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内容

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第一节概述

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和内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一、肠道微生态

1. 肠道微生态简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1g、鼻1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g,总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12~1013个/g粪便,占干粪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内繁殖。最初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5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内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

菌真细菌等成年人型菌逐渐占有优势。到了中老年以后,双歧杆菌进一步减少,韦永球菌等有害菌在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中老年人,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对人体健康将十分有利。

二、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其所以有益,主要是降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增殖很不利。下面仅对乳杆菌与双歧杆菌对人体的有益作用略加介绍。

表16-1 肠道菌群中主要细菌的作用

1.乳杆菌(lactotacillus)

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疾病。现在已知的乳杆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主要有以下4点。

(1)抑制病原菌和调整正常肠道菌群:嗜酸乳杆菌对肠道某些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大肠埃希菌中的产毒菌种、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一些腐败菌。这种机制作用既归因于代谢产物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也有抗菌样物质的作用。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时和治疗后,肠道正常菌群被大量杀灭,难辨芽孢梭菌过度增殖可引起伪膜性肠炎,而嗜酸乳杆菌既能控制该菌过度增殖同时又能抑制其产生毒素。从而起到保护肠道菌群的作用。另一方面,嗜酸乳杆菌还能与外籍菌或称过路菌或致病菌竞争性地占据肠上皮细胞受体而达到抗菌作用。

(2)抗癌与提高免疫能力:迄今已有的研究和报告,可将其这种作用列出如下几点:①激活胃肠免疫系统,提高自然杀伤(N K)细胞活性;②同化食物与内源性和肠道菌群所产生的致癌物;③减少β-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基还原酶的活性,这些被认为与致癌有关;④分解胆汁酸。

(3)调节血脂:该菌能减低高脂人群的血清胆固醇水平,而对正常人群则无降脂作用。其解释机制为,对内源性代谢的调节与利用和使短链脂肪酸加速代谢。

(4)乳杆菌促进乳糖代谢:乳杆菌可分解乳糖,加速其代谢。因而对不习惯食用鲜奶与奶粉的人,可以饮用乳杆菌发酵的酸奶,这对我国克服膳食结构中缺奶(相当多的人是由于对奶不适应)有主要应用价值。当然对为数不多的真正乳糖不耐症的人也是有益的。

2.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十分明显,以至成为近年保健食品开发的一个热点。

(1)抑制肠道致病菌:1994年G. R. Gibson曾以双歧杆菌属5种菌种对8种病原菌作平板扩散法抗菌敏感性试验(平行3次),结果所有双岐杆菌菌种均显示出较显著的抑菌作用。

(2)抗腹泻与防便秘:双歧杆菌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通过阻止外袭菌或病原菌的定植以维持良好的肠道菌群状态,从而呈现出既纠正腹泻又防止便秘的双向调节功能。Hotta 等证明,双歧杆菌制剂对儿童菌群失调性腹泻具有显著的疗效,国内外许多保健食品的开发应用,都显示它对肠道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便秘是中老年人群的一大顽症,大量的文献报告,无论是口服活菌制剂,还是服用双歧杆菌,都能降低肠道pH,改善肠道菌群构成,而迅速地解除便秘。

(3)免疫调节与抗肿瘤:双歧杆菌的免疫调节主要表现为增加肠道IgA的水平。另一方面,双歧杆菌的全细胞或细胞壁成分能作为免疫调节剂,强化或促进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性攻击作用。双歧杆菌还有对轮状病毒的拮抗性,与其他肠道菌的协同性屏障作用以及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激活作用。

(4)调节血脂:双歧杆菌的调节血脂作用已有不少文献报告。以雄性Wistar大鼠添加10%~15%双歧杆菌因子(低聚糖)、历时3~4个月的试验表明,在不改变体重前提下,呈现出显著地降血脂作用。

(5)合成维生素和分解腐败物:除青春双歧杆菌外,其他各种杆菌均能合成大部分B 族维生素,其中长双歧杆菌合成B2和B6的作用尤为显著。双歧杆菌分泌的许多生理性酶是分解腐败产物和致癌物的基础,如酪蛋白磷酸酶、溶菌酶、乳酸脱氢酶、果糖-6-磷酸酮酶、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结合胆汁酸水解酶等。

