

脂肪肝发病机制

脂肪肝发病机制及其“二次打击”假设 脂肪肝是肝脏对各种代谢异常改变产生应激反应引起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形态学上的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 tion)、脂肪侵润(fatty infiltration)、脂肪储积(steatosis)、脂肪沉着(fat deposition)及脂肪变态(fatty metamaorphc~is)等术 语均含义类同。依病因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malcoho[ic fatty liver NAFL)两类.前者是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一种类型;后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疫病,但更多见的还是 全身性疾患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过程,近年认为它和非酒精性脂防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同视为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 D)或非酒精性脂肪储积综合征(normlcoholic steatosis syndrome)的 一种临床类型。脂肪肝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脂肪 肝.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病理生理改变的级连反应有j∈,近来重视脂肪肝发病的某些相关因素,并提出形成级连反应的 二次打击假设。 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 1.肝脏脂质代谢障碍: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变化是构成各种形式脂肪肝的基础,包括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FFA)增 加,FFA 内源性台成增加、线粒体B氧化障碍和三酰甘油(TG)运转障碍。脂防氧化代谢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由于 线粒体DNA(mDNA)映乏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的保护,缺乏修复功.易受细胞内氧自由基侵袭,导致mDNA 的碱基对缺 失突变,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和能量转换,诱发肝损伤肝细胞内增多的FFA 本身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且可通过加 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引起线粒体功能不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2胰岛索抵抗(insulin res~tance.IR):大泡型或混合型脂肪肝病变的各种精因几乎普遍存在IR发病机制胰岛素 的主要效应器官是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效应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则表现出lR。由于肝脏 和外周脂肪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生物反应低于最适度水平,出现代偿性高胰岛索血症伴多元代谢紊乱的应激反 应 lR 促使外周脂解和肝摄取FFA 增加、脂氧化酶(Lipoxygenases)细胞色素 p450 2E1(CYP 2E1)和CYP4A表 达增高及FFA的口氧化障碍;线粒体功能不全的发生加剧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能量稳态失调;铁吸收增加及其蓄积削 弱了胰岛索效应及网状上皮系统功能;IR相关激素如瘦素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上海市消

脂肪肝的饮食治疗方案

脂肪肝的饮食治疗方案 (1)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以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厘米以下者减100 (2)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按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每天可给脂肪0.5~0.8克,宜选用植物油或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等;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2~4克,食用糖的 (3)高蛋白饮食 1 / 3 ,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1.2~1.5克,高蛋白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应占适当比例,例如豆腐、腐竹等豆制品, (4)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 (5)限制食盐,每天以6 (6 (7)含有甲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小米、莜麦面、芝麻、油菜、菠菜、菜花、甜菜头、海米、干贝、淡菜等食品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 (8)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类等:少用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物。 脂肪肝的食物选择 (1 (2)控制食糖、各种甜食及高热能食物,如含糖量高的蔬菜、水果、胡萝卜、 (3 (4)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也宜限制 (5

早餐:馒头(面粉50克),稀饭(大米50克),红腐乳10克,小咸菜10克。 午餐:大米饭100克,韭菜炒鸡蛋(韭菜100克、鸡蛋50克),菠菜牛肉丝(菠菜100克、牛肉50克),西红柿蛋汤(西红柿50克、鸡蛋20 晚餐:菠麦面饼(蔽麦面50克),小米粥(小米50克),菜花炖肉(菜花100克、猪肉50克),腐竹炒芹菜(腐竹50克、芹菜100 全日烹调用油15 全日热能6972千焦(1660 (1)金钱草砂仁鱼:金钱草、车前草各60克,砂仁10克,鲤鱼1尾,盐、姜各适量。将鲤鱼去鳞、鳃及内脏,同其他3味加水同煮,鱼熟后加盐、姜调味。 (2)鱼脑粉:鱼脑(或鱼子)适量。将鱼脑或鱼子焙黄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服3~5 (3)脊骨海带汤:海带丝、动物脊骨各适量,调料少许。将海带丝洗净,先蒸一下;将动物脊骨炖汤,汤开后去浮沫,投入海带丝炖烂,加盐、醋、味精、 (4)玉米须冬葵子赤豆汤:玉米须60克,冬葵子15克,赤小豆100克,白糖适量。将玉米须、冬葵子煎水取汁,入赤小豆煮成汤,加白糖调味。分2 (5)白术枣:白术、车前草、郁金各12克,大枣120克。将白术、车前草、郁金纱布包好,加水与枣共煮,尽可能使枣吸干药液,去渣食枣。 (6)黄芝泽香饮:黄精、灵芝各15克,陈皮、香附子各10克,泽泻6克。

