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近代重工业

东北近代重工业

https://www.doczj.com/doc/2e12765764.html,/zgjds/jxal_02.htm
案例5:吉林机器制造局
——近代吉林工业的先驱

吉林机器制造局,是清政府在东北设立的大型军火工厂。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3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9月被沙俄侵略军捣毁。这座耗资近250万两白银的军火工厂,在清末仅存在了18年。
吉林机器制造局的由来,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吴大澂有密切联系。在设立吉林机器局以前,吉、黑两省所用军火皆由内地调拨,不仅“道远费繁”,而且“遇要务无以应急之需”,更何况吉林地处东北边陲,沙俄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屡屡犯境。l9世纪80年代初,中俄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光绪六年(1880)年3月2日,清廷发布谕旨:“赏吴大澂三品卿衔,饬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吴大澂临危受命,到吉林后即提出:“购利器、讨军实、招屯户、通道路……”等一系列的实边政策。在经过周密调查与部署后,于光绪七年(1881年)5月19日上奏朝廷,提议在吉林省城设立枪械厂,奏请获准。于是,调天津机器局提调宋春鳌为总办,在位于吉林省城东南4公里的松花江北岸选定局址,于1882年3月动工兴建。当时,吉林机器制造局所用设备都由国外进口,从天津转运至营口,再用四轮大车运至吉林。天寒地冻,道路崎岖,困难重重。吴大澂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地进行筹划。1883年10月,机械加工部分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投入生产,并能够生产枪械和子弹。1884年7月,进行扩建,火药局亦开工兴建。1887年8月,火药局建成。至此,建设工程全部竣工。
吉林机器制造局建成时,全局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各类机器设备计275台,大部分购自德国,部分购自美国和英国。仅机械加工部分的开办经费,就耗银25万两,全局常年经费约10万两。生产机构:设机器正厂、东厂、西厂、轧钢处、翻砂厂、熟铁厂、木工厂、锯木厂、拉火厂、电气厂、画图房,火药局单独分设。派驻机构:设营口转运局,负责上海、天津等地外购材料转运;设乐亭制造分局,为分驻昌黎、乐亭境内的吉林边防军修理枪炮和复装子弹。另开办表正书院(机械制造工业专科学校),招收满、汉子弟30余名入学。开办两年后,因缺乏经费停办。
吉林机器制造局开办初期,光绪十年(1884年)有委员、司事、书识等官员50人,工人398人。工人中,匠目和工匠93人,小徒158人,其余为普通工役。在匠目和工匠93人中,能掌握军火制造技术或机械加工技术的,仅50余人,多来自浙江宁波。在小徒150余人中,全是童工,曾采取一师带多徒的办法,解决技术力量缺乏问题。后随着

生产发展,工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转入正常生产后,全局常年员工近千人。
吉林机器制造局生产的产品,分弹药和枪炮两大类:弹药类,曾生产黑色火药,哈其开斯枪弹、毛瑟枪弹、文且斯德枪弹、五子抬枪弹、洋抬枪铅丸、来复枪铅丸、葛尔萨炮弹,2磅子、4磅子、6磅子、12磅子克虏伯开花弹,哈其开斯开花弹、前膛钢钉开花弹、12磅子前膛开花弹、12磅子圆开花弹、子母炮群子弹,10磅、20磅、30磅水雷,水雷信子、子母炮拉火,2磅子、4磅子铜拉火,大铜帽等;枪炮类,曾生产呼敦枪、洋治枪、来复枪、毛瑟枪、葛尔萨炮、子母炮、2磅子克虏伯炮、西林炮等。约于1886年,试制成轻便机枪一挺,此枪每分钟连发80发,二人抬,配有三脚架,使用灵活,英国传教士哲姆士观看试射后,十分赞赏,并在他的著作《长白山》中做了记载。吉林机器制造局完全由国人自主经营、管理,产品保质保量,分配合理,无外国人插手其间事务,曾令洋人惊诧不已。
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间,吉林机器制造局发展较快,能够生产枪、炮、各类弹药及船艇等军用物资,不仅能够满足本省军队所需,还为江省(黑龙江省)代造军火,已发展成为我国近代东北唯一的集制造、维修、技术革新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对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边疆起到重要作用。
吉林机器制造局生产的军火,分别解缴吉林靖边军用。从1890年开始,在“无碍于筹边”的原则下,亦供练军需用。1891年,经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与吉林将军长顺咨商,在黑龙江镇边军饷中,每年拨银3万两,交吉林机器制造局代造军火,吉林机器制造局曾刊用“兼办黑龙江机器制造局关防”,后于1898年停办。
从1884年起,曾制造多种专用设备、工装、配件、工具和通用机具,以供自用,并制成机铸银元成套设备。1887年,造成25吨小火轮一艘。1894年,又造成“康济”小火轮一艘,交水师营使用。此后,还造出炮船8艘。
吴大澂创建吉林机器制造局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御敌。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尽管有吴大澂这样的洋务派思想的人物和能造坚船利炮的机器局,却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沙俄侵略的野心,也无力挽救国势的颓危。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14日,攻陷北京。9月22日,入侵东北的东路沙俄军队派6人先行进入吉林省城。23日,200多名俄军闯入城内,清军被陆续解除武装。24日,俄军扑向吉林机器局,“将局员、司书、工匠、护兵悉行驱出,即将银元厂收发处存储本厂并铺商兑换及俄铁路公司之银元、银条、银坯计重不下百数十万两,抢散大半,余银封存

