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技术指标说明

装置特点1、整个装置美观大方,结构设计合理,整体感强,具备强烈的工程化气息,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实验室的概念。

2、设备整体为自行式框架结构,并安装有禁锢脚,便于系统的拆卸检修和搬运。

3、本给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介质,采用水蒸汽-空气换热体系,数据测量准确,实验效果理想,自动化程度高。

4、整套实验装置可根据用户要求,选择采用光滑管与强化换热管,进行两种换热形式的效果对照。

5、采用工业化自动蒸汽发生器提供蒸汽源,操作简洁、方便,更为安全。

6、蒸汽发生器设计有安全水封,消除安全阀失灵带来的安全隐患。

7、整套设备除去特殊材料外均采用工业用304全不锈钢材料制作,整体进行精细抛光处理,体现整个装置的工艺完美性。

8、装置设计可360度观察,实现全方位教学与实验。

装置功能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求取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i

总传热系数Ko。

4、了解热电偶、热电阻温度计的使用。

设计参数普通传热管:

空气流量: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50-150 W/m2·℃。

强化传热管:

空气流量: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100-200 W/m2·℃;强化比:1.3--2.0。

公用设施水:装置自带304不锈钢自动蒸汽发生器,连接自来水,实验时水蒸气进入换热器。

电:电压AC220V,功率4.0KW,标准单相三线制。每个实验室需配置1~2个接地点(安全地及信号地)。

气:空气来自风机(自带气源)。

实验物料:水蒸汽---空气,外配设备:无。

主要设备普通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强化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内附螺旋线圈)。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加热釜:304不锈钢,加热功率3.0KW。配带安全阀。

孔板流量计,孔板喉径:Φ25mm,风压传感器0~10KPa。

宇电AI704M多路数字温度显示仪。

宇电AI702M多路数字温度显示仪。

宇电AI501压差数字显示仪。

宇电AI518温度控制仪(带手动功能)。

K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7支。

鼓风机:旋涡气泵,功率 550W,最大流量70m3/h。

电器:接触器、开关、漏电保护空气开关。

304不锈钢管路、管件及阀门。

304不锈钢仪表柜:测控、电器设备在实验架上。

304不锈钢材质框架1800*500*1800mm(长×宽×高),带脚轮及禁锢脚。

测控组成变量检测机构显示机构执行机构

风量孔板流量计压差显示仪手动调节

蒸汽温度PT100铂电阻温度控制显示仪固态调压模块温度K型热电偶数字温度仪无

SG-HG16/II 数字型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技术指标说明

装置特点1、整个装置美观大方,结构设计合理,整体感强,具备强烈的工程化气息,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实验室的概念。

2、设备整体为自行式框架结构,并安装有禁锢脚,便于系统的拆卸检修和搬运。

3、本给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介质,采用水蒸汽-空气换热体系,数据测量准确,实验效果理想,自动化程度高。

4、整套实验装置可根据用户要求,选择采用光滑管与强化换热管,进行两种换热形式的效果对照。

5、采用工业化自动蒸汽发生器提供蒸汽源,操作简洁、方便,更为安全。

6、蒸汽发生器设计有安全水封,消除安全阀失灵带来的安全隐患。

7、整套设备除去特殊材料外均采用工业用304全不锈钢材料制作,整体进行精细抛光处理,体现整个装置的工艺完美性。

8、装置设计可360度观察,实现全方位教学与实验。

9、实验除可直接在控制柜进行所有操作外,还可远程至电脑展开智能调节及显示仪表+串口通讯+上位监控计算机模式,配套实验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可通过U盘导出,可连接打印机打印数据。装置能够实现手动和自动无扰切换操作,并安装安全联锁保护和自动报警装置,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装置功能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

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求取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i

总传热系数Ko。

4、了解热电偶、热电阻温度计的使用

设计参数普通传热管:

空气流量: 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50-150 W/m2·℃。

强化传热管:

空气流量: 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100-200 W/m2·℃;强化比:1.3--2.0。

公用设施水:装置自带304不锈钢自动蒸汽发生器,连接自来水,实验时水蒸气进入换热器。

电:电压AC220V,功率4.0KW,标准单相三线制。每个实验室需配置1~2个接地点(安全地及信号地)。

气:空气来自风机(自带气源)。

实验物料:水蒸汽---空气,外配设备:无。

主要设备普通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强化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内附螺旋线圈)。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加热釜:304不锈钢,加热功率3.0KW,配带安全阀。

