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试题2004.10,1)

土地管理学试题2004.10,1)

土地管理学试题2004.10,1)
土地管理学试题2004.10,1)

土地资源管理学试题(总)

一、选择填空:(10×3 =30)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A)、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A、维护土地所有制,

B、维护农民利益,

C、保护土地,

D、提高土地利用率

2、土地生态系统是地上的气候因子、地表形态、土壤、植被、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可以分为三层:地表层、地上层和(B)。

A、土地层,

B、地下层,

C、植被层,

D、大气层

3、绝对地租是由于(C),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的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A、土地质量较高,

B、土地区位优势好,

C、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D、土地管理水平高。

4、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的用途、自然性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等因素,划分(D),并确定其等级的过程。

A、管理水平,

B、土地利用,

C、土地户籍,

D、土地的优劣程度

5、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B)土地的权利。

A、管理,

B、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C、配置,

D、经营。

6、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A)。

A、超额利润,

B、收益,

C、现金,

D、收获物。

7、土地价格是(B)地租。它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地租的购买价格,是将预期的地租系列资本化而形成的。

A、计算出的,

B、资本化了的,

C、每年的,

D、预测的。

8、土地是(C)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A、地表至岩石之间,

B、大气至岩石之间,

C、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

D、地表至土壤底层之间。

9、土地资源是指(C)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A、当前,

B、未来,

C、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

D、实际生活中。

10、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A)。

A、全部土地,

B、利用土地,

C、耕地,

D、陆地。

11、简言之:土地管理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B)。

A、管理措施,

B、国家措施,

C、土地利用措施,

D、耕地保护措施。

13、简言之:土地管理是(D),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A、维护土地使用者权益,

B、开发土地资源,

C、保护土地质量,

D、维护土地所有制。

14、土地也是一种重要的(A),因此土地也是经济学研究中要涉及的范畴。

A、生产资料,

B、自然资源,

C、物质财富,

D、劳动工具。

15、级差地租是指利用(C)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A、国有土地,

B、集体土地,

C、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

D、新开垦土地。

16、收益还原法确定地价的假定条件是基于(C),其现在所得的收益可望在将来也会继续获得,土地的价格就是随时间延长而获得的土地纯收益还原折算为现在价值的总额。

A、土地利用效益的不可预见性,

B、地租的可预测性,

C、土地利用具有长期性,

D、地价的简易性。

2

17、土地剩余法确定地价是首先测算(A)总纯收益(楼价),然后,从中扣除建筑物的收益,即得土地纯收益,再用利率还原,就可得出土地价格。

A、土地与建筑物的,

B、地租的,

C、土地利用的,

D、土地生产的。

18、市埸比较法确定地价是以(A)与待评估的土地加以对照,从而求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

A、条件类似的原土地买卖(或租赁)实例,

B、优质土地,

C、城镇土地,

D、出让土地。

19、成本法是以(B)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和应纳税金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

A、条件类似的原土地价格,

B、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

C、土地利用效益,

D、土地出让价格。

20、土地有偿使用指(D)交纳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A、集体,

B、国家,

C、个人,

D、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

21、土地有偿使用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A),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A、地租或应缴的报酬,

B、土地总收益,

C、土地利用效益,

D、税金

22、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它具有的(D)特征,属于财政范畴。

A、管理,

B、有偿,

C、自愿,

D、强制、无偿、超经济

23、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它具有的强制、无偿、超经济特征,属于(A)范畴。 A、财政,B、经济,C、土地,D、集体

24、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C)组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的一个立体系统。

A、植被,

B、土壤,

C、生物与环境,

D、生物

25、土地生态系统平衡是在土地生态系统内部,(C)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存着相互依存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作生态平衡。

3

A、植被与土地,

B、土地与环境,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

D、生物与环境

26、土地生态系统的失衡是土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使(B)离开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如某地生产的农产品或林、牧产品被运到另一个地方去销售),这就失去了生态上的平衡。

