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孙爱良,男,山东临沂人,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孙爱良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接近30年,但是在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本文旨在通过对

普遍语法假说提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简单综述使广大研究者把握问题所在,从而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作用问题的研究更加推进一步。

[关键词]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类号:H 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9-0067-02

人类的知识是源于某种天赋,还是来自于后天的积累?哲学上称之为 柏拉图问题!。人们在习得语言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人类语言看似简单、平常,却具有复杂的形式系统,它体现规则又不失灵活,常常令语言学的学者们望洋兴叹。但是面对这个高难度的技能,正常儿童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不费劲地成功习得,更不用说他们接触到的语料是有限的,甚至是残缺的[1]。儿童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十分有限,而且多为 肯定性证据!(pos itive ev i dence),很少有 否定性证据!(nega ti ve ev i dence),但儿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输出却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的范围。语言学家们把这一表现在儿童语言知识获得过程中的 柏拉图问题!称之为语言习得中的 逻辑问题!。逻辑问题是基于所谓的 刺激贫乏说!,旨在解决儿童语言有限、残缺不足的语言输入及最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而一致地获得丰富语言系统这一貌似不合逻辑问题[2]。

一、普遍语法假设的建立

为了合理地解释儿童语言习得中的 逻辑问题!,乔姆斯基于1980年提出了普遍语法假说。语言知识是高度复杂的,但儿童居然无需刻意指点就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在身体和智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顺利地掌握母语。乔姆斯基认为把如此复杂的人类成就归于几个月(至多几年)的经验,而不归于几百万年的进化或神经组织原则是毫无道理的。这说明人类语言能力不是单纯靠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先天遗传下来的,是人类的生物属性。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能迅速习得语言的特殊机制。它是一种无意识潜在的知识,无需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决定着人类语言的现有面貌。正是这种机制,才使 笨人也学会交谈,最聪明的猴子也不能讲话![3]。在习得过程中,语言环境所能提供的只是目的语语料刺激,而对习得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这种机制。凭借这种机制,人们便可以从有限的

语言刺激中迅速内化目的语语法,同时产生无限的语言输出。

二、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和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二语习得者们接受的语言输入更加贫乏,但二语习得中又不乏优秀的成功者。因此,在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王文斌,2001)。许多学者认为UG 具有普遍性,应该在二语习得中起同样的作用,可用来解释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近年来,普遍语法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多大的作用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Sa lee m ,i 1995)。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直接起作用。直接可及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任务相同,习得的任务都是通过为普遍语法的参数赋值而完成的,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所固有的,在二语习得中仍然存在并起同样的作用。第二语言学习者直接完地利用普遍语法,包括母语中尚未体现的部分。他们体察第二语言输入中的恒定属性,激活中不起作用的那部分普遍语法原则,学习者的语法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4]。F lynn(1990)以日本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母语为日语的二语学习者可以成功地从日语的中心语后置参数设置成英语中心语前置的参数。他认为学习者能够掌握与母语特征完全不同的第二语言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继续发挥作用[5]。

2.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不起作用。B l ey -V ro m an (1989)提出 根本差异说!(f unda m ental d ifference hypo the si s),完全否定普遍语法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作用,认为普遍语法在母语习得中已经被赋值并且具体化,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完全是凭借其心理机制和认知策略完成的[6]。C las h en 和M uysken (1986)通过观察母语为德语的儿童和母语分别为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的儿童习得德

?

