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愿、趋向动词

能愿、趋向动词

能愿、趋向动词
能愿、趋向动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能愿动词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但可以加上谓词性词语形成述宾结构。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

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动词的附类,表示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低到高、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趋向或其他虚化的意义,分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种。单纯的趋向动词是“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开”等。合成的趋向动词由单纯的趋向动词组成,如“进来、进去、出来、出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等。如come,go,stay,arrive,leave...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韩国〕辛承姬 提要本文在分析趋向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 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从而勾画出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 0 引言 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动词属于这一系统?本文试图寻求答案。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1)但若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较容易引起争论。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这点与前两者不同。那么,象“退”“入”“往”这样的动词也都表示趋向,它们是否也应该算作趋向动词呢?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动词? 本文在兼顾语义特征的同时,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 一语义特征 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辨别趋向动词的基础性条件。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比如“笑”,比如“骂”,比如“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 (一)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二)非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典型的是“上”和“下”。就基本语义而言,“上”是由低处到高处的动作趋向;“下”是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趋向。此外还有“进、出、回、过、开、起”等等,构成可讨论的相对封闭的类。以下我们把这类趋向动词标为q2。 有的趋向动词,单纯表示向背位移趋向,或者单纯表示非向背位移趋向,它们是单纯趋向动词,如q1和q2。有的趋向动词,同时表示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复合趋向,它们是复合趋向动词。比方,“你进来”的“进来”,既表示由外面向里面的趋向,又表示向着说话人的位置位移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能愿动词与形容词

能愿动词 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的动词。 表示可能:可、可以、能、能够、会 表示必要:应、该、应该、应当、要、得(děi) 表示意愿:愿、愿意、肯、敢、值得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十分应该”、“很愿意”。 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 ③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 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如: 他会来的。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他[愿意]去西部地区。 ⑤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他愿意。 ☆我要一本书。他会德语。是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例如: 长——很长/太长早——很早/太早甜——很甜/太甜 注意: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2、形容词的可重叠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如:长——长长高——高高大——大大快——快快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如:清楚——清清楚楚高兴——高高兴兴大方——大大方方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如:笔直——笔直笔直雪白——雪白雪白鲜红——鲜红鲜红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如:罗嗦——罗里罗嗦慌张——慌里慌张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目录: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 1、愿、欲、敢、肯 (1) 2、得、获、能 (2)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 1、可 (3) 2、足 (6) 能愿动词句 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 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 ○《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 (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 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 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 ○《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 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四十六名留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考察和分析他们在习得十个汉语典型能愿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同时逐条检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对其进行充分的描写、统计后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的偏误类型与比例,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全面地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建议,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练习设计等方面。本文在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对防止和纠正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1) [2]. 吕必松.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闭幕式致辞'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3]. 从战略上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2) [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9.(02) [5].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6]. 杨庆华.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开幕词(1996年8月8 日)'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7]. 韦钰.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8]. HB.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将在深圳召开'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4.(04) [9]. 以文会友盛况空前——记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J]. 世界汉语

词类实词知识整理现代汉语

一、词类概说 什么是词类 语言学上所说的词类,只指词的语法分类,即为了弄清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说明语句的组织规律而对词分的类。 划分词类的作用 语法研究的需要,教学和运用语言的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需要 (1)意义不能作为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 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样看起来,好像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划分出来的。 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战争”和“战斗”都表示行为,可是“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是形容词,而“红色”是名词。 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特征的类。但是根据语法特征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可见词的语法特征和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却只能根据特征,不能根据意义。 (2)语法形式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词的语法形式,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的语言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 A B C horse(马)high(高)deny(否认) hat(帽子)big(大)collect(收集) tree(树)old(老,旧)remember(记得) A类词有数的变化(复数加词尾{-S}),B类词有级的变化(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C类词有时的变化(过去时加词尾{-ed)。根据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三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C是动词。