A、一部分土壤,

B、一部分物质和能量,

C、一部分产品,

D、一部分生物

27、土地生态系统的复衡是,按生态平衡的观点,在原产地及时对土地加以(D)投入(补充),使土地生态系统重新达到新的平衡。

A、劳动,

B、资金,

C、肥料,

D、物质和能量

28、土地法是调整(A)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A、土地关系,

B、土地利用,

C、土地管理,

D、土地权属

29、土地法在空间上的的效力是指土地法(C)的范围。

A、起作用,

B、土地出让,

C、生效,

D、应用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人的效力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的(B)。

A、外国人,

B、一切单位和个人,

C、集体,

D、国营企业

31、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A)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

B、决策性,

C、持续性,

D、长远性

3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A)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生态、经济、社会,

B、生产和管理,

C、投入和产出,

D、近期和远期

4

33、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特点的土地管理目标。具体地讲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D)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A、快速,B、长期,C、持续,D、健康、持续、协调

34、土地管理的目标是在(A)土地资源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

A、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

B、国内,

C、省内,

D、中长期内

35、土地的一般概念:从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可以把土地的定义概括为,土地是(A),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A、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

B、土壤部分,

C、土地资源部分,

D、利用土地部分

36、土地的自然科学概念,土地是(B)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A、地球表层,

B、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

C、土地资源,

D、利用土地

37、土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定义是自然赐于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括水)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D)。

A、地球表层的陆地,

B、全部土壤土壤,

C、全部土地,

D、全部资源

38、严格地说,土地与国土也不是一个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C)。

A、地球表层,

B、陆地,

C、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D、全部土地

39.土地资产是指(B)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A、具有社会属性,

B、经济属性,

C、生态属性,

D、自然属性

40.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B)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5

A、利用土地过程中,

B、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

C、开发土地过程中,

D、管理土地过程中。

41、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D)的问题。

A、关键,

B、重要,

C、一般,

D、最核心,最重要

42、土地产权是指以(A)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出让使用权,

D、国有土地使用权

43、土地产权关系不仅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C)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A、管理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济关系,

D、法律关系

44、管理的三要素包括(A)。

A、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效果,

B、天、地、人,

C、土地、土地利用和效果,

D、自然条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45、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从土地的属性方面考虑,大致可归纳为(C)三类:

A、土地管理、土地市场和人的素质,

B、土地价格、市场供求情况和投机行为,

C、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D、土地管理的法规、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

46、区位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在(D)分布的位置。

A、地表,

B、地球上,

C、土地上,

D、空间上

47、区位理论是为了(A),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用来选择适宜或最佳的空间位置的理论。

A、方便生产和加快流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B、加强土地管理,

C、配置土地资源,

D、开发利用土地

48、土地管理体制是指(A)的制度。

6

A、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

B、土地管理,

C、土地经营,

D、土地出让

49、土地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有(A)三种形式。

A、统管、分管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

B、国家、省和市管理,

C、国家、企业和个人管理,

D、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管理

50、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B),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A、法律效力,

B、行政权力,

C、领导能力,

D、经济规律

51、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A),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技术手段

52、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C)。

A、地租杠杆,

B、地价杠杆,

C、地租地价、财政、金融和税收杠杆,

D、税收杠杆

53、土地管理的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A),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A、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

B、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

C、贯彻、执行有关文件,

D、贯彻、执行有关规定

54、土地管理的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B)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A、土地利用过程中,

B、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

C、耕地保护过程中,

D、土地执法过程中

55、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C)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A、宣传和教育,

B、贯彻和执行,

C、立法和司法,

D、执法和教育相结合

7

56、土地管理的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A)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A、科技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教育手段

57、地籍最早是为(A)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其中记载有应缴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和土地税额。

A、征税,

B、有偿使用,

C、土地管理,

D、土地出让

58、现代地籍是为(B)而建立的土地的户籍,其中记载有土地的权属、座落位置、土地质量、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和户名(所有者、使用者)等基本情况。