67?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年第9期

语的情况。他们认为母语习得者通过符合普遍语法的程序确定管辖德语的限制条件而成人学习者则采用语法规则无法描写的词序[7]。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母语习得者利用普遍语法,二语习得者则依靠信息处理原则和问题解决策略习得第二语言。

3.普遍语法通过母语间接起作用。间接可及说认为普遍语法通过母语语法而起作用。当第二语言的参数设置与母语参数设置不同时,二语习得者不能直接用普遍语法里缺省的参数值,而只能在母语语法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参数。Eubank(1994)通过研究发现,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阶段通过母语发挥作用,其后直接发挥作用[8]。

4.部分可及说。部分可及说的观点认为普遍语法只是部分地、非全部地起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所有语言起作用的原则仍然发挥限制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参数项都起作用。

三、普遍语法在解释二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普遍语法假设是解释儿童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而提出来的。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第一,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一种自然地、无意识地习得过程。而二语习得者习得语言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目的性。第二,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而二语习得者的认知能力已经成熟。第三,语言习得的环境不同。母语习得环境丰富,二语习得中语言是输入量不仅明显少于母语输入,而且输入方式也不同。母语输入的基本上是口语,儿童主要依靠听力而获得输入,而二语习得者的输入方式除了口语之外,还有书写、符号等多种形式。第四,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时就已经习得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习得者不断使用母语,母语和二语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影响。因此,用普遍语法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并不是完全合适和无懈可击。

其次,普遍语法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尽管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被一些人认为是20世纪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但是从历史上看,在中世纪的希腊和拉丁语的语言学家们曾有过这种观念,并且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唯理主义传统中得到了保存。唯理主义者往往都承认天赋!,而且把天赋观念!作为其方法论的开始。他们认为天赋至上,理性之上。乔姆斯基语言观的本质就是普遍语法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天赋观念,乔姆斯基仍然没有脱离唯理论的语言哲学观。实际上,普遍语法理论是表现在语言学界的哲学上的唯理论的回潮[9]。

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说逻辑问题!为二语习得研究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启发我们在更深的层面上探寻二语习得过程的机制和限制条件(武和平,2004)。英国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教授认为:乔姆斯基系统地说明了如何对天赋和习得的语言知识作出可验证的,有意义的判断。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是否起作用,依然需要更严谨的研究,尤其需要语言学家和其他领域(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家等)的专家学者加大合作力度,共同致力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使二语习得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参考文献%

[1]叶青.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可及性???根本差

异说!引起的反思[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1):33 -37.

[2]武和平.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

性假说[J].外语学刊,2004,(3):96-101.

[3]马晓勇.普遍性理论和二语习得研究[J].河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7-139.

[4]戴曼纯.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1):35-41.

[5]F lynn,S.and L ust,B.In defense o f parame ter?setti ng i n

L2acquisiti on:a rep l y to B l ey-V ro m an and Chaudron [J].L anguage Learni ng.1990(3):1-31.

[6]B ley-V rom an,R.1989.W hat is the log i ca l prob le m of

fore i gn language learn i ng In G ass&Schachter(eds.),1989.

L inguisti c P erspec ti ve on Second Language A cquisition.

Ca m bridge,C U P.

[7]C l ahsen,H.&M uysken.1986.T he ava ilab ility o f universa l

g ramm ar to adu lt and chil d learners-A study o f the acqu i s i

ti on o fG er m an wo rd o rder.Second L anguage R esearch2:93 -119.

[8]E m bank.L.1994:O pti ona lit y and the i n iti a l Sta te in L2

Deve l op m ent,i n T.H oekstra and B Sch w artz(eds)L an guag e A cqu isiti on Stud ies i n G enerati v e G ramm ar,369. [9]杨卫东,戴卫平.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再研究[J].开封

教育学院学报,2007(4):1-3.

?

68

?