,派兵看守,枪炮及子母悉行毁弃”。25日,“将武库所存枪械子母尽弃江中。晚间又将江南火药两库轰毁”。就这样,仅仅两天时间,由吴大澂一手创办、宋春鳌等悉心经营的吉林机器局毁于一旦。
案例来源:
1.孙华、李业巍:《从档案史料看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兴衰及其历史作用》,《兰台内外》,2007年第2期。
2.胡吉勇、高瑛:《东北近代工业的先驱——吴大澂与吉林机器制造局》,《吉林日报》2006年5月18日第10版。
讨论题:
阐释吉林机器制造局创立的背景,并说明其结局所反映的问题。
案例评析: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他们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吉林机器制造局,就是洋务派主办的40多个军工厂局之一。吉林机器制造局是在洋务派的主张和主持之下,于19世纪80年代为装备东北边防军而由清政府官办的一所军火工厂。历史上,吉林的工业开发较内地为晚,吉林机器制造局可以说是近代吉林工业的先驱。同其他洋务企业一样,建造吉林机器制造局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吉林机器制造局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规模不断扩大。在甲午战争中,吉林机器制造局发挥了重要的军火供给作用。虽然吉林机器制造局只是一个中型地方军工厂,但是,作为东北第一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军工厂,它的创建开辟了近代吉林大机器生产的先河。大规模的建筑,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让地处边陲、闭塞落后的东北民众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而且,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了吉林相关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有力地推动了吉林乃至全东北的近代工业革命。但吉林机器制造局等洋务企业的建立,并没有真正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最终吉林机器制造局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毁于一旦。吉林机器制造局的结局,说明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创立、规模、结局、作用及失败原因,通过介绍洋务运动中一个企业的兴衰,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的第二节,即洋务运动的兴衰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为什么洋

务运动不能把中国引向独立富强的原因。
在使用本案例时,还可以给学生找一些老照片,并播放一些有关洋务运动的影视资料片,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案例6:哈尔滨总工厂
——东北第一个近代重工业工厂