A、征税,

B、科学管理土地,

C、有偿使用,

D、土地出让

59、地籍管理是为建立地籍,设置地籍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而开展的(D)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A、基准地价测算,

B、土地分等定级,

C、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D、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

60、地籍管理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A)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A、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B、土地管理,

C、土地评价,

D、土地测量

61、税收地籍是为(D)服务的。它要求准确的地块面积、质量和相应的地籍图。

A、征收土地使用费,

B、科学管理土地,

C、有偿使用,

D、征收土地税

62、产权地籍是以(C)为主要目的,要求调查登记准确的每宗地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以及编绘相应的图件。

A、维护土地公有制,

B、维护土地产权,

C、维护土地所有权,

D、维护土地使用权

8

63、多用途地籍是为(A)等提供土地信息,准确调查登记每宗地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编制的地籍簿图。

A、税收、产权、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科学管理,

B、维护土地产权,

C、维护土地所有权,

D、维护土地使用权

64、城镇地籍是以(B)为对象而编制的地籍簿图,其内容较为详细,图纸要求较高的精度和较大的比例尺。

A、国有土地,

B、全国城镇建成区的土地,

C、城镇土地,

D、出让土地

65、乡村地籍是以除城镇(也可包括村庄和独立工矿区)建成区外的(A)为对象,编制而成的地籍簿和图,图纸要求的精度也比城镇地籍低。

A、广大乡村土地,

B、集体使用土地,

C、征用土地,

D、划拨土地

66、土地调查包括:(B)。

A、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C、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

D、土地价格调查

67、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C),为土地管理取得基础资料。

A、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B、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条件,

C、土地的位置(界线、四至)、权属、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及社会经济条件,

D、土地资源类型

68、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对(D)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 划分出土地质量优劣程度的过程。

A、土地收益情况,

B、土地利用情况,

C、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权属情况,

D、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9

69、土地登记是指国家依法对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的(A)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A、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其他权利,

B、土地所有权,

C、土地使用权,

D、土地处分权

70、土地登记是指国家依法对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其他权利提出(B)过程。

A、申请和调查,

B、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

C、审核和批准,

D、立项、审核和批准

7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地对(A)等进行记载、整理、研究和分析,综合地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国家提供土地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A、土地的面积、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

B、数量和质量,

C、土地类型和数量与质量,

D、土地空间分布

72、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进行的(C)等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A、申请和调查,

B、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策登记,颁发证书,

C、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

D、立项、审核和批准

73、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是(A)

A、一宗地,

B、一块地,

C、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D、一种权属

74、一宗地是指(B)的独立权属地段。

A、被土地利用界址所封闭,

B、被权属界址所封闭,

C、被土地类型界址所封闭,

D、被土地植被界址所封闭

75、地籍复制图是在地籍原图的基础上(A)而成的各种地籍图。

A、复制或编制,

B、放大,

C、缩小,

D、制图综合

10

76、地籍档案是指在(B)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经过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

A、土地调查,

B、地籍工作,

C、土地管理,

D、土地开发

77、地籍档案统计是以(B)为基础,以表册、数字等形式,综合反映地籍档案及其管理的有关情况的过程。

A、土地调查,

B、地籍登记与收集、整理,

C、土地管理,

D、土地开发

78、地籍的基本要素有:(A)

A、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

B、地籍登记、收集与整理的资料;

C、土地收益和面积;

D、土地质量和等级

79、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B)的权利。

A、开发;

B、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

C、利用;

D、管理

80、土地占有权是指对土地的(C)的权利。

A、占有;

B、使用、收益;

C、实际占有、控制;

D、处分

81、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A)的权利。

A、土地利用;

B、占有、使用土地;

C、分配土地;

D、管理土地

82、土地收益权是指从土地上(B)的权利,是一项独立的权能。

A、获得出让;

B、获得收益;