风量重量:DN32涡街流量传感器,测量范围0-150m3/h,精度0.5级。

蒸汽压力测量:压力传感器,测量范围:0-0.25MPa,精度0.5级。

温度模块:分辨率0.1℃,精度0.5级,功能:温度信号采集换算。

宇电AI704M(带485接口)多路数字温度显示仪。

宇电AI702M(带485接口)多路数字温度显示仪。

宇电AI702M(带485接口)多路数字显示仪。

宇电AI518(带485接口)温度控制仪(带手动功能)。

K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7支。

鼓风机:旋涡气泵,功率 550W,最大流量70m3/h。

电器:接触器、开关、漏电保护空气开关。

304不锈钢管路、管件及阀门。

304不锈钢仪表柜:测控、电器设备在实验架上。

304不锈钢材质框架1800*500*1800mm(长×宽×高),带脚轮及禁

锢脚。

测控组成变量检测机构显示机构执行机构

风量涡街流量计

数字显示仪表,精度:

0.5%FS

手动调节

蒸汽压力压力传感器

数字显示仪表,精度:

0.5%FS

蒸汽温度电压变送器

数字温度控制仪,精度:

0.5%FS

固态调压模块温度K型热电偶

数字显示仪表,精度:

0.5%FS

软件组成模拟模块:高达16位分辨率,RS485通讯模式;功能:温度、流量、压力等模拟量信号采集。配数据采集软件一套,在线工业组态软件一套。

化工原理答案第四章 传热

第四章 传 热 热传导 【4-1】有一加热器,为了减少热损失,在加热器的平壁外表面,包一层热导率为(m·℃)、厚度为300mm 的绝热材料。已测得绝热层外表面温度为30℃,另测得距加热器平壁外表面250mm 处的温度为75℃,如习题4-1附图所示。试求加热器平壁外表面温度。 解 2375℃, 30℃t t == 计算加热器平壁外表面温度1t ,./()W m λ=?016℃ (1757530025005016016) t --= ..145 025********t =?+=℃ 【4-2】有一冷藏室,其保冷壁是由30mm 厚的软木做成的。软木的热导率λ= W/(m·℃)。若外表面温度为28℃,内表面温度为 3℃,试计算单位表面积的冷量损失。 解 已 知 .(),.123℃, 28℃, =0043/℃ 003t t W m b m λ==?=, 则单位表面积的冷量损失为 【4-3】用平板法测定材料的热导率,平板状材料的一侧用电热器加热,另一侧用冷水冷却,同时在板的两侧均用热电偶测量其表面温度。若所测固体的表面积为0.02m 2 ,材料的厚度为0.02m 。现测得电流表的读数为2.8A ,伏特计的读数为140V ,两侧温度分别为280℃和100℃,试计算该材料的热导率。 解 根据已知做图 热传导的热量 .28140392Q I V W =?=?= .().() 12392002 002280100Qb A t t λ?= = -- 【4-4】燃烧炉的平壁由下列三层材料构成:耐火砖层,热导率λ=(m·℃),厚度230b mm =;绝热砖层,热导率λ=(m·℃);普通砖层,热导率λ=(m ·℃)。 耐火砖层内侧壁面温度为1000℃,绝热砖的耐热温度为940℃,普通砖的耐热温度为130℃。 (1) 根据砖的耐热温度确定砖与砖接触面的温度,然后计算绝热砖层厚度。若每块绝热砖厚度为230mm ,试确定绝热砖层的厚度。 (2) 若普通砖层厚度为240mm ,试计算普通砖层外表面温度。 解 (1)确定绝热层的厚度2b 温度分布如习题4-4附图所示。通过耐火砖层的热传导计算热流密度q 。 绝热砖层厚度2b 的计算 每块绝热砖的厚度为023m .,取两块绝热砖的厚度为 习题4-1附图 习题4-3附图 习题4-4附图

化工原理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一) 实验时间2020年5月14日成绩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 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二、实验原理 (1)传热过程基本原理 传热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度差存在时,热量就必然发生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总传热系数K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对换热器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对于已有的换热器,可以通过测定有关数据,如设备尺寸、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然后由传热速率方程式(1-1)计算K值。传热速率方程式是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关系。在该方程式中,冷、热流体的温度差△T是传热过程的推动力,它随传热过程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 传热速率方程式Q=K×S×ΔTm(1-1) 所以对于总传热系数K=Cp×W×(T2-T1)/(S×ΔTm) (1-2) 式中: Q----热量(W); S----传热面积(m2); △Tm----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Tm=Tw-Tm K----总传热系数(W/(m2·℃)); C P ----比热容 (J/(kg·K)); W----空气质量流量(kg/s); △T=T 2-T 1 ----冷物流温度差(℃)。 换热器的面积:S i=πd i L i(1-3)式中:d i—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平均空气质量流量W m=V mρm 3600(1-4)