语言研究 孙爱良/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SLA 二语习得重要问题总结

S L A期末考试提纲 Week 9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T ONE: Definition: 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2.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https://www.doczj.com/doc/2d7865083.html,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4.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A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naturally in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because it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child’s family.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language. 5.Second language (L2): In its general sense, this term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its specific sense, this term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 The more specific sense contras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 language, auxiliary (帮助的,辅助的) language, an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6.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7.Foreign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but rather one that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one that might be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8.Libr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and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 L1. 9.Auxili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sociopolitical setting. Or that they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 10.L 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speakers/hearers have of a language. 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rom linguistic performance. 11.L 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 摘要]文章分析评价了学习者错误和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学习者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总会存在空白,这些空白是导致学习者出错的根本原因,也是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标志(中介语,亦称为过渡语、中间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接近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尚未达到精通的程度,还保留母语的某些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套语言系统。中介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母语向目标语过渡的统一连续体)。错误分析对于成年的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错误往往是学习者主观造成的,通过错误分析就能把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外界因素,例如教学环境、教师的素质等转移到他自己身上来,并加深学习者对自身的了解。当人们识别、描述、解释、评估学习者错误的时候,错误分析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系统的描绘学习者的画卷,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他是怎么出错的,为什么会出错以及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因此,错误分析是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重大突破。学习者错误和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学习者错误的地位和作用 人经常会犯错,这是难免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亦不例外。从第二语

言习得这门学科的角度来讲,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是有益于学习者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学习者的许多错误并不是由母语迁移造成的;二语习得,正如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它自然会产生学习者的错误。因此,学习者能够从错误中了解到自己在二语习得中的许多东西。例如,在通常情况下,错误出现得越少,目标语习得的知识空白就越少,学习者习得目标语的效果就越好;相反,学习者出的错误越多,目标语习得的知识空白就越多,他掌握目标语的情况就越差。因此,学习者错误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现时的外语教学提供借鉴的数据,它们在数量上与二语习得的效果成反比。从二语习得的质量上讲,错误之处即是学习者没有学习到的地方,是第二语言知识中的空白。因此,错误提醒学习者必须增强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它们为学习者的自省、为错误分析提供了真实、宝贵的材料。 三、错误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错误分析能反馈学习者目标语习得的效果。通过分析错误,学习者就能断定自己的二语习得是否成功,判断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是否得当,以及决定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孙爱良,男,山东临沂人,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孙爱良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接近30年,但是在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本文旨在通过对 普遍语法假说提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简单综述使广大研究者把握问题所在,从而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作用问题的研究更加推进一步。 [关键词]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类号:H 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9-0067-02 人类的知识是源于某种天赋,还是来自于后天的积累?哲学上称之为 柏拉图问题!。人们在习得语言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人类语言看似简单、平常,却具有复杂的形式系统,它体现规则又不失灵活,常常令语言学的学者们望洋兴叹。但是面对这个高难度的技能,正常儿童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不费劲地成功习得,更不用说他们接触到的语料是有限的,甚至是残缺的[1]。儿童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十分有限,而且多为 肯定性证据!(pos itive ev i dence),很少有 否定性证据!(nega ti ve ev i dence),但儿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输出却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的范围。语言学家们把这一表现在儿童语言知识获得过程中的 柏拉图问题!称之为语言习得中的 逻辑问题!。逻辑问题是基于所谓的 刺激贫乏说!,旨在解决儿童语言有限、残缺不足的语言输入及最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而一致地获得丰富语言系统这一貌似不合逻辑问题[2]。 一、普遍语法假设的建立 为了合理地解释儿童语言习得中的 逻辑问题!,乔姆斯基于1980年提出了普遍语法假说。语言知识是高度复杂的,但儿童居然无需刻意指点就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在身体和智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顺利地掌握母语。乔姆斯基认为把如此复杂的人类成就归于几个月(至多几年)的经验,而不归于几百万年的进化或神经组织原则是毫无道理的。这说明人类语言能力不是单纯靠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先天遗传下来的,是人类的生物属性。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能迅速习得语言的特殊机制。它是一种无意识潜在的知识,无需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决定着人类语言的现有面貌。正是这种机制,才使 笨人也学会交谈,最聪明的猴子也不能讲话![3]。在习得过程中,语言环境所能提供的只是目的语语料刺激,而对习得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这种机制。凭借这种机制,人们便可以从有限的 语言刺激中迅速内化目的语语法,同时产生无限的语言输出。 二、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和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二语习得者们接受的语言输入更加贫乏,但二语习得中又不乏优秀的成功者。因此,在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王文斌,2001)。许多学者认为UG 具有普遍性,应该在二语习得中起同样的作用,可用来解释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近年来,普遍语法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多大的作用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Sa lee m ,i 1995)。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直接起作用。直接可及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任务相同,习得的任务都是通过为普遍语法的参数赋值而完成的,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所固有的,在二语习得中仍然存在并起同样的作用。第二语言学习者直接完地利用普遍语法,包括母语中尚未体现的部分。他们体察第二语言输入中的恒定属性,激活中不起作用的那部分普遍语法原则,学习者的语法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4]。F lynn(1990)以日本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母语为日语的二语学习者可以成功地从日语的中心语后置参数设置成英语中心语前置的参数。他认为学习者能够掌握与母语特征完全不同的第二语言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继续发挥作用[5]。 2.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不起作用。B l ey -V ro m an (1989)提出 根本差异说!(f unda m ental d ifference hypo the si s),完全否定普遍语法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作用,认为普遍语法在母语习得中已经被赋值并且具体化,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完全是凭借其心理机制和认知策略完成的[6]。C las h en 和M uysken (1986)通过观察母语为德语的儿童和母语分别为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的儿童习得德 ? 67?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年第9期