C、获得处分;

D、进行管理

83、土地处分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D)的权利,它决定土地的归属,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A、转让;

B、占有、使用和收益;

C、管理;

D、土地进行处置

11

84、土地权属管理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A)的科学管理。

A、所有权和使用权;

B、占有权和使用权;

C、利用权;

D、管理权

85、村镇建设用地是指(B)占用或使用范围内的土地。

A、乡(镇)村集体;

B、乡(镇)村集体建设项目;

C、乡(镇)村集体公共设施;

D、乡(镇)村集体使用的土地

86、土地权属纠纷是有关(D)的纠纷与争议。

A、占有权和处分权;

B、收益权和分配权;

C、开发与利用权;

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87、调整土地关系包括调整(D)过程中的土地关系。

A、占有和处分;

B、收益和分配;

C、开发与利用;

D、土地征用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以及转让

88、调处土地权属纠纷一般程序是:(A)

A、(1)当事人协商解决,(2)人民政府调解或裁决;

B、(1)当事人申诉,(2)法院判决;

C、(1)当事人申请,(2)人民政府决定;

D、(1)土地管理部门干预,(2)当事人协商。

89、土地经营管理是指根据土地这种特殊商品投入流通领域后的(B)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A、效益;

B、运动特点;

C、价值;

D、变化

90、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因建设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依法将待征土地的(A)的过程。

A、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

B、集体使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

C、企业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

D、个人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权

91、土地划拨是从(D)中,依法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使用。

12

A、集体土地;

B、未利用土地;

C、违法占用土地;

D、国有土地

9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B)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处分权;

D、土地收益权

93、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指(B)在有效期内依法有偿转让给其他用地者的行为。

A、集体将土地使用权;

B、土地使用者将从国家(政府)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C、事业单位将划拨的土地使用权;

D、土地使用者将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94、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了土地使用权(D)而取得的权利。

A、土地管理费;

B、租金;

C、购买费;

D、出让金

95、地产市埸上所交换的是:(B)

A、土地上的收获物;

B、土地所有权、土地抵押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等;

C、土地上的建筑物;

D、土地的总收益

96、我国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A)共存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农村人所有制和城市人所有制;

C、企业和事业单位所有制;

D、国家和地方所有制

97、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B)的方式。

A、申请、协商和会议决定;

B、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拍卖;

C、科学决策、民主商榷和行政干预;

D、出售、交换和赠与

98、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有(B)。

A、协议和招标;

B、出售、交换和赠与;

C、租赁和抵押;

D、拍卖和挂牌拍卖

99、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对(A)等过程,以及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效

13

果的总称。

A、土地进行使用、规划和改造;

B、开发;

C、整理;

D、规划

100、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B)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A、土地市场;

B、规划、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C、整理;

D、土地开发

101、土地利用规划: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规划区内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特点,在地域空间上(D)的综合性措施。

A、经营土地;

B、开发土地;

C、整理土地;

D、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102、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土地利用(B)三种。

A、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

B、总体规划,细部规划和专项规划;

C、宏观、中观和微观规划;

D、工业、农业和二、三产业规划

103、土地开发包括(A)。

A、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开发;

B、林地和草地开发;

C、耕地和建设用地开发;

D、工业、农业和二、三产业用地开发

104、国家进行土地开发管理的方式主要有(B)三种。

A、管制、执法和宣传教育;

B、干预、检查监督和参与;

C、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D、协商、鼓励和支持

105、土地信息是指反映土地的空间位置、数量、类型、利用状况等(C)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A、面积与分布;

B、质量与数量;

C、自然、社会和经济;

D、动态变化

106、土地信息系统是具有(D)能力的,能够为单一的或复杂的组织决策过程提供有用信息的技术系统。

14

A、管理;

B、检查监督;

C、开发和分析;

D、收集、输入、存贮、解说、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5×2=30分)

1、地籍调查的程序为:

A、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V)