化工原理试验试题集

化工原理实验试题3 1、干燥实验进行到试样重量不再变化时,此时试样中所含的水分是什么水分?实验过程中除去的又是什么水分?二者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当干燥实验进行到试样重量不再变化时,此时试样中所含的水分为该干燥条件下的平衡水分,实验过程中除去的是自由水分。二者与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及物料的种类有关。 2、在一实际精馏塔内,已知理论板数为5块,F=1kmol/h,xf=0.5,泡点进料,在某一回流比下得到D =0.2kmol/h,xD=0.9,xW=0.4,现下达生产指标,要求在料液不变及xD 不小于0.9的条件下,增加馏出液产量,有人认为,由于本塔的冷凝器和塔釜能力均较富裕,因此,完全可以采取操作措施,提高馏出物的产量,并有可能达到D =0.56kmol/h ,你认为: (1) 此种说法有无根据?可采取的操作措施是什么? (2) 提高馏出液量在实际上受到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答: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回流比,相当于提高了提馏段蒸汽回流量,可以降低xW ,从而提高了馏出液的产量;由于xD 不变,故进料位置上移,也可提高馏出液的产量,这两种措施均能增加提馏段的分离能力。 D 的极限值由 DxD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补充习题

第四章 传热 填空题 (1) 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 ,因此, 是强化对 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答案:滞流内层;减薄湍流内层的厚度 (2)黑体的表面温度从300℃升至600℃,其辐射能力增大到原来的 倍. 答案: 5.39 分析: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表明黑体的辐射能力与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而非摄氏温度,即4 273300273600?? ? ??++=5.39。 (3)处理量为440kg/h 的有机溶液在某换热器中预热。运转一周期后,该溶液 在管内生成积垢,使换热器总热阻增加了10%。若维持冷、热介质出口温度不变, 则该溶剂的处理量变为 。 答案:400kg/h 分析:设Q=m t KA ? m t A K Q ?='' ∴ ==''K K Q Q K K 11 '=1.1 故 Q '=1 .14401.1=Q =400kg/h 选择题 (1)对下述几组换热介质,通常在列管式换热器中K 值从大到小正确的排列顺 序应是( )。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冷流体 热流体 ① 水 气 体 ②水沸腾 水蒸气冷凝 ③ 水 水 ④ 水 轻油 答案:D (2)揭示了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 A.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C. 折射

B. 克希霍夫 D. 普郎克 答案:B (3)关于下面两种说法的正确结论应是( )。 1)固体的辐射和吸收只能在表面上进行,因此只和表面积的大小和表面特性有关; 2)气体的辐射和吸收是在整个体积上进行的,必然和气体积的大小和形状有关。 A. 这两种说法都对; C. 第一种说法对,第二种说法错; B. 这两种说法都错; D.第二种说法对,第一种说法错 答案:A (4)传热速率公式q=KAΔt m 中,Δt m 的物理意义是( )。 A.器壁内外壁面的温度差; B.器壁两侧流体对数平均温度差; C.流体进出口的温度差; D.器壁与流体的温度差。 B (5)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 ) A. 蒸汽的温度; B. 空气的出口温度; C. 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 A (6)( )是指当间壁两侧泠、热流体之间的温度为1K 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由热流体传给泠流体的热能。 A. 导热系数; B. 对流传热系数; C. 总传热系数 C (7)在间壁式换热器内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此过程的总传热系数K 值接近于( )。 A. α蒸汽 B. α空气 C. α蒸汽与α空气的平均值 B (8)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应安装在( )。 A. α小的一侧 B. α大的一侧 C. 管内 D. 管外 A 计算题 (1)某厂库存有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其主要尺寸为:列管规格?38,3?管长4m ,管数127根,欲利用这台换热器,用水蒸气加热空气。蒸汽走壳程,空气走管程,空气流量为6000标准3m / 小时,要求自20℃加热至100℃以上。 已知: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为?2/58m W ℃; 蒸汽侧对流传热系数为11000 w/2m ℃ 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为1.29kg/3m ,操作条件下空气比热取1.01kJ/kg.℃ 蒸汽的有关参数见附表。