脂肪肝的运动方法 十

脂肪肝的运动方法十 脂肪肝的运动方法 1)运动种类 脂肪肝患者的运动,主要选择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钟)、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这类运动对脂肪肝患者的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较好。 2)运动强度 脂肪肝者应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心率(脉搏)选择适当的运动量,以运动时脉搏为100~160次/分钟(以170减去实际年龄),持续二三十分钟,运动后疲劳感在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亦有人认为,运动量的大小以达到呼吸加快,微微出汗后再坚持锻炼一段时间为宜。 3)运动实施的时间带和频率

根据研究,同样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下午或晚上锻炼要比上午锻炼多消耗20%的能量。因此,运动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晚上进行;散步的最佳时间是晚饭后45分钟,此时热量消耗最大,减肥的功效也最好。运动实施的频率以每周3~5天较为合适,具体应根据实施者的肥胖程度、余暇时间以及对运动的爱好等因素来决定。如果运动后的疲劳不持续到第二天,每天都进行运动也可以。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对于脂肪肝而言平时要配合沽方甘道xin,只要进入人体后有效进行中和、溶解、使多余的脂肪毒素排出,达到彻底清除体内最大致病因的目的。总之得了脂肪肝要及早干预,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希望恢复健康。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690堂丛壁望坚型』坐堂蔓!!塑塑!!!型:!!:竺竺!婴:!!!!!:型J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厉有名 【关■调】肝疾病,酒精性。发病机制一 Newinsightonthepathogenesisofalcoholicliverdlseasts.LIYou—ruing. [Keywords|Alcoholicliverdiseases;Pathogenesis [Firstauthor“address]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FiBtAffiliatedHospital。Medical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06.China 1.肝脏酒精代谢产物损伤:(1)乙醛的化学性损害:机体摄人的酒精90%咀上在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可损害各种细胞器和酶的结构功能;又能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性肝损害t损害线粒体脂肪酸的日氧化,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谷胱甘肽(GSH)的生物台成,减弱超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功能。(2)氧化还原反应的改变:酒精氧化引起氧化型的辅酶I(NAD’)向还原型辅酶I(NADH)转变,导致NADH/NAD+比例增加,进而影响了NAD+依赖的过程如脂质和糖的代谢。过多的还原型等价物通过促进脂肪酸合成并抑制其氧化,引起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沉积。NADH也抑镧了草酰乙酸、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干扰了糖原异生过程,导致患者低血糖症。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和代谢紊乱是酒精代谢过程中的的急性改变,戒酒后可以逆转。而慢性嘈酒者因肝细胞的损害和阻止NADH向NAD+的再氧化而延缓其逆转过程。(3)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酒精在肝细胞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lIE1(CYP2EI)和酒精脱氢酶介导氧化形成很多自由基,包括羟乙基、超氧阴离子(O:)和羟基(OH),它们对细胞内物质产生氧化损伤。过多的NADH促进铁蛋白向铁的转换,而铁在还原状态可与过氧化氢结台形成羟乙基;肝内炎症细胞也能产生过氧化物引起氧应激-酒精亦可自发的或通过其他途径激活库普弗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质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饮食中加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强脂质过氧化,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本身是CYP2E1的诱导剂。并对肝细胞膜脂质沉积有叠加效应。酒精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脏损害可因加入CYP2EI而缓解。