哈尔滨车辆厂,原名哈尔滨总工厂,是哈尔滨最早的重工业工厂,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近代重工业工厂,被称为“火车头工厂”.它不仅当时在修理铁路机客货车方面独占熬头,而且时至今日在工业的很多专业技术上,如发电、铸造、机械锻造、轧钢、大型机床切削加工等方面,也都是哈尔滨工业之最。
哈尔滨总工厂始建于1898年6月9日,是随中东铁路开工修筑而建立的。当时的厂址,在现今紧靠江边的哈尔滨铁路材料厂处。10月,临时总工厂竣工,揭开了哈尔滨近代工业的第一页历史。临时总工厂投产时,有员工1300余人。其中,中国工人约占80%。临时总工厂设有机车、客车、货车和机械4个分厂。在机车分厂里,有两条地沟和五条铁路线,供组装和修理机车之用。吊装设备方面,有一般起重机3台。在厂房里,不仅可以检修机车,而且还可进行翻砂作业。由于炼铁翻砂时,只有3个小鼓风炉,而且每半个月开一次炉,所以只能浇铸一些小型配件。在客车分厂里,包括检修客车的制材作业,每月修理客车6-7台,切割原木的火锯以蒸气机为动力。货车分厂没有厂房,除去怕雨淋的工序用苇席搭成棚子以外,多数工序都在露天道线上作业。机械分厂靠近江边,厂房里只安装十几台老式机床。虽然临时总工厂的建筑、设备比较简陋,但它毕竟是哈尔滨的第一个机械工业,造就了哈尔滨第一批产业工人,为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兴起起了开拓作用。
1902年,中东铁路开始临时营业。由于中东铁路客、货运量超出铁路当局的预料,临时总工厂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沙俄侵略者掠夺东北矿产物资的需要。因此,沙俄做出要在哈尔滨“拓筑经久大厂”的决定,并在距临时总工厂向南半公里的地方(即现工懋街2号厂址处)着手兴建新的大厂。1903年,新的总工厂破土动工,全部工程按俄国国内绘制的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客、货车修理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大修机车90台、客车80辆、货车400辆。由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影响,延缓了建筑新厂的工程进度,直到1907年才完成各分厂的机器和大型设备的安装。同年,临时总工厂迁入新厂开工投产,新厂名为“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
哈尔滨总工厂占地面积84.3万平方米,投产时员工为2000余名。在机械装备和生产能力上,工厂都有较大进步。从新生产设计布局看

,主要设有翻砂、铁工、机器、机车、客车、货车、车轮、水箱、铆工、制材和电灯等11个分厂。厂房总建筑面积为3.7万多平方米,计安装各种机器设备280台之多。在厂区铺设5条铁路运输线,另有两条铁路专用线与哈尔滨火车站相通。而且,各分厂都安装了水、暖、风、电等设施。新建的发电厂安装有4台25千瓦汽轮发电机,除供应本厂动力及照明外,还供应哈尔滨车站和路局管属等部门用电,这是哈尔滨发电史上的第一个发电站。铁工分厂安装了半吨、一吨、二吨和五吨汽锤各一台。直到东北解放时,五吨汽锤仍是东北地区吨位最大的。
总工厂是中东铁路的产物,沙俄侵略者为了达到掠夺物资和长期霸占东北的需要,对总工厂实行残酷统治。在工厂大小工头和路警的监视下,工人每天要做工9-12小时以上。而且,中俄工人在待遇上极不平等。工厂规定:在徒工报酬上,俄国工人每天30戈比,中国工人每天20戈比。成手工人的工资差别也很大,同样工种和级别的中俄两国工人的工资差别有一倍左右。工头分派活很不公平,凡厚利易作之活,即派给俄工。而微利难做之事,则分派给华工,以至每月华工工资不及俄工的一半。至于一些技术工种,基本都由俄国工人担任。此外,中俄工人待遇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居住条件、抚恤金的发放及子女受教育权利等。在沙俄统治者眼中,中国工人为“黄色苦力”。
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成为国际反动势力打击苏维埃新政权的重要运输线,沙俄残余势力也加紧对中东铁路的管制和利用。为反抗沙俄的残酷统治,也为支援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1918年5月-1920年3月,总工厂工人先后组织4次中东铁路全线大罢工。1924年,中苏建交,哈尔滨总工厂结束了长达26年的沙俄殖民统治。
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奉俄协定》,中东铁路实行中苏合办制。1924-1935年,哈尔滨总工厂由中苏合办。总工厂实行8小时工作制,劳动条件也有所改善。在待遇和收入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工人。全体员工平均月薪为90.51金卢布,每年都有一次去外地休假并享受铁路免票的待遇,居住公房和私房有定额补助,民用柴和生活用品都有保障。但是,当时的总工厂毕竟是处在中国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腐朽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人的政治地位,总工厂工人仅仅是在经济收入上有了改善,但生活和政治上并没有保障,每年都有大批工人因被裁而失业。
总工厂是东北地区形成产业大军最早的工厂,也是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个工厂。总工厂得到了很多早期党内知名人士的重视,如

