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与研究女性主义的论文、专著猛增,有关女权主义的文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斥于各种现代传媒,一时间女性主义研究成为一种时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期刊网收集的有关女性主义的文章达三千七百多篇),各种相关女性主义思潮和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如出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著李小江主编的一套《妇女研究丛书》,形成一股强烈的社会研究思潮,促使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笔者认为波伏娃《第二性》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女要主义运动导致了这样一种情景:它在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同时,也带来了与“男性主义”的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当然在笔者看来,这股思潮仅仅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是学院派精英们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观察中国两性的历史与现状的一个视角,并没有真正实质性地发生作用,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概念在作用,但没有被认同,是这些先知先觉者们在呐喊,但没有听众,也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得到女性的强烈回应,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女性处于“第二性”有着传统的文化建构,古时的“三寸金莲”标准,要求妇女把自然的足裹成娇巧的小脚,以顺应男性的审美标准;女人被称为“红颜祸水”;从一而终,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婚姻教条。儒家经典《论语》中出现的“世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等信条,三常五纲的伦理传统,确实使男性处于一种“话语中心”权力优势,形成了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以致于蒋岳红在《女性主义在中国》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中国来谈女性主义我们是在自言自语,寻求回应,却不知道究竟要和谁去说,需要支持,却连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服的尴尬语境”。[1]但共同之处是她们普遍地认为女性是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究其原因归纳起来就在于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两方面相对于男性来说不对等:在家庭中处于一种人身依附地冬天,在劳动就业中又遭受到种种岐视,处于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多少能唤起一些人的注意。

(三)终极目的:女性思潮与两性和谐

自从人类社会的出现,或者说创物主创就夏娃时也同时出现了亚当两个不同性别的人,就出现了男女两种性别之间的问题,在宇宙的一切二元对立组中,男女的尊贵卑贱的对立就存在着,而且也是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对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男女之间的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推动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

不难发现女性主义理论由于过度强调女性受害面与受歧视底,并且将传统道德皆化约为保守势力而全数予以反对,经典女性主义者体现出较强的性别对抗意识,出现过一些有失偏颇、激进的言论与行为。但我们也发现: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女性主义者所认定的对男权为中心的指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强调性别对抗转向女性的自立,这一转变充分说明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的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摆脱固有思维中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女性要彻底推翻男性的统治,改男尊女卑为女尊男卑的倾向,男女两性本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这一点正如男女之间自然的生理差异一样存在。性别是客观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和则生物”,“家和万事兴”。女性主义进行对话、理解与取舍,本着两性平等、互惠互利、和谐双赢的原则,对社会性别分工和角色分配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认识,确立女性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波伏娃也认为:“…传统?的缺欠是由男性控制的,但男性同时和最终也是这些偏颇的直接受害者,因此两性只有摆脱使他们共同深受其害的局促处,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真正

超越“第一性”与“第二性”的界限,深化人格和精神的平等,追求两性的和谐平等,集中男女两性资源,形成两性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局面,为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才是女性主义理论及思潮的终极关怀。

注释:

[1]蒋岳红,《女性主义在中国》[J]《美术观察》1997年第3期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李建群 2012-10-30 18:03:11 来源:《文艺研究》2003—3 女性主义艺术史是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视点和方法,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对艺术史研究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逐渐对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震撼,所以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女性主义艺术史从它产生到今天,经历了整整30年,经历了从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到采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环境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对艺术史发展的影响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现代的研究者把80年代为界,把女性主义美术史理论的发展分为传统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阶段,其代表人为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和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上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are Been No Great Artists?) 这是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中发起的挑战。紧接着,在次年诺克林又主持了“学院艺术协会”(CAA)的年会,主题是“19世纪艺术中的情色与妇女形象”(Eroticism and the Image of Woman in Nineteenth-Century Art)。在会上讨论了男性至上主义在创作中和女性形象采用上的不公正。在以后的20年,诺克林的理论都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重要基础。 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首先肯定地指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或塞尚、毕加索那样最伟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2 e 1998 ) 胸怀全球生活——致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的一封信 鸣谢 导言: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 女性主义思潮的“父”标签和旧标志:教学工具 1自由主义的 2激进的(a自由主义的:雌雄同体和生育控制;b文化的:重估性别气质价值和母亲身份) 3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a马克思主义:私有财产资本主义+b激进女性主义:父权制=c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4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性别的(妇女的美德及其价值) 5存在主义的(第二性他者受压迫) 6后现代的(他者自由反抗的优越性) 7多元文化和全球的(自我是分裂的、文化殖民) 8生态主义的(自我与他者彼此相关联) P10 所有的精神探求过程都是要把我们从无所不知的权威主义陷阱里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总有继续发展、完善、反省和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 18世纪、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权力高于善 古典主义者、意志自由论的自由主义者不干预市场自由 社会福利或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弥补不利处境调节不平等 1.1 18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教育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9年开始写作)工业化劳动力离家进入公共场所《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Rights of Woman)太太被圈养崇拜理性牺牲感情 1.2 19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机会 约翰·斯图尔德·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消极的妇女美德 哈里雅特·泰勒(穆勒)《妇女的选举权》(1851)谋生所有阶级的妇女 合作:《论婚姻和离婚的早期论文》(1832) 2 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P26整个19世纪美国的女权运动,包括妇女投票权运动都和废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妇女、种族和阶级》安吉拉·戴维斯 1840年伦敦世界反奴隶大会不许可女性发言1848年纽约塞内卡会议《感性宣言》 内战安东尼、斯坦顿: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革命和激进的女性主义纲领;露西·斯通:美国妇女投票权协会改良主义的和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纲领 3 20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冬眠1960 斯坦顿、安东尼经济机会和公民自由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摘要:笔者具体应用话语分析技巧进行我国目前广受关注的女性文学思潮迹象评鉴,当中包括既定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话语资源变化形态,争取利用话语权科学争取方式,为后期高潮演变细节衔接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具体来讲,在本土既定资源和外来女性主义思想双重引导环境下,现如今已经全面步入多元化实践阶段。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形态话语权利演变规则前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女文学作家不管是在创作数量、内容规范形态上都创造出辉煌成就,就此过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定组成单元。毕竟我国不存在类似法国、美国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现象,同时不如港台思想文化资源公开信度那般强烈,在这类基础上加以延展,这就需要 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将保留何种情感特殊 相关分析人员 加以细致描述验证。经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滋生背景、话语资源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究,进一步为中国当代女性独立前景绽放提供广阔支撑动力。 一、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论述

