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第二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是()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生殖崇拜

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

A、天命观的动摇

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

C、天命转移论

D、人文意识的觉醒

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内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宗教思想动摇的是()

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

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内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范》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宗教产生于()

A、炎黄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

A、史伯

B、伯阳父

C、子产

D、叔兴

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

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

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

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

A、太极阴阳论

B、原子论

C、佛教缘起论

D、五行论

二、名词解释题

1、阴阳

三、简答题

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2、简述《易经》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认识论价值。

3、简述原始宗教对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简述《易经》蕴涵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5、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

6、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孔子全部学说都贯穿着他的中庸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庸之道()。

A.尽管有一些形而上学因素,但总的讲来是符合辩证法的

B.只有片面的真理性,总体而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

C.只讲矛盾的调和而忽视了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

D.力求从对立面的同一中去寻求矛盾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是可取的

2、墨子在世界观上是自相矛盾的,即在主张具有唯物主义战斗性的“非命”、“尚力”说的同时,又提出了具有宗教迷信倾向的()。

A.自然命定论B.天人感应说C.“天志”、“明鬼”说D.天人合一说3、庄子“道我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是指()。

A.通过“无我”、“丧我”即取消自我以绝对地顺应自然、顺应道

B.通过不断地扩充自我,发挥自我的潜能达到和道的同一

C.道是无,因此只有在人死后化为无,才可能与道合一

D.道即我,我就是道,所以我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4、“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持此思想观点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5、战国时期的早期法家中十分重视“法”的思想家是()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D吴起

6、战国时期的早期法家中十分重视“术”的思想家是()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D吴起

7、战国时期的早期法家中十分重视“势”的思想家是()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D吴起

8、下列说法不属于道家思想渊源的是()

A、盖出于曦和之,敬顺旱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B、黄帝与姜太公

C、殷周的传统文化

D、楚文化

9、下列命题不符合老子人生哲学的是()

A、“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B、“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常。”

D、“不谴是非,已与世俗处。”

10、下列人物不属于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的是()

A、公孙龙

B、惠施

C、墨子

D、后期墨家

11、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2、孟子的性善论认为()

A、人先天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完美道德,故人性皆善

B、人性本善,所以一般人不需后天的培养教化自然都能成为仁人君子

C、人的本性之中具有善的萌芽,将其扩充开来就形成完美的道德

D、人性中虽先天有善的萌芽,但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才能发展为善行

13、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

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

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

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

14、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

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

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

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

15、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指()

A、道的运动以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法则

B、道是仿效自然界而构成的,其运动法则也取法自然界

C、道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故其遵循的法则只能是自然而然

D、道从本体言是自然无为的,但其作用则无所不为

16、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

A.性善说B.性恶论C.性无善无不善说D.性三品说1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

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

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D.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

18、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

B、齐物论

C、逍遥游

D、“合同异”

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虚壹而静”

B、“静观玄览”

C、“静因之道”

D、格物致知

19、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子

20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2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而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其背景不相关的是()

A.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B.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C.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D.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2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4美国一批研究汉学的学者发现明朝皇帝朱元璋很不满意下一段话:“The people are most

important,the state comes next,while the ruler weighs the least.”,这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说的?()

A.Laotzi B.Confucius

C.Mencius D.Hsun Tzu

25、在战国时期,曾经显赫-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2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27、道家认识论所认可的“体道”方式是:(CD )

A. “自诚明”

B. “自明诚”

C. 心斋

D. 坐忘

28儒家认识论所主张的认识方法或认识途径是:(AB )。

A、“自诚明”

B、“自明诚”

C、心斋

D、坐忘

29、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30、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

31、强调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32、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33、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治”③“兼爱”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①②

3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35、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36、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7、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38、关于韩非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C、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

D、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主张变法革新

3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主张不包括()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

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40.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4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始终代表了中国的先进思想文化

B.其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C.从西汉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D.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仍有积极作用

42、最早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一著名观点的是

A.老子B.孟子C.荀子D.唐太宗

43、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兼相爱,交相利”、“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町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二、名词解释题

1、道通为一说

2、三表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述韩非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3、简述墨子“三表”的理论贡献。

4、简述对庄子“齐物论”的理解。

5、简述李泽厚对孔子仁学结构的分析及整体特征。

6、简述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内涵。

7、简述韩非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8、简述墨子的思想渊源。

9、简述先秦儒学对后世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10、简述墨子“三表”的理论贡献。

11、简述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2、简述孟子发明性善论的逻辑进路。

四、列举题

1、列举韩非子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主张。

2、列举早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3、列举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内容

4、列举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5、列举儒道理想人格的主要区别。

6、列举当前学术界关于“儒”起源的主要观点。

7、列举先秦儒学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

8、列举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差异。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虮。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

(1)这是哪本书哪一篇中的记载。

(2)其语的说者是谁?语中的“子”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的人生哲学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顷。”

(1)出自何书,作者是谁?述说谁的主张?