B、组织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经费及仪器设备的准备。(X)

C、准备工作、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调查、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X)

2、地籍图分为:

A、地形图和地籍图。(X)

B、地籍草图和地籍测量图。(X)

C、地籍原图和地籍复制图。(V)

3、地籍原图是在

A、地形图底图上绘制而成的。(X)

B、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基础上直接编制而成的。(V)

C、地籍复制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X)。

4、地籍图所采用的比例尺通常为:

A、市区1:1000(V);

B、村庄1:1000--1:2000(V);

C、城市郊区1:10000--1:50000(X去个0);一般农区1:100000(X去个0)。

5、土地自然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土壤状况(V);(2)土地所有权方面的资料(X);(3)土地使用效益方面的资料;(4)植被方面的资料(V);(5)土地管理方面的资料(X);(6)主要作物生物学特性方面的资料(V);(7)土地执法方面的资料(X)。

7、土地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内容包括: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V);(2)土地的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X);(3).经济水平(V);(4)耕地、园地、林地、牧地等的投入产出水平;(V)(5)土地的坡度(X)。

8、土地分等定级应遵循原则是:

15

(1)单一性原则(X综合),(2)一般因素原则(主导X),(3)地域分异原则(V),(4)相对性原则(V),(5)级差收益原则(V),(6)定量与决策相结合的原则(V),(7)时间性原则(V),(8)不可行性原则(可X)。

9、土地分等定级参评因素及其权重的选择是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V),选择的好坏不直接影响到分等定级的结果,同时也不影响到今后的地价评估(X)。因此,土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其特定的评级目的,认真仔细地选择因素和权重,选择因素应具有均仪性(不可分性)、代表性、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比性(X)。

10、不同利用类型的农地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选取的参考因素,具体工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X)。其中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参评因素,一级类因素涉及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五个方面(V)。

11、我国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登记基本单位(V),在行政上得到认可的土地所有权(法律上X)、土地使用权单位的面积和各地类面积等(X)。

12、土地登记分为初始调查(X登记)和变更登记(V)。

13、土地初始登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城乡土地进行普遍登记,又称土地总登记(V)。土地变更登记就是继土地详查之后,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经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发生变更而随时办理的登记(X初始登记)。

14、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是:登记准备;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V)。变更土地登记程序是:提出土地调查登记申请(V);提交变更后的土地证书(X);地籍调查、审核(V);报人民政府批准(V);户口注册登记(变更);更换或更改土地证书及地籍图(V)。

15、土地统计主要特点有:

(1)数量的地域性(V);(2)图表与实地的不一致性(X一致);(3)总面积的变化性(X稳定);(4)质量的相对性(V)。

16、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有:

(1)贯彻地籍档案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建全权属管理制度(V);(2)逐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V);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籍档案,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土地的科学管理服务(V )。

17、地籍档案管理包括下列工作程序:

(1)地类面积的收集和整理(V);(2)地籍档案的分类和编目(X)。

16

18、地籍档案鉴定:首先是评定各种地籍档案的价值,将失去价值的地籍档案清理出来,加以保存(X);对有价值的地籍档案,根据其保存价值大小,确定保管期限(V);根据档案的保密程度和允许提供利用的范围,确定其保密等级的整个工作过程(V)。

19.在地籍管理的各项内容中,地籍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能够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定级、估价提供最原始的资料(V)。土地登记是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及数据图件资料的,包括权属登记和土地统计(X )。土地分等定级及估价是为土地权属管理提供质量及价格的依据(X)。地籍档案是地籍管理保存的资料(X)。

20、独立工矿用地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埸、砖瓦窑、仓库用地或企事业单位用地。(V)

21、交通用地是指在城镇或居民点以内的各种道路及附属设施、民用机埸、港口、码头等的用地。(X以外)

22、特殊用地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某一特殊目的的专门用地。它包括国防用地、名胜古迹和风景旅游用地等。(V)