有关这类思潮初步衍生阶段主要限定在1981 年时段,尤其经过中国诗歌、小说、散文等固定题材研究领域交接过后,使得长期承受压力的女性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希望借用此类平台将内心一切感受发表完全。其中包括小说家张洁、张辛欣,以及诗人翟永明等都开始获得全面关注成就。其中张洁在其中篇小说 杯”象征性《方舟》(1981)深刻呐喊“为了女人,话语,其间配合寡妇俱乐部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现象穿插叙述,使得对于当时男权膨胀迹象表达强烈不满。事实上有关上述角色都是经历过离婚痛楚而集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自我而相互支持,可最终仍旧无所收获。具体说来,在文学之中深度呈现妇女问题,需要在话语权上散布独立学说效应,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支撑动力。自从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筑过后,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动力源暴涨,这是其在历史内部深度延展的主流原委。经过女性话语在文学体系内部衍生过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核堆子等成为女性意识解放基础适应形态。例如:诗歌体系下的女性主义开始在小说内容中穿插,进一步创设出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然而上一代女性小说内部人物为后续作品布置形式创新提供疏导线索,确保思想信念的强效作用,于是文学便成为一类核心占地,从中演绎出中国妇女在知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12结语女性主义思潮

结语:边缘与中心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同时不偏好某一.种.而忽略其它、仅仅为某一种观点提供存在的理由。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读者 发现不了这一点,的确有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比其他流派更富有说服力。例如,从我个人来说,我深受两类女性主义形式的吸引,一类是描述妇女目前位于何处——在边缘和外围;另一类女性主义的形式是描述妇女将位于何处——进入中心。作为局外人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避免被制度腐化,可以观察和感受其他人不能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还可以摆脱严密的束缚和不必要的限制。但成为当局者也同样引人入胜,可以成为团队中被重视的成员,可以与人分享共同的憧憬,还可以拥有如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上的伴侣和行动中的友人”。1 在本书第一版结尾,我曾写到,我认为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在女性主义中是内容最丰富的形式,它表明了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的力量如何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中互相联结、妇女在生育和生产中角色又如何决定了她的生活际遇。然而,在十年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的是,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也有局限,它并不强调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歧视自然的偏见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现在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女性主义形式,特别是玛利亚·米斯和范德娜·史娃的社会主义变革的生态女性主义。多亏她们,现在我对问题的理解才达到这个程度,所有的压迫制度和压迫结构都是紧密联结的,它们彼此强化,依靠各自的毒液维持生存。 同样,十年以前,我曾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处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边缘,她们就是那.不同的声音;她们不允许“妇女的观点”退 化、演变为所谓阳具崇拜或理性(logos)的又一具体例证,对此发出了女性主义最强烈的抗议。然而,现在我也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者也是讲述不同语言的声音。她们和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一起提醒我们,妇女受到威吓,被迫屈从父权的一元“真理”,这样很糟糕;而更糟糕的是以母权的一元“真理”去判断女人,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我知道,我就不愿意被指责为“思想意识有问题”,或者被打成“伪女性主义者”;我也怀疑有哪位女性主义者乐意被人告知说,她对妇女受压迫的解释是愚昧糊涂的。我同样知道,我不喜欢被人耳提面命说,妇女考虑或者应该考虑甲、乙、丙、丁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当我对一种流行的女性主义观点有异议时,就要被点名当面训斥。毕竟,我有我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不是一般的“妇女”;我是罗斯玛丽·贝亨斯基/童/帕特南。的确,这是后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和全球的女性主义者允许我拥有的“差异”。 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勉为其难地向两边伸展,为妇女的同一性和妇女的差异性所牵制。但这一次的勉为其难,却不像第一次写这本书时那样痛苦了。我现在是一个更灵活变通的女性主义者:至少不那么担心对事物做出的分类是否合适,而更关心深入了解那些与我不同的妇女——那些生活在我可能永远也无法造访的地方的妇女、那些我大约永远不会在路上与她们交错而行的美国妇女、那些我应该去了解的、与我一起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