气—气传热综合实验操作讲义

气—气传热综合实验讲义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i的测定方法,加 m 0.4中常数 A、m 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和采用螺旋扁管为内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 m 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p和 Nu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①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m 0.4 ③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p1。 实验二: ①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m ③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p 2。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普通管 p1 ~Nu 与强化管p 2 ~Nu 的关系曲线。比较实验结果。 ④同一流量下,按实验一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 Nu0,计算传热强化比 Nu/Nu0。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一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 对流传热系数 i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 i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 = A * Re * Pr 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 = B * Re中常数B、m 的值和强化比Nu / Nu 0,了解强化②对α i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Pr 中常数A、m 的值。 ②对α i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中常数B、m 的值。

i=Q i t m S i (2-1) 2 Q i—管内传热速率,W; 2 t mi—内管壁面温度与内管流体温度的平均温差,℃。 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 t mi t w ( )(2-2) 2 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 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 t w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S i d i L i(2-3) 式中:d i—内管管内径,m; L 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 Q i W i c pi (t i 2 t i1)(2-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W i(2-5) 3600 3 cp 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3 cp i和ρi可根据定性温度 t m查得, t m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 i1、t i2、 2 tw、V i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1.7 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从而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换热能力,减小换热阻力,降低换热器动力消耗,使换热器在较低温差下就可以工作,从而有效地利用能源,节省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采用的是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

的方法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螺旋线圈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线圈由直径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在普通套管换热器内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即构成强化传热管。靠近管壁区域,流体一方面受到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方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螺旋金属丝的扰动,使湍流程度增大,减小层流内层厚度,从而达到强化传热的 目的。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较弱,所以流动阻力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以线圈节距H 与管内径d 的比值为技术参数,另外,管长与管径之比(管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强化传热的机理较为复杂,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人们总结出了m B Nu Re 的经验公式,其中B 和m 值的大小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变化。 按照实验方法操作,确定不同流量下Rei 与Nu 的数值,再通过线性回归最终确定B 和m 的数值。 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指标,它的形式是:Nu /Nu 0,其中Nu 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 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Nu /Nu 0>1,且比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1.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见图-2,仪表面板示意图见图-3。 图-1 螺旋线圈内部结构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 0.4 中常数A 、m 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 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 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 n m C Nu Pr Re = (1) 系数C 与指数m 和n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对于气体,Pr 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可视为一常数,因此,式(1)可简化为: m A Nu Re = (2) 式中: λαd Nu 2= μ ρ du =Re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因 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外壁温度与壁面的平均温度近似相等),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查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关联式m A Nu Re =中常数A 、m 的值。 三、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1. 传热管参数: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2.空气流量计 (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第1套)6203.00)(113.18P V t ??=………………………………………………………………[1] (第2套)6203.00)(113.18P V t ??=………………………………………………………………[1] 其中, 0t V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化工原理实验答案

实验四 1.实验中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何影响? 无影响。因为Q=αA△t m,不论冷流体和蒸汽是迸流还是逆流流动,由 于蒸汽的温度不变,故△t m不变,而α和A不受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的影响, 所以传热效果不变。 2.蒸汽冷凝过程中,若存在不冷凝气体,对传热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 措施? 不冷凝气体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率。冷凝器 必须设置排气口,以排除不冷凝气体。 3.实验过程中,冷凝水不及时排走,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及时排走冷 凝水? 冷凝水不及时排走,附着在管外壁上,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 率。在外管最低处设置排水口,及时排走冷凝水。 4.实验中,所测定的壁温是靠近蒸汽侧还是冷流体侧温度?为什么?传热系数k 接近于哪种流体的 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因为蒸汽的给热系数远大于冷流体的给热系 数,而壁温接近于给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的温度,所以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而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 5.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α关联式有何影响? 基本无影响。因为α∝(ρ2gλ3r/μd0△t)1/4,当蒸汽压强增加时,r 和△t 均增加,其它参数不变,故(ρ2gλ3r/μd0△t)1/4变化不大,所以认为蒸汽压强 对α关联式无影响。

实验五固体流态化实验 1.从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流化? 2.实际流化时,p为什么会波动? 3.由小到大改变流量与由大到小改变流量测定的流化曲线是否重合,为什么? 4流体分布板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六精馏 1.精馏塔操作中,塔釜压力为什么是一个重要操作参数,塔釜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因为塔釜压力与塔板压力降有关。塔板压力降由气体通过板上孔口或通道时为克服局部阻力和通过板上液层时为克服该液层的静压力而引起,因而塔板压力降与气体流量(即塔内蒸汽量)有很大关系。气体流量过大时,会造成过量液沫夹带以致产生液泛,这时塔板压力降会急剧加大,塔釜压力随之升高,因此本实验中塔釜压力可作为调节塔釜加热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2)塔釜温度、流体的粘度、进料组成、回流量。 2.板式塔气液两相的流动特点是什么? 答:液相为连续相,气相为分散相。 3.操作中增加回流比的方法是什么,能否采用减少塔顶出料量D的方法? 答:(1)减少成品酒精的采出量或增大进料量,以增大回流比;(2)加大蒸气量,增加塔顶冷凝水量,以提高凝液量,增大回流比。 5.本实验中进料状态为冷态进料,当进料量太大时,为什么会出现精馏段干板,甚至出现塔顶既没有回流也没有出料的现象,应如何调节?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 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 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 3、回归α1和α1’联式4.0Pr Re ??=a A Nu 中的参数A 、a *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 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 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 ΔT ) 2)量纲分析 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 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 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 ΔT : Gr =βg 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6)实验 Nu =ARe a Pr b Gr c 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 /()ln[)()()/ln(11221122121 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02.26P q v ??= [m 3h -1,kPa] 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传热习题解答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传热习题解答