(2)翻译这几句话。

(3)体现了什么样的经济主张?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

材料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语出何书及其主要注本。

(2)作者把社会分作那两类人?他怎样看待两类人的关系?

(3)作者主张对野人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天之将降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

材料2、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述而》

材料3、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材料4、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1、根据材料1、材料

2、材料3说明孔子所说的“天”的内涵。

2、根据材料4、材料5说明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的观点。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之为仪者也。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1)请问上述材料出自先秦时期哪部典籍并列举主要注本。

(2)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并简要说明其得失。

(3)根据以上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宗教意识与现实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目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1、根据材料1、材料2谈谈孔子对人生境界层次的界定的?

2、根据材料2分析孔子所认定的最高人格和境界,并谈谈你对这一境界的看法?

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荀子?解蔽》

1、请在以上材料中未加标点处加注标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荀子如何处理“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关系的。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为性也,犹白之谓白也?”(告子)曰:“然。”(孟子)“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性犹湍水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反问道: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之性以为桮棬乎?如将戕贼杞柳之性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材料2、

“性者,本始材朴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荀子》

1、材料1中孟子如何对人性定义的?

2、材料2中荀子如何对人性定义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试比较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异同?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日大。————(甲组1:1)

材料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

(1)根据材料1、材料2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现存《道德经》的主要版本及注本。

(2)根据材料1分析其思想内涵。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1)请指出以上材料的作者、出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其思想内涵。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以止矣。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1)请指出以上材料作者并分析其思想内涵。

1、试论先秦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同。

2、论述墨学在汉代以后迅速衰微的原因。

3、试评论孔子仁学体系的要点。

第四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范缜的“刃利”之喻的提出是直接反对()

A、形亡神灭

B、形神相即

C、形亡神不灭

D、形质神用

2、流行于汉初的“黄老之学”是()

A、假托黄帝之名,以老子及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学说而建立的新儒学

B、兼采儒家、名家思想,融铸道法而以道家为本建立起来的新道家学说

C、假托黄帝之名,而直接继承的是秦朝所奉行的法家学说

D、继承了先秦墨家思想,提倡休养生息,以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3、董仲舒在历史观上提出的“新王必改制”,其实质是一种()

A、强调历史进步的历史进化论

B、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C、形而上学循环论的历史观

D、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

4、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D、“明于天人之分”

5、下列著作中对于“三纲五常”给予详细而明确论述的是()

A、《春秋繁露》

B、《举贤良对策》

C、《白虎通义》

D、《孟子》

二、名词解释题

1、天人三策

2、《淮南子》

3、谶纬

4、形神相即

5、黄老学派

三、简答题

简述汉武帝时期摒弃黄老而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

四、列举题

列举汉代古今文经学的主要分歧。

列举汉代五经十四博士。

列举道教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

列举寇谦之的主要思想观点。

列举汉代谶纬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1)请问上述材料中的“道家”实际上是指何种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说明此学说的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种学说后被摒弃转向独尊儒学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肖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材料2:“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1)请回答上述材料的作者及其人性论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种人性论进行简单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材料2:“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材料3:“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作者及对“天”的多重属性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天”的多重属性间的关系。

六、论述题

1、论述汉代谶纬迷信流行的原因。

第五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观点属于郭象的思想体系的是()

A、“无即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

B、“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

C、“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D、“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2、《论语集解》的作者是()

A、朱熹

B、刘宝楠

C、何宴

D、王弼

3、魏晋时期,在“言意之辨”中与王弼持相反观点的是()

A、荀粲

B、何宴

C、欧阳建

D、郭象

4、嵇康的君臣论中主张君主是()

A、“万乘之国,不可一日无君”

B、“割天下以自私”

C、“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

5、魏晋玄学中,与嵇康同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是()

A、王弼

B、向秀

C、阮籍

D、王戎

6、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

A、自然出于名教

B、名教即自然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名教出于自然

7、魏晋时期,在“言意之辨”中与王弼持相反观点的是()