罗章龙、刘少奇等同志都曾来总工厂视察和开展工人运动。哈尔滨总工厂不仅为东北的铁路事业做出贡献,也在东北地区工人运动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进攻东北,1932年5月占领哈尔滨。为霸占中东铁路,日本侵略军采取种种手段破坏中东铁路的正常业务。最后,终于迫使苏联于1935年以170,000,000日元的价格把中东铁路卖给了伪满洲国。日伪接受总工厂后,将工厂改名为“北满铁路哈尔滨铁道工厂”,对工人实行法西斯血腥统治。他们整修了工厂围墙,建筑炮楼,并在围墙上架起电网。厂内驻扎日本士兵,派进警护队,安插日伪特务。工人每天劳动10-14小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终于获得解放。
案例来源:
1. 纪凤辉:《哈尔滨寻根》,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第222页
2.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5辑),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1-18页。
讨论题:1.简述哈尔滨总工厂建立的背景?
2.从哈尔滨总工厂的发展能够窥见近代哈尔滨怎样的发展历史?
案例评析:
作为哈尔滨最早兴起的重工业,哈尔滨总工厂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哈尔滨总工厂建立的目的,并不是要促进哈尔滨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满足沙俄侵略者掠夺物资和长期霸占东北的需要。沙俄统治者把中国工人当作“黄色苦力”,对总工厂实行残酷统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哈尔滨总工厂结束长达26年的沙俄殖民统治。1924-1935年,哈尔滨总工厂成为中苏合办的铁路工厂。工人的待遇和收入明显提高。但是,当时的总工厂毕竟是处在中国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腐朽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人的政治地位。日本侵略军占领哈尔滨后,以低廉的价格买去了总工厂,将工厂改名为“北满铁路哈尔滨铁道工厂”,对工人实行法西斯的血腥统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哈尔滨总工厂由民主政府接管,总工厂才终于获得了解放。这说明,只有国家独立富强,才会有人民的当家作主。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哈尔滨总工厂的发展历程,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哈尔滨总工厂的发展历史,进而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近代饱经沧桑的历史,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会有帮助。
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结合史实使学生了解哈尔滨总工厂建立的背景,着重分析哈尔滨总工厂建立的目的,并通过介绍哈尔滨总工厂发展的历史,使学

生了解近代哈尔滨乃至中国所遭受的苦难。
在使用时本案例,还可以给学生找一些老照片,并播放一些有关的影视资料片,使学生对哈尔滨总工厂建立、发展的背景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案例7:漠河金矿——
洋务运动时期黑龙江的官办企业

美丽富饶的黑龙江两岸盛产黄金,特别是黑龙江上游的漠河地区黄金蕴藏极其丰富,清初即已著名。“漠河”之名,《龙沙纪略?山川》作“末河”;《黑龙江外纪》卷一作“墨河”;《黑龙江述略》卷一“疆域”作“墨河”,卷四“贡赋”又称一名“黑河”;《水道提纲》云一名“谋河”;《漠矿录》卷一“矿山”云:“内府图作漠河”。看来,漠河之名皆为当地土人的“音译之转”。
很久以前,漠河即为驰名中外的砂金产地,号称“金穴”。1860年,鄂伦春人在元宝山谷地为其母挖墓穴(另一说为其马挖墓穴),掘出的全是金砂,并有若干金块,从此发现漠河是盛储黄金之地。这个消息很快被俄国人知道,商人、军人不断结伙成团,来漠河盗采黄金,到1884年已有盗金矿工1万余人,并造房架炮,成立采金事务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盗金据点,严重地威胁了我国黑龙江南岸的安全。
为此,暂护黑龙江城副都统印务协领乌善曾两次照会俄方,希望俄方撤回盗采之人,以敦邻睦和好,但俄方拒不作复。12月15日,将军文绪等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希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俄国驻华公使,依约敦促俄方官员将越界盗采者“唤回”。对总理衙门的咨照,俄方不但拒不唤回,反而进一步提出了掠夺性的要求,并扩大掠夺活动。1885年7月28日,中方被迫派兵前往漠河驱逐俄国金匪。
8月初,俄方金匪再次潜入漠河盗采。到12月中旬,俄、华盗金者总计六千余人。在获悉俄人卷土重来后,黑龙江将军仍然先以各种形式与俄方交涉。可是,俄国当局仍不转圜,俄国盗采黄金者也有增不已。11月以后,黑龙江将军陆续派兵825名,三次前赴漠河驱逐俄国金匪。不过,此后仍有俄人两小股潜入岔哈彦、王哈达中间的朱克特霍洛地方盗采,都被清军驱逐。
为了兴利开源,并防备俄人觊觎,新任黑龙江将军恭镗奏请自开金矿。清政府很快批准,并命直隶总督李鸿章选派一个得力的人选随同恭镗筹办此事,李鸿章于是遵旨推荐了长期追随自己,曾任长春厅通判的李金镛主持此事。
1887年,李金镛深入漠河矿区,进行了5个月的调查。经过化验,发现带回来的金砂样品“计一千分中得净金八百七十一分,银七十五分,铅、硫磺、铁五十四分”,含金量可以与美国旧金山的金矿相比,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经清政府批