23、国防用地是国家为保障城市建设需要,提供给军队使用的土地,即专用于军事用途的国有土地。(X国防建设)

24、风景名胜区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地区或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划为风景名胜区。(V)

25、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和研究土地而划出的保护区域。(X)

26、土地权属变更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使土地权属丧失或与土地权属单位脱离的法律现象(V)。土地权属的变更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集体土地的出让(X征用);

(2)国有土地的划拨(V); (3)国有土地的征用与转让(X出让); (4)土地调整(V); (5)土地使用权的收回(V); (6)农村土地的承包与转包(V);(7)农村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的划拨(X调整)。

1、土地等级就是土地质量的级别。(X)

2、我国土地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X)

3、土地管理法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必须当地政府批准。(X)

4、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不能随之转让。(X)

17

5、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其中记载有应缴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和土地税额。(V)

6、土地信息是指一切有关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和土地管理内容的数字、文字、符号、语言、图形及图象等的总称。(X)

7、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V)

8、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代表集体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出让。(X)

9、划拨的土地使用权也必须向国家交纳土地出让金。(X)

1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及埋藏物也随之出让,可以自行开发利用。(X)

11、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V)

12、土地产权的涵义是有关土地收益的总和。(X权利)

13、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户,因此,农户可以将土地的所有权作价出资或入股。(X)

14、我国土地所有权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等的颁布和实施,采用没收、征收、收归国有等法律手段,逐步建立、形成的。(V)

15、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以后,原土地转让者还保留有土地的收益权。(X)。

16、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之间之间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互相分离(V)。土地出租就是一种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分离的一种形式(V),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占有、使用两项权能转让给承租人,自已没有保留任何权利(X一部分)。占有可以是由所有权人占有、根据所有权人的意志占有和非法占有三种形式(V);我国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一样,要涉及地下,地下文物发掘权、矿山开采权等都属于土地使用者(X国家);尽管土地收益权与土地使用权紧密相连,但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后,仍可以享受收益权,这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V)。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占有、使用、部分处分权等分离出去,仅保留收益权(V);其中土地收益权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X处分权)。

17、地籍档案是指在地籍工作中收集的(X直接形成);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无保存价值的(X),经过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的(V);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V)。

19、地籍档案的作用是:

(1)为土地面积的查证提供原始法律凭证(X权属);

(2)为土地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V);

18

(3)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借鉴(X土地);

(4)为行政人员信息交流提供条件(X地籍)。

20、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V),将经过土地开发、整治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X),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等各项活动的总称(V)。

21、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私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土地关系(X)。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很多,主要的内容有:依法确认土地出让权和转让使用权(X所有使用);依法管理土地权属的变更(V);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V);依法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V);依法查处土地市场的投机行为(X)。

23、试述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土地权属紊乱,地界无明显标志;(V)(2)过去农村土地政策的多次变化;(V)(3)土地有偿使用;(X)(4)国家建设征用土地;(X)(5)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界址不清或一地多征引起的纠纷;(V)(6)历史上存在的地权争议延续至今;(V)(7)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V)(8)耕地保护。(X)

24、.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应坚持以下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V)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V)

(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V)

(4)多劳多得,按劳分配。(X)

(5)理论联系实际,保护既得利益者。(X)

25、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原土地所有者还保留有对已征土地的所有权。(X)。划拨后的土地所有权不属于国家,用地单位拥有所有权(X)。

26、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清偿债务的担保的法律行为(V)。具体地讲是土地使用者(抵押人)将其土地使用权和地上附着物所有权卖给银行或资金持有人,取得资金,供其使用(X贷款)。

27、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有下列规定:

(1)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土地,由国务院批准;(V)

(2)征用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土地管理局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X政府)

19

(3)征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新法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V)

(4)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X政府)

28、根据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有下列规定:

(1)、原则: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V)

(2)、征用耕地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V)

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至二十倍。(X六至十)

安置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五倍。(X四至六)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X政府)