二语习得语法教学中的过程性教学法研究-10页文档资料

二语习得语法教学中的过程性教学法研究引言 过程性教学(Processing Instruction)是以输入加工理论(Input Processing)为理论依据的语法教学法[1]。Van Patten提出的输入加工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处理语言输入信息时,会以获取语言意义为目标,倾向于处理语言信息中的实义词,忽略语言形态和功能词[2]。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说”认为:在学习者处理输入信息过程中,没有“被注意”到的语言信息很可能没有“被处理”,从而也就没有机会“被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3]。针对这个问题,Van Patten提出过程性教学(Processing Instruction),通过设计特殊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材料来辅助学习者习得语法形态知识[2]。 国外关于过程性教学的研究近些年发展迅速,但国内在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上都相对落后。戴炜栋和陈莉萍回顾语法教学时,简单介绍了过程性教学[1]。冯辉和张素以输入加工理论命名过程性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法讨论了这两种教学法在训练中的迁移效应[4]。目前,国内还没有全面介绍过程性教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之了解甚少。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介绍过程性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其包含的教学任务;讨论近些年国际上关于过程性教学的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目前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过程性教学研究的方向。 过程性教学和输入加工假设 在外语教学经历了从听说法、视听法到交际法的转变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单纯地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对语法特征习得的作用非常有限[5]。很

多研究表明:教学在二语习得中有积极的作用[6-7]。过程性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显性信息教学任务,下面先介绍过程性教学的理论背景。 1.理论背景 过程性教学是以输入加工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任务干预学习者内部语言加工策略来促使学习者注意目标语法形态,从而达到习得目标语法特征的效果。输入加工理论结合了Krashen对二语习得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和认知心理学对人类注意机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二语学习者在处理第二语言信息输入过程中的几个处理信息的原则:(1)意义优先原则,学习者会以获得语言意义为目的处理输入信息;(2)注意资源原则,学习者只有在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注意资源的前提下才会去处理不含有语言交际意义的语法形态信息;(3)第一名词原则,学习者倾向于认为每句话的第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是这句话的主语或施动者[2] [8]。 对于二语学习者,语言输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纯给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并不能够很好地促进第二语言习得效果。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强调:在二语学习中给学习者提供符合他们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学习材料的重要性。Van Patten 认为:单纯提供可理解的学习材料并不能达到促进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特征的效果。他认为:为了获取交际意义,学习者会格外留意实义词等含有丰富交际意义的信息,而忽略功能词汇和语言形态信息,因为,它们并不含有很多交际信息,如英语中的介词和用来表示时态的词汇屈折变化往往会被忽略掉[2]。 造成这个忽视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机制。Broadbent提出的选择性注意机制认为注意力是有限的认知资源。在我们处理大量语言信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通识课□学科(专业) 基础课专业发展 必修课□选修课课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汉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的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2.中介语研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二)难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一)教学目的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的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三)基本内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与“目的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 (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5)“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及历史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4.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良心出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及其纠正