习 题 1. 如附图所示。某工业炉的炉壁由耐火砖λ1=1.3W/(m·K )、绝热层λ2=0.18W/(m·K )及普通砖λ3=0.93W/(m·K )三层组成。炉膛壁内壁温度1100o C ,普通砖层厚12cm ,其外表面温度为50 o C 。通过炉壁的热损失为1200W/m 2,绝热材料的耐热温度为900 o C 。求耐火砖层的最小厚度及此时绝热层厚度。 设各层间接触良好,接触热阻可以忽略。 已知:λ1=1.3W/m·K ,λ2=0.18W/m·K , λ3=0.93W/m·K ,T 1=1100 o C ,T 2=900 o C ,T 4=50o C ,3 δ=12cm ,q = 1200W/m 2,Rc =0 求: 1 δ=?2 δ=? 解: ∵δλT q ?= ∴1 δ=m q T T 22.01200 900 11003.12 1 1 =-? =- λ 又∵3 3 224 23 4 33 2 3 22 λδλδδλδλ+-= -=-=T T T T T T q ∴W K m q T T /579.093 .012 .0120050900233422 2?=--=--= λδλ δ 得:∴m 10.018.0579.0579.022 =?==λδ

习 题1附图 习题2附图 2. 如附图所示。为测量炉壁内壁的温度,在炉外壁及距外壁1/3厚度处设置热电偶,测得t 2=300 o C ,t 3=50 o C 。求内壁温度t 1。设炉壁由单层均质材料组成。 已知:T 2=300o C ,T 3=50o C 求: T 1=? 解: ∵δ λ δλ3 13 2 3 T T T T q -=-= ∴T 1-T 3=3(T 2-T 3) T 1=2(T 2-T 3)+T 3=3×(300-50)+50=800 o C

化工原理实验资料

实验一 干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 2. 掌握恒定条件下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3. 测定湿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 C ,加深对其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4. 熟悉恒速阶段传质系数K H 、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在空气流量、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测定物料的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并了解其 影响因素。 2. 测定恒速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和传质系数K H 。 三、基本原理 干燥操作是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湿物料中水分蒸发分离的操作。干燥操作同时伴有传热和传质,而且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质的机理。由于物料含水性质和物料形状上的差异,水分传递速率的大小差别很大。概括起来说,影响传递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含水量、含水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的大小;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热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目前尚无法利用理论方法来计算干燥速率(除了绝对不吸水物质外),因此研究干燥速率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 干燥实验的目的是用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简化实验的影响因素,干燥实验是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即实验为间歇操作,采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的物料,且空气进出干燥器时的状态如温度、湿度、气速以及空气与物料之间的流动方式均恒定不变。 本实验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甘蔗渣滤饼为被干燥物。测定单位时间内湿物料的质量变化,实验进行到物料质量基本恒定为止。物料的含水量常用相对与物料总量的水分含量,即以湿物料为基准的水分含量,用ω来表示。但因干燥时物料总量在变化,所以采用以干基料为基准的含水量X 表示更为方便。ω与X 的关系为: X = -ω ω 1 (8—1) 式中: X —干基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料; ω—湿基含水量 kg 水/kg 湿物料。 物料的绝干质量G C 是指在指定温度下物料放在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到恒重时的质量。干燥曲线即物料的干基含水量X 与干燥时间τ的关系曲线,它说明物料在干燥过程中,干基含水量随干燥时间变化的关系。物料的干燥曲线的具体形状因物料性质及干燥条件而变,但是曲线的一般形状,如图(8—1)所示,开始的一小段为持续时间很短、斜率较小的直线段AB 段;随后为持续时间长、斜率较大的直线BC ;段以后的一段为曲线

化工液液实验传热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测定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对流传热系数αi 2.加深对对流传热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二. 实验装置 三. 实验步骤 (1) 向电加热箱加水,并通电加热。 (2) 检查流量计流量调节阀是否关闭。 (3) 启动离心泵改变流量调节阀开度。稳定后测定流量、热水进出口温度、冷水进出、管外壁面平均温度。测定5~6组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束. 关闭加热器开关。 四. 实验注意事项: 1.检查加热箱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五.试验结果: 1.已知数据及有关常数: (1)传热管内径di (mm)及流通断面积 F(m2).

