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

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主体活动。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世界眼光。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本专题目录: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本专题知识点:

系统范畴、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

本专题重点:

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

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本专题难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子系统的划分与流行的划分方法的关系

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维纳)、信息论(申农)、系统论(贝塔朗菲),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突变论(托姆)、超循环论(埃根)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以及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分析和综合相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

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还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

定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五)自然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需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同面对。

1、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

符合当代现实

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2、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是否是唯一的?

答案是否定。如还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我们的划分更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3、这种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有没有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

素,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这是一个缺憾。

可以结合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这样可以弥补上述缺憾。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之所以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也就在这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

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辩证方法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2、关于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关于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又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是世界上研究人类

社会演进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4、注重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以往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

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社会系统研究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的非线性

社会系统的涌现性

社会系统的涨落性

社会系统的随机性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2、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4、阐述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与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5、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演化过程中时间的不可逆性)(2)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内在随机性)(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简单对象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则是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必须将追求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结合起来。(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基本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

20世纪80年代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刮起“非线性风暴”,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问题不是少见的例外而是普遍现象,线性问题才是少见的例外。3、重要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9、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1、何谓系统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

形式来回答。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上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等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阅读精选(1): 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期望能给大家带给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帮忙。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必须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威廉·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是一部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近20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内被广泛选作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是其最新修订的第6版的英文版。该书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均衡的论述,强调了将各种方法综

合运用的益处。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社会研究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全书分5编共16章,分别介绍了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方法论的含义,文献检索与学术伦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设计、测量与取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反应式研究、田野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研究方法双语教学课适用教材,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法社会学论文

论人治与法治 法治,其定义为:国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人治与法治各有优劣,各有不同的前提。一个国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无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好,也无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以法治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已是势在必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如果不对人治和人治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所谓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得由领导人来裁决,从而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有些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就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实现这样的统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很强的专横性。 人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统治者无一不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大权,所有政事听凭这个人独断专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唯予一人有佚罚","听予一人之作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历来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权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虚设"。人治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和推崇"忠孝"思想。由于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着特殊尊荣。汉、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现象。"任职终身"、"荫泽子孙",是人治的又一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的变故和权力的倾轧外,没有哪位皇帝是活着时就主动让位的。至于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吏的选拔和委任,无论是分封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后来的科举制,几乎无一例外地保障他们终身乃至世代为官的特权。人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轻刑"。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戴胜华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在高中和本科阶段,我就曾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于我而言,其中的联系、运动、和矛盾观点只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是仅仅存在于课本上的,我也并没有将这些理论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前三周的学习中,老师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分析,我才逐渐开始明白,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以引导生活、指导实践的科学的方法,并且我们也应该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运用这些理论。 前三周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实践论、事物运动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因此,我也就主要讨论一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说明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实践的。实践决定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保持实践为先的态度,首先应当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再进行下一步得研究。其次,我们也应当善于观察,去发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加深认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研究结果是否正确也只能通过实践来考察,因为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从而进一步验证自身的正确性。 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此外,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杜绝一劳永逸止步不前的行为,而应结合实践,不断的开拓创新,在更新认识、加深对社会科学理解的同时,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不仅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应当坚持时间的观点。因为实践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学习中不能脱离现实空谈书本,更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而置科学的方法与不顾。只有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的更新认识,更好的进行实践。 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指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社会阶段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历史上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教育社会学论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做一道应用题,他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的就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老师却说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按照书上给出的解题步骤去做,可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要比自己的麻烦的多。这个学生满腹委屈的回到家给他父亲讲的时候,父亲没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等他长大后老师却又要求要有创新的时候,他跟他的同学却都用的是复杂的相同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很重要的,却都很少去做。如果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能够创新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社会分层也是方法的一种,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流动的频率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流动的方式决定了目标和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分层起了能动性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分工起了导向作用,社会分层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以前老是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也抱怨学校不好,抱怨专业不好,就业形势不好,其实只要我们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要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就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要区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一位智者,利用规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要老是想着逃避,要乐观,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述当前我国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策略。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除此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办法将其解决。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首先拟介绍危机管理论点的提出,分析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引入我国图书馆学界所带来的重大意义; 2 拟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含义、成因以及特征,分析图书馆危机的存在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影响; 3 拟介绍对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的意义,重点分析对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突出论文的主题; 4 拟分析国内外不同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现状,需要结合对国内图书馆的了解以及通过资料阅览得到的有关国外图书馆的情况的了解,进行论述,发现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 拟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6拟根据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对策,如危机意识方面、管理机制方面、读者和政府方面,分别解决产生于不同方面的问题; 7 拟结合前文的综合论述,进行总结,同时重申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对图书馆事业的展望。