三、肠道菌群失调

如前所述肠道菌群栖息在人体肠道的共同环境中,保持一种微观生态平衡。如果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的破坏,某种或某些菌种过多或过少,外来的致病菌或过路菌的定植或增殖,或者某些肠道菌向肠道外其他部位转移,即称为肠道菌群失调(enteric dysbacteriosis)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较多,如婴幼儿喂养不当、营养不良、中老年年老体弱;肠道与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放疗或化疗等,均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可有如下4种常见的表现。一是腐败菌显著增多、双岐杆菌与乳杆菌减少,常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情况下无临床症状,甚至可以认为不是异常现象,但可有消化吸收功能与食欲不佳、腹涨、产气、便秘等一般不适反映,这是改善肠道菌群功能食品最为适用的人群,往往收效明显。二是肠道菌群的比例失调,有人按比例失调程度分为3度。第1度由于某种食物或药物引起轻微短期的大肠菌与肠球菌减少,原因去除后即可恢复。第2度为正常肠道菌显著减少,过路菌增多,可引起肠道异常发酵及各种肠炎,如各种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白色念珠菌、放线菌、隐球菌、毛霉菌引起的真菌性肠炎。第3度为肠道正常菌被抑制,而由过路菌所代替,如由服用抗生素引起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等。

四、肠道微生态的调整

由上述可见,近年来人们不论是在理论上或应用上都十分重视肠道微生态,并力求使其向有益于人体健康方向调整。调整的措施可归纳为二大方面。

1.一般性调整措施

(1)强调婴儿的母乳喂养。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母乳喂养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占肠道菌群的比例远远高于人工喂养儿;

(2)膳食结构合理化,尤其是保持乳品在膳食构成上的适宜比例,由于乳品能提供乳糖、降低肠道pH及其他原因,而有利于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并有效地抑制腐败菌与致病菌;

(3)适当控制抗生素一类制菌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长期应用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利用有益的活菌制剂及其促进增殖制剂,保证或调整有益的肠道菌群构成,从而收到特定的健康利益,是当前国内外保健食品开发有效的、重要的领域。

第二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主要是两种:

一、有益活菌制剂

通称probiotics,主要是以双歧杆菌和各种乳杆菌为主,也有其他细菌。商品名称很多,如以双歧杆菌为有效菌的贝菲得、回春生、双岐王、金双岐、丽株肠乐;以乳杆菌或乳杆菌与双歧杆菌为有效菌种的有昂立1号、三株、裴菲康等;也有以需氧菌为主的活菌制剂,利用其耗氧特点,在肠道内形成厌氧环境,从而有利于占肠道菌群绝大部分的厌氧菌与兼性厌氧菌的生长,而保持肠道菌群的正常构成。这一类制剂有以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为活性菌的促菌生、整肠生等制剂。对这类活菌制剂主要要求是安全、有效及保持一定的生菌存活率。这类制剂用于保健食品应该符合的条件是:有效菌的存活率高(例如活菌达

108~106/ml, g);制剂的商品流转与货架保存中活菌含量稳定性好;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有效菌能在肠道定植和增殖;无病原性及有害产物;对人体(宿主)肠道菌群调整作用明显,增加肠道有益菌比例,减少、至少不增加有害及不利菌的比例。国外这类活菌制剂的开发,主要也是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也有肠球菌。美国除保健用品外,还将其作为生物治疗剂(biotherapeutic agents),用以治疗腹泻,以及预防和治疗由应用抗生素引起的伴联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

二、有益菌增殖促进剂

这类物质称为prebiotics,有人译为有益菌促生物,针对双歧杆菌的有人称为双歧因子(bifidus foctor)等。在汉语中似乎尚无公认的统一名称。这-类物质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即通过这类物质使机体自身的生理性固有的菌增殖,形成以有益菌占优势的肠道生态环境。这种物质的研究起源于Gyorgy发现母乳中含有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后来又观察到母乳喂养儿与非母乳喂养儿肠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明显差异,且后者的抵抗力不如前者。

