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忧国忧民 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 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 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 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一个在清辉月影之中悲春伤秋如泣如诉的诗人。

一个在朝廷之中忧国忧民却无处报国的臣子。

一个在情爱之中母命难违爱而不得的失意之人。

一个在刀光剑影之中纵横捭阖亦不惧生死的武将。

我们初识陆游,惊叹于他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大气磅礴;伤感于他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力吟叹;悲伤于他那“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的终生遗憾。他“六十年间万首诗”,是我国古往今来写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多为经典,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是我国诗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一生志在社稷,怀抱苍生,是继屈原、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词中总是隐现着他的身影,让我们我穿越时空,走近陆游……

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还在襁褓中的陆游便尝到了人世的艰辛,先是随父亲从东京回到寿春,3 岁时,由于金兵不断南侵,再次踏上逃难的路途,这段艰苦危险的离乱生活,是陆游一生中最初的记忆,令他刻骨铭心。成人之后,他又饱尝了人世的磨难:28 岁时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

29 岁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被秦桧除名;33 岁,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而后陆游先后出任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看似风光无限,而实际却是在宦海中沉浮。当时的朝政又怎能容忍陆游这等忠正不阿、力主抗金的人存在,悲哀啊!

陆游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期间从来都是尽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洪水、旱灾,他都密切注视灾情变化,上书请求开仓赈灾,又在未得到南宋政府同意前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拨义仓粮至灾区赈灾;他宦游四方搜集 100 多个药方,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四处发散。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换取百姓生活的安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中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地形地貌,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国贵族铁蹄的蹂躏之下,“泪尽”一词,千回万转,广大中原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

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了出来。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愿望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愈烧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

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几十年的恋情,因沈园的那一次相遇而定格,使无数后人为之千肠百转,感动涕下。20 岁时,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婚后相敬如宾,在那战火纷飞年代相扶相依走过的艰辛让两人懂得幸福的难能可贵,加之共同的吟诗作对的喜好,更让两人甜蜜的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然而,他们最终被迫分开,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无可奈何……但这份爱是会让陆游惦念一辈子的:“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63 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林亭感怀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67 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75 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84 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直到逝去,陆游一直活在有唐琬的梦里,这一梦长达五十年……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部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而今,只有沈园墙壁上那在岁月洗礼中淡褪了痕迹的两首《钗头凤》静静地向后人昭示着当年的爱恋,时光可以洗去世间所有,却唯独消磨不了真爱的诺言,掩盖不了爱的真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让我们祭奠那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

三、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太白星似乎已经收起了光芒,国家不会有军事行动,我想以死报国,都没有了机会和战场。”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平生之志,以委身锋镝、裹尸马革为乐事的陆游,由于南宋小朝廷始终坚持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治国策略,他的报国之志一切成空,“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的梦想付诸东流。

在仕途上,他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挤压,直到四十多岁时朝廷派他入蜀抗金,他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或许那该是让他极为满足的一段时光吧,可以每日身着戎装穿梭于前线各地,可以亲自上战场,在苍茫草原抑或崇山峻岭中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刀光剑影、烽火狼烟中,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然而即便如此,北伐的失利还是结束了他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又一次他报国无门,他该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可是又有什么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至极。可是,作者为什么还“不自哀”呢?那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极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诗人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到的,只是“尚思”而已。表现出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因遭到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始终不忘以统一中原为己任,“自诩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那该有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才会在明知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还不忘自己的理想。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创作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我仿佛已经看到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词人正向我走来。

依稀中,那个身着官服、横刀立马、指挥若定、意气风发、山阴沈园、遥想佳人的陆放翁款款向我们走来。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千年的眷恋,千年的不朽,只为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为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前赴后继、慷慨赴死,但又有多少热血男儿报国无门、英雄无路,而陆游是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位。尽管他心怀国家,谁料仕途曲折,壮志未酬,无奈抱恨终老,但身后留下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充溢的是浓烈的爱国情感。诗歌中洋溢的“志未酬、雄魂在”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作文素材: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名句集锦