28、在土地使用权的三种出让方式中,拍卖价最低,招标价格较高,协议价格最高。(X 倒了)

2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及埋藏物也随之出让,可以随意开发利用。(X 国家所有)

30、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土地使用权产生的唯一方式,依法申请、审批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并不存在。(X)

31、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在使用范围上的限制及法律责任是:

(1)使用性质、用途和范围方面不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X)

(2)地表、地下资源的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V)

(3)土地使用人可以在使用的土地上从事应由我国政府垄断从事的企事业。(X)(4)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后,使用人不能有偿转让、出租和抵押。(V)。

32、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中:

出售是指土地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如合同)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买方,而买方为此支付价款的法律行为。(V)

交换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互相转移土地使用权或一方转移土地使用权,另一方转移金钱

20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 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8分) 1. 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______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 A. 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 _______ 登 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 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 土地调查可分为 _____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 调查 D.以上都 对 5. 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________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 A. 初始地籍调查 C.农村地籍调查 6. 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7. “GIS ”的全称是 _____ A. 土地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B. 变更地籍调查 D.地籍测量 ____ 颁发。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对 B. 全球定位系统 D.以上都不对 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土地管理学考试复习题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亦称地籍工作。 可持续土地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又不会构成危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对土地的需求。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价格:是在土买卖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 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估价法、剩余法。 如何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无量纲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指数测算,评价成果整理与分析。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无限性与再生性(6)空间性与实体性 简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种强制性的管理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用地矛盾,落实土地利用总体效率最大化,消除土地利用负外部性影响,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分区和管理规划:地域分区是指依据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的分区方法。用地分区是指依据土地适宜性特点,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确定土地利用未来方向的分区方法。土地用途管制实施过程中实行土地用途变更规划许可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调整。土地用途变更是指土地利用从一种现状用途转变为另一种用途的过程。 论述土地权利登记的法律依据、内容和程序。 土地登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完整版)土地管理学试卷5

土地管理学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多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5分) 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的购买价格。 A.土地 B.土地所有权 C. 土地权利和收益 D.土地使用权 2.权重是指。 A.权利的重要性 B.评价因素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C. 小于1的数字 D.大于1的数字 E.等于1的数字 3.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6.土地管理的核心是。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利用管理 D.土地市场管理 7.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分摊面积”是指土地使用者在面积中应分摊的面积。 A.共有使用权 B.土地使用 C.土地所有 D.建筑总 8.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非耕地35hm2的,其审批部门是。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D.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9.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方式取得。 A.必须通过出让 B.可通过划拨 C.必须通过划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用1公顷菜地,缴纳: A.105000~150000元;B.75000~105000元; C.45000~75000元;D.5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包括: A.土地市场主体组织B.土地市场行政组织C.土地市场中介组织D.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试题代码:832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学共 2 页第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土地统计; 2、土地利用; 3、管理幅度; 4、土地登记; 5、图斑; 6、土地权属; 7、土地登记单位; 8、地价指数; 9、土地信息系统;10、数据字典。 二、多项判断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自然的产物;B、社会的生产资料;C、面积有限性;D、位置固定性;E、质量差异的普遍性;F、利用的永续性;G、利用类型的可转移性。 2、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综合分析法;B、系统分析法;C、比较研究法;D、模拟研究法;E、定性定量法;F、实体分解法。 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54年在其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提 出了5种需要层次,其较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社会需要;D、安全需要;E、尊重需要。 4、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A、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B、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C、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D、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E、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F、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5、在地籍调查工作中,权属调查技术设计的内容包括:A、权属调查工作的人员、组织及进度;B、现场调查工作的步骤及必须履行的手续;C、界址桩的规格及埋设要求;D、坐标系统、起算数据的选择和配置;E、质量和数量指标及定额;F、各种表格、文书的式样;G、填写表格、文书的说明;H、界址点位置精度要求及技术保障措施。 三、问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及目的是什么?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内业工作阶段包括哪些步骤? 3、什么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该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国有城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土地权属纠纷?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综合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在土地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和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 ______ A国家所有制B私有制C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D以上均不正确 2.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_____所有。 A 使用者 B 集体 C 个人 D 国家 3.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_____。 A 征用 B 征收或征用 C 收购 D 购买 4.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_____、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A 农用地 B 耕地 C 农业建设用地 D 农田水利用地 5.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_____代表国家行使。 A 基层人民政府 B 国务院 C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 国土资源部 6.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_。 A 30年 B 40年 C 50年 D 60年 7._______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定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 A 县级以上 B 县级 C 乡(镇) D 县级和乡(镇) 8.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_____”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 A谁占用、谁开垦 B谁开垦、谁受益 C占多少、垦多少 D谁占用、谁负责 - 2 - 9.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 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________机构批准。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0.征收下列土地的,哪项无须国务院批准?() A.基本农田 B.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公顷 C.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40公顷 D.其他土地80公顷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1: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 1.城市性质 2.城市规模 3.城市职能 4.城市类型 2: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人口收入水平 3.城市劳动力构成 4.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3: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 1.自然条件 2.城市设施 3.国民收入 4.社会经济效益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