女权主义与女性问题 2015级社会学系孙权 学号:1500016826 前言 发展到近现代,随着人的生物属性的先赋特性逐渐隐于幕后和社会性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女性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总体上,女性群体正在要求更加充分的权利,要求在社会身份上实现男女平权。此外,女性主义的各种分支的出现也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对于女性主义的缘起,发展,分化及重点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观测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超级群体的进步过程,发现社会发展的脉络。 历史探讨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被近现代学者称为“父权制社会”的时代,而这种“父权制”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失。“父权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大量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性关系的确立使得在生理上具有显著适应性特点的男性能够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在男女关系当中获利。由此在经济、性、权力等诸多方面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由此在结构上形成了从社会到家庭的男性占据主导甚至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戴雪红:

2001)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女性更多地服务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成为基本模式,在社会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的出现所导致的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恩格斯:1884) 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女性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父权制壁垒下仍茁壮生长起来。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于通过立法和仁爱来保护女性权益的声张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经济地位崛起后对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愈加重视,再到近现代女性追求更深层的社会方面的人权平等和政治参与,女性价值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上讲,女性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并显示出强力的进步倾向。这与社会发展情况下社会分工对于人先赋属性要求的降低与对后天教育和知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契合的,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然而,长期父权制社会形态带来的历史惯性现今依然占据社会观念领域相当大的比重。妇女歧视,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未能得到社会普遍领域的完全理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关注 女性主义分析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社会性别领域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评质疑,改造人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王政:1997)。杜洁指出:

【精品版】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热点剖析】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2020读《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有感

2020读《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有感 在中国,包括在世界上,自称“女性主义者”的人内部差别很大。有一些人打着“女性主义”的口号,做一些其实有悖女性主义精神的事。比如认为女人应该奴役男人,比如有些有自己事业的女人看不起、甚至挖苦那些全职太太。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一部分大众对“女性主义”印象很差。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男人大多不喜欢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女人。或者说,在他们眼中,一个原本可爱的女人,一旦说出“我是女权主义者”,她可爱的程度瞬间就会降低几分。我有个朋友这样说过:“搞女权的女人,都是那些嫁不出去的丑八怪,要不就是内心太偏激——总之这样的女人都万万不能娶。”他的这个印象还是挺典型的。那些男人们认为,“女权主义者”试图抹去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客观事实,她们是怒气冲冲的,强硬的,仇视男性的,反自然反伦常的。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女性主义”是如此复杂——自第一批女性“觉醒”以来,女性主义随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所著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她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开始,介绍了八种女性主义的流派;她

使读者认识到,尽管女性主义致力于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但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以至矛盾始终存在着:例如,崇尚女性气质或是鼓励雌雄同体,生育是妇女生产的限制或是女性力量的源泉,等等。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批评与争论,使得女性主义步步趋近完善,变得更加坚强。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主义思想有许多是抵制被归类的,尤其是基于起源之‘父’标签的归类。”罗斯玛丽在导言中表示,尽管目前出于各种需要,我们在“女性主义”前冠以“某主义”的修饰词,但在将来,女性主义终将摆脱这些已有的标志;同时,读者需要记得,“某主义女性主义”尽管继承了该主义的部分理论和思想,但并不完全由它发展而来,并且,“某主义女性主义”和“某主义非女性主义”两种思想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以黑人妇女为例,她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面临着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以及阶级压迫等“多重危险”;之于她们,凡此种种都是一整套“互相连锁的压迫制度”中的一环。作为黑人女性代表的贝尔·胡克斯特别指出,这些环环相扣的压迫形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无法被分离出整体而解决的。她形象地将压迫比作一只多头兽——我们必须将其整个身体作为对象发起攻击而不是盲目于暂时砍掉其某一个头。胡克斯还特别分析了美国黑人妇女在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所受的压迫,并表明它们都被系统地制度和结构化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有力的整体。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xx·xx: 《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xx·xx: 《第二性: 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xx: 《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xx】xx·弗里xx: 《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xx·伊格尔顿编: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xx: 《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xx、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xx绯: 《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xx主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xx】xx·xx: 《性与文本的政治: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xx等译,xx: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xx: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xx】xx: 《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xx正果: 《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xx: 《走出男权传统的xx: 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xx: 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xx: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xx: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xx主编: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x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