di =18.00(mm),=0.018 (m); F =π(di2)/4=3.142×(0.018) 2/4=0.0002545(m2). (2)传热管有效长度 L(m)及传热面积si(m2). L =1.00m) Si =πL di =3.142×1.00×0.0180=0.05656(m2). (3)定性温度at(℃)取t 值为空气进口温度T1(℃)及出口温度T2 (℃)的平均值, 即at=(T1+T2)/2 (4)水在定性温度下的性质计算方法,取水在50℃和60℃的物性作以温度T 为变量的一次函数,然后将定性温度代入而求得,参考公式: 密度: ρ= -0.5t + 1013.1 导热系数:λ = 0.11t + 59.3 黏度: μ = -7.95t + 946.9 (5)热量衡算式:Q=(V*Cp*ρ*dT )/3600 式中: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对流传热系数: ()i m i i s t Q ??=/α (W/m 2·℃)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 mi t ?—传热膜温差,℃。 mi t ?=(T1+T2)/2- t w 式中:t 1,t 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 —壁面平均温度,℃;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 i m i i A Nu Pr Re =. 其中: i i 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i i pi i c λμ= Pr 准数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3 .0Pr Re i m i i A Nu =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 与i Nu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 和m 的值。 A =0.5379和m =0.4086

化工原理传热复习题

传热复习题1 (1)保温瓶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防止热损失的措施? 答:首先,保温瓶瓶胆设计成玻璃夹层结构。夹层因空气被抽出接近真空,可防止对流散热损失。其次,瓶胆夹层内两表面均镀有银、铝等低黑度涂层,增加了辐射传热热阻大幅度降低了辐射散热量。举例说,如夹层内壁温度为98οC ,外壁温度为28ο C ,黑度为0.95的玻璃表面镀上黑度为0.02的银层后,其辐射散热量可由原来的5502m W 降至6.152m W 。第三,在使用保温瓶时,瓶盖选用导热系数很小的软木制作, 大,在数值上常视为相等,但就其本质讲,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4)何谓换热器的控制热阻? 答:换热器的总热阻1/K 主要取决于冷、热流体的对流传热热阻,当然也和管壁的热阻及污垢热阻有关,即, λ ααb K i ∑++=0111 若忽略管壁及污垢热阻,则有 1 11αα+≈i K

如果i α和0α相接近,也就是两种流体的传热阻力差不多时,在谋求强化传热过程中,一般要考虑把 i α、0α都增大。但往往有这种情况,两者的α 值相差很大,例如i α>>0α,则 1 1 αα<< i 。 这时 11α≈K K ≈0α 即总传热系数K 值接近对流传热系数小的一侧流体的α 值,在本例条件下总热阻完全被管外的对流传热热阻所控制。1/0α被称为控制热阻。 答:不正确。 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越高,其用量越小,回收热能的品位也越高,动力消耗也随之减小。但出口温度升高的结果,导致传热推动力即对数平均温差降低,所需传热面积增大,设备费用增大。因此必须从综合角度考虑,全面加以权衡,确定一个适宜的出口温度。 对于常用的冷却介质工业水,出口温度不宜过高。还因为工业水中含有许多盐类。如CaCO 3、 MgCO 3、CaS04、、MgSO 4等。若出口温度过高,上述盐类就会因溶解度减小而析出,附在器壁表面上形成热阻很大的垢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尽管可以采取在冷却水中添加阻垢剂等化学方法,但至少从目前看,效果很有限。所以无节制了提高冷却介质出口温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设计时常取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度差为5-10℃ 四`选择题

光滑管传热综合实验

⒈ 实验名称 光滑管气体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⒉ 实验目的 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②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③掌握DC-3A 微音气泵的使用。 ⒊ 实验基本原理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 ), ,,(01d l Gr P R f N r e u = 强制对流时,G r 可忽略;对气体而言,原子数相同的气体Pr 为一常数,当 50>o d l 其影响亦可忽略,故上式可写为:(Re) f N u = 一般可写成 n e u AR N = 两边取对数 e u R n A N lg lg lg += μ ρλαdu Re d N Re N A u n e === ,, 。 α值的计算: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K 与 α有下列关系: 2 S 1 1K 1αλδα++= 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又因是黄铜管壁 且很薄, 1/α2为蒸气冷凝膜的热阻,α为空气传热膜系数,对比之下,21 αλδ、 s 两项热阻均可忽略,即K ≈α,故 m p s t A t t c V K ?-= ≈) 进出( ρα 本实验主要热阻在空气一侧,故d 值取管内径较为合理。 出进进 出出进出进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m ---=-----= ?ln ln )()( ⒋ 实验所需仪器装置