A、荀粲

B、何宴

C、欧阳建

D、郭象

二、名词解释题

裴頠

三、简答题

1、简述魏晋玄学中“有无之辩”的主要观点。

2、简述魏晋时期王弼的“言不尽意”论。

3、简述范缜的主要思想。

4、简述魏晋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5、列举阮籍、嵇康之于玄学的影响

6、简述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学术地位。

7、简述阮籍、嵇康之于玄学的影响。

8、简述魏晋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四、列举题

1、列举玄学时期“言”、“意”之辨的主要内容。

2、列举玄学的主要思想特征。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里,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材料2:“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乱,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耶?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1)请回答上述材料的作者及其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种观念进行简单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季世陵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衿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太师箴》

材料2:“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

———《咏怀诗》(1)请指出材料1的作者,并说明作者的精神价值取向。

(2)请指出材料2的作者,并说明作者所表达的心态。

(3)根据材料1、材料2所反映出的作者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心态说明了什么?并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何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也。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一无有则遂无矣,无者遂无,则有自生明矣。————(《庚桑楚》注)

材料2: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知北游》注)

(1)请指出以上材料的作者及其代表观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其思想内涵。

六、论述题

1、荀子、孟子、董子人性论比较。

第六、七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宋明时期的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周敦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2、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3、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

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

4、宋代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C.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

5、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B.是儒、道、佛、法四家的融合

C.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D.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6、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C、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D、主张"心外无理"

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二、名词解释题

致良知

三、简答题

1、简述韩愈、李翱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2、简述宋明理学的特点。

3、简述理学的基本精神所特有的学术性格或特点。

四、列举题

1、列举唐代韩愈对佛老的批判思想。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1)请回答上述材料的作者及其提出的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种观念进行简单说明。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陆九龄

材料2: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携藜杖出塞谷,又枉蓝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朱熹

(1)这两首诗作于那一次有名的学术争论会前后。

(2)朱陆之争一在世界本体,一在为学之方,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

(1)请指出以上材料的作者,说明作者提出的观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

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岂其无情邪?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也?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复性书》上

(1)请指出以上材料的作者及代表观点;并分析此观点区分于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其所提供的不同的思想史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致也。”————《大学》

1、分析材料,理解大意,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2、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与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是如何解释的,二者观点有何不同?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

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谓静中有个觉处。

(1)请指出以上材料作者及其主要观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其思想内涵。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2:鲜于侁问伊川曰:“颜子何以能不改其乐?”正叔曰:“颜子所乐者何事?”侁对曰:“乐道而已。”伊川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程氏外书?卷七》

(1)请指出材料1的作者及其提出的主要观点;指出材料2的作者。

(2)根据材料1、材料2分析其思想内涵。

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致也。

(1)请指出以上材料的出处;并分析其思想内涵。(8分)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

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岂其无情邪?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也?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复性书》上

材料2、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曰: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复性书》中

1、根据材料1说明作者的人性论主要观点;并分析此观点区分于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其所提供的不同的思想史意义。

2、根据材料2说明复性之方的步骤。

六、论述题

1、试论王阳明良知说的学术意义。

2、论述朱熹理气观的思想。

3、论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的共同特点。

4、论述朱熹、陆九渊之争在认识途径与方法上的对立与分歧。

第八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明末清初思想家中主张人性恶的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颜元

2、顾炎武提倡名治思想,其中不包括()

A、劝学奖廉

B、用礼义廉耻教化民众

C、提倡“清议”

D、清谈

3、提出“以理杀人”思想观点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顾炎武

C、戴震

D、颜元

4、顾炎武的名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劝学奖廉

B、用礼义廉耻教化民众

C、提倡清议

D、明学术,正人心。

5、下列说法不符合王夫之的元气本论的是()

A、太虚一实

B、太虚即气

C、理依于气

D、理主气

6、清代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下列著作中属于吴派的是()

A、《孟子字义书证》

B、《毛郑诗考证》

C、《声韵考》

D、《古文尚书考》

7、龚自珍提出()

A、“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B、“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C、“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8、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中不包括()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张之洞

9、顾炎武提倡名治思想,其中包括()

A、劝学奖廉

B、用礼义廉耻教化民众

C、提倡“清议”

D、清谈

10、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中包括()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张之洞

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总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1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 )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1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点是( )

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二、简答题

简述王夫之的知行观。

简述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思想。

三、列举题

列举明清实学思潮主要内容。

列举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主要政治思想。

第九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严复代表作的是()