1.城市人民政府 2.市民 3.城市公共事务 4.市民生活 5: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1.低度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 3.过量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 6: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1.市人大 2.市政府 3.市委 4.市政协 7: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 1.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2.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3.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4.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8: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9: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1.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3.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4.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10: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1.积极型城市 2.消极型城市 3.向心型城市 4.离心型城市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 _______ A国家所有制B私有制C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D以上均不正确 2?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_______ 所有。 A使用者B集体C个人D国家 3?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 所有的土地实行 _____ 。 A征用B征收或征用C收购D购买 4?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 将土地分为 ____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A农用地B耕地C农业建设用地D农田水利用地5?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A基层人民政府B国务院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国土

资源部 6?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 _____________ 。 A 30年 B 40年C 50年 D 60年 7. ______ 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定土地利 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A县级以上B县级C乡 (镇)D县级和乡(镇) 8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 _________ ”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A谁占用、谁开垦B谁开垦、谁受益 C 占多少、垦多少D谁占用、谁负责-2 - 9?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 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 __________ 构批准。A.乡(镇)人民政 府 B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C.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D?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0?征收下列土地的,哪项无须国务院批准? ()A?基本农田B.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 公顷C?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40公顷D?其他土地80公顷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2014年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及答案

2014年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A.主攻方向 B.重要支撑 C.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D.重要着力点 2.下列法律法规的效力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3.下列规范中不属于社会规范的是()。 A.法律规范 B.道德规范 C.技术规范 D.社会团体规范 4.行政法制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 A.依法行政 B.积极行政 C.廉洁行政 D.为民行政 5.普通行政责任不包括()。 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C.社会责任 D.道德责任 6.根据行政法学知识,下列对《城乡规范法》立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行政立法范畴 B.属于从属性立法 C.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有权进行法律解释的机关是国务院 7.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法规可以在()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部门规章 D.规范性文件 8.下列关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B.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C.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D.属于准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9.行政许可过宽过乱会引起很多消极作用,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消极作用的是()。 A.可能会使贪污受贿现象日益增多 B.可能会使社会发展减少动力,丧失活力 C.可能使被许可人失去积极进取和竞争的动力 D.可能严重影响法律法规效力 10.根据《立法法》,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报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 11.下列对城市规划图件的定位叙述中,符合《城市规划制图标准》的是()。 A.单点定位应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定位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8分) 1.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土地调查可分为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调查 D.以上都对 5.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A. 初始地籍调查 B. 变更地籍调查 C. 农村地籍调查 D. 地籍测量 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颁发。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GIS”的全称是 A.土地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不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 B.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考试ABC卷

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 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 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 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 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 (1)土地与人口 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 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 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 途管制。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 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 措;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