(2)语法形式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词的语法形式,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的语言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 A B C horse(马)high(高)deny(否认) hat(帽子)big(大)collect(收集) tree(树)old(老,旧)remember(记得) A类词有数的变化(复数加词尾{-S}),B类词有级的变化(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C类词有时的变化(过去时加词尾{-ed)。根据这些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三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C是动词。 (3)词的语法功能 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举例来说,形容词的功能有:a,前加“很”。b.后加“的”。C.后加“了”。d.作谓语。e.作定语。 很明显,凭借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它跟别的词类区别开来。举例来说,名词不具备a,c,d几项,动词不具备a等项,同时名词、动词的语法功能里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所没有的。我们给汉语的词分类,根据的就是这些功能上的异同。 词的造句功用,指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而且因为所以 的地得 有过失过失很大 行动过火大家过问 “过失、过火、过问”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因为、所以”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过失”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过火”和“过问’”叶以单独充当谓语,大多数情况下不充当主语、宾语。 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组合能力,指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比如: 过火过问过失 “过火”是形容词,既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又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过火/很过火);“过问”是动词,能受“不”的修饰(不过问),却不能受“很”的修饰(“很过问);“过失”是名词,既不能受“不”的修饰,也不能受“很”的修饰(”不过失/”很过 失)。 从另一方面看,名词“过失”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一个过失/多种过失),形容词“过火”和动词“过问”都不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一个过火/“多种过火/”一个过问/”多种过问)。 打门一打鸡蛋打今天起 白色白干了 汉语的词类体系 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在这一分类系列里,最起作用的是词的句法功能和组合能力方

英语情态动词canmaymust与汉语能愿动词能可以在情态意义上的比较

英语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与汉语能愿动词能可以在情态意义上的比较(一)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 1.英语情态动词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如下 情态意义情态动词 能力 允许、请求 建议、提议 肯定、可能、推论 应该、必须 意愿 习惯 其他 can,could,be able to can,could,may,might,be allowed to,be permitted to will,would,shall,can,could,may must,should,ought to,may,might,could, will,would should,ought to,must,have to,had better will,would will,would,used to should,might/could(at least) 2.汉语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汉语能愿动词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如下 情态意义能愿动词 意愿 对情理、事理的判断 对主客观条件的判断 准许、允许 评价 可能 要、想、愿意、肯、敢 应该、应当、应、该、得(d§i) 能、能够、可以 能、可以、可、准许 配、值得 可能、会、要、能 3.对比分析结果。由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基本一致,并且一种情态意义往往可以由若干个情态动词或能愿动词来表达。但英语情态动词还可以表达其他一些意义,而 这些意义是能愿动词无法表达的,例如should可以表惊 讶,I'm surprised that he should feel like that.我奇怪他会有 这种感觉。May/might(at least)表示唠叨/指责。You might(at least)clean the bathtub after you,ve used it.你用

趋向补语结果意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年第12期 谈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 关于补语复合教学的文章 摘要: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进行研究。首先对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趋向补语语法项目的编排进行分析,探讨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安排,最后对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复合趋向补语趋向意义引申意义 复合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现阶段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不太让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具有复杂性。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1)中把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称为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结果意义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例如“出来”的结果意义表示从无到有,如:“我想出来办法了。”状态意义表示动作、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例如“起来”的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他哭了起来。”趋向意义的立足点较难把握,引申用法则由于数目繁多、意义虚化等特点而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难中之难。 一、复合趋向补语的教材安排分析

(一)《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语法点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均是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导,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纲》对复合趋向补语语法项目的安排: 1.一年级 (1)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 复合趋向补语句式:动词+“上”+来/去;复合趋向补语的肯定/否定式/正反疑问句;运用复合趋向补语时宾语的位置;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后,多表示已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祈使句;处所宾语,在“来/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 论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郭珊珊朱乐红 【摘要】:根据分布分析原理,区分"出"类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的形式标准应为:1.从……里/中/下/上往外VP;2.从……里/中/下/上VP到外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理论, "出"类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表示典型的"运动事件",可细分为"具体位移趋向义"和"抽象位移趋向义";结果意义可细分为"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和"从无到有的结果义",不同的结果义对动词的选择有异。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补语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A104)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目前学术界对趋向补语所进行的语义分析大体上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具体的趋向补语进行语义分析,如卢英顺将作趋向补语的“下去”分为“下去位移”、“下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一.语法化概念阐释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实词虚化”。例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西方人承认,“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 “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来”的起源和产生