丙二醛和壬烯是两个强毒力的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常作为判断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它们可促进库普弗细胞与肝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共同进一步介导肝细胞死亡、Mallory小体形成、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DNA和脂质一样对氧应激很敏感。氧化剂可引起线粒体DNA缺损和突变.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酒精摄人可导致肝内很多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紊E和谷胱甘肽等耗竭。14)线粒体损害:肝细胞线粒体肿胀是酒精性肝病特征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精萃? 病理之一。约25%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可出现线粒体巨大症,而非酒精性肝病还不到1%。酒精性肝病线粒体改变影响了线粒体的功能,如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被抑制40*/,。酒精性肝病中线粒体膜脂质、线粒体DNA和其蛋白合成异常造成线粒体的损害。乙醛和自由基可诱导线粒体损害,而后者引起的损害因谷胱甘肽的耗竭而增强。(5)铁负荷:铁可诱导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器的破坏。当过量的铁持续聚积在肝脏内,长期作用可使细胞坏死并促进肝组织胶原形成启动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铁有催化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对酒精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起到了协同的作用。酒精可以干扰正常的铁代谢,大约三分之一的嗜酒人群有铁的过渡沉积,进而引起肝脏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介导的毒性有关。酒精诱导的铁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与铁是一种前氧化因子有关。 2.炎症(免疫)机制:(1)细胞因子:很多炎症细胞因子都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中发现肝脏有肿瘤坏死因子d(TNFa)mRNA表达增加,主要有由库普弗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坏死和炎症发生前开始表达。它可引起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可以增强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参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亦可诱导肝细胞产生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一8。慢性酒精摄人可诱导肝细胞产生lL一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酒精可以使IL“和TGF—B升高2-4倍,与肝纤维化特异相关。IL一8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表达,可被氧化剂和TNF一口诱导产生.(2)库普弗细胞和内毒素的作用:库普弗细胞是酒精性肝病炎症和纤维化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库普弗细胞的激活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内毒素是嗜酒者体内库普弗细胞激活的重要介质。慢性酒精中毒可诱导低水平的内毒索血症,可能是由于内毒素增加了小肠的通透性,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如果内毒紊与库普弗细胞相互作用,可增强过氧化物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肝损伤。(3)免疫反应:肝细胞蛋白和乙醛及羟乙基形成加台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及乙醛的化学性损伤可致白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释放IL-6和TNF—a增加,而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引起炎症和纤维化。乙醛蛋白加合物主要位于肝损害比较明显的中央静脉周围,可刺激肝脏胶原合成直接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 3.缺氧:在肝脏,由于血流从门静脉和肝动脉到中央静脉的特殊性以及沿着肝窭细胞的耗氧代谢过程,肝脏内形成了明显的氧分压梯度,氧分压从门静脉周围区域65mmHg降至中央静脉周围的35mmHg。随着过量酒精的摄人,肝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特别是中央静脉周围、更易陷人低氧状态。酒精性肝病病理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且病变以肝小叶中心带(3区带)为主,早期脂肪变性多