研究方法:结合本文的特点,本文的研究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检索法 本文的研究需要首先阅读大量的文献成果,才能总结出现在该论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找出以前研究的不足和避免研究内容的重复性;在了解国外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和我国图书馆危机事件时,由于无法亲自调查研究,也需要借助文献检索法,通过各种资料的介绍进行分析总结。2比较分析法 在论文中将对国内与国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进行分析,需要对两者的管理方式、技术、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的特点,看出国内与国外存在的差距,还要分析出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而根据不足提出对策。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结合管理理论分析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发展的现状以及图书馆危机的产生原因及特征,提出改善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对图书馆发展必要性;结合图书馆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各种解决的对策。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法社会学论文

1.本文的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首先,现象学理论是指由现象学所 发现的意识分析方法能够将人们导入纯粹的意识领域,所有的科学、所有的人类精神成就都能通过对现象学的意识分析而得到解答。现象学理论把人的行为与其感知、判断、归纳、想象、期待、时间意识、自我意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强调人的意识的主动性。其次,从本文来看,该文通过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对该事件的相关人的行为、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示进行分析,符合现象学理论的基本要素。例如他的行政编制在 A 镇政府, 属于乡镇司法行政人员, 在其言语中就反映出一种模糊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 在他看来, 法律援助的意义在于“ 为人民服务” 和“ 维持社会稳定” , 从事法律援助是在完成上级“ 法律援助中心的任务” , 可见在其意识中, 法律是工具性的———具有社会政治功能的———存在, 这显然是政府行政人员而非法律人的思考模式; 另一方面, 他又提到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来“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 要依照法律规定审核法律援助案件的资格条件, 从而将自己赋予了依法执法的法律人角色, 法律似乎又因为它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而成为了规范性的存在。G 所长将上述法律的工具性和规范性混为一谈, 自然地, 法律援助工作与之前的司法行政工作在他看来“区别不大”。再例如,当事人老E做父亲的给儿子道歉“ 没道理” , 他是来这里讲“ 理” 的, 而不是来讲“ 法” 的。从老E对纠纷情况的陈述中可以看出, 他对国家法律是很陌生的, 他甚至没

有意识到自己找儿子讨要粮食、医疗费、生活费是依据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 儿子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则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害。他的依据是“ 儿子分家前就说话了的” , 是纯粹从道德角度出发, 认为儿子说了要给钱粮的话就应该兑现。老E 的态度立场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综上所诉,我认为本文的法社会学方法论是现象学理论。 2.本文运用的法社会学基本方法是法律角色分析。理由如下,首先 法律角色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法律角色的结构、关系、功能以及权力义务、行为模式等的分析来说明一系列的法律现象。在本文中,通过对G所长的在该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说明了一些法律现象和事实。例如M 主任向大家介绍道:“ 这是咱们镇司法所的G 所长, 今天专门过来当调解人的。今天的座谈会就由他来主持。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人情的, 你们父子俩的矛盾纠纷今天在这里由他依法处理。”M 主任的介绍“ 他是我们这片儿最懂法律的” , 却着重突出了G 所长作为法律权威“ 在场” 所代表的意义, 淡化了他同时作为司法行政人员的官方色彩。由此可见,G所长的角色是一个法律人。然而, 无论G 所长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 在一个具体纠纷解决场景中, 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 他是以一个“ 法律人” 的身份参与其中的, 这对事件的其他行动者来说, 往往就意味着法律的“ 在场” 。既然G 所长把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义务用“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一语带过, 他就很可能不会遵照法律的权利义务规定解决法律援

管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选题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论文参考选题以下选题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控制国有企业雇员流失的措施研究 2、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4、解决企业员工冲突的措施研究 5、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6、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研究 7、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评定体系的构建 8、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实施的对策研究 9、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对策研究 10、企业员工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 11、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2、组织公民行为(OCB)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1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4、基于资源基础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15、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6、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7、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8、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9、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与开发研究 20、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21、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革研究 22、我国企业模糊容忍度结构的实证研究 23、领导模糊容忍力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 24、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条件探讨 25、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26、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状况、作用及职业化精神 28、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29、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投资无形资产的问题探讨 30、关系绩效理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31、高等教育课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32、服务行业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 33、胜任力模型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甄选体系的构建