作文素材: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名句集锦 01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适用主题】 青春理想,年轻一代的担当,社会责任感等。 【示例】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脊梁。我们对“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祖国充满眷恋,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前程满怀信心。 02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求自试表》 【适用主题】 平凡与伟大,奉献精神,积累点滴的力量等。 【示例】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通过劳动的坚实付出,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如“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推动社会进步的,正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劳动付出啊! 03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适用主题】 描述豪情胆气,抒发青年壮志等。 【示例】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早在《文化偏至论》中就把人民与国家紧密联系了起来。确实,一国人民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非只是一句空话,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切实地努力奋斗,才能共同奔向更好的未来、实现更高的社会理想。 04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 【适用主题】 关于心怀天下,立志报国,与友共勉,树立远大志向等立意。 【示例】 在不同时代下,爱国有着不同的内涵。自古以来,心怀国家的有志之士,他们正是国家的脊梁。革命时期,仁人志士“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以己之力投入到变革的浪潮中。 和平年代,爱国是筑建中国梦的基石,我们更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事业。无论何时,青年学子都应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正处风华正茂的我们,当怀丹心启航新征程。 05

论陆游的爱国诗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陆游的爱国诗 级别 2010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离石 班级 姓名张兆珍 指导教师刘玲玲 2012 年 6 月15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序言 (2)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 (2) 二、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 (3)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5) 四、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沦陷区人民的疾苦 (7) 五、高洁正直的品格,忠贞爱国的志士 (8) 参考文献 (9)

论陆游的爱国诗 作者张兆珍指导教师刘玲玲 摘要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有高洁正直的品格,他是忠贞爱国的志士。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毕生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诗词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和戎政策,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呐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坚贞,至死不渝。 关键词陆游;爱国诗;爱国情怀

序言 陆游(1125~1210),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这时期,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陆游的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了国家统一而呐喊、抗战的一生。年轻时,因触犯奸相秦桧被罢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陆游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爱国诗词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一、情系国家统一,至死不渝 陆游童年时期便经历了由于金兵入侵所导致的逃难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青年时期,他受到有名的爱国者、大诗人曾几的影响,以诗歌为武器参加了爱国抗金的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自此,无论陆游身处南郑前线、成都幕府,还是临安朝廷、山阴家乡,甚至是梦寐之中、临终之时,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了解、研究陆游的人都知道他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杜甫、屈原,诗,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出生于宋金南北对峙、国家分裂的南宋时期。作为手无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他一生却以诗为剑~面对朝政腐败~反复呼吁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统一国家。喜欢陆游~不仅佩服他的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喜欢他的一腔才情。他的情~首先体现在爱国忧民之上。他与岳飞一样有着“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远大政治抱负。其次~他的情也大量体现在儿女私情上。他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可婚姻生活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不幸。面对百万胡虏~他可以吼出“弹压胸中十万兵”的豪言壮语,而面对封建礼教~却只能无奈长吟“错、错、错:”。吟诵他的诗文辞章~我们不仅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立志报效祖国的忠诚所激励~也为他那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忘的追求所感动。他那一首首情诗~字字哀怨~句句情长~既体现了这位七尺男儿对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吃人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二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他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

爱国诗人陆游及他的爱国作品

爱国诗人陆游及他的爱国作品 对于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你是否熟悉呢?那么你知道在他的众多作品当中有哪些受欢迎的爱国诗作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吧!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