疏水阀 温度巡检仪 风机 温度巡检仪 图1 2型传热实验装置示意简图 蒸汽发生器 流量调节阀 孔板流量计 压差计变送器 ⒌ 实验步骤及内容 ⑴开启光滑管进风阀,关闭螺纹管进风阀,打开风机,调节孔板流量计R 值约为100左右,待进口温度t 进稳定后,蒸汽发生器停止加热,打开光管侧蒸汽进气阀,打开蒸汽排气阀门,排出一定量蒸汽,时间约1分钟。稳定后读取实验数据。开始读取蒸汽温度T 、t 进、t 出、t 壁,孔板流量计R 值及孔前表压Rp ,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改变孔板流量R 值约为200,再测取以上数据记录,在R 值为200到700间大约做5组数据,然后再计算整理结果。 ⑵实验结束后 ①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开关。 ②关闭两个蒸汽进口阀门。 ③将螺纹管、光滑管的冷风进口阀门、蒸汽排气阀门打开,拔掉孔板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并将风机挡位调至4处。 ④进行风冷管路1小时,关闭整个传热系统电源。 ⒍ 实验原始记录 实验记录 光滑管记录: 管型:光滑 室温:16o C 大气压强:753(mmHg ) 光滑管直径:17.8mm ,光滑管长:1.224m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SG-HG16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技术指标说明 装置特点1、整个装置美观大方,结构设计合理,整体感强,具备强烈的工程化气息,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实验室的概念。 2、设备整体为自行式框架结构,并安装有禁锢脚,便于系统的拆卸检修和搬运。 3、本给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介质,采用水蒸汽-空气换热体系,数据测量准确,实验效果理想,自动化程度高。

4、整套实验装置可根据用户要求,选择采用光滑管与强化换热管,进行两种换热形式的效果对照。 5、采用工业化自动蒸汽发生器提供蒸汽源,操作简洁、方便,更为安全。 6、蒸汽发生器设计有安全水封,消除安全阀失灵带来的安全隐患。 7、整套设备除去特殊材料外均采用工业用304全不锈钢材料制作,整体进行精细抛光处理,体现整个装置的工艺完美性。 8、装置设计可360度观察,实现全方位教学与实验。 装置功能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求取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i 总传热系数Ko。 4、了解热电偶、热电阻温度计的使用。 设计参数普通传热管: 空气流量: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50-150 W/m2·℃。 强化传热管: 空气流量:4-40m3/h,空气温度:常温-60℃,常压操作。 雷诺准数Re:104—5*104,努塞尔准数Nu:40-120,普兰德准数Pr:0.7。 对流传热系数α i :100-200 W/m2·℃;强化比:1.3--2.0。 公用设施水:装置自带304不锈钢自动蒸汽发生器,连接自来水,实验时水蒸气进入换热器。 电:电压AC220V,功率4.0KW,标准单相三线制。每个实验室需配置1~2个接地点(安全地及信号地)。 气:空气来自风机(自带气源)。 实验物料:水蒸汽---空气,外配设备:无。 主要设备普通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强化传热管:内管内径d=18mm,内管外径De=20mm(紫铜管,内附螺旋线圈)。 外管内径d=52mm,外管外径De=57mm(304不锈钢管)管长 1200mm。 加热釜:304不锈钢,加热功率3.0KW。配带安全阀。 孔板流量计,孔板喉径:Φ25mm,风压传感器0~10KPa。 宇电AI704M多路数字温度显示仪。

化工原理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

化工原理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 七、实验数据处理 1.蒸汽冷凝与冷空气之间总传热系数K 的测定,并比较冷空气以不同流速u 流过圆形直管时,总传热系数K 的变化。 实验时蒸汽压力:0.04MPa (表压力),查表得蒸汽温度T=109.4℃。实验装置所用紫铜管的规格162mm mm φ?、 1.2l m =,求得紫铜管的外表面积 200.010.060318576281.o S d l m m m ππ=??=??=。 根据2 4s s V V u A d π= =、0.012d m =,得到流速u ,见下表2: 表2 流速数据 取冷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冷空气的平均温度,查得冷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p c 、黏度μ、热传导系数λ、密度ρ,如下表3所示: 表3 查得的数据 t 进/℃ t 出/℃ t 平均/℃ ()p c J kg ????? ℃ Pa s μ? ()W m λ?????℃ ()3 kg m ρ-? 22.1 77.3 49.7 1005 0.0000196 0.0283 1.093 24.3 80.9 52.6 1005 0.0000197 0.02851 1.0831 26.3 82.7 54.5 1005 0.0000198 0.02865 1.0765 27.8 83 55.4 1005 0.0000198 0.02872 1.0765 29.9 83.6 56.75 1005 0.0000199 0.02879 1.0699 31.8 83.7 57.75 1005 0.00002 0.02886 1.0666 33.7 83.8 58.75 1005 0.0000200 0.02893 1.0633 35.6 84 59.8 1005 0.0000201 0.029 1.06 根据公式()()=V s p s p Q m c t t c t t ρ=--出进出进、 ()()ln m T t T t t T t T t ---?=--进出进出 , 求出Q 序号 ()31s V m h -? ()1u m s -? 1 2.5 6.140237107 2 5 12.28047421 3 7.5 18.42071132 4 10 24.56094843 5 12.5 30.70118553 6 15 36.84142264 7 17.5 42.98165975 8 20 49.12189685