A.《春秋董氏学》

B.《原强》

C.《辟韩》

D.《救亡决论》

2、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得益于“从番”和“借古”而成,他反复引证儒家经典证实他的“独一真神唯上帝”。下列经典不属于洪秀全引证范围的是()

A、《尚书》

B、《周易》

C、《论语》

D、《孟子》

3、康有为的大同政治思想的渊源不包括()

A、儒家经典《礼记》和《春秋》

B、大乘佛教

C、墨家

D、社会达尔文乌托邦思想

4、提出“俱分进化论”观点的是()

A、严复

B、章太炎

C、康有为

D、梁启超

5、孙中山的民生史观的形成主要依据于西方思想家()

A、达尔文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二、简答题

简述清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潮的特点。

简述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体系。

三、列举题

列举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潮的特点。

列举谭嗣同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一、填空 1.五典 2.以德治国 3. 墨、劓、膑、宫、大辟 4.仁礼 5.魏源《海国图志》 6.舍生取义 7.金、木、水、火、土 8.慧能 9.朱熹陆九渊 10.黄宗羲11.韩非 12.民为贵民本 13.墨子 14.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 15.王安石 16.乾震坎巽离 17.“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18.王通 19.“克己复礼”《礼记·大学》 二、名词解释 1.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他认为:“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2.“大宗师”是庄子提出的概念。关于“大宗师”的含义,郭象解释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崔撰解释说:“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无心”和“遗形忘生”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就是道。大宗师的基本内容:一是“自本自根”的道。二是“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3.“参验说”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思想主张。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荀子重“行”的思想,对《老子》做了新的解释,提出注重“参验”的思想。韩非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参”是参照比较,“验”是检查验证。“参验”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与所在官职的职责相符,就给予奖赏,否则就给予处罚,这叫“循名而责实”。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这里包含着要求名实一致和以实验名而定是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一、名词解释(5个) 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 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 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 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 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 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 1、整合经学与子学 (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 (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 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

中国思想史概要 名词解释

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周公制礼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墨家三表说 墨子提出的认识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即实际大众经验;“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政治实践。 道法自然 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为而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感 我对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很感兴趣。所以,一拿到刚刚出版的葛书第一卷,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书中专门讨论“仁”的部分(见第179—181页),试图从这部时新的著作中得到一些更新的启发。 《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 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葛的这套书也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看看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葛还提到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性的位置确认,由于这是一种事后的“回溯性确认”,“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这些历史记述并不一定切中思想世界,尤其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本相,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档案和史书中,

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完整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第二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信仰形式是()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生殖崇拜 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 A、天命观的动摇 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 C、天命转移论 D、人文意识的觉醒 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思想动摇的是() 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 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产生于() A、炎黄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 A、史伯 B、伯阳父 C、子产 D、叔兴 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 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 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 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 A、太极阴阳论 B、原子论 C、佛教缘起论 D、五行论 二、名词解释题 1、阴阳 三、简答题 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2、简述《易经》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认识论价值。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开创的关学,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 ,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 “天下号曰新义” , 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 :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4、元代思想状况。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2、张载的理学思想反映在那几个理论环节中?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4、与理学思想比较起来,陆九渊心学思想有那些特点? 5、陈亮、叶适如何通过针对性地批评程朱理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 :、、、、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 是以王畿 (龙溪、钱德洪 (绪山的和王艮的。 3、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在《东西均》中提出的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三、名词解释 : 1、三部《大全》。 2、静中养出端倪。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 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 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 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 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 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 士制度、稷下学宫) 3、孔子思想 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 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 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 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 孝敬父母。 ③礼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 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 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 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甘肃省兰州市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兰州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 历史(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先生说:“欲观周之所以任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之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制度的典型特征是 A.功臣分封制 B.婚娶联姻制 C.礼乐丧葬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 4.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②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③① 5.曹魏时期,曹 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 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 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 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6.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① 同平章事 三司使 提点刑狱司 ② 刺史 司隶校尉 常侍 大司马 ③ 郡守 奉常 监御史 廷尉 ④ 知府 海军提督 管带 巡抚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 日期教學內容 ───────────────────────────────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 《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 《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 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 魏晉玄學總論 《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 何晏的學術思想 王弼的學術思想 (期中考) 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 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佛教哲學總論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 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 (期末考) 教學目標: 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 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 義理趨向之比較。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 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 課程教材: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 參考書目舉要: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