准,成立了黑龙江金厂公司,由李金镛总办漠河矿务。
在主持漠河矿务的过程中,李金镛吸取山东平度金矿、热河平泉铜矿和开滦煤矿的经验教训,克服了重重困难,如资金、人才和运输困难。为了筹措资金,李金镛仿效西方的股份制,先后主持制定了《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十六条》(1888年)和《漠河金厂章程十条》(1889年),从向社会公开招股,到如何分红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并报经朝廷批准和备案。此外,李金镛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生产管理机制,以及类似西方近代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集中精力抓厂矿设备的增添,加速资金周转,开辟交通,维护金矿安全,解决矿工生活困难,以及做好对外交涉等工作。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李金镛为漠河金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漠河金矿自1889年1月14日正式开工后,第一年就获得盈余,产金18961两,次年增至23000余两,其经济效益之高,为各省矿务所未有。
总之,漠河金矿是在学习与参考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是一个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漠河金矿的开发,金厂公司的创办,对黑龙江北部其他金矿的出现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不过,漠河金矿在经营上也受到很多封建主义的影响和制约。首先,金矿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体现出官督商办的特点——“官总其大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向近代化发展。漠河金矿从其创办之初,就受到了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企业的财权、人事权都由政府把持,也同其他招商认股企业一样实行“官利”制,政府可以固定分红,不论企业的盈亏。其次,在金矿的运作过程中,股份制基本上徒有虚名。在形式上,漠河金矿已经具有了近代股份制企业的某些特征,但在实质上,金矿并不具备商品经济条件下西方股份制的精神。由于种种封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漠河金矿后期经营管理混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运营艰难,最终失败。
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入侵东北,漠河金矿也被沙俄霸占,矿区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06年,才收回重建。1911年,金矿下放,归黑龙江省办理,至民国初年,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
案例来源:
1.李德征:《论李金镛对漠河金矿的贡献》,《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2.贾熟村:《李鸿章与漠河金矿》,《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3.蔡永明:《洋务企业的近代股份制运作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讨论题:
1.漠河金矿创办的历史前提是什么?
2.怎样正确评价漠河金矿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案例评析:
漠河金矿的开发与创办,是为了抵御俄国侵略。漠河

金矿是近代洋务运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的民族工业的代表,其成功是和企业采取的效仿近代西方股份制企业的招商、认股程序,财务管理制度及企业的生产管理机制是分不开的,说明洋务运动在发展民族工业上取得了一些尝试性的成功。
漠河金矿的最终结局,是由洋务运动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运动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洋务派采用的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企业体制,决定了洋务企业终将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也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是向学生介绍发生在黑龙江鲜为人知的近代史上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此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洋务运动产生的目的性、历史作用及历史局限性,从而说明其最后失败的原因。
本案例可用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的兴衰”部分的辅助教学。
2.本案例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时,本案例需要注意通过分析沙俄对中国资源的疯狂掠夺,说明漠河金矿创办的目的性,从漠河金矿的失败结局说明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