从阅读文学作品角度而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犯口头或书面的错误。在corder的研究之前,语言学家观察到了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错误,并把它们进行了归类。但是他们很少注意到错误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错误分析理论的倡导者corder向人们展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会对老师,学习者和研究者有用。corder在他的文章“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应该由学习者来决定所输入的信息。当老师或语言学家在计划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系统化和非系统化错误的区别,非系统化的错误发生在本族语学习中,corder把这种错误叫做“mistakes (失误)”,并且指出这样的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要。错误在以下三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老师,错误表现了学生的进步;对于研究者,错误显示一门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学习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对于学习者,他能从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当学习者犯了言语错误时,教他正确形式的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老师仅仅给他正确的形式,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错误,尝试不同的假设。许多错误源于学习者使用本族语的句子结构。corder称学习者在这方面犯的错误是不能避免的,而这正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证据[1]。基于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许多学者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错误、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错误的方式,以便帮助老师正确纠正学生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errors”(错误)和“mistakes”(误差)的区别阐述为:错误是指语法上不正确的形式,误差则是在不得体的交际语境中出现的正确语法形式。错误钟情于语言学习者,而误差可能也会产生于本族预言者身上。错误通常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误用或误解,这些可能是语法或语用方面的[2]。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观察学习者能力方面的错误并试图解释这些错误。如richard的“非对比方式的错误分析”,他指出了能力方面出现错误的根源:第一语言的迁移导致干扰性错误的出现;不正确(不完全或过度概括)使用语言规则导致了语内错误;在二语习得中错误假设的构建导致了形成性的错误[3]。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上述的观点,如dulay和burt[3]指出了下面三种错误:形成性的错误,干扰性的错误,独有的错误。stenson指出了另外一种错误,叫诱导性错误,它源于不正确的语言教学[3]。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一个人的本族语对他二语习得的影响。corder指出干扰性的错误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能够提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信息。hagege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在儿童和成年人的学习中都有发现[3]。在成年人身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更明显而且不断增加,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他的第一语言的言语结构更强,强加到他想要学习的其他语言的东西就越多。相反,在儿童身上,干扰特征不是那么明显,除非他们没有充分地接触第二语言。如果他们接受足够的二语教育,那么他们身上的干扰性特征很容易去除。 lakkis和malak也研究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他研究的是阿拉伯学生的第一语言的介词知识迁移到英语学习中[3]。为了帮助老师确定阿拉伯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他们观察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帮助老师理解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鼓励,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避免。他们得出结论,一方面,如果英语老师的本族语是阿拉伯语,他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来组织句子结构,可以利用两种语言的对等介词。另一方面,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出现动词或词组,它们需带介词,或者在任何一门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组,这时老师有必要给学生指出这些区别,让学生明白。hagege研究了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者口音的影响。他指出耳朵就像过滤器,在关键年龄阶段之后(他认为是11岁)它只接受一个人本族语发出的声音。他也提到了第一语言的迁移,目的是使读者相信确实存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习得像本族人一样的口音的关键时期。他用法语学习作为例子,法语包括复杂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Chom sky的普遍语法理论是针对“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儿童如何在母语刺激匮乏的情况下仍能从容成功地习得母语?)提出来的,并把该现象归因于人类的遗传属性,即人脑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由于这一“逻辑问题”同样存在于二语习得,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同样不能只归因于决定语言输入质和量的环境因素、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和认知因素而忽略了语言本源的影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是否在二语学习中发生作用、怎样作用?或普遍语法是否为二语学习者可及?这是自普遍语法理论建立以来二语习得研究者苦苦探求的问题。虽然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得出的结论分歧较大,但却为二语习得研究回归语言本源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普遍语法;原则-参数模式;二语习得;可及性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6)0120022204 Abstract:Chom sky’s T heo ry of U n iversal Gramm ar w as p ropo sed in respon se to“the logical p rob lem of language ac2 qu isiti on”,that is,how ch ildren com e to acqu ire L1w ith ease and comp lete success desp ite the in sufficiency of the L1 sti m u lu s.Chom sky attribu tes the phenom enon to the hum an hereditary attribu te-the L anguage A cqu isiti on D evice o r U G inherited by hum an b rain.Since“the logical p rob lem”ex ists in SLA as w ell,L2learners’language competence shou ld no t be attribu ted on ly to the inpu t2related environm en tal facto rs as w ell as the p sycho logical and cogn itive fac2 to rs of the learners w h ile giving no con siderati 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guage p roper.W hat is the ro le of LAD o r U G in SLA?O r,is U G accessib le to L2learners?T h is is a questi on that has attracted SLA researchers since the es2 tab lishm en t of U G theo ry.T hough the U G2based emp irical o r theo retical researches have arrived at differen t conclu2 si on s,their attemp ts at the retu rn to the noum enon(i.e.the language p roper)of SLA are sign ifican t. Key words:U n iversal Gramm ar;P rinci p le2Param eter M odel;SLA;accessib ility 1.引言 Chom sky的普遍语法理论是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现象提出来的。令Chom sky等生成学派语言学家困惑和痴迷的是,正常情况下儿童可以习得的母语系统知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所接触到的母语输入。Chom sky等认为,儿童接触到的母语刺激或“正面数据”(po sitive evidence)是“匮乏的”-不仅句型简单、数量有限,而且包含不少不合语法、不够通顺的句子。此外,在母语输入中,可使儿童通过对自己语言错误的信息反馈习得母语的负面数据(negative evidence)同样也是匮乏的,因为除非交际发生障碍,成人一般不会去纠正儿童所说的文法不通的句子。但是,在另一方面,母语刺激的匮乏并不妨碍儿童高效成功地习得母语的知识体系;本族语者不仅可以理解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句子,而且可以正确地判断它的合法性。母  D iscou rse A naly sis中的,经作者稍做修改的论文“Tow ards an A nal2 ysis of D iscourse”。 ②关于囊括和预示请参见笔者2002年4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1]Coulthard,M.A n Introd uction to D iscou rse A naly sis[M].L on2 don:L ongm an,1977 1985. [2]Coulthard,M and B razil, D.Exchange structure[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y sis[C]. L ondon:Routledge,1992:50278. [3]Coulthard,M.O n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w ritten text[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W ritten T ex t A naly sis[C].L on2 don:Rourledge,1994:1211. [4]M cCarthy,M.D iscou rse A naly sis f or L ang uag e T eachers[M]. Cam bridge: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91. [5]Sinclair,J.P ri o rities in D iscourse A nalysis[A].In Coulthard, 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y sis[C].L ondon: Routledge,1992:79288. [6]Sinclair,J.&Coulthard,M.Tow 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2 y sis[C].L ondon:Routledge,1992:1234. [7]Sinclair,J.,M,Hoey,&G,Fox.(eds.)T echniques of D escrip2 tion[C].L ondon:Routledge,1993. [8]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0]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赵永青,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语义学。 王琴,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 2005206220 责任编校 王和平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教学教材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