近年来,日本、欧美各国对促进有益菌增殖物质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于一些低聚糖类。低聚糖(Oligosaccharide)是指2~10个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糖类总称。传统的蔗糖、饴糖、乳糖均属于低聚糖,但它们没有这种功能。有这种功能的低聚糖能被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选择性利用,但在人消化道内因没有此类糖的水解酶故不能消化吸收,因而又称之为“不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Unavailable saccharides)或“双歧杆菌增殖因子”(Bifidus factor)。同时证明了人乳酪蛋白对双歧杆菌、乳杆菌的促进增殖作用归因于低聚糖组分,且低聚糖能产生对人乳酪蛋白的β-消除反应。有一些报告认为口服低聚糖后,回肠中低聚糖的回收率达89.4士8.3%,能值为9.5土0.6kJ/g(2.27士0.14kcal/g),说明低聚糖的不消化不吸收和低热能性质。国内外研究利用的低聚糖有很多种,只就我们作为保健食品活性物质检测过的就有异构化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水苏糖与棉籽糖)等。这些产品纯度都不高,一般在40%~50%(其余为其他糖类)上下。文献报告它们对不同人体可使双歧杆菌增殖10~1000倍,同时肠道中大肠菌、梭菌、肠球菌等则相应减少,肠道总菌数无大改变。选用这类物质至少要符合如下几项基本要求:在上消化道基本不消化、不吸收;能促进有益菌的增殖;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构成;有改善宿主肠道功能的作用。

三、有益菌及其增殖因子的综合制剂

此类制剂国外称为Synbiotics,汉语暂无统一公认的名称。鉴于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在制剂形式、保存与人服用后均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人们主张将这类有益菌与增殖促进剂并用。这方面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但我们对其中一些产品的应用检测证明,它在改善肠道菌群构成和降低肠道pH与缓解便秘上的功效却是明显的,可靠的。尽管其中有益的菌不多,甚至极少,仍然在改善这类肠道功能上,效果卓著。所以当前在这类保健食品的开发上,这种有益菌及其增殖因子并用的产品是值得推广的。

肠道菌群小知识

1代谢作用 ? 提供热量 ? 生产短链脂肪酸 ? 合成维生素K 和叶酸 ? 胆汁酸的分泌 ? 参与药物代谢 2. 免疫效果: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 刺激免疫球蛋白A (IgA )的生产 ? 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 诱导调节性T 细胞 3. 预防病原体入侵: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菌群间存在的生物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病原体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人类肠道菌群 什么是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 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 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 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 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 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 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 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 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 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 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 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 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 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 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 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 样性渐渐减少[1]。这些微小 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 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 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 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 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 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 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 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 体细胞总和的10倍。在胃和 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 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 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约50-75%,包 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约10-50%, 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约1-10%,包括双歧杆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常常约少于1%,包括大肠杆菌),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细菌属于拟杆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其他属,如埃希氏菌属和乳杆菌属较少。拟杆菌属约占肠道中所有细菌的30%[][3]。 我国科学家在健康年轻人体内观察到的9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分别为厚壁菌门的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Blautia 、 Faecalibacterium 、梭菌属、Subdoligranulum 、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道运动机能等[4] 。 Phylum Proporti on (%) [3]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50-75% 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10-50% 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1-10%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 a 少于1% 肠道菌群的作用 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 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 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 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 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 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 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 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 ——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 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 (Bacteroides )(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 )(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 (Ruminococcus )(肠型Ⅲ),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内容 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第一节概述 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内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和内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一、肠道微生态 1. 肠道微生态简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1g、鼻1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g,总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12~1013个/g粪便,占干粪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内繁殖。最初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5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内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急性泄泻病多偏实,责在脾胃;慢性泄泻病多为虚,每及脾肾。前者当清热化湿,后者应高补脾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影响,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生成,鱼腥草能提高备解素浓度,而备解素、C3、Mg++组成的备解系统对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是机体产生抗体前的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功能。在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均应考虑以上药物的作用,于清热化湿、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中,适当配伍应用则效果比较理想。 (一)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霍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功能性食品论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天津科技大学 《功能性食品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学院:食品学院