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爱国作品1、《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书愤五首;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4、《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1209218.html,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作者:李岳霜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 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业诗歌和盛宴诗等诗歌相比,战争诗歌内容丰富。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情,既反映了人民苦难的苦难,也反映了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歌被深刻地反映出来。了解和研究战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通过研究《诗经》诗歌的家园情怀,加深对其文化根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先的艺术思想和文化。这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家国情怀 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 周族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来西周的末期,周朝总是陷入入侵和战乱的困境之中。严重的边缘纠纷和无尽的战乱已成为当时的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也反映在战争诗歌中,这些诗主要反映了周代800年的历史和战乱。战争诗歌受战争本身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了特有的时代特征。周族民族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农业社会和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大多数战争诗歌中,我们看到人民的对战争的无奈和渴望和平,使得这些诗自然有些轻微的悲伤情绪。战争诗歌的内容丰富,性质复杂。它不仅涉及政治和经济,还涉及思想和道德观念,甚至反映在民族关系上。《诗经》是周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的记录者,军人是统治者对人民施加的沉重负担,大量的诗歌通过民众的叙述反映 2.《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2.1 昆夷之患猃狁之难: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四夷并侵,猃狁最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遷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毛诗传》说:“《采薇》,遣戌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戌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小雅·采薇》是一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对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对祖国统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杜甫诗歌多样的主题分别体现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境遇的诗歌作品之中。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成分最多,其主题在总体上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热爱山河,憧憬未来的主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杜甫在北游齐鲁期间,正值青年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创作了一系列表达雄心壮志的诗篇,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三首《望岳》诗是反映这一类诗歌主题的代表作品。这里仅以《望岳》的第一首为例进行解析。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岱宗夫如何?”是初见泰山的感受,充满了对泰山的惊叹和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仔细揣摸后得出的总体印象,烘托出了泰山绵延和磅礴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为近望泰山的印象,“钟”字写出大自然也有了偏爱之情,一山横亘,阴阳两隔,凸显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是仔细观察泰山的印象,山中云气翻滚,心中波澜起伏,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而在《登高》中杜甫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描写,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爱。在《秋兴》八首中,杜甫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国都长安昔日的繁华景象,以低沉的格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抒发别国离愁的情绪,也是基于对国家的热爱。

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

《品读杜甫诗歌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3、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难点: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读视频(音频)、盛世中国图片资料及配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重拾传统文化,吟诵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理想追求,更能深切体会他们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用心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 (二)裘马清狂胸怀凌云志——学习《望岳》: 过渡:“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同时期其他的大诗人一样,杜甫在进入仕途之前,也有一段漫游的经历。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一时期,青年杜甫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朝气,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比如最负盛名的《望岳》。 1、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思考: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联系诗句来说一说。 明确:①“齐鲁青未了”看出泰山是广阔的。②“造化钟神秀”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③“阴阳割昏晓”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④“一览众山小”中,看出泰山是高大的。适时引导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2、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2017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人要有家国情怀

2017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人要有家国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f 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几百年来,每当人们朗诵这首诗作,就会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反抗侵略,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去战斗。它的作者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真的是一个爱国诗人吗?我认为他不是,也更不佩。 为什么陆游不是一个爱国诗人呢?我理解,应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与屈原作比较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后,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中国个大业。但由于受到楚国贵族集团的仇恨和排挤,没有完成他的鸿图大志。秦国攻破楚国后,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悲痛之余,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发了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而陆游呢?他则是闲居乡下,虽然他也有鸿图大志,但他受朝中打压,就立即辞官,在乡下写他的爱国诗篇。他的诗篇也只是徒个表面形式罢了,没有屈原来得真切。 二、作诗与爱国和行动与爱国 作诗与爱国有必然关系吗?作几首爱国诗就能算爱国诗人了吗?如果能算,大家写几首爱国诗,不都成了爱国诗人了。陆游光把那些个“爱国”写在诗中,那能有什么用呀?纯粹是装。没有实际行动算什么?什么都不是。又不是说没有机会。在他面前的机会就够多得了,比如说吧:在抗金的时候,他曾任抗金领袖王炎的部下,他没有把握

机会,去表示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他只是留余表面文章罢了。他在诗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行动是截然相反的。 三、继承的是思想,而不是行动 陆游幼年正是国势危迫的战争时期。其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言传身教,是陆游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情怀,却没有教会他如何去做爱国的行为,怪不得陆游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却没有付诸行动。 时间已相隔近八_九百年,陆游对国的爱与不爱都已成为了往事,就让史学家去解释吧! 陆游爱国事迹2 是你教会我如何迈出前进的脚步,从而获得最美的精髓,是你教会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从而获得超然的气质,读你让我收获颇多。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优秀的品质,追寻你的脚步是我的使命和信仰,我将为你奏响爱的赞歌。 从万里觅封侯,匹马戎梁洲的热血男儿到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的落魄诗人在到胡来还鬓先秋,泪空流的垂暮之人,你依旧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你纵然身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你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代名词。纵然请缨无路屡遭贬黜,你依旧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是疆卧孤村,你依旧心系天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纵然是临终之际,你依旧念念不