从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看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英语是我们除母语外学习的第二种语言。二语习得是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学生对二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也要继续学习,至少有十年的学龄。可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断地出现问题。下面是我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和写一直是我英语学习的难点。而这两项有共同之处,就是英语翻译中的汉翻英。说就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虽然很多人说要培养英语思维,不要先想好汉语再翻译,可我觉得很难做到。在你想问题时,潜意识就用汉语了。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只是把你的从说的变为写的。汉翻英中,经常出现汉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问题,这是语义缺失,比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而且在表达的时候,由于单词量少而不会翻译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单词输入量太少。平常常用的单词很容易记住,不经常用的新单词很容易被遗忘。而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部分。语间错误是由于母语造成的;语内错误是受二语的影响造成的,与母语无关。二语习得者把他们自己的母语作为资源,并依赖于它。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非常接近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可以从比较中获得很多帮助,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二语,这种现象叫做正迁移。相反,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有很大差别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二语习得者通常会犯错误,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负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叫做语间错误。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目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语内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理僻错误所产生的。学习者把目标语的规则应用到并不适用的地方。导致语内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度概括。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某些规则创造出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变体。相类似的表层结构会促使学习者推出并不存在的结构。二是简化。学习者总是在学习中回避目标语体系中的某些多余东西。以下举出了具体的例子: (一)语间错误 错误1:I eat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正确形式:I have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 在汉语里,“吃午饭”( eat lunch )和“吃午饭”( have lunch )意思相同,而且前者比后者使用得更多。但英语里却使用have lunch,而不使用eat lunch。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受到了母语汉语的干扰。 错误2:My mother called me to do homework right now.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山东师范学科英语二语习得重点名词解释