脂肪肝患者正确饮食方法

脂肪肝患者正确饮食方法 一、一些人由于在生活中过量饮酒,导致患者出现了酒精性脂肪肝,因此出现这类脂 肪肝的患者,应该通过戒酒及改善营养状况进行基本的治疗。禁酒和纠正营养不良可使大 部分脂肪肝在1~6周内消退,也有需4个月或更长者。饮食主要为高热量、高蛋白每日 高于正常60g,适量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摄入不足,可促使继续形成脂肪肝,所以脂肪肝 患者对这方面的问题要重视起来。 二、还有一些人由于自身肥胖的原因,出现了脂肪肝这种疾病,对于这类脂肪肝患者,关键在于减重。减轻体重可改善肥胖伴同的糖尿病、高脂血症,并使脂肪肝消退,饮食疗 法和锻炼是减重的基础,减重10%可使脂肪肝引起的转氨酶增高恢复正常。但减重方法需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伴有糖尿病、心肾疾病及肝损害明显的病人更要注意,不然 会对自身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三、人们在进行脂肪肝的饮食调理时,对于身体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应该可以通过进 食低热量饮食或饥饿疗法使肥胖者体重减轻,这样可以使脂肪肝的病情改善,并使肝功能 恢复正常。但如体重骤减一个月减下5公斤,则会导致动员脂肪组织入肝增多,并刺激胰 岛素分泌增多,也易发生脂肪肝并使原有脂肪肝的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大家知道脂 肪肝的饮食调理应该怎么做后,对这个问题要重视起来。 另外,患者要掌握食物的正确吃法: 1、主食的改进:控制总量,减少精米、精面比例,增加粗粮、杂粮。避免各类油炸 主食,如油条、油饼、麻花等。 2、蔬菜的改进:可增加蔬菜的摄入,种类、颜色搭配选择,可用西红柿、黄瓜等蔬 菜代替水果。避免腌制或不新鲜的蔬菜。 3、水果怎么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最好在餐前或两餐之间饥饿时食用,且每次只 吃一种,尽量选体积中等,甜度不是太高的比如梨、苹果等。此外,吃水果的时间也很有 讲究,对脂肪肝患者而言,上午吃是“金”、下午吃是“银”、晚上吃是“铜”、睡前吃 是“垃圾”。 4、豆类怎么吃:推荐各种豆类与主食搭配食用,如绿豆、红豆、豌豆、黑豆、芸豆,以及各种简单加工过的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皮、豆腐泡、豆腐干、烤麸等。可适 量食用豆腐卷、素鸡,避免食用油炸过的豆腐泡、油豆腐。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济南协和肝病医院专家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被称为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一: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二:营养过剩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三:营养不良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四: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五: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六: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上述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肝的食谱

为此,他告诉我们几个脂肪肝的食疗验方: 一、蘑菇250克,豆腐200克,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清热润燥、益气解毒。 二、紫菜30克,鸡蛋1枚,调料适量。煮汤服食。每日1剂。功效:滋阴清热、软坚润燥。 三、芹菜黄豆汤鲜芹菜100克,洗净切成片,黄豆20克(先用水泡胀),锅内加水适量黄豆与芹菜同煮熟,吃豆吃菜喝汤,一日一次,连服三个月,效果颇佳。 四、绿茶每天上下午各用绿茶10克,开水浸泡后坚持饮用。研究表明,绿茶可化解中性脂肪,有利于清除肝内多余的脂肪。 五、海带绞股蓝汤海带50克,洗净切丝,绞股蓝5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生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服,一日一剂连用3-6个月,效果良好。 此外,耿兰书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治疗脂肪肝良药——脂肝清胶囊,同时具有保肝解酒,降脂减肥功用。 1.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1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子、蟹黄。 6.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

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 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10.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例如每吃一个大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 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 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14.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 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莱以及菜花等新鲜蔬菜。 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7.如果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 18.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中药验方 1.荷叶6克、决明子6克、山楂6克、泽兰6克,代茶饮。 2.山楂30克、草决明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饮。 内关穴:〖取穴方法〗其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单取穴法:将右手3个手指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的中点即为内关穴。图(1)

脂肪肝的治疗和饮食

脂肪肝的治疗和饮食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正常人的肝内总脂量,约占肝重的5%,内含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而患脂肪肝者,总脂量可达40%-50%,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而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量增加。 脂肪肝的分类:脂肪肝按自身体素质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导致脂肪肝的发病原理不同,一般可分为肥胖、过食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缺乏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妊娠性脂肪肝和不明原因的隐源性脂肪肝等。 脂肪肝按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问题。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时期,只需服用1-2疗程的肝旨清并在饮食上调整好即可痊愈。中度患者一般需要2-3疗程,重度脂肪肝患者则需要服用3-4疗程即可痊愈。 如何早期发现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反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关于脂肪肝的诊断,过去必须根据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及超声显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再经肝穿刺活检即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现主要采用B超和CT诊断脂肪肝。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所谓脂肪肝高危人群是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病人;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 总之,有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者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应定期(每年1~2次)作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脂肪肝。 如何对付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内的过度蓄积。一旦患了脂肪肝,应如何处置呢? 首先,找出病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总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