杜甫

摘要 唐代诗坛上冉冉升起两颗璀璨的明星,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是中国诗歌领域的骄傲,他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有着“感怀悲切”的家庭责任感,他把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中。因此在杜诗中关于人伦之情的描写,既是杜甫亲情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伦理道德的真实反映。在诗歌中,杜甫表现出对妻儿的关爱之情,不论身处何地,依然保持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对儿女的疼惜、慈爱;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珍惜,连年动乱,与弟妹忍受分离之苦,心中惦念着弟妹的生活。这些诗歌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主要是与诗人的真挚情感、博爱情怀和艺术形式的人工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也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出他高尚的品格,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杜甫;亲情世界;真挚情感;博爱情怀;人工美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2) 第1节伉俪情深 (2) 第2节父子之爱 (3) 第3节手足之情 (5) 第2章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 (7) 第1节以情为文 (7) 第2节仁者爱人 (7) 第3节人工之美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前言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1]在诗歌的国度中,杜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经历。他的诗不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挚情感。因此,在今天物欲横流、喧哗浮躁、亲情淡薄的世界之

中,重新解读杜诗中的情感世界,呼唤亲情的回归,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中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数不胜数。1949年前的研究,研究者力图剥去他的“诗圣”的外衣,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诗人,其中以梁启超的“情圣说”和胡适的“表现人生说”最为经典。1977年至今,出版有关杜甫的各类著作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其中陈贻焮《杜甫评传》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结合主观的判断去研究杜甫,研究杜甫的诗歌。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书中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书中在第一章就详细地研究杜甫的家庭亲情和反映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杜甫生平行迹的考辨,这以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的《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最为详细;而对杜诗艺术成就研究,裴斐《杜诗八期论》等都阐述自己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诗史资料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将从他的亲情世界的角度来写,以至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的博大情怀,道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目前,有关杜甫亲情世界的诗歌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太过详细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期刊网上有涉及,所以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妻子、儿女、兄弟之情着手,以诗为依据,把杜诗总结归纳出属于亲情类的诗歌,再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合情合理地分析。 论文尊重史实,借鉴前人研究的观点,尽量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书籍、报刊等有关信息,以诗为佐证,用具体的材料,举例说明杜诗中亲情的表达。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大约60多首写到亲情,论文从亲情诗歌内容的研究,透过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儿女的疼惜关爱,对亲人的惦念之感,体现出杜甫高尚的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情怀;再从“以情为文”、“仁者爱人”、“人工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具体展现了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梁启超先生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却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要称他为‘情圣’。”[2] 杜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为人们所推崇,就在于那最为难得、又最为平常的人伦之情。 第1节伉俪情深 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对妻儿的关切之情。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致使他“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生活的潦倒,贫穷的煎熬,战事的连绵不断,仕途的接连挫折,使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类似于乞丐式的生活。对于此,身为人父、作为丈夫的诗人,内心深处有着一股深深的歉疚之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尤其是处于世事纷扰、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杜甫不计个人的安危,深深地挂念着一家老小的安危与生计,他把一片深情熔铸在诗歌中,形成荡气回肠的感人诗篇,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诗人因世事离乱,被叛军羁押于长安牢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此刻诗人却不能忘怀于寄寓在异乡的妻儿,自己一死固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家老小的生活却成了大问题,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叛军嗜杀成性,“比闻同罹祸,屠戮到鸡狗”,诗人深切地关注妻子和儿女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着落。诗歌在反复的吟唱中,抒发出自己焦急与不安,诗歌“语丽情悲”,“词旨婉切,见此老锺情之至”。刘克庄评价说,此诗可见杜甫笃于伉俪情深。[3]可谓知人之论。此类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屡见不鲜,如以下的一组诗句:

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

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内容讲解】: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赏析评价】: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