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三.趋向动词的阐释 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二十六个趋向动词。如下: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开来、回来、过来、起来、到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开去、回去、过去。 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把趋向动词分为双音节趋向动词和单音节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十一个,分为AB两类。A 类包括“上、下、进、出、开、回、过、到、起。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

浅析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5842546.html, 浅析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 作者:杨轩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8期 一.语法化概念阐释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例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西方人承认,“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 “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 “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来”的起源和产生 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 事态助词“来”。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三.趋向动词的阐释 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我们主要讨论 的是二十六个趋向动词。如下: 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开来、回来、 过来、起来、到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开去、回去、过去。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Ξ 陆俭明提要 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有无规律可循?根据前人的研究,当宾语和趋向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共现时,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将有三种可能:X .“动+趋+宾”,Y .“动+宾+趋”,Z .“动+趋1+宾+趋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了更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描写,发现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跟动词的性质有关,也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而且也跟动词带不带“了”有关,有时还跟语境有关。文章以趋向补语为纲,并注意到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因素,详细描写说明了其中的规则。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趋向补语 宾语 语序 动词语义 0 引言 0.1对于动词后出现的趋向动词,有的,如“送去一本书”、“爬上房顶”里的“去”和“上”,大家意见一致,都认为是补语(称为趋向补语);而有的,如“拿本书出来”、“走出一个老头儿来”里的“出来”和“来”,是不是补语,看法就不一样了① 。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这个问题,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且把上面举到的例子里的“去”、“上”、“出来”和“来”一律称作“趋向补语”,而这不影响下文的结论。 0.2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但说得还不是很周全、很严密,有的说法也不易让人捉摸,所以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动词后面出现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作进一步的考察、分析、描写,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不避重复。 0.3“买菜去”和“请他出来”,就词类序列上看,它们跟“拿本书出来”一样,都是“动词+ 名词+趋向动词”,但是“买菜去”是大家公认的连动结构(“我买菜去”是“我买菜,我去” ),“请他出来”是大家公认的递系结构(“我请他出来”是“我请他,他出来” ),这跟0.1里所举的“送去一本书”、“爬上房顶”和“拿本书出来”、“走出一个老头儿来”性质不同。像“买菜去”和“请他出来”这类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5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Ξ本文写作过程中,晁继周、刘一之、张伯江三位(均为北京人)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趋向补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趋向补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杨静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运用趋向动词,这与趋向动词用法比较灵活,语义比较复杂且常需搭配虚词有很大关系,在教学上也因此存在很多阻碍。目前汉语界对趋向动词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多是属于语法研究,对留学生而言过于抽象。本文将对趋向动词进行归纳,并列举趋向补语的几种基本用法及部分辨析,以期有所益。关键词:趋向动词趋向补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趋向动词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但若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较容易引起争论。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在这里采用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所列的范围,现列出如下: (一)语义特征 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辨别趋向动词的基础性条件。