35、 XX公司胜任力模型构建 36、素质测评技术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37、新员工入职期望及其激励问题的实证研究 38、新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研究 39、员工主动离职管理的对策研究 40、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41、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以XX公司为例 42、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43、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招聘的影响 44、绩效管理在团队中的有效运作研究 45、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46、跨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47、宽带薪酬设计及其问题规避研究 48、论员工的绩效管理 49、企业薪酬体系与管理研究 50、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研究 51、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研究 52、现代企业如何提高薪酬激励的效率研究 53、论员工薪酬管理 54、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55、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制度的构建 56、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建立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57、《新劳动法》的完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58、建立民营企业三方协商机制的研究 59、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管的研究 61、我国公务员薪酬运行机制的研究 62、人事测评技术在人才选拨中的应用 63、人力资本存量与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研究 64、老年人人力资本合理开发的研究 65、工作分析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66、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67、心理契约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启示 6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策略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

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 【摘要】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众多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都可以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论述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统计调查的几个关键步骤:建立研究构架、确定调查、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制定抽样方案、汇总统计资料等。普查的几个特点: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实地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访问法等,其中以参与观察法运用最多。实地研究的程序的特点:准备阶段较短,调查阶段很长;在调查阶段中要经历一个由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的过程;调查阶段与研究阶段紧密结合。 【关键词】研究方法统计调查实地研究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理解成“社会学用以研究社会的方法”或“进行有关社会方面研究的方法”,那么,也可以将其称为“社会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原则),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完整性原则)。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校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一、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一)、普查普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对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普查资料常被用来说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面情况。如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人口一一进行调查登记,规定某个特定时点(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为全国统一的统计时点,以反映有关人口的自然和社会的各类特征。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特别是可以了解与掌握人力、财力、物资资源状况,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他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普查的几个特点: 1. 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资料所属时间) 2. 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3. 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4. 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包括:(1).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进行,如2010年进行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 第三产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3”的年份进行,如2003年进行了中国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3).工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5”的年份进行,如2005年进行了中国第四次工业普查。(4).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6086949.html, 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作者:吴小婷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 摘要: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有着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无论是社会建设系统还是扶贫系统,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是都不能忽视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扶贫过程中应注意的五方面社会系统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系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扶贫;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是一般系统理论对系统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因此,系统并不是单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还充斥有交错复杂的关系,其中,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是辨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社会系统方法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显示出了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 贫困是困扰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然而依旧留有5575万最难啃的“硬骨头”。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我们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出发,处理好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社会系统中研究政府扶贫问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系统整体认识不断深化日益全面,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先后经历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终形成“五位一体”的认识就是最好的佐证。同时,面对社会建设中的扶贫系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项目虽比较健全,但无论是社会救助政策的整体设计还是具体救助政策的实践,都存在救助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我国返贫率高、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精准扶贫”这一关键词,提出要瞄准贫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分别从扶贫对象、措施、突破口、手段和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阐述“精准”的含义,建立大扶贫格局,发挥扶贫系统的整体优势。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题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归纳与演绎:科学要运用归纳和演绎两套逻辑体系。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 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结论,而演绎则相反。 2.假设检验逻辑:波普提出的假设检验法是由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构成的,它有助于克 服两者的局限性。假设检验法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3.横剖研究:是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 不同类型在某一时点所构成的全貌。(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在某一时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和态度。) 4.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 型: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追踪研究) 5.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 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6.个案研究: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社区、 班组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它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 7.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一般与实地研究相联系。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 且多采取无结构观察的形式。 8.间接观察:是通过某些中介物来观测调查对象;这类似于测量学中的“三角测量”,即 分别通过直线和折线来确定某一点的确切位置;并比较各种不同途径的结果来检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包括两种类型: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9.结构式访谈(标准化访问):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这种访谈的访问物件必 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的,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 10.深度访谈(临床式访问):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盗、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 动机和情感资料所做的访问。后广泛运用于对一般人的个人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中。 11.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有稳定地测量到 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对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 效度是正确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制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是任何科学的测量工具必须具备的条件。 12.调查研究: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从调查对象收集资料, 并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13.问卷法: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 方法之一。 14.测量: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与测量。在社会 研究中,所谓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

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主体活动。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世界眼光。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学生姓名:李恩宇 学号:03010016 所在院系:商学院 专业:应用经济学 教师:王芳老师 2011年12月16日

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李恩宇 03010016 摘要: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 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 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 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 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波普尔正是依凭其独特而新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 第三世界理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境况分析法; 客观理解法; 波普尔 一、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前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运用与延伸的结果。波普尔提出的第三世界或世界理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 也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 证伪主义方法论与猜测反驳法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 然规律, 而由培根开创并加以系统描述的归纳的科学方法从17世纪 到2 世纪几乎成为所有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纳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以收集特殊例子的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 方法,它强调了观察与实验在普遍陈述或科学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作用, 认为只有它才能提供可信知识。波普尔否定了归纳的科学法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