化工原理实验习题答案

1、填料吸收实验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液封高度如何计算? 答:保证塔内液面,防止气体漏出,保持塔内压力.0.1 设置液封装置时,必须正确地确定液封所需高度,才能达到液封的目的。 U形管液封所需高度是由系统内压力(P1 塔顶气相压力)、冷凝器气相的压力(P2)及管道压力降(h,)等参数计算确定的。可按式(4.0.1-1)计算: H =(P1一P2)X10.2/Y一h- 式中 H.,- —最小液封高度,m; P1,—系统内压力; P2—受液槽内压力; Y—液体相对密度; h-—管道压力降(液体回流道塔内的管线) 一般情况下,管道压力降(h-)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简化为 H=(P1一P2)X10.2/Y 为保证液封效果,液封高度一般选取比计算所需高度加0. 3m-0. 5m余量

为宜。 (2)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3)测定Kxa 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传质系数Kxa是气液吸收过程重要的研究的内容,是吸收剂和催化剂等性能评定、吸收设备设计、放大的关键参数之一 (4)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答: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是气膜控制,如HCl,NH3,吸收时的阻力主要在气相,反之就是液膜控制。对于CO2的溶解度和HCl比起来差远了,应该属于液膜控制(5)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答:液体温度。因为是液膜控制,液体影响比较大。 2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1. 答:冷流体和蒸汽是并流时,传热温度差小于逆流时传热温度差,在相同进出口温度下,逆流传热效果大于并流传热效果。 2.答:不凝性气体会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使制冷量降低。并且不凝性气体会滞留在冷凝器的上部管路内,致使实际冷凝面积减小,冷凝负荷增大,冷凝压力升

南工大化工原理第四章习题解答

第四章习题 1)用平板法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其主要部件为被测材料构成的平板,其一侧用电热器加热,另一侧用冷水将热量移走,同时板的两侧用热电偶测量其表面温度。设平板的导热面积为0.03m2,厚度为0.01m。测量数据如下: 电热器材料的表面温度℃ 安培数 A 伏特数V 高温面低温面 2.8 2.3 140 115 300 200 100 50 试求:①该材料的平均导热系数。②如该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线性: ,则λ 和a值为多 少? 2)通过三层平壁热传导中,若测得各面的温度t 1、t 2 、t 3 和t 4 分别为500℃、 400℃、200℃和100℃,试求合平壁层热阻之比,假定各层壁面间接触良好。 3)某燃烧炉的平壁由耐火砖、绝热砖和普通砖三种砌成,它们的导热系数分别为1.2W/(m·℃),0.16 W/(m·℃)和0。92 W/(m·℃),耐火砖和绝热转厚度都是0.5m,普通砖厚度为0.25m。已知炉壁温为1000℃,外壁温度为55℃,设各层砖间接触良好,求每平方米炉壁散热速率。

4)在外径100mm的蒸汽管道外包绝热层。绝热层的导热系数为0.08 W/(m·℃),已知蒸汽管外壁150℃,要求绝热层外壁温度在50℃以下,且每米管长的热损失不应超过150W/m,试求绝热层厚度。 5)Φ38×2.5mm的钢管用作蒸汽管。为了减少热损失,在管外保温。 50第一层是mm厚的氧化锌粉,其平均导热系数为0.07 W/(m·℃);第二层是10mm 厚的石棉层,其平均导热系数为0.15 W/(m·℃)。若管壁温度为180℃,石棉层外表面温度为35℃,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两保温层界面处的温度? 解:①r0 = 16.5mm = 0.0165m ,r1 =19mm = 0.019 m r2= r1+ 1 = 0.019+0.05 = 0.069 m r3= r2+2= 0.069+0.01 = 0.079 m 0= 45 W/(m·℃) W/m ②即 ∴t2= 41.8 ℃ 6)通过空心球壁导热的热流量Q的计算式为:,其中 ,A 1、A 2 分别为球壁的、外表面积,试推导此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