家国情怀演讲稿_演讲稿

家国情怀演讲稿 本文是关于演讲稿的家国情怀演讲稿,感谢您的阅读! 家国情怀演讲稿:一个致远人的家国情怀 王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致远学院12级物理方向的王承,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与大家分享我大学四年的青春足迹和心路历程。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一个致远人的家国情怀。 心怀大爱,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从小热爱自然科学的我在收到交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加入致远学院,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的基础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致远逐梦的四年,我在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畅游,领略了诺奖得主的风采,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在物理系刘荧老师的超导实验室、张洁老师的颗粒物质实验室和制冷所巨永林老师的低温工程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毕业设计期间,在巨永林教授的指导下,我独立完成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805所的火箭氧箱增压模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最终,我决定跟随巨永林教授继续攻读低温工程方向的博士学位。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这几乎是每一个致远人共同的故事,与我的演讲主题"家国情怀"也只擦了一点边。与大多数致远人不同,对我的心路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担任致远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 刚进入致远学院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将来能用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与国家。心中这份最原始的家国情怀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两年大学时光,也帮助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直到竞选致远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的想法开始发生了转变:作为学生党员,我有责任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身边的同学,用我的正能量去感染更多的人,而学生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平台。 当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也曾经因为支部工作与科研学习的冲突而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因为同学们对党建工作的不理解而感到失落与彷徨。但最终,这一切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动力:我从14级计算机科学方向的预备党员徐世超同

家和国的唯美句子.doc

家和国的唯美句子 【篇一:家和国的唯美句子】 一个标题+ 简短的介绍+ 精选几个您喜欢的同类句子,就可以轻松制作属于您自己的句集,展现个性,寻找共鸣。 【篇二:家和国的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描写家国情怀的诗句描写家国情怀的诗句 描写家国情怀的诗句/new/61340.html1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 乐几家愁。 杨万里《竹枝词》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3、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顾炎武《海上》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5、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8、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9、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11、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 李纲《病牛》 12、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13、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聂夷中《咏田家》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曲》 16、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洪秀全《吟剑诗》 1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18、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望阙台》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20、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漫感》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3、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2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26、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杜牧《赠别》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30、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3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摘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忧国思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

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

2017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人要有家国情怀

2017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人要有家国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陆游为何被赞为“爱国主义诗人”素材

陆游为何被赞为“爱国主义诗人” 中国古代诗歌中,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殆之际,家国情怀总会大放异彩。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继承光大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中就曾感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事实上,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了陆游60余载的创作历程,而且几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为放翁诗词的主线与灵魂。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 忧国忧民的基调 无论是在传统知识分子的视野里,还是在当下学术语境中,"爱国主义诗人"都是陆游的不二标识和主要标配。 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一生留下近万首诗作词作,其中近一半作品是抒写和吟咏家国情怀的。正如《唐宋诗醇》所言:"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早年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誓愿的陆游,以慷慨报国、匡复大业为己任,把收复失地、拯救黎民作为人生第一要务。由于偏居一隅的南宋政权卑躬屈膝,陆游的抗敌御寇理想屡屡受挫,只好依托诗词抒发报国热情与许国志向。其诗既有李白的雄奇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悲凉,意境宏阔、气象浑成、文辞清丽、格调高昂,将"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的爱国主题阐释得深透妥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酣畅。 陆游痛恨女真统治者的暴虐恣肆,疾恶南宋小朝廷的文恬武嬉,怀念中原人民的泪落胡尘。因而,忧国忧民的基调统领并深蕴在他的诸多诗词作品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感情沉挚、气韵浑厚、言辞雅洁、语势腾纵。全诗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含愤、句句连愤,不仅书写出愤之情愫,而且点明了愤之源头,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陆游直抒胸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一首为中国古典诗歌史涂抹厚重一笔和亮丽色彩的佳作。全诗意境宏阔、意象奇幻、笔力豪健、气势恢宏,表现了作者"一寸赤心惟报国"的高迈志向和抗战雪耻的坚韧气节,喊出了南宋时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早年读罢此诗,遂将陆游引为精神知己。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的诗作,意象苍茫、情感沉挚、诗境辽阔,前两句以壮丽景色衬托后两句的悲愤心情,使诗中蕴含的情感更加凄楚沉重,令人读后产生强烈共鸣。该诗表现出诗人对沦陷区壮美山河的殷殷怀恋、对故国百姓遭际的深深同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