摘要 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目前工业用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健康人体、动物和传统食物(发酵乳制品、泡菜、纳豆等发酵食品)。国内外学者对益生菌进行了很多研究和介绍,但多数只局限于它的使用效果上,对其作用机理缺少系统而深入的总结。本文主要以乳酸菌、双歧杆菌和芽孢杆菌为对象,综述了其在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机体免疫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肠道菌群;益生菌;研究现状 1.肠道菌群概况 1.1胃肠道正常菌群 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个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 1 ],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胃、十二指肠、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极少,主要由于胃酸、胆汁作用及小肠液流量大,蠕动节奏快,细菌在繁殖前即被冲洗到远端回肠及结肠,细菌浓度<103 个/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而回肠末端由于肠液流量少,蠕动减慢,细菌数逐渐增加到105 ~108 个/mL,主要含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 2 ]。至结肠,细菌数明显增加,浓度为109~1012 个/mL,主要为厌氧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仅有少量。肠内菌群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维持微生态平衡,与宿主健康及疾病有密切关系。 1.2 菌群失调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微生态系统被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这称为菌群失调。临床上以腹泻为最明显症状,其它如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一些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当时的意思为“prolife”。Lilly等(1965)把它定义为微生物体所产生的能够促进生长的物质。Parker(1974)认为“益生菌”是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并且对动物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 3 ]。Fuller(1989)把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王晓华1a,夏文涵1b,王晓刚2,黄广萍2 (1.南昌市卫生学校a.免疫及微生物教研组; b.解剖教研组,南昌330006; 2.南昌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南昌330008)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07)08-0136-03 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1]。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动态生物平衡,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这种由于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便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3](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 a)。近年来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发病的机率约为2%~3%。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的不良后果,本文针对肠道菌群的特点与机能、肠道菌群失调症病因病理学改变、分类、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1 肠道菌群特点 肠道内的细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的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消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阳性需氧菌[4],胃内细菌浓度<103 10-3CF U/L(CFU:colony form 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小肠菌的构成则介于胃和结肠之间。学者们为了将研究更为细致化,按照Dubos法将主要菌种如类杆菌属,双歧菌属和真杆菌属等根据其存在模式分成三大类:(1)与宿主共生状态的原住菌(autochlho no us m icrobio ta);(2)普遍存在于某种环境的普通菌(nor mal m icrobito ta);(3)偶然进入宿主的病原菌(pathog ens)。依照肠道菌群所持有合成维生素,协助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产生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因子,产生过氧化氢、硫化氢及其各种酸、抗生素等物质并结合其对宿主免疫机能的影响力,在机体感染防御中起积极作用这一生理学机能,我们不难理解肠道菌群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任何打破其内外环境的举措都可导致菌群的失调。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 1) 饮食因素:运用测定细菌酶类的方法研究菌丛代谢活性的结果表明,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G unffip等[5]用大鼠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M acF ie[6]报道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纤维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或诱导释放营养性胃肠激素尚不清楚。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 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7]。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 3) 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8],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艰难梭菌增殖。应用甲氰咪胍等H2 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 年龄因素[9]: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菌减少,产气荚膜梭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10]: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 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 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 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2.2 病理改变 1) 细菌生长过盛: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学异常会导致近段小肠内结肠型丛增殖,而出现各种代谢紊乱[11],包括脂肪泻,维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并可伴发生于小 收稿日期:2007-06-04

保健食品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功能检验方法2020

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功能检验方法 1 动物实验 1.1实验动物 推荐用近交系小鼠,18-22g,单一性别,每组10-15只。 1.2剂量分组及受试样品给予时间 实验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以人体推荐量的10倍为其中的一个剂量组,另设二个剂量组,必要时设阳性对照组。受试样品给予时间14天,必要时可以延长至30天。 1.3 实验步骤 在给予受试样品之前,无菌采取小鼠肛门内粪便0.1g,10倍系列稀释,选择合适的稀释度分别接种在各培养基上。培养后,以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反应等鉴定计数菌落,计算出每克湿便中的菌数,取对数后进行统计处理。最后一次给予受试样品之后24h,与实验前同样方式取直肠粪便,检测肠道菌群,方法同上。 1.4 观察指标 体重、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1.5 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 资料可用方差分析,但需按方差分析的程序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计算F值,F值

项目三8-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本章要点 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 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第一节概述 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和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 一、肠道微生态 1. 肠道微生态简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1g、鼻1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g,总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 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12~1013个/g粪便,占干粪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 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繁殖。最初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5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