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比如“笑”,比如“骂”,比如“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 (1)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2)非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典型的是“上”和“下”。就基本语义而言,“上”是由低处到高处的动作趋向;“下”是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趋向。此外还有“进、出、回、过、开、起”等等,构成可讨论的相对封闭的类。以下我们把这类趋向动词标为q2。 有的趋向动词,单纯表示向背位移趋向,或者单纯表示非向背位移趋向,它们是单纯趋向动词,如q1和q2。有的趋向动词,同时表示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复合趋向,它们是复合趋向动词。比方,“你进来”的“进来”,既表示由外面向里面的趋向,又表示向着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运动趋向。这类趋向动词可记作q2q1。 趋向的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有客观事实上的可验证性,即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然而,从语法上说,不能按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语义理解来确认趋向动词的范围。因为,所谓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特别是非向背位移,理解上存在开放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凭语义,很难框定。比方,“拉”和“推”,“吞”和“吐”,“吸”和“呼”,“放”和“收”,不能说根本不存在向背位移或非向背位移的语义,那么,它们是否也是趋向动词?如果不是,为什么?这就需要用语法特征来控制,或者说,需要依据语法条件来判别。 (二)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到趋向动词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V与q:凡是q,都能用在V的后边。 V指一般动词。q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以用在V的后边,作趋向补语。凡是不能用在V后边,作表示趋向的补语的,不是趋向动词。 V与q的组合,可以分成三类: ①Vq1:V后用q1“来”“去”作补语。“来”“去”不仅可以充任V的表示趋向的补语,如“爬来”和“爬去”,还可以用在其他趋向动词后边,形成复合趋向动词,如“上来”、“上去”。这点与q2不同。 ②Vq2:V后用q2“上、下、进、出”等作补语。要用典型的“上”和“下”来举例的话,有“爬上”、“爬下”,这里的“上”“下”表示“爬”这个动作的运动趋向。虽然用在V的后面,但不是表示明显趋向的补语,就不是典型趋向动词,只能算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窗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作者:文内作者考试周刊来源:考试周刊杂志社发布时间:2010-03-29 21:32:47-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王华丽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能愿动词“要”的语法化过程,特别强调了能愿动词情态意义的语法化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该过程说明其总语法化的深层机制,由此证明汉语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隐喻和推理。 关键词:能愿动词“要”语法化深层机制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语言演变的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例如汉语里的“把”“被”“从”等词原来都是实义动词,现已虚化为为介词,即西方的功能词(function words)。 “语法化”的英译词为grammatication。西方对此的基本观点:语言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的范畴具有非离散性,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是互相依赖的。Kurylowicz(1965:69)认为语法化不仅仅存在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还存在于从较低的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其范围有所增加。 汉语中的能愿动词“要”正是实词虚化,虚化后的语法意义更加虚化的典型。我想就此点展开,探讨其逐步虚化的深层机制。在此需阐明一点:“机制”并不等同于“原因”,原因与结果相对,而机制只是产生变化的可能。 1.“要”的语法化过程 卢卓群已在《助动词“要”的汉代起源说》中详细介绍“要”的虚化过程。在他看来,“要”主要经历两大过程。(1)由名词向动词的演变。(2)由动词向助动词的演变。在此我觉得还应补充第三大过程:(3)助动词内部的语义虚化。因为前两步可概括为实词转化为语法虚词,而虚化并非就此完成,它在确立能愿助词的语法功能后还得进一步虚化,从而扩展其情态意义。第三步看似并不明显,耐人思索。 1.1名词向实义动词的演变 “要”通“腰”,本指人的身体部位,是名词。人们的生活经历促使其发展出动词用法,即“系在腰间”。腰处常常会系结东西,然后可能引申出“从中拦截”,如:(1)愿诚素之先达兮,结下玉佩而要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意为“系在腰间”。 (2)无人要而击之。(《左传·囊公五年》)意为“拦阻”。 1.2实义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我们知道,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同一时间位置上的两个动词,只能选取一个具有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的动词来计量,这便是主要动词,其它的则处于次要地位,帮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例如: 走进流进取回跑回送来拿来交上贴上脱下换下 走出去跑进来拿出来蹲下来爬起来扔过去缩回去坚持下去 由趋向动词“来”、“去”作补语的格式里,宾语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间。例如“送来两本杂志”可以改为“送两本杂志来”。但宾语是表示处所的,只能放在“来”、“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进门来”、“回家去”、“跑回家”、“走进里屋”。 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 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他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动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例如: 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 “了”也可以出现在补语之前,这时述语后面就不再出现宾语,例如:

叫声使楼道里过往的人聚了过来。 周围的人都“轰”地笑了起来。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由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走过来跑进(教室)爬上去送回家爱上(他)想起来 (一)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是表示趋向(方向性)的一种动词。分为单纯和合成两类。单纯的由一个趋向动词表示,合成的由两个趋向动词合成。见下表: 进出上下回过起 来进来出来上来下来回来过来起来 去进去出去上去下去回去过去 趋向动词可以直接作谓语。例如: (1)我家来了一位客人。 (2)他们都进去了,你快进去吧。 趋向动词更常见的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趋向补语。 (二)趋向补语句中宾语的位置

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刘金哲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病句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共分为四类:谓语偏误、趋向补语偏误、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偏误以及回避偏误。以便通过对偏误的整理和分析,给对外汉语趋向补语教学以启示,从而推动汉语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在传统的七大补语分类中,趋向补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最难掌握,因而留学生在学习趋向补语的过程中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偏误。而汉语国际化趋势的要求不断加深对其研究。本文主要依据“HSK动态语料库”中留学生HSK考试作文中的错句,并对其进行检索分类,具体分析出四种典型的偏误类型,以便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谓语偏误 谓语偏误一般表现为缺少谓语,即在动趋结构中缺省了动词,以趋向补语单独承担整个动趋结构的语义功能。如: 1)*可是事情已完,大家顺手牵羊地得到天上下来的“苹果”逃之夭夭。1可是事情已完,大家顺手牵羊地得到天上掉下来的“苹果”逃之夭夭。 2)*老人跟年轻人互相之间生活态度、观念等差异来的问题也产生了。 老人跟年轻人互相之间生活态度、观念等差异带来的问题也产生了。 这类偏误在于混淆了动词谓语和动词补语的语法功能,以做补语的趋向动词代替了整个述补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功能。虽然担任趋向补语的词本身就是动词,但是当它们做补语时语法功能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主要的动作行为,只是辅助性地表示相关的方向意义或结果意义,只是谓语的辅助成分,不能充当谓语功能。 1本文所用语料没有特殊说明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下册(语法)考试题

现代汉语下册(语法)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语法 2.实词 3.双宾句 4.虚词 5.兼语短语 6.句子 7.语素 8.短语 9.祈使句 10.方位短语 11.疑问句 12.非主谓句 二、填空题: 1.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词进行分类,必须以词的为依据。 2.实词和虚词最大的不同是虚词不能单独充当成分。 3.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 4.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两大类。 5.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 6.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 7.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8.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9.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短语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它们是根据来分类的。 1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 11.兼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短语套合而成。 12.“今天春节”是关系的短语。 13.“从黄河游泳”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短语。 14.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 ,表示不同的语气。 15.从主语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 16.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 17.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句。 18.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 19.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的句子。 20.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 。 21.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祈使、感叹四种。

能愿动词特点

能愿动词:会、想、要、能/可以 ?特点: 1、能愿动词放在动词前面,一般不带宾语。能愿动词 + v.如:你会写汉字吗? 这里不能/可以抽烟。 你要去超市吗? 我想学汉语。 2、否定时用“不”。 能---不能、会---不会、可以---不可以、想---不想、要---不要我能用汉语说。-----我不能用汉语说。 我8点可以来。-----我8点不可以来。 我想去海边玩。-----我不想去海边玩。 3、如果变成问题的时候,要说“x 不x + v.” 不可以说“x + v.不+v. 如:你会不会打太极拳?(/) 你会打不打太极拳?(x) 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 你能帮不帮我一个忙?(x) 你想不想看电影?(/) 你想看不看电影?(x) 你要不要去图书馆?(/) 你要去不去图书馆?(x) 4、能愿动词不与“着、了、过”一起用。

如:我想去泰国。 我想去泰国了。(x) 他会说汉语。 他会说着汉语。(x) 他要吃面包。 他要吃过面包。(x) 5、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要要、会会、能能(x) 会 表示有能力做,can,否定用“不会+v.” 如:我会大太极拳。我会说汉语。 你会唱中文歌吗?我不会唱中文歌。 想 表示愿望、打算和要求,Want to ,否定用“不想”。 如:我想去中国留学。 你想不想学太极拳? 我不想学太极拳。 我想学不学太极拳。(x) 要 表示要求做某事,否定时用“不想、不愿意”或者“不要”。如: 你要去吃饭吗? 我不想去。 你要不要出去玩?

我不要,我还要写作业呢。 能/可以 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否定用“不能、不可以”。如:他能吃两个蛋糕。 他可以用汉语说。 他今天能睡个好觉了。 还表示情理上允许或环境许可。 如:今天我生病了,不能去学校了。 教室里不能大声说话。 这里可以抽烟吗? 对不起,这里不能/不可以抽烟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超市呢? 你可不可以教我汉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