Anna考研精简二语习得内容 1.what is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It includes in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 and 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2.Second language:It is any language learn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or "mother tongue", even though it may be the third, fourth, or tenth to be acquired. It is also called a target language. In its specific sense, it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 It is often acquired by minority group members or immigrants wh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natively. In this more restricted sense term is contrasted with other terms in this list. 3.Foreign language: It is one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which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but with no immediate practical application. 4.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个理论教学法上也有我再补充一下):The claim that children have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can acquire their L1 flawlessly; If they suffered brain damage to the language areas, brain plasticity in childhood would allow other areas of the brain to take over the language functions of the damage areas, but beyond a certain age, normal language developmen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his concept is commonly extended to SLA as well, in the claim that only children are ability to achieve native or near-native proficiency in L2. 5. Interlanguage(learner language): refers to the immediate states or interim grammars of a learner's language as it moves towards the target L2. 6. (1)Positive transfe r: When a L1 structure or rule is used in an L2 utterance and that use is approprite or "correct" in the L2.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作者: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位延延 摘要:彼德·科德(S.P. Corder)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做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错误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客观存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通过利用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错误的特点、分类,了解错误产生根本原因,并且用正确的策略加以个更正,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关键词:错误分析;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纠错策略 一、学习者错误的地位和作用 错误有益于学习者的学习和进步,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错误是可以被接受。二语习得,正如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甚至是掌握,都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误。所以,学习者能够从学习的错误中了解到自己在二语习得方面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二语习得的质量上讲,错误之处即是学习者没有学习到的地方,是第二语言知识中的空白。错误时刻警惕着学习者必须增强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它们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省、分析错误的提真实而又宝贵的材料。 三、错误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国的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典型的行为错误是对英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无意识的误用。当一名男性学习者指称某物为一名女性所属时时,他可能误用“his’’(他的)来代替“hers”(她的);相同地当一名女性学习者指称某物属于一名男性时,她也可能吴用“hers”(她的)代替“his”(他的)。虽然这些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有英语代词的格,但他们在运用时几乎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错误。然而,在某些场合中,初学者有可能尚未掌握英语代词,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代词格,那么,这个英语知识中的空白即被定义为学习者的能力错误。错误分析要求学习者能够描述错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划分错误的其中一种方法是从整体上识别学习者的话语与重新构造的目标语有何区别”(Rod Ellis:18)。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者的许多能力错误都可以归结为遗漏(omission)。比如,许多学习者遗漏了英语的动词而造出这样的句子:“That is bike is cool.”(那辆车很酷),正确的句子应该是“That bike is cool.”The sky is black ” (天黑了),正确的句子应该是“The sky turns dark.”。比较目标语发现,这些学习者都遗漏了语法正确的话语所必需的关键部分,即英语的系动词“be”。他们的这些错误应归为一类。描述学习者错误,并对它们进行归类,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诊断学习者的问题,并且为我们描绘出错误类型的历时变化过程。 错误具有可预测性,错误分析同样能够解释学习者为什么出